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21古诗三首·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诗歌单元”。
本课通过学习《出塞》这首古诗,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词义,掌握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王昌龄及其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学会用现代文翻译古诗;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激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2. 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长城的知识,激发学生对长城的敬仰之情。
进而引入新课《出塞》。
2. 朗读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翻译学生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古诗,教师点评并给出参考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理解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5. 体会情感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 背诵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巩固记忆,感受古诗的韵味。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情感和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出塞》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1. 秦时明月汉时关2. 万里长征人未还3. 但使龙城飞将在4. 不教胡马度阴山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出塞》。
2. 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出塞》的鉴赏文章。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四年级上册的课程中,有一节课是关于古诗三首的学习。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熟悉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古诗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古诗一(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一,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用意。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一的内容和感受,展示讨论成果。
3. 学习古诗二(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二,让学生跟读,并解释古诗的背景和意蕴。
•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 学习古诗三(10分钟)•教师朗读古诗三,让学生跟读,并讨论古诗三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学生自由创作与古诗三相关的小作文或诗歌,展示个人文学素养。
5. 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学生展示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古诗学习的体会和收获,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
四、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听写、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特长和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中的某一首,并写下感悟。
2.自选一首古诗或现代诗歌进行朗读或创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边疆戍卒的英勇和坚韧,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他们的敬意和同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来理解诗文内容。
但是,对于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了解边疆戍卒的生活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讨论和思考中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塞》的原文和译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2.学生准备:提前阅读《出塞》,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出塞》的原文,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然后教师给出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诗人对边疆戍卒的敬意和同情。
讨论结束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描写边疆戍卒的古诗,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要理解并尊重边疆戍卒的辛勤付出。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出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出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单元导语是以明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篇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单元选文的设置,将人文主题定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立为两个大方面:1.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写书信。
本课学习《出塞》和《凉州词》这两首古诗,《出塞》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全诗反映了诗人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能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和爱国主义情怀,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
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融情入景想象画面,在阅读中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1. 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出塞》。
3. 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结合诗中人物故事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资料。
【教学过程】一、边塞诗导入课题: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句诗,谁想读?(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诗都含有地名吗?→中国古代将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 课《古诗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安静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沟通、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宠爱之情,培育学生宠爱我们宏大祖国的绚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傲慢骄傲及宠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醒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大方激扬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相互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舞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争辩沟通。
小组之间争辩诗意,提出疑问,师生沟通,确定有争辩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表达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地。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斗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呈现,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出塞》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
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预设: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生1读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生2读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生3读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
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
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谁先来?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明月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材分析:《出塞》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凉州词》描写了守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诗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在南渡之后所写,全诗表达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对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的歌颂以及对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抛弃中原河山,南渡偷生的软弱行径的痛斥。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积累描写塞外戍边将士艰辛的诗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反复诵读上,引导学生感悟古诗内容,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在积累诵读中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3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并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背吗?(出示课件)2.同学们,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吗?(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朗读并背诵《出塞》。
2.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 学习并运用描写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词汇和句式。
4.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诗歌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复述;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识记和运用。
3. 唐代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图片)。
3. 字词卡片。
4. 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边塞的氛围,然后简要介绍《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2. 新课呈现:展示《出塞》的全文,引导学生齐读,注意字词的发音和诗句的节奏。
接着逐句解析诗意,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内涵。
3. 深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如“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所营造的战争氛围,以及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某一句或某一意象的感受和理解。
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5. 朗诵练习:学生个人或分组练习朗诵《出塞》,注意情感的传达和语调的抑扬顿挫。
6. 知识拓展:介绍唐代边塞诗的一般特点,如常用的意象、主题等,并简要介绍其他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作品。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出塞》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包括:- 诗歌标题和作者。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出塞》教学设计《出塞》教材分析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安排四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在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本单元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习作时注意抓住人物,写出特点。
本单元承接了第六单元“成长故事",设置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在上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
因而本单元在整册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王昌龄的《出塞》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本诗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本诗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绘边塞战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出塞》的全文解读、背景分析、意境描绘、韵律讲解以及作者介绍。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出塞》,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掌握基本的诗词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1. 诗词意境的把握: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边塞战事的背景理解有限,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2. 韵律节奏的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对于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示范来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出塞》的相关背景资料和插图。
- 教学挂图:展示《出塞》的作者王昌龄及相关历史背景。
- 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战事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出塞》。
2. 初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出塞》,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语气。
3. 解析诗意:逐句解析诗意,讲解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感悟意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5. 学习韵律: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习诗词的韵律节奏。
6. 作者介绍: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条理分明,包括《出塞》的诗句、重点词汇、作者简介和诗词韵律等要点。
作业设计1. 朗读作业:学生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出塞》,并解释诗句含义。
2. 写作作业:写一篇关于《出塞》的感想,不少于100字。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的作品,拓展知识面。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塞》的基本意境与诗意,学会正确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兴趣,感受其中所抒发的壮志豪情。
二、教学准备
•课件:包含《出塞》的全文及注释、图片等。
•教具:黑板、粉笔、录音设备等。
•课外材料:与《出塞》相关的历史背景、注释等资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入《出塞》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出塞》(15分钟)
•逐句讲解《出塞》,包括诗人的抒情情感和对出塞题材的描写技巧。
3. 听读诗文(10分钟)
•让学生依次朗读《出塞》,指导其准确把握语调与节奏。
4. 分析诗歌(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出塞》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增进对诗歌的理解。
5. 背诵与操练(15分钟)
•分段指导学生背诵《出塞》,并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6.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结合学生的表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发表课后感想。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课堂的互动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加学生对于《出塞》的深入探讨。
•调整课堂时间分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的参与机会。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继续背诵《出塞》,并撰写一篇《出塞》的读后感。
六、延伸拓展
•组织学生赴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加深对于出塞题材的理解。
以上为教学设计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进行《出塞》这首古诗的优质课教学!。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古诗三首《出塞》人教(部编版)
举例说明:
在讲解诗歌原文时,教师可以逐句解析,如“秦时明月汉时关”,通过提问“秦时和汉时的明月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诗句中的历史感。对于生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烽火传递”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忆“烽”字,并理解其在古代通讯中的作用。在创意写作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开头,如“月光下的边塞,一片宁静,只有...”,让学生续写,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帮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透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出塞》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的古诗,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它是我们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字句,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体会诗人对战争的描述和对家乡的思念。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强调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
-诗歌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古代边塞战事的历史背景感到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古诗鉴赏能力的提升: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有限,难于体会古诗的深层次美感,教师应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5.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表达的爱国情怀;
6.诗歌意境的描绘与体会,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边塞风光;
7.诗歌的创意性写作练习,例如:以《出塞》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诗中的画面或表达自己的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式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出塞》的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注释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简介《出塞》的背景。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音、停顿。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1)学生借助插图、注释等,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 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默写《出塞》。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出塞》的图画。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出塞》(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出塞》(部编版) 一、了解诗人,解读诗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
(板书:唐)说到唐诗,你会想起哪些诗人?生:李白、杜甫。
师:分别是诗仙、诗圣呀,还有吗?生:王昌龄。
生:李贺。
生:白居易。
生:王维。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
的确,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鼎盛时期,出了不少千古留名的大诗人。
刚才有位同学说到了王昌龄(板书:王昌龄),他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并不亚于李白,你对王昌龄有哪些了解?生:他生于公元698年,死于公元756年,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
他的籍贯是太原。
师:(微笑)看来你对他的户籍很了解。
生: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和《从军行》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师:(追问)你知道这两首诗被称为什么诗?生:边塞诗!师:你知道什么叫边塞诗?生:我认为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士兵生活的诗。
师:王昌龄当时在诗坛就有“诗家夫子”之称,足见他的诗歌造诣之深。
由于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美誉。
尤其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边塞看看。
(课件显示阴山)师:这是阴山,在内蒙古中部,它山峦叠嶂,绵延千里,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在这里修筑边关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被称为胡人的少数民族的侵扰。
唐朝时,就有一支叫匈奴的胡人常常盘踞于此,屡次度过阴山,侵犯中原,于是无数热血男儿离开故土,告别亲人,万里长征,来到这里,日夜守卫祖国的安宁。
曾深入边塞生活的王昌龄用他的诗记录下那里的边关和那里的战士。
(板书:出塞)(生齐读诗题)师:你怎么理解出塞?生:出了自己的国度,到塞外去。
生:战士离开自己的家乡,去保卫祖国的边疆。
师:说得好!其实王昌龄并不是第一个写出塞的人。
“出塞”是汉代的乐府诗题。
王昌龄用这样的旧诗题写了什么内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昌龄这首非常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第1课时《出塞》【市级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第1课时《出塞》【市级一等奖教案】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第1课时《出塞》【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但使、龙城飞将”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
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在平时的研究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课件出示: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
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XXX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XXX。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人人打开课本,自在朗读《出塞》这首诗。
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分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分,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研究本课生字词。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说课稿【说课稿】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出塞》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示。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边疆戍卒的生活和战争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塞》,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把握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代背景的理解,以及诗歌意境的把握。
2.突破重难点的策略:通过查阅词典和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背景音乐,以及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边疆戍卒的生活图片和战争场景,引发学生对边疆戍卒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思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查阅词典和背景资料,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境。
3.课堂讲解:教师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战争主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5.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对家乡的思念。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一、课前铺垫1. 课堂背景介绍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授的是人教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出塞》。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塞北边疆的风土人情,感受古代边塞风光,了解诗人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备课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3. 课堂氛围营造在课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古诗《出塞》充满期待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在引入古诗《出塞》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音乐、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边塞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轮流朗读古诗《出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语调、抑扬顿挫等诗歌的朗诵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分析诗歌通过解读诗歌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形象及语言运用,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诗情,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4. 联想启示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古诗《出塞》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反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表达等形式展示对古诗《出塞》的理解和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三、课堂总结1. 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古诗《出塞》有所了解,能够感受到古代边塞风情的独特魅力。
2. 想象迁移在总结课堂内容的同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古代边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思考诗人创作古诗的初衷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为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写一篇感悟古诗《出塞》的读后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三首《出塞》课堂实录》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语文之美,感悟生活情感,在诗词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出塞》教材简析《出塞》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有着“七绝圣手”之称的著名诗人王昌龄。
全诗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能够稳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全诗反映出的家国情怀于无声处滋润学生心田。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多的古诗学习积累,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三年级,学生重点学习了看注释、插图和想象画面来理解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本课依然是要巩固这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同时新增了结合资料来理解古诗的策略。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关切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尝试用朗读表达这种情怀。
教学准备教师:希沃课件、微课学生:搜集李广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三首诗1.自由朗读古诗,读通读顺。
2.检查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3.思考:为什么把这三首诗编到一起呢?【设计意图:这三首古诗是一个整体,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然后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带着疑问来学习这些古诗更有挑战性。
】二、理解诗题知诗人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塞”。
2.理解“出塞”的意思。
3.介绍诗人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学生理解了诗题,并初步了解了诗人以及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首诗的感知。
】三、读出节奏和韵律1.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按223的节奏来读。
3.学生齐读,读出古诗节奏。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古诗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意思,体悟作者情感做铺垫。
】四、结合注释读懂诗意1.回顾理解诗句的好方法。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之《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之《出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这首古诗,一方面要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建议1.课前预习法。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查找相关资料,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
教师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3.诵读法。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古诗,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配音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读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人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图画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古诗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古诗接力”,怎么样?第一个小组选一个同学先背诵一首古诗,第二个小组选一位同学也背一首,依此类推,背不上的小组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
(出示课题,老师范读)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的所思所疑。
1.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
21古诗三首 《出塞》(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这首古诗的背景、意境、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学会用适当的语调表达古诗的情感,同时通过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出塞》,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适当的语调表达古诗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出塞》,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尤其是对边塞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2.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古诗中的意义和用法。
3. 用适当的语调表达古诗的情感,尤其是对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的表达。
教具学具准备:1. 古诗《出塞》的文本资料。
2. 古诗朗读的音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出塞》。
2. 朗读:播放古诗《出塞》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读并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古诗,注意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6. 小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出塞》2. 诗句:分行书写《出塞》的诗句,突出生字词。
3. 背景资料:简要介绍边塞的背景和意境。
4. 情感表达:强调古诗中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并默写诗句。
2. 用适当的语调朗读《出塞》,并录音自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三首》--《出塞》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二、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万里长征
3.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塞远;时间长。
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人未还
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课件出示)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师:——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师: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生: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板书:秦月汉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师: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生:凝重
师: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同情征人。
(板书:征人未还)
师:该怎样读呢?
生:同情。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
师: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师: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8.师: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生1:对征人:……
生2:对战争:……
9.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板书:飞将在)
生2: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生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生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
师: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板书:莫度山)
生5: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板书:盼望英雄追求和平)
师:对朝庭的失望
生6: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师: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师: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文章。
板书设计: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月汉关
盼望英雄
征人未还
追求和平
飞将在莫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