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法分离蛋白质实验报告
凝胶过滤法分离蛋白质实验报告
凝胶过滤法是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本实验使用交联葡聚凝胶,其具有一定孔径的网络结构,能够根据分子大小的不同进行分离。
大分子物质只能沿着胶粒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所经路短,最先流出;而小分子物质要经过层层扩散向下流动,所经路程长,最后流出,通透性居中的分子则后于大分子而先于小分子流出。
从而实现分离的目的。
实验步骤包括凝胶溶胀、装柱、样品处理、上样和过滤、部分收集和凝胶回收。
在收集洗脱液的过程中,开始时为无色透明,但时间过去,试管中收集的红褐色开始变深,到最后,试管的颜色为深褐色,接着溶液的颜色开始变浅,红褐色几乎要消失。
接着又开始出现浅黄色,再到黄色,再黄色开始慢慢变浅,最后又变成无色透明。
这是因为分子的扩散有快有慢,少量的高铁血红蛋白与缓冲液一起滴出,使得溶液慢慢加深。
3.经过过滤后,溶液变成深褐色,这是高铁血红蛋白的本色。
颜色越深,表示过滤后蛋白质越纯。
4.随着洗脱的进行,红褐色开始变浅。
这是因为大部分高铁蛋白已经被洗脱,只剩下一小部分洗脱较慢的高铁蛋白。
5.开始呈现浅黄色,并逐渐变成无色,这是由于高铁氰化钾的扩散速度不同。
一部分高铁氰化钾扩散得很快,接着大部分K3Fe(CN)6被洗脱出来,最后全血几乎被洗脱完毕。
试管中接收的是缓冲液。
6.红褐色先释放出来,然后才是黄色。
这是因为血红蛋白与高铁氰化钾反应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因为高铁血红蛋白的分子较大,洗脱速度较快。
而小分子的高铁氰化钾(黄色)洗脱较慢,因此红褐色先被洗脱出来,黄色则稍后。
凝胶过滤纯化实验报告
1. 熟悉凝胶过滤纯化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凝胶过滤纯化蛋白质的基本步骤。
3. 学习通过凝胶过滤纯化实验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
二、实验原理凝胶过滤纯化实验是一种基于分子筛效应的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
实验中,利用凝胶颗粒的多孔结构,将待纯化的蛋白质溶液通过凝胶层析柱,根据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进行分离。
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可以进入凝胶颗粒的孔隙,滞留时间较长,而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则不能进入凝胶颗粒,滞留时间较短,从而实现蛋白质的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蛋白质样品- 凝胶层析柱- 凝胶颗粒(如Sephadex G-75)- 洗脱液(如磷酸盐缓冲液)- 蛋白质标准品- 紫外分光光度计-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凝胶层析柱- 移液器- 烧杯- 离心机- 紫外分光光度计1. 制备凝胶层析柱:将凝胶颗粒与洗脱液混合,加入凝胶层析柱中,让凝胶颗粒自然沉淀,形成凝胶床。
2. 加样:将蛋白质样品与洗脱液混合,用移液器取适量加入凝胶层析柱顶部。
3. 洗脱:用洗脱液缓慢滴加至凝胶层析柱中,待样品全部通过凝胶层析柱后,继续用洗脱液冲洗,收集洗脱液。
4. 蛋白质鉴定:取一定量的洗脱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蛋白质含量。
5. 分析结果:将收集到的洗脱液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观察蛋白质分离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显示,蛋白质在洗脱过程中逐渐释放,表明凝胶过滤纯化实验成功。
2. 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蛋白质在凝胶层析柱中被成功分离,表明凝胶过滤纯化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
六、实验讨论1. 凝胶过滤纯化实验是一种简单、高效、温和的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方法,适用于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分离。
2. 实验过程中,凝胶层析柱的制备、加样、洗脱等步骤需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凝胶过滤纯化实验的分离效果与凝胶颗粒的孔径、洗脱液的选择等因素有关,应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凝胶颗粒和洗脱液。
生化实验报告 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
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生化实验报告实验5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化实验b实验日期:班级:姓名学号:血红蛋白凝胶过滤一、背景及目的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
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
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组成。
每个亚基均成球状,内部有一个血红素。
血红素上的亚铁离子可以可逆的与氧分子结合,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
当携带氧气时,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无氧时为暗红色。
凝胶过滤法又称凝胶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主要就是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即为蛋白质的质量展开拆分和提纯。
层析柱中的填料就是某些惰性的多孔网状结构物质,多就是交联的聚糖(例如葡聚糖或琼脂糖)类物质,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中的物质按分子大小的相同展开拆分。
通常就是大分子先流出,小分子后流出。
凝胶过滤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影响拆分效果的因素主要存有以下几点:1.基质的颗粒大小、均匀度2.筛孔直径和床体积的大小3.洗脱液的流速4.样品的种类等,5.缓冲液的ph6.而最轻易的影响就是kav值的差异性,kav值差异性小,拆分效果不好;kav值差异性大,则拆分效果很差,或显然无法分离。
影响凝胶过滤的因素主要有:1、层析柱的挑选:短的层析柱分辨率必须比长的高,但层析柱长度无法过长。
2、加样量:加样过多,会造成洗脱峰的重叠;加样过少,提纯后各组分量少、浓度较低。
3、凝胶柱的鉴定:凝胶柱填装后用肉眼观察应均匀、无纹路、无气泡。
4、洗脱速度:洗脱速度应保持适中。
目前凝胶过滤器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就是以下几点:1、脱盐2、用于分离提纯3、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4、高分子溶液的浓缩5、蛋白质的复性二、实验原理层析法就是基于相同物质在流动阴之木紧固二者之间的分配系数相同而将混合组分拆分的技术。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层析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层析摘要:本实验利用凝胶过滤的特点,先向层析柱中加入FeSO4溶液,形成一个还原带,然后加入血红蛋白样品(血红蛋白与高铁氰化钾的混合液)。
由于血红蛋白分子量大,在凝胶床中流速快,当其流经还原带时,褐色的高铁血红蛋白立即变为紫红色的亚铁血红蛋白。
亚铁血红蛋白继续下移,与缓冲液溶解的O2 结合,形成鲜红色的氧合血红蛋白。
铁氰化钾是小分子量化合物,呈黄色带远远地落在后边。
这样,就可以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凝胶过滤的分离效果。
关键词:凝胶柱,抗凝血,磷酸缓冲溶液凝胶过滤是一种利用凝胶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物质的层析方法,又称分子筛层析或排阻层析。
目前常用于凝胶过滤的的凝胶类介质主要有4大类,即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聚丙烯酰胺混合凝胶等层析介质。
它们都是不溶于水的高聚物,内部有很微细的多孔网状结构。
以Sephadex为例,它是由一定平均分子量的葡聚糖与环氧氯丙烷交联生成的高聚物,网眼的大小由葡聚糖的分子量与环氧氯丙烷的用量来控制。
葡聚糖的分子量越大、环氧氯丙烷用量越大,则交联度越大,凝胶的网眼越小。
Sephadex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水或缓冲液中能吸水膨胀。
交联度越大,网眼越小,吸水量也越少。
本实验利用Sephadex将血红蛋白从鸡血中进行分离,通过层析柱可以形象的看见分离的过程。
1、实验材料及试验方法1.1实验仪器:烧杯、移液管、胶头滴管、容量瓶、玻璃棒、比色皿、PH试纸、电子天平、层析柱、洗耳球、铁架台、钥匙、称量纸1.2实验试剂(1)磷酸缓冲液(PH 7.0):称取Na2HPO4·2H2O 2.172g,NaH2PO4·2H2O 1.076g,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mL。
(2)Na2HPO4-EDTA-Na2 溶液:称取 2.69g EDTA-Na2,3.56gNa2HPO4·2H2O,加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
(3)40m mol/L FeSO4溶液:称取FeSO4·7H2O 1.11g 溶于100mL 水中(用时现配)。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收稿日期:2019-02-15基金项目:2018年河南农业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18jx0101)作者简介:李海霞(1972-),女(汉族),河南辉县人,河南农业大学,实验师,硕士,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化研究。
分离和提纯蛋白质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凝胶过滤层析。
凝胶过滤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液相层析色谱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迅速及不影响分子的生物学活性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和纯化[1]。
作为一项基本的实验技能,在农业类院校已经把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作为生物化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实验[2]。
凝胶层析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科研与教学,同时也是医学和生物技术类院校普遍安排的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化实验[3,4]。
通过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让学生充分了解凝胶过滤层析的工作原理、方法及应用等,初步掌握凝胶过滤分离技术。
但由于实验过程步骤复杂、耗时过长,或者实验结果不理想,再加上仪器、试剂、样品处理等原因的约束,而使其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很难开设。
为了能让学生在两个学时内完成实验过程并且能掌握实验原理与实验的方法,我们进行了多次的预习实验,最后确定了一套实验方法与步骤,简化了实验过程,充分利用了试剂,对样品也进行了一些改进,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直径为1cm 、长为15cm 的层析柱。
利用较少的样品、简便的器材即可以完成操作,使其适合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开设[5]。
现将整个实验方案介绍如下。
一、实验原理凝胶过滤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分离、提纯、浓缩生物大分子及脱盐等。
凝胶是一种有立体网状结构的不溶性珠状颗粒物质,用它来分离物质,主要是根据多孔凝胶对不同半径的蛋白质分子具有不同的排阻效应进行分离。
把样品加到充满凝胶颗粒的层析柱中用缓冲液洗脱,当被分离的混合物溶液通过凝胶的网孔向下运动时,由于大分子物质直径大于凝胶的网孔,不能进入胶粒内部而完全被排阻在外,沿着胶颗粒间的缝隙向下移动,所以大分子物质流程短、流速快,首先流出柱外。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是常用的分离和检测血红蛋白的方法。
本实验利用凝胶柱筛分原理,将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分离,并使之形成不同颜色的色带,通过颜色的对比可以判断样品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该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如分离效果不够理想、凝胶柱易断裂等问题。
本文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旨在提高其实用性以及分离和检测效果。
改进一:凝胶柱的制备原实验中所用的凝胶柱可能存在一些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一般会出现断裂或变形的现象。
因此,我们选择自制凝胶柱以保证其质量稳定。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玻璃针管,用火把针尖烤热,轻轻拉长并剪断,留下的管长约为15 cm。
2. 将一根直径为5 mm的玻璃棒加热至软化,然后用力吹气制造气泡,并将玻璃棒围绕气泡旋转,使其均匀地沾附在气泡表面。
3. 将气泡和玻璃棒一起加热至玻璃柱形成。
4. 待玻璃柱冷却后,将其断开,得到两段长度相同的玻璃柱。
5. 将两段玻璃柱用焊接机焊接在一起,形成一根长约30 cm的凝胶柱。
为了防止凝胶柱填充不均匀或存在空隙,我们引入了紫色素标记的凝胶。
1. 将凝胶与水以1:9的比例混合均匀,加入适量的紫色素标记溶液,并加热至70℃。
2. 将溶液倒入已经制备好的玻璃柱中,并等待凝固。
3. 待凝固后,将柱子倒过来,去除多余的凝胶并冲洗干净。
4. 最后将含有蛋白样品的液体加入凝胶柱中,等待分离。
改进三:改变辅助剂的配比硫酸铜是一种通常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试剂,而其在实验中的浓度会直接影响分离的效果。
原实验中硫酸铜的浓度较低,因此我们调整了辅助试剂的配比,以提高其分离效果。
2. 在凝胶柱顶部加入10%的硫酸铜溶液,直至液面超过凝胶。
3. 等待几分钟,当硫酸铜溶液下落到凝胶底部时,将硫酸铜溶液取出。
4. 重复以上步骤2-3以上述原则。
改进四:改变检测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原实验在颜色的检测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通过手动盯着凝胶柱来观察色带的形成。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的亲和性差异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改进来提高实验效果和结果准确性。
可以改进样品的准备方法。
传统的凝胶过滤方法通常使用全血样品,会受到其他成分的干扰。
在准备样品时,我们可以选择使用纯化的血红蛋白,或者通过离心等方法分离血浆中的血红蛋白。
可以改善实验条件,包括pH值和温度等。
血红蛋白与硫酸铜的相互作用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pH值和温度等条件,来控制实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可以改进过滤装置的选取。
传统的凝胶过滤方法多采用蛋白质滤液器,但存在着滤液器孔径不均、易堵塞等问题。
在实验中,可以选择更合适的过滤装置,如针对特定分子大小的滤膜,或者采用离心过滤等方法,以提高实验的精确性和效率。
可以使用生物分子检测技术来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结果通常通过颜色变化来观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
可以使用光谱检测、质谱分析等生物分子检测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和验证,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摘要:凝胶过滤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可以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形状在凝胶矩阵中进行分离。
本实验旨在改进凝胶过滤技术,以提高血红蛋白的分离效果,并研究硫酸铜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关键词:凝胶过滤、血红蛋白、硫酸铜、分离效果、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血红蛋白溶液、硫酸铜溶液、凝胶过滤装置、滤纸、显微镜等。
2. 实验步骤:(1) 准备凝胶过滤装置并进行预处理,确保装置无杂质。
(2) 将血红蛋白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分别注入两个不同的腔室。
(3) 打开凝胶过滤装置的阀门,使溶液缓慢通过滤纸流出。
(4) 收集通过滤纸的溶液,使用显微镜观察分离效果。
(5) 打开凝胶过滤装置的另一个阀门,排出残余的溶液。
(6) 反复实验,改变硫酸铜的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研究其对血红蛋白分离的影响。
(7)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讨论:通过改进实验步骤和条件,我们观察到了更好的分离效果。
在改变硫酸铜的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实验中,发现硫酸铜浓度越高,分离效果越明显。
浓度过高会导致溶液的PH值下降,可能会对蛋白质结构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浓度。
反应时间的延长也有助于分离效果的提高,但反应时间过长可能会引起其他化学反应的发生,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
结论:通过实验改进,我们成功地提高了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的效果,并研究了硫酸铜浓度和反应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这对于深入理解凝胶过滤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致谢:感谢实验室的支持和指导,使实验顺利进行。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用于检测血红蛋白的存在及其含量。
在这个实验中,硫酸铜会与血红蛋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色的化合物,通过光密度计可以测量其吸光度,从而推测血红蛋白的含量。
目前的实验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实验过程繁琐、时间长、结果误差大等。
需要对这一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简单、快捷、准确。
我们可以通过改进凝胶过滤的方法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目前的凝胶过滤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易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的影响,导致结果的不稳定和误差增大。
为了改进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引入一种自动化的凝胶过滤设备,例如自动凝胶电泳系统。
利用这种设备,可以将样品快速且均匀地过滤,大大减少操作时间和人为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我们可以优化硫酸铜与血红蛋白反应的条件,使其反应更加稳定和高效。
传统的实验方法中,硫酸铜和血红蛋白的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平衡状态,而且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反应效率也会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在实验中加入一定量的催化剂或改变反应条件来加速反应速率,使实验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我们还可以改进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传统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往往要求多次重复实验,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操作不规范等因素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可以引入一种新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例如采用更加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拟合、统计分析等操作,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实验结果,改善实验数据的可信度。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具有重要的生物化学意义,在实验方法上的改进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生物化学研究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希望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在这一领域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这一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有益建议和意见。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凝胶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分离和纯化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
在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的实验中,凝胶过滤可以用来分离血红蛋白和其他小分子组分,并且可以探究血红蛋白与硫酸铜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针对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简化实验步骤,提高操作效率。
1. 实验材料:- 硫酸铜溶液- 血红蛋白溶液- 分离胶:选择适当的分离胶,如聚丙烯酰胺凝胶或琼脂糖凝胶。
凝胶的选择应根据需求和实验目的来确定。
- Tris缓冲液:用于制备凝胶和洗涤凝胶的缓冲液。
- SDS-PAGE样品缓冲液:用于裂解和溶解样品中的蛋白质,以及给予样品适当的缓冲pH值。
- Coomassie亮蓝染色液:用于染色凝胶中的蛋白质。
2. 实验步骤:a. 准备凝胶:- 根据生产商的指南制备适当浓度的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
- 向凝胶中加入合适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以便与血红蛋白发生反应。
b. 样品制备:- 将血红蛋白样品与SDS-PAGE样品缓冲液混合,使样品蛋白质裂解并达到适当的缓冲pH值。
c. 足量加载:- 将足够量的样品加载到凝胶上,确保样品浓度足够高以便于检测。
- 加载时要避免产生气泡,以免影响分离效果。
d. 电泳分离:- 将凝胶放入电泳仪中,按照生产商的指南设置电泳条件。
- 在电泳过程中确保恒温,避免温度影响分离结果。
e. 染色:- 用Coomassie亮蓝染色液处理凝胶,染色时间与生产商的建议时间一致。
- 在染色完成后,使用脱色液洗脱凝胶中固定在凝胶中的染色剂。
- 用脱色液反复洗脱,直到凝胶背景变得透明。
f. 凝胶观察:- 使用适当的成像设备(如分子成像仪)观察和记录凝胶图像。
- 分析凝胶图像,并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
3. 改进和注意事项:a. 实验条件优化:- 针对不同样品和目的进行实验条件的优化,包括电泳时间、温度、电流等。
- 可进行不同浓度的硫酸铜处理试验,以确定最佳浓度。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研实验方法,它通常被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特别是血红蛋白。
然而,这种实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基质结合不稳定,产生较大的样品丢失率和浪费等问题。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对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并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实验方法:准备100mL 10mM缓冲液(pH=7.4)作为样品基质,并在样品基质中加入100mg血红蛋白溶液。
然后,将10mL凝胶填充在一个过滤器内,过滤器通常为15mL管式过滤器或50mL 管式过滤器。
将过滤器缓慢地加入样品基质中,并将样品基质与凝胶过滤器混合均匀。
将样品基质放置在4℃,允许其在缓慢冷却中析出。
将样品基质离心并将其过滤。
然后,使用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和洗涤液对样品进行洗涤并收集所得样品。
最终,使用紫外/VIS光谱法或其它方法进行分析和纯化。
改进方法:上述实验方法中,凝胶过滤器与样品基质的结合不够稳定,使得部分样品会丢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凝胶过滤器进行改良,使其更加稳定。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10mL凝胶填充在一个过滤器中,并将其放置在样品基质中10-20min。
然后,将过滤器取出,并将其用稀钠盐溶液或其它溶液清洗。
这样可以使凝胶过滤器表面的基质有更好的附着力,并减少样品丢失率以及浪费。
另外,在上述实验中,使用大量的洗涤液和硫酸铜溶液,既浪费了试剂又增加了实验成本。
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新方法,即在样品基质中加入少量硫酸铜,这样可以减少样品中劣质杂质,使样品更纯,更易于分析和纯化。
同时,减少洗涤液的使用可以减少实验成本,使实验更具优化性和经济性。
结论:。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是生物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项目,它常用于分离和检测血红蛋白,对于学习生物化学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基本原理。
这个实验是通过利用凝胶过滤的原理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的。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会将血红蛋白和硫酸铜混合在一起,然后将混合物加入到预先制备好的凝胶柱中进行分离。
在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会通过凝胶柱逐渐移动,而硫酸铜则会停留在初始位置。
最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凝胶柱上的颜色变化来确定血红蛋白的存在和浓度。
虽然这个实验原理相对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凝胶柱的制备过程。
传统的凝胶柱制备方法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凝胶的配制、填充到柱中、等渗和氧化等多道复杂工序,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
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复杂度和操作难度。
由于制备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容易导致凝胶柱的品质不稳定,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方法。
这种改进方法主要是利用新型凝胶材料来取代传统的制备方法。
新型凝胶材料具有制备简单、操作方便、稳定性高等特点,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使用新型凝胶材料制备的凝胶柱可以更加均匀地分离血红蛋白和硫酸铜。
这要归功于新型凝胶材料的孔隙结构更加规则和稳定,使得血红蛋白和硫酸铜可以更加均匀地在凝胶柱中进行分离。
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结果,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数据。
我们还发现使用新型凝胶材料制备的凝胶柱可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批量制备,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实验的成本。
这对于教学实验室等资源匮乏的地方来说,将是一个不小的优势。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化学实验,用于分离和鉴定蛋白质。
本文将对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凝胶过滤的方法分离血红蛋白和硫酸铜,并通过观察、比较两种物质的分离效果,验证凝胶过滤技术在生物化学分离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凝胶过滤是一种分子大小分离的方法。
在分子大小相近的情况下,大的分子会被阻挡在凝胶层外,小的分子则能穿过凝胶层,从而实现分离。
本实验中,通过使用凝胶过滤技术,我们可以将血红蛋白和硫酸铜分离开来,并观察它们在凝胶层中的分布情况。
三、实验材料1. 血红蛋白溶液2. 硫酸铜溶液3. 凝胶层4. 过滤器5. 实验仪器:离心机、显微镜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制备血红蛋白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2. 将凝胶层裁剪成合适的大小,放入过滤器中。
3. 将血红蛋白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分别加入两个装有凝胶层的过滤器中。
4. 将两个过滤器置于离心机中,以合适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使两种溶液在凝胶层中分离。
5. 取出过滤器,观察凝胶层中的分离情况。
6. 使用显微镜观察分离后的凝胶层,观察血红蛋白和硫酸铜在凝胶层中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改进1. 优化凝胶层的制备: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或琼脂糖凝胶,以提高凝胶的强度和分辨率,从而更好地实现分子大小的分离。
2. 优化离心过程:控制离心机的转速和时间,确保分子能在凝胶层中充分分离。
3. 使用新技术辅助:结合蛋白质检测技术,如Western blot或质谱,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六、实验预期七、实验意义凝胶过滤分离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通过对其进行改进,不仅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还可以为生物化学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改进后的实验方法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实验证据,促进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生化实验血红蛋白的凝胶过滤
血红蛋白的凝胶过滤植物098 原硕0901080808摘要:用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样品,理解凝胶过滤原理,熟悉凝胶过滤操作方法。
关键字:血红蛋白,凝胶过滤一、研究背景及目的:凝胶过滤(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 GFC)作为一种常用的分离过滤方法,是实验中的常用手段之一,具有它的突出优点是层析所用的凝胶属于惰性载体,不带电荷,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比较温和,可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下进行,不需要有机溶剂,并且对分离成分理化性质的保持有独到之处。
对于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等优点。
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应用:⑴脱盐:高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溶液中的低分子量杂质,可以用凝胶层析法除去,这一操作称为脱盐。
本法脱盐操作简便、快速、蛋白质和酶类等在脱盐过程中不易变性。
适用的凝胶为SephadexG-10、15、25或Bio-Gel-p-2、4、6.柱长与直径之比为5-15,样品体积可达柱床体积的25%-30%,为了防止蛋白质脱盐后溶解度降低会形成沉淀吸附于柱上,一般用醋酸铵等挥发性盐类缓冲液使层析柱平衡,然后加入样品,再用同样缓冲液洗脱,收集的洗脱液用冷冻干燥法除去挥发性盐类。
⑵用于分离提纯:凝胶层析法已广泛用于酶、蛋白质、氨基酸、多糖、激素、生物碱等物质的分离提纯。
凝胶对热原有较强的吸附力,可用来去除无离子水中的致热原制备注射用水。
⑶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用一系列已知分子量的标准品放入同一凝胶柱内,在同一条件下层析,记录每一分钟成分的洗脱体积,并以洗脱体积对分子量的对数作图,在一定分子量范围内可得一直线,即分子量的标准曲线。
测定未知物质的分子量时,可将此样品加在测定了标准曲线的凝胶柱内洗肿后,根据物质的洗脱体积,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它的分子量。
⑷高分子溶液的浓缩:通常将SephadexG-25或50干胶投入到稀的高分子溶液中,这时水分和低分子量的物质就会进入凝胶粒子内部的孔隙中,而高分子物质则排阻在凝胶颗粒之外,再经离心或过滤,将溶胀的凝胶分离出去,就得到了浓缩的高分子溶液所以理解其原理及应用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本实验通对血红蛋白采用凝胶过滤,理解凝胶过滤的基本原理,熟悉和掌握凝胶过滤的基本操作技术。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引言:凝胶过滤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通常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探讨它们在溶液中的不同迁移速率和分子大小差异。
本文对该实验进行改进,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实验材料与方法:- 血红蛋白(Hb)- 硫酸铜(CuSO4)- 磷酸缓冲液(pH 7.4)- 扁平底试管- 透射电子显微镜- 凝胶过滤膜- 蒸馏水2. 实验步骤:1)制备1%的血红蛋白和硫酸铜溶液;2)将制备好的溶液分别用针管吸取到扁平底试管中;3)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溶液中血红蛋白和硫酸铜的形态;4)将凝胶过滤膜剪成合适尺寸,并用蒸馏水浸泡至完全展开;5)将准备好的试管中的溶液均匀地滴在凝胶过滤膜上;6)用适当的缓冲液(pH 7.4)浸泡过滤膜;7)观察凝胶过滤膜中血红蛋白和硫酸铜的沉积情况。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发现,血红蛋白和硫酸铜在溶液中的迁移速率和分子大小具有明显差异。
血红蛋白呈现出红色且较大的颗粒状,而硫酸铜呈现出蓝色且较小的颗粒状。
在观察凝胶过滤膜中的沉积情况时,发现血红蛋白和硫酸铜分别沉积在凝胶过滤膜的不同位置,并且数量有明显的差异。
血红蛋白沉积在凝胶过滤膜的上部,而硫酸铜沉积在凝胶过滤膜的下部。
这表明血红蛋白的分子大小比硫酸铜大,所以其迁移速率较慢,且在凝胶过滤膜上部沉积;而硫酸铜的分子大小较小,迁移速率较快,沉积在凝胶过滤膜的下部。
虽然以上实验结果较为清晰和准确,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方案:1. 使用更先进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以获得更清晰的血红蛋白和硫酸铜形态的图像,进一步分析其分子大小和形态特征。
2. 改进凝胶过滤膜的制备工艺,以提高其吸附性能和稳定性,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
3. 使用精密的分析仪器对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如光谱分析仪、质谱分析仪等,进一步验证血红蛋白和硫酸铜的分子大小和组成。
通过对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进行改进,可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为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物质在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新版]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层析
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层析摘要:本实验利用凝胶过滤的特点,先向层析柱中加入FeSO4溶液,形成一个还原带,然后加入血红蛋白样品(血红蛋白与高铁氰化钾的混合液)。
由于血红蛋白分子量大,在凝胶床中流速快,当其流经还原带时,褐色的高铁血红蛋白立即变为紫红色的亚铁血红蛋白。
亚铁血红蛋白继续下移,与缓冲液溶解的O2 结合,形成鲜红色的氧合血红蛋白。
铁氰化钾是小分子量化合物,呈黄色带远远地落在后边。
这样,就可以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凝胶过滤的分离效果。
关键词:凝胶柱,抗凝血,磷酸缓冲溶液凝胶过滤是一种利用凝胶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物质的层析方法,又称分子筛层析或排阻层析。
目前常用于凝胶过滤的的凝胶类介质主要有4大类,即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聚丙烯酰胺混合凝胶等层析介质。
它们都是不溶于水的高聚物,内部有很微细的多孔网状结构。
以Sephadex为例,它是由一定平均分子量的葡聚糖与环氧氯丙烷交联生成的高聚物,网眼的大小由葡聚糖的分子量与环氧氯丙烷的用量来控制。
葡聚糖的分子量越大、环氧氯丙烷用量越大,则交联度越大,凝胶的网眼越小。
Sephadex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水或缓冲液中能吸水膨胀。
交联度越大,网眼越小,吸水量也越少。
本实验利用Sephadex将血红蛋白从鸡血中进行分离,通过层析柱可以形象的看见分离的过程。
1、实验材料及试验方法1.1实验仪器:烧杯、移液管、胶头滴管、容量瓶、玻璃棒、比色皿、PH试纸、电子天平、层析柱、洗耳球、铁架台、钥匙、称量纸1.2实验试剂(1)磷酸缓冲液(PH 7.0):称取Na2HPO4·2H2O 2.172g,NaH2PO4·2H2O 1.076g,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0mL。
(2)Na2HPO4-EDTA-Na2 溶液:称取 2.69g EDTA-Na2,3.56gNa2HPO4·2H2O,加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mL。
(3)40m mol/L FeSO4溶液:称取FeSO4·7H2O 1.11g 溶于100mL水中(用时现配)。
凝胶过滤蛋白质 实验报告
凝胶过滤蛋白质实验报告凝胶过滤蛋白质实验报告引言: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对于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凝胶过滤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纯化,以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材料与方法:1. 蛋白质样品:本实验选取了鸡蛋清作为蛋白质样品。
2. 凝胶过滤装置:我们选择了一种常用的凝胶过滤装置,包括滤膜、滤板和过滤器。
3. 缓冲液:为了维持适宜的实验环境,我们使用了一种含有盐和缓冲剂的溶液。
4. 电泳设备:实验中使用了电泳设备,以提供电场力。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我们将凝胶过滤装置组装好,并将滤膜固定在滤板上。
同时,我们准备好缓冲液,并将其倒入装置中。
2. 样品处理:我们将鸡蛋清样品加入到凝胶过滤装置中,并启动电泳设备,使样品开始分离。
3. 分离过程: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蛋白质样品将在滤膜上逐渐分离,根据其大小和电荷的不同,蛋白质将以不同的速率通过滤膜。
4. 收集分离物: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在滤膜的不同位置收集不同的蛋白质分离物。
5. 分析和纯化:收集到的蛋白质分离物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纯化,以获得更具体的信息。
结果与讨论:通过凝胶过滤技术,我们成功地将鸡蛋清中的蛋白质进行了分离和纯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不同大小和电荷的蛋白质在滤膜上以不同的速率通过,从而实现了分离。
通过收集不同位置的分离物,我们可以进一步对蛋白质进行分析和纯化。
凝胶过滤技术在蛋白质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该技术,可以对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从而方便后续的研究工作。
凝胶过滤装置的选择和操作方法对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然而,凝胶过滤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对于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其在凝胶过滤装置上的分离速率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
其次,凝胶过滤技术对于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结构可能不适用,需要结合其他技术进行补充。
影响凝胶色谱的分离的因素及其改进方法
影响凝胶色谱的分离的因素及其改进方法凝胶色谱(Gel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基于溶液中溶解物在一定孔径的凝胶中分子尺寸的差异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它在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以及其他相关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些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首先,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凝胶孔径的影响。
凝胶孔径决定了可进入凝胶内部的颗粒或溶质的尺寸范围。
过大的凝胶孔径会导致较小的分子在凝胶中无法进入,从而降低分离效果。
而过小的凝胶孔径则会导致较大的分子无法进入,同样会影响分离效果。
改进的方法是选择合适的凝胶孔径,以确保待分离溶质的尺寸范围与凝胶孔径相适应。
其次,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流速的影响。
流速过快会导致溶质通过凝胶床时无法与凝胶中的固定相充分接触,从而降低分离效果。
而流速过慢则会延长分离时间,不利于高效率的分离。
改进的方法是根据分离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流速,以提高分离效果。
另外,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到溶液pH值的影响。
pH值的变化会改变溶液中离子的电荷状态,从而影响其与凝胶固定相的相互作用。
在选择凝胶类型时,应考虑待分离溶质的酸碱性质,避免出现离子吸附较大的情况。
此外,在进行凝胶色谱时,应控制溶液的pH值,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凝胶固定相的活性和分离效果。
最后,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还受到溶液中添加的缓冲剂的影响。
缓冲剂可以调节溶液的离子强度和pH值,从而改变分子与凝胶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合适的缓冲剂和缓冲剂浓度,可以增强分子与凝胶的相互作用,提高分离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溶液中的添加剂浓度、溶液的流动速度等来调节分析条件,从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综上所述,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需要选择合适的凝胶孔径、控制流速、调节溶液的pH值和缓冲剂浓度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优化实验条件,可以提高凝胶色谱的分离效果,并取得更可靠的实验结果。
凝胶层析实验报告
凝胶层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将血红蛋白与鱼精蛋白混合物进行分离二.实验原理:凝胶是一种具有多孔,网状结构的分子筛. 分子量不同通过凝胶柱的速度也不同,利用这种凝胶分子筛对大小不同的分子进行层析分离.当样品溶液通过凝胶柱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物质由于直径大于凝胶网孔而只能沿着凝胶颗粒间的孔隙,随着溶剂流动,因此流程较短,向前移动速度快而首先流出层析柱;反之,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物质由于直径小于凝胶网孔,可自由地进出凝胶颗粒的网孔,在向下移动过程中,它们从凝胶内扩散到胶粒孔隙后再进入另一凝胶颗粒,如此不断地进入与逸出,使流量增长,移动速率慢而最后流出层析柱.从而在大分子物质与小分子物质之间被洗脱.这样,经过层析柱,使混合物中的各物质按其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三.主要仪器和试剂:铁架台层析柱胶管交联葡聚糖凝胶G-50血红蛋白鱼精蛋白混合物(aq)四.操作步骤:1 连接装置:将层析柱固定在铁架台上,保持与水平面垂直,底部与胶管连接.胶管下端置于烧杯中.2 装柱:将尼龙网放入层析柱底部, 使其水平固定;夹住胶管向柱中注水,松手放水,使水流到剩一厘米,让气泡流出,夹住胶管.3 灌胶:将凝胶搅拌均匀,用玻璃棒引流将凝胶溶液一次性倒入层析柱约20ml;夹住胶管片刻,然后打开夹子,让凝胶沉淀约20分钟(凝胶与水分层),当水流至离凝胶约5mm处时,夹住胶管.用玻璃棒取滤纸一片伸入层析柱,放置于凝胶表面之上水面之下,打开夹子,当露出滤纸,关闭夹子.4 加样:用胶头滴管取血红蛋白’鱼精蛋白混合液,滴入层析柱,约两滴.5 洗脱:当待分离混合液渗入滤纸后,加少量水,开夹放水,(水面始终位于滤纸之上),反复两三次;关闭止水夹到入大量水,再开夹.等待分离6 回收:将洗净的凝胶回收以便再次利用五.实验现象:观察看到红色的液体先被分离,流至烧杯中;黄色液体流速很慢,最终流入烧杯.六.结论与分析:结论:血红蛋白分子量比鱼精蛋白分子量大的多,利用分子筛效应先分离出血红蛋白; 使其混合物分离.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的改进作者:李海霞贾然然邢国珍王爱武孙金花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23期
摘要:为了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对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进行了改进,给出一套简单、操作方便、实验结果可靠且重复性好的实验方案,使得该实验得以在本科教学中开展。
本实验的设计符合了本科生实验教学特点,为农业类院校生物化学专业基础课提供一个典型实验,同时降低了实验成本。
本实验不仅适用于本科生,同时也适用于研究生进行科研素质训练,以达到掌握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初步掌握凝胶过滤分离技术。
关键词:凝胶过虑;实验教学;血红蛋白;硫酸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273-02
分离和提纯蛋白质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凝胶过滤层析。
凝胶过滤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液相层析色谱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离迅速及不影响分子的生物学活性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和純化[1]。
作为一项基本的实验技能,在农业类院校已经把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作为生物化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实验[2]。
凝胶层析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科研与教学,同时也是医学和生物技术类院校普遍安排的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化实验[3,4]。
通过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与硫酸铜,让学生充分了解凝胶过滤层析的工作原理、方法及应用等,初步掌握凝胶过滤分离技术。
但由于实验过程步骤复杂、耗时过长,或者实验结果不理想,再加上仪器、试剂、样品处理等原因的约束,而使其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很难开设。
为了能让学生在两个学时内完成实验过程并且能掌握实验原理与实验的方法,我们进行了多次的预习实验,最后确定了一套实验方法与步骤,简化了实验过程,充分利用了试剂,对样品也进行了一些改进,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直径为1cm、长为15cm的层析柱。
利用较少的样品、简便的器材即可以完成操作,使其适合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开设[5]。
现将整个实验方案介绍如下。
一、实验原理
凝胶过滤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分离、提纯、浓缩生物大分子及脱盐等。
凝胶是一种有立体网状结构的不溶性珠状颗粒物质,用它来分离物质,主要是根据多孔凝胶对不同半径的蛋白质分子具有不同的排阻效应进行分离。
把样品加到充满凝胶颗粒的层析柱中用缓冲液洗脱,当被分离的混合物溶液通过凝胶的网孔向下运动时,由于大分子物质直径大于凝胶的网孔,不能进入胶粒内部而完全被排阻在外,沿着胶颗粒间的缝隙向下移动,所以大分子物质流程短、流速快,首先流出柱外。
而一些小分子物质由于直径小于凝胶的网孔,不被排阻,可以自由扩散,进入凝胶的颗粒内部,而后又被经过的洗脱液带走。
由于其不断地进入和流出凝胶颗粒,使其流程变长、移动速度变慢,小分子物质反而最后流出层析柱。
这样就使样品中各组分按相对分
子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先后流出层析柱,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凝胶过滤层析又称之为排阻层析[1](如Sephadex G-50),是一种按照分子量大小分离物质的层析方法[6]。
二、器材和试剂
(一)器材
层析柱、移液管、洗耳球、试管与试管架、分光光度计、血红蛋白与硫酸铜、Sephadex G-50等。
(二)试剂
洗脱液:0.05mol/L磷酸缓冲液
血红蛋白溶液:称取2g血红蛋白加入10mL蒸馏水中充分溶解。
血红蛋白溶液使用前要进行离心,以彻底清除杂质,保护柱床以及保证分离的效果。
碱性硫酸铜溶液:将硫酸铜3.73g溶于10mL热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到15mL。
另取柠檬酸钠17.3g及Na2CO3·H2O 10g加水60mL,加热使之溶解。
冷却,稀释至85mL。
最后把硫酸铜溶液缓缓倾入柠檬酸钠-碳酸钠溶液中,混匀即可[6]。
血红蛋白-碱性硫酸铜混合溶液:在临使用前将上述血红蛋白溶液和碱性硫酸铜溶液按体积比1∶1混合待用。
三、操作步骤
凝胶预处理(提前由实验员完成):称取葡萄糖凝胶Sephadex G-50适量(视装层析柱数量而定)于烧杯中,加人足量的蒸馏水或洗脱液于沸水浴中溶胀5小时或室温溶胀过夜;待溶胀平衡后,用玻璃棒适度搅拌使之充分悬浮后静置,等大部分凝胶沉降后,慢慢倾倒去掉漂浮在上层的细小颗粒;如此反复倾倒几次直到清除干净悬浮的细小颗粒,然后减压抽气去除凝胶孔隙中的空气,准备装柱[6,7]。
1.装柱。
层析柱下端止水,倒入洗脱液,排除气泡,将底部留少许洗脱液。
把溶胀好的凝胶边搅拌边倒入柱中,当底部沉积约2cm凝胶时,打开下端出口开关,让洗脱液缓缓流出。
注意装柱过程中层析柱下端需要适时止水,以保证洗脱液面始终高于凝胶面1cm左右,防止凝胶因脱水而毁柱。
待肉眼可见的凝胶沉降至8cm时为止。
2.清洗与柱平衡。
检查柱床是否均匀,若有气泡或分层界面,或者残留物时,需要重新装柱或清洗。
此时将装好的层析柱倒入洗脱液,使洗脱液高于柱床面3—4cm,然后用拇指压住层析柱管口,水平晃动层析柱,使柱内葡聚糖完全悬浮;然后竖直使其自然沉降后,把多余的洗脱液从底部排出,使层析柱床平衡5分钟;然后沿着柱壁环绕加入1—2倍洗脱液清洗平衡
层析柱,打开下端出口使柱内洗脱液不断流出;最后待液面与凝胶床表面平齐时(注:整个清洗平衡过程中不可使凝胶表面干燥),关闭出口,停止洗脱。
在平衡过程中调节好流速和收集器械,待平衡完成后即可使用。
3.加样与洗脱。
吸取0.2ml样品距柱床表面1mm处沿管壁轻轻转动加入样品,然后打开底端出口开关,使样品浸入床表面,用少量的洗脱液同样小心清洗表面样品1到2次,使洗脱液流至床表面,以尽量避免样品的稀释以保证分离效果;然后用滴管小心加人洗脱液约高于柱床面4cm,调节好流速开始连续洗脱收集。
在加样和洗涤过程中防止冲坏柱床面。
4.收集与测定。
打开出口,收集洗脱液,每1.5mL收集一管,共计5—10管。
在451nm波长处以洗脱液为空白对照进行光吸收测定,测定后以收集管数为横坐标,光密度为纵坐标对应作曲线图。
四、结束语
本实验在进行装柱的过程中要连续装柱,才能保证胶柱的均匀。
装柱的过程中还要一直保持胶体处于洗脱液中,避免干胶。
在平衡过程中要调节好流速,以利于收集。
流速会影响分离的效果,太慢了峰值趋缓,太快了可能导致分离不彻底,蛋白峰与盐峰重叠[7]。
流速的调节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每分钟10滴为宜,一管收集18—20滴。
预先对层析柱的规格进行了筛选,直径为1cm、长为15cm的层析柱是最好选择。
对加样量进行了优化,0.2mL的加样量刚好能满足实验的要求,达到比较理想的分离效果。
对于血红蛋白与硫酸铜实验来说,Sephadex G-50分离效果最好。
为了更精确的测量光密度值,用5mm 规格的比色皿,增加接收管数,做出更准确的曲线图。
在本科生教学中开展,建议2—3人一组进行实验,该实验已经在20多个本科专业开设,实验学生人数达一万余人次。
参考文献:
[1]史伟,禹婷.蛋白质的层析分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01):110-112.
[2]刘明,晁代军,王淑娟.凝胶层析分离蛋白质的实验改进[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05):315.
[3]袁榴娣.生物化学实验指导[M].第一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68-70.
[4]杨歌德,姜玉梅,周宏博.凝胶层析分离蛋白质实验中3种过滤介质分离效果的比较[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2,(3):242-243.
[5]薛金艳,李俏俏,王云飞,王爱民.凝胶层析分离蛋白质实验方法的优化[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06):627-628.
[6]高玲,刘卫群.生物化学实验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李翠蓉.凝胶层析脱盐技术应用[J].石河子科技,2009,(0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