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信息动态

合集下载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1.22•【字号】新政办[2012]160号•【施行日期】2012.11.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乡市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新政办【2012】16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新乡市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新乡市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方案为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争创科技新优势,制定本专项方案。

一、总体思路坚持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和开放发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科技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现代煤化工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着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作目标到2013年底,力争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25%,增加值达到130亿元;力争新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创新平台30个以上,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0项;培育生物医药、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左右,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集群1-2个。

三、重点工作(一)强化创新驱动,争创科技优势。

围绕我市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主攻方向,以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抓手,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和技术创新驱动,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脑膜瘤组织中H3K27me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脑膜瘤组织中H3K27me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崔 黎1,崔 莹2,张红燕1,陈奎生1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河南 郑州 450052;2.郑 州 卫 生 健 康 职 业 学 院 基 础 医 学 系,河 南 郑 州 450052)
摘要: 目的 探讨 H3K27me3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12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 140例脑膜瘤患者的肿瘤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世界卫 生组织(WHO)级别和组织学亚型脑膜瘤组织中 H3K27me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 H3K27me3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 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脑膜瘤组织中 H3K27me3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 WHO级别升高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瘤组织中 H3K27me3蛋白的表达与脑膜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的组织学亚型均无 相关性(P>0.05)。结论 脑膜瘤组织中 H3K27me3蛋白的表达随着 WHO级别升高逐渐降低,检测膜膜瘤组织中 H3K27me3蛋白表达有助于脑膜瘤分级的病理诊断。
本文引用:崔黎,崔莹,张红燕,等.脑膜瘤组织中 H3K27me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
(6):555558.DOI:10.7683/xxyxyxb.2021.06.012.
【临床研究】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氉
脑膜瘤组织中 H3K27me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556·
新乡医学院学报 http://www.xxyxyxb.com 2021年 第 38卷
H3K27me3的表达,并 分 析 了 其 与 患 者 临 床 病 理 学 参数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孙毅团队创造同济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丰硕成果立足转化 协同创新

孙毅团队创造同济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丰硕成果立足转化 协同创新

412014.09 Shanghai Economy ZhangJiang Report │ 大张江与产业发展 近日,干细胞研究同济医院临床转化中心续聘签约仪式举行,附属同济医院党委书记于莹、院长王乐民表示,希望孙毅教授带领这支优秀的科学家团队,继续发挥中心的先驱平台作用,引领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医院,带动科室协同创新。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主任孙毅教授表示:中心团队将继续坚持同济模式的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的创新性转化研究,继续充分发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发展,促进同济医院相关学科群的建设。

2010年10月,孙毅教授引领李思光、薛志刚、李少光、叶克强、罗玉萍、张敬、林泉、刘劼、刘海亮、于珏华等11位中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研究团队落户同济医院,在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新兴交叉学科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运动神经与精神联合研究、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免疫联合研究、脏器康复、消化疾病合作研究等相关学科组群和新技术开展取得新进步,先后开设的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病房、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病房和心脏康复病区,有力保障了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

2011年10月,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孙毅团队创造同济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丰硕成果立足转化 协同创新心与美国加州再生医学研究院共同联合组建成立“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标志着该平台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站在了国际前沿并具有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2013年9月,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资质,与临床学科紧密合作,举办“脊髓损伤修复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81期“双清论坛”和《国际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干细胞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联合脊柱外科加入国际多中心研究《脐带血单核细胞慢性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以及中国脊髓损伤研究协作组,《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的临床与相关基础研究》获得201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

Pax3和Pax7在胚胎发育早期及神经嵴形成中的作用

Pax3和Pax7在胚胎发育早期及神经嵴形成中的作用

doi:10.3969/j.issn.2095⁃1736.2021.02.100Pax3和Pax7在胚胎发育早期及神经嵴形成中的作用李云晓1,杨慈清1,3,林俊堂2,3(1.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新乡453003;2.河南省干细胞与治疗工程研究中心,新乡453003;3.河南省医用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新乡453003)摘要配对盒(Paired box,P ax)基因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在胚胎模式化和器官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Pax3和Pax7具有相似的蛋白质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同属于Pax基因第三亚家族,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嵴和骨骼肌的发育过程中表达。

研究表明,Pax3和Pax7通过整合来自Wnts、骨形成蛋白(BMPs)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的信号联合调控神经嵴的发生发育。

对不同的脊椎动物发育模型的研究共同阐明了神经嵴基因调控网络(NC-GRN)中涉及Pax3和Pax7基因的分子机制。

针对Pax3和Pax7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胚胎发育早期的功能,特别是二者对神经嵴发生发育的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简要概述,为Pax3和Pax7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神经嵴异常相关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Pax3;Pax7;神经发育;神经嵴;NC-GRN中图分类号Q42;Q1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36(2021)02⁃100⁃05 The role of Pax3and Pax7in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and neural crest formationLI Yunxiao1,Y ANG Ciqing1,3,L IN Juntang2,3(1.School of Lif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X 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 inxiang453003,C hina;2.Stem Cells and Biotherap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Henan,X inxiang453003,C hina;3.Henan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Tissue Regeneration,X inxiang453003,C hina)Abstract Paired box gene is a highly conserved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family,w 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embryonic modeling and organogenesis.Pax3and Pax7,b elonging to the third subfamily of Pax gene,h ave similar protein structure and biological function,a nd are express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n eural crest and skeletal muscle.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ax3 and Pax7regulate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neural crest by integrating signals from Wnts,b 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s)and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s).Studies on different vertebrate developmental models have jointly clarifie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ax3and Pax7genes involved in the neural crest gene regulatory network(NC-GRN).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Pax3and Pax7gen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embryonic development,e specially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neural crest genesis and development,w hich w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Pax3and Pax7,a nd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for diseases related to abnormal neural crest.Key words Pax3;Pax7;n eural development;n erve crest;N C-GRNPax基因(Paired box gene)是一类进化上保守的转录因子家族,它们参与机体内的细胞信号传导和靶基因的转录调控。

植物源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进展

植物源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进展

科技视界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0 引言与传统的培养基相比,无血清培养基不含动物血清或其他生物提取物,能支持细胞在体外长时间生长和繁殖,是继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之后的第三类培养基。

目前商业化的无血清细胞培养基有明显的特征区别,通常可分为4种类型:无血清培养基(Serum -free medium ,SFM )、 无动物源培养基(Animal -component -free medium ,ACFM )、无蛋白培养基(Protein -free medium ,PFM )、化学成分限定培养基(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CDM )。

无血清培养基中没有添加血清,但会添加一些额外的成分来维持细胞的生长,因此,无血清培养基通常是由基础培养基和合适比例的激素、生长因子、贴壁因子和结合蛋白等添加因子组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血清已经被各种成分所取代,如重组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factor ,EGF )、胰岛素、转铁蛋白、皮质醇,最常见的是牛垂体提取物(Bovine pituitary extract ,BPE )用于培养贴壁角质形成细胞。

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血清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促细胞生长成分,作为营养物质、激素、生长因子以及蛋白酶抑制剂,同时血清能够使细胞贴壁以及平铺在细胞瓶中,提供特殊的保护机制来避免细胞的机械损伤和剪切力,还可以抑制有毒部分对细胞的冲击,提高培养基的缓冲能力[1-3]。

血清中含有可以转运脂类、脂肪酸、激素和微量元素(尤其是铁元素)的白蛋白和转铁蛋白。

但是随着欧洲许多国家爆发疯牛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血清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由于批量使用的动物血清来源于自然生物体(主要是新生牛),它本身携带和采集、加工过程有污染外源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的可能,因此,使用新生牛血清存在作者简介:张凯茵,南京财经大学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粮油副产品生物转化技术。

产木聚糖酶枯草芽孢杆菌构建及表达条件优化

产木聚糖酶枯草芽孢杆菌构建及表达条件优化

而枯草芽孢杆菌W B 600在木聚糖培养基上同步培养
图 1 基 因 .t>7iZF-2 的 P C R 扩增 注 :M : D L 1 0 0 0 D N A M a r k e r ; 1,2: P C R 扩 增 得 到 的 叮 n Z F - 2 Figure 1 PCR amplification of^jnZF~2 gene Note: M : D L 1 0 0 0 D N A M a r k e r ; 1,2: x yn Z ¥ ~ 2 amplified b y P C R
238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也 越 来 越 多 ,更多 的木 聚 糖 酶 基 因 在 不 同 的 宿 主 中
M
1
2
得到表达(陈洪洋等,2016)。
10 000 bp 5 000 bp
枯草芽孢杆菌(B a c 山 是 一 种 模 式 生 物 , 3 000 bp
2 000 bp
其遗传背景清晰,具有很强的分泌能力,能够高效表 1 500 bp
对 重 组 菌 进 行 筛 选 和 酶 活 力 鉴 定 ,再
图 2 pWB980质 粒 与 w ^Z F -2基因双酶切 注 :M : D L 1 0 0 0 0 D N A M a r k e r ; 1: 质 粒 p W B 9 8 0 ; 2 : 基因巧TiZF-2 Figure 2 Double digestion o f pWB980 vector and ,r>7iZF-2 gene Note: M: D L10000 DNA Marker; 1: Plasmid pWB980; 2: Gene xynZ¥-2
1.2重组工程菌筛选
接 种 量 为 1 % 时 ,工 程 菌 酶 活 力 达 到 最 大 ,接种

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0.21.023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①毋梦林 牛志国 曹 旗 黄青松(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河南省免疫与靶向药物重点实验室,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 R39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20)21⁃2672⁃06①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0506㊁81570624㊁81770721㊁U1804167)和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2300410210)资助㊂作者简介:毋梦林,女,硕士,主要从事肾脏纤维化方面的研究,E⁃mail:2387906399@㊂通讯作者及指导教师:曹 旗,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巨噬细胞与肾脏炎症方面的研究,E⁃mail:qi.cao @xx⁃㊂黄青松,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肾脏免疫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E⁃mail:xxmuhqs@㊂[摘 要] 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是最近发现的新型固有淋巴细胞群体,主要存在于肺㊁肠道㊁皮肤及黏膜组织,在IL⁃25和IL⁃33等刺激下能够产生IL⁃4㊁IL⁃5㊁IL⁃9和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病㊁抗感染和体内免疫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㊂本文综述了ILC2在炎症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发挥的作用,及脏器局部微环境改变对ILC2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ILC2参与的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提供理论依据㊂[关键词] 2型固有淋巴细胞;炎症;Th2型细胞因子Research progress of ILC2in inflammatory diseasesWU Meng⁃Lin ,NIU Zhi⁃Guo ,CAO Qi ,HUANG Qing⁃Song .Henan Key Laboratory of Immunology and Targeted Drugs ,Schoo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China[Abstract ] Type 2innate lymphoid cell(ILC2)are a newly discovered new type of innate lymphocytes,which mainly found inlungs,intestines,skin and mucosal tissues.Under the stimulation of IL⁃25and IL⁃33,they can produce Th2cytokines such as IL⁃4,IL⁃5,IL⁃9and IL⁃13,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utoimmune diseases,anti⁃infection and immune balance in vivo.This article reviews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 of ILC2in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as well as influence of local organ microen⁃vironment changes on ILC2,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related treatment of ILC2in inflammatory diseases.[Key words ] Type 2innate lymphoid cell;Inflammation;Th2cytokines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s)是对抗感染的关键免疫防御系统之一,具有典型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是一类非B 细胞㊁非T 细胞的淋巴细胞,但又可产生与辅助性T 细胞亚群匹配的效应细胞因子,且ILC 表面高表达细胞因子受体亚单位,包括IL⁃2受体α亚单位(CD25)和IL⁃7受体α亚单位(CD127)等[1]㊂由于ILC 不表达抗原特异性识别受体BCR 或TCR,而是通过对损伤诱导的信号做出反应,如对上皮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信号诱导做出反应,与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淋巴组织诱导(lymphtissue inducer,LTi)细胞统称为固有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㊁组织发育及重塑[2]㊂ILC 和T 细胞相互调节,放大或限制免疫应答㊂ILC 来源于共同淋巴祖细胞(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CLP),转录因子DNA 抑制子2(Id2)能够抑制CLP 向T㊁B 细胞分化,上调CD161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表达,维持CD127表达,并促进其向共同ILC 祖细胞分化,最后通过转录因子T⁃bet㊁GATA 结合蛋白3(GATA binding protein 3,GATA3)㊁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etinoid acid receptor related orphan receptor γt,RORγt)等将ILC 祖细胞分为ILC1㊁ILC2和ILC33个亚群,并且这3个亚群与辅助性T 细胞亚群Th1㊁Th2㊁Th17功能平行,并形成类似的细胞因子受体表达模式㊂ILC1在IL⁃12㊁IL⁃15和IL⁃18的刺激下,可分泌IFN⁃γ和TNF,在抗胞内菌及抗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3⁃5];ILC2在IL⁃25和IL⁃33等刺激因子作用下产生Th2,如IL⁃4㊁IL⁃5㊁IL⁃9和IL⁃13,在多种炎症环境中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6];ILC3在IL⁃1β和IL⁃23刺激后产生IFN⁃γ㊁IL⁃17和IL⁃22,并参与慢性炎症反应和组织㊃2762㊃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年第36卷修复等[7]㊂1 ILC2的发育与调控ILC2作为固有免疫细胞的一员,是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跨界细胞,其表达的表面分子有CD25㊁CD90㊁CD117㊁CD127㊁ST2(IL⁃1R1)㊁IL17RB及NKp30受体等,可以非特异地保护机体免受多种生物体侵害,如寄生虫㊁细菌㊁病毒㊁真菌和过敏原[8]㊂然而,当免疫调节作用失控时,它们可以促发慢性炎症,如由ILC2促发的过敏和哮喘[9,10]㊂ILC2作为小鼠和人类2型免疫反应的中枢调节因子之一,主要分布于黏膜组织(肺和肠道)㊁非淋巴器官(肝㊁肾和内脏脂肪组织)㊁淋巴器官(脾㊁骨髓)及血液,有助于宿主防御㊁组织修复及抗炎症性疾病[11,12]㊂ILC2在转录因子Id2㊁RORα和GATA3的调控下发育成熟,实验表明ILC2的发育依赖GATA3的产生,GATA3可直接调节ILC2的增殖及其生存相关基因,即使在ILC2完全成熟后, GATA3对其晚期发育维持和存活也具有重要作用[13]㊂ILC2活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其表面受体ST2/T1或IL⁃17受体等接受IL⁃33㊁IL⁃25以及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刺激,进而主要产生并分泌IL⁃5和IL⁃13,而在豆蔻酰佛波醇乙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PMA)刺激下还可产生IL⁃4㊁IL⁃9和双调蛋白,主要介导2型免疫应答㊂ILC2的表型㊁激活状态和功能可因其所在的组织及细胞因子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14]㊂此外,ILC2还可以被脂质递质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㊁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D2,PGD⁃2)㊁TNF相似配体1 (TNF⁃like ligand1A,TL⁃1⁃A)及癌细胞激活[15⁃17]㊂而脂质A4(lipoxin A4,LXA4)㊁前列腺素E和前列腺素I2(prostaglandin I2,PGI2)可以抑制ILC2激活[18]㊂免疫反应在体内无处不在,ILC2在体内与脂类代谢㊁寄生虫感染㊁过敏性炎症㊁皮肤炎症等炎症性疾病密切相关[19⁃22]㊂2 ILC2的作用2.1 ILC2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ILC2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种群,其表达的标记也存在不一致性,这主要取决于驱动其激活的细胞因子[23]㊂自然性ILC2 (nILC2)和炎症性ILC2(iILC2)是最近发现的2个亚群,iILC2在全身受到刺激时,仅存在于肺脏,在炎症过程中受趋化信号作用在组织间迁移,nILC2和iILC2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模式,nILC2对IL⁃33的刺激保持稳定状态并表达ST2,低表达类似于致死细胞凝集素受体G1(KLRG1), iILC2在IL⁃25刺激或感染后表达大量的活化标记KLRG1和IL⁃25受体(IL⁃17RB),但不表达ST2[24]㊂iILC2的发展依赖于IL2Rγ和IL⁃17Rα,且iILC2在蠕虫感染期间是nILC2的暂时态祖细胞,最终将转化为nILC2或者ILC3,有助于对抗蠕虫和真菌引起的免疫反应[24]㊂ILC2分泌大量IL⁃13和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IL⁃13使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并通过平滑肌收缩清除寄生虫,双调蛋白通过激活上皮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进而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和修复[25]㊂炎症性肠道疾病的特点是Th1/Th2类细胞因子比例失衡,Th1型免疫反应促进炎症发展, Th2型免疫反应是宿主对抗寄生虫的防御反应㊂IL⁃25或寄生虫诱导下发生的Th2型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是来源于肠道固有层中驻留的nILC2能够不依赖T/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依赖于1⁃磷酸鞘氨醇(S1P)介导的趋化反应,通过淋巴管上皮细胞进入淋巴管,并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外周组织,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发挥抗炎反应,ILC2的肠⁃肺循环就是肠道中nILC2迁移至肺部成为iILC2,由于nILC2数量较少,增殖速度低于iILC2,因此iILC2是ILC2细胞对抗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来源[26]㊂研究发现, ILC的另一个新型调节细胞亚群(ILCregs)不同于ILC和调节性T细胞(Treg),其表达Id3和Sox4等转录因子而缺乏ILC2和Treg的典型转录因子(如RORα㊁GATA3和Foxp3),在肠道炎症的发生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27]㊂在炎症刺激作用下,肠内ILCregs增多,该细胞通过分泌IL⁃10抑制ILC1和ILC3的活化,从而抑制ILC1和ILC3分泌的IFN⁃γ以及IL⁃17A对肠道黏膜的损伤作用,但并不抑制ILC2在肠道炎症过程中的功能㊂以上结论提示ILCregs对肠道炎症起保护作用㊂2.2 ILC2与呼吸系统的关系2.2.1 肺炎 呼吸道黏膜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时刻接受病原体㊁理化因素及变应原等刺激因素的影响,是多种病原体感染和炎症的病变部位㊂ILC2广泛存在于机体的各组织,其中黏膜组织,尤其是肺脏黏膜组织,是人类和小鼠ILC2的主要聚集地,占主导地位㊂急性和慢性肺炎通过抑制精氨酸酶⁃1 (Arg1)活性发生,小鼠和人ILC2内的Arg1活性被抑制,破坏了ILC2的代谢过程,抑制了ILC2的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从而破坏了ILC2在肺部的抗炎反应,表明Arg1是ILC2的关键调控因子[28]㊂在慢性㊃3762㊃毋梦林等 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21期呼吸系统疾病加重期,ILC2与NK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相互作用,ILC2产生大量IL⁃5,并在感染期间诱导嗜酸性粒细胞生成,从而引发哮喘㊂ILC2和Treg可促进肺炎时肺上皮细胞损伤后的修复[29,30]㊂ILC2高表达RORα,RORα敲除的小鼠均缺乏ILC2,缺乏ILC2的小鼠虽然拥有正常的Th2细胞免疫应答,但不能对蛋白酶抗原产生快速的肺部炎症反应, ILC2是肺损伤后修复的中枢调节因子,可恢复肺组织急性损伤后的稳态[31]㊂研究发现,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缺陷小鼠骨髓和周围组织中的ILC2水平明显降低,且ILC2功能受损,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也显著降低,在给予ICAM⁃1缺陷小鼠过敏原刺激后,肺中ILC2的数量减少导致气道炎症明显缓解,这些结果将ICAM⁃1确定为ILC2的调节器[32]㊂有研究发现ILC2释放的IL⁃13可驱动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肺炎㊁肺纤维化和胶原沉积,敲除IL⁃25或其受体IL⁃17RB可减轻肉芽肿体积和血吸虫卵数量,提示IL⁃25和ILC2可能是治疗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肺炎及肺纤维化的靶标[33]㊂2.2.2 哮喘 ILC2释放大量Th2型细胞因子,如IL⁃4㊁IL⁃5㊁IL⁃13,驱动2型免疫反应发挥对蠕虫的防御作用,但如果不严格控制ILC2,则可引发病理性的2型免疫应答,过敏性气道炎症就是其中之一㊂过敏性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是无害的过敏原或病原体接触患者,表现为Th2细胞㊁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高度活化,IgE水平显著升高,并作出不恰当的Th2反应㊂ILC2诱导哮喘患者Th2相关细胞因子活性上调,导致哮喘控制的顽固性状态,被过敏原破坏或激活的上皮细胞产生IL⁃33㊁TSLP和IL⁃25,激活ILC2,产生IL⁃5㊁IL⁃9和IL⁃13,引起过敏性哮喘,其中IL⁃4可促使Th0细胞向Th2细胞转化,还可促进B细胞分泌抗体[34,35];IL⁃5可以募集并活化嗜酸性粒细胞;IL⁃13可以促进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并触发气道高反应的显著变化[36]㊂人类在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淋巴细胞限制雌激素受体α缺陷提示,是雄性激素调节ILC2在肺和骨髓的功能,且ILC2由于雄性激素的过量而减少,表明雄性激素抑制ILC前体向ILC2的转变,也提示了女性哮喘患病率比男性高2倍的原因[37]㊂ILC2是哮喘免疫反应最重要的调节因子,骨髓源性抑制细胞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因其免疫抑制活性备受关注,早期研究表明,Th2细胞因子的增加与MDSCs有关㊂在哮喘患者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外周血中,ILC2或MDSCs及其特有的细胞因子或转录因子显著增强㊂同时,在哮喘患者中发现一种以Th2为主的细胞,这种Th2极化与ILC2和MDSCs之间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并增强了气道的高反应性,因此ILC2和MDSCs可能是哮喘的治疗的新方向[38]㊂2.3 ILC2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人和小鼠肠道中的ILC2具有丰富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与ILC2共定位,在机体受到寄生虫㊁真菌或其他病原菌感染时,肠道中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会产生大量肾上腺素,后者与小肠ILC2中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抑制ILC2增殖,减弱2型免疫反应,从而保护寄生虫[39]㊂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还发现了小鼠胃肠道中ILC2与表达神经肽U (NMU)的胆碱能神经元共定位,ILC2选择性地表达NMU受体1(NMUR1)[40]㊂ILC2受NMU诱导后细胞快速活化㊁增殖,分泌Th2型细胞因子IL⁃5㊁IL⁃9和IL⁃13,从而增强2型免疫作用,发挥抗寄生虫反应,最终保护肠道免受寄生虫感染,即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已经进化出双重机制,可快速激活或抑制ILC2,以保护宿主免受各种炎症因子刺激㊂说明神经系统可对免疫系统中的ILC2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同时提供了治疗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靶点㊂2.4 ILC2与循环系统的关系 循环系统相关研究表明,ILC2可促进B细胞增殖及抗体分泌,该机制主要是由于ILC2细胞产生IL⁃5,引起B细胞增殖并产生天然的IgM发挥抗炎反应[41,42]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ILC1细胞存在于AS中,并以TLR4依赖的方式增加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加重AS[43]㊂但ILC2是Th2型细胞因子IL⁃5和IL⁃13的重要来源,IL⁃5和IL⁃13通过不同的机制调控小鼠AS的发展[44]㊂ILC2是限制AS发展的主要细胞类型,通过对缺乏ILC2的小鼠研究发现,内源性ILC2在控制AS进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依赖于ILC2产生的IL⁃5和IL⁃13,其他细胞类型产生的IL⁃5和IL⁃13无法弥补ILC2来源的细胞因子(尤其是IL⁃13)的缺乏及其AS的保护作用㊂IL⁃13可通过增加胶原沉积保护斑块发展㊁促进斑块的稳定性,并促使巨噬细胞表型(M1)向选择性活化巨噬细胞(M2)转换,IL⁃5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摄取阻止AS形成㊂实验中高脂肪喂养小鼠,ILC2数量显著降低,并伴随AS加速㊂在AS模型中,每天给予载脂蛋白E缺陷小鼠IL⁃25可大幅增加脾脏中ILC2数量和提高血清中IL⁃5水平,通过扩增ILC2,增加IL⁃5分泌和提高血清中IgM的水平,可限制㊃4762㊃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年第36卷AS的发展,提示IL⁃25和ILC2分泌的Th2型细胞因子作为抗炎因子可抑制AS发展[45,46]㊂2.5 ILC2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肾小球损伤可导致蛋白尿㊁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恶化[47]㊂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㊂肾脏纤维化的主要原因是肾脏各种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过度产生肾细胞外基质,而肾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堆积可引发肾脏纤维化㊂研究证明IL⁃33受体ST2阳性ILC2是健康人及小鼠肾脏的主要ILC 亚型,IL⁃33是一种扩增组织ILC2的治疗方法,ILC2定位于上皮细胞附近,并对受损或者死亡上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报警信号做出反应[48]㊂肾脏组织发生炎症时,给予IL⁃33治疗后,定位于肾脏肾小管间质的ILC2大量扩增,ILC2保护肾脏组织免受进行性损伤的机制包括ILC2分泌的IL⁃5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促进组织再生[49];ILC2分泌的IL⁃13诱导巨噬细胞替代活化,可促进肾脏组织再生,进而可防止进展性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丧失[50,51]㊂ILC2对肾损伤模型有促进修复作用,课题组在肾缺血再灌注中发现IL⁃25及IL⁃33诱导的ILC2增多可减少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之前Hams等[33]提出IL⁃25诱导ILC2释放的IL⁃13可驱动血吸虫感染的肺纤维化模型胶原沉积的结论相左,但考虑到其模型为血吸虫感染肉芽肿纤维化模型,与无病原体的肾缺血再灌注存在巨大差异,课题组认为ILC2极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这种作用依赖于器官特异性㊁病程或者其他应激因素[52⁃54]㊂近期研究发现了一种混合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233(IL⁃2和IL⁃33的混合细胞因子),可增强Treg和ILC2的功能,防止肾损伤㊂接受IL⁃233治疗的小鼠在所有方案中都表现出不良反应减少㊁肾脏损伤和肾纤维化程度降低㊂即使在小鼠阿霉素注射2周后给予IL⁃233,也能完全恢复肾功能,同时减少促炎因子,增加抗炎因子㊂Treg和ILC2都具有产生双调蛋白的机制,并有助于损伤的上皮细胞再生,即IL⁃233是治疗肾炎的有效策略,增强Treg和ILC2不仅可以抑制肾损伤,还可以促进组织再生[55]㊂因此,ILC2作为治疗肾纤维化的靶点,为临床治疗肾病肾间质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㊂2.6 ILC2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研究发现,关节炎患者的血液和关节组织中ILC2明显增加,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㊂在动物关节炎模型中,过继性输入ILC2可显著减轻关节炎,该机制通过ILC2分泌的IL⁃4/13发挥作用,IL⁃4/13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功能,相应地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从而缓解关节炎[56]㊂ILC2与关节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Treg)密切相关,其可以通过分泌IL⁃9促进Treg活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㊂缺乏IL⁃9可导致ILC2诱导的Treg增殖和活化功能受损,导致慢性关节炎,提示ILC2在关节炎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7]㊂3 展望ILC2在不同的炎症性疾病中扮演不同角色,既往研究发现人和小鼠肠道中的ILC2存在丰富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当机体发生感染,肠道中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会产生大量肾上腺素,后者与小肠ILC2中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抑制ILC2的增殖,减弱2型免疫反应,从而保护寄生虫㊂课题组根据以上结论猜测,β2⁃肾上腺素可能在阻塞性肾病中与肾脏组织ILC2中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抑制ILC2增殖,β2⁃肾上腺素可能会改善肾纤维化进程㊂相应的肠道发生感染时,来源于肠道中的ILC2依赖S1P介导的趋化反应,通过淋巴管上皮细胞进入淋巴管并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外周组织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发挥抗炎作用,那么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ILC2能否也依赖S1P介导的趋化作用发挥抗炎效应,最终改善肾炎引发的一系列疾病仍有待验证㊂参考文献:[1] Von MJ,O′Leary CE,Braett NA,et al.Leukotrienes provide anNFAT⁃dependent signal that synergizes with IL⁃33to activateILC2s[J].J Exp Med,2017,214(1):27⁃37.[2] Klose CS,Artis D.Innate lymphoid cells as regulators of immunity,inflammation and tissue homeostasis[J].Nat Immunol,2016,17(7):765.[3] Nagasawa M,Germar K,Blom B,et al.Human CD5+innatelymphoid cells are functionally immature and their development from CD34+progenitor cells is regulated by Id2[J].Front Immunol,2017,8:1047.[4] Eberl G,Di Santo JP.The brave new world of innate lymphoid cells[J].Nat Immunol,2015,16:1⁃5.[5] Bernink JH,Peters CP,Munneke M,et al.Human type1innatelymphoid cells accumulate in inflamed mucosal tissues[J].NatImmunol,2013,14(3):221⁃229.[6] 王宪伟,田志刚.记忆性ILCs研究进展[J].中国免医学杂志,2019,35(7):769⁃775.Wang XW,Tian ZG.Immunological memory of innate lymphoid cells[J].Chin J Immunol,2019,35(7):769⁃775.[7] Cherrier M,Sawa S,Gérard E.Notch,Id2,and RORγsequentiallyorchestrate the fetal development of lymphoid tissue inducer cells㊃5762㊃毋梦林等 ILC2在炎症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21期[J].J Exp Med,2012,209(4):729⁃740.[8] Salimi M,Xue L,Jolin H,et al.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express functional NKp30receptor inducing type2cytokineproduction[J].J Immunol,2016,196(1):45⁃54.[9] Sonnenberg GF,Monticelli LA,Alenghat T,et al.Innate lymphoidcells promote anatomical containment of lymphoid⁃resident commensal bacteria[J].Science,2012,336(6086):1321⁃1325.[10] Gladiator A,Wangler N,Trautwein⁃Weidner K,et al.Cutting edge:IL⁃17⁃secreting innate lymphoid cells are essential for hostdefense against fungal infection[J].J Immunol,2013,190(2):521⁃525.[11] Bernink JH,Germar K.The role of ILC2in pathology of type2in⁃flammatory diseases[J].Curr Opin Immunol,2014,31:115⁃120.[12] Cording S,Medvedovic J,Aychek T.Innate lymphoid cells indefense,immunopathology and immunotherapy[J].Nat Immunol,2016,17(7):755⁃757.[13] Yagi R,Zhong C,Northrup DL,et al.The transcription factorGATA3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ll IL⁃7Rα⁃expressinginnate lymphoid cells[J].Immunity,2014,40(3):378⁃388.[14] Moro K,Kabata H,Tanabe M,et al.Interferon and IL⁃27antagonize the function of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 and type2innate immune responses[J].Nat Immunol,2016,17(1):76⁃86.[15] Liu T,Barrett NA,Kanaoka Y,et al.Type2cysteinyl leukotrienereceptors drive IL⁃33⁃dependent type2immunopathology andaspirin sensitivity[J].J Immunol,2017,200(3):915⁃927. [16] Salimi M,Stöger L,Liu W,et al.Cysteinyl leukotriene E4activates human ILC2s and enhances the effect of prostaglandinD2and epithelial cytokine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7,140(4):1090⁃1100.[17] Trabanelli S,Gomez⁃Cadena A,SaloméB,et al.Human innatelymphoid cells(ILCs):Toward a uniform immune⁃phenotyping[J].Cytometry B Clin Cytom,2018,94(3):392⁃399. [18] Maric J,Ravindran A,Mazzurana L.Prostaglandin esuppresseshuman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 function[J].J Allergy ClinImmunol,2018,141(5):1761⁃1773.[19] Konya V,Mjösberg J.Lipid mediators as regulators of human ILC2function in allergic diseases[J].Immunol Lett,2016,179:36⁃42.[20] Webb LM.The role of rare innate immune cells in Type2immuneactivation against parasitic helminths[J].Parasitology,2017,144(10):1288⁃1301.[21] Laffont S,Blanquart E,Guéry JC.Sex⁃bias in allergic asthma:Androgens and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J].Med Sci(Paris),2018,34:247⁃252.[22] Malhotra N,Leyva⁃Castillo JM,Jadhav U,et al.RORα⁃expressingT regulatory cells restrain allergic skin inflammation[J].SciImmunol,2018,3(21):eaao6923.[23] Huang Y,Paul WE.Inflammatory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J].Int Immunol,2016,28(1):23⁃28.[24] Huang Y,Guo L,Qiu J,et al.IL⁃25⁃responsive,lineage⁃negativeKLRG1hi cells are multipotential"inflammatory"type2innatelymphoid cells[J].Nat Immunol,2014,16(2):161⁃169. [25] Monticelli LA,Osborne LC,Noti M,et al.IL⁃33promotes aninnate immune pathway of intestinal tissue protection dependenton amphiregulin⁃EGFR interactions[J].Proc Natl Acad Sci U SA,2015,112(34):10762⁃10767.[26] Huang Y,Mao K,Chen X,et al.S1P⁃dependent interorgantrafficking of 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 supports host defense[J].Science,2018,359(6371):114⁃119.[27] Wang S,Xia P,Chen Y,et al.Regulatory innate lymphoid cellscontrol innate intestinal inflammation[J].Cell,2017,171:201⁃216.[28] Monticelli LA,Buck MD,Anne⁃Laure F,et al.Arginase1is aninnate lymphoid cell⁃intrinsic metabolic checkpoint controllingtype2inflammation[J].Nat Immunol,2016,17(6):656⁃665.[29] Arpaia N,Green J,Moltedo B,et al.A distinct function ofregulatory T cells in tissue protection[J].Cell,2015,162(5):1078⁃1089.[30] Xu H,Xu J,Xu L.Interleukin⁃33contributes to ILC2activationand early inflammation⁃associated lung injury during abdominalsepsis[J].Immunol Cell Biol,2018,96:935⁃947. [31] Turner JE,Morrison PJ,Wilhelm C,et al.IL⁃9⁃mediated survivalof 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 promotes damage control inhelminth⁃induced lung inflammation[J].J Exp Med,2013,210(13):2951⁃2965.[32] Lei AH,Xiao Q,Liu GY,et al.ICAM⁃1controls development andfunction of ILC2[J].J Exp Med,2018,215(8):2157⁃2174.[33] Hams E,Armstrong ME,Barlow JL,et al.IL⁃25and type2innatelymphoid cells induce pulmonary fibrosis[J].Proc Natl Acad SciU S A,2014,111(1):367⁃372.[34] Lee TJ,Fu CH,Wang CH,et al.Impact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 onsevere asthma patients[J].PLoS One,2017,12(2):e0171047.[35] Gon Y,Hashimoto S.Role of airway epithelial barrier dysfunctionin pathogenesis of asthma[J].Allergol Int,2018,67:12⁃17.[36] Song Y,Wu Y,Li X,et al.Protostemonine attenuates alternativelyactivated macrophage and DRA⁃induced asthmatic inflammation[J].Biochem pharmacol,2018,155:198⁃206. [37] Kadel S,Ainsua⁃Enrich E,Hatipoglu I,et al.A major populationof functional KLRG1⁃ILC2s in female lungs contributes to a sexbias in ILC2numbers[J].Immunohorizons,2018,2:74⁃86. [38] Wu Y,Yan Y,Su Z,et al.Enhanced circulating ILC2s accompanyby upregulated MDSC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J].Int J Clin ExpPathol,2015,8:3568⁃3579.[39] Moriyama S,Brestoff JR,Flamar AL,et al.β2⁃adrenergicreceptor⁃mediated negative regulation of group2innate lymphoidcell responses[J].Sci,2018,359(6379):1056⁃1061. [40] Klose CSN,Mahlakoiv T,Moeller JB,et al.The neuropeptide neu⁃romedin U stimulates innate lymphoid cells and type2inflammation[J].Nature,2017,549(7671):282⁃286. [41] Li YD,Iijima K,Bartemes K,et al.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promote an early antibody response to a respiratory antigen inmice[J].J Immunol,2016,197:1335⁃1342.[42] Perry HM,Oldham SN,Fahl SP,et al.Helix⁃loop⁃helix factor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3regulates interleukin⁃5expression andB⁃1a B cell proliferatio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3,33(12):2771⁃2779.(下转第2680页)endow stem⁃like qualities to multiple myeloma cells by inducingpiRNA⁃823expression and DNMT3B activation[J].Mol Cancer,2019,18(1):88.[23] Rosser EC,Mauri C.Regulatory B cells:Origin,phenotype,andfunction[J].Immunity,2015,42(4):607⁃612. [24] Zhang L,Tai Y,Ho M,et al.Regulatory B cell⁃myeloma cellinteraction confers immunosuppression and promotes their survivalin the bone marrow milieu[J].Blood Cancer J,2017,7(3):e547.[25] Noonan K,Borrello I.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of myeloma[J].Cancer Microenviron,2011,4:313⁃323.[26] Tai YT,Acharya C,An G,et al.APRIL and BCMA promotehuman multiple myeloma growth and immunosuppression in the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J].Blood,2016,127(25):3225⁃3236.[27] Tai YT,Lin L,Xing LJ,et al.APRIL signaling via TACI mediatesimmunosuppression by T regulatory cells in multiple myeloma: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Leukemia,2019,33(2):426⁃438.[28] Ozerova M,Nefedova YL.Estrogen promotes multiple myelomathrough enhancing the immunosuppressive activity of MDSC[J].Leuk Lymphoma,2019,60(6):1557⁃10562.[29] Norde WJ,Hobo W,van der Voort R,et al.Review articleCoinhibitory molecules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Targets for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Blood,2012,120(4):728⁃736.[30] Tamura H,Ishibashi M,Yamashita T,et al.Marrow stromal cellsinduce B7⁃H1expression on myeloma cells,generating aggressivecharacteristics in multiple myeloma[J].Leukemia,2013,27(2):464⁃472.[31] Moreaux J,Hose D,Reme T,et al.CD200is a new prognosticfactor in multiple myeloma[J].Blood,2014,108(13):4194⁃4198.[32] Ishibashi M,Tamura H,Sunakawa M,et al.Myeloma drugresistance induced by binding of myeloma B7⁃H1(PD⁃L1)toPD⁃1[J].Cancer Immunol Res,2016,4(9):779⁃788. [33] de Haart SJ,van de Donk NWCJ,Minnema MC,et al.Accessorycells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protect multiple myeloma from T⁃cell cytotoxicity through cell adhesionmediated immune resistance[J].Clin Cancer Res,2013,19(20):5591⁃5601. [34] de Haart SJ,Holthof L,Noort WA,et al.Sepantronium bromide(YM155)improves daratumumab⁃mediated cellular lysis ofmultiple myeloma cells by abrogation of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induced resistance[J].Haematologica,2016,101(8):e339⁃e342.[35] Bonanno G,Mariotti A,Procoli A,et al.Indoleamine2,3⁃dioxygenase1(IDO1)activity correlates with immune system ab⁃normalities in multiple myeloma[J].J Transl Med,2012,10:1⁃17.[36] Yan HM,Dong MM,Liu XL,et al.Multiple myeloma cell⁃derivedIL⁃32γincreases the immunosuppressive function of macrophagesby promoting 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expression[J].Cancer Lett,2019,446:38⁃48.[37] Klippel ZK,Chou J,Towlerton AM,et al.Immune escape fromNY⁃ESO⁃1⁃specific T⁃cell therapy via loss of heterozygosity in theMHC[J].Gene Ther,2014,21(3):337⁃342.[38] Racanelli V,Leone P,Frassanito MA,et al.Alterations in theantigen processing⁃presenting machinery of transformed plasmacells ar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ecognition by CD8+T cells andcharacterize the progression of MGUS to multiple myeloma[J].Blood,2018,115(6):1185⁃1194.[收稿2019⁃05⁃05](编辑 陈 阳 刘格格)(上接第2676页)[43] Wu C,He S,Liu J,et al.Type1innate lymphoid cell aggravationof atherosclerosis is mediated through TLR4[J].Scand JImmunol,2018,87(5):e12661.[44] Newland SA,Mohanta S,Clément M,et al.Type⁃2innatelymphoid cells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mice[J].Nat Commun,2017,8:15781.[45] Engelbertsen D,Foks AC,Alberts⁃Grill N,et al.Expansion ofCD25+innate lymphoid cells reduces atherosclerosi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5,35:2526⁃2535. [46] Mantani PT,Dunér P,Bengtsson E,et al.IL⁃25inhibits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in apolipoprotein E deficient mice[J].PLoS One,2015,10(1):e0117255.[47] Frese J,Kettwig M,Zappel H,et al.Kidney injury by variants inthe gene aggravated by polymorphisms in slit diaphragm genescauses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J].Int J Mol Sci,2019,20(3):519.[48] Moro K,Yamada T,Tanabe M,et al.Innate production of TH2cytokines by adipose tissue⁃associated c⁃Kit+Sca⁃1+lymphoidcells[J].Nature,2010,463(7280):540⁃544.[49] Heredia JE,Mukundan L,Chen FM,et al.Type2innate signalsstimulate fibro/adipogenic progenitors to facilitate muscleregeneration[J].Cell,2013,153(2):376⁃388. [50] Besnard AG,Guabiraba R,Niedbala W,et al.IL⁃33⁃mediatedprotection against experimental cerebral malaria is linked toinduction of 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M2macrophages andregulatory T cells[J].PLoS Pathog,2015,11(2):e1004607.[51] Riedel JH,Becker M,Kopp K,et al.IL⁃33⁃mediated expansion of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 protects from progressiveglomerulosclerosis[J].J Am Soc Nephrol,2017,28(7):2068⁃2080.[52] Cao Q,Wang Y,Niu Z,et al.Potentiating tissue⁃resident 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 by IL⁃33to prevent re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J].J Am Soc Nephrol,2018,29(3):961⁃976..[53] Huang Q,Niu Z,Tan J,et al.IL⁃25elicits innate lymphoid cellsand multipotent progenitor type2cells that reduce renal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J].J Am Soc Nephrol,2015,26(9):2199⁃2211.[54] Qian X,Chen H,Wu X,et al.Interleukin⁃17acts as double⁃edgedsword in anti⁃tumor immunity and tumorigenesis[J].Cytokine,2017,89(6):34⁃44.[55] Sabapathy V,Cheru NT,Corey R,et al.A novel hybrid cytokineIL233mediates regeneration following doxorubicin⁃inducednephrotoxic injury[J].Sci Rep,2019,9(1):3215. [56] Omata Y,Frech M,Primbs T,et al.Group2innate lymphoid cellsattenuate inflammatory arthritis and protect from bone destructionin mice[J].Cell Rep,2018,24(1):169⁃180. [57] Rauber S,Luber M,Weber S,et al.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byinterleukin⁃9⁃producing type2innate lymphoid cells[J].NatMed,2017,23(8):938⁃944.[收稿2019⁃04⁃04 修回2019⁃07⁃08](编辑 陈 阳)。

SIRT1通过CREB

SIRT1通过CREB

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14:11:3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2/detail/34.1086.R.20230614.1545.021.htmlSIRT1通过CREB/BDNF通路调控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机制研究刘 奔1,涂婉玉1,张腾腾1,姚志军2,易善勇1,赵 营3,雒国胜1,贾文歌1,李晨晨1,赵 斌1,魏 来1(新乡医学院1.法医学院、2.基础医学院、3.药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收稿日期:2023-02-20,修回日期:2023-04-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U2004111,81701862);河南省教育厅高校重点科研项目(No18A310024,18A310025);河南省生物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NoZDSYS2018007)作者简介:刘 奔(1997-),男,硕士生,研究方向:药物成瘾机制,E mail:2693198771@qq.com;赵 斌(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成瘾机制,通信作者,E mail:rodphine@xxmu.edu.cn;魏 来(198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药物成瘾机制,通信作者,E mail:weilai@xxmu.edu.cndoi:10.12360/CPB2022080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1978(2023)07-1263-08中国图书分类号:R 332;R322 81;R338 2;R971 2;R977 6摘要:目的 研究腹外侧眶皮层(ventrolateralorbitalcortex,VLO)内微量注射sirtuin1(SIRT1)抑制剂EX527对吗啡诱导大鼠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CPP)的影响,并探讨CREB/BDNF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脑立体定位术在大鼠双侧VLO内留置导管,建立吗啡诱导大鼠CPP模型,d1为适应,d2~4为前测,d5~14为条件性训练,隔日交替腹腔注射吗啡(1mL·kg-1,5mg·kg-1)或生理盐水(1mL·kg-1),提前30min通过导管向双侧VLO内微量注射EX527(1μL,5g·L-1)或DMSO(1%,1μL),d15为测试。

免疫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浸润模式及其预后价值

免疫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浸润模式及其预后价值

【摘要】 目的:探究免疫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浸润模式,以及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间 的关系。方法:从 GEO数据库中下载 4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和相关临床数据,采用 CIBERSORT算法计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微环境中 22种免疫细胞的构成比例,然后分别分析浸润性免 疫细胞与年龄、FAB分型等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浸润性免疫细胞和 总体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单核细胞,CD8+T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丰富,其中调节性 T细胞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浸润程度较高(P=0.021),而 M2巨噬细胞的分布水 平较低(P=0.014)。另外在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间有 11种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生 存分析结果显示未活化的肥大细胞和 M2巨噬细胞低表达以及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 T细胞高表达可 以预测 AML患者的不良预后。结论:免疫细胞浸润模式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年龄和病理类型间存在显著相 关性,同时可以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模式;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21.10.021 【文章编号】1672-4992-(2021)10-1747-06
·1748·
张 媛,等 免疫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浸润模式及其预后价值
骨髓微环境是由免疫细胞、内皮祖细胞、基质细胞、细胞 外基质、生 长 因 子 和 细 胞 因 子 一 起 构 成 的 动 态 系 统[6]。其 中,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是 AML发生发展所必需的主要成 分 [7]。然而,AML患 者 骨 髓 微 环 境 的 免 疫 特 征 仍 然 不 是 很 清楚[8]。另外,虽然当前评估 AML患者的预后主要依赖于 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但是骨髓微环境在 AML发生发展 的进程和治疗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骨髓微环境 相关细胞及分子在 AML预后中的作用并不清楚 。 [9-10] 因 此,根据骨髓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探究新的预后 分子,结合分子与核型异常的特征建立患者预后模型,从而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成为 AML治疗的发展趋势。

美科学家发现恒河猴幼猴大脑存在两个焦虑感应区

美科学家发现恒河猴幼猴大脑存在两个焦虑感应区
生 , 我 国科 学 家 取 得 的 又 一 重 大 基 因组 研 究 成 果 。 是
[ 经科 学] 神

美科学家发现恒 河猴 幼猴 大脑 存在两个焦虑感应 区 据 中国军网 2 1 0 0年 8月 1 2日援 引新 华社 华盛 顿 2 1 00
[ 动物繁 育技 术]
我国西藏林芝人工繁育异齿裂腹鱼 获成功 。 填补 国际 空白
的课题。
此项研 究揭示了果蝇体 内存在一 种巧妙 的调节机制 , 可
以保证果蝇 在原 始生殖 细胞数 量异常 减少 的情况 下避免 不 育 。研究人员认 为 , 这一发现可能有助 于揭示 其他动物 避免
不育的 机制 , 为研究 精巢 以外 器官 中的干 细胞及其 “ 近细 邻
胞” 的调节机 制提供启 示 , 并有望 给人类不育疗 法提供新 的

7 ・ 4
生物学 教学 21 年( 6 第1 01 第3 卷) 期
据报道 , 王立东教 授及其 同事 利用 全基 因组关 联分析 , 对 2 5万多例 中国汉族 、 . 哈萨克族 和维吾尔族等不 同民族食 管癌患者 和健康对照组作 了对 比分析 , 发现不同民族 患者均
与磷脂酶基 因亚运型 和核黄 素转运基 因密切相关 , 揭示 了食 管癌发病 的基 因因素 。 中国老一代科学家在河南食管癌高发 区的研究 已证 实 ,
现, 易患脑膜炎人 群和健 康人 之 间在一 种名 为 H 因子 的蛋 白质相关基 因上存在差异。研究显示 , H因子本身在人 体免 疫系统 中帮助辨别和杀死入侵的细菌 , 但在易患脑膜 炎的人
范围可能 比科学 界此前认为的大得多 , 光合作用 的效率 也远
超科学家的想象 。 研究人员认为叶 绿素 f 有望广 泛应 用于植 物生 物技 术 及生物能源开发研究领域 。 德科学家发现植物免疫 系统激活机制 据 中国军网 2 1 8月 2 00年 0日援 引新华社柏 林 2 1 0 0年

日、美科学家发现一种对唾液腺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基因

日、美科学家发现一种对唾液腺发育有重要作用的基因

7 ・ 4
生物学 教学 21 年( 6 第1 01 第3 卷) 期
据报道 , 王立东教 授及其 同事 利用 全基 因组关 联分析 , 对 2 5万多例 中国汉族 、 . 哈萨克族 和维吾尔族等不 同民族食 管癌患者 和健康对照组作 了对 比分析 , 发现不同民族 患者均
与磷脂酶基 因亚运型 和核黄 素转运基 因密切相关 , 揭示 了食 管癌发病 的基 因因素 。 中国老一代科学家在河南食管癌高发 区的研究 已证 实 ,
的表现形式 。
据 21 0 0年 8月 2 3日《 文汇报 》 援引新华社郑州 2 1 00年 8月 2 2日电, 由河南新乡 医学 院组织协作攻 关 、 由该校癌症 研究 中心 主任王立东 教授领衔 的食管 癌研究 项 目取得 了重 大成果 : 发现了两 个分别位于人类第 1 0号和第 2 0号染 色体
绵基 因组 包含了 1 8 个基 因 , 中有些是 帮助单细胞 动物 .万 其 进化 为多 细胞动物的关键基因 , 如使 细胞互 相黏在一起 的基 因以及让 多个 细胞 协调一致生长的基因 ; 些是与高等 动物 有
发现 对于某些农作物增产具有重 要的意义 , 即如果能借 助
基 因手段培育 出在低温下长势 良好 的农 作物 , 能使农作物 就
于对焦虑症风险较高 的儿童提前给予介入 治疗。 [ 植物生理 ]
澳 科 学 家发 现 一 种 新 叶 绿 素
据中国军网 2 1 00年 8月 2 1日援 引新华 社华 盛 顿 8月 2 0日电, 大 利 亚悉 尼 大学 生 命科 学 学 院 的研 究 人员 于 澳
核黄素缺乏是食管 癌重要危 险 因素之一 。但 科学 家同时发 现, 膳食补充核 黄素所 引起 的 干预效 果存 在 明显 的个 体差 异。王立 东等研究人员 发现核 黄素转 运基 因与食管 癌发病 之间存在关联性 , 在一定程度上解释 了这一个体差晃的分子 基础。这表 明环境 和遗 传 因素 交互作 用对食 管癌发生 的影

211099472_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260a影响PCOS患者颗粒细胞凋亡的研究

211099472_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260a影响PCOS患者颗粒细胞凋亡的研究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260a影响PCOS患者颗粒细胞凋亡的研究赵元元,吴小华△摘要: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260a靶向CASP8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取健康足月胎儿的脐带进行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获得hUC-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标志性蛋白CD73和CD90的表达。

收集hUC-MSCs培养上清液,提取hUC-MSCs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膜表面标志物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的表达。

PKH67标记外泌体,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COS颗粒细胞对外泌体的内化作用。

Western blot检测hUC-MSCs外泌体对PCOS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利用GSE69909临床样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hUC-MSCs外泌体中异常高表达的miRNAs,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

合成miR-1260a模拟物及其对照转染至KGN细胞中,流式细胞术检测颗粒细胞凋亡率。

利用Target Scan Human7.2数据库进行miR-1260a靶基因的预测,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260a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

qPCR检测PCOS颗粒细胞摄取hUC-MSCs外泌体前后miR-1260a及CASP8的表达情况。

结果经鉴定所培养的细胞符合hUC-MSCs的特征,hUC-MSCs外泌体为直径30~150nm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泡状结构,表达标志物蛋白HSP70和TSG101,并且可被PCOS颗粒细胞摄取。

与对照组相比,hUC-MSCs上清液处理组及hUC-MSCs外泌体处理组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显著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著上调(P<0.05)。

Src激酶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Src激酶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17] ꎮ 而血液可为
肿瘤细胞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ꎬ使其发生增
殖和转移ꎮ 在实体肿瘤的低氧区ꎬSrc 激酶活性增
加ꎬ通过增强低氧诱导因子 ̄1a 和信号转导及转录
活化因子 3 的转录活性ꎬ诱导 VEGF 表达而促进血
管生成ꎮ 除促血管生成作 用 外ꎬ 内 皮 细 胞 中 SFKs
富含脯氨酸肽序列和其他疏水氨基酸的蛋白结合形
迁移、侵袭及血管形成等多种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
形成复合物的蛋白质分子间相互作用ꎮ SH ̄4 是每
细胞内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ꎬ参与细胞增殖、分化、

[1]
ꎮ Scr 是 SFKs 核心家族成员ꎮ 在正常组织中ꎬ
成 Src 复合物 [4] ꎮ SH ̄2 和 SH ̄3 促进 Src 激酶与其
研究发现ꎬ肿瘤细胞的侵袭与细胞外膜突起的形成
有 关ꎬ 其 主 要 机 制 是 细 胞 外 膜 突 起 可 以 降 解
ECM [7] ꎮ 活化的 Src 激酶能够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
(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ꎬMMP) 的表达及 EMC 的降
解的ꎻ还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膜的结合破坏细胞
的激活还增加了血管通透性ꎬ这是肿瘤细胞营养供
给和转移的关键过程ꎮ SFKs 通过重排肌动蛋白细
胞骨架和内皮细胞中的黏附连接来促进细胞结构改
变ꎬ而这些黏附连接通过改变血管结构而产生细胞
间隙ꎮ 肿瘤细胞可以在血行扩散、血管内渗和外渗
过程中利用细胞间隙进入血液循环ꎮ HU 等[18] 研究
表明ꎬSrc 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化是破坏内皮屏
方向:口腔黏膜病防治ꎮ
通信作者:聂敏海(1967 - ) ꎬ男ꎬ四川自贡人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

CT影像组学结合临床特征预测活动性耐药肺结核的模型构建与验证

CT影像组学结合临床特征预测活动性耐药肺结核的模型构建与验证

中图分类号
!='(%#!=7%
F"!(/8"&4')=8'#"&+&!B+/#!+'#"&,")*)(!#8'#&2+8'#B(!)=2I)(4#4'+&'*=/>"&+):'=7()8=/"4#4=4#&28">7#&(! CA )+!#">#84+&!8/#&#8+/,(+'=)(4 1"5C*56"J,"5@F3"5@3-"6">"5;'5@.,5@9"F-,W-5P*,X"Y"'Y"5@%"5@6" \*,V3*5@T,6"V3*52,%-6"\*,>"5%-6"Y"5@8,5.,"'6: 6;*#"+).*5)'<Q"I,'/'@%"H3*L,+0)R<<,/,")*I>'0#,)"/ '<8,5O,"5@$*I,&"/A5,B*+0,)%"8,5O,"5@Z[X6DD"F3,5"#9;*#"+).*5)'< $QK"H3*L,+0)R<<,/,")*I>'0#,)"/'< 8,5O,"5@$*I,&"/A5,B*+0,)%"8,5O,"5@Z[X6DD"F3,5"#X;*#"+).*5)'<H-(*+&-/'0,0"H3*L,+0)R<<,/,")*I>'0#,)"/'< 8,5O,"5@$*I,&"/A5,B*+0,)%"8,5O,"5@Z[X6DD"F3,5" F'++*0#'5I,5@ "-)3'+0!J,"5@ F3"5@3-""N.",/!/,"5@&3"5@3-"69XZ[ 6MX:&'.#>"5 ;'5@.,5@"N.",/! M9[ZE9[EDTT:&'.

依托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初探

依托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初探

依托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初探[摘要]通过对“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情况总结,提出了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分析工程技术中心开展合作建设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略,使工程中心在高校教育创新改革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012-032011年,新乡医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了“新乡医学院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中心”,并承担了新乡市干细胞与生物治疗工程研究中心职能,2012年正式获批“干细胞与生物治疗技术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这一校企共建的高校公共科研技术平台填补了河南空白,将为新乡乃至全省干细胞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校企合作也丰富促进了我校产学研模式: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与社会其他主体所进行的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发展相结合的多角度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的现代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

产学研合作一般是指生产企业、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等合作主体,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合作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

[1]将工程技术中心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引入高校人才培养中,可以实现以社会实际需要为背景,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可以充分利用产学研搭建的各种平台资源,探索新时期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由此可见,利用产学研途径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要走的道路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现实需要的办学之路。

动态监测FLT3-ITD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

动态监测FLT3-ITD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

阳性患者初诊时的中位白细胞计数(P<0.01)、骨髓原始 细胞比例(P<0.01) 及乳酸脱氢酶水平(P<0.01) 明显高 于 FLT3-ITD 阴性患者,见表 1。 2.2 治疗效果比较
33 例 FLT3-ITD 阳性患者和 145 例 FLT3-ITD 阴性患者 均经过 2 疗程诱导化疗,化疗结束 2 周后检测 FLT3-ITD 基 因突变。根据检测结果,又将 FLT3-ITD 阳性组分为:初 诊突变阳性/治疗后阳性组(阳性/阳性)和初诊突变阳性/治 疗后阴性组(阳性/阴性)。其中,阳性/阳性组患者 5 例,1 例 PR,4 例 NR;阳性/阴性组患者 28 例,14 例 CR,8 例 PR,6 例 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表 3。
高白细胞患者在治疗首先采用羟基脲或联合白细胞单 采清除术处理。根据患者的年龄及骨髓增生情况,采用常 规 剂 量 的 IA[去 甲 氧 柔 红 霉 素 、 阿 糖 胞 苷 (Ara-C)]、 DA (柔红霉素、Ara-C)、HAA(高三尖杉酯碱、阿克拉霉素、 Ara-C)、CAG(G-CSF、Ara-C、阿克拉霉素)及 DCAG(地西 他 滨 、 G-CSF、 Ara-C、 阿 克 拉 霉 素)等 方 案 进 行 诱 导 治 疗。根据诱导治疗的效果以及遗传学危险分层,预后良好 组患者采取巩固化疗(中大剂量 Ara-C 或标准计量 Ara-C 联 合蒽环等方案)6-8 疗程,预后不良或有合适供者的预后中 等组患者,缓解后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无移植条件的患 者采用联合化疗。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张之南主编的《血液 病 诊 断 及 疗 效 标 准》[6], 分 为 完 全 缓 解(CR)、 部 分 缓 解 (PR)、未缓解(NR)。 1.4 统计学方法
Key words Acute myeloid leukemia; FLT3-ITD mutation; Efficacy evalua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干细胞临床研究大事记
∙1967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196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多纳尔.托马斯发表报告说骨髓移植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

……
∙1988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1988年◆法国首次对范可尼氏贫血患儿进行了脐血移植。

……
∙1995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1995年◆ Donald Kohn 在路易斯安娜儿童医院利用基因工程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脐血治疗重症免疫缺陷综合症。

……
∙1997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1997年◆发表了在1988年到1996年由45个移植单位完成的143例脐血移植报告。

……
∙1998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1998年◆一位巴西白血病患者的父亲将该患者的妹妹的脐血保存,并成功用于移植。

……
∙2000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00年◆美国国家骨髓库(NMDP)报告全世界有1062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有9例脐血移植◆一名Fanconi(先天性再障)病患者接受其试管婴儿的弟弟的脐血移植,未发现有遗传疾病◆世界上第一例通过脐血扩增进行成人脐血移植。

……
∙2003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03年◆新生儿脐血干细胞代替骨髓移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巴西科学家利用干细胞疗法恢复瘫痪病人肢体感◆德国科学家用干细胞改善心脏功能……
∙2004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04年◆世界首例干细胞心血管再生手术在日本获得成功◆临床试验表明干细胞疗法有助于修复受损心脏◆德利用脂肪干细胞成功修复患者颅骨……
∙2005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05年◆干细胞移植可能治愈HIV病人淋巴瘤◆干细胞技术与基因治疗结合肺部新血管生成试验◆哥伦比亚行拉美首例干细胞修复受损脊髓手术◆化疗结合干细胞移植有望治疗骨肉瘤◆FDA首次批……
∙2006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06年◆成人干细胞能改善心脏病患者心脏功能◆干细胞治疗重症脊椎损伤效果明显◆人脑组织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入临床阶段◆急性肺损伤的细胞治疗◆美国科学家用骨髓干细胞做膝盖软骨再生试验◆干细胞补骨断肢人重新行走◆……
∙2007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07年◆西班牙科学家首创用脂肪干细胞来治疗心脏病◆泰国科学家试验用干细胞治疗声音嘶哑
◆注射干细胞可以改善心脏机能◆干细胞治疗心脏病能促进病人改善其心肺功能◆用干细胞制造女性生殖器◆干细胞治疗Ⅰ型糖尿病科研摆脱胰……
∙2009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09年3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解除对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美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有望进入新阶段。

奥巴马为何取消美国胚胎干细胞研究限制韩国宣布有条件解禁人体干细胞研究
2009年7月6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公布了最终版本的干细胞研究规范,对可以获得联邦政府资金资助的干细胞研究范围作出了界定。

2009年12月2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宣布,利用私人资金制成的13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已获准用于该院资助的研究。

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3月解除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以来,美国家科研机构首次批准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用于研究。

2010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10年8月23日,美国一名地区法院法官依据《迪基-威克修正案》,在一项裁决中发布临时禁令,以破坏人类胚胎为由禁止联邦资金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

这一裁决在美国激起轩然大波,也再次凸显美国各界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矛盾心态。

2010年10月11日,美国杰龙生物医药公司宣布,该公司已招募到一名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参与胚胎干细胞疗法临床试验。

这是美国批准实施的首例人类胚胎干细胞疗法临床试验。

2010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10年1月,美国首个成年病人将来自一名婴儿(8周)的干细胞直接注入其脊髓。

数月后,研究者公布一项研究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可培养出猪。

猪在生理上比小鼠更像人,所以这可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人类疾病的信息。

科学家们通过猪可得到一些可靠的人体部位:如心脏瓣膜和胰岛细胞。

梵蒂冈开始涉入干细胞行业,宣布将投资一家主导"成体"干细胞研究的纽约公司。

通过财力资助此类不存在任何道德疑虑的干细胞研究,梵蒂冈由此表示并不完全反对此行业。

由奥巴马政府通过的扩大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联邦财政资助政策,遭到停止。

一位美国法官在裁决中发布临时禁令,以破坏人类胚胎为由,禁止联邦资金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

2010年9月,美国上诉法院暂时解除了禁令,该决议将在明年年初有结果。

2010年10月,干细胞界最大的新闻是人类胚胎干细胞将首次注入人体内,进行干细胞治疗。

该项试验的开创性意义在于,根据FDA批准的临床试验规定,试验者必须同意两周内胸部以下瘫痪。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市的杰龙生物医药公司10月11日宣布,该公司干细胞疗法药物GRNOPC1的首期人体临床试验已经启动,这是美国政府批准的首例胚胎干细胞人体临床试验。

2011年临床研究大事记
2011年2月26日,日本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开发出了利用实验鼠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高效制造造血干细胞的技术。

医生未来在治疗白血病时,有望利用这种技术制造大量造血干细胞,从而代替骨髓移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