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3.8《咬文嚼字 》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第三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 Word版含解析

第8课咬文嚼字朱光潜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2.思维与审美:(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效果;(3)鉴赏本文作为随笔的行文艺术。

激趣导入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

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

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咬文嚼字》一文,而它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一个人。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①贾岛吟诗②套板反应③达到艺术完美微任务活动一理解作者观点,把握理据关系1.“咬文嚼字”的常用义是什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常用义: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2)作者笔下的新含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作者在论述“咬文嚼字”时运用了哪几个实例?各说明了什么?答案3.文章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第八课咬文嚼字【本节要点】1.划分文章的结构。

2.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的方式。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婵娟()茗烟()胸襟()斟酌()尺牍()焚香()清沁()付梓()蕴藉()咬文嚼字()锱铢必较()深恶痛绝()岑寂()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澡藻燥躁噪镞簇族婵蝉殚肆辑揖缉楫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2)锱铢必较:(3)援例:(4)学富五车:(5)推陈翻新:(6)不即不离:(7)点铁成金:【反馈矫正】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婵娟(chán)茗烟(míng)胸襟(jīn)斟酌(zhēn zhuó)尺牍(dú)焚香(fén)清沁(qìn)付梓(zǐ)蕴藉(yùn jiè)咬文嚼字(jiáo)锱铢必较(zī zhū)深恶痛绝(wù)岑寂(cén)2.分别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洗澡/辞藻/枯燥/急躁/噪音箭镞/簇拥/民族婵娟/蝉联/殚精竭虑/肆无忌惮编辑/揖让/通缉/舟楫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现在多用于讽刺、死抠字句不领会文章精神实质的人,有时用于讽刺当众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2)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4)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车:书多。

(5)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6)不即不离:指对待别人的态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远。

即:接近;离:远离。

(7)点铁成金:原意是指使石头变成黄金,比喻把别人不好的文章改为好的文章。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结构。

【探究活动】探究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师释疑】议论文的结构大致是两种:横向展开和纵向展开,横向展开就一个问题在一个层面展开论述,比如谈时间可以谈时间的价值问题、人对时间不同感觉的实质问题、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时间之关系问题、时间的公正与否问题、时间的品格问题等;纵向展开就是就一个问题纵向延伸,主要的方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一、教学设计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6、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7、课时安排: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学生交流讨论,发表个人意见。

因为“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失字表现出了月下梅花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自古至今,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

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

这种推敲,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有位美学家称之为——展示课题《咬文嚼字》朱光潜板书:咬文嚼字(二)粗读课文,把握论点1、提问学生“咬文嚼字”什么意思?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跳读理解“咬文嚼字”的新含义?用文中语句回答。

2、教师引导: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本文所提到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一本语文辅助教材,该教材是一部典型的语文学习指南,主要介绍中文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适合高中生以及各年级的其他读者。

本文将以《咬文嚼字》作为主要参考,进行语文学习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材解析《咬文嚼字》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具体如下:1. 阅读习惯养成从章节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说,在字词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过硬的字形基础和丰富的词汇库;在阅读的比较中,我们需要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并且顾及全局,细节又不失立体,做到看懂并理解文章。

2. 文章鉴赏在文章鉴赏方面,《咬文嚼字》从语境理解、修辞手法、文本分析等多个方面来分析文章,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涵与情感,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与领悟。

3. 作文技巧在写作方面,我们从语言、结构、逻辑等各个方面来讲解作文的技巧。

教材从格式到素材,从论点到逻辑,总结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如何写作。

4. 名著精析《咬文嚼字》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名著精析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及鉴赏,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材启示《咬文嚼字》这本辅助教材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何启示呢?1. 培养阅读习惯从教材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读者需要有充分的字词基础,从字形到含义都了然于胸,同时还需要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做到细节不漏,全面理解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读书、复习语文知识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 重视文章鉴赏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章表面,还需去领悟文章中的情感、感悟,这同样必须靠阅读与鉴赏。

在学习鉴赏方面,我们也可以学习教材中的方法,如通过语境推测词义,或是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等。

3. 勤于写作,提高技巧在写作方面,教材对于作文的技巧有十分详尽的讲解。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评价讨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

《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

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东坡诗句 (善用
(字眼不同) 推敲典故 联想)
明确:句式、字数、字眼的不同,都会使表达的思想感 情发生变化, 可见在文字上推敲, 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善用联想会使语言意蕴丰富, 格调高雅; 误用联想会让思想和文字一 起落入俗套所以,我们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 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由此可以看出平面的思想要靠例子来丰富成立 体的、有血有肉的文章的 。 2.文字丰满 观点 (1)以第五段为例分析作者行文的层次 明确:过渡——举例——析例——观点 (2)分析“析例”部分 作者“析例”不是对例子的具体分析,而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 “推”比“敲”好,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丰富自己观点的 明确:铺垫——意境对比——语境对比——结论 问:你同意作者观点吗?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示例: 其实文字决定意境,意境服从主题诗歌题目是《题李凝幽居》 ,显然 是贾岛去拜访李凝居所时所写,那么这个门,也有可能不是庙门,而 是李凝的家门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所以这里的“僧” 也有可能就是作者本人, 既然是人家的家门, 那么当然要“敲”此外, 夜晚宿于池边树上的鸟一般是看不到的,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 巧,用心之苦正由于万籁俱寂,因此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 鸟, 或是引起了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 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以声写静,实为写景的佳句 分析: 当然我无意与朱光潜先生辨出是非, 我倒觉得朱光潜先生并 非是一定认为“推”字好, (说明)所以,我认为他只是要责备韩愈: 你既不看全诗,又不了解当时情境,就凭孤零零的两句诗,你就敢替 贾岛下字,未免太草率,那我说用“推”有理有据,有何不可?还可
咬文嚼字
项目 课题 咬文嚼字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观点; 品味文中所举的几个实例, 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传达情感之间的 关系; 引导学生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 教学 过程与方法 目标 品味佳句,培养学生欣赏的能力; 理解“咬文嚼字”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提高学 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教学 重、 难点 1、 品味佳句,培养学生鉴赏文字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 教学 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文体导入 教学 今天, 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语言文字的文章—— 过程 《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明确:文艺随笔 二、文体简介 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 内容 修改与创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①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

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

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导学案二、解题1、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咬文嚼字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题目的含义:在文学,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

三阅读思考1.把握中心: “咬文嚼字”指什么?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怎样做到?目标是什么?2.掌握材料: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 所举的例子说明什么道理?3.分析论述:各从什么角度进行论证?这些论述你接受吗?能举出相关例子吗?四、文本探究(一)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成果。

(二)学生小组上台展示(一人为代表,其他人补充)探究论题一:郭沫若改字你是没骨气的文人!你这没骨气的文人!(1)郭沫若朱光潜是怎么看待“你是”,和“你这”这两个句式的区别的?(2)既然郭沫若觉得“你这”的句式表示坚决的判断,所以他又对另外一个句子也做了改动,我们看看,这个句子改动如何?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3)郭沫若是语言大师,朱光潜先生不盲从,指出了他的“你这革命家的风度”的说法的错误,提出:“你这”式的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对朱先生的这种说法,你同意吗?(4)该例采用哪种论证方法,旨在论述什么观点?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明确(1)你这——是坚决的判断(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8《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把握作者观点。

2、品味佳句,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2、引导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咬文嚼字实例,把握作者观点。

难点:深入体会作者提出的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的主张。

【教学方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一)结合学案指导学生完成预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设计意图:课程学习之前,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卡通图片展示)师:“这幅图片可爱吗?”生:“可爱!”师:“好,我们就根据图片猜一个成语——小老鼠看书,提示:打一成语”生:“咬文嚼字”师:“回答正确,咬文嚼字。

注意‘咬’跟‘嚼’的偏旁,它跟什么有关系?谈谈你的理解”生:“嘴!‘咬’是占为己有,‘嚼’是慢慢品味。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咬文嚼字》。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

现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谈美书简》《文艺心理学》《论诗》等。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快速阅读课文,并注意以下问题: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1、文章有几段?文章共分8自然段。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有哪些?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8《咬文嚼字》学案

8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重点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

学习难点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预习检测1、注音:锱铢..()镞()岑()牍()下乘.()蕴藉..()付梓.( )2、解释词义:咬文嚼字:推敲:蕴藉:锱铢必较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学习内容一、整体感知1、“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是如何阐述“咬文嚼字”的?第一层(至)通过三个例子,说明与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和的调整。

第二层(至)从正反两方面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1、课文第一部分都写了哪些实例?它们之间在论述角度上有何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所做的剖析,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诗句分析。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咬文嚼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咬文嚼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咬文嚼字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技能。

在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中,咬文嚼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及运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介绍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咬文嚼字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场景。

2.学习常用的咬文嚼字技巧,能够在语言表达中提高准确性和文学性。

3.积极运用咬文嚼字技巧,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介绍咬文嚼字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学习咬文嚼字的技巧: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原则、方法3.学习应用咬文嚼字的实例:通过实际文本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咬文嚼字的实际应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大量的例句。

2.交互式授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问与解答的形式互动交流。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讨论咬文嚼字技巧的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四、教学实施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或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提出“咬文嚼字”这个概念。

2. 讲解与学习在讲解和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一同掌握咬文嚼字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掌握程度,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实例并作练习,如句型变换、词语替换等操作。

3. 练习与巩固通过设立课堂小游戏、学生自主制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咬文嚼字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体会,互相学习。

4. 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环节,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掌握咬文嚼字技巧,并有意思地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文学性。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对于咬文嚼字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目标一:了解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1919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浙江中学教书。1925年起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主修语言和文学,获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29年,由于开明书店出版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而闻名全国。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主讲西方名著选读、文艺批评史和文艺心理学。1936年出版《文艺心理学》,为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科学形态和独特体系的、比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重要文献之一。1937年后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教务长。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讲授外国文学,后转哲学系讲美学。1947年8月—1948年8月兼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1949年以后,一直任北大西语系教授,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美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等职。朱光潜教授对中西文化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七百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中,融贯中西,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堪称一代宗师,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国内外著名学者。
年一叹》等就是“文化随笔”的代表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二.分析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三.归纳总结: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2.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高二语文教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

高二语文教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教案[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

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方法]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

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题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

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

”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前者有李白。

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

(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

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

《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1)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重庆市江津区第五中学高中语文咬文嚼字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 分析评价课文.2. 借鉴吸收其中精华.学习重难点1.把握作者思想情感.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取得启迪.学习课时:2课时一、预习案1.早读晨诵: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

这时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

而垂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阴忽灭地变换了一变换位置。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2.文体知识:随笔散文的一种。

顺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

内容普遍,形式多样。

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常利用的一种文学文体,和杂文很近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和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

3.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

清朝,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练,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念书,旧学功底很深。

4.预习检测:(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下乘.(c héng )岑.寂(cén )付梓.(zǐ)锱铢..(zīzhū)B.没镞..(mòzú)咬文嚼.字(jiáo)咀嚼.(jué)嚼.舌(jiáo)C.蕴藉..(lěijī)憎.恶(zēng)廉价..(biànyí)..(yùnjiè)积累D.尺牍.(dǔ)灞.桥(bà)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 )(2). 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利用适当的一句是()A.文章要简捷..,尽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B.每讲一题,老师都要告知咱们一些简练..的解题方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3.8咬文嚼字新19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3.8咬文嚼字新1924

《咬文嚼字》学案学习要点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重点讲解关于本文的题目“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李广射虎”与“情境”文中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

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跳过去。

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

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

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

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

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一只靴底。

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推敲”的启示唐朝诗人贾岛,做诗严肃认真、一字不苟。

常常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故素有“苦吟派”之称。

据唐宋遗史记载,他在长安应试时,有一次在路上反复考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即流传至今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本想把其中的“敲”改为“推”,但又下不了决心……斯时正好撞上了当时任京兆尹(相当于今市长)的韩愈的车骑。

语文 3.8(咬文嚼字)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学案

语文  3.8(咬文嚼字)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学案

3.8 《咬文嚼字》学案(人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2.归纳概括文章所用的材料,品味妙语佳句。

【学习重点、难点】1.“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2.品味妙语佳句;3.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CAI课件(朗诵视频、PowerPoint课件)【学习过程】【预习导航及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补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行文思路】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使用了哪些例子?引导:事实胜于雄辩,举例是我们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也不例外。

先找出例子,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注意有些例子并不是集中于一处。

【答案】(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2)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3)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4)对《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5)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找出每个例子证明的观点,同时说明证明的过程引导:议论性文章中的例子,是为说明作者的观点而使用的,交流思考,看看作者使用例子都用来说明什么观点,注意举例作者议论性的句子。

例(1):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论证过程:先举例,再议例,再结论议论结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学案学习要点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重点讲解关于本文的题目“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李广射虎”与“情境”文中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

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跳过去。

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

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

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

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

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一只靴底。

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

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

“推敲”的启示唐朝诗人贾岛,做诗严肃认真、一字不苟。

常常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故素有“苦吟派”之称。

据唐宋遗史记载,他在长安应试时,有一次在路上反复考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即流传至今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本想把其中的“敲”改为“推”,但又下不了决心……斯时正好撞上了当时任京兆尹(相当于今市长)的韩愈的车骑。

有人便把他拉到韩大人面前,当韩愈问明情由后,即笑曰:“还是‘敲’字更好啊!”这就是古今以来一直被传为美谈的“推敲”的故事。

至于这一“推”一“敲”到底孰优孰劣、孰得孰失,后人便又持两种意见:一种是以韩愈之“是”以为“是”,不再认真追究(言下之意是既然身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已有高见,我们又何必再加审议、再持异议呢?);另一种是有些学者诗家坚持独立思考,对此谈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这里且举两例:(1)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他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从这个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朱老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推’字比‘敲’字好。

”因为前者能更好地表现诗人冷漠自在、独来独往的意境,同时,与上句亦更为谐调。

因为若是“敲”,尽管声音不大,毕竟会惊动“宿鸟”的。

(2)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辨,在其著名的《诗词例话》中又提出了与朱翁截然不同的意见。

但又绝非简单草率地因袭韩愈之说,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根据,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周先生以题目《题李凝幽居》为线索,推断诗人原是写去往李凝幽居处时的环境和心境。

进而指出:“就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

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

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二公所见,迥然不同。

而原作者贾僧亦早入黄泉,看来,这桩诗案是实难定论了。

但笔者倒以为,斯“推敲”之古今故事却足以给我们今人(包括笔者本人)学业做事、走笔撰文以不少有益的启示。

比如说做学问吧,既要有请教先哲的虚心态度,又需要有不迷信、不盲从,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伏案写作呢,则又该恪守以意帅文、文役于意,直至达到文质相谐、文质并茂的基本原则。

附:《题李凝幽居》原诗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言:指期约。

反馈练习一、基础知识1.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2.选出横线上词语填充最恰当的一项()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赏月,,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质。

A.自在无碍,兴尽而返,独往独来B.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C.独往独来,兴尽而返,自在无碍 D.兴尽而返,自在无碍,独往独来3.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作”:(2)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一点:4.选出加点词用得恰当的一句()A.他的勇敢博得了普遍的赞誉。

B.离开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去赞誉资本主义的“美妙”,决然谈不上什么高明。

C.贫困地区的人民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由衷赞誉曙光中学师生对失学儿童的深情厚谊。

D.杂技演员高超的技巧,惊险的动作,令人赞誉不已。

5.《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点③火④笑 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 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6.有些话如果缺乏一定的语境,就容易产生歧义。

请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句,使整句话不产生歧义。

(1)研究鲁迅的书。

(2)研究鲁迅的书。

(3)咬死了猎人的狗。

(4)咬死了猎人的狗。

7.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1)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a.摇映b.舞隐c.弄吻d.扶失(2)山色蒙蒙()画轴,白鸥飞处()诗来。

a.如带b.横带c.入送d.挂入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3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

既是()的,()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8.用原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的特征。

①直指意义的特征是:②联想意义的特征是:9.填空:文中作者把直指意义比作,把联想的意义比作,这样作比的作用是。

10.“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句加横线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答:。

11.文中括号中,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个别游离个别游离B.个性游离个性游离C.游离个性游离个别D.个性游离游离个性12.文段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前后是否矛盾?答:13.本文段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参考答案一、1.D(A.转折语意过强 B.应为选择关系 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2.B3.(1)是匠心独运的创作(2)通过字词的联想义使意蕴丰富4.A(提示:B项应为“赞美”;C项应为“赞扬”;D项应为“赞叹”。

)5.A6.(1)他正在撰写一本……(2)要想了解30年代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尖锐斗争史实,就必须……(3)终于受到村民的团团包围,最后死在村民的棍棒之下(4)老虎躲过猎人的箭,凶猛地……7.(1)d (2)b二、8.①明显而确实②变化莫测9.月轮;轮外圆晕,晕外霞光;生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0.不能。

“确定”与“控制”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只有选确定文字的意义,才能够驾驭,控制文字。

11.C12.个矛盾。

联想意义是变化莫测的。

如果能使读者通过字面准确体会到、把握到联想意义,那么字的意蕴自然就丰富;反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联想的意义,表达有误,就有可能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13.中心是: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