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牧童》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诗.导入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5.古诗词三首
读诗题: 《牧童》 知诗人:
——[唐].吕岩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过地方官吏。后来
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 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切的数字, 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 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铺:铺开。(草原茂盛给人平缓舒服之感)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风中笛声悠扬飘逸,牧童吹 笛嬉戏,富有情趣)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明诗意:
1.自由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这是一个(
)的牧童。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已经得道成了神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笔记
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包含了三首非常经典的古诗。
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学习笔记:
1、《牧童》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诗中描述了一个正在野外放牛的牧童的日常生活。
诗中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描绘出了牧童在辽阔的田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2、《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中描述了一个小渔船上的两个孩子在船上欢笑,让人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和活泼。
诗中的“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则表现出了孩子们的聪明和活泼。
3、《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词中描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
词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描绘出了农村家庭的朴素和自然,“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则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这三首古诗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以及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人的优美诗词,更可以感受到古诗中所蕴含的生活情趣和自然之
美。
5、古诗三首《牧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 (视觉)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
字洞宾,唐代人。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
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两为县令。后来唐代
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
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
得道成了神仙。
1.把古诗多读几遍,试着读得字正腔圆,并用
“/ ”画出停顿.
2.思考:古诗中的牧童在干什么?你从哪一句 知道的?
铺:铺开。(草原茂盛给人平缓舒服之感)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风中笛声悠扬飘逸,牧童吹笛嬉 戏,富有情趣)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六 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切的数字,而是为了突 出原野的宽阔和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 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试着背诵古诗,小组讨论交流:
这是一个(
)的牧童。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关于牧童的古诗刘驾《牧童》
关于牧童的古诗刘驾《牧童》篇一:5.古诗词三首牧童古诗词三首牧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不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道教材1.教材分析:《牧童》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卷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进行,《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儿童晚归游憩图。
全诗意境迷人,用词开朗,情趣盎然,生动的抒发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就是一个怎样的心智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什么呢?他们又想要以怎样的方式去自学这首诗呢?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1.你可以恰当流利地朗诵这首诗么?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3.你可以腰这首诗么?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5.你能够从诗中体会至诗人的情感吗?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融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科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认为:二、教学目标:1.四书五经并诵读古诗,认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自学,并使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绝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说道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课件PPT
杨万里怎样写的这首诗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 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 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
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 篙,停下了船桨。哦,怪不得没下雨他 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 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 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 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 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 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 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 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 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 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 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 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 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 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 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 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 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 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 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 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 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 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 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 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 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 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 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课件PPT课件
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
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
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
写2了020年下10月来5日 ,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4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 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 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 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 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 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 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 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 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 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020年10月5日
6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 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 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 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 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 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 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 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020年10月5日
5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 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 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 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 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 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作 者把放牛娃的生活写得如此优美、如此 快活,目的是劝告钟弱翁与其去追名逐 利、巧用心机,倒不如过他这种悠闲自 在的生活。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020年10月5日
1
横野:辽阔的原野。 PPT模板下载: 节日PPT模板: PPT背景图片: 优秀PPT下载: Word教程: 资料下载: 范文下载: 教案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全诗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中一、二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出原野的草景和牧笛声声,表现了草原的广阔和宁静。
三、四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则写牧童吃饱饭后的活动,他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表达了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和《浪淘沙》等。
以下是这几首诗的简单介绍:
1.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个牧童在黄昏时分的惬意生活,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2. 《舟过安仁》是宋朝诗人杨万里所作,诗中描绘了小渔船上两个孩童的有趣场景,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3.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所作,诗中描绘了农村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朴素与自然。
4. 《浪淘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描绘了黄河雄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如需获取更为详细的信息,建议翻阅教材或者咨询语文老师。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翻译古诗词蕴藏着中国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文字,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 / 令牧童答钟弱翁(唐代:吕岩)【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
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
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
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
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
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
(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 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
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
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
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
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