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幼体寄生在羊脑组织中引起的疾病,其病原体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给人畜。

羊脑包虫病对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一、羊脑包虫病的诊断技术1. 临床症状:羊脑包虫病在人畜中的临床表现各异,但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觉障碍、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在羊群中,常见的表现为进食减退、行走不稳、瘦削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测:目前,诊断羊脑包虫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血清学检测包括包虫抗体检测和包虫抗原检测,可以通过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检测。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脑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病变灶和寄生虫囊。

3.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中,其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比传统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更高。

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出细粒棘球绦虫的DNA,从而确诊疾病。

1. 疫苗研发:目前,针对羊脑包虫病的疫苗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者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抗原进行克隆和表达,开展了疫苗的研究工作。

疫苗的研发可以有效预防羊脑包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2. 畜禽管理:对于羊群和其他家畜,要加强管理,定期进行排虫和体检,尽量减少细粒棘球绦虫的传播和感染机会。

定期清洁饮水和饲料,消除饮用水源和饲料的污染,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3. 环境管理:对于生活在包虫病高发区的人畜来说,加强卫生管理和环境清洁至关重要。

定期清理细粒棘球绦虫的寄主动物排泄物,并采取有效的垃圾处理措施,减少细粒棘球绦虫的传播途径。

4. 宣传教育: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羊脑包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人们可以学会正确的饮食和饮水习惯,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5. 社会协同: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羊脑包虫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加大对病患者的救治工作力度。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防治措施核心要点构架
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寄生于羊的疾病,主要由细小的寄生虫引起。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常见,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传播。

一、羊脑包虫病的诊断要点:
1.病史:了解病羊和群体的饲养、管理情况,是否与包虫病病源地有接触。

2.临床症状:病羊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精神萎靡、难以站立,严重者可出现痉挛、抽搐等症状。

3.肉眼观察:剖检病羊头颈部可见囊肿,囊壁薄透明,内有清澈液体。

4.血液检查:包虫病病羊一般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血清学检查:包虫病病羊血清中抗体滴度增高。

6.分子生物学检测:使用PCR技术检测疾病病羊的组织、体液等样本,可检测到寄生虫的DNA。

二、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措施要点:
1.卫生管理:做好羊舍的定期清理和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2.防虫措施:定期给羊体表喷洒虫害防治药物,如杀螨剂等,有效杀灭或防止寄生病虫。

3.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合理地饲养羊,保证良好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增加羊对疾病的抵抗力。

4.隔离患病羊:对发现的病羊进行隔离,防止疾病的传播扩散。

5.及时治疗:对于确诊的病羊,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帮助其康复。

6.疫苗接种:对于高风险地区的羊群,可以考虑接种相应的疫苗,提高羊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 养羊技术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 养羊技术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羊脑包虫病的治疗-养羊技术羊脑包虫病,其实也就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羊的大脑中寄生了大量多头绦虫的幼虫,一旦羊群中的个别羊出现这种病症,扩散范围比较大,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给养殖户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脑包虫病的预防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的对象是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182只羊脑包虫病病羊。

患病羊临床表现是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无目乱走、磨牙流涎等。

根据脑包虫寄生部位与病羊表现进行分析,其中大脑半球发病75只,大脑颞叶发病51只,大脑额叶发病32只,大脑发病15只,小脑发病9只。

1.2发病原因羊脑包虫在羊脑寄生后,可出现囊泡,大小如鸡蛋,囊泡壁薄,内有透明液体。

囊内膜有大量粟粒大的结节状。

羊脑包虫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感染,多头带绦虫卵进入胃肠后经血液转移到羊脑或脊髓,并不断成长,羊感染虫卵2~3个月后可发病。

1.3 治疗方法1.3.1药物驱虫羊脑包虫病刚开始发病时,给予病羊吡喹酮70 mg/kg口服,必要时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连续治疗14天。

如果羊脑包虫病发展到晚期,治疗价值不大。

部分病羊在口服药物治疗后,因囊泡破裂引起抽搐症状、精神萎靡或其他神经症状,有的还出现废绝、体温升高等症状,个别羊可因此而死亡。

因此在给予抗菌药物和吡喹酮口服后,观察羊的表现,一旦有异常则及时抢救,给予甘露醇1000~2000 mL、安钠咖2g治疗,症状轻的病羊给予25%~5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

1.3.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羊脑包虫寄生部位在左侧大脑颞顶区。

判断方法是让羊在空地运动,如果羊向左做大圆圈运动,说明羊脑包虫寄生时间大约在10~14天,如果病羊同时有对侧眼睛模糊状况,则可选择手术治疗。

先将病羊绑稳,并固定羊头部。

用手检查羊头部左侧顶骨,可见皮肤隆起、骨质软薄。

采用皮肤浸润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剪掉术区羊毛,并进行备皮。

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析

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析

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析藏区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包囊蚴寄生于人体脑组织中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

该病主要通过食用受感染的蔬菜水果或肉类而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对于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一、预防措施1. 饮食卫生:要加强食品卫生意识,选择有保健证书的食品购买、让生食蔬菜水果经洗涤后食用、将油炸、煮熟和高温灭菌法熟食肉类等。

2. 饲养管理:养殖户要做好羊、牛及野生动物的打疫制度,不允许羊与犬、猫同食同饮。

3. 兽医监管:保证畜禽的疫病不残留,兽医部门要多做羊肉等畜产品的检查,对发现有病的畜群严密控制。

4. 环境改造:每个农户的环境卫生加强,鼠防线、昆虫防治、灭菌保洁做到尽善尽美。

5. 人体防护:在联系野外侵染区时,要倍加注意,任何蔬菜水果及生肉都不可生食,饮食宜用农家自产,村中餐也应多加挑选。

通过以上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人们感染藏区羊脑包虫病的风险,加强卫生意识、饮食卫生安全和环境卫生保护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二、治疗方法目前对于藏区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三种。

1.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方法,可以将寄生虫完全清除,但手术治疗存在风险,患者术后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藏区羊脑包虫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丙硫异嘧啶、甲硝唑和滴虫胶囊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药物治疗需要长期使用,并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通过放射线照射患者的脑部,可以有效杀灭寄生虫,减轻症状。

但放射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影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以上三种治疗方法各有利弊,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 养羊技术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 养羊技术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养羊技术羊脑包虫病又称羊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羊脑和脊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不仅容易引起羊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症状,严重时还会直接引起羊只死亡,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寄生虫病.羊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反应迟钝、沉郁不动等临床症状,确诊后通过手术治疗大部分可治愈.临床经验表明,93%的感染羊只经过手术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但术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且避免损伤血管.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和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措施。

1、临床症状病羊的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并在放牧过程中独自离群,具有神经症状,如盲目向前冲且不转弯,或者先向右转圈再向左转圈,遇到障碍物时头抵在上面不动,走动不稳,往往卧地不起,采食时需要将饲草放在嘴边或者颈部依物而立自行采食。

发病前期,羔羊最常见发生急性型,且随着六钩蚴的移行导致脑部出现炎症,呈现明显发热,脉搏、呼吸加速。

有时会呈现过度兴奋,作前冲、后退或者回旋运动;有时会表现出精神萎靡,脱离羊群,长时间躺卧,大多数羔羊会在3~5天内由于发生急性脑炎而导致死亡,有些耐过急性期后会变成慢性型。

急性型。

羔羊会表现出最明显的症状,感染后经过大约15天开始表现出发热,食欲减退,反应退钝或者敏感,盲目奔走或者长时间的精神沉郁。

症状严重时,会表现出精神极度萎靡或者过度兴奋,部分颈向一侧弯曲,呈现斜视,磨牙、流涎;部分做圆圈运动、前冲或者后退,接着出现痉挛;部分独自离群,往往躺卧。

病程一般可持续5~7天,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大部分症状会逐渐消失,转变成慢性型。

慢症型。

病羊寄生有一个或者少数囊泡时,且囊泡大小没有长到对周围脑组织造成严重压力前,往往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

经过4~6 h,由于囊泡明显增大,导致脑和脊髓受到压迫,才会开始出现症状,且虫体寄生部位不同,会使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如在大脑后部枕骨区寄生时,头部会高抬,作后退运动,呈角弓反张姿势;在脊髓寄生时,会导致走动后躯无力,甚至出现麻痹,排尿失禁,呈犬坐姿势。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绦虫囊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感染在羊和其它食草动物身上,但人类也可能感染。

这种病在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不明显、发病隐匿、病情往往呈慢性迁延性,易造成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威胁。

羊脑包虫病主要通过食用被囊虫污染的草或水而感染,对农村地区的群众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由于羊脑包虫病的危害性和患病率逐渐增加,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和有效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羊脑包虫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技术、防治技术的系统介绍,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实用的指导和参考,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羊脑包虫病的传播。

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加强对羊脑包虫病的基础研究,发展更多的诊断及防治技术,为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保驾护航。

1.2 研究意义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包囊绦虫蚴体寄生在羊的大脑组织中引起的疾病,其对羊的生长发育和产出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病病情隐匿,易发生传染,一旦羊被感染,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畜健康。

对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羊脑包虫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特点,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羊脑包虫病的诊断技术应用和防治技术应用,可以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有效控制疾病的流行。

了解羊脑包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的现状,可以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深入研究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对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人畜健康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羊脑包虫病的有效防控和治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 正文2.1 羊脑包虫病的病因羊脑包虫病的病因是由寄生在绵羊体内的囊状包虫引起的。

这种包虫通过绵羊摄入感染了包虫卵或幼虫的食物或水而进入绵羊体内。

一旦进入绵羊体内,包虫卵或幼虫会在绵羊体内发育成成虫,并形成囊状结构。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摘要: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在羊的养殖中比较常见,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发病范围广的特点,羊一旦感染了脑包虫病,会直接侵害羊的脑部,病羊会出现反应慢、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现象,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极易造成病羊死亡现象,严重威胁到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羊;诊断;脑包虫病;防治技术引言:近年来,羊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数量和养殖密度剧增,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

养殖人员要高度重视该类寄生虫病,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做好防治工作,避免此类疾病在养殖场中大面积扩散。

一、临床症状羊感染了脑包虫病后,出现的临床反应不同,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采食量下降、精神不佳、四肢无力现象,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病羊会出现转圈以及癫痫等神经类症状。

绦虫进入到羊脑部,会引发急性脑膜炎,一旦发病,几天之内病羊就会死亡。

未死亡的病羊,会出现四肢无力、站立不稳、走路一直转圈的现象,这是由于绦虫压迫了羊脑部的神经造成的。

如果是羊的小脑被侵害,会出现不爱运动,行走困难的症状;如果寄生虫压迫的是羊的眼部,则会影响羊的视力,甚至出现失明情况。

羊在感染脑包虫病初期,不会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不易被养殖人员发现,等症状比较明显时,病情已经发展的比较严重了,容易延误治疗。

一般情况下,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急性型羊脑包虫病、慢性型羊脑包虫病、亚急性型羊脑包虫病。

急性型的症状出现时间为羊染病1个月左右,幼虫会侵害病羊的大脑,此时幼虫的数量一般是七到二十五个,羊会出现突然死亡情况,该类型病羊在死亡前会出现痉挛以及尖叫的躁狂现象;亚急性型的症状出现时间是在羊染病后的两个月左右,症状主要表现为每天发生间歇性癫痫,发作时间在五到十分钟左右,此时羊脑部的包虫有二到七个;慢性型的症状出现的时间是在羊染病二到三个月,症状主要表现为每天发作一次癫痫,部分羊的表现为隔天发作一次癫痫,发作频次降低,这个阶段羊脑内只有一个包虫[1]。

二、诊断方法(一)鉴别诊断在羊的养殖过程中,会感染多种类型的寄生虫疾病,养殖人员要仔细观察染病羊的具体症状,作出判断,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然后,再配合实验室诊断方法确诊羊感染的是什么类型的寄生虫疾病。

羊脑包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脑包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中国动物保健2022.05疾病防治羊脑包虫病的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李宜良(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看庄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济宁273501)脑包虫病是羊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又被称为羊多头蚴病。

该病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我国养羊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患病羊若未及时得到治疗,可出现大批量死亡。

人在接触患病羊或食用羊头部、大脑等可被传染。

为降低羊脑包虫病的发生,本文针对羊脑包虫病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措施以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养殖人员参考。

;脑包虫病;症状;诊断;防治措施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羊养殖规模逐渐庞大。

随着养殖规模日渐壮大,羊脑包虫病发病率逐年提高。

羊脑包虫病可感染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品种的羊群。

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蚴虫感染导致。

患病羊多为一岁以内的羊群。

健康羊群采食多头绦虫卵而出现感染。

寄生虫通过血液到达脑部和脊髓,随后发育成多头蚴感染健康羊群。

患病羊通常表现为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症状,严重的会出现衰竭死亡。

养殖人员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防治,通过不断提高诊断、治疗技术、加强预防管理,从而降低疾病发生概率,保证养羊业稳步发展。

1病原多头蚴是引起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微生物。

多头蚴呈囊泡,囊泡内充满透明液体。

犬是多头蚴虫体的最终宿主。

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食物或存在多头蚴的牛、羊大脑从而被传染。

多头蚴幼虫在机体内可发育成成虫,存在于宿主的小肠内。

由于多头蚴繁殖能力强,24h 内可产生30万~70万个虫卵,因此对环境及羊群危害严重。

多头蚴虫体对自然环境抵抗力强,可长时间存活。

正常情况下在土壤内可存活3~5年。

低温情况下存活时间较长,零下10℃可存活5个月左右,在35~40℃环境下可存活一年左右,对环境温度不敏感。

高温条件下可使其灭活[1]。

2流行特点羊脑包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

该病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广泛流行。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于人们对羊脑包虫病的认知度不足,导致大量患者无法及时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为公众提供相关知识,以减少病情发生。

一、羊脑包虫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蚴寄生在羊脑内引起的疾病,人羊都可感染。

寄生在羊脑内的细粒棘球蚴会引起炎症,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痉挛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肢体麻痹、意识丧失等症状。

在临床上,有时会误诊为肿瘤、脑囊肿、脑脓肿、脑出血等。

二、羊脑包虫病的诊断技术应用1、影像学检查由于羊脑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难度较大,影像学检查是羊脑包虫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头颅MRI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脑部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有助于诊断。

2、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羊脑包虫病诊断的另一重要手段。

目前,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抗体、脑脊液抗体等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细粒棘球蚴。

免疫学检测的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3、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羊脑包虫病诊断的黄金标准。

在手术切除脑组织后,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寄生在脑组织中的细粒棘球蚴,从而明确诊断。

三、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技术应用1、加强卫生宣传在羊脑包虫病防治工作中,加强卫生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宣传羊脑包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水平,从源头上减少感染。

2、加强畜牧管理对于羊脑包虫病的防治,畜牧管理至关重要。

需要加强畜牧场的卫生管理,定期对羊进行驱虫处理,防止细粒棘球蚴在羊体内寄生。

要避免羊与犬、狼等犬科动物接触,减少传播途径。

3、规范食品安全羊脑包虫病的传播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规范食品安全是羊脑包虫病防治的关键。

尤其是在食用羊肉或羊内脏时,要确保彻底煮熟,避免食用生食或半生食的羊肉制品。

四、技术应用的意义及挑战羊脑包虫病的诊断技术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病情的诊断准确性,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阿维菌素粉合磺胺嘧啶钠防治绵羊脑包虫病

阿维菌素粉合磺胺嘧啶钠防治绵羊脑包虫病

/min。对外界刺激敏感,无目的奔走或长时间沉
郁,从发病到死亡 3~4 天,死亡率为 95%。多数
爸,睡了没,爸。“父亲在和我吵架之后,一怒之下便来到了菜园子里的小木屋住下了
为慢性病例,不分年龄,死亡率低,占发病羊的
12%。病初患羊行动反常,吃草时唇不自主发生
震颤,不停眨眼。随多头蚴囊泡数目增多和移行
我乡及临近县乡暴发绵羊脑包虫病,由于该 病为急性流行性,且发病率高,缺乏有效的措施,
致使羊只死亡,给养羊业造成了极大损失。通过
一年多的探索,笔者采用以下方法对 930 只小尾 寒羊进行早期预防和发病后,其中早期预防 835 只,服药后有 10 只发病。对发病的 96 只羊通过,
治愈 77 只,治愈率达 80%,取得满意效果。 1 症状急性病例多见于幼年羊,病初体温升 高 40.5~41.5℃,呼吸加快,脉搏 90~100 次
T41.5℃。结合当地脑包虫病流行情况,诊断为 脑包虫病。:阿维菌素粉 10g,1 次灌服,隔 1 周
爸,睡了没,爸。“父亲在和我吵架之后,一怒之下便来到了菜园子里的小木屋住下了
后再服 10g;同时肌注磺胺嘧啶钠 30ml,2 次/
天,连用 4
5 小结
5.1 避免游牧,做好四季驱虫对预防本病有
5.2 对于病羊,应按脑膜脑炎的原则进行。
磺胺嘧啶钠在体内吸收迅速,血浆浓度较易维持
恒定的有效水平,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故可通
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浓度较高,可作为首
0c29f7cc
爸,睡了没,爸。“父亲在和我吵架之后,一怒之下便来到了菜园子里的小木屋住下了
生长,神经症状明显,可发生运动失调,后躯麻
痹,采食停止,兴奋与抑郁现象交替出现。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绦虫幼虫寄生在羊脑组织中引起的寄生虫病。

该疾病不仅危害羊只的健康,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为了减少羊脑包虫病的发生,我们需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

本文将就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进行介绍。

一、羊脑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羊脑包虫病又称羊脑囊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常见于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地区。

当羊只感染了绦虫幼虫后,绦虫幼虫将寄生在羊脑组织中,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视力模糊、共济失调、痉挛、感觉障碍等。

由于感染的轻重不同,症状也会有所差异。

为了及时诊断羊脑包虫病,我们可以通过临床症状的表现来初步判断,但为了确诊病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脑脊液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和免疫学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通过检查脑脊液中的细胞、蛋白质和糖等指标来判断是否感染了绦虫幼虫。

而脑部CT或MRI检查则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脑部组织的情况,了解是否有囊肿形成,从而提供诊断依据。

免疫学检查则可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感染了绦虫幼虫。

1. 羊只的养殖管理要防止羊只感染绦虫幼虫,需要进行严格的养殖管理。

在饲养羊只时,要定期进行驱虫工作,有效控制绦虫的传播。

要注重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防止绦虫幼虫通过食物和水源进入羊只体内。

2. 羊只的健康检查定期对羊只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

一旦发现羊只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3. 羊只的洗净和隔离当发现某只羊患有羊脑包虫病时,要立即将其隔离,并对其进行彻底的洗净和消毒。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防止其他羊只受到感染。

4. 羊只的定期驱虫定期对羊只进行驱虫是预防羊脑包虫病的关键。

驱虫药物的选择要慎重,要选择对绦虫有效的药物,并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和频次进行驱虫,确保绦虫幼虫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对羊只的伤害。

定期对羊只进行检疫工作也是预防羊脑包虫病的重要措施。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应用1. 引言1.1 羊脑包虫病概述羊脑包虫病,又称为囊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囊虫寄生于羊脑组织引起的寄生虫病。

这种疾病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牧区,主要由于当地民众饮食习惯以羊肉为主,加上草原牧区环境适宜囊虫生长繁殖,因此该地区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较高。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瘫痪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诊治,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目前,针对羊脑包虫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上则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抗寄生虫药物治疗等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还可以有效预防病情的继续恶化。

希望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和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羊脑包虫病,并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背景: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羊只的大脑和脑膜。

在我国,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羊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一情况,研究人员开始着手开展羊脑包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研究,旨在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背景指出了当前羊脑包虫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传统的诊断方法存在局限性,容易漏诊和误诊;治疗方案单一,抗药性逐渐增强;流行病学调查不足,难以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

开展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疾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的应用,为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羊脑包虫病的诊断技术,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测等多种诊断方法的应用情况及其优缺点,以期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

本研究将探讨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技术,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并探讨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及治疗分析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及治疗分析

X u m u s h o u y i一、羊脑包虫病的产生原因与表现1、羊脑包虫病的产生原因羊脑包虫病是因为羊吃到多头带绦虫卵从而感染,虫卵随着血液进入到脊髓和大脑,随着它2至3个月的成长至多头蚴进而使羊感染。

一般来说感染后会在脑补出现如鸡蛋大小的囊泡,其中充满透明的液体、囊壁薄,囊内膜有100至200个头节,呈白色粟粒大结节状。

2、羊脑包虫病的临床表现根据患病羊群的死亡情况和寄生虫的数量,可以将其分为慢性病症与急性病症两种。

急性症状又称间断性癫痫,每5到10分钟发作一次,一天发作好多戏,患羊的体重直线下降,救助不及时的话大概一个月就会死亡,慢性症状一般隔一天发作一次,患羊的体重迟缓下降大概3个月就会死亡。

患有脑包虫病的羊都有食欲减退、胡乱走动和精神状态不好等特征。

通过不同症状判断脑包虫的寄生位置:(1)羊的大脑中有寄生虫会出现萎靡不振、不爱走动的等表现;(2)如果寄生虫寄生在额叶位置会出现羊低头前进或遇到障碍就顶住不动的现象;(3)如果颞叶上有寄生虫的话羊会出现失明现象;(4)羊容易受到惊吓或者行动出现不协调等现象,寄生虫位置大致在羊小脑中。

二、预防羊脑包虫病的措施1、提升养殖户的防范意识相关部门机构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宣传,开展有关的讲座,以此提高养殖人员的防范意识。

相关政府部门应构建一个完善的预防疫病控制系统,定期进行消毒工作,提高对患病羊群的控制管理,进而大幅度降低了牲畜之间的患病感染。

2、加强对牧羊犬的管理大幅度提高对牧羊犬的管理,控制好牧羊犬的数量,对野生的犬类进行清除,抓捕狐、狼等动物,以此提防养殖地产生污染。

并且按照一定的时间规律对牧羊犬进行驱虫消毒,使用吡喹酮10m g/k g进行治疗。

驱虫治疗完成后,要将清除出来的寄生虫和粪便进行深埋或者焚烧处理。

3、提升对羊群的控制管理对患病的羊群进行隔离处理,积极治疗患病的羊,控制好传染的根源,以此防止羊脑包虫病的扩散,对正常无患病的羊进行感染。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羊脑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主要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包囊寄生在绵羊的脑组织中,引起一系列症状,对绵羊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介绍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构架。

诊断技术:1. 临床症状: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和全身性症状等。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行走困难、抽搐、瘫痪等;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性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等。

通过观察羊的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羊脑包虫病。

2. 实验室检查:可以采集羊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清中特定的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

3. 影像学检查:可以采用超声波、CT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观察羊的脑部情况。

通过观察是否存在包囊,以及包囊的大小、数量和位置等信息,判断是否患有羊脑包虫病。

防治技术:1. 疫苗预防:可以研发针对细粒棘球绦虫的疫苗,通过免疫接种,提高绵羊对该寄生虫的免疫能力,从而预防羊脑包虫病的发生。

2. 环境清洁: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通过食入草料感染羊体,及时清洁饲养环境,防止幼虫的传播,可以有效预防羊脑包虫病的发生。

3.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已经感染的绵羊。

常用的药物包括艾丁苯酯、美滋乐等。

通过定期给绵羊进行驱虫治疗,有效控制和预防羊脑包虫病的发生。

4. 动物隔离:对于已经感染羊脑包虫病的绵羊,应及时隔离,避免传播给其他健康的羊只。

对于已经死亡的绵羊,在处理时应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总结:羊脑包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构架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诊断技术以及疫苗预防、环境清洁、药物治疗、动物隔离等防治技术。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可以有效诊断和预防羊脑包虫病的发生,保障绵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

羊脑包虫病诊断及防治技术构架羊脑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该病在我国的流行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该病的确诊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为有效防治该病,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兽医卫生、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宣传教育等方面。

一、诊断技术1. 动物实验法该法是通过将疑似感染包虫病的羊只进行人工感染,然后观察动物的症状来确定是否感染。

该方法需要注意动物的饲养及护理工作,具备较高的技术操作和动物保护意识,同时具备动物实验执照,确保实验过程规范无误。

2. 组织病理学检查该方法是通过对疑似感染包虫病的羊只进行剖检,取出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从而确定是否感染包虫病。

这种方法不仅具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等优势,而且还可以对感染的具体组织器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研究病因、治疗、预防该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防治技术1. 药物治疗目前对于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应根据羊只体重和药物使用规范,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进行药物治疗,严禁过量滥用。

同时要遵循药物使用期限和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和药物种类,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不良反应。

2. 兽医卫生重要的是要及时进行兽医卫生管理,对于有症状或者疑似感染的羊只要进行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而对于已经死亡的羊只要进行特殊的处理,防止病原体在环境中扩散。

3. 饲养管理在日常饲养和管理中,要注意养殖环境的卫生情况,定期清理饲养场内的排泄物、杂草和橡皮等。

此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羊只的营养和生长发育情况,增强免疫力、抵抗力和体质素质,从而增加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和耐受性。

4. 环境卫生应避免羊只饮用污染的水源,同时要注意环境卫生,对于饮水设施、饲料和场地要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并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对于疑似感染包虫病的场地和器械要特殊处理,以免传染病毒。

5. 宣传教育为增强养殖者的科学防治疾病能力,应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

农W靜画2019/2"现代种养羊脑包虫病又称羊脑多头黝病,是由于多头绦虫的幼虫即多头坳寄生在绵羊、山羊的脑和脊髓内,引发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发生严重时还会导致羊只死亡的一种危险性极高的寄生虫病。

一、临床症状羊脑包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春季,主要侵害2岁以下幼龄羊,绵羊易感,1岁以下的牛也易感。

其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原体的寄生部位和大小,分别呈急性型和慢性型。

1.急性型。

多发生在感染初期,以感染1个月左右发病羊多见。

羔羊症状明显,感染羊只年龄越小,急性发作的可能性越大;感染包虫数量越多,急性表现的可能性越大。

感染初期,六钩坳进入脑组织,在脑膜和脑组织的移行过程中,刺激和机械损伤大脑组织,常引起脑脊髓膜炎。

病羊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有时强烈兴奋,二、假死仔猪的抢救方法1.假死仔猪的产生原因仔猪出生后不动、呼吸微弱但心脏还在跳动者,称为“假死仔猪”。

假死仔猪如不及时抢救,多数会死亡。

母猪子宫收缩乏力和分娩太长时间、胎儿在产道内脐带过早扯断导致缺氧和黏液堵塞气管等,都会导致仔猪出现假死现象。

2.抢救方法无论用哪种方法抢救假死仔猪,都要先尽快掏出其口、鼻内的黏液,并用干毛巾擦净口、鼻,稍抬高其头部放在软垫草等上,再施行抢救。

抢救假死仔猪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剪留脐带长20-25厘米,施术人一手捏住脐带末端,另一只手从脐带末端向仔猪体内快速捋移(每秒钟捋1次)。

如此不停反复进行,直到仔猪苏醒。

方法二:让假死仔猪四肢朝上,一只手托住其肩部,另一只手托住其臀部,然后一伸一屈轻轻而有节奏地按压其胸部,促进仔猪恢复呼吸。

方法三:用手提起仔猪后肢,头朝下,稍微用力抖动其身体或用手轻拍其胸部,使黏液从其口、鼻加速流出,可让其恢复呼吸。

此外,对准仔猪鼻孔用力吹气几次,或在其鼻孔口处涂少许高度白酒或氨水等,也可促其恢复呼吸。

(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敖礼林陈兆虎陈彬邮编:330700)3812019/211农村百事通现代种养前冲或后撞,常向六钩物寄生一侧做转圈运动;有时抑郁、趴卧,离群呆立。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措施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措施

2020年第10期羊脑包虫病是由脑多头蚴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脑多头蚴是多头带绦虫的幼虫,主要寄生于羊脊髓和脑中,使羊出现转圈运动等神经症状,最终因机体衰竭而死亡。

针对羊脑包虫病,笔者采用手术联合药物驱虫疗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提出了防控措施,旨在为养羊场户诊治本病提供技术参考。

1病原与流行特点一方面,多头蚴虫繁殖力和生活力极强,在土壤中能够存活数年之久,耐高温,70℃以上才将其灭活,羊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饲草料或饮水后随血液直至脑和脊髓而引起脑包虫病。

另一方面,本病以侵害2岁内的幼龄羊为主,春季多发,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影响羊群生长,若治疗不当则病死率高达100%,给养羊场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脑多头蚴在羊寄生部位的不同而呈现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寄生于大脑额骨区病羊头低垂呆立不动或向前直线奔跑;寄生于大脑颞骨区病羊于患侧进行转圈运动,且对侧视力减退,重者失明;寄生于小脑病羊步样急促或蹒跚;寄生于枕骨区病羊后腿卧地,头部高举;脊髓病羊后肢麻痹,重者瘫痪。

发病期间,患羊食欲降低或不食,机体逐步消瘦,最终因衰竭死亡。

3病理变化剖解病死羊可见大脑多部位有脑多头蚴寄生,脑壳剖开后有大小、数量不等囊状多头蚴自动鼓出,大脑表层沟隙液体呈透明状,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包囊;内脏器官没有显著病变。

4诊断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羊出现神经症状)以及剖解病理变化(脑部发现脑多头蚴),能够诊断为羊脑包虫病。

同时及时隔离病羊,采取科学方案进行治疗。

5治疗方案本病对养羊场户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常见的治疗方案是药物疗法,该法在患羊发病初期疗效尚好;若患羊处于发病中后期,即使增大用药剂量也会给病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晚期病羊,药物治疗基本无效。

而手术治疗受患羊病情影响不大,联合药物驱虫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1)对发病羊群进行集中隔离,将屠宰后的羊头销毁或深埋处理,病死羊粪便焚烧处理,控制传染源。

同时为防止健康羊群感染,可按15mg/kg ·bw 口服吡喹酮预防。

羊脑孢虫病的防治

羊脑孢虫病的防治

羊脑孢虫病的防治高凤岩,秦国臣吉林省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畜牧兽医站,吉林通榆 137200养羊业在农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农业产业中异军突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农民的生活及收入带来很大的提高。

但是,养羊也面临着疾病隐患,给养羊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比如羊脑包虫病,现就羊脑包虫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探讨。

1 虫体脑孢虫病虫体呈囊泡状,乳白色,呈结节片段,囊腔内充满液体,俗称“水铃铛”。

大小不一。

小的有1 cm左右大小,大的可达20 cm左右,囊壁柔软半透明。

病情严重的羊,脑腔内充满大小不一的囊腔。

腔颈如线头粗细,下面呈梨状。

2 致病过程脑孢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类等肉食动物肠道内,成熟的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羊的饲草饲料或饮水,羊吃了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经消化道吸收,寄生在羊的体内,并生存下来,从而感染了羊,虫体在羊体内经过血液循环,到达羊的脑部,最后寄生在羊的脑部,经过2个月左右的发育,由节片最后发育成成虫,分布在羊的脑腔内,压迫羊的脑神经,致使羊发病。

出现神经症状或转圈运动,严重的直接致死。

发病致死羊的脑袋不应随意乱扔或直接喂狗,应该焚烧然后深埋。

狗一旦吃了患有脑孢虫病的虫体,虫体又寄生在了狗的体内,成虫又随着狗的食道到达肠道内,随后,狗的粪便又污染饲草饲料,从而感染了羊。

3 发病症状病羊首先表现食欲不振,反应不灵活,长时间呆立不动。

脑炎症状,转圈,或用头顶在墙角,偶有神经症状,两眼视力模糊。

有的羊步态摇晃,像喝醉了酒一样,呈不规则的曲线运动,若放牧经常丢群或落群。

羊外观表现精神沉郁,不喜食,极度消瘦,有腹泻症状。

病情严重时,倒地,站立不起,痉挛而死。

一般2岁以内的羊较成羊多发。

4 药物治疗症状较轻的,可以选择药物治疗。

有神经症状的静脉注射甘露醇或山梨醇500 mL,同时注射磺胺嘧啶钠,按体重计算用量。

同时配合驱虫药吡喹酮,50 mg/kg,不可超量,连用5 d。

5 手术治疗5.1 手术部位的选择。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羊脑包虫病是一种由绦虫的幼虫包虫囊寄生在羊脑组织中引起的疾病。

其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如下: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主要表现为绦虫幼虫感染羊体后,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组织,最终在脑内形成包虫囊。

绦虫幼虫对人体组织具有侵袭性,在寄生的过程中,会破坏脑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产生。

绦虫幼虫分泌毒素也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在包虫病高发地区,加强对农民和养殖户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羊脑包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宣传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如何预防绦虫感染、如何正确处理羊肉等。

2. 强化检疫措施:加强对羊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确保市场上的羊肉产品符合卫生标准。

对羊的安全饲养、屠宰等环节进行监管,严格控制包虫感染的风险。

3. 开展定期检测:对羊群进行定期的包虫检测,发现感染者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包虫病疫苗的感染情况,为疫苗研发和使用提供依据。

4. 进行有效治疗: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情况来确定。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5. 做好个人防护:在接触羊肉或羊体时,应注意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羊肉和羊粪等可能感染包虫的物品。

要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是绦虫幼虫感染羊体后寄生在脑组织中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

预防和控制羊脑包虫病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检疫措施、定期检测、有效治疗和个人防护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羊脑包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
一、流行病学
脑包虫病其学名为多头蚴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在羊脑或脊髓的一种寄生虫病。

羊脑包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春季。

脑包虫—多头蚴呈囊泡状,囊内充满透明的液体。

外层为角质膜,囊的内膜(生发膜)上生出许多头节(约100~250个),囊泡由豌豆大到鸡蛋大。

犬类是最终畜主,狗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牛、羊的脑及被多头幼污染的食物后,这些幼虫发育为多头成虫寄生于狗小肠内,可以生存数年之久。

多头虫具有强大的繁殖力,一昼夜可产卵25-68万个,对环境有极大的危害。

虫体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在零下10—16度生存140天,在37-39度能存活一年,耐高温,70度才能致死它。

二、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2岁以下幼龄羊,绵羊最易感,1岁以下的牛也易感。

三、病因
羊吃到被多头绦虫卵污染的饲草,虫卵随着血液移行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而引起发病。

多头蚴的成虫是一种多头绦虫,它寄生在狗、狐狸、狼的小肠中,长约40~80厘米。

含有成熟虫卵的后部节片不断成熟与脱落,并随着粪便派出体外,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草料,进入羊消化道的虫卵,卵膜被溶解,六钩蚴逸出,并钻入肠粘膜的毛细血管内,随血流被带到脑内继续发育成囊泡状的多头蚴。

四、症状
羊脑包虫病的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应迟钝,长时间沉郁不动,遇障碍物时则奋力前冲抵物不动,两眼视力模糊,其眼内瞳孔上附有一层白膜。

但是,寄生部位不同,则引起的症状也不同:若虫体寄生于脑部的某侧则患羊将头抵患侧,并向患侧作圆圈运动,对侧的眼常失明;若虫体寄生在脑的前部(额叶)则患羊头部抵于胸前,向前作直线运动,行走时高抬前肢或向前方猛冲,遇到障碍物时倒地或静立不动;虫体寄生在小脑则患羊易惊恐,行走时出现急促或蹒跚步态,严重时衰竭卧地,视觉障碍、磨牙、流涎、痉挛,后期高度消瘦。

寄生在小脑手术极难;若虫体寄在脑表面则有转圈、共济失调神经性症状,触诊时容易发现,压迫患部有疼痛感或颅骨萎缩甚至穿孔;若位于脑后部则患羊表现角弓反张,行走后退,卧地不起,全身痉孪,四肢呈游泳状。

五、诊断
羊感染此病后,在一定时期出现无目地的转圈运动,转圈方向与寄生部位大多数是相同的。

根据临床经验,一般转小圈寄生在浅层,转大圈在深层,低头在前,仰头在后,平头寄生在中部。

后期寄生部位皮肤稍隆起,用手触摸骨质萎缩变薄甚至穿孔,指压感到骨质变软,患羊疼痛不安,轻叩患区有浊音。

六、预防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羊圈舍的周围尽可能减少犬的饲养,不给羊饲喂犬类污染过的饲料,更不能与犬同食。

第二,狗要拴系饲养,不能放开或混入羊群,平时对狗粪便集中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

第三,不要让狗吃患有脑包虫的羊脑、脏器,定期给狗驱虫。

牧羊犬应该做到每年春秋定期用氢溴酸槟榔碱2-3mg/kg剂量口服驱虫。

第五,死于该病的羊头和手术摘除的虫体要深埋或烧毁,防止犬食。

第六,每年的二月、7月下旬和12月下旬用吡喹酮70~8Omg/kg剂量对羊进行预防性驱虫。

七、治疗
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治疗。

寄生头部前脑表面的虫体可施行手术摘除。

首先将羊横卧保定,术部剪毛、消毒,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分点注射盐酸普鲁卡因。

麻醉2—3分钟后,在骨质变软的部位作U字形或十字切口,切透皮肤及皮下组织,不切破骨膜,分离皮瓣将它翻过用线加以固定,切口长宽均为2厘米,注意切口应在低处以便止血。

露出颅骨,先用骨钻将头骨钻一小孔以作支撑,用圆锯在骨质上开一小孔,用力均匀,使脑膜暴露,不损伤骨膜。

确定包囊位置后,用注射针头避开血管刺入脑膜,发现有液体向外流出,然后连接注射器后抽动活塞,尽量吸取囊泡,直至吸尽后慢慢小心拉出包囊。

包囊取出后,用止血纱布压迫手术部位,滴入少量青霉素,把骨膜拉平,遮盖圆锯孔。

结节缝合皮肤,涂擦磺胺软膏,最后用碘酒消毒。

手术后由专人保护羊的头部,以免发生振动。

术后用甘露醇250毫升做一次静脉注射,降低颅内压。

10%葡萄糖250毫升、生理盐水250毫升加抗菌素连用三天,避免感染。

喂食有营养易消化的饲草和高蛋白质精料,以促进伤口愈合和体质恢复。

术后第二天,病羊视力逐渐恢复,白膜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好转。

第三天出现采食、反刍,一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总之,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损伤血管。

羊脑包虫手术比较复杂,头皮多采用十字型切口,以便血液畅通,促进损伤组织快速愈合。

手术用圆切锯开颅骨时应千万小心,因颅骨特别薄,可能损伤脑膜。

拉取包囊或吸取液体时切忌弄破,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寄生在小脑深部包囊难以取出,必须先将囊液吸干后再拉,取不出可直接注入包囊内3毫升吡喹酮杀死囊幼,或注入95%的酒精7-8毫升也可杀死虫体。

无论哪种方法都应避免引起脑组织损伤。

多数病羊手术台后无多大异常,但表现疼痛症状,个别的病羊可会表现出运动不协调、背脖或乱走,过一两天即可恢复正常,精心护理一周后,待其症状完全消失,便能同健康羊一同出牧。

寄生在后脑及深部的脑包虫体难以实施手术治疗,目前一般以吡喹酮口服治疗,病羊按50~70毫克/公斤给药,连用3天,治愈率可达80%。

新的治疗方法:在病羊头部额顶叶部位或骨组织较软的部位,剪毛消毒,先用12号针头刺穿软组织,后用9号针头缓慢刺入脑组织内,一边刺一边观看针管内有无液体,若针管内有液体,则证明刺入了多头勤包囊内,然后将针管和针头分离,再用另一支注射器将左旋
咪哇药液注入包囊内即可。

用药量,大羊0.6g,小羊0.2-0.4g,溶水10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