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定义与命题(一)
定义与命题1课件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定义与命题1课件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主要内容为第一章“定义与命题”的第一课时。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定义的概念,学会如何通过定义来描述数学对象的属性;掌握命题的构成,能够辨别真命题和假命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定义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定义描述数学对象的属性。
2. 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真命题和假命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命题的真假判断,定义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定义和命题的概念,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定义和命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定义的概念,举例说明定义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2)介绍命题的构成,通过实例讲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判断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1)给出一个定义,让学生根据定义描述数学对象的属性。
(2)提供一组命题,让学生判断其真假,并给出理由。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1)定义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2)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定义和命题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定义的概念及作用2. 命题的构成与真假判断3.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给出三个数学定义,并分别描述其对应的数学对象属性。
① 两个质数相乘,其积一定是合数。
② 任意两个整数相加,其和一定是偶数。
(3)思考题:如何运用定义和命题来解决问题?2. 答案:(1)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① 假命题;② 假命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定义和命题在数学证明中的作用是什么?2. 除了数学,定义和命题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有哪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的把握3.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4.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5. 例题讲解的深度6. 板书设计的内容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确保目标涵盖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2. 目标应具有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3. 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以便于教学评价。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定义与命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数学文本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实数、代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对定义与命题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提高阅读和理解数学文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定义与命题的运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例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定义与命题实例,如“平行线”、“勾股定理”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2.呈现(10分钟)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阐述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定义与命题。
3.操练(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判断一些实例是否为定义与命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纠正错误观点,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
5.拓展(10分钟)探讨定义与命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定义与命题教案
定义与命题教案教案一:定义命题教学目标:1. 了解命题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一些常见的命题;3. 能够进行命题的定义和表达;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命题的概念和特点;2. 常见的命题。
教学难点:1. 命题的定义和表达;2. 命题的真值。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小黑板和彩色粉笔;3. 运动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道著名的谜题,让学生猜测谜底,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能够猜中。
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猜谜底有没有一定的规则?我们如何确定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命题的定义:说法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或者问题。
2. 命题的特点:有真值的可判断性,即能够判断其真假。
3. 命题的分类:可以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三、例题讲解(20分钟)1. 实际生活中的命题。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命题,并与学生一起判断其真假。
2. 简单命题的举例和讲解。
以命题“1加1等于2”为例,分析命题真值的确定和真假的判断。
四、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命题进行形式逻辑运算的讨论和分析。
2. 每个小组根据讨论的结果,将自己的结论写在小黑板上,然后学生互相评价讨论结果的正确性。
五、游戏活动(20分钟)1. 进行一个形式逻辑谜题的游戏,教师出示几个陈述句,学生根据这些陈述句判断其中一个是真的,其他的是假的。
2. 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进行一场形式逻辑知识竞赛,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回答。
六、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命题的应用范围。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命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准备一份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命题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进行命题的定义和表达,掌握了一些常见的命题。
并通过小组合作和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题:定义与命题(一)
课题:定义与命题(一)授课教师:朱成敏教材:浙教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3.5.6.1.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教学过程: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是“数轴”的定义;(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如何给术语下定义:1。
t5共同点:都是不同点:由此把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定义为:的叫做。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1发现(2)(5)(6)没有对事情进行判断,我们把(1)(3)(4)(7)归为一类,叫做命题。
按照刚刚学习的下定义的方法,请给命题下一个定义。
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根据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些错误的句子(刚刚给出的4、7)是否是命题。
小结:判断是不是命题在于是否作出判断,与正确与否无关。
例如:(7)虽然是错误的,但依然是命题。
学生活动二:探索命题的结构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ABC≌△A′B′C′AB=A′B′AC=A′C′BC=B′C′)条件:结论:因此,可以改写为如果,那么。
(用文字叙述)+∠3,的形式。
1.正数大于零。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
定义与命题 (第1课时)八年级数学课件
这个黑客是 个小偷吧?
可能是个喜欢穿 黑衣服的贼.
可见,在交流时对名称和术语要有共同的认识才行.
探究新知
由此可 知 :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对某些名词或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能正常进行.
为此人们对各个名词或术语的含义,都给予了尽量详细的描述,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 出了它们的定义.
探究新知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规定定某一名称或术语 意的义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定的义定义. 例如: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 的定义;
(3)平行用符号“∥”表示.
一般情况下,疑问 句不是命题,图形 的作法不是命题, 祈使句也不是命题!
探究新知
注意: 1.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 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 它就不是命题.
如:画线段AB=CD.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命题的识别
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 “如果” 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探究新知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条件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析才能 找出条件和结论,也可以先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 么……”的形式.
注意:命题的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 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 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定义与命题 第1 课时
导入新知
有一位田径教练向领导汇报训练成绩;
好!继续努力,
小明的百米成绩
争取超过10秒.
有进步,已达到
9秒9.
相传,阎锡山在观看士兵篮
定义与命题1精品课件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定义与命题1精品课件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主要讲述“定义与命题”的第一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定义的概念,掌握命题的构成,能够判断命题的真假,并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定义与命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定义的概念,知道定义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正确地构成命题,并判断命题的真假。
3. 掌握定义与命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命题的构成与真假判断。
重点:定义的概念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定义与命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a. 举例说明:什么是直角?什么是平行线?b.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的还是假的?2. 例题讲解:a. 举例讲解定义的概念,如:正方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b. 讲解命题的构成,如:对顶角相等、平行线间的夹角相等。
3. 随堂练习:a.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定义与命题。
b.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①两条直线平行,它们的斜率相等。
②两个等腰三角形,它们的底角相等。
4. 分析讨论:b. 教师点评,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问题。
a. 强调定义与命题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定义的概念及举例。
2. 命题的构成及真假判断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列举出你所了解的定义,并简要说明其含义。
2. 答案:a. 定义举例:正方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
b. ①真命题,因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相等;②假命题,对顶角相等只能说明两个三角形的形状相同,但不能说明它们大小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定义与命题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勾股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等。
优秀教案2018-2019学年最新湘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定义与命题1》教学设计
2.2定义与命题 1【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的含义.2.了解命题的含义.3.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2日上午发射,……神舟六号飞船搭乘两名航天员,执行多天飞行任务.按计划,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行在轨道倾角42.4°、近地点高度为200千米、远地点高度为347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千米的圆轨道.要读懂这段报导,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2)什么叫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什么叫做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某一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定义概念的教学:从以上两个问题中引入定义这个概念:对一个概念的特征性质的描述叫做该概念的定义.象问题(1)中的轨道倾角、近地点高度、远地点高度、变轨的含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即需要给出定义.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有理数;(2)角平分线;(3)平行线2.命题概念的教学问题: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 ,b 两条直线平行吗? (5)鸟是动物; (6)若42=a ,求a 的值;(7)若22b a =,则b a =.答案:句子(1)(3)(5)(7) 对事情作了判断,句子(2)(4)(6)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其中 (1)(3)(5)判断是正确的(真),(7)判断是错误的(假).叙述一件事情的句子(陈述句),如果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那么称这个陈述句是一个命题.3.命题的结构的教学告诉学生现阶段我们在数学上学习的命题可看做由条件(或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连接的部分是条件,“那么”连接的部分是结论.如“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4、互逆命题(1)如果a 是有理数,那么a 是实数(2)如果a 是实数,那么a 是有理数观察上述两题的条件与结论的位置,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的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逆命题。
定义与命题1课件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定义与命题1课件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讲述“定义与命题”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数学定义的基本概念,掌握命题的构成要素,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并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数学定义和命题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学定义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定义解释相关数学现象。
2. 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并能够运用命题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命题的真假判断,运用定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数学定义的理解,命题的构成及真假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定义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1)数学定义的概念:通过课件展示,讲解定义的构成要素,如“点”、“线”、“面”等基本概念。
(2)命题的构成:分析实例,讲解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引导学生判断命题的真假。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定义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 命题的题设、结论及真假判断方法。
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数学定义和命题的理解程度,以及真假判断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探讨数学定义与命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领域。
附录:1. 作业答案:(1)①假;②假。
(2)①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 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定义和命题,分析其真假,并与同学分享。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定义与命题1课件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定义与命题1课件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定义与命题”的第一课时。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定义的意义,掌握如何运用定义进行推理;了解命题的概念,区分真命题与假命题,掌握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定义的概念,掌握定义的运用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意义,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定义进行推理,判断命题的真假。
2. 教学重点:定义的意义,命题的概念及其真假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教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例如:介绍篮球比赛的规则,引出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定义的意义,如何运用定义进行推理;介绍命题的概念,区分真命题与假命题,讲解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定义的意义与运用2. 命题的概念与真假判断3.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见教材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的处理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难点的处理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定义进行推理,以及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应当:1. 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定义与命题的概念,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感知定义与命题的关系,从而加深理解。
《定义与命题》第一课时导学案
定义与命题(一)学习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的含义。
2、体会实际生活中定义、命题的作用与必要性。
学习过程:环节一定义的含义自学课本P218--P219做一做以前的部分,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是给出它们的____________。
例如:(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_________。
(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的定义(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4)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列举出一些定义吗?(至少写出两个)环节二命题的含义如果B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如果C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如果D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自编自练:如果____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定义后,我们可以用语言对他们进行描述并做出判断。
上面“如果-------------那么-----------”都是对事情进行判断的句子。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反之,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们就不是命题.1 、你能举出一些命题吗? (至少写出两个)2 、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动物都需要水. ()(2)、猴子是动物的一种. ()(3)、玫瑰花是动物. ()(4)、美丽的天空. ()(5)、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6)、负数都小于零. ()(7)、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8)、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9)、过直线a外一点作a的平行线. ()(10)、如果a>b,b>c,那么a=c;()4、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在三角形内任取一点再作最短边的平行线;()(2)、四边形都是菱形;()(3)、有限小数是有理数;()(4)、最大的负数不存在;()(5)、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实数只有零;()(6)、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
2定义与命题(第一课时)教案
1:指出下列命题条件和结论,并通过反例说明其中 的假命题 (1) 如果 5 月 4 日是星期一, 那么 5 月 11 日也是星 期一 (2)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
1:以下哪些是命题? 1):动物需要水 (4):猴子是动物的一种 2)玫瑰花是动物 (5):美丽的天空 3)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6)你的作业做完了没? 2: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 三角形全等 五、拓展提升 2)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互余 (10-15 分钟)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下列命题中,属于定义的是 (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该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4.下列语句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 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 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 “如果„„那么„„” 的形式, 条件和结论不明显,如“等角的余角相等”。对于这 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析才能找出条件和结论,也可以 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 a≠b,b≠c,那么 a≠c; (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4)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 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 种例子称为反例. 四、课堂练习 (5-10 分钟)
正兴学校初中部 数学 科备课格式
第 教师姓名 课 题 周 赵雷 年级 组别: 数学 授课时间 定义与命题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 分 清 命 题 的 条 件 和 结 论 , 会 把 命 题 改 写 成 “ 如 果 „ „ 那 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目标 3.了解公理和证明的概念,通过实例感受证明的过程与格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实例中体会定义、 命题的含义,通过举反例判断一个命题是假 命题,使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月 组长: 日 课 型 第 新授课 1 课时
2019—2020年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定义与命题(1)》教案2(教案).doc
《定义与命题(1)》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会区分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2.用比较数学化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特征.3.通过对某些语句特征的判断学会严谨的思考习惯.辅助教学多媒体.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感知)1、什么是定义?定义:_________2、下列语句为命题的是( )A、你吃过午饭了吗?B、过点A作直线MNC、同角的余角相等D、红扑扑的脸蛋3、一般地,命题都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二、合作探究(理解)1、教材P165议一议什么是命题?它们中哪些是命题?2、教材P166想一想你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3、教材P166做一做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其中哪些命题是真命题?你是如何判断的?三、轻松尝试(运用)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A、直线AB和CD垂直吗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C、同旁内角不互补,两直线不平行D、连结A、B两点2、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条件:_________;结论:_________(2)如果a>b,b>c,那么a=c;条件:_________;结论:_________3、已知下列命题: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互补的角就是平角;③互补的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另一个为钝角;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⑤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A、0B、1个C、2个D、3个四、拓展延伸(提高)将下列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条件和结论.(1)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4)等角的余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五、当堂检测(达标) 教材随堂练习1,2.。
2019—2020年新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定义与命题(1)》教案1(优质教学设计).doc
《定义与命题(1)》教案学习目标1、我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培养我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我通过探究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习重点我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学习难点我对命题概念的理解.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就是给出它们的____________.例如:(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_________.(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 ______________的定义.(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无理数”的定义.(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多边形”的定义.(5)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认真阅读课本P165页议一议,小组内互相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是命题.你能举出一些命题吗?(至少写出两个)2、阅读课本P166页想一想并回答下列问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可以写成:如果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题设(条件)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命题可看做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____________是已知事项,____________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3、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是: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改写成:____________(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是: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改写成:____________三、阅读课本P166页做一做并回答下列问题.真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义与命题》参考教案1.doc
7.2定义与证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3.了解公理和证明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在实例中体会定义、命题的含义,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例子屮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牛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通过举反例的方法來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而的对立统一•体;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难点:正确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设计提问: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示: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己知事项推断岀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结构特征“如果……,那么......",进而概括得出: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条件就是已经知道的事项, 结论就是由已经知道的事项推断岀的事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再举一些比较容易接受的命题的例子,加深学牛的印象.利用多媒体给出以下四个命题,并提问:(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 b#c,那么a^c;(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4)如果室外气温低于0°C, 那么地而上的水一定会结冰.1.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口的是进一步让学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通过判别命题的正误,让学牛区分两类命题, 从中体会真命题、假命题、反例的含义.学生在判断命题的正误时主要依据过去的经验,教师可进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2.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在学生回答慕础上进行总结,给出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举出反例.利用多媒体给出教科书第167页的想一想,并提问: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步追问,对于一个不正确的命题,怎样判断:其错误呢?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判断方法,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结合下图向学生介绍公理法和欧几里得的原木及引出公理、证明泄理等概念.卜定理I 冬件j」有关概念、公理条件2定理2定理3 *介绍木套教材所采用的公理: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Z间线段最短;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两条肓线被第三条肓线所截. 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天直线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目的是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思考“如何证实真命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出欧儿里得《原本》的编写思路. 教师应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数学乐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实际上,这八条公理在前面学习中都详细探索过了,学生对它们的」11确性是确信的,现在要求直接承认这八条公理,由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定义与命题(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
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
过程性目标:
5.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水平;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准确的命题(真命题)”;
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学生活动的组织.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
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
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例如:
它是一种方程;
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
(引入定义)
(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
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
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 是“数轴”的定义;
(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
如何给术语下定义:
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
阅读材料:
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 (B ) (C ) (D )
选C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 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由此把A 、B 、D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直角三角形”。
定义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
填空作答:
2.选出下列式子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 )0122=++x x (B )532=+ (C )a a a 2223
-=-+ (D )t t 53=- 选( ),原因如下:
共同点:都是
不同点:
由此把 选项归为一类,叫做“ ”。
定义为: 的 叫做 。
3.请设计一个类似的问题,要求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小结:请同学谈体会,如何给名词下定义。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水平,让学生经历给名词下定义的过程。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实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在实行讨论之前先实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论的目的。
)
三、了解命题的含义并学会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
定义作为判别标准,能够产生很多判断。
如:“1=x 是方程。
”、“正方形四边相等。
”等等
(设计说明:体会定义的必要性,也作为从定义到命题的过渡。
)
(第二关:争分夺秒)
抢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对事情实行了判断:
(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动物是鸟。
(5)ABC ∆是等边三角形吗? (6)若42=a ,求a 的值。
(7)若2
2b a =,则b a =。
发现(2)(5)(6)没有对事情实行判断,我们把(1)(3)(4)(7)归为一类,叫做命题。
按照刚刚学习的下定义的方法,请给命题下一个定义。
命题: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准确或不准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根据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些错误的句子(刚刚给出的4、7)是否是命题。
小结:判断是不是命题在于是否作出判断,与准确与否无关。
例如:(7)虽然是错误的,但依然是命题。
(设计说明:根据刚刚学习的下定义方法,马上对“命题”这个名词加以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定义的理解。
)
四、探究命题的结构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一:如果需要把这个命题划分为两部分,那么怎么划分?
问题二:划分的两部分各自的作用如何?
问题三:能不能给它们加上一组关联词语?
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以“如果”引导的部分是条件(题设):已知事项,以“那么”引导的部分是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我们给出一些命题,如何区分它的条件和结论?
学生活动二:
探索命题的结构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 △ABC ≌△A ′B ′C ′ AB =A ′B ′
AC =A ′C ′ BC
=B ′C ′)
条件: 结论:
所以,能够改写为如
果 ,那么 。
(用文字叙述)
2.同角的余角相等。
选择括号里面的内容填在条件和结论处
( ∠1=∠2 ∠2+∠3=90°
∠1+∠3=90°)
条件:
结论:
所以,能够改写为如果 ,那么 。
(用文字叙述)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命题的条
件结论之间的关系,符号语言上对应“∴、∵”,文字语言上对应“如果、那么”,体会到条件和结论中存有的因果以及假设关系,也领略到符号语言在数学中体现的强大作用。
)
(第三关:幸运考场)
朗读命题并有意识停顿,再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 正数大于零。
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
4.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5. 有两个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 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学生活动三:
准备八张卡片,分别写好
(1)三边相等 (2)三边对应相等
(3)两数相等 (4)两角相等
(5)等边三角形 (6)全等三角形
(7)对顶角 (8)两数的平方相等
请用这八张卡片作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组成四个准确的命题。
(设计说明: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条件和结论有时互换是准确的,有时互换却是不准确的,当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就变成了另一个命题。
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让学生实行开放的数学思考,体现这节课的“数学味”。
)
归纳小结:
比较以下几个句子。
(1)1=x 是方程;
(2)方程是1=x ;
(3)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问题一:请找出哪句是在下定义?
321
问题二:请找出哪些是命题?
问题三:请找出哪些句子的表述是准确的?
问题四:比较其中两个或者几个句子,结合今天的课程,谈谈你的收获。
(设计说明:呼应本节课的课题“定义与命题”,在小结本节课知识的时候,设计了对比思考的模式,引导学生回答定义与命题的关系,如:“定义都是准确的命题,命题不一定是准确的,命题也不一定是定义,定义有充分必要性”等等,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这个活动小结本课,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定义与命题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知识内化和升华。
)
布置作业
必做题 P72 作业题 A组
选做题 P72 作业题 B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