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程设计 《雪》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2.能够简单的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3.掌握雨和雪的区别。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雨和雪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板书“雨”和“雪”,请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雨和雪有什么不同,并引导学生思考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2. 讲解(20分钟)(1)雨的形成•水汽上升,冷却成水滴。
•水滴凝聚成为云。
当云的水滴足够大时,便会落下成雨。
(2)雪的形成•水汽上升,冷却成水滴和雪花晶体。
•水滴和雪花晶体凝聚成为云。
当云的水滴和雪花晶体足够大时,便会落下成雪。
(3)雨和雪的区别•雨是液体,雪是固体。
•雨落在地面上,雪飘落在地面上。
•雨是阴天和阴雨天气,雪是寒冷的冬天。
3. 实验(15分钟)制作自己的“雨”和“雪”,让学生亲身体验雨和雪的区别和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袋。
•酒精。
•枝条。
实验步骤制作“雨”1.在塑料袋中倒入1/3的酒精(或其他可以蒸发的液体)。
2.将塑料袋封口后,用手掌将酒精倒向底部,使酒精挤出缝隙,形成许多小液滴。
3.用枝条轻轻敲打塑料袋,液滴将慢慢增大。
当液滴足够大时,便会落下成雨。
制作“雪”1.将制作好的“雨”放入冰箱中冷藏,待其凝固后取出。
2.用枝条轻轻敲打刚才凝固的雨(液体),小方块便会从中脱落,形成“雪”。
4. 讨论(10分钟)让学生围绕着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过程,自由发言,讨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与同桌分享自己的看法。
5. Homework & Summary(5分钟)让学生以“如果你是一朵云……”为题目,写一篇以自己为云,描述自己制造雨或雪的文章。
边写边思考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并总结今天的课程内容。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和Homework,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若有必要的话,通过小组或个别访谈的方式来分析学生的特点,评估其在课程中表现的情况,以便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并对下一步的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
小学语文教案:初识《雪》

小学语文教案:初识《雪》》一年四季,自然界的变化都会令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轨迹。
而在仲冬,漫天飞舞的白雪,显然吸引了很多人们的注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雪的诗歌《雪》。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雪》这首诗歌的大体内容及描述方式。
2.培养学生用诗歌语言表达对雪的感受。
3.引导学生赏诗并体会詹天佑先生娓娓道来的画面之美。
二、教学准备1.《雪》的诗歌材料及录音设备。
2.幻灯片和屏幕等相关教具。
3.画板、五颜六色的彩笔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形成对雪的印象,教师可以抛出“雪”这个词语,并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他们对于雪的感觉。
借此,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眼中世界。
2.具体分析请学生仔细地听这首诗歌《雪》。
在听取一遍之后,请学生思考这首诗歌中描写的场面以及使用的描写方式,了解诗歌的大纲。
3.集中回答在学生完成思考之后,重新播放语音,听完后请选出几位做回答。
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由学生们互相讨论,扩展自己的视野,多一点互动的环节。
4.帮助学生做句式表达在慢慢领略了《雪》中描绘的梦幻美景之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对于雪的感受。
比如,“白茫茫一片”、“纤细的雪花从空中飘荡”,等等。
5.让学生绘画表现自己的理解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让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雪景用画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包括不同的颜色和形态等。
6.总结归纳在倾听清晰的声音之后,学生们可以再次思考这首诗歌《雪》的意思,并做出自己的唱诵。
四、教学小结通过对《雪》这首名诗的学习,学生们既懂得了如何欣赏诗歌中的美感,也懂得了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对于他们日后的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教学反思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多声多色的授课方法,既讲授,又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由此渐渐感受到美。
我觉得在帮助学生养成激发文学情感和审美意识方面,这样的方式很有帮助。
学好语文,需要我们去寻找诗歌中的美感,通过学习建立对文学的感官感受和审美意识,这是我们今后应该一直坚持的追求。
《雪地里的小画家》公开课教案设计

《雪地里的小画家》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感知动物在雪地里的足迹。
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雪地小画家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分享和交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绘画的热爱。
学生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课以《雪地里的小画家》故事为线索,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在雪地里的足迹。
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运用绘画工具创作出自己的雪地小画家作品。
2.2 学生分析学生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
学生善于观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2.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并描绘出动物在雪地里的足迹。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雪地小画家作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雪地里的小画家》故事动画,引发学生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雪地里都有哪些动物的足迹吗?3.2 观察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动物在雪地里的足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动物的足迹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足迹特点和感受。
3.3 创作实践教师发放绘画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动物足迹进行创作。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自己的雪地小画家作品。
3.4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引导生生互评、自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学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观察其他季节里的小画家作品。
学生通过观察、创作,感受不同季节的变化,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物质准备准备《雪地里的小画家》故事动画、图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教学教案】《设计基础Ⅲ》课程设计教案

【教学教案】《设计基础Ⅲ》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搭配原则进行设计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设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色彩搭配的实践运用和设计中的色彩选择。
2. 教学重点:色彩的基本理论、色彩搭配原则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色彩样本、设计案例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粉颜料、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色彩设计案例,引起学生对色彩设计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展示案例:服装、家居、广告等领域的色彩设计作品。
(2)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案例中色彩设计的感受。
2. 知识讲解:(1)色彩的基本理论: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色彩搭配原则:互补色、邻近色、类似色、三角配色等。
(3)色彩设计的黄金法则:603010法则。
3. 实践操作:(1)发放色彩样本,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搭配心得。
4. 例题讲解:(1)以实际设计案例为例,讲解色彩搭配的应用。
(2)分析案例中的色彩设计原理。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色彩搭配原则,为指定主题进行设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色彩设计,提高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基本理论色相、明度、纯度2. 色彩搭配原则互补色、邻近色、类似色、三角配色3. 色彩设计的黄金法则603010法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所学色彩搭配原则,为指定主题进行设计。
2. 答案:(1)设计作品需符合主题,色彩搭配和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关注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难点和困惑。
八年级语文《雪》教案5:写雪的基本功

【八年级语文《雪》教案5】写雪的基本功一、教学目标1.掌握写雪的基本功法:速写、对比、黯淡、贴近;2.了解不同风格的雪景描写,体验不同雪景等级的思想感受;3.形成独立思考、感受和表现雪景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1.掌握写雪的基本功法中的黯淡:准确把握雪景的明暗关系,对于白色和黑色的使用要有深刻的认识;2.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雪景等级的思想感受,强调塑造活泼、思维敏捷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准备纸张、笔、画笔、钢笔、白墨水等。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雪的基本功法写雪必须把握的基本功法有四个:“速写、对比、黯淡、贴近”。
1.速写写雪的速度要快,采用简略的作画方式,一次性把握雪景的基本姿态,不要过于拘泥细节。
快速作画能更好地把握雪景的意境和特点。
2.对比对比是写雪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法。
应该注意利用不同颜色、大小、形状等错落有致的对比,营造出丰富多样的雪景氛围。
3.黯淡雪景的黯淡应该是白色和黑色的组合,不是单纯的白色。
把握好明、暗的关系,让雪景更具丰富的柔和色调和质感。
4.贴近写雪要贴近,那么艺术家应该从直接观察到雪景本真的“感性记忆”中,进而对雪景进行再造,完全融入雪中,提高作品的作者度,使读者更好地感知雪的气息与风味。
(二)不同风格的雪景描写雪景有多种不同的风格,涵盖了诗意的、写实的和超现实的。
每种风格都有其特点和表现手法。
1.诗意风格诗意的雪景是更注重情感细腻的刻画,诗意坦荡,姿态与神韵各不相同。
艺术家在写诗意风格雪景时,应突出艺术性的情感魅力。
2.写实风格写实的雪景是清晰的、精准的、真实的雪景描写,主要采用横线和点作为独特的画法,表现出清澈、明亮和美妙的氛围。
3.超现实风格超现实的雪景,总是摆脱现实中的束缚,超越性的色彩和形态,带有神奇、梦幻的意味,在感受雪的同时又体验超现实的想象空间。
(三)思想感受与表现不同等级的雪景产生的思想感受是不同的,因此,艺术家需要在感受雪景的同时,要准确把握不同等级的雪景,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幼儿园《雪教案

幼儿园《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雪”这一天气现象,了解雪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获得与雪有关的基本词汇,如“雪人”、“打雪仗”等;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雪的形态和变化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奇妙;4.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说出自己对雪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内容1.形成雪的条件及过程;2.雪的特点和造型,如雪花、雪球、雪人等;3.雪活动,如打雪仗、堆雪山等;4.经典儿歌《小雪人》、故事《哥哥妹妹玩雪》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老师可自由变换,以引起幼儿注意。
2. 学习(25分钟)1.老师引导幼儿回想上一次看到雪的情景,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播放雪花飘落的动画片,让幼儿围坐在电视前,体验雪的奇妙。
2.老师让幼儿依次说出他们记得的与“雪”有关的词汇,并请老师向他们介绍一些新的词汇,如“雪人”、“打雪仗”等。
3.老师通过图片等手段,向幼儿介绍雪的形态和特点,让幼儿能够感知雪花的形状、大小与数量。
4.老师展示如何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活动,让幼儿感受雪的乐趣和运动的魅力。
5.老师在介绍完雪的知识后,让幼儿自由发挥,自由创作模拟雪的图画或雪的制作活动,然后在结课时展示给其他幼儿看。
3. 总结(5分钟)老师带领幼儿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幼儿的记忆。
四、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中,我们在教育幼儿们感受和描述“雪”的时候,也重视了他们实际体验雪的机会。
我们通过观察雪的形态和变化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和奇妙。
在此过程中,幼儿不断提出问题,也表达出了独到的见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创造雪的形态,体会到实践的乐趣,对他们的情感和思维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咏雪》课文的教案设计

《咏雪》课文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咏雪》这篇课文,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培养学生通过诗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咏雪》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述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理解。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3.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的理解。
学生对作者情感和观点的把握。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第五章:教学安排5.1 课时安排:本章节的教学计划安排为5个课时。
5.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文朗读和生词学习。
第二课时:课文内容分析和讨论。
第三课时:修辞手法和寓意的讲解。
第四课时:作者情感和观点的探讨。
第五课时:课文的背诵和总结。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标: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在朗读、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
6.2 评估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理解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量词》课程设计教案:教学步骤详解

本次教学课程设计的主题是《量词》,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汉语中的量词用法,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本次课程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1.掌握汉语中常用的量词及其用法;2.学会运用量词进行数词的组合;3.提高听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用量词及其用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运用量词组合数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先给学生讲解什么是量词,让学生知道量词的作用是表示数量或数量大小关系,人们用它来修饰名词,表示前面名词的数量多少的语法成分。
例如:“三个苹果”中的“个”就是量词。
2.教学重点1)量词一般是和数词配合使用,主要有:个、只、条、头、把、张、本、位等。
2)同一类物品使用不同的量词,如量体积的物品使用升、毫升等。
3)不同种类物品使用不同的量词。
3.教学难点上述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难点则是需要学生通过练习灵活运用。
4.课堂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出几个练习在课堂上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灵活掌握。
例如:1)一位顾客要求买5个馒头,请问店员应该说什么?2)小明一周要吃掉8个苹果,请问应该用什么量词?3)我买了一本新书,请问应该用什么量词?4)昨天我去了一趟超市,买了两条毛巾和三个苹果,请问应该用什么量词?以上几个练习都是比较简单的,能帮助学生巩固量词的用法。
5.课后练习为了加深学生对量词的记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学生可以在家里进行练习。
例如:1)请先阅读以下物品清单(10-15分钟),然后在纸上写出正确的量词。
a.一支笔、一口水、一段香肠、一片蛋糕b.一头猪、一根白菜、一棵树、一袋米c.一斤西瓜、一把芹菜、一包火腿、一张纸2)编写一首小诗(6-8行),要求加入至少3个量词,并使用合适的汉字表达出物品特性。
例如:天空中的星星,闪烁的亮光真美。
其中,有几颗是你的?是不是一颗、两颗、五颗?。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量词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熟练。
《雪地里的小画家》分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一、《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运用团圆、搓、压等方法制作出雪地里的小动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观察力。
三、教学内容:1. 学习制作雪地里的小动物形象,如小鸟、小熊、小兔子等。
2. 学习使用团圆、搓、压等方法制作雪球。
3. 学习在雪地里作画,用树枝、石子等材料创作雪地里的场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观察雪地里的动物和场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思考如何制作雪地里的小动物。
2. 讲解:教师讲解制作雪球的方法,示范如何使用团圆、搓、压等方法制作雪球。
3. 实践: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或自己设计,制作雪地里的小动物。
4. 创作:学生在雪地里作画,用树枝、石子等材料创作雪地里的场景。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创作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制作的雪地里的小动物形象是否生动可爱。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对雪地里的场景是否能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六、教学资源:1. 雪球模板。
2. 树枝、石子等材料。
3. 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七、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
2.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3. 教师在实践环节要注意安全,确保学生安全使用工具和材料。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制作雪地里小动物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九、教学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雪地里进行实地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雪地里的乐趣。
十、教学时间:本课时教学计划时间为45分钟。
六、《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学习用语言表达雪地里小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初中语文雪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雪》教案

初中语文《雪》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4. 能够提高朗读和默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
2. 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雪景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雪》的内容,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
2. 提问:作者鲁迅在《雪》中想表达怎样的观点?二、理解课文(15分钟)1.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如雪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雪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朗读和默写(10分钟)1. 让学生进行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进行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如雪景。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2. 提出拓展问题,如作者鲁迅的其他作品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引导。
同时,学生在写作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可以增加写作练习的时间和机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咏雪》课文的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雪》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咏雪》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3)分析课文结构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咏雪》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和长句。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2)教师挑选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3)学生进行生字词运用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评价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3)评价学生在生字词学习和修辞手法运用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完成的生字词练习和课后作业;(2)评价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3)评价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教学工作。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景物的美;(2)讲解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3)探讨课文中的哲理和人生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沁园春雪》课堂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沁园春雪》课堂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沁园春雪》课堂实录(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文学教学也逐渐由传统的讲解文本转化为学生参与式教学。
在《沁园春雪》这篇课文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以下是一堂《沁园春雪》课堂的实录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雪景,体会雪和春在唐诗中的重要意义。
2.掌握《沁园春雪》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特点,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将题目为“冬天,我最喜欢的事情”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于冬天的喜爱。
引导学生谈到冬天的雪景,来引出今天要讲的《沁园春雪》。
2.阅读与理解先让学生快速通读全文,然后再给大家几分钟,让他们去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词和语言表现。
接下来,老师把全诗分成三个段落,分别解释和点拨,整体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表达。
此处给出第一段的讲解: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紧扣主题】诗人肯定了雪的美以及雪对白色的体现,那么他的美到底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美通过雪所产生的美感,细看雪,却不是一堆堆的冰,而是像一大堆盐撒在空气中,表现出雪的从容和柔美,这些美的效果,借由对雪的比喻而得到了做一种高度的肯定。
接下来老师问一下学生:“在第一句中,作者用了“何所似”的表述方式,其意味着是什么?”学生回答:表示作者要给读者一个比喻感受3.课文分析分析诗歌体裁、音韵、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掌握作品内涵。
4.课外拓展可以邀请学生利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题为“我眼中的雪景”作文。
三、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整首诗,把收集到的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用意予以总结。
并练习熟记、背诵整首诗。
四、教学总结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文学的教学意义越来越重要。
幼儿园大班教案雪球制作课程设计

幼儿园大班教案《雪球制作课程设计》《雪球制作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价值制作雪球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活动之一,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可以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想象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同时,这个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耐心、细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雪球的基本制作方法,并掌握其中的技能;2. 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提高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4. 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细心,增强自信心;5. 通过活动的过程,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三、教学区域教室或者室外场地,需要准备足够的材料和工具。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好足够的材料和工具,如白色棉线、白色纸张、剪刀、胶水、黑色笔等;2. 准备好制作雪球的示范物品,以便于孩子们参考和理解制作方法;3. 安排好教室或场地,保证足够的工作空间和安全措施。
五、教学介绍首先,老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制作雪球的基本方法,包括用白色棉线或纸张制作雪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雪球上的眼睛、嘴巴等细节。
六、教学重点1. 学习制作雪球的基本方法;2. 锻炼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3. 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 提高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示范法:让孩子们观看老师的制作过程,并模仿老师的操作;2. 合作学习法:让孩子们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制作任务;3. 互动问答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制作雪球的基本方法,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2. 制作过程:(1)孩子们观看老师的示范,理解制作方法;(2)孩子们在小组内相互协作,根据示范和自己的想象制作雪球;(3)孩子们可以在雪球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如眼睛、嘴巴等;(4)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设计出自己独特的雪球形状和图案。
3. 教学互动: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孩子们进行互动问答,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雪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骚、逊、输”这3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起兴趣二、初读古诗,解决生字词1.出示:降xiánɡ(投降)jiànɡ(降落)逊:半包围结构,可组词“逊色”。
输:左窄右宽,书写的时候要注意布局紧凑,撇、捺舒展。
2、刚才看到你们认真读书的样子,郭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接下来同桌互读,有读的不正确的地方请告诉他。
3、指每组6号齐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当小老师来评价。
4、孩子们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5、生齐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背诵。
三、品味诗歌1、学习古诗,师: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除了注释的重点词语,我们还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向别人请教等方式理解意思。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3、课件出示全诗翻译,学生对照全诗翻译纠正自己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课件出示: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我们要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板书:取长补短)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其实我们同学中也有许多取长补短的事例如:5、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2、师读诗,简介诗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总结。
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
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五、布置作业1、默写《雪梅》。
一年级古诗飞雪教案

一年级古诗飞雪教案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识字和诗歌启蒙阶段,古诗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而古诗《飞雪》正是一首简洁优美、富有意境的古诗,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进行诵读和欣赏。
本文将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古诗《飞雪》的特点,设计一节古诗飞雪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古诗《飞雪》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让学生通过古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古诗《飞雪》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抽象意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古诗《飞雪》的课件、图片或实物等。
2.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学习古诗《飞雪》的课文,准备朗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播放飞雪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飞雪的美丽,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飞雪的感受。
2. 学习课文(10分钟)。
教师呈现古诗《飞雪》的课文,让学生跟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解释古诗中的生字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3. 朗读训练(15分钟)。
教师给学生讲解古诗《飞雪》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分组练习朗读。
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学习他人的朗读技巧。
4. 感悟意境(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古诗《飞雪》的感悟,让学生描述自己对飞雪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如“飞雪如何落下?”,“飞雪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等。
5. 创设情境(15分钟)。
教师给学生讲解古诗《飞雪》的背景和意境,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诗意境中自由发挥,感受飞雪的美丽。
6. 总结提高(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展示本节课的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古诗《飞雪》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雨和雪)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1课。
以探究“雨和雪的形成〞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雨、冰雹、雪。
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雨,并通过“假设〞这一探究技能推理出“雪〞的形成。
最终推理解释大自然中雨和雪的形成,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局部活动打算。
教材给出任务卡指导学生搜集关于雨和雪的资料。
同时提出问题“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的课堂探究做好打算。
第二局部活动过程。
由两局部组成,第—个环节: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先猜测雨是怎样形成的以及雨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
同时了解探究技能:假设。
把模拟实验与自然界中的真实场景对应起来,通过实验推想真实的雨是如何形成的。
在雨的形成原因探究之后,拓展到冰雹的形成原因。
第二个环节:推想雪是怎样形成的?依据雨形成的原因推想雪形成的原因。
引导学生先思考雨和雪的形成与温度有关,从而推想出雪形成的原因。
第三局部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是怎样进行人工降水的。
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人工降水的原理以及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对雨和雪已经有直观的生活感受,只是对于雨和雪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缺少专业科学的认识,其它对雨和雪对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认识的不全面,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在认识了雨和雪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体验形成过程,并做好对人类影响的各方面的总结。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猎取事物的信息;能制定简单的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方案,并运用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推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目标:能够表现出对雨、雪的成因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了解人工降雨的技术,体会到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小学二年级上册《下雪啦》音乐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下雪啦》音乐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雪花》。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了解“雪”的形成。
2、能正确表达歌曲心情。
3、了解顿音的唱法,并能根据顿音记号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1、复习观赏乐曲《雪花飘舞》。
2、请几位同学按自己设计的动作随音乐表演。
3、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雪”是怎样形成的?4、播放录音带或CD,听歌曲《雪花》的录音(也可由老师范唱)。
5、老师分句教唱。
6、在同学基本学会歌曲后,启发同学(老师示范):①留意顿音的唱法。
留意第一、三乐句第一、二小节中顿音的唱法,应唱得有跳动感。
②留意歌曲心情的变化。
虽然歌曲是多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但是,歌曲仍旧在心情上有肯定变化:从大的方面看,前4个乐句可以为一部分,为一种心情,后4个乐句为一部分,是另一种心情。
从小的方面看,第一、三乐句应唱得跳动,而其次、四乐句则应抒情等。
③留意力度的变化。
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应留意歌曲强弱力度的走势及顿音记号的作用。
第一乐句中第一、二小节,应唱得富有弹性,第三、四小节唱得连贯一些,力度也应由弱渐强;后四小节再由强渐弱;其次乐句与第一乐句相仿;第四乐句,力度从强到渐弱;第七乐句力度渐强,表达一种迫切的心情;第八乐句可唱得稍强。
7、后,全班同学根据以上要求,完整地演唱歌曲《雪花》。
教学评价1、同学设计歌表演动作的广泛性。
2、同学参加歌表演的投入程度和和谐程度。
3、同学听赏音乐时的专注程度。
4、同学听赏音乐的联想力量及表达力量。
5、随音乐做动作的和谐程度。
【篇二】教学内容1、听赏乐曲《雪花飘舞》及歌曲《江雪》。
2、跟着录音学唱歌曲《江雪》。
教学目标1、听赏乐曲《雪花飘舞》,感受乐曲的心情。
2、用动作表现雪花飘舞的情景。
3、听赏歌曲《江雪》,熟读这首古诗,了解它的意境并跟着录音学唱。
教学过程(一)《雪花飘舞》1、可播放一段雪花飘舞的录像,引入教学主题。
2、为录像画面配上乐曲《雪花飘舞》,边看边听赏。
3、单独听赏乐曲,老师应启发同学,乐曲是怎样表现纷纷扬扬的雪花的?4、有条件的学校,可听赏钢琴独奏《雪花飘舞》,感受电子琴独奏与钢琴独奏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江南雪“滋润美艳”,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寄托着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3、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作者在那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作者将江南雪与孩子联系在一起,更增添生活情趣,表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通过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赏析。
能够领会文中语言的深刻内涵。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完成问题。
学生回答:
1、学生找到的语句:“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赏析: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即使在冬天里也有生机和活力,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理清课文思路,正确分析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3、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理解对比的作用,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内涵。
4、培养初步的自然欣赏和艺术鉴赏的能力,培养独立和张扬的个性精神。
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正确分析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内涵。
3、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作者写孩子塑雪罗汉,除了表现江南雪这一特点外,还表现了什么
4、江南的雪长久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作者是如何表现朔方的雪“决不粘连”的特质的(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赏析。)
6、朔方的雪处于怎样的环境之下具有神呢养的精神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研习。
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投身课堂。
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回答: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本文选自《野草》。
难点: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理解对比的作用,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原文朗读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行为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学生回答:
形容雪:洁白无暇,晶莹透亮,像羽毛一样轻盈,清凉无比……
描绘雪:梅须逊雪三分白,撒盐空中差可拟,不若柳絮因风起……
一、同学们,一提到雪,你们会怎样来形容它谁能想到哪些咏雪的诗句吗那么,鲁迅笔下的雪又有怎样的风情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来欣赏吧!
教学设计
学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教师
课题
《雪》
指导教师
《课标》解读
根据“语文课标”,本课要求学生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文章的主旨句:“这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理解:
因为雪是雨经历了严寒之后变成的,所以说雪是死掉的雨。但它的精神是不会死的,它的不屈的抗争的灵魂会永远闪耀在天际。
五、精讲点拨,升华认知
1、作者的情感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
2你认为课文的主旨是那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对文章主题的探讨,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
《雪》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篇课文,文体是散文诗。这篇文章是鲁迅由眼前的雪景触发而展开的联想,是作者的心灵之声。文章通过描写江南雪与朔方雪的不同,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与追求。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单元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经能够很好的收归课堂,能够静心体会语文世界的奇妙境界,感悟语文殿堂的独特魅力。而《雪》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散文诗,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不存在太大难度。在内容的领会上,凭借平时所教所学,相信它亦不会构成教学难题。
朔方:北方。
精魂:精灵,魂灵。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诵读,整体感知
(一)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要求:
1、听准字音,划出生字词。
2、标清段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跟读。
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文中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读文来感知作品的深刻内涵,感受作者的独特情感体验。
4、对比关系,作用是突出朔方的雪的特点及精神。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多媒体出示问题)思考:
1、作者写了哪几个地方的雪找出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分清段次并概括段意(提示:根据文章所写两部分内容给文章分段)
3、用文中的的语句概括所写的雪的特点。
4、引导学生分析:两部分雪景形成一种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领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赏析文中的精彩语句。
培养独立和张扬的个性精神,学习勇敢坚强的战斗精神。
学生交流研讨:
1、作者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朔方的雪。这点可由作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份可知。“朔方的雪花”一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孤独寂寞中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而江南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的境遇下肚子抗争的“朔方的雪”。它最为形象地体现了鲁迅看中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朔方雪奋飞之际,更见鲁迅先生的特质精神: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直面惨淡的人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像一个勇敢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朔方的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朔方的雪”寄托了作者的政治愿望与理想,表现了作者的战斗精神。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六、作业布置
仿照《雪》写作《雨》,运用对比写法,重点突出春雨与夏雨的不同,从而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以《雨》为题,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的雪(1-3)滋润美艳:寄托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对比}借景抒情
╲朔方的雪(4-6)决不粘连:孤独而且坚强的战斗者
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
4、江南的雪并不长久。
从文中对雪罗汉的描写中可看出:“连续的晴天又使他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写朔方的雪做铺垫。
5、学生找到的语句: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升腾得闪烁。“旋风忽来”写出环境的恶劣,“蓬勃地奋飞”“灿烂地生光”“旋转而且升腾”突出了朔方的雪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得闪烁”,表现了作者对具有斗争精神的勇士的讴歌。
2、资料助读
作家作品:“说说你所熟悉的鲁迅”。
通过了解作家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掌握含义并学以致用。
检查预习及听读情况:(多媒体出示)
1、注音
处(chǔ)子 脂粉奁(lián) 弥(mí)漫 褪(tuì)尽 粘(zhān连
粘(nián)结
2、释义
凛冽:刺骨的寒冷。
6、学生讨论后回答:朔方的雪“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
朔方的雪朔方的雪不畏孤独、坚强,敢于同恶劣的环境斗争。
朔方的雪象征着孤独、坚强、勇敢的战斗者。
4、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赏析。)
2、作者描写江南雪景的“滋润美艳”有什么特殊含义
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能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分析、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1、作者描绘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转折语:但是。
2、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1-3段)
描写江南雪景及塑雪罗汉情形。
第二部(4-6段)
描写朔方的雪景并抒发独特情感体验。
3、特点: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决不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