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H)纹:比喻水波微细。
?,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郑?鋈胗谮淠爸?希?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洌??? 哟笞匀恢醒扒竺赖南硎埽?炻匀松?恼芾怼U饩褪谴舜实拇醋鞅尘啊?BR>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阅读答案附赏析-诗词阅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答: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
或答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幺特点?
答: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或答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意思对即可。
【赏析】
阅读练习二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
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6分)
参考答案
8.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③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最新)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人的哲思。
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翻译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2。
家童鼻息已雷鸣3。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4。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5。
【注释】1.临皋(音gao):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南长江边,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寓居此地。
2.东坡:地名,在湖北省黄冈县东边,原是一片荒地,苏轼谪居黄州时,其友人马正卿向官府请求,批准给苏轼垦种。
苏轼在东坡筑“雪堂”五间,作为游息之所。
此后,苏轼便不断来往于雪堂与临皋之间。
本词就是夜饮雪堂,归临皋后写的。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载,苏轼与客人在江上饮酒夜归,看到“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所感触,便写下了这首词。
白居易在忠州时亦有东坡,苏轼仰慕前贤,后即引来作自己的别号。
3.鼻息:鼾声。
这句的意思是说,家童已睡熟。
4.此身非我有:我的身体不归我所有,即自己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是道家对人生的看法。
《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此源于古,但不全用其义。
营营:原意为来往不绝。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
”后引申为为功名利禄奔走劳神。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5. 余生:剩余的岁月。
这句的意思是,从此弃官归隐江湖。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译】恍惚记得在东坡,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归来时可能已有三更。
只能听到家童酣声如同雷鸣,叩门却全然不应。
倚着竹杖听那江涛之声。
我常遗憾我的身体并非我所有,何时能忘却奔走营营?此时夜深、人静波涛已平。
我真想驾一扁舟,从此消逝在江海中,度过余生。
【赏析】元丰五年(1082)秋月,苏轼“雪堂夜饮,醉归临皋”,时“江面际天,风露浩然”,夜阑风静,东坡感慨万千,浪漫的灵魂,从被紧紧捆缚的肉体中飘然远举,飞逝到一个“忘却营营奔走”的没有尔虞我诈的自由的所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赏析1】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导语:苏轼的词作《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抒情词作,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全文赏析,欢迎阅读!《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白话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苏词的选本几乎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的作品。
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活在苏东坡的一生中非常重要。
在这四年里,他思想日趋成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逐渐洞彻了人生的秘密。
苏轼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
而这首《临江仙》可以看作他精神境界升华的一个转折点。
诗是用来传情达意的,所以读一首诗,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品质,如果一首诗前后情感有变化,则要把握情感的变化。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临江仙· 夜归临皋【原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夜归临皋【翻译文】夜裏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衹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我已身不由己。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馀生。
临江仙· 夜归临皋【评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後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达了词人退避社会的生活态度和希望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不如全身免祸。
是夜风静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临江仙· 夜归临皋【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
李後主词名《谢新恩》。
贺方回词有「人归落雁後」句,名《雁後归》。
韩涧泉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
李易安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
《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
南宋黄叔旸《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
」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
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
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
「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
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
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子年《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苏轼宋词经典,长恨此身非我有,一生必读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僮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据王文诰的《苏诗总案》,是元丰五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
雪堂,是苏轼元丰五年春躬耕东坡时所建,成于大雪中,因绘雪于四壁,名之曰“东坡雪堂。
”苏轼常与好友饮于此,但因家小都居住在临皋亭,所以酒后仍归宿临皋。
我们这里分析的这首词,就是诗人一次与客剧饮雪堂,醉后夜归而写下的。
开始的两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写作者的酩酊之态。
苏轼一生不善饮酒,少饮辄醉。
而像现在这样,醉而复醒、醒而又饮、饮而复醉,确乎是不多见的。
我们感到,这里显然包含着一种借酒来排遣苦闷、以酒浇愁的意味。
下面“归来仿佛三更”中的“仿佛”二字,也是写诗人沉醉中的朦胧意态,似乎已经不辨更鼓,恍惚中判断大概已有三更天了。
由于夜已经很深,所以家人都已睡熟了,就连为他等门的书童也呼呼大睡、鼾声如雷,以至作者用力地敲门都敲不开,只好无可奈何地倚杖独立江边,透过沉沉的夜色,倾听着江水的波涛声。
“家童鼻息”以下的三句,很真实地描写出作者醉归临皋时的环境、气氛,同时使作者置身于一个大江茫茫、星夜沉沉、天宇空阔、人声寂寥的特定画面之中,这就为诗人下面的抒情做了必要的铺垫。
夜静更深,人们已沉入酣梦之中,而诗人仰观浩瀚的苍穹,谛听滔滔的江水,却从大醉中顿然醒来。
白日的忧患烦恼、平生的荣辱得失,这时候好象都一下子消失了。
在寥阔无际的大自然的怀抱中,他感到了一种无比的安谧和宁静。
在这茫茫的深夜里,他似乎能够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能够更清醒地发现自己、观照自己,更冷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下片的两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身非我有”一语脱自《庄子·知北游》中的“吾身非吾有”,原指为外物所牵累,身不由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在夜幕降临时,回到了临皋。
临江而居的仙人,可以说是一位雅致的人物。
他的住所在昆仑山下,紧邻江水。
夜幕降临时,回到了临皋。
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黄昏时分回到了临皋。
黄昏时分,昆仑山下的临江仙人,从江畔的临皋回到了他的住所。
江水在黄昏的余晖下波光粼粼,昆仑山下的仙人临江而居,夜幕降临时,回到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临江仙夜归临皋lin jiang xian ye gui lin gao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轼所作,描绘了一位居住在昆仑山下、临江而居的仙人,夜晚归家的场景。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展现出了临江仙人的超凡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整首诗以名词短语为主要语法结构,多处使用了并列和独立主格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节奏流畅,行文流畅。
诗中重复使用了“临江而居”和“临皋”的表达方式,突出了诗人对于这位仙人的关注和赞美之情。
诗中的昆仑山下和临江皆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作仙境所在,象征着神仙之境;而江水则代表着生命的源泉和流动的时间。
临江仙人能够居住在昆仑山下临江之处,显示出他超然物外的仙人身份和与众不同的修行境界。
诗中的夜归临皋表达了仙人回归居所的情景。
夜晚归家的场景通过描绘江水在夜晚的光影下闪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超凡的氛围。
仙人的夜归彰显了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既是对常人世俗生活的超越,也是对仙人生活的表现。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刻画出了临江仙人夜晚归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这位仙人的超凡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
通过与江水和昆仑山的结合,诗人表达了对于仙人境界和生活方式的赞美。
同时,诗中的夜晚和仙人的归家情景,也给人一种神秘、超越凡尘的感觉。
总体来说,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是一首简洁明快、意象鲜明的诗作。
通过描绘临江仙人夜晚归家的场景,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超凡的境界。
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古诗词赏析

青山绿水临江仙夜归临皋古诗词赏析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青山绿水是诗人们最为喜爱的主题之一。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青山绿水常常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畅游思绪的源泉。
本文将选取一首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进行赏析,通过揭示其中的意境与情感来领略古代文人在青山绿水间的诗意世界。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牧之。
他是唐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以辞章俊美、意境高远而闻名于世。
诗中的“夜归临皋”表现了古人心灵的寄托与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追求理想的愿望。
诗的开篇就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青宵皎月,金飚风高”。
冷峻的月光下,金色的秋风摇曳,给整个夜晚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宁静的气息。
古人常用四季气候来表现内外具体的景色与气氛,这里的“青宵皎月”和“金飚风高”正好表现了一个深秋的夜晚,给人以凉爽与舒适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引起了我的遐想:“管领河阳上客船。
嫖姚蕊阁夜长闲。
”“管领河阳上客船”指的是一个官员带领河阳地区的贵族乘船游玩,享受优美的河山风景。
而“嫖姚蕊阁夜长闲”则暗示了古人游玩的放纵与纵酒作乐。
在这个深秋的夜晚,人们在临皋地区尽情享受夜晚的宁静和自由。
随后的几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弦管。
青门夜咏霜鸿归。
”给人一种秋夜自然景色与人们生活的和谐相处之感。
通过描绘春草绿、王孙归,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的向往。
而“青门夜咏霜鸿归”,以寥寥数词来描绘夜晚中的景色,给人以一种遥远而宁静的感受。
诗的后几句“烟月依稀渡瀛洲,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陆莽泽留风雪,南陵别馆连苍兽。
”表达了杜牧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向往。
“烟月依稀渡瀛洲”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仿佛瀛洲是一个只存在于幻想中的地方。
而“劝君更尽一杯酒”则是诗人对读者,也是对自己的劝勉。
他鼓励读者要享受生活,要尽情地放纵自己。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及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临江仙夜归临皋,独上临皋山而望江,光华悲白草,月色闻弦尽。
醉舞胡姬曳纤腰,明灭如烟火,远近随风飘。
余恨心无由,白草愈烟火,君是金人梦,愿取道归乡。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该篇作品以临江仙自劫难中犯高岳,而为唐代文士传颂。
下面我们将对该文进行详细的赏析。
首先,该篇文章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能够立刻进入诗人的生活情境中。
通过描述临江仙独自登上临皋山,俯瞰江水,观赏光华和月色,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幽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读者不禁会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境遇,产生共鸣。
其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他以"光华悲白草,月色闻弦尽"的形象,将自己的悲愤之情融入到了对景物的描绘中。
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楚和不甘,同时也能够深刻地领会到自然界的变幻无常和残酷无情。
此外,诗人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和夸张等,使其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醉舞胡姬曳纤腰,明灭如烟火,远近随风飘"一句,通过夸张的描述,将舞姬的形象描绘得十分夺目。
这样的描写不仅使文章中的景物更加生动有致,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最后,诗人通过对君士忍自己不得归乡的追忆,深情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他以"君是金人梦,愿取道归乡"的语句,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家园的思念,与前文对景物的描绘相得益彰,使文章更加感人动情。
综上所述,元稹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以及运用修辞手法等手段,成功地营造了一种诗意十足的氛围,并创造了一幅饱含深情的作品。
这篇作品不仅富有感染力,更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禁止抄袭,转载请注明出处。
临江仙·夜归临皋的诗意与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的诗意与赏析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临江仙·夜归临皋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
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原文:《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余一作:馀)注释: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诗意: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临江仙·夜归临皋诗词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宋代: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微波荡漾、舒缓扑退滩岸的隐约轻叹声。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hú)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余一作:馀)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③④(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
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
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3分)(2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整理10、(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答案每点1分)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2)答案:①反衬。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②直抒胸臆。
“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每点2分,答对2点即满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恍如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什么时候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眷仍住临皋亭,因而常来往于雪堂临皋间。
8.词的上阕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络诗句作答。
(6分)8.①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张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②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静寂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同样震耳。
③细节描述。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④以动衬静。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境的孤寂。
(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
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
细节描述答成动作描述、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消息结合不给分。
)9.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露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②“什么时候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和对自由糊口的憧憬。
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想。
(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③④(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
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
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3分)(2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整理10、(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答案每点1分)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2)答案:①反衬。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②直抒胸臆。
“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每点2分,答对2点即满分)。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
⑵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上下阕中都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CE (选E给3分,选C给2分。
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
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
)2.①上阕中“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衬托出夜的静寂,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遗世独立,人生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旷达之情。
(3分,找出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②下阕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情景交融。
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
既是写深夜风平浪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3分,写景句1分,感情分析到位2分) (只赏析一句最多得3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③④(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
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
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3分)(2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整理10、(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答案每点1分)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2)答案:①反衬。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②直抒胸臆。
“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每点2分,答对2点即满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
《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夜阑:夜尽。
残,尽,晚。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
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縠(h)纹:比喻水波微细。
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
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
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文学赏析】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
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
它引发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
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一百多次,这是深可玩味的。
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
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其实,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名家点评】
高原: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
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
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
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唐宋词鉴赏辞典》)
【阅读训练】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3分)
2.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分)
3.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5分)
4.词的下阕抒发了的哪些情感?请诗句作答。
(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每点1分)
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
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
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
2.反衬。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直抒胸臆。
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每点2分,答对2点即满分)
3.夸张。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
比喻。
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
细节描写。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以动衬静。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
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
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
4.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
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江海寄余生表达出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准确概括出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