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交易监管视角下

合集下载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新趋势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新趋势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新趋势摘要: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做大做强做好国有企业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出现。

本文在分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新趋势,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挑战;新趋势引言对国企而言,实现国有资本与市场经济融合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混”的基础上改变决策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监管模式、激励模式,充分释放改革和市场活力,进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然成为重组国有资本的一个关键路径。

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挑战1.1缺乏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混合改革的实质是产权改革。

一方面,由于国内产权交易市场处理效率低下,产权流动受阻,国有产权转让的行政审批过程十分复杂;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仍占主导地位,产权主体过度集中。

超80%的国企完成混改后,产权仍然集中于国有资本,即便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混改,仍有绝大多数国有股东保持控股地位,且引入层面极少上升至中央企业和母公司。

因此,国企混改中还存在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法人治理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

为此,国企要适时将控股的国有资本适当减少,同时适当增加民营资本的比例,真正实现股权多元化改革。

1.2缺少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励作用弱化在国有企业内部,岗位水平和工龄是决定员工薪酬的主要依据,弹性本身也不大。

同时,对管理人员来说,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激励与约束的作用,难以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从而对企业运行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国有资产资本化的现存问题与对策建议

国有资产资本化的现存问题与对策建议

国有资产资本化的现存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石颖来源:《产权导刊》2020年第10期[内容提要]国有资产资本化是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管资产”转向“管资本”,中央企业资本化提速明显,地方国企资本化步伐加快,以“管资本”为主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特征。

然而,当前国有资产资本化仍存在边界不够清晰、分拆上市带来的严重公司治理问题以及国有资本经营与资本市场两张皮等难题。

为此,需要从明确政策导向、推进整体上市、纳入市场化考核、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等四个方面着力,加快国有资产资本化,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关键词]国有资产资本化国有资本证券化管资本“管资本”是解决长期困扰国有企业体制性矛盾的一把金钥匙。

“十三五”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管资产”转向“管资本”,以“管资本”为主成为“十三五”期间国企改革的重要特征。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下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而加快国有资产资本化,用市场手段解决国企改革难题,有利于促进政企分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是新时代国有企业走社会主义市场化道路的重要改革探索,将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的重要抓手。

1 国有资产资本化的重大意义国有资产资本化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将国家所有者转变成股东,将国有企业改制成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将有价资产进行财务量化,以价值经营形态为特征,通过流动、重组、调整等多种经营方式形成资本形态,最终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有效流动,上市证券化是国有资产资本化的高级形式。

1.1 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战略意义一是促进政企分开,有利于理顺政府、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问题的核心在于政企不分。

国有资产资本化为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创造了条件。

证券化具有上市融资属性,改革阻力相对较小,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可转换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可以实现增资降杠杆的目标,是政府愿意接受的方式。

企业国有资产法律监管制度的出资人视角分析

企业国有资产法律监管制度的出资人视角分析
广 西政 法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 第2 4卷第 6期
20 0 9年 l 1月
J)乐 NAL GU A (1 OF NGXI ADM l 、 NI RATI VE
CA ) J RE NS TUr 0LI (s AND A I TI E 0F P TI = I W V0 . 4 No 6 12 . . No 2 0 v. 0 9
[ e od ]tt—o e st ;Sl eeir h K yw rsS e wn a e a d s s e —bnf g t;C —bnf g t; t e w e ne r e f ti o e e t h S t-n det pi if i a o r s
企 业 国 有 资 产 法 律 监 管 制 度 的 出 资 人 视 角 分 析 *
ast u evso n e uain o t t n et g mo e fso k o es i co n t h ueo r e cn mi mc se s p r i n a d rg lt fmn  ̄ .I v i d l tc wn rhpa cu twi terl fmak teo o cf . s i o s n o h i t n,a d i po io st rp ryrg t wn r f tt i o n rpt u opo et ih o e ae—o e sesb te lyt emans p riinfn t n .Ho v r f — s i s o s wn d as t etrpa h i u evso u ci s o we e ,ef i ee c fsae wn se u e vs na drg lt no h d fso ko n rhpd p n n t eq ai ft ee ec eo i yo tt —o e ast sp r io n euai n t emo eo tc w es i e e d o h u lyo h x ri f n d s i o s t s n t n l h rh le ih . ae nt ep rp cieo n etr .t escino Chn ’ tt —o e se f u evso n e — ai a a eod rr t B sd o h es et o s gs v fiv so s h et o f ia Ss e wn asto p r i na drg a d s i Nain stu ly rca oefrtee eds u lyo tt —o e tc ih . t e p pa sacu il l h x r eq a t f ae w dso krg t o r o i s n

企业无偿划转业务国有资产管理探讨★

企业无偿划转业务国有资产管理探讨★

【摘要】无偿划转是与有偿转让对应的一种特殊交易行为,具有程序简便、易于理解、成本低、不涉及对价等特点,在国有独资企业等国有主体间的财产转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无偿划转违背了通常的有偿等价交易原则,细究起来较为复杂,不仅涉及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规定,还涉及《民法典》《公司法》等民商法制度规定,国有企业在实施无偿划转时,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文章首先解读了现行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难点痛点,以及与民商法的冲突与协调,阐述了无偿划转的执行程序,并进一步分析了实施中可能存在的战略实施风险、债务清偿风险、未缴出资风险、税务处理风险等实务问题,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无偿划转;国有资产管理法规;民商法; 执行程序;实施风险【中图分类号】F123.7 无偿划转是与有偿转让相对应的一种特殊交易行为。

企业是盈利法人,在正常情况下转让财产、提供服务等交易活动都是有偿的、按照市场价格计量的。

可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国有企业间的财产转让,由于最终控制人不变,财产转让本质是“左手倒右手”,通常采用无偿划转方式。

而且,因为具有易于理解、成本低、享受税收优惠等特点,无偿转让在实务中也是企业并购重组的一个手段。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国有资产布局,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国有企业改革将会不断深入,无偿划转作为政策性转让和企业重组的一个有力工具仍然会被经常使用。

一、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解读国有企业间无偿划转由来已久,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国家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越来越严格,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从资产管理的视角来规范国有企业的无偿划转,现行有效的法规主要是2005年8月发布的《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以下简称239号文)和2018年5月发布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 财政部 证监会令第36号,以下简称36号令),后者适用于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无偿划转。

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

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

财经纵横207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章 屹 贵溪市财政局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得到了质的飞跃,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也是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依旧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如产权模糊、政企不分、效率低下以及权责不清等。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质量性。

所以一直以来国有资产管理研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研究了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帮助各个单位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0-0207-01前言各个企业的国有资产都是国家国有资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内的各个企业单位都进行了国有资产的转变工作,一改传统的工作模式,将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等等。

但是不能不承认在进行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极大地影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一、国有资产管理现状1.管理存在的问题经过改革深化形成的新框架虽然比以前的旧框架有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却也是不能忽视的。

总的来说,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为工作模式陈旧,导致了现有的管理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界限不够明确。

虽然在管理方面上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加快解决,但是整体质量依然不够理想。

总的来说国有资产管理是与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密切相关的,制度的不完善会直接导致各个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安全性。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是以政企分开为主,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主。

其中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理论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资产边界有着明确的划分,但在现实中这种界限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导致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明确。

就会导致地方政府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权衡国有资产收益,这就会导致国有资产大量的流失。

国企多元产权结构改革优化与实践

国企多元产权结构改革优化与实践

品牌·企业一、国企改革问题的提出在“十三五”收官年,国家提出了继续深化国企改革重大举措,即: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三年行动计划将聚焦八大方面重点任务,其中涉及到和产权直接关联的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二是要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大正向激励力度;三是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着力从监管理念、监管重点、监管方式、监管导向等多方位实现转变,进一步提高国资监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1.国企改革的空间依然巨大。

由此窥见,国企改革其实永远在路上,且将继续聚焦产权改革及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为提高国企经营效率,适应市场竞争形势,国企经历了多轮改革,可简单分为“放权让利、利改税、企业承包制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四次改革。

放权让利、利改税、企业承包制均是在不涉及国有产权(股权的所有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试图通过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权利来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实践证明,这三种改革方式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企的经营面貌,但随着科技革命进程的不断深入,这样的改革只是有限地提升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国企经营情况,随着内需情况、国家“刺激”政策的变化,国企总体经营的基本面仍然面临“时好时坏”的情况。

其实,国企还拥有巨大的“改革”空间,其国际市场竞争力、特别是科技竞争力仍亟待进一步提升。

现代企业制度大约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入我国,从邓小平南巡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节点,多数国企实施了了股份制改革,即产权多元化改革,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需求得到巨大释放,多数国企实现了10余年的“黄金”发展期。

自新一轮金融危机以来,以“需求”为经济主要增长因素转变成以“科技”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很多以市场竞争为主的国企又面临发展停滞甚至亏损。

2.国企改革的需求依然迫切。

近年来,我国国企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但时至今日,当全球单边主义开始盛行,部分西方国家从经济、政治,特别是科技方面“遏制”我国时,国企大而不强的弊端又突出起来。

论国资委之民事主体地位——以《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分析视角

论国资委之民事主体地位——以《企业国有资产法》为分析视角
组织 中的集中表现 ”因此 , , 公有 制国家 的民法 大都确 了 国家 作
为全 民财产 的代表是全 民财产 的唯一所有 者 , 而使 国家 所有权 从
晰 的一步 , 摆脱 了国资委原 来 同时 履行 出资人权 利和监 管权 力,
将私权利 和 公权 力集于 一身 的尴尬 地位 , 为从 民法意 义上对 国资 具 有 以下 明确 的法律特 征 : 占性和 排他 性 。 也就 是说 , 独 。 全体人 委进行 科学 定位打 下 了法理基础 。 文兹 从民法 角度 出发, 本 探讨 民的整 体意志和 利益 由国家来代 为实现 。国家作 为 国有 资产 的
国资委 的 民事主体地 位 , 并提 出 自己的思考和观 点 。

唯 一主体 , 由其最 高权 力机构 全 国人 大来 做具 体代表 , 再授权 国

国资委 的成 立背景 及发 展
务 院及各级 政府代 理行使 权利 , 而政 府又授 权 国资委 为其代 表 ,
根据 第十届 全 国人 民代 表大会 的决 定,03年 4 6日, 20 月 中 履行 出资人职 责 。由此形成 一个链 条 : 民所有— — 国家 ( 有 全 所 央 国有 资产管理 委员 会( 国资委” 即“ 的前身) 牌成立 , 挂 定位 为国 权人 ) —— 中央及地 方政府 ( 有权人代 表) 所 —— 中央及 地方 国资
能, 剥离 了政府 公共管押 职能 , 这无 疑是一重 大进步 , 实现 了党 的
政 政 的精神 , 真正 体现 了 国资委 开、 公平 、 公正原则 , 标志着 国有 资产 的经营和保 护从行政 手段 向 十六 大提 出的“ 企分 开、 资分立 ”
的本来 性质 。
二、 国资委的性 质

“管资本”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索

“管资本”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索

“管资本”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索蒋媛金华市金东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摘要: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推动国资委放权,逐步实现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以避免国资监管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要顺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激发国有资本市场活力,这既是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企业治理水平的需要。

本文主要以国有资产投资运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特殊性,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对策,为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参照。

关键词:管资本;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索在新时期,要进一步促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最大程度的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加强财务管理,这是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经营管理的重难点。

在国企混改、转制的推动下,作为以国资经营和管理为重要业务的企业,不管是功能定位,还是运作模式,都与传统产业产生了较大差异,呈现出业务市场化,资产规模化特点。

除此之外,就国有投资运营企业来看,受成员企业不断增多的影响,股权关系也日趋复杂,管理模式也更加多样化,这给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企业迫切需要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一、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概述(一)政策背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国有企业改革是必然要求,也是重点环节,主要是要建立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以帮助企业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同时,激发企业的活力,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增强国有经济影响力和控制力。

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此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一方面应转变以往的授权经营模式,强化国资监管,另一方面应注重健全国资监管机制,促使国资做大做强做优。

在此形势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进行改组,可以推动国企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最优化资本配置,确保资本运营发挥最大价值和效率,为我国战略目标实现服务。

我国国有资产评估风险生成及监管策略——基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视角

我国国有资产评估风险生成及监管策略——基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视角

执业 资格 、 经 济赔 偿 、 刑事 等处罚 。 目前 这 方 面 的 制 度
三、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控 制评 估风险的监
和举措 还不健 全 , 评估 师违规 的成本非 常低 , 在 一定收
管策略
资产评 估 风险 控制 是个 系统 工程 , 涉 及 宏 观 政 治
益 的诱惑 下 , 其 选 择违规 的概率就 会增 大 。 ( 3) 建 立 对 国 有 资 产 受 托 责 任 人 有 效 的 激 励 约 束
开 展 对 评 估 师 的执 业 监 督 检 查 , 推进 是 与企业 管理 层 的激烈 对抗 。 当 企 业 管 理 层 急 于 达 到 准 则 和 执 业 规 范 , 加强评估 业理论 和实践 的探索研究 , 不断提 某 种 目的 或 者 为 谋 取 不 正 当利 益 时 , 往 往会 与评估 机 后续 教育 ,
构合谋 “ 造假 ” , 给监管机 构监管及 专家 审核带来 阻碍 是 由于专 家 与被 审核项 目的评估 师都 是 同行 , 特别
( 2 ) 加 强 对 评 估 机 构 和 评 估 师 的 监 督 管 理 。我 国
很 多 小 机 在 中小城市 内 , 大家低 头不见抬 头见 , 有 时 会 顾 及 同行 资 产 评 估 机 构 经 历 前 期 一 轮 行 业 大 整 合 后 , 但 是大机构 的总部一 般在大城市 , 关系 , 在 审核 时 , 能宽 则宽 , 能放则 放 。 . 四是 当 国 有 资 构 被 大 型 机 构 兼 并 ,
国家 和 人 民 ) 造 发 展成熟 度 、 评 估机构 内控 和质量管理 体 系 、 评 估 人 员 德 风 险 和 逆 向 选择 给 国 有 资 产 所 有 者 (
梳理和分 析 , 在此 这 种 方 式 加 强 对评 估 机 构 的 约 束 效 果 还 是 比较 明 显 的 。 在各 部 门的相关规 范进行全 面清查 、

政府审计视角下国有企业资产收购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政府审计视角下国有企业资产收购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政府审计视角下国有企业资产收购风险控制问题探讨V V 张文鑫近年来,国有企业开展非国有资产收购的活动越发频繁,在收购过程中,存在着决策监管缺位、评估价值虚高、收购资产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风险。

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很容易产生利益输送、权力寻租、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重大问题。

从政府审计的视角来看,加强国有企业资产收购业务风险控制,能够提升国有资产质量和效益,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要通过聚焦资产定价、合同履行等关键环节,同时建立健全决策监管和绩效评价体系等措施,做到有效加强资产收购风险控制,推动把重大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收购非国有资产是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资产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打包收购民营企业资产,是企业快速形成有实质性造血能力的经营性业务的重要渠道,对达成国有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国有企业审计和金融审计的实践经验来看,在收购业务开展过程中容易形成各类重大风险,如内外部决策缺位、外聘第三方机构独立性不强、评估价值虚高、监管缺位、履约违规、收购资产效益低下等,因此必须加强国有企业资产收购业务风险控制,并在关键节点加以识别与控制,从而有效提升国有资产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国有企业收购非国有资产风险控制的意义(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国有资产质量和效益加强国有企业资产收购业务风险控制,能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论证,提升国有企业收购资产的质量,使收购的资产更加符合企业当下的业务发展规划及战略需求,同时能够对拟收购资产进行合理定价,有效降低收购成本,减轻企业的财务成本压力,将企业的有限资源用在“刀刃上”,减少国有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及错配闲置的情况发生。

(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国有企业如果盲目开展资产并购业务,一味扩表以求做大资产总量来扩大企业规模,会加大企业的财务杠杆,形成巨大的财务成本压力。

大部分并购行为的资金来源都是融资资金,强化收购风险控制有助于企业防范债务风险,减少盲目扩张的情况发生,有效改善资产负债结构。

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审计广 角
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国有 资产 管理
江 苏省 泰 兴 市农 业 技 术推 广 中心 郭春 风
[ 要 】 分析 内控 制 度 对 国 有 资产 管理 意 义 以及 对 内部 控 制 制 度 的 范 围进 行 界 定 的 基 础 上 , 摘 在 讨论 了行 政 事 业单 位 实施 内
部控 制制 度 的 具 体措 施 。
【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国有资产 制度
4信 息 与 沟 通 。这 是 确 保 准 确 快 速 提供 与行 政 事 业 单 位 资产 相 关 . 信息 的要 素 , 范 围 包括 促 进 信 息 以适 当方 式 在 有 关 层 级 问 的及 时 传 其 递 和 沟通 。在 信 息 与 沟通 过 程 中 , 及 信 息 的收 集 机 制 及 在 单 位 内部 涉
二 、 部控 制制 度 对 国有 资产 管 理 的 意义 内
首先 , 内部 控 制 制 度有 利 于 国有 资产 的保 值 。从 内 部 控 制 制 度 的 要 求 来 看 . 购 置 大 型 或 大 量 资 产 之 前 , 当遵 循 公 开 、 正 、 平 的 在 应 公 公 原则 , 开展 对 应 的 评 估 工 作 。 而 当在 购 置 中需 要 通 过 不 同 的角 度 对 同 有 资 产 的 购置 全 程 给 予 监 督 和控 制 时 . 内部 控 制 制 度 可 以做 好 同 有 资 产 的评 估 。另 外 , 于 内部 控 制 制 度 遵 循 了“ 使 用 、 负 责 ” 原 则 , 由 谁 谁 的 将 对 责 任 追 究 机 制 给 予 观测 , 格 禁 止 公 物 私 用 、 严 闲置 浪 费 等 同 有 资 产 管理 的违 规 问 题 。 第 二 , 部 控 制 制 度有 利 于【 资产 的运 营 。 实施 主 体 来 看 , 内 司有 从 内 部控 制 制 度 应 当通 过行 政 事 业 位 的 利 益 相 关 者 实 施 . 得 国 有 资 产 使 的 运营 在 相 互 联 系 、 约 的利 益 相 关 者监 督 下 开 展 。 于实 施 的 过 程 , 制 对

从国企改革的视角看国有企业成本控制

从国企改革的视角看国有企业成本控制

从国企改革的视角看国有企业成本控制一、国企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效率低下、管理体制僵化、成本控制不力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国企改革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挑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运作。

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和管理体制,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企改革有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促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

国企改革有利于调整国有资本布局,使其更加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国企改革有助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

国企改革有助于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实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国企改革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SOEs)的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成本控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云视角下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搭建

云视角下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搭建

第36期2022年12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36December,2022作者简介:孟切(1981 ),男,贵州江口人,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财政信息化㊂云视角下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搭建研究孟㊀切(贵州省财政厅,贵州贵阳550001)摘要:国有资产的动态监管工作关系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㊂文章基于物联网技术㊁云计算㊁大数据及先进算法等现代网络技术,搭建了一种针对国有资产动态监管的平台,对该平台的整体框架㊁主要功能等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该平台的主要应用场景,例如国有资产动态监管㊁国有资产监管共享㊁国有资产智能化监管等,旨在为我国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提供借鉴㊂关键词: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国有资产;动态监管;监管共享中图分类号:TP319㊀㊀文献标志码:A 图1㊀云视角下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框架0㊀引言㊀㊀国有资产指的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综合㊂国有资产是国家所有权的客体,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㊂一般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需要面向涉及国有资产的各个主体,包括国有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㊁捐赠㊁出售㊁出让㊁有偿转让㊁置换㊁报废㊁报损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㊂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㊁体系等㊂但是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存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㊁过度依赖人工及信息孤岛问题,难以通过国有资产全流程管理为国有资产预算及国有资产的可持续利用等提供帮助[1]㊂因此,本文结合云计算㊁大数据及先进算法等现代计算机技术搭建了一种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对该平台的功能实现和应用方向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改革与优化提供借鉴㊂1㊀云视角下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搭建1.1㊀平台框架㊀㊀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主要包含资产连接㊁数据中心㊁管控云平台及用户应用4层结构,如图1所示㊂其中,用户应用层面向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人员㊁各使用部门财务人员,主要向用户提供资产智能盘点㊁资产大数据可视化等具体的终端应用程序㊂根据资产特性逐步建立固定资产㊁无形资产㊁公共基础设施㊁政府储备物资㊁文物文化资产和保障性住房等资产卡片标准化管理体系㊂管控云平台层包含资产编码云㊁资产物联云㊁资产共享3种技术㊂其中资产编码云模块通过将云计算与国家‘资产标准编码“库结合,实现了对系统内外各类型国有资产的智能化编码;资产物联云则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将系统涉及各种固定资产之间以物联网的形式进行桥接,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全寿命追溯;资产共享则融合云计算㊁设备与工器具管理㊁检修管理等技术实现国有资产的平台一体化管控和共享㊂数据中心层包含编码数据等,主要功能为收集㊁筛选㊁分类汇总国有资产动态监管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型数据等㊂例如:国有资产处置形式㊁范围和基本程序;出售㊁出让㊁有偿转让和置换等的书面说明;报废㊁报损和核销等的具体权限㊁底价等㊂资产连接层主要包括资产物联网编码㊁资产物联网,主要通过国有资产的编码㊁物联网等实现国有资产之间的网络数据信息交换[2]㊂而智能化诊断维护中心则属于平台的网络维护与故障诊断模块,是平台抵御外部风险组织和外部非法入侵的重要模块㊂1.2㊀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模型㊀㊀基于图1框架下的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国有资产的智能盘点㊁大数据可视化㊁采购决策支持及资源管理一张图等具体的应用功能㊂以这5项应用端功能为目标的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模型如图2所示㊂图2㊀国有资产全寿命周期动态监管模型图3㊀国有资产共享系统图4㊀资产云数据中心㊀㊀国有资产全寿命周期动态监管模型以构建资产账实关联为目标,政府有关部门以服务㊁监管的姿态对各涉资单位主体进行监管,涉资单位则负责将各类型国有资产相关管理数据上报给政府有关部门㊂在具体的国有资产全寿命周期动态监管方面,图1所示的云监管平台按照采购审批ң运行数据ң共享使用ң维护数据ң报废消除的顺序开展国有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信息获取,从国有资产的采购到最终的报废环节均做到有据可查㊂其中,采购审批㊁运行数据㊁共享使用三者之间以API 形式进行连接;共享使用㊁维护数据之间则以窄带物联网的形式连接;维护数据与报废消除之间则再次以API 接口形式连接㊂国有资产全寿命周期动态监管模型需要应用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窄带物联网㊁大数据㊁数据智能分析等㊂其中窄带物联网的优势在于强链接㊁高覆盖㊁低功耗㊁低成本等,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节省整体成本;大数据则主要应用于国有资产运行数据的共享和使用,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国有资产管理环节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则能够保证国有资产管理形成的各项数据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预算管理㊁国有资产的可持续利用等[3]㊂2 云视角下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主要功能实现2.1㊀国有资产共享功能㊀㊀国有资产共享是管控云平台层的核心功能之一,同时也是打破国有资产监管不同部门间数据壁垒㊁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多方受益的关键㊂本文搭建的国有资产共享系统,如图3所示㊂由云视角下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框架中的资产连接层获取国有资产的状态和权限,以确定该资产是否具有共享价值及是否能够共享㊂经过资产档案和用户档案统计以后,如果表明可以共享则交由平台发布共享信息,平台接收共享信息以后根据一定标准对待共享资产进行考评,合格以后提供正式共享㊂国有资产共享系统主要包含资产供应方㊁资产需求方和运营支持方3个主体,各主体根据不同的系统权限开展国有资产共享[4]㊂企业在办理国有资产出售㊁出让㊁有偿转让和置换交易完成后,系统会将评估备案文件及交易结果进行汇总,企业可以将汇总结果报送国资等相关部门备案㊂2.2㊀资产云数据中心㊀㊀资产数据中心功能是保证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实现数据聚集与交互的根本[5]㊂本文构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资产云数据中心模型,如图4所示㊂云数据中心服务器通过统一编码对资产信息进行追溯,在深度支持资产动态监管数据的条件下向资产卡片档案关联和资产绩效动态评价体系发送资产智能盘点等指令㊂资产卡片档案关联模块负责对国有资产进行智能盘点,通过国有资产上添加的RFID 标签获取资产的全寿命周期运行㊁损耗数据;资产绩效动态评价模块通过监控系统对资产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㊁监测,由5G㊁互联网等获取国有资产的实时状态,智能判断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是否健康,是否存在人为破坏现象等;完成资产智能盘点与状态监测以后的数据将会汇总至物联网数据中心,再由物联网数据中心将数据传递至云数据中心服务器进行保存㊂当国有资产动态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需要调阅相关数据时,可以通过平台访问云数据中心服务器实现数据可视化等㊂同时系统保留了国有资产全寿命周期内的所有RFID㊁监控数据,还能够实现国有资产的全寿命追溯等㊂3㊀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主要应用场景3.1㊀国有资产动态监管㊀㊀基于云视角下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的基础功能是为政府㊁各涉资单位提供基本的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功能,通过物联网㊁监控系统等实现国有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监控,政府及各级单位可以通过云平台数据库对相关数据进行不同权限的调取和应用等[6]㊂3.2㊀国有资产监管共享㊀㊀国有资产的监管与共享是打破国有资产管理不同部门间信息壁垒㊁盘活国有资产的重要举措㊂本文搭建的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㊁云计算等技术对国有资产的共享提供统一的云平台,不同单位可以通过该平台开展国有资产的供应和消费㊂3.3㊀国有资产智能化监管㊀㊀国有资产的智能化监管是切实规范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行为㊂本文搭建的国有资产动态监管云平台基本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监控和智能化监控㊂物联网结合智能化监控体系大幅降低了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对人工的依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国有资产监管的智能化水平㊂4㊀结语㊀㊀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㊁财务管理相互独立是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监管过程中暴露出的重点问题之一㊂本文认为构建统一的国有资产动态监管云平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资产管理部门与预算管理等部门互不统属㊁协作性差等问题㊂本文搭建的国有资产动态监管平台实现了国有资产全寿命周期动态监管和共享等,以先进的互联网工具和统一的管理平台提高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水平与价值㊂参考文献[1]罗春华,王泽霞,陆金晶,等.基于资产云平台的国有资产动态监管与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22 (11):105-111.[2]张明月,谢彩英.高等职业院校房产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15-18.[3]王亚雄,李春静,周乾,等.特检机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浅析[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2 (7):11-14.[4]叶碧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财富生活,2022(14):55-57.[5]安雁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探讨[J].当代会计,2021(23):43-45. [6]张雯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探究[J].投资与创业,2022(2):149-151.(编辑㊀李春燕)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state-owned assetssupervision platform from the cloud perspectiveMeng QieGuizho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Finance Guiyang550001 ChinaAbstract The dynamic supervision of state-owned assets concerns the common wealth of all Chinese people.Based on modern network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big data and advanced algorithms this paper builds a platform for dynamic supervision of state-owned assets elaborates on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main functions of the platform and analyzes the main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the platform such as dynamic supervision of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sharing of state-owned assets intelligent supervision of state-owned assets etc 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pervision of state-owned assets in China.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state-owned asset dynamic regulation sharing of supervision。

资产盘活视角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产盘活视角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资产盘活视角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杨钦来源:《今日财富》2024年第10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了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资产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改革效率。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资产闲置问题,为了有效强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盘活国有企业资本,本文针对国有企业资源盘活优化管理进行详细分析,提出资源盘活视角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细致阐述资源盘活视角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优化对策,以便于促进国有企业稳定、高效发展。

资产管理是国有企业重要的管理内容,因为国有企业具备经营规模大、涉及领域宽泛等诸多特点,导致资产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政策法规,并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交易提出了细致要求,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资产盘活目标”,要求国有企业不仅要静态地防止国有实物资产流失,还要动态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追求资产价值最大化。

但是在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日渐复杂的当下,国有企业的资产数额持续攀升,产生了国有企业资产闲置问题。

如何盘活资产、优化资产管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

一、国有企业资产盘活管理的意义盘活国有企业资产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而且还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资产盘活优化管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盘活国有资产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

国有企业通常拥有大量的资产和资源,如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

通过盘活这些资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其二,盘活国有资产有利于增加企业收入。

通过有效地资产盘活和优化管理,可以将国有企业闲置资产、低效资产变现,从而实现收入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

其三,盘活国有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盘活国有资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运营效率,通过精细管理与合理调度,能够更好地协调和利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国有股东在民营企业并购中的双重身份

“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国有股东在民营企业并购中的双重身份

[收稿日期]202007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BGL066)[作者简介]吴兴宇(1993—),女,黑龙江嫩江人,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并购与公司投融资策略,邮箱:wuxingyu0815@163.com;王满(1962—),女,辽宁沈阳人,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东北财经大学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会计与公司投融资策略。

“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国有股东在民营企业并购中的双重身份吴兴宇a,王 满a,b(东北财经大学a.会计学院;b.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5)[摘 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背景,采用2005—2018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民营企业中引入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其并购过程中代理成本的影响,并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国有股东能够以外部大股东和政府监管者的双重身份,通过加强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的作用显著降低民营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代理成本,其中,委派董事可以缓解第一类代理问题;股权制衡可以缓解第二类代理问题。

这种作用关系在地区法制化水平、行业竞争程度和内部控制质量低的情况下更为显著。

[关键词]企业并购;代理成本;民营企业;国有股东;内部治理;外部监管;内部控制质量[中图分类号]F239.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3114(2021)02004109一、引言从喧嚣一时的万科股权之争,再到万众瞩目的360借壳上市,民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而相应监管制度的完善也成为重中之重。

2019年10月18日,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再次修订引发了社会热议。

本次修订旨在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全链条”的监管机制,支持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以促进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速民营企业发展。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人大监督视角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人大监督视角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人大监督视角荫张彰黄继榕饶淑萍裴琳揖摘要铱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保障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袁随着其规模持续扩大及问题不断显现袁人大监督尤为必要袁而在当前监督手段和工具缺失的现实下袁从人大监督视角建立一套可应用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迫在眉睫遥本文基于人大监督视角袁研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运用遥首先袁从法定和理论层面论述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定位和职能职责曰其次袁立足于人大定位和职责袁结合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袁分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曰同时袁设计指标体系应用机制袁对资产管理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识别尧预警曰最后袁从顶层设计和技术手段两方面提出指标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遥揖关键词铱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指标体系构建和应用一尧文献综述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尧在法律上确认国家所有尧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袁是保障政府平稳运行和有效履职袁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淤遥改革开放以来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袁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规模持续扩大袁截至2020年底袁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达到43.5万亿元于遥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袁确保政府部门有效履职袁迫切需要加强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袁而从现实情况看袁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在管理体制尧管理手段尧工具应用等层面依然较为薄弱袁在外部监督方面存在缺失遥人大作为人民的代表袁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袁应充分履行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运行管理的权力和义务遥从政策层面看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袁针对这一提议袁2017年12月袁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曳提出要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情况遥2019年4月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曳五年规划渊2018要2022冤袁提出争取在2022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有资产报表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科学规范配置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尧支持科技进步尧节约高效使用等遥2020年12月袁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曳进一步阐明人大审议国有资产情况管理报告时的主要审查方面袁确保行政机关在使用国有资产履行职责时做到不浪费尧高效率袁事业单位能够公平高效的提供公共服务遥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第120次常务会议通过叶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曳袁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指导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法规袁旨在建立一套达到野放管服冶基本规定的尧不断改进和更新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遥从文献研究层面看袁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职能范围不断延伸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袁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逐步暴露遥众多学者提出当前管理体制不健全袁从资产的配置到处置这一过程的管理不够严谨袁使得现阶段监管部门难以摸清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总量袁资产流失的情况不断发生遥同时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尧财务管理衔接不够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不流畅袁国有资产的管理缺少通盘筹划袁基础管理薄弱曰管理人才缺失和管理理念落后并存袁使得重资金轻资产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难以改变遥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尧优化经济结构尧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袁在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袁如何用好国有资产袁使其发挥更大效用显得尤为重要遥有学者提出从野总量要配置要运营冶依次展开的三个核心管理层级袁提出要将政府资产管理整合到一体化的公共财政管理框架中遥同时要创新和健全信息化管理模式袁将国有资产配置尧使用尧处置等的全过程都纳入信息化管理袁此外袁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应明确管理人员的资格要求袁并按期进行专业化培训袁提高资产管理的专业性遥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方面袁现行监督机制不完善袁监督力度不够袁包括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局以及主管部门未能充分对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管遥因此袁在现行体制下袁监督管理是政府干预国有资产的职能定位遥财政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袁对发现问题的单位及时责令整改袁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遥同时袁应充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监督袁对于单位的收支也要建立监管信息系统袁同时整合单位财务和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袁确保全面监管遥此外袁针对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工作袁提出必须始终坚持野以人民为中心冶袁探寻落实监督工作的坚实载体与具体抓手袁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人大实现有效国有资产监督的关键措施遥综上所述袁当前研究揭示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仍然有着诸多问题袁这些问题一方面突显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督尤其是人大监督尤为必要和迫切袁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监督的困难和障碍袁已有学者从人大监督视角提出要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和科学的监督工具袁但关于如何完善制度体系袁以及如何建立和应用监督工具的研究稍显滞后袁可见袁缺少监督工具已成为人大有效开展监督工作的一大障碍袁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尧可操作的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袁是确保人大有效监督的工具保障遥因此袁从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定位及职能职责入手袁分别针对不同单位性质和资产特征差异袁分类构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评价指标体系袁同时袁设计可应用于实践的问题识别机制袁并从顶层设计和技术手段两方面提出指标体系应用的配套措施袁以期为各级人大开展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借鉴遥二尧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定位与职能职责渊一冤功能定位院依法监督和受托监督第一袁人大具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法定监督权遥叶宪法曳规定院野人大具有监督国有资产的权力袁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尧使用尧分配袁特别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方面的情况袁必须依法向人大报告尧接受人大监督袁必须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整改袁确保不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遥冶政策层面袁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的建立袁到野五年规划冶的实施袁再到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曳袁这些政策均对人大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重点内容进行了规定袁可以看出袁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具有天然性尧必然性和法定性遥第二袁人大具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受托监督权遥从公共权力授权视角看袁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袁全国人民理应对其运行进行监督遥当前政体下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民意的代表机构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袁自然成为了国有资产的监督主体遥从委托代理视角看袁全国人大作为受托人代表全国人民和国家拥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所有权袁同时袁国务院可以代理行使所有权袁并把该行使权下放到各级人民政府袁各级人民政府又将国有资产委托到各级财政部门和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管理袁最终资产的使用权落到各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履行本机构职责遥从层层委托和受托关系中可知袁人大既是全国人民的受托人袁又是将权力下放的委托人袁位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的顶层遥一来袁接受了人民的委托袁应履行受托人的职责袁保证最大化实现公共利益袁即防止资产流失和浪费尧提高履职效率等遥二来袁既然将行使权委托到各级政府袁就应对各层委托主体和使用主体进行全过程的监督袁包括政府部门尧资产管理部门尧主管部门以及资产使用单位等遥可见袁在层层的委托代理下袁人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难度不断加大袁监督对象多尧监督链条长尧信息不对称等客观条件下袁要实现有效监督只有完善管理和监督的体制机制尧运用各类监督工具遥同时袁人大处于委托链条的核心关节袁只有充分发挥监督效能袁才能既保障最终委托人渊人民冤的利益袁又能实现受托人渊政府及资产使用单位冤的目标遥渊二冤职能职责院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基于上述人大监督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功能定位袁进一步探讨人大在监督中的职能职责袁具体包括监督什么以及如何监督袁以此形成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遥关于野监督什么冶袁围绕监督对象和监督内容两方面展开遥在监督对象方面袁人大需位于全局性高度袁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进行全方位监督袁具体包括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局尧主管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遥其中行政事业单位是国有资产使用主体袁主管部门管理各自下属单位袁机关事务管理局和财政部门则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进行监管袁财政部门指导和监督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日常工作遥在监督内容方面袁要兼顾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袁一方面袁要重点关注资产使用效率袁重点考察资产使用是否实现了维持运转尧厉行节约以及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目标遥同时袁因单位性质不同袁对行政单位重点监督自身履职和运转情况袁对事业单位侧重于监督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曰另一方面袁要重点关注资产管理效率袁包括监督各级管理部门是否有效衔接袁是否实现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遥关于野如何监督冶袁一是袁人大应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督袁且要重点关注资产配置环节遥资产全生命周期理论提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配置尧使用尧处置等环节袁具体包括资产规划尧调研尧采购尧验收尧使用尧维修尧报废尧处理等过程袁人大监督要充分吸收该理论袁一方面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强化资产从野入口冶到野出口冶的全过程动态监管曰另一方面要统筹协调各部门任务袁实施跨部门的系统工程遥同时袁鉴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质袁不能进行盈利活动袁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来进行购置和维持运行袁因此单位使用和管理人员多注重资产的投入袁而对资产的节约尧维护和管理意识不足袁这就导致大量行政事业性资产重复购置袁闲置浪费遥因此袁人大监督要重点关注资产配置相关细节遥二是袁基于人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存在信息获取有限性袁加之委托代理链条过长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袁人大监督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尧一蹴而就袁因此袁找到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和重点监督领域袁做到有的放矢尤为关键遥三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院基于人大监督视角渊一冤指标体系构建思路立足于产权野所有者冶视角袁遵循宏观视角与微观设计相结合原则袁依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定位袁结合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野是否有效维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冶野是否充分体现厉行节约冶野是否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冶三大基本目标袁针对资产野使用单位冶和野管理部门冶两类对象构建指标体系遥图1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图针对资产使用单位袁从微观视角选取全面细化的指标袁旨在能够深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遥具体从野资产管理冶和野资产效率冶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袁静态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和资产使用效率遥同时袁设置调整系数指标袁根据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率的提升情况袁对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率的静态评价值进行动态调整遥针对资产管理部门袁从宏观层面考虑管理部门的履职情况袁指标体系重点评估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在相关工作上是否履职尽责袁以及是否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遥渊二冤指标体系具体设计1.针对资产使用单位的指标体系遥针对资产使用单位袁设置野资产管理冶和野资产效率冶两个一级指标袁在一级指标下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和三级渊四级冤指标遥同时袁设置野调整系数冶指标袁针对两个一级指标的静态值袁就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率较上年的提升情况进行动态调整遥渊1冤野资产管理冶指标遥包括野基础管理冶和野全生命周期管理冶两个二级指标袁用于评价资产使用单位的基础管理水平和是否实现了资产全过程管理遥野基础管理冶指标遥野基础管理冶指标反映职能机构设置尧员工的岗位职责尧内部制度建设以及资产使用者尧管理者之间是否做到权责明确尧衔接流畅袁在该指标下设立了制度建设尧信息化程度尧数据真实情况3个三级指标袁在三级指标下共设立4个四级指标袁见表1遥国有资产配置尧使用和处置全过程管理中的工作实施情况袁在该指标下设立了资产配置尧资产使用尧资产处置3个三级指标遥在三级指标下共设立7个四级指标袁见表2遥表2全生命周期管理指标体系产运行效率冶和野资产收入效率冶3个二级指标袁同时袁考虑到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职能差异袁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供给职能设置了野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冶二级指标遥野资产规模效率冶指标遥主要反映单位资产总规模和人均配备资产情况是否科学合理尧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袁具体设置净资产总额占比尧人均台式办公计算机数渊单价冤尧人均便携式办公计算机数渊单价冤尧人均办公桌椅数和人均文件柜数7个三级指标袁见表3遥表3资产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上述指标的依据是袁相关文件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人均办公家具设备的数量价值标准袁选取相关指标与文件标准进行对比可知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模是否突破底线尧是否严重超标等遥野资产运行效率冶指标袁指资产是否正常运行袁是否出现闲置等情况袁具体设置资产利用率和资产闲置率2个三级指标袁见表4遥表4资产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各类资产袁在制度规定范围内通过对外合作尧处置尧担保尧租赁等形式实现收入的情况遥具体设置出租出借资产收益率尧资产处置收益率和应收账款不良率3个三级指标袁见表5遥表5资产收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仅针对事业单位袁主要反映事业单位是否利用资产为公众提供了高质量和令其满意的公共服务袁包括客观层面的资产利用情况以及主观层面受众满意度两个方面遥鉴于事业单位的复杂性袁仅针对最能体现民生性公共服务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相关单位遥第一袁医疗行业遥医疗行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体现为单位充分利用各类资产获取相应医疗收入袁并充分满足公众的医疗需求袁具体设置单位固定资产医疗收入尧百元专用设备诊疗人次尧病床使用率尧医疗卫生业务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尧医疗服务受众满意度5个三级指标袁见表6遥第二袁高等教育遥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体现在单位充分利用资产配置设备满足师生需求袁或充分利用资产获得相应收入及教学科研产出袁具体设置单位固定资产毕业生人数尧单位固定资产收入率尧专任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尧单位固定资产论文发表率尧专利产出率尧高等教育服务满意度等6个指标袁见表7遥其中袁除专利产出率仅适用于综合类尧理工类高校外袁其余指标均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高校遥表6医疗行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指标体系渊3冤野调整系数冶指标遥调整系数指标从闲置资产是否减少袁资产配置环节共享调剂是否增加袁资产处置收益是否增加以及单位是否对上年度问题进行整改等方面选取相关指标袁见表8遥表8调整系数指标构成表革规定袁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局要依法履行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遥因此针对资产管理部门的指标体系主要是考察财政部门尧机关事务管理局是否履行职责以及是否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高效的管理和服务两方面遥由于管理和服务水平难以通过管理部门本身的情况设计客观指标进行分析袁因此该部分指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下发到相关单位进行获取遥主要设计了野省财政厅资产管理情况调查问卷冶和野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资产管理情况调查问卷冶两套调查问卷袁并根据职能不同尧服务对象不同分别对两套问卷在二级指标上进行差异化设置遥最终以行政事业单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袁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对管理部门的履职情况尧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分析遥问卷涉及的指标如表9所示遥表9资产管理部门指标体系设计注院篇幅限制袁表中仅展示问卷中的代表性问题遥四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人大监督中的应用本部分探讨指标体系在人大监督中如何应用遥首先袁从总体上设计指标体系应用机制曰其次袁提出指标评价测算方案袁旨在得出可判定的评价结果曰最后袁根据测算结果建立问题识别预警机制遥渊一冤指标体系应用机制根据指标特征差异袁分别设计两套指标体系应用机制院定量系统监测机制和定性调研修正机制遥图2指标应用机制设计图1.定量系统监测机制遥定量系统监测机制针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测评价袁是指标综合评价主体机制袁该机制覆盖所有单位收集数据袁通过将算法录入系统的模式自动识别得出各行政事业单位评分遥该机制指标测算数据来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院第一袁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榆中获取遥例如袁净资产总额占比尧资产调剂共享率尧资产利用率尧资产闲置率等指标数据均可从上述系统中获取进行测算遥第二袁从部门渊单位冤的预尧决算报表和财务报表中获取遥例如袁全生命周期管理指标体系中袁野是否有预算编制并严格执行冶指标数据需要将预算报表和决算报表中的同类项目进行对比曰基础管理指标体系中袁野数据真实情况冶指标数据需要从财务报表中获取相应数据袁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对比曰资产效率指标体系中袁野应收账款不良率冶需要从财务报表中获取曰针对医院和高校的事业收入尧业务收入等数据需要从财务报表中获取遥第三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袁包括以资产单位和以公共服务受众为调查对象的两类问卷遥首先袁针对资产单位的问卷包括两方面袁一是袁针对单位本身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率的评价袁一些无法从当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尧预决算报表以及财务报表中获取的数据袁通过向资产单位发放问卷的方式恳请其提供遥例如袁是否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袁是否建立本单位内控制度袁是否进行日常保管尧清查袁单位实有办公设备数量及价值袁医院年度诊疗人次袁高校培养毕业生人数以及科研产出量等指标数据均通过问卷获取遥二是袁针对管理部门履职和服务水平的评价袁以被服务者资产使用单位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袁获取管理部门管理履职情况的相关数据遥其次袁针对公共服务受众的问卷主要涉及医院和高校两类事业单位袁主要通过设计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袁获取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指标数据遥2.定性调研修正机制遥定性调研修正机制是在主体机制评价基础上袁抽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袁通过后期实地调研袁完善补充和修正前期评价结果遥具体而言袁依据定量系统监测机制主体评分结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袁主要针对问卷填报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尧是否对存在问题落实整改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袁根据实地调查进一步调整和修正该单位年度最终评分袁同时深入发掘其存在的具体问题遥例如袁。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

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思考

现代营销上旬刊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极为关键,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和民营企业相比起来,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产权属性。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完全分离,而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大多也是企业的管理者。

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产权属性的差异,因而在管理的过程中也有极大的区别。

针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优化和调整,是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一、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基本含义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以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的资源总称。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法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的资源无法称之为资产,而是“权利”。

通常情况下,企业资产是按照流动性来完成划分的,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几个类型。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资产管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企业日常管理当中的重中之重。

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就需要将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整合起来,让企业资产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这是提高企业资产利用率的重要途径,能提高企业利润率。

从根本上来看,企业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资产管理的任务内容包括风险预测、成本控制、利润分配等。

具体来说,风险预测就是指以各种会计数据为基础,编制企业资产预算方案,确保企业所制定的发展规划能够贴合于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合理调节投资,让风险预测的目标得到实现。

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整合会计记录可以提高决策水平,这是降低潜在风险的有效手段。

成本控制是指做好资金调配来确保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有效提高利润、节约成本。

利润分配则是需要确保企业利润的合理有效分配,资产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对原始资金比例、贡献大小以及股权占比等形式,来实现对利润的分配。

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管理者不够重视国有企业是国家投资所设置的经济组织,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但其代表国家行使权力,同时监管部门每年都对于企业业绩提出相应的要求。

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

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

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文/戴恒年摘要:近几年国企改革不断的深化推进,使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凸显。

但是在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中很少有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鉴于此,本文主要以监管者视角在国企改革背景下阐释国有资产强化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几方面关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思考与建议,以期望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监管方面有所启示。

关键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减少其不必要的流失是稳定市场经济基础和促进企业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的重要前提。

本文主要是在阐释其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几方面的思考与建议,这对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有资产强化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意义及必要性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水平对企业和国家而言均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国有资产在发展国民经济及完善市场经济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虽然之前国家对一些企业进行整改,而且目前整改进一步深化,但是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却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这一方面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闲置和浪费社会资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会危及到社会稳定。

会计监督是指全面的反映经济体的经济活动的同时,也要反映经济业务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规范。

民营企业的会计监督水平逐渐在完善,通过建立集团共享服务中心和互联网财务系统使会计监督水平更高,但是在国有企业中,会计监督水平较民营企业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强化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水平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其次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管水平可以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详细的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识别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更准确的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数据,同时还可以减少国有企业中内部人对国有资产的侵蚀。

总之,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会计监督水平具有其很强的必要性和特殊意义。

二、关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会计监督的思考关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思考有很多,但是本文经过整理,着重在资产流失分析和实施途径方面提出了监管部门对此的两个方面的思考要点。

基于企业所得税筹划视角下的国有资产重组路径选择

基于企业所得税筹划视角下的国有资产重组路径选择

基于企业所得税筹划视角下的国有资产重组路径选择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430000赵业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99号保利大厦A座17楼,181****6269摘要:2020年起,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

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内部势必会出现频繁的资产重组行为,不同的重组路径会形成不同的产权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所得税成本。

因此,在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中,要在兼顾业务需要与所得税成本的基础上,选择最为合适的重组路径。

关键词:国企改革、资产重组、所得税筹划一、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主要路径及相应所得税税务处理规则资产重组,就是通过兼并、合并、收购、出售等方式,实现资产主体的重新选择和组合,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的总体质量,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更富有竞争力的资产组织体系。

资产重组,是指通过并购、出售等手段,重新配置和整合资产主体,优化企业资产的结构,增强企业资产的总体效益,最终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更具竞争优势的资产组织模式(肖坚,2013)。

实践中,国有企业实施资产重组过程主要采用资产划转、资产交易以及资产出资三种实施路径,不同的方式对应的所得税处理结果大相径庭。

(一)资产划转路径资产划转是资产在政府与国企之间、企业相互之间所进行的转移,常见于无偿划转。

资产划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业务,既不是销售,也不是视同销售的范围,而是体现了在同一控制主体之下的权力内部转移。

在国企重组中,实施资产划转必须在国有控股、实际控制企业与其直接、间接全资拥有的子企业之间,或其直接、间接全资拥有的子企业之间。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09号)第三条规定,资产无偿划转可避免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资产交易路径本质上是一种买卖行为,资产买方以货币作为支付对价,收购卖方拟转出的资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资产交易监管视角下:全面解读32号令及3号令作者:冯加庆律师 李楠律师《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2号,以下简称“32号令”)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国务院同意,于2016年6月24日公布,32号令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下图可以看出我国就国有资产交易、评估等颁行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法律文件。

通过内容比对,不难看出32号令细化了国有资产交易流程,强化了国有资产交易监管;32号令将国有资产交易行为划分为企业产权转让、企业增资和企业资产转让,并从审批程序、操作程序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对上述国有资产交易行为进行了详尽规定,同时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进行了详尽说明。

此外,32号令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以下简称“3号令”),均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进行了规定,但是32号令并未排除3号令的适用,3号令也并未因为32号令被宣布无效,32号令在67条中明确规定“现行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相关规定与32号令不一致的,应以32号令为准”,因此3号令关于企业国有产权的规定且未与32号令存在不一致的,仍然可以适用。

综上所述,本文将对32号令进行全面解读,对比分析32号令与3号令,并结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和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就企业增资业务联合制定的《企业增资业务规则(试行)》对国有企业增资转让的规则及操作流程进行详尽说明。

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标题发布部门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全国人大常委会 主席令第5号 2008.10.28 2009.05.01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2011修订)国务院 国务院令第588号 2011.01.08 2003.05.27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 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 2003.12.31 2004.02.01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 国务院令第91号 1991.11.16 1991.11.16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国资办发[1992]36号 1992.07.18 1992.07.18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印发《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操作规则》的通知国务院国资委 国资发产权[2009]120号 2009.06.15 2009.07.01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文化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操作规则》的通知财政局 财文资[2013]6号 2013.05.07 2013.06.01 《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 国务院国资委令第27号 2011.06.14 2011.07.0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财政部 财政部令第54号 2009.03.17 2009.05.01 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财政部 财金[2009]178号 2009.12.27 2009.12.27 《金融企业非上市国有产权交易规则》 财政部 财金[2011]118号 2011.09.28 2012.01.01一、32号令的主要内容与解读(一)明确国有资产交易行为种类、交易方式等信息32号令将企业国有资产交易行为明确划分为:企业产权转让、企业增资和企业资产转让,对企业产权转让、企业增资及企业资产转让概念进行详尽说明,明确上述国有资产交易行为可以采用进场交易或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并对非公开协议转让适用范围及审批要求进行了规定,详见下图。

(二)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标准根据32号令第4条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主要包括以下四类:(a)政府部门、机构、事业单位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公司),以及上述单位、企业直接或间接合计持股为100%的国有全资企业;(b)(a)款中所列单位、企业单独或共同出资,合计拥有产(股)权比例超过50%,且其中之一为最大股东的企业;(c)(a)款、(b)款中所列企业对外投资,拥有股权比例超过50%的各级子企业;(d)政府部门、机构、事业单位、单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未超过50%,但为第一大股东,并且通过股东协议、公司章程、董事会决议或者其他协议安排能够对其实际支配的企业;(三)首次明确转让方为多家国有股东共同持股的企业的产权转让审批权限32号令第8条第2款规定:“转让方为多家国有股东共同持股的企业,由其中持股比例最大的国有股东负责履行相关批准程序;各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相同的,由相关股东协商后确定其中一家股东负责履行相关批准程序”。

(四)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信息披露,产权转让采用“预披露+正式披露”双披露原则对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的信息披露,32号令在第13条、第15条至第20条对企业产权转让的信息披露从总则性规定、方式、内容和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规定。

根据32号令第15条规定,转让方必须披露的信息为转让标的基本情况、转让标的企业的股东结构、产权转让行为的决策及批准情况、转让标的企业最近一个年度审计报告和最近一期财务报表中的主要财务指标数据和受让方资格条件(适用于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的情形),对于本条的其他款项并未做强制性要求。

32号令第17条就转让低价时的信息披露做了明确要求;32号令第18条和第19条就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或合格受让方时的信息披露从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32号令第20条对正式披露信息期间要求做了明确规定。

对于企业增资时信息披露,32号令在40条中做了明确规定,但是但对比32号令第15条,并未对企业增资的信息披露必备内容做特别规定。

二、32号令对交易规则的新要求——对比分析32号令与3号令以及其他以往规定32号令首次明确在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的企业国有资产交易行为包括企业产权转让、企业增资和企业资产转让。

而3号令仅对企业国有产权进行规定,且明确企业国有产权是指国家对企业以各种形式投入形成的权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各种投资所形成的应享有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

在3号令中仅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涉及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应当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而32号令,对国有实际控制企业的产权转让、增资、资产转让统一要求在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一)企业国有产权转让1.放宽了受让资格条件范围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32号令中,通过放宽对受让方资格条件的设置,可使产权转让更加公开透明,在更大范围内充分征集意向受让方,从而尽可能的保障国有资产转让价值收益最大化。

12.延长了产权转让挂牌公示周期32号令第13条规定:“正式披露信息时间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

因产权转让导致转让标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的,转让方应当在转让行为获批后10个工作日内,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信息预披露,时间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

在32号令第19条对正式披露的最长期限进行了限定规定:“转让项目自首次正式披露信息之日起超过12个月未征集到合格受让方的,应当重新履行审计、资产评估以及信息披露等产权转让工作程序”。

3号令第14条规定:“转让方应当将产权转让公告委托产权交易机构刊登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者金融类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有关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

产权转让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

对比3号令和32号令相关规定,32号令中除正式披露项目信息外,增加了预披露项目信息程序,从而延长了项目挂牌公示时间。

3.对企业经营性损益进行了约定32号令第23条规定:“受让方确定后,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签订产权交易合同,交易双方不得以交易期间企业经营性损益等理由对已达成的交易条件和交易价格进行调整”。

3号令第17条第4款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成交后,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签订产权转让合同,并应当取得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3号令第19条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合同应当包括转让方式、转让价格、价款支付时间和方式及付款条件”;3号令第20条第1款规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全部价款,受让方应当按照产权转让合同的约定支付”。

对比32号令和3号令的上述规定,不难看出,3号令明确规定受让方应当按照产权转让合同的约定来支付价款,如交易期间企业发生经营性损益事由,能否以该理由对交易条件和交易价格进行调整,3号令并未进行明确说明,仅说明应按照产权转让合同约定支付。

3号令本次在23条中明确提出不得以交易期间企业经营性损益等理由对已达成的交易条件和交易价格进行调整。

通过对该条款的解析,可以减少或避免相关的法律纠纷,既然已达成的交易条件和交易价格不得进行调整,则双方可以在产权交易合同中就交易期间企业经营性损益的承担进行明确规定。

纵观32号令相关规定,可以看出32号令该条款的增加主要是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4.明确了产权交易价款结算方式在32号令中,明确了产权交易价款应通过产权交易机构以货币进行结算。

因特殊情况不能通过产权交易机构结算的,转让方应当向产权交易机构提供转让行为批准单位的书面意1《<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央企资产管理业务实操版)》,智德盛(微信公众平台)见以及受让方付款凭证。

3号令中只要求按照产权转让合同约定支付价款,并未强调场外结算要有特殊的要求,而32号令对于场外结算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

(二)国有企业公开增资和非公开增资程序32号令首次规定了企业增资扩股须到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征集投资方,及以非公开协议方式进行增资,并对审核原则、定价原则、流程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总结如下:1.企业公开增资程序2.企业非公开增资程序国有实际控制企业参与增资;(二)因国家出资企业与特定投资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或利益共同体需要,由该投资方参与国家出资企业或其子企业增资。

32号令第46条国家出资企业直接或指定其控股、实际控制的其他子企业参与增资;(一)企业债权转为股权;(二)企业原股东增资。

32号令第47条文件审核国资监管机构批准、国家出资企业审议决策采取非公开协议方式的企业增资行为时,应当审核下列文件:(一)增资的有关决议文件;(二)增资方案;(三)采取非公开协议方式增资的必要性以及投资方情况;(四)增资企业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其核准或备案文件。

其中属于第三十八条(一)、(二)、(三)、(四)款情形的,可以仅提供企业审计报告;(五)增资协议;(六)增资企业的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表(证);(七)增资行为的法律意见书;(八)其他必要的文件。

3.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对企业增资的相关要求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以下合称“联交所”)于2015年10月联合发布《企业增资业务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对企业增资进场交易进行了详尽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