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制度·战略
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的起源霸权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本意指个别大城邦对其它城邦的支配和控制,后来演变成为指称某些国家凭借实力,蹂躏、干涉别国的主权和独立,以谋取主宰世界(或地区)事务的权利的主张、政策和行动。
霸权主义在近代近代霸权主义始于“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
葡萄牙是欧洲第一个向海外扩张的国家,它最先独占了对非洲的殖民掠夺。
16世纪中叶,西班牙几乎囊括了中南美洲。
继之,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开始了对亚洲、非洲、美洲的掠夺。
在近现代史上,有霸权主义劣迹的国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沙皇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国。
霸权主义在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它先后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
50年代发动侵朝战争,6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80年代则出兵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
谋求全球利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旨。
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也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向第三世界扩张、攫取战略要地;在中国边境集结重兵、制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
在全球范围内,苏联打破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霸权主义的标准判别某个国家是否为霸权主义,不能以其领土面积大小、人口的多少、兵力的强弱而论,主要看其对外政策。
大国不一定都搞霸权主义,小国也不一定不搞霸权主义。
今日之霸权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跨洋跨国家系统。
霸权主义的根源“要成为一个大国(大国就是一个能保卫自己并可对付任何国家的强国),必须有可使国家欣欣向荣的经济基础”(注:〔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52~653、235、285、438、331~332、408、405、399、245~246页。
美国霸权主义政策PPT优选课件
上甘 2020/10/18
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4
提供军事援助、 派顾问等方式
1961年—“特种战争”
1964年—“局部战争”
“南打北炸”, 战争扩大到整个 越南 2020/10/18
(1961—1973)
1973年—战争结束, 美军陆续撤退。15
《欧洲一分为二》(1961)
一件震惊世界的事情发生在1961年8月12日(星期六) 夜里。午夜过后,一堵将东西方分隔长达近30年的墙建了 起来。
1、“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什么?
国内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苏联的势力 2、美国的主要矛头指向哪个国家?
2020/10/18
3、美国采用了什么方法?
军事、经济援助
“冷战” 7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 “通过直接或间接侵犯而强加于各国自由人民的极权政体, 削弱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危害美国的安全。 “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我们的支持,以维护他们 的自由。”
原因? 组成部分?
国家意志
“冷战”(社会主义国家)
扶植控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全世界都在注视我们,
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 力求控制(亚、非、拉美国家)
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
负起这个责任。”
——1947.4.5 杜鲁们的
2020/10/18 一次演讲
5
美 国 的 “ 冷 战 政 策 ” 返回2020/10/18
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020/10/18
发展本国经济等。
9
联邦德国前总理阿登纳在 《回忆录》中说:“美国从 它面对世界共产主义的安全 考虑出发……就必须关心欧 洲的复兴。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 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 们的援助。”
从自由主义看美国霸权
从自由主义看美国霸权一、霸权的定义在国际体系内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行使对他国的控制权的能力。
包括强大的物质力量、霸权合法性及其他国家的承认。
二、是否已经衰落是,从体系视角看,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霸权主导国际体系是公认的事实,但是70年代后,美国霸权体系是否存在一直具有争议。
在自由主义的视角下,国际机制取代了霸权,发挥着稳定国际体系的功能。
比如,美国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中未能表现出足够的主导能力,而且其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意愿已经由全球层面转向区域层面,也不再容忍贸易伙伴广泛“搭便车”的行为。
上述内容说明美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正在减弱,表明美国的霸权地位正在走向式微。
三、是否会延续会,原因:美国政治的公开性、分散性的特征,增强了他国对保持在秩序内并按照原则和机构运转的信任感。
民主国家比非民主国在其机构承诺上, 能树立起更大的可信度。
美国霸权的各种制度具有一种延续性,已变得非常制度化。
除了大规模战争或全球性经济危机, 美国的霸权主义秩序不受霸权主义挑战者们的影响。
即使出现一个大的国际联盟, 赞同另一种秩序, 那么为实现这种秩序所付出的代价也必定比基于现存制度的演变要大得多。
四、美国霸权的特征美国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利维坦,提供大多的公共物品,创建并遵守国际规则,分享决策权威。
非国家性与自由主义是美国在维系世界霸权时对外投射的价值取向,给予其在单极体系”的合法性与持续性。
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 在冷战结束后依然保持生命力; 其生命力源于美国的霸权是自由主义的霸权。
美国自身政治的开放性和渗透性特征, 决定了这种世界秩序的生命力。
由于拥有独特的公开性的国内政治制度, 以及拥有已经创建出的处理国际政治冲突的一系列抑制强权的机构, 美国已有能力保持其扩张性的、制度化的和合法的政治秩序的中心地位。
美国秩序观的实质是以贸易、相互依赖、民主制度、全球统治的制度化为表征的自由主义思想。
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
第五章当代美国的经济政治及全球战略1、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是全球性的。
2、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关系是重中之重。
第一节当代美国经济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与巩固美国为什么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历史短,没有封建的包袱,因此思想不受束缚,创新能力强。
200多年的历史中就发生过两场战争,不打内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能源多,地大物博。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实力基础。
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保持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但其经济发展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战后初期是美国经济的调整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局面。
经济危机、美元危机、能源危机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增长。
里根经济学●紧缩性货币政策●削减福利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企业大幅减税老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开始疲软,美国经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调整与改革。
二、美国经济的调整与改革克林顿时期第四次科技革命即信息革命。
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措施:1.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干预。
2.压缩政府津贴,削弱国防开支,增加税收3.加速发展信息产业4.积极拓展对外贸易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周期。
一高三低:低赤字、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小布什时期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小布什采取的措施:对内经济政策:通过减税和降息,力图扩大就业和投资,推动经济恢复和增长。
对外经济政策:美国政府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连续贬值,促进了出口,缩小了贸易逆差。
三、美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第一,美国经济始终在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循环往复。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和股市两个泡沫相继破灭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第二,财政和金融政策摇摆不定。
扩张性财政政策:即以财政赤字加大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拉动消费上升,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美国霸权战略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一)孤立主义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
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
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
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
“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
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
第二、战争可以避免。
第三、利益可以调和。
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
“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
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
浅析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与实质
浅析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与实质霸权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
从提出“门罗主义”至今,美国已经从一个地区大国演变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
相应地,美国奉行的霸权主义对外政策,也先后形成了关注他国利益、否定他国利益、蚕食他国利益、覆盖他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称霸世界的野心逐步表露无遗。
同时也暴露了其霸权主义的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主要是关注他国利益。
追求本国的霸权利益是美国的一贯做法。
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政府就把自己的外交政策看作是符合并代表全人类利益的政策。
美国谋求国家霸权利益的早期例证,就是门罗主义。
美国打着维护拉丁美洲新国家利益的幌子,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以此掩盖把美洲划作其势力范围的真实意图,是由于当时美国的实力和范围还仅限于美洲,因而谋求美国在美洲的霸权就成为美国最实际的国家利益。
“冷战”前期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为否定他国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无可匹敌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由地区性大国变成世界性大国。
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导致“冷战”的出现。
美国此时的国家利益也由隐讳的霸权利益转为公开的霸权利益。
以美国国务院顾问汉斯·摩根索为首的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提出了“权力—实力—利益”的理论,认为国家利益是通过权力来获取和实现的。
美国的外交目标应该是“增强权力、维持权力、炫耀权力”,“发展国家利益表现为攫取权力,而最重要的是占据军事优势。
”“冷战”后期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为蚕食他国利益。
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国际政治力量趋向多极化,为了保持“世界领导地位”,尼克松政府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等人提出了“相互依存”的理论。
从公开追求霸权转而谋求合作,以便从中攫取他国利益,美国要求它的驻外机构除了执行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上的传统职责外,还要对驻在国从事广泛的国事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方面的管理利益。
后“冷战”时期的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为覆盖他国利益。
霸权主义
洲的掠夺。
在近现代史上,有霸权主义劣迹的国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沙皇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北美洲的美国。
美国霸权霸权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美国成为了世界头号强国,英法等老牌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几年的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发展经济,强调和平就成了当时的唯一话题。
然而,面对苏联的崛起,美国却感到了一丝凉意,这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格格不入,因此被美国视为自己将来的威胁。
二战的胜利也使美国萌发了“霸气”,霸权主义此时已经初露端倪。
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主要目标是阻止苏联扩张、削弱苏联实力;主要实施范围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周边地带和地缘政治上重要的“中间地带”;主要手段是军事上的对抗与遏制。
冷战后,克林顿政府于1994年7月发表的《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中正式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明确提出了美国谋求领导世界,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自由民主力量的战略目标。
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
表现之一是对外军事干预有所加强。
在“参与和扩展”战略下,美国在冷战结束以来对外干预出兵达50余次,年对外用兵频率较冷战时期高出一倍以上。
美国将所有国家分为四类,对无赖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施加压力、军事打击的政策。
1998年末美英未经联合国授权出动空军对伊拉克进行70小时空袭,并公开支持伊国内反对派推翻萨达姆政权;1999年3月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名,绕过联合国,对主权国家南联盟实施78天空袭,并轰炸中国驻南使馆。
表现之二是无视国际关系基本原则,以世界领导自居,实行单边主义,在国际事务中一家说了算。
克林顿政府公布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企图以国内立法约束别国行为;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就宣布将摒弃《京都议定书》,并表示要单方面放弃1972年美苏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美国为了确保中东的战略利益,千方百计阻止法国、欧盟以及俄罗斯介入中东和平进程。
英美霸权的战略比较
、
英国 霸权 的发展进 程
二 、霸权 向美国的移交
14 9 5年美国赢得 了对德战争, 自此,美 国轻而易举地 把 自 己的绝 对 经 济 优 势转 化为 政 治 支 配 地位 , 最终 成 为 世 并 界霸权,世 界进入 了 “ 国治下 的和平 ”(a m r c n ) 美 P xA e ia a 时期 。美 国 霸权 的发 展 同 样经 历 了 积累—— 胜利——成熟等阶段 。 ( 一) 霸权积累阶段 ( 7 6 17 年美 国独立—— 1 1 年 ) 94 美国独立后 , 一方面奉行 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 避免卷入 欧洲的冲突 ,另 方面,通过在美洲大陆以及非洲、亚洲 的 一 扩张 , 扩充 自己的领土, 扩大海外市场。并通过 “ 门罗宣言 ” 阻止英国等 欧洲 国家干涉 美洲 事务 , 而将拉丁美洲置于 自己 的势 力 范 围 。 l 9世纪 7 0年代起 ,第二次技术革命揭开序幕 。此次技 术革命并没有首先发生在英国等欧洲 国家,而是美国、 国 德 等新兴资本主义 国家 。自此,美 国一直处于技术创新的领跑 地位 ,其实力逐渐增长,到 10 9 0年其工业生产总值 已远远 超 过 其 他 国家 , 占世 界 工 业 生 产 总额 的 2 . % 36。 ( 二) 霸权胜利阶段 ( 9 4年一 战爆发—— 14 年二 11 95 战胜 利 ) 11 年 ,英 德 进 入 战 争状 态 ,第 ‘ 世 界 大 战 全 面爆 94 次 发。 美 国此时并无意于介入欧洲 事务 , 。 而是采取中立政策 , 并通过与交战双方的军事交易 以增强 自身实力 。 但最终为了 维护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扩张而 参战, 协约国因美 国的支
一
在 之后 的 2 0年 中 ,大 国体 制 被德 意 志 所 支 配 。 1 世 纪 末 , 9 英国对德 国的优势逐渐丧 失, 不得不调整其维持 欧洲均势的
美国霸权主义
美国霸权主义冷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以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美国霸权主义极度膨胀,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是无发置身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之外的,是无法回避美国霸权主义的。
因此,研究美国的霸权主义,特别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就构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
一、美国霸权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源“我们本应是座山巅之城,让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望着我们。
”这句话代表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源头。
它的意思是说,最早来新大陆的欧洲移民,就是为了逃避当时欧洲社会黑暗的封建统治,试图建立一个让他人敬仰,仿效的自由、民主的国家。
美国尽管没有像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明定基督教为国教,但基督文化一直是美国精神的核心,是其文化“主流的主流”。
所以美国人常常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是最优越的,有向世界宣传这种思想、价值观念和推广这种制度的责任,即“领导世界”的责任。
二、美国霸权之路: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1776年美利坚民族开始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独立战争,经过几年浴血奋战,于1783年取得独立。
美国从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独立出来后,为满足资产阶级扩大市场和奴隶主扩大种植园的要求,在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不久,美国政府就违背自己信誓旦旦制订的“天赋人权”宣言,迫不及待地、迅速地走上了大规模扩张领土的道路。
美国扩张领土的手段多种多样,有在威逼之下的“购买”,有在颠覆之后的吞并,也有公开的战争掠夺。
凡是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的边界是随着领土的扩张而不断变化的。
在世界各国历史上,美国领土扩张之迅速是首屈一指的。
1803年,美国从拿破仑手里以每英亩不足2分钱的代价取得了比它原来十三州全部领土还要大一倍多的路易斯安那领地;1810年到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佛罗里达及其邻近的一大片领土;1834年到1845年,美国采取先支持得克萨斯脱离墨西哥而独立,然后加以吞并的手段从墨西哥手中拿走了得克萨斯;1846年到1848年,美国通过美墨战争将属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的大片领土攫为已有;1853年,美国又从墨西哥夺取了位于今天亚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州西南部的一大块领土。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二战以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文章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西方国家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其基本目标都是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全球战略是:一、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和平”战略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于整个世界,其全球战略具有鲜明的扩张性、进攻性、侵略性。
杜鲁门政府(1945——1953)上台以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的局面,很快修改了罗斯福设想的大国合作政策,制定了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内容是:(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实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进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2)建立资本主义阵营,实行“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资金”,在经济上扶植西欧、日本;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西方军事联盟。
(3)在亚非拉广大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通过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
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在朝鲜战场失败后,力图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对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肯尼迪政府确立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把对抗与缓和两手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文化渗透,同苏联一起攻击中国。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场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全球影响力较量。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主要超级大国展开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角逐,并试图争夺全球霸权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
一、政治对抗在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政治对抗是最突出的。
美国奉行反共主义政策,试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推广到全球范围内,并发起了一系列遏制苏联的政策。
例如,美国领导下的北约在欧洲建立了一个防止苏联扩张的军事同盟体系。
而苏联则通过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援助“亲苏”政权等方式,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对抗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分裂,双方势力范围的划分也成为整个冷战时期的核心争议之一。
二、军事角逐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军事领域展开激烈的角逐。
双方都大规模地发展和研制了核武器,形成了核威慑的格局。
同时,美苏两国还进行了大量的常规武装力量建设,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发展。
他们追求在武器装备和军力投射方面的技术优势,力图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战略平衡。
这种军事角逐不仅导致了军备竞赛的加剧,也加深了全球军事对抗的风险。
三、经济竞争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在经济领域上进行了竞争。
美国通过提出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模式,试图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与此相对,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广,试图影响和引导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然而,在经济方面,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最终导致苏联在1989年崩溃。
四、影响全球霸权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实际上是争夺全球霸权的竞争过程。
美国作为二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通过其庞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试图建立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
而苏联则试图通过对其势力范围的扩张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然而,随着冷战进一步发展,苏联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困境逐渐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其崩溃,美国则成为了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
总结起来,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紧密相关。
我国的基本国策战略制度方针路线
一、“战略决策”类1、可持续发展战略3、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5、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西部大开发战略” 4、中部崛起战略6、实施“走出去”战略7、科教兴国战略8、人才强国战略9、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决策。
二、“基本国策”类1、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我国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外开放,节约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男女平等,水土保持三、“制度”类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5、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四、“文明”类1、物质文明2、精神文明3、政治文明4、生态文明五、“本质”、“实质”类1、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人民当家做主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4、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依法治官、依法治权5、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6、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六、“核心”类1、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3、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5、生态文明的核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6、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8、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人格尊严权七、“原则”、“准则”类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道路”、“专政”、“领导”、“思想”。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原则:霸权均势
霸权 均 势的界 定 : 霸权 困境 中的 选择
化 等领域 受 益 良多 , 但 也成 为制 约美 国 霸权 目标 实 现
的重 要 因素 。
实力 与 目标 不 平 衡 的 “ 霸 权 困境 ” , 霸权 很 难 再
通过“ 先发制人 ” 、 “ 单边主义” 等手段来实现, 随着时
第一 , 具有 地 区影 响力 的新 兴 大 国不 断 出 现 , 中 代 的变迁 霸权 增 添 了“ 制度 ” 、 “ 以退 为进 ” 和“ 均 势 外
更 多 的精 力投 放 到它 的重点 发展 区域 即亚太地 区。 非军 事 霸权 , 这是 自由制度 主义 理论 的现 实应 用 与发 第二 , “ 全 球化 发 展所 导 致 的 威胁 的非 对 称 性 也 展。“ 霸权体系在某种 程度上也 可 以说是一种 合作
日益 困扰 着美 国政 府 ” 。 …n 全 球 化 背景 下 , 复 合 型 相 体 系 , 在 霸权 国权 力 的绝对 影 响下 的合作 。这 种合 作
美 国亚 太再 平衡 战 略的提 出、 实 施 和调整 都是 为 互依 赖 的 国际体 系使 国与 国之 间 的共 同利 益 错 综 交 了实现两个 目标 , 短期 目 标是为美国的经济恢复与发 叉 , 形成 了你 中有 我 , 我 中有 你 的紧 密关 系 , 美 国 的霸
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 长期 目标是继续维持其 权 目标受 到 了这种 客 观利益 交 叉现实 的制 约 。 全 球霸权 地 位 , 享 受 霸权利 益 。然 而这 两个 目标 的实 第三 , 最掣肘美 国霸权 目标的因素是应对各种威
2 4
的实质 就是 其他 国家 不 得不 接 受 霸 权 国家 制定 和 推 国 的合 作是 亚 太再 平衡 战 略巧妙 实施 的保 障 。 行 的国际规 则 ” 。 ¨ 舵制 度 霸权 的获 得 与 制 度 的 非 中 第一 , 在制 度化 框 架 内发 展 亚太地 区的经 济政 治 性 特点 紧 密相关 , 制 度 的非 中性 特点是 指规 则 总是 由 关 系 。过 去 , 建 立 在开 放 、 多边 的 国际 规 则 网络基 础
各国军事战略比较
摘要最近,美国等一些国家在我们周边海域公海进行联合军演,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我们应对好像得不到要领,效果不好。
美国军事战略是全球霸权的军事战略,服从于推行美国的价值观、人生观、西方政治制度为目的,妄想用其价值模式、政治制度统一世界,征服世界,美国军事战略毫无例外的服从于这一个目的。
其它国家的军事战略也有其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
文章是个人观点和判断,通过各国军事战略的综合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各国军事战略的现状和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当前军事问题,以便采取更好的措施和办法,是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的。
关键词:军事战略各国打击实施各国军事战略比较最近,美国等一些国家在我们周边海域公海进行联合军演,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我们应对好像得不到要领,效果不好。
现在有点时间,并且利用一些时间查看一下军事战略相关资料。
为此,就个人认识讲一点综合看法,讲一下各国军事战略比较,其它有关问题以后再论述。
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当前军事问题,以便采取更好的措施和办法,应对我们当前时局。
一、各国军事战略概况美国军事战略是全球霸权的军事战略,服从于推行美国的价值观、人生观、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目的,妄想用其价值模式、政治制度统一世界,征服世界,军事战略毫无例外的服从于这一个目的。
对不顺从的国家软硬兼施,内外并用,多管齐下。
“硬”是军事手段和威胁,“软”就是道德、文化及价值上去腐蚀、分化和瓦解对手,“内”就是培养亲美势力,进行颠覆活动,“外”就是狼群式的威胁、围堵,“多管齐下”就是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进行孤立制裁和围剿。
采用这一方法,美国近年成功的案例很多,如南斯拉夫、伊拉克、前苏联、阿富汗、乌克兰等,这一方法非常有效,大批建制的国家,一个个土崩瓦解,各个击破,实施了其政治目的。
这些国家有的是被战争摧毁的,有的是用道德、文化及价值去腐蚀、分化和瓦解的,有的是从更换领导层起到作用的,可见美国军事战略一斑,服务于政治经济目的,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日益卑鄙无耻,而且比任何国家都更加明显地暴露出猛禽野兽的大面目。
论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
论战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作者:苏玫霖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6期1战后美国称霸全球的整体战略1.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数年的战争后人们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现,美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美国不但最后打赢了战争,而且在经济上美国发了战争财,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通过战争这个机制流到了美国。
1944年5月,美国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各方签定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
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
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1.2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组织——联合国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
从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后期,联合国渐渐被美国操纵利用。
联合国的创建,表达了战后世界人民的希望;《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平等独立和持久和平的向往。
但是,联合国刚刚成立不久,美国便力图利用它来谋取自己的私利。
在它的操纵下,联合国曾经做了很多不光彩的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各国人民意愿的事情。
1.3.试图建立世界贸易组织:1945——1946从1946年2月开始筹备,到1947年4月至8月,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二次筹委会会议。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特点
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中。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美国霸道、强权的揭露,还无法充分地说明在当今国际关系民主化浪潮中不少国家仍认可或追随美国霸权的原因。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两个阶段。
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
其中,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为转折点,前期的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进攻性与扩张性,后期以势力收缩和对苏缓和为基调。
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共同的主旨是保持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统而观之,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与决策不断进行着调整,但是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其内在连续性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谋求主导性优势的战略一以贯之。
而且从冷战到冷战后,美国的霸权野心还不断膨胀,从遏止共产主义发展到在全球大力扩展民主与自由市场,从充当西方世界的盟主发展到确立“领导”世界的全球战略目标,并不时大肆动用武力和采取“单边主义”行动以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志。
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
一、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
联盟既是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力量支撑点,也是美国霸权覆盖的核心区域,同时美国维持联盟体系与在势力范围内施展霸权的方式别具特色,带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
历史上的大国霸权往往直接采取武力征服领土、奴役人民、强占资源的形式,美国霸权则更多地采取“借力”的方式,通过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构建其联盟体系和势力范围,形成一个包围对手的网络。
二、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
为自己的霸权扩张披上道义合法的外衣是几乎所有霸权国家所通用的手法,而美国在这方面更胜一筹。
霸权的兴衰及其理论启示
霸权的兴衰及其理论启示" 一霸权兴衰的辩证紧张在世界政治中,衰落是个十分复杂的概念。
它可能是绝对的,即是对自身的衡量结果;也可能是相对的,它是与外部力量比较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衰落,既可能是其外部力量不断强大导致的,也可能是其自身不断腐败造成的。
中国的清王朝从盛极一时的帝国败落成倍受凌辱的弱国,更多的原因是自身的腐朽。
按照历史学家霍勒斯·沃波尔的看法,英国“从一个强大的帝国衰弱成一个像丹麦或撒丁那样无足轻重的小国”,是因为外部力量特别是美国的崛起和殖民地民族主义兴起造成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衰落总是相对于别国优势地位的丧失。
“衰落现象”往往会造成国际秩序的变化,进而导致新秩序的产生。
它一般而言是“无序—有序—无序”辩证循环的先决条件。
然而,判断一个国家的“衰落”与认定一个国家的“ 崛起”一样是相当复杂的。
除了衡量“衰落”、“崛起”的各种指标以外,这两个概念还包含着“相关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往往造成负面的结果。
譬如西方人认为苏联“衰落”了,便顺理成章地判断俄罗斯的所有行为都不具有敌意了。
相反,他们认为中国“崛起”了,就自然地判断中国有“扩张”的企图。
导致“衰落” 的因素不仅仅是实力的变化和所谓“霸权的转移”,“软力量”的作用同样是巨大的。
所谓“软力量”就是思想和对利益得失具有重大影响的规则。
海湾战争结束后,挟胜利之威风的美国总统布什“硬力量”可谓登峰造极,但在竞选连任时却仍未能免于“衰落”。
耐人寻味的是,苏联在冷战中不敷为继而终致崩溃,而许多美国学者得出的结论却是美国的衰落势不可挡。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美国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45年以来一直很自然地下降着。
但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下降的速度超过了它所应该下降的速度”。
戴维·卡利奥则认为:“由于经济的过度扩张和管理不善,相对衰落已开始变成绝对的衰落”。
[10] 二霸权的衰落:概念西方社会要阻止这些分配联盟势力的增长是有极大困难的。
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
陈积敏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博士大家好,我是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陈积敏,主要从事美国问题研究。
今天在这讲之中,我们主要想谈一谈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
之所以选取了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少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战之后所建立的这样一种国际体系,很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制度把它联系在一起的。
而国际制度与美国在二战之后所确立的霸权地位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我们今天选取这样一个主题跟各位作一个介绍。
在这讲之中,我们想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从概念上面来界定一下什么是国际制度,什么是霸权,以及它们的功能与作用是怎么样的;第二个方面,国际制度与美国霸权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点,回归到中国的视角来看待如何去认识,以及如何去对待美国的制度霸权。
一、概念分析:国际制度与霸权关于国际制度,在国际关系理论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我们引用的是国际机制,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国际机制与国际制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很细微的区别,但是,我们在此不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所以我们就通过对国际机制这个含义的认识就跟各位强调一下国际制度的含义。
所谓的国际机制是指国际关系与特定领域里汇聚着行为体预期的一系列明示和暗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这句话是从英文之中翻译过来的,源自于美国的一位学者Krasner 在1983 年出版的一本书,是由他出版的《国际机制》之中的一段话,这句话读起来比较地拗口,但我们给它深入地剖析一下,分解开来的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第一个,它的背景是什么?是国际关系领域之中的一个概念,所以其领域是国际关系领域;第二个,它的主体,国际行为体,主要是国家;第三个,它的核心。
这个国际机制一个很核心的概念是国际行为体共同认可的一套原则、归分,所以它的核心内容是必须要得到国际社会之中的行为体,即国家的认可。
体现方式比较灵便,具有明确的、明示的方式。
如国家与国家之间订立的条约、国际法律,同时还有一些不需要明文规定的,如国际惯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权之翼》的战略评估立足于国际政治的重大实践,尤其是加强当前世界政治转型的研究。在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当前世界存在的巨大差异,也展示了当前美国霸权的异常强大。进而,作者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和范式转移的角度详细剖析了当前世界政治转型的原因。作者认为,冷战结束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的巨大变革,美国霸权也进入一个相对明显的转型时期。由于美国已经习惯了两极霸权的世界格局,因此冷战的结束意味着,美国可能需要一个新的调整时期。换句话说,当前美国不但较难分清竞争的格局和对手,也更难实现权力的转换。实际上,《霸权之翼》一书向读者展示了,国际战略理论只能从实践中走来,而不可能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自我循环。
《霸权之翼》的战略评估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我们理解当前美国的对外政策提供了一份有益的思想路线图。在谈到美国霸权战略的地区布局时,作者指出,美国的欧亚战略重心出现东移,总体上改变了重欧轻亚、先欧后亚的传统安排,加强了对东亚的重视。而且,作者强调软实力层面的战略利益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软实力层面的战略设计,虽然短时间内很难收到如同大炮政策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察,它是美国行为中最具渗透力和战斗力的。受惠于相对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美国按照自己的需要勾勒出世界秩序:安全约束的机制、互惠性的霸权和经济的开放性、资本主义认同感。事实上,和平演变战略就是通过西方秩序的架构(各种制度创新)及其吸引力完成的。由此司见,世界秩序和各种制度安排是美国霸权的遗产,是维护美国的大国地位的软实力,帮助美国达到了不战而胜的目的。换句话说,作为一个富足的维持现状的国家,美国在维护国际秩序方面有其利益。 #p#分页标题#e#
3.凸现战略评估的现实性与前瞻性
《霸权之翼》是一本全面评述美国战略的专著,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战略思维训练。除了霸权、制度以外,《霸权之翼》一书的第三个核心概念就是战略。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历史回顾,无论是评估现实还是展望未来,作者自始至终对美国霸权贯穿了一种战略层面的解读,即本书不乏战略谋划的真知灼见。
美国霸权走下坡路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原因在于:第一,美国国家实力与独霸世界的战略意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二,一些新兴大国的崛起开始冲击美国霸权的合法性;第三,国内不断膨胀的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潮导致自身软实力开始下降。在充满变动性的当今世界政治舞台上,美国霸权的未来发展大多取决于,美国能否对已有的制度网络做出有效改革。如果美国未能及时而有效地对自己主导的制度网络做出变革,或者未能提供更加合理的制度创新,那么其霸权的衰落过程将大大加快。更为致命的是,目前美国国内出现了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危机,这无疑也会加大美国霸权护持的难度。例如,2004年,亨廷顿推出《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仔细解读了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深刻挑战。在亨廷顿看来,我们是谁?的问题对美国传统的价值和信念构成严重挑战,美国已经到了一个紧要的转折关头。由此可见,如果美国没有充分做好适应世界急剧变革的准备,那么其霸权必然会置于未来国际体系的对立面。
霸权·制度·战略.txt单身很痛苦,单身久了更痛苦,前几天我看见一头母猪,都觉得它眉清目秀的什么叫残忍? 是男人,我就打断他三条腿;是公狗,我就打断它五条腿!
二战结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世界权力结构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美国霸权的神奇性色彩愈发突出。然而,对于美国霸权在世界政治转型中所出现的新变化,已有的霸权理论模式(霸权稳定论、霸权周期理论、霸权转移论等)未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解释,国际关系学界有必要对此而为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门洪华博士新近完成的《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以下简称《霸权之翼》)一书,就是上述有益探索中的一种尝试。
下面,就《霸权之翼》一书谈几点个人阅读体会:
一、《霸权之翼》的写作特色
1.注重理论分析与历史厚重感的有益结合
《霸权之翼》所设定的理论目标是,从权力转移、问题转移和范式转移的角度,对霸权的解释模式进行理论总结,进而提出从国际制度的进程性角度构建综合性霸权解释模式。作者认为,在美国霸权的解释模式上,我们不仅强调权力(结构性因素)的概念,还要强调国际制度(进程性因素)和观念的价值。具体地说,解释美国霸权及其未来,需要通盘考虑权力稳定、制度稳定、观念稳定的价值,强调结构性因素、进程性因素与观念变革的结合,从而确定一种综合性的解释模式。为了完成这一理论目标,作者确定了《霸权之翼》一书的理论研究重心,即如何评估国际制度的战略价值。国际制度不仅是一种霸权的工具,也存在一定的道义内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制们理解美国霸权提供了一些有益思考。在我看来,评价一部人文社科作品的标准之一是,作者不断追求的学术理想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霸权之翼》一书是门洪华博士追求自己学术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正是作者为一种永恒的学术理想而进行的不懈追求,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霸权之翼》一书的强烈震撼。换句话说,在社会科学领域,只有用心创作出来的作品,读者才能真正体会出创作者所具有的责任、奉献之理论品质。但愿,这不是多余的话。
与此同时,作者将历史沿革视为分析美国霸权的另外一条主线。作者明确指出,美国霸权本质上是一个历史变革的过程,尤其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兴衰而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在作者看来,关于美国霸权的理论解释需要增强与历史分析之间的结合。既然历史是检验理论的实验室,而且历史本身蕴含了许多理论的素材,那么掌握历史知识能够扩大和充实理论家头脑中的资料库,提高他们提出理论假设的能力,使之更好地接近现实。为此,作者在展示美国霸权之理论内涵的同时,着力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创新等层面详细剖析美国霸权的根源,将美国霸权的发展分为相互联结的几个阶段,并且分析了美国后冷战时代的大战略。
根据作者的总结,美国的制度性霸权(institutional hegemony)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国际制度是美国追求和维护其霸权地位的重要战略途径;第二,国际制度发展成为结构性因素、权力因素,从而成为美国霸权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这种新自由主义霸权,通过互惠式的制度安排,不仅使美国人对国家利益的时空范畴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使美国的同盟国乐于接受这种领导。正如约瑟夫奈所说的那样,国家利益的重新定义,往往不是外部威胁或国内压力集团要求的结果,实际上它们是由国际通用的规范和价值决定的。按照作者的分析,美国霸权既体现在全球层面的制度布局上(国际秩序、联合国等),也体现在地区层次的制度布局上(以美国为中心,以美洲为基础,将欧亚大陆囊括在其中,而且其战略中心出现东移趋势)。另外,美国的制度性霸权明显带有战略文化的含意。作者认为,文化价值观是美国霸权中的永恒主题,也是富有战略价值的核心变量之一向外输出文化价值观念成为美国霸权的一个鲜明特点。相对于罗马霸权、英国霸权而言,美国霸权并不是建立在海外占领的基础之上,而是将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观念作为对外扩张的宣言书,进而通过通俗文化、民主观念等实现了全球化与美国化的融合,从而塑造了一个真正的世界霸权。
二、《霸权之翼》的两点缺陷
1.对美国霸权的国内制度等因素的论述略显不够
虽然本书在第二章《美国霸权的根源》也谈到美国霸权兴起的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但是并没有就美国霸权的国内制度等因素展开详尽剖析。正如内政和外交不能完全分开一样,制度在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的两种内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正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要想全面分析美国霸权的制度性内涵,不能忽视国内制度等内部因素。换句话说,探寻美国全球霸权的逻辑离不开其国内因素(包括思想
2.对美国霸权的发展前景未做深入探索
尽管美国的制度性霸权更具穿透力和杀伤力,但是人们不免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新式霸权能否是兴衰规律的一种例外。《霸权之翼》对此做出了一些回应:大国的兴衰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不变规律,美国的制度性霸权也有一个自然的兴衰过程;霸权的兴衰不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循环现象,而是世界政治转型期间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权力转移;等等。但是,《霸权之翼》一书并没有对美国霸权的未来发展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关于美国霸权的未来发展,学术界尚存争论。有的观点认为,美国霸权在911以后的世界得到了提升;也有观点认为,美国霸权已经明显出现了衰落的症结。学者们之所以对美国霸权的未来走向产生分歧,是因为他们对美国霸权的基础性因素及其外部环境常常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简介: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91)
2.努力探寻美国霸权的制度性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霸权的理解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霸权指一国拥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力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并操纵国际体系的运作。霸权的成长存有共同之处,例如,世界大国大多是海军强国,并具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等等。然而,美国霸权的成长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辉煌之处,即美国的全球力量是通过国际制度布局创造的全球体系来发挥的。通过突出国际制度刚性发展的重要性,《霸权之翼》一书使读者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国际制度是美国霸权战略的一块基石。20世纪是国际制度发展的机遇期,国际制度为美国提供了与大英帝国不同的充分介入世界事务的权利,甚至已经成为美国霸权结构中的一部分。
基础、制度保证等)的考察。
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美国独特的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结构是其全球性霸权的深厚基础。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因此其自由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传统,甚至成为保守主义的代名词。在美国,政治共同体的根本法则、私人财产的特权以及公共权威的特定范围等问题从来没有像欧洲那样受到质疑,因为它们是美国传统的遗产。也有西方学者认为,如果对美国在20世纪建立全球霸权的社会和历史基础重新进行阐述和理解,那么应当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并适当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例如,罗伯特考科斯指出,在美国的世界霸权后面,存在着生产、国家与世界秩序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与这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新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构造是密不可分的,即美国全球霸权是其国内生产性政治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