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经二首
高中语文必修2《诗经》两首-作品赏析
《诗经》两首-作品赏析氓情节和主题《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述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
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全诗的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氓(情节)恋爱婚变决绝(章节)第一二章第三四五章第六章(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哉载言载笑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宴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兮”“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嗤嗤”;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件:4 《诗经》两首
-10-
4
《诗经》两首
自主梳理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新课助读
1.注字音
加点字 蚩 蚩 . 垝垣 .. 桑葚 . 咥 其笑矣 . 靡盬 . 氓 靡 读音 chī guǐ yuán shèn xì gǔ 氓 之蚩蚩 méng . 流氓 máng . 靡 室靡家 mǐ . 靡 费 mí . 加点字 愆 期 . 尔卜尔筮 . 隰 则有泮 . 狁 . 骙 骙 . 载 将 载 笑载言 . 一年半载 . 将 子无怒 . 将 来 . 读音 qiān shì xí xiǎn yǔn kuí zài zǎi qiāng jiāng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句段点评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点评:这四句采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情形。这个男子 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拿布来换丝,实则是向女子求婚。 一方面,男子的外表忠厚老实;另一方面,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打 扮。这几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 悲剧埋下伏笔。
-16-
4
《诗经》两首
自主梳理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佳作赏析
新课助读
(8)(2010· 江苏高考)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 氓》)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 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 采薇》)
-17-
4
《诗经》两首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8-
4
《诗经》两首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首 页
预习导引
核心归纳
高一语文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
理解两首诗的文学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掌握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究两首诗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关雎》和《蒹葭》的文学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三、教学难点两首诗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式。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1.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经》吗?知道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山之作吗?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关雎》,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关雎》的主题和情感。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4.赏析诗歌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如比兴、重章叠句等。
提问:请大家举例说明这首诗中的比兴手法。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蒹葭》1.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蒹葭》,你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蒹葭》,感知诗歌内容。
提问: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蒹葭》的主题和情感。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4.对比分析将《关雎》和《蒹葭》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
提问:请大家从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比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5.赏析诗歌分析《蒹葭》的艺术特色,如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等。
提问:请大家举例说明这首诗中的情景交融手法。
6.课堂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诗经》中的其他作品,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经二首关雎和蒹葭原文和翻译
诗经二首关雎和蒹葭原文和翻译从先秦时期至现在,《诗经》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重要的文献。
它着重描绘了中华民族古代融贯自然与人文文化的精神世界。
今天,《诗经》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精髓的重要文化遗产。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包括原文和翻译,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价值。
关雎是《诗经》中第一组诗歌第二首,它讲述了人们在关河边发现雎鸟的故事。
下面是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如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河边一片荇菜,左右流过。
窈窕淑女,不得见而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河边一片荇菜,左右采之捡之。
窈窕淑女,弹奏琴瑟友和。
河边一片荇菜,左右之割之。
窈窕淑女,奏着钟鼓欢乐之声。
这首诗表达了男女追求爱情的主题,充满了文人的情怀,流露出了男女勇敢表达爱情的精神,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里的审美价值。
蒹葭是《诗经》中第一组诗歌第三首,它讲述的是几年后遇见初恋的悲伤故事,原文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翻译如下:蒹葭苍苍,白露已成霜。
所说的那个人,在那水一边。
我回游而来,道路阻碍又长。
我游回而来,正好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还未。
所说的那个人,在那水之湄。
我回游而来,道路阻碍又跻。
我游回而来,正好在水中坻。
这首诗歌借助蒹葭这个自然元素,以静谧的语调流露出了诗人对曾经爱慕的女子的思念之情,更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人文关怀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分析这两首诗歌,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观念主要表现在婉转动人的感情描写、细腻的自然描摹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中。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件《诗经》两首
【关于“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桑 叶新鲜润泽状态来比喻女子年轻美貌 的情状。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用 桑叶枯黄凋落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的 情状。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 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关于“兴”】
•第三章前四句写桑叶鲜嫩,告诫斑 鸠不要贪吃桑葚。以此来引起后面 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写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以 此引起写婚后的不幸。 •效果: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
小子! 何莫学乎诗……
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 “颂”三大类。“风”又叫“国风” ,大都 是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 乐歌。“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1—3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结 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特点和妙处。
特点: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 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植物:作、柔、刚 时间:莫、阳
表现时间的流逝,“我”焦虑、痛 苦的心情逐渐加重。 妙处:强调主题、加深情感、回环往复 的音乐美。
朗读4、5章,思考:这是一 幅怎样的战争场面?为何要写战 争场面?
三、艺术手法
2、对比
(1)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的对比 (2)氓婚前婚后的对比 (3)女主人公和氓对爱情婚姻不同
态度的对比
采薇
朗读1—3章,思考:士兵为 何而忧?
征役不止、归薇”写起?
兴:薇菜由嫩到老,时光无情 地流逝引出戍卒思归,从春到 秋,归期难定。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经两首《氓》《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十分出色的 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代王夫 之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一倍 增其哀乐。”你同意吗?
这四句诗,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 韵味无限,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
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的垂柳,仿佛亲人难舍
难分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 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胜 利的那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 只有风,只有雪。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是那
样漫长,谁理解这回乡路上的孤单!
韦凤娟在她的评论中写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交瘁的
士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 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 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 息。”
合作探究
2、“作战”部分。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
形象感画面感很强,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充分运用你的想象,再现宏伟的战争场面。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意象优美,堪称神 来之笔。就这些方面展开讨论,谈谈你的理 解。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极写战
马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
《诗经》二首
《氓》
《采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
收入从西周到春秋 时期的诗歌 305 首。 汉以前被称为 《诗》 或 《 诗三百》。 内容:风 雅 手法: 赋 比 颂
诗经“六义” 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反复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 的源 头。
风 雅 颂 赋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 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第一部现存的诗歌总集。
其中收录的诗篇涵盖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千多年间的社会风貌、人生哲理、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
在高一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深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重要篇章,分别是《关雎》和《木瓜》。
一、《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抒情诗之一。
在学习该诗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知识点:1. 作者和背景:《关雎》的作者是佚名,属于诗经中的风雅类。
该诗记录了周王室的庄妃被废后,她对失去身份和地位的自我辩护。
通过形象的描写,通过庄妃之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深切关注。
2. 抒情表达:《关雎》运用了抒情手法,通过对庄妃的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情感。
例如,诗中使用了“有冤者”来强调庄妃的委屈和冤情,使读者对庄妃的遭遇产生共鸣和同情。
3. 结构和韵律:《关雎》由两首相同章节的诗组成,每首诗都由两句意义相关的句子构成,共四行。
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手法,给诗歌增添了韵律美。
二、《木瓜》《木瓜》是诗经中的一首咏史篇章,通过咏史的方式来反应社会的种种问题。
学习该篇时,我们重点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1. 题材和作者:《木瓜》是一首关于历史人物的颂歌,反映了商代时期的社会风貌。
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通过《木瓜》表达了对商代社会的思考和思索。
2. 社会风貌:《木瓜》中描绘了商代时期人们繁忙的生活、争战的场景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对“木瓜”的描绘,诗中展现了商代社会的繁荣和地方衣食丰美的景象。
3. 象征意义:《木瓜》以木瓜为象征,通过对木瓜果实的描写,寓意着国家的丰饶、人民的富裕和繁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屈原对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通过对《关雎》和《木瓜》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观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高一语文学习对大家来说很重要,课堂上学习完课文中的内容后要及时的进行课下巩固复习,这样才能够彻底掌握住这些内容,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希望对大家掌握高一语文知识有帮助。
一、《氓》【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1.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诗经》收集了从至大约500年间的诗歌篇,展开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体例:风、雅、颂。
风,不同地区的,含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时的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的,《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手法: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为主,兼有杂言,多用重章叠唱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押韵,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中途转韵。
2.《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
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⑤隰则有泮:___通___ ()1.现实主义西周初期春秋中叶 305 诗三百民间乐歌宫廷宴享歌颂祖先功业四言3.méng chīchī qiāng qiān guǐ yuán zài shì jiù huì dān cú qí shāng jiān chángxì xí pàn4.①匪,通“非”,不是;②无,通“勿”,不要;③于,通“吁”,唉;④说,通“脱”,解脱,脱身;⑤泮,通“畔”,边岸。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诗经两首》课件(共47张PPT)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悔;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忠贞。
可见,爱情,酸甜苦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 之名篇《氓》,去领略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吧。
(通“畔”)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代誓言) (止,了结)
(诚恳的样子) (第二人称,你)
问题探究
1、《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 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对比来。 析:(1)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 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我”受尽屈辱, 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2)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 “信誓旦旦” 。 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 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 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 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 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 《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 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 指《大学》《中庸》《论语》《孟 子》;“五经”指《诗》《书》 《礼》《易》《乐》《春秋》)成 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 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二首》课件(共69张PPT)
提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比喻
第三章 兴、比 2、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唉,斑鸠呀,不要贪吃桑葚! 兴: 以兴起,引出观点。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比:
喻体 本体
斑鸠 桑葚
女子 男子
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男 子。
• 第四章 3、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兴、比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下来。 兴: 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
偕:共同,一起。 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泮:通“畔”,岸边。 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 旦旦:诚恳的样子。 其:第二人称,你。 是:指示代词,这,指代誓言。 已:止,了结,终止。
课文赏析
一、列出本诗的结构图表。
二、女主人公的形象如何?(结合例句分析)
三、本诗的主题如何?
四、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桑之未落,其叶 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 耽!士之耽兮,犹可 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沃若:润泽的样子。 于嗟:感叹词。 于:通“吁”,叹 息。 耽:迷恋,沉溺。 说:通“脱”,解脱。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鉴赏要点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文中运用赋的地方:
第一、二、五章
鉴赏要点
• 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比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兴、比
第四章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比 兴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陨:坠落,掉下。 徂:往,到。 三岁:约数,指不确定的多数,可译为“多 年”。 贫:形容词作名词,贫穷的生活。 渐:浸湿。 爽:差错,诗中指爱情不专一。
诗经二首原文及翻译
诗经二首原文及翻译诗经二首原文及翻译:第一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第二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
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诗经》两首
红颜既逝始识莫为情耿, 君不见沙场征战几人回。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技法提炼 随堂检测 时文赏读
书香晨读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内容上分为
、
、
三部分,其中“
”包括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
”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
”
主要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四十篇。表现手法主要是
;形式上
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
,
《伐檀》《硕鼠》为其代表作。
高考小贴士
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李清 照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 行为。 2.即景抒情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感慨油然而生。如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杨柳》的笛 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来,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感染人,
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
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三是
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
语文第二十一课《诗经二首》
教案纸
《诗经二首》 一、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 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 305 篇。 先秦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 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 比、兴。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 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二、文本解析:(一)静女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嫩茅草, 茅草美丽又新奇。 不是茅草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四)人物形象 男子:憨厚、痴情 女子:美丽可爱、聪明调皮
采薇
1
教案纸
一、文本解读 《采薇》选自《诗经》中的“小雅”,据说此诗是周文王 调遣军旅防备玁狁等族时的出征之歌,是一首描述边防军士服 役思归,爱国恋家,情绪矛盾苦闷之作。《采薇》是截取诗歌 的前两字为题,“薇”即野豌豆。 第一章分析: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起兴, 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恨、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 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以下几 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三章分析: 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 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以薇菜 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役期却无止境,军 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靡使归聘”和“我 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 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四、五章分析: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对战争场面的具体 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 刻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 战争频繁,居无定所,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 自读一遍,并尝试翻译。比较原文与你的译文, 感觉一下,哪种表达效果更好? 二、声音对于诗歌的重要意义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把《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 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为现代散文“从前我 走的时候,杨柳还正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天已经在下 大雪了”,并比较说:“原诗的意义虽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 知去向了。义存而情不存,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住原文的音 节。”因而他认为诗较散文难翻译“就因为诗偏重音而散文偏 重义,义易译而音不易译”。 这一点从反面证明了声音对于诗 歌的重要意义。因此,朱光潜说:“诗是情感的语言,而情感 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这是诗的命脉。读一首诗, 如果不能把它的声音节奏的微妙起伏抓住,那根本就是没有领 略到它的意味。”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记录了周代早期的历史风貌和民众的生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在高一必修二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两首精选篇目,即《蒹葭》和《七月》。
这两首诗歌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蒹葭》这首诗。
《蒹葭》描绘了一幅青春少年在乡村间嬉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用到了许多意象的描绘,比如“蒹葭”、“於飞飏”和“采葑菲”。
这些词语不仅展示了古代乡村的青葱景色,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的憧憬。
而与此同时,诗中的“少之时”和“云云”,则让人们不禁联想到青春的短暂和岁月的流逝。
这种对青春和时光的思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生哲理的思索,也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而另一首诗《七月》,则以农耕劳作为主线,描绘了夏季农田的生机勃勃和忙碌景象。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农民勤劳努力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苦夫”、“望月”等词语,则通过对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然景观的品味,传达了崇尚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这种感恩劳动、珍视环境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中深深植根,并延续至今。
这首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的农业景象,也给了我们以对劳动和自然的思考。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也传达了古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在这些古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对于人性、道德、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讨论与探索。
同时,诗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蒹葭》和《七月》这两首精选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通过对农耕劳作的描写,呈现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与思考。
读《诗经》的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文人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翻译与赏析(2)二、《采薇》【原文释义】采薇(《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
止:语助词)。
曰(说,或谓语助词,无义)归曰归,岁亦莫止(一年将要结束。
莫:通“暮”。
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靡(无,没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之故。
不遑(没空。
遑:闲暇。
)启居(启:跪坐。
居:安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饥载渴。
我戍(驻守)未定(安定),靡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探问)!采薇采薇,薇亦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止。
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
疚:痛苦),我行不来(不来,不归。
来:回家)!彼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常(常棣,棠棣)之华。
彼路(通"辂",高大的马车)斯何?君子(指将帅)之车。
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
业业:马高大貌)。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马强壮貌)。
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隐蔽)。
四牡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象弭鱼服(象弭:象牙镶饰的弓。
鱼服:鱼皮制成的箭袋。
服,"箙"的假借)。
岂不日戒(每日警备),玁狁孔棘(通“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枝随风飘拂貌);今我来思(语助词),雨(音(yù),作动词,下雪)雪霏霏(雪花纷飞貌)。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宾语前置句,没有人了解我的悲哀)!【译文详览】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
必修一知识点
《诗经两首》主要讲述了田家和桑家两个家庭的生活情景和感恩的重要性。
以下是该
篇文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诗经两首》是本教材的第6篇课文,原文分为《田家》和《桑家》两首,分别讲
述了农夫种田和养蚕的情景。
2. 田家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田间劳作的辛苦和收获。
诗中通过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3. 桑家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了养蚕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写养蚕的细致过程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农民对劳动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4.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集成,记录了周代至春秋时期的各种民间歌谣。
5. 《诗经两首》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等。
这些手法使诗歌
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6. 诗歌中的意境深远,赏识诗歌需要注重把握其意境,领会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7. 《诗经两首》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通过对农民劳作的描写,反映了劳动的辛
苦和农民的乐观、奉献的精神。
8. 诗歌教育了人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物质财富,并让人们懂得
感恩的重要性。
高一语文必修一《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主要写了贾宝玉、贾母、林黛玉、薛宝钗等
人的家族生活和婚姻纠葛。
以下是该篇文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品)】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
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
“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
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
“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静女其殊.()踟蹰..()()卜筮.()愆.期()偕.老()淇水汤.汤()美人之贻.()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首踟蹰说()女美士()其行匪我()期3. 解释下列词语:蚩蚩:愆期:复关:咎:无与士耽:其黄而陨.: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夙兴夜寐:不思其反: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堂上演练【夯实双基】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邶风·静女》邶:bèi 姝:shū隅:yū见:xiàn 踟:chì躕:chú娈:luán 炜:wěi 说:yuè怿:yì归荑:kuìtì洵:xún2、第二首《卫风•氓》氓:méng 蚩:chí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于:xū说:tuō陨:yǔn 组:cú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夙:sù咥:xì隰:xī泮:pàn3、翻译《静女》全诗(分组安排)提示: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4、尝试背诵《静女》。
【疑难探究】5、《氓》与《静女》有何异同?【课文探究】6、为什么自由恋爱竟以悲剧收场◎拓展提升【基础知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
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D、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阅读《邶风;静女》,完成3~7题。
3、对这首诗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静女”,是指文静美丽的姑娘。
B.“爱而不见”的意思是说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小伙子着急。
C.“说怿女美”的意思是指姑娘美丽的彤管映衬得你更美。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两句称赞姑娘送给他的荑草实在美得出奇。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是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因而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5、选出对《静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6、选出对“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红色的彤笛有色彩,漂亮的乐器让我喜爱。
B.彤笛鲜艳又光亮,漂亮的乐器真让我喜爱。
C.彤笛鲜艳又光亮,美丽的姑娘更让我喜爱。
D.彤笛鲜艳又光亮,静女叮嘱我要喜爱它。
7、下面对此诗赏析错误的二项是()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第一次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全诗三章,二章重在写场景,一章重在写心理。
C.第一章写青年之约,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D.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E.诗歌重章复唱,不注重细节描绘,从大处着笔,风格朴实,增添了艺术魅力。
8、《氓》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尔卜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你用龟板、蓍(shī)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尔,你。
卜,用火烧龟板,看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祸福。
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体,卜筮的卦象。
咎,灾祸;蓍,一种草。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唉,姑娘呀,不要担心心爱的男人。
士,男子的通称;耽,担心。
C、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
说,通“脱”。
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9、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A、(1)与(2)相同,(3)与(4)相同。
B、(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
C、(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
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
11、对文中有关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载笑载言”中“载”字的含义和成语“载歌载舞”中“载”字的意思是一致的。
B、“夙兴夜寐”即早起晚睡,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C、“及尔偕老”意为等你老了,与现在常讲的“白头偕老”不相同。
D、“信誓旦旦”即真诚恳切地发誓,和现在的成语含义相同。
12、下列对该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来十分感人。
B、这首诗所写的婚姻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与夫权对妇女的压迫。
C、本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诗两可窥见古代的集市贸易和婚嫁礼俗。
D、诗中一条淇水贯穿全诗,淇水水流的变化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13、简要分析《氓》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男主人公:女主人公:14、写出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
①至于..顿丘:古义;今义②秋以为..期:古义;今义③泣涕.涟涟:古义;今义④渐车帷裳.:古义;今义⑤总角之宴.:古义;今义【阅读提升】15.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写作训练】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话剧。
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1 略;2、略3、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
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4、答案为A。
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
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
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
《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5、一个女子由向往爱情到与负心男子决裂的故事。
6、对比手法。
氓在态度上前后对比,“我”由追求到决裂的对比。
7、士之耽兮,犹课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堂上演练1 隅:yú踟:chí荑:tí2、蚩:chī罔:wǎng3、文静的姑娘多漂亮,等我在城角好地方。
你躲藏起来看不见,我抓耳挠腮又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