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筑语言文化长城的学者_访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吉常宏先生_连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5期山东社会科学

No.5

总第129期

S HA NDONG SOCIAL S CIENCES

General No.129

收稿日期:2006-3-27

作者简介:连 佳,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研究生。

面对大家

修筑语言文化长城的学者

访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吉常宏先生

连 佳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D90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45[2006]05 0041 07

他,耗费自己十八年宝贵的研究时间,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国家大型辞书的编写工作中,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出了青春;他,曾是王力先生的得意弟子,又同王力先生一起共事多年,结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厚情谊;他,博览群书、皓首穷经,固守扎实严谨的学术研究精神,年届八十,仍潜心于科研,笔耕不辍。他,就是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教授 吉常宏先生。

吉常宏先生,1927年3月出生于山东章丘,幼读私塾。1942年到青岛一家旧式商店学徒,1946年秋回到济南。是年冬入中学读书,接受新式教育。1951年毕业于齐鲁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秋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在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任助教、讲师,并担任系留学生秘书,汉语教研室秘书,古汉语教学小组副组长。曾开设写作实习、语法修辞、古代汉语和文字学等课。1969年秋到北京大学江西分校放牛、种田。1971年秋回北京,教授古典文献专业学生的古代汉语。1972年秋回山东,在山东博物馆任职。

自1976年春在山东大学 汉语大词典 编写组兼职。1980年春奉调入山东大学,任副教授、教授,并担任 汉语大词典 山东大学编写组副组长,校学术委员,中文科评委。教育部和国家出版局任命为 汉语大词典 编委、定稿编委,又受聘为 汉语大词典 分卷主编, 汉语大词典简编 副主编。

社会兼职: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辞书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山东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副理事长,以及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年退休。

十恶不赦的罪犯既不应判处决,也不应判强制劳动,而应判编词典,因为这种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

意大利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斯卡利格 傻子 才去编词典。编词典不是人干的活,那是 圣人 干的活。 白马非马 ,圣人也不是人。

汉语大词典 顾问、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1980年在 汉语大词典 第二次编委会上的讲话

中国素有编纂词典的传统,从第一部词典 尔雅 开始, 方言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等,收单字的韵书、类书都不少,但是一直没有一部体例完备的汉语大词典。这跟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亿多人口,富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词典,是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化风貌的一面镜子,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到一定的强盛阶段,都要着手整理本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字,编纂大型的语言词典。

汉语大词典 的编写发轫于文革末期,文革的动乱岁月使我国的文化事业遭受严重的摧残。五十年代以来,在辞书出版方面,除了一部 新华字典 和一部中型的 现代汉语词典 以外,其他几乎是一片

空白,词典尤其是大型语文性词典严重缺乏,进行大型汉语词典编写的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994年4月,包含有正文12卷,另有 附录 索引 1卷的 汉语大词典 全部出齐,在万众瞩目中面世了,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汉语工具书,这一个浩大的重点文化基础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了。词典共收入37.7万词条,是一部凡6000万言的煌煌巨著。它由华东五省一市(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上海)的千余名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编写。 汉语大词典 以其释文准确,义项齐备,材料翔实,引证丰富,从整体上历史地反映了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辞书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记者: 汉语大词典 是您从事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它的编写耗费了您整整十八年的时间,请您给我们回忆一下编写时的情况吧。

吉先生:我们编写 汉语大词典 时的背景可以用 内忧外患 来形容。所谓 内忧 是说编纂队伍内部不断出现的种种问题。国家出版局1975年在广州会议上制定了1975 1985编写出版160种中外词典的规划(草案),确定由华中地区五省一市承担 汉语大词典 的任务。那正是 四人帮 猖獗的时候, 极左 狂潮横冲直撞,要求编词典必须得有工农兵参加,有的地方领导甚至说,如没有工农兵参加,你就是编出了词典我也不通过。工农兵读不懂古书,须先给他们上课,教他们如何 看书收词 ,一道工序须经多遍手续,还不一定成功,那工作真难办! 四人帮 垮台了,编写工作渐渐顺利展开,但新问题又出现了。 汉语大词典 到底是个什么样,究竟如何编,这样大兵团作战(有的省,编写人员最多时几达千人)能否成功?编词典需要高度集中,及时协调,才能有如出一手的高质量,这样高度分散会编成什么样?因此,不少有识之士对 汉语大词典 的前途都不乐观,外界的知名学者也都冷眼旁观。罗竹风先生出任 汉语大词典 主编后,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了:成立了编委会,邀请全国权威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将领导小组改建为 汉语大词典 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全是教育部、国家出版局、各省市有关负责人。此外,还经上海市领导同意,在上海设立 汉语大词典 编纂处,作为工作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和编委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大词典的编写终于步入了正轨了。

但问题是层出不穷的,常言说,这事不走,那事就来。 四人帮 猖獗的时候,高等院校的教师们都无事可做,都愿尽其所长,为国家出份力。 四人帮 垮台后,高校恢复招生,教师们有了用武之地了,有的高校领导宣布不干了,把人抽回去了;有的院校虽未宣布解散编写组,但把人悄悄调走另作安排了。编写队伍一度陷入困境,几经周折、调整,这支队伍才坚持下来。

汉语大词典 是个 长线项目 ,不能立见成效。但高校每年评职称却是要看得见的铅印的专著和论文的, 汉语大词典 的编写者们却两手空空,无以应对。虽然教育部和国家出版局联合下文,三令五申地说,凡是参与编写 汉语大词典 的人员不准带研究生,不要给他们安排教学任务,评职称,分住房,不许歧视。但到了评职称的时候,一纸空文就难起作用了。各单位领导或受评职称的常规所限,或迫于世俗的压力,或由于周围人们的嫉妒,不少编纂 汉语大词典 的朋友,纷纷 铩羽 , 嗒然若丧 。问题反映到罗竹风先生那里,他除了向上呼吁,还得左右沟通。有些单位顶着不办,罗老也无可奈何。我在浙江千岛湖会上,受命主编第三卷后,工委的几个负责人和主编在上海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研究定稿进度。几位负责人限期要我完成定稿。我坦率地向几位领导说,要我限期完成可以,但要答应我一个条件,那就是由我挑选定稿人。我挑的定稿人全到位,就可以保证限期完成任务,否则我不能保证。当时大家觉得这是优化组合,既可保质,也可保量。罗老当场决定,人员由我挑,他负责向各单位协调要人。我回山东后,同相隆本先生去拜访一位编 汉语大词典 的张先生,请他协助定稿。张先生因为评职称受挫,正当怒气难平,一口拒绝说,先解决职称才可出来完稿,态度十分决绝。我们只好知难而退了。后来山东省词典领导小组的同志又亲自登门邀请,仍未请动。这已是1987年秋天了, 汉语大词典 编写人员,有的还陷在职称困境中,由此可见事情之难办。

我作为 汉语大词典 第一、二卷的编委,定稿编委和第三卷的主编,工作时全身心地投入词典的编写。作自己的学术科研只能利用中午回家吃饭和下班后晚上的休息时间。我的 古人名字解诂 就这样断断续续地一直拖了二十年才完稿。在编写词典的十八年时间里,我就整天在古书里爬来爬去,爬白了头发。当我周围的朋友们一个个都著作等身的时候,我的著作还为数寥寥。

以上种种,皆可说是 内忧 。所谓 外患 ,我指的是客观压力。

从事语言研究工作的都知道,建国以来我们一心一意抓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有些忽略。从1949年全国解放,到 十年浩劫 以前,我们只编了一本 新华字典 ,它篇幅虽小,但质量很高。六十年代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