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雅礼中学高三生物下学期4月月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雅礼中学高三(下)月考生物
试卷(4月份)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项所示物质所含的元素种类完全相同,且能同时存在于后面的细胞中()
A.葡萄糖麦芽糖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B. ATP 磷脂鸡血细胞
C. RNA聚合酶 RNA 口腔上皮细胞
D.脂肪糖原花生子叶胞
2.核苷酸合成核苷酸链的过程与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相似,某科研小组利用900个脱氧核苷酸人工合成了一个基因(双链DNA),并成功诱导该基因进行了表达,则从基因合成到成功表达出产物最多能产生多少个水分子()
A. 149 B. 1047 C. 1496 D. 598
3.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对野生型豌豆进行诱变处理,通过发生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得到了两个无豌豆素的纯合突变品系(品系甲和乙,与野生型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利用突变品系和野生型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野生型豌豆合成豌豆素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为显性时才能合成豌豆素
B.由实验二可知突变品系甲发生的是显性突变
C.实验一的F2无豌豆素植株中存在3种纯合品系
D.如将实验二F2中的无豌豆素植株自交,后代中有的植株为野生型
4.目前市场上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所示为某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叙述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①“无子香蕉”培育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
②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
③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虽能杂交,但它们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④若图中无子香蕉3n的基因型有为Aaa,则有子香蕉4n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
⑤该过程所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之一;
⑥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④⑥
5.下表为科研小组对某地不同时期(分别用甲、乙表示)地雀种群的个体数和有关基因型的变化情况调查汇总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甲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总数
个体数 40 50 6 30 18 4 21 38 3 210
乙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166 118 16 300
A.甲时期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时期
B.甲时期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时期
C.两个时期种群的进化方向都是由自然选择决定
D.由甲时期到乙时期发生了生物进化
6.如图表示的各项生命活动变化趋势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二、非选择题:
7.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渗透装置进行了下列的验证实验,装置中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自由穿过,所有实验起始时AB两侧液面齐平,若实验涉及到多组装置,则每组标记为A1B1、A2B2…,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验证“浓度差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取上图装置3个,A1B1均为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A2B2分别为质量分数为3%和5%的淀粉溶液,A3B3分别为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各组液面高度情况为A1B1,A2
B2,A3B3(填等于、高于或低于).
(2)为验证“酶具有专一性”,AB两侧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在30℃水浴锅中保温一段时间后,向两侧加入等量的,继续保温一段时间,待反应完全后,可观察到B侧液面高于A侧;若将水浴锅温度调节至80℃再重复上述实验,则观察不到液面变化,原因是.
(3)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自由穿过,在30℃水浴锅中再重复(2)实验过程,则可观察到B侧液面,达到平衡时A侧液面(等于、高于或低于)B侧液面.
8.(12分)(2015春•石家庄校级月考)图一是某同学所画的某种哺乳动物在不同分裂过程中某些时期的部分染色体分布示意图,下图二表示另一同学观察同种种哺乳动物某组织切片时,记录的两个处于分裂期细胞内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所示细胞均处于对应分裂过程中的期,其中细胞的下一个时期可对应图二中的B细胞,图二中的A细胞可能与图一中细胞染色体分布规律相同.
(2)若将某个细胞的所有DNA全用32P标记,培养在不含任何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让其进行连续分裂,检测时发现一个处于图一甲时期的细胞中没有任何放射性,则在产生该细胞前至少经历了次有丝分裂.
(3)图二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数量,综合AB分析两个细胞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可知该组织切片取材于动物的(填组织器官).
9.(10分)(2015春•雨花区校级月考)已知图1表示人体胰岛素基因表达的过程,图2﹣3表示人体部分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在细胞质中完成的生理过程有(填序号).
(2)图2中,在寒冷环境下分泌量明显增加的激素有(填字母),最终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同时机体还通过皮肤血管收缩等变化以减少散热.当血液中血糖浓度比较低时,图中分泌量明显增加的激素有(填字母).
(3)当人处在高温作业情况下,因失水过多而使下丘脑分泌的增加,尿量减少,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此调节过程中当兴奋通过如图3的B图中的突触结构时,信号的转换情况是.
10.(10分)(2015春•雨花区校级月考)图为湖南某湿地公园的平面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若在某季节调查该湿地公园某种候鸟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法.
(2)调查发现,在轻度污染的条件下,公园中的物种丰富度有所增加,在此过程中,公园中群落的演替类型是,进一步调查发现,该湿地公园主要河道沿途有许多生活污水的排污口(图中黑点所示),则输入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3)某研究小组从该湿地公园的4个不同位置选取水样,用于培养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并测定了培养前后4处水样(A、B、C、D)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后如下图所示(BOD表示水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溶氧量):
①实验中的因变量有;
②实验后4处水样中含氮无机盐总量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其原因可能是.
③据图推测有机物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是处水样.
11.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实验结果表明,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最明显的浓度为(用图中数字表示).
(2)该实验中,接种大肠杆菌时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在培养和接种大肠杆菌时要特别注意进行操作,为更好地体现青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实验中还应增加一组作为空白对照.
12.图1和图2是生物技术实践中的实验装置图和生产工艺流程简图,请回答:
(1)在生物技术实践中,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蒸馏法提取(填“橘皮精油”、“玫瑰精油”或“胡萝卜素”).
(2)图2为樱桃果酒生产工艺流程简图,A过程是.为了提高樱桃的出汁率,在压榨前可加入一定量的酶.樱桃果酒制作是否成功,发酵后可在酸性条件下用溶液来鉴定.
13.(10分)(2015春•雨花区校级月考)如图表示生物工程相关技术操作流程示意图,A、B、C、D表示有关细胞或结构,序号①到⑤表示有关操作过程和处理方法,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若如图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流程,经过①②处理得到的A和B称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2)若上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流程,则A、B分别表示,经过③过程得到的两两融合细胞有种,因此要经过筛选得到所有的,再通过分散克隆和抗原﹣抗体杂交筛选出.
(3)若图表示克隆动物的流程,A表示供体细胞,则经②处理后得到的B为.(4)若图D表示体外即将用于移植的早期胚胎,则可以通过等技术(至少填两个)得到这样的早期胚胎.
2014-2015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雅礼中学高三(下)月考生物试卷(4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项所示物质所含的元素种类完全相同,且能同时存在于后面的细胞中()
A.葡萄糖麦芽糖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B. ATP 磷脂鸡血细胞
C. RNA聚合酶 RNA 口腔上皮细胞
D.脂肪糖原花生子叶胞
考点: 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糖类的组成元素;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组成元素.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和组成元素,脂质的分类和组成元素,核酸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和组成元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组成元素,ATP的结构特点和组成元素,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麦芽糖为植物细胞所特有,不可能出现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A错误;B、ATP和磷脂都含有C、H、O、N、P五种元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在鸡血细胞中都会存在,B正确;
C、RNA聚合酶是蛋白质,一定含有C、H、O、N,可能含有S,而RNA一定含有C、H、O、N、P,故元素组成不完全相同,C错误;
D、脂肪和糖原都含有C、H、O,但不会同时出现在花生子叶细胞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细胞内各种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核苷酸合成核苷酸链的过程与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相似,某科研小组利用900个脱氧核苷酸人工合成了一个基因(双链DNA),并成功诱导该基因进行了表达,则从基因合成到成功表达出产物最多能产生多少个水分子()
A. 149 B. 1047 C. 1496 D. 598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1、脱水缩合过程中的相关计算:(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的氨基数或羧基数,应该看肽链的条数,有几条肽链,则至少含有几个氨基或几个羧基;
(3)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2、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解答:解:(1)利用900个脱氧核苷酸人工合成了一个基因时,脱去的水分子数=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苷酸链数=900﹣2=898个.
(2)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RNA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核糖核苷酸数﹣核糖核苷酸链数=450﹣1=449个.
(3)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450÷3﹣1=149个.因此,从基因合成到成功表达出产物最多能产生水分子数为898+449+149=1496个.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具体过程,掌握其中的相关计算,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3.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对野生型豌豆进行诱变处理,通过发生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得到了两个无豌豆素的纯合突变品系(品系甲和乙,与野生型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利用突变品系和野生型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野生型豌豆合成豌豆素至少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的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为显性时才能合成豌豆素
B.由实验二可知突变品系甲发生的是显性突变
C.实验一的F2无豌豆素植株中存在3种纯合品系
D.如将实验二F2中的无豌豆素植株自交,后代中有的植株为野生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一:品系甲×品系乙→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实验二:品系甲×野生型→F1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实验一中3:13是9:3:3:1的变形,所以可以推测:品系甲与品系乙存在两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假设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则基因B对豌豆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基因b没有,所以有豌豆素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解答:解:A、由实验一可知品系甲和品系乙涉及到两对等位基因的差异,故豌豆素的合成至少与两对等位基因有关;由实验二可知品系甲是显性突变产生的,品系乙是隐性突变产生的,而且不是同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以要能合成豌豆素必须一对等位基因为隐性,另一对为显性,A错误;
B、由实验二可知突变品系甲发生的是显性突变,B正确;
C、实验一的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无豌豆素植株中存在3种纯合品系,C正确;
D、如将实验二F2中的无豌豆素植株自交,后代中有×=的植株为野生型,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遗传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遗传图解和题中信息准确推断甲和乙的基因型,再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4.目前市场上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所示为某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叙述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①“无子香蕉”培育过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组;
②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
③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虽能杂交,但它们仍然存在生殖隔离;
④若图中无子香蕉3n的基因型有为Aaa,则有子香蕉4n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
⑤该过程所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之一;
⑥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④⑥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有子香蕉.二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所以杂交后形成的个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为无子香蕉,据此答题.
解答:解:①该“无子香蕉”培育的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错误;
②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正确;
③野生芭蕉和四倍体有子香蕉虽能杂交,但它们的后代为三倍体,不育,所以仍然存在生殖隔离,正确;
④若图中无子香蕉3n的基因型有为Aaa,则有子香蕉4n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正确;
⑤该过程所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之一,正确;
⑥该“无子香蕉”培育的方法为多倍体育种,而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下表为科研小组对某地不同时期(分别用甲、乙表示)地雀种群的个体数和有关基因型的变化情况调查汇总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甲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总数
个体数 40 50 6 30 18 4 21 38 3 210
乙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166 118 16 300
A.甲时期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时期
B.甲时期种群的基因库大于乙时期
C.两个时期种群的进化方向都是由自然选择决定
D.由甲时期到乙时期发生了生物进化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种群基因库小于乙种群基因库.
解答:解:A、甲种群含有T、t,乙种群只有T,所以甲种群的基因突变不同于乙种群,A 正确;
B、基因库的大小与种群个数相关,不是由基因型的种类所决定的.由表格数据可知,甲种群基因库小于乙种群基因库,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甲种群含有T、t,乙种群只有T,则t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由甲时期到乙时期发生了生物进化,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知识点,比较综合,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整理与运用,识图能力,结合图片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6.如图表示的各项生命活动变化趋势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考点:种间关系;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群落的演替.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减半变成n,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短暂恢复为2n;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
解答:解:A、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了复制,但是染色体的数目不变,A错误;
B、感染艾滋病后,T细胞先增加,随艾滋病病毒的大量增殖,T细胞被破坏,后减少,B正确;
C、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C正确;
D、次生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的种类逐渐增加,后被乔木所取代,又有所减少,D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分裂及群落演替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艾滋病的致病原理,能结合曲线图中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非选择题:
7.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渗透装置进行了下列的验证实验,装置中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自由穿过,所有实验起始时AB两侧液面齐平,若实验涉及到多组装置,则每组标记为A1B1、A2B2…,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验证“浓度差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取上图装置3个,A1B1均为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A2B2分别为质量分数为3%和5%的淀粉溶液,A3B3分别为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各组液面高度情况为A1等于B1,A2低于B2,A3低于B3(填等于、高于或低于).
(2)为验证“酶具有专一性”,AB两侧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在30℃水浴锅中保温一段时间后,向两侧加入等量的麦芽糖酶,继续保温一段时间,待反应完全后,可观察到B侧液面高于A侧;若将水浴锅温度调节至80℃再重复上述实验,则观察不到液面变化,原因是高温导致酶变性失活.
(3)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自由穿过,在30℃水浴锅中再重复(2)实验过程,则可观察到B侧液面先上升后下降,达到平衡时A侧液面高于(等于、高于或低于)B侧液面.
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
分析:验证“浓度差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那么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浓度差,因变量为液面高度;
解答:解:(1)验证“浓度差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那么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的应该最终存在高度差,没有浓度差的最终没有高度差,浓度大的一侧最终液面高,故A1等于B1;A2低于B2,因为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摩尔浓度大,故A3低于B3.
(2)从图示信息可知,蔗糖和麦芽糖都是二糖,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加入到被半透膜隔开的U型管中,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相等.若向U型管两侧加入某种微量物质,必需使得B侧浓度上升,才能使得液面高度上升.蔗糖酶会使A侧蔗糖水解,浓度升高,A侧液面上升;麦芽糖酶可以将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使得B侧浓度上升,从而液面高度上升.故所加物质是麦芽糖酶.若将水浴锅温度调节至80℃再重复上述实验,则观察不到液面变化,原因是高温导致酶变性失活.
(3)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向两侧加入等量的麦芽糖酶,麦芽糖酶可以将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使得B侧浓度上升,从而液面高度上升.由于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单糖分子自由穿过,故葡萄糖由B错侧向A侧渗透,最终膜两侧的葡萄糖浓度相等,而A 侧的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最终A侧溶液的摩尔浓度大于B侧,最终A侧液面高于B侧.故选:B.
故答案为:
(1)等于低于低于
(2)麦芽糖酶高温导致酶变性失活
(3)先上升后下降高于
点评:对于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渗透装置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8.(12分)(2015春•石家庄校级月考)图一是某同学所画的某种哺乳动物在不同分裂过程中某些时期的部分染色体分布示意图,下图二表示另一同学观察同种种哺乳动物某组织切片时,记录的两个处于分裂期细胞内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所示细胞均处于对应分裂过程中的中期,其中甲细胞的下一个时期可对应图二中的B细胞,图二中的A细胞可能与图一中丙细胞染色体分布规律相同.
(2)若将某个细胞的所有DNA全用32P标记,培养在不含任何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让其进行连续分裂,检测时发现一个处于图一甲时期的细胞中没有任何放射性,则在产生该细胞前至少经历了 2 次有丝分裂.
(3)图二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综合AB分析两个细胞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可知该组织切片取材于动物的睾丸(填组织器官).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析:分析图一: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图二:③会消失,为染色单体;①:②=2:1或1:1,说明①是DNA,②是染色体.A 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B中染色体:DNA=1:1,且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解答:解:(1)图一所示细胞均处于对应分裂过程中的中期;图二中的B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是图一中甲细胞的下一个时期;图二中的A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于图一中丙细胞.
(2)若将某个细胞的所有DNA全用32P标记,培养在不含任何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让其进行连续分裂,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所有染色体都含有32P标记(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被32P标记);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标记,但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两极,则第二次分裂结束就可能会出现不含32P标记的子细胞.因此,检测时发现一个处于图一甲时期的细胞中没有任何放射性,则在产生该细胞前至少经历了2次有丝分裂.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二中的①②③分别代表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A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B表示有丝分裂,只有生殖器官中的原始生殖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因此综合AB分析两个细胞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可知该组织切片取材于动物的睾丸.
故答案为:
(1)中甲丙
(2)2
(3)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睾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