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途径及抗凝血剂
完整版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凝血与抗凝血失衡的疾病关联
血栓栓塞性疾病
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疾病都与凝 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有关。
出血性疾病
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这些疾病影响血液 凝固,导致出血倾向。
肿瘤
一些肿瘤可以分泌促凝物质或抑制抗凝物质,导致凝血与抗凝血平 衡失调,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受损血管表面迅速活化,释放出生理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和前列腺 素等。
血小板凝块的形成
血小板在受损部位迅速聚集形成凝块,加固血液凝块,并发挥止血作用。
03
抗凝血系统
抗凝血酶的作用
抑制凝血酶生成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酶结 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 止血液凝固。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抗凝血酶能够与凝血因子 结合,降低其活性,从而 抑制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包括14种蛋白质,在血液凝固过程 中起关键作用。
凝血过程简介
血管损伤后,血小板 迅速到达受损部位并 发挥作用。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 转化为纤维蛋白,形 成凝块止血。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 成,激活凝血酶原, 生成凝血酶。
凝血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止血
在身体受到损伤时,凝血 系统迅速发挥作用,止血 并预防血液流失。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分泌一系列的生物活性物质来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这些物质包括抗凝物质、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
失衡的病理生理意义
血栓形成
当凝血系统过度激活或抗凝血系统受到抑制时,血液容易形 成凝块,导致血栓形成。血栓可以阻塞血管,导致组织缺血 和器官功能受损。
出血倾向
相反,如果抗凝血系统过度活跃或凝血系统受到抑制,会导 致血液不易形成凝块,从而出现出血倾向。这可能导致无法 控制的出血和休克。
病理生理凝血与抗凝血
凝血系统的激活分为三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阶段
凝血酶形成阶段 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4.抗凝物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产生 的?
血液中有哪些抗凝物质? 人体内含有多种天然抗凝物,在凝血 因子被激活的同时,抗凝系统也被激活,防止血液在血管内凝固或使 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主要的抗凝物质: (1)抗凝血酶-Ⅲ(AT-Ⅲ) 和肝素协同作用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抑制其活性,主要抑制凝血酶及 Ⅶa、Ⅸa、Ⅹa、Ⅺa、Ⅻa因子。 (2)肝素辅因子-Ⅱ,阻碍血小板 释放ADP和PE3,抑制凝血酶,影响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3) 凝血酶调节蛋白(TM)与凝血酶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改变其分子构 象,催化纤维蛋白原变为活化蛋白C使其由促凝物变为抗凝物。 (4) 蛋白C(PC)和蛋白S(PS) PC可分解或破坏Ⅷa因子和Ⅴa因子, 起到抗凝作用,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酶,其活性受维生素K影响。PS 是PC的辅因子,加强和促进PC的抗凝作用。 (5)纤维蛋白溶解系 统(纤溶系统)是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组织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使纤 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使纤维蛋白降解成小碎片,即纤维蛋白 的降解产物(FDP),FDP能够抑制血小板凝聚、释放功能以防止血 栓形成和扩展,起到抗凝作用。 (6)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能够抑制组织因子和FⅦa形成的复合物(TF/FⅦA复合物),是体内 一种新的抗凝物质。
接触因子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接触因子缺乏症 (Deficienciesofcontactfactors)指FⅫ或激肽释放酶原(PK) 或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的缺乏,与FⅪ一样被认为是凝 血途径中的接触因子,这些因子的缺乏一般无出血症状, 但?... 因子Ⅺ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遗传性FⅪ缺乏症(Hemophiliac)是 一种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性疾病,当时命名为血友病C, 在国内极少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FⅪ的基 因位于4号常染色体(4q32~35),FⅪ?... 血友病B 一、疾病概述 血友病B(hemophliaB)是由于遗传性 FⅨ缺陷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Ⅹ连锁隐性遗传性疾 病,其遗传方式跟血友病A相似。 【病困和发病机 制】 控制FⅨ合成的基因位于X染色... 血友病A 一、疾病概述 血友病A(hemophiliaA)是最常见的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由于连锁于X染色体上的编码 因子Ⅷ(FⅧ)的基因缺陷,导致合成的FⅧ的量或分子结构异 常。临床表现为自发性的关节出血或深部...
凝血血量和抗凝剂比例公式
凝血血量和抗凝剂比例公式
凝血血量和抗凝剂比例公式为:采集的血量(mL)= 抗凝剂的体积(mL)×9×()/(1-HCT)。
这个公式是在正常情况下,使用浓度为109 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剂,其与血液比例为1:9的情况下使用的。
当患者血细胞比容明显异常时(>55%或<35%),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应进行调整。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存在I、II、IV、V、VII、VIII、IX、X、XI、XII、XIII等凝血因子。
当样本被采集到枸橼酸钠抗凝的试管中后,IV因子(钙离子)被螯和,因此分离的血浆中只有I、II、V、VII、VIII、IX、X、XI、XII、XIII等因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具体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凝血途径及抗凝血剂
,不同血浆肝素抗凝的剂效反应有很大差异。
激活
VIII
VIIIa
III
VIIIa VIII
VIIIa
III
Xa Va 使AT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 血因子的速度可以增加1000~2000倍。
V
Va
Ca2+
激活
使AT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 血因子的速度可以增加1000~2000倍。
肝素钠是肝素的钠盐,也就是氢被钠取代形成的盐,进入体内后会变为肝素的。
V传II统I 凝血模V式III分a 为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纤途I维径II 蛋白原
纤维蛋白
Dunn CJ, et al. Drugs. 2000(60) 1: 203-237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内源性途径]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HMWK K
PF3(磷脂)
XIII
凝血酶(IIa)
XI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Ca2+、PF3
III、VII
正常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机制
单核-巨噬细胞 吞 噬
肝细胞
清除
凝血过程有关 物质和产物
三大抗凝体系
接触性血栓途径
XIIa
外源性凝血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抗凝血酶III
激活
XIa
激活
VIIIa
IXa 激活 Xa
激活
蛋白C/蛋白S
IIa
激活
Va
鼠药抗凝血剂的原理
鼠药抗凝血剂的原理鼠药抗凝血剂是一种针对小鼠的药物,用于控制鼠类数量和防止其对农作物、仓储设施以及公共卫生产生的威胁。
抗凝血剂是一类可延长凝血时间的药物,通过影响血液凝固过程来实现杀死小鼠的目的。
抗凝血剂的原理是通过阻断或抑制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或因子,从而干扰小鼠血液的正常凝固,引起异常的出血和溶栓。
这些药物可作用于凝血级联反应中的多个关键环节,系统性或局部性地破坏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酶的形成或抑制血纤维蛋白原合成等,最终导致血液凝固的正常平衡被打破。
最常用的鼠药抗凝血剂是华法林(Warfarin)和毒死蜱(Brodifacoum)。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代谢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的必需物质,由于华法林与维生素K竞争结合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并与维生素K表达相关的酶发挥作用,从而降低凝血因子的合成。
此外,华法林还能抑制血小板功能和凝血酶的形成,进一步减弱血液凝固能力。
毒死蜱是一种广谱杀虫剂,被广泛用作鼠药抗凝血剂。
毒死蜱通过抑制维生素K 环氧化酶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维生素K环氧化酶是一种与维生素K代谢有关的酶,其负责将维生素K还原为活性形式,用于合成凝血因子。
毒死蜱能够结合维生素K环氧化酶并抑制其活性,导致维生素K不能被还原,进而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功能。
在用毒死蜱进行抗凝治疗时,小鼠会摄取毒死蜱,并将其蓄积在体内,最终导致血液凝固的严重受损。
鼠药抗凝血剂虽然用于控制小鼠数量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由于这些药物的抗凝作用广泛影响整个凝血系统,不仅对小鼠,对人类和其他动物也具有一定的毒性。
尤其是华法林,在人类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其抗凝血效果,以避免引发出血或血栓等副作用。
因此,对于使用鼠药抗凝血剂的农民、防治人员或居民,应注意使用药物的安全性,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对人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总之,鼠药抗凝血剂通过影响血液凝固过程,干扰小鼠血液的正常凝固来实现杀灭小鼠的目的。
影响促凝剂和抗凝剂凝血试验的因素
影响促凝剂和抗凝剂凝血试验的因素血清是临床生化检测的重要标本,目前主要通过采集静脉血液待血液完全凝固后离心分离的手段来取得血清标本。
正常情况下,离体后的血液标本需要60分钟以上才能完全凝固,甚至不凝固,难以满足实验室快速检测的需求。
这时就需要对血液标本进行处理以加快血液凝固的速度,常用的的促进血液凝固的方法是在采集后的血液标本中加入白陶土及脑磷脂等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的促凝剂。
这些促凝剂适量加入血液后,可以为凝血因子充分提供接触异物的活性表面激活凝血因子。
一、影响凝血效果的几个因素:1、凝血速度:血液凝固机制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最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过程。
含有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有时会出现纤维蛋白析出的丝状物、块状物,是因为没有规范化使用促凝采血管所致。
在制备真空采血管选择凝血速度过快的促凝剂会导致纤维蛋白收缩过快使脆弱的红细胞碎裂而引起轻度溶血,血块比重大于血清,所以血清在上血块在下,此时血清下端和血球上端仍有接触,细胞仍然可利用血清中养分使血糖测定值下降,乳酸脱氢酶,血清钾测定值上升,当使用血清分离胶促凝管时,由于分离胶比重大于血清而小于血块,所以,上层为血清、中层为分离胶、下层为血块,因而血清中各种成分保持着生理水平。
2、凝血温度:血液自然凝固与温度有关,血液在玻璃试管中在37°水浴中30min就能凝固。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采血后血液和促凝剂没有充分混合时或者血液没有完全凝固就离心,很容易形成纤维蛋白胶冻样凝固或者纤维蛋白丝状物其比重比血块小,所以留在血清层,部分附着于分离胶周围,如果此时直接上机可造成自动分析采血针的堵塞。
3、促凝剂用量:使血液达到最佳促凝效果所需加入的促凝剂的相对量。
采血管公司在制备促凝剂采血管时,促凝剂喷涂不足或者配好的水溶性促凝剂当天没有用完,次日继续使用而而导致促凝剂效力降低。
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在促凝剂的作用下逐渐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如果促凝剂量不足或失效而延长了凝血时间,此时离心可导致纤维蛋白的析出。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Xll Xl lX VIIIa
维生素K拮抗剂
华法林
VK
X
Va
NOAC2 起效快, 效价恒定, 与常用药物
无相互作用, 停药后作用快速 逆转, 无免疫原性, 一般无需调 整剂量。
TF
Ⅹa因子是凝血级联中的放大位点3, 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发挥
➢ 出血发生率高
➢ 长期应用有导 致骨质疏松的 风险
II,VII,IX,X
➢ 治疗窗窄 ➢ 疗效不可预测 ➢ 需要监测INR ➢ 出血发生率高 ➢ 与许多药物、
食物之间存在 相互作用
ATIII+IIa,Xa
➢ 注射时疼痛且 不方便
➢ 能引起肝素诱 导的血小板减 少症
➢ 长期应用有导 致骨质疏松的 风险
血管痉挛 血小板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Ⅰ 纤维蛋白原
Ⅱ 凝血酶原 Ⅲ 组织因子 Ⅳ 钙离子 Ⅴ 易变因子 Ⅶ 稳定因子 Ⅷ 抗血友病因子
Ⅸ Christmas因子 Ⅹ Stuart-Power因子 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加速素 Ⅻ He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凝血系统及抗凝机制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机体凝血系统
凝血
抗凝
机体凝血 系统
纤溶 系统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 另外还有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 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 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凝血系统
止血的过程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研发进展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研发进展抗凝药物是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如中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然而,传统的抗凝药物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需要经常监测和调整剂量。
开发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凝剂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学习不同类型抗凝剂的理论基础、已获批抗凝剂的适应症,以及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抗凝剂。
内容提纲如下: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第一部分: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钠维生素K拮抗剂第二部分: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bivalirudin)达比加群(Dabigatran)第三部分: Xa因子抑制剂伊诺肝素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磺达肝癸钠(Fondaparinux)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中的新型抗凝剂:XI因子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Milvexian(Bristol-Myers Squibb和Johnson & Johnson联合开发)等。
单克隆抗体:阿贝西单抗(Abelacimab)等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途径。
凝血的主要目的,是在血管损伤部位形成稳定的凝块以止血。
纤溶的主要目的,是在损伤愈合时溶解凝块,恢复血流。
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止血和预防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凝血过程可分为两种途径: 外在途径和内在途径。
外源性途径是由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启动的,当内皮细胞受损时,组织因子暴露。
TF结合因子VIIa,激活因子X到Xa。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机体在血管内部发生损伤时,通过激活凝血因子来形成血栓以止血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凝血因子XII,它与凝血因子XI和凝血因子IX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X到Xa。
因子Xa将外源性途径与内源性途径连接起来。
凝血因子X与凝血因子V、磷脂质和钙离子共同作用,将凝血因子II(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抗凝药物概述
达比加群酯旳安全性
• 出血发生率:大出血事件发 • 肝酶升高:与依诺肝素无明显性
生与依诺肝素相当
差别
优势:口服,无需注射,无需
监测,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 VTE预防疗效与安全性与依诺 肝素相当
劣势:口服生物利用度偏低(6%) ,房颤卒中预防试验中,胃肠道不 适旳发生率及停药率均高于华法林 。
升高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引起 临床有关旳出血风险升高。
达比加群酯:IIa因子克制剂
• 作用机制:直接克制IIa因子阻止纤维 蛋白原旳活化,阻止血栓形成。
• 疗效:预防髋关节术后VTE旳发生于依 诺肝素相当或不及依诺肝素II
适应症:预防存在下列一种或多种危险原
因旳成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旳卒中和全身 性栓塞(SEE):1、先前曾有卒中、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2、左心室 射血分数<40%;3、伴有症状旳心衰, NYHA分级≥2级;年龄>=75岁;年龄>=65岁
能够
部分
不能够
水蛭素类:
水蛭素是由水蛭唾液 腺中提取出旳由60多 种氨基酸构成旳小分 子蛋白质,是迄今最 强旳一类天然抗凝物 质,经过克制凝血酶 上纤维蛋白原结合位 点而发挥抗凝作用, 同步也有克制血小板 汇集作用。缺陷:口 服抗凝效果弱,大多 静脉使用,作用时间 短,可存在抗原性。
XIIa
激活
XIa 激活
优点:
• 口服吸收率为 100% • 吸收后60-90min后到达血药高
峰
• 半衰期约36h • 主要与白蛋白结合,结合率高
(99%)
缺陷:
• 治疗窗窄,剂量不易控制,起 效慢
• 药物相互作用多(肝药酶诱导 剂和克制剂等都能影响药效)
凝血途径简介、凝血四项原理、凝血途径、临床意义和纠正试验
凝血途径简介、凝血四项原理、凝血途径、临床意义和纠正试验凝血途径简介凝血途径分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
从3因子开始,3因子(组织因子)由于血管损伤等途径进入血液、激活7因子,形成3-7复合物。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
12 因子接触到血管损伤时暴露的胶原而被激活,进而激活11因子,11因子激活9因子和8因子,最后形成9-8复合物。
无论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还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后面都有一段相同的过程,则为共同途径。
3因子是组织因子,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3因子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
2 因子是凝血酶,1因子是纤维蛋白原。
凝血四项是通过加入不同试剂,在体外模拟上述过程,通过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凝固的时间来推测体内凝血功能。
凝血四项原理凝血酶原时间 (PT) 测定。
向待测血浆中加入凝血酶原时间试剂(含组织因子、磷脂),模拟 3 因子进入血液,从而促发凝血机制,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
在37 ℃ 条件下,向血浆样本中加入足量的带有负电荷的接触因子激活剂与适量的磷脂共同孵育,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激活FⅫ 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使乏血小板血浆凝固。
凝血酶时间 (TT)。
在37 ℃ 条件下,向待测血浆加入纯化的凝血酶,将其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
纤维蛋白原。
用9体积的因子稀释液稀释 1 体积的血浆样本,37 ℃下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经过温育的凝血酶试剂触发凝血过程,使得纤维蛋白原快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凝固时间对应定标曲线得到Fg浓度。
凝血四项对应的凝血途径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而 TT 与 Fg 的检测步骤基本相似,均是向受检血浆加入凝血酶溶液,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凝血与抗凝血异常
断狼疮性抗凝物质常用试验,(肝素作用机制使II/X/XI/XII失活加快),
监测测肝素时一般维持在相当正常值的1.5-2.5倍认为是安全的。
PT(11-13s):在抗凝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和Ca2+,观察血液凝固时 间。 是监测外源性凝血途径常用的筛选试验,超过正常值的3s以上 则认为异常。 外源性凝血途径中涉及的凝血因子II/VII/X,各种原因引起的这些因子 缺乏,则PT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受检者血浆的PT/正常人血浆中的PT INR=PTR[S],[S]是国际灵敏度指数.
2)除了Ca2+外,都是蛋白质。
3)TF是唯一的不存在于正常人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4)许多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其中因子FⅡ、FⅦ、FⅨ和FⅩ的合 成,还必须有维生素K的参加。
除了凝血因子外,还有激肽释放酶原(prekallikrein, PK)、高分子激
肽原(high 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 HK)和血小板磷脂也直接
过量用维生素K对抗,必要时输新鲜血浆或全血。
此外,新型口服抗凝药
Ⅹa因子直接抑制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 Ⅱa因子直接抑制剂:达比加群。
特点:
针对单个有活性的凝血因子; 不依赖于抗凝血酶; 口服起效快,相对于华法林半衰期较短,具有良好的剂效关系; 与药物之间很少相互作用; 口服使用无需监测常规凝血指标;
XII
XIIa
VIIa
IX
选择通路
VII TFPI
XI
Ca2+
VIII
XIa
IIa
Ca2+ IXa VIIIa Ca2+
抗凝剂的知识点总结高中
抗凝剂的知识点总结高中
一、抗凝机制
人体内血液的凝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的相互作用。
抗凝剂通过干预这些凝血因子的活化和作用,来防止血液的凝固。
目前常用的抗凝剂
主要包括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1. 肝素
肝素是一种间接作用抗凝血药物,它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III结合,从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断了凝血因子Ⅹ的活化,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
肝素主要用于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
2. 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它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和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需要在肝素的基础上使用,一般需要几天的时间
才能发挥抗凝作用,因此常用于预防和治疗长期需要抗凝的疾病。
3. 利伐沙班
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它可以选择性、可逆地抑制血浆中的活性凝
血酶,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
利伐沙班不需要进行监测,并且对维生素K和食物摄入的影响较小,因此使用方便,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二、常见的抗凝剂
1. 肝素
肝素是一种来源于动物或者人工合成的多糖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III结合,从
而抑制凝血因子Ⅹ的活化,达到抗凝的目的。
肝素主要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2. 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它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和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合...
以上为部分内容,查看全文。
抗凝血的药物作用原理
抗凝血的药物作用原理抗凝血药物是一类被广泛使用于治疗血栓和减少血栓形成风险的药物。
它们通过影响凝血系统的不同环节,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的作用原理。
一、肝素肝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凝血药物,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并与其活性位点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能将血浆中的凝血因子X 转化为活化因子Xa,进而参与血栓的形成。
肝素还可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活化抗凝血酶Ⅲ,从而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抗凝活性。
此外,肝素还能抑制凝血因子IIa、IXa、Xa、XIIa、XIa等的活性。
二、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和血液中凝血因子II、VII、IX、X以及抗血栓蛋白C和抗血栓蛋白S的活性,从而抗凝血。
维生素K在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时发挥重要作用,而华法林可以逆转维生素K的作用,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减少这些凝血因子的合成,会导致凝血时间延长,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是一类最新研发的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Xa和凝血因子IIa,来抑制凝血。
与肝素和华法林不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不需受抗凝酶Ⅲ的辅助,从而实现抗凝血的效果。
四、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小板是在血管损伤区域聚集起到封闭伤口的作用,但过度的血小板聚集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它们通过不同机制抑制血小板的活动,如阻断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抑制腺苷二磷酸受体等,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性和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综上所述,抗凝血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凝血过程或降低血小板的活性,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其中肝素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能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合成或血小板的聚集来起到抗凝血的作用。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但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剂量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凝血与抗凝血药的种类、使用及说明
凝血与抗凝血药的种类、使用及说明立止血【药理作用】立止血能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强其聚集性和粘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加速血块收缩。
尚可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液渗出。
止血作用迅速,静脉注射后1小时作用达高峰,作用维持4~6小时。
口服也易吸收。
【适应证】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过多、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如脑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眼底出血、齿龈出血、鼻出血等。
可与其他类型止血药如氨甲苯酸、维生素K并用。
【用法与用量】①预防手术出血:术前15~30分钟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每次0.25~0.5g,必要时2小时后再注射0.25g,每日0.5~1.5g。
②治疗出血:成人,口服每次0.5~1g。
儿童,每次10mg/kg,每天3次。
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也可与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混合静脉滴注,每次0.25~0.75g,每日2~3次。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增加剂量。
【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偶见过敏样反应。
如出现此类情况,可按一般抗过敏处理方法,给予抗组胺药和(或)糖皮质激素及对症治疗。
【禁忌证】①虽无关于血栓的报道,为安全考虑,有血栓病史者禁用。
②对本品或同类药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本品毒性低,但有报道静脉注射时可发生休克。
垂体后叶素【药理作用】垂体后叶素含缩宫素,小剂量可增强子宫的节律性收缩,大剂量能引起强直性收缩,使子宫肌层内血管受压迫而起止血作用。
作用较麦角快而维持时间短(约半小时),故常与麦角合用(其作用可持续1小时以上)。
所含加压素有抗利尿和升压作用。
【适应证】本品可用于产后出血、产后复旧不全、促进宫缩、引产、肺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尿崩症等,由于有升高血压作用,现产科已少用。
因能被消化液破坏,故不宜口服。
【用法与用量】①一般应用肌内注射,每次5~10U。
②肺出血:可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静脉滴注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500ml稀释后慢滴,静脉注射加5%葡萄糖20ml稀释慢注。
凝血途径及凝血相关化验指标意义和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等抗凝药临床使用、出血处理及换药停药
凝血途径及凝血相关化验指标意义和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等抗凝药临床使用、出血处理及换药停药凝血途径及凝血相关化验指标意义凝血途径分为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图 1)1)凝血酶原时间(PT)PT 指在受检血浆中加入Ca2+ 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活酶情况下,观察血浆凝固时间。
是反应外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指标,反应I、II、V、VII、X 各个因子的活性。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 3 秒以上即为异常。
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APTT 是指在被检血浆中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包括接触因子激活剂)和Ca2+ 情况下,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是反应内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指标,反应凝血因子XII、XI、IX、VIII、X、V、II 等的活性,也可以反应肝素抗凝的效果。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 10 秒以上即为异常。
3)凝血酶时间测定(TT)。
TT 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到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 3 秒以上即为延长,提示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血液中含有肝素或者类似肝素的物质(如肝素治疗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缩短无明显临床意义。
4)纤维蛋白原(FIB)。
纤维蛋白原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一定量凝血酶,使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计算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通常为2~4 g/L。
FIB 降低提示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升高提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肾小球肾炎、休克、大手术等。
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凝血酶原时间经过矫正后的值,可减少不同厂家凝血活酶试剂对于结果的影响,因而可用于对于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抗凝水平的监测。
6)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被分解后的产物,反应纤维蛋白的溶解功能。
正常值为0~5 μg/mL。
升高反应纤溶系统亢进。
7)D-二聚体(D-D)。
外源性凝血途径名词解释
外源性凝血途径名词解释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酶原管路)是一种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维持正常凝固的生理机制。
它由外源性凝血酶原组成,主要是血小板和粒细胞,并调节凝血酶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外源性凝血酶原管路由三个部分组成:凝血因子Ⅹ、ⅩⅠ和ⅩⅡ,它们分别受三种不同的凝血因子的调节。
外源性凝血酶原Ⅹ是最早介入血液凝固过程的凝血因子,它受凝血因子ⅩⅠ和ⅩⅡ的调节,可以参与血液凝固的三个步骤:凝血酶原的活化、凝血因子的活化和血小板的聚集。
凝血因子ⅩⅠ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凝固因子,主要活性由凝血因子Ⅹ激活,最终激活凝血因子ⅩⅠ,也称为血小板激活因子。
凝血因子ⅩⅡ是血液凝固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与凝血酶原Ⅹ和ⅩⅠ的作用,可以调节凝血和凝固的过程。
凝血因子Ⅹ的活化,可以激活凝血酶原Ⅹ,由血小板激活因子发挥作用,形成凝血酶原ⅩⅠ,这一步是血小板聚集的关键步骤,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堆,形成凝血小球。
凝血因子ⅩⅠ的活化,激活凝血因子ⅩⅡ,产生凝血第二步,凝血酶原ⅩⅡ在凝血酶原Ⅹ和ⅩⅠ的作用下,在血小板堆中形成凝结,凝结和形成凝血栓。
最后,以凝血因子ⅩⅡ和凝血因子Ⅹ为催化剂,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正常的血液凝固和分解受外源性凝血酶原管路的调节,它的活性在病理性血液凝固或分解时被破坏。
如果外源性凝血酶原管路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血液凝固无法顺利进行,从而导致外科手术、脑卒中、心血管事件等严重后果。
外源性凝血酶原管路受多种因素调节,如患者的营养状况、药物、血清凝血因子,病人的遗传背景,以及其他影响血液凝固和/或分解的物质。
诊断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外源性凝血酶原管路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可能需要血液检查,以了解血液凝固和分解的状态,也可能需要补充抗凝血药物。
此外,血液凝固可能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接受基因检测和咨询,也是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之一。
总之,外源性凝血酶原管路是一种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维持正常凝固的生理机制,它是血液凝固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受许多因素的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素/低分子肝素
IXa 激活
抗凝血酶III
Xa
激活
IIa
外源性凝血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激活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为什么经肝素钠处理后的部分血浆仍有纤维蛋白产生?
• 肝 素 是 一种大分子,有很长的链和含有多种基团的许多 侧枝,进入血流后可与多种血浆蛋白结合,生物利用度下 降,抗凝活性降低,不同血浆肝素抗凝的剂效反应有很大 差异。
• ⑷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破坏:肝素能阻止血小板的粘附和 聚集,从而防止血小板崩解而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及5-羟 色胺。肝素的抗凝作用与其分子中具有强阴电荷的硫酸根 有关。当硫酸基团被水解或被带有强阳电荷的鱼精蛋白中 和后,迅即失去抗凝活力。
肝素类抗凝药物抗凝机制
接触性血栓途径
XIIa
激活
XIa
激活
激活
清除
凝血过程有关 物质和产物
三大抗凝体系
接触性血栓途径
XIIa
外源性凝血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抗凝血酶III
激活
XIa
激活
VIIIa
IXa 激活 Xa
激活
蛋白C/蛋白S
IIa
激活
Va
组织因子 途径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体液抗凝作用
AT-Ⅲ
(肝和内皮细胞合成)
肝素
Ca2+
TFPI
APC +PS
TFPI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Ⅱa/TM
AT-Ⅲ—Ⅱ抗凝a血酶ⅨⅢ a Ⅹa
ⅪPCa Ⅻa
Pc、Ps —Ⅴ蛋a白C、SⅧa TF/Ⅶa
TM—血栓调节蛋白
激活纤溶
K
• 肝素属于硫酸粘多糖,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 都有抗凝血作用。
• 肝素钠是肝素的钠盐,也就是氢被钠取代形成的盐,进入体内后会变 为肝素的。
肝素钠抗凝机制
• ⑴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增强了抗凝血酶Ⅲ活性数 百倍)
• ⑵干扰凝血酶的作用:小剂量肝素与AT-Ⅲ结合后即使ATⅢ的反应部位(精氨酸残基)更易与凝血酶的活性中心 (丝氨酸残基)结合成稳定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从而灭活凝血酶,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 ⑶干扰凝血酶对因子ⅩⅢ的激活,影响非溶性纤维蛋白的 形成;阻止凝血酶对因子Ⅷ和Ⅴ的正常激活。
激活
IIa
VIIa 组织因子
激活
Va 水蛭素类
纤维蛋白原
Mackman N. NATURE.2008; 451: 914-918
纤维蛋白
• Ca+2鳌合剂作用原理:
Ca2+是凝血因子IV。
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 EDTA有二钠、二钾和 三钾盐。均可与钙离子结全成螯合物,从而阻止 血液凝固。
草酸钠(sodium oxalate)可与血中钙离子生成 草酸钙沉淀,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内源性途径]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HMWK K
PK
HMWK
XII
XIIa
IIa
XI
XIa
K
Ca2+
IX
IXa
IIa Ca2+
VIII
VIIIa
[外源性途径]
组织损伤释放
组织因子(III)
VIIa
IIa、IXa
XIIa、K
VII
III
Plt------------------ PF3
X IIa V
Xa Xa Va Ca2+
Ca2+
PF3(磷脂)
XIII
凝血酶原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Ca2+、PF3
III、VII
正常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机制
单核-巨噬细胞 吞 噬
肝细胞
• 肝素还可与内皮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结合而被灭活,这使其 血流动力学变得更为复杂。
• 其他抗凝剂: • 天然抗凝剂(肝素,水蛭素等) • Ca+2鳌合剂: • EDTA,草酸钠,柠檬酸钠,氟化钾,枸橼酸钠等。
水蛭素及衍生物(比伐卢定)抗凝作 用位点
XIIa
激活
XIa 激活
IXa VIIIa
激活
Xa
与抗凝血酶(AT)作用原理: • 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
使AT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 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 血因子的速度可以增加 1000~2000倍。 • 肝 素 的 分子结构差异较大,相对分子质量从3000一30000 不等,平均15000(约45个单糖结构),肝素需通过包含在戊 糖序列中独特的葡糖氨基结合AT,因此只有那些含有特殊 戊糖结构的肝素分子才能与AT结合。 • 因此,也有戊糖作为抗凝药物。
枸橼酸钠(trisodium citrate)可与血中钙离子形 成可溶性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凝血途径及常用抗凝剂简介
吴文娟 2013.9.6
凝血途径
传统凝血模式分为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接触因子)途径
XIIa 激活
XIa
激活
IXa VIIIa
激活
激活
Xa
激活
IIa
外源性(组织因子)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激活
Va
纤维蛋白原
Dunn CJ, et al. Drugs. 2000(60) 1: 20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