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

合集下载

日本文化中外来文化本土化现象探析

日本文化中外来文化本土化现象探析

关键 词 : 外 来文化 ; 本 土化 ; 主 体性 ; 吸 收 中图分 类号 : G 1 1 2 文献标 志码 : A
1 外 来 文化 本 土化 的 背 景
E t 本 文化 作 为典型 的海 岛文 化 , 有着 它成 熟 的 体系 和面 貌 , 同 时也 兼 具 海 洋 文化 的一 切 特 征 : 比 陆地 文 化更 富有 开 放 性 、 外 向性 、 兼容性 、 冒 险性 、 神秘 性 、 开拓性 、 原 创性 和进 取 精 神 。 F t 本 原初 文 化是 原始 社会 的 日本人 在 与外部 自然 的斗 争 中 、 在
处, 固有 的宗 教 意识 , 固有 的道德 伦理 意识 , 固有 的
但是 , 擅长于吸收外来文化的 日 本文化不仅具 有开放性 , 还 具有主体性 ¨ J 。 日本 近代伦理学 者
和 过哲 郎 曾 指 出 , 即便 从 日本 文 化 中 拿 走 外 来 文
生 活 习惯等 一直 支配 着 日本 人 的思 想和生 活 。 日本 岛国 的地 理环 境 , 海上距 离 给 日本 提供 了 与外 界 交往 的主 动权 ; 大 和 民族 的单 一 民族 文化 心
化, 剩下 的没有 什 么 , 作 为摄 取者 、 加工 者 的 日本 人 还是 保存 了 自己的 独立 性 J 。他 强调 了 日本 文 化 的 主体 性 。 日本 从 古 代 就 开 始对 外 来 文 化 进 行 大
规模 的 吸收 , 引进 了外来 的思 想 与 文 化 , 在 这 个基
在明治维新后 , 《 大 日本帝 国宪法》 ( 简称明治
宪法 ) 于1 8 8 9年 出台 , 这部 近代 日本赖 以生存 的国
家根本大法 , 大量袭用甚至照搬 1 8 5 0年的《 普鲁士 宪法》 和1 8 7 1 年的《 德意志帝 国宪法》 。从 国家体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

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

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

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

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

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的进入。

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

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

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

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

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

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主导性:吸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与开放性

论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与开放性
禹永 爱
( 阳师 范 大 学 , 宁 沈 阳 10 3 ) 沈 辽 0 4 1
[ 摘
要】
岛国日本由于历史及地理环境 的影响 自古就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文化 。 日本在 吸收 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 自己的
需要有选择性地引进。 同时, 它在吸收隋唐 文化 , 西洋文化, 美国文化 时, 显示 出了 日本 文化 的开放 性。这 种 自主性与开放 性
N . 2 0 o 7. Ol
(第 1 2卷第 7期 )
( o. 2 N . ) V 11. o7
: : :

: : : : : 二 :
蔓 囊绺砩舞害
:・ : :・: t: : C } ● C : ●: +: - : :
论 日本 文化 的主 体性 与开 放 性
服 , 没 有像 弥 生 时 期 的大 规 模 的外 族 人 种 的 迁 入 。直 到 第 也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美军 的 占领 , 日本 之 前从 未 有 过 外 国军 队 的 进
c 中图分类号 】K 1 33
学 日语或教 日语时 我们很 自然就会接 触到 日本历 史及 文化 。日本是我们 的邻 国 , 很多与我 们相似 的地方 , 有 但是
的文化 。与亚洲的文 明中心古代印度和 中国相 比, 古代 日本
文化 处 于 低水 平 的状 态 。古 代 日本 文 化 与 中 国 文 化 相 遇 时 ,
如前所述 , 周边性是 日本文化 形成 的原因之一。 日本距
离 亚 洲 文 明 中心 古 代 印 度 和 中 国很 近 , 吸 收 外 来 文 化 时 有 在 自己的 主导 性 。这 是 日本文 化 “ 体性 ” 主 的一 种 表 现 , 收 先 吸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

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你知道多少?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化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

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

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

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

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

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

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的进入。

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

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

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

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

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

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主导性:吸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郁达夫异域小说中的日本文化透视

郁达夫异域小说中的日本文化透视

郁达夫异域小说中的日本文化透视作者:杨小雷来源:《东疆学刊》2012年第04期[摘要] 郁达夫在早期创作过几篇以日本为背景的异域小说,而由于文化过滤的作用,中国读者在解读这些小说过程中,曾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文学误读。

笔者通过对郁达夫异域小说的具体分析,发现日本文化在两性关系、社会等级、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特色,而这正是造成中国读者对郁达夫小说误读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日本文化;性;等级;物哀当文学文本在异质文化环境中传递和交流时,因文化过滤作用,接受者必然会对其进行选择、改造、移植和渗透,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误读产生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承认接受者的主体性,即:在文学交流过程中,即使是同一时代的接受者,由于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心理、欣赏习惯等主体因素,也存在着对交流信息进行选择、变形、叛逆和创新的可能性,所以只要阅读的主体行为存在,误读就会不可避免。

对此,首倡误读理论的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指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批评,那种旨在追求某个或某些固定不变意义的阅读是根本不可能的。

[1](P.3)在现代文坛上,我国小说家郁达夫曾以日本社会为背景创作过不少异域小说,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胃病》、《空虚》、《怀乡病者》等等。

对这些异域小说,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然而,由于中日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难免就出现了种种文学误读现象,正如乐黛云先生所言:“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读……”[2](P.110)所以这种误读,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文学现象,实际上则牵涉到民族文化问题。

一、苦闷根源:开放发达的性文化在郁达夫笔下,正值青春期的中国学子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后,在经营“爱”和“欲”的时候,无一不是忧郁敏感,苦闷不堪。

而苦闷的根源在于,他们置身于陌生、异质的文化环境后,正常的性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一现象的实质乃是中日截然不同的性文化观念出现了冲突和碰撞。

日本料理书籍参考

日本料理书籍参考
拾捌•「日常茶饭事」开出禅之花
拾玖•歌魂入茶吟出水仙花
贰拾•草庵茶里的「佗」之花
贰壹•「佗茶」点开了自由花
贰贰•草庵茶没有唐物的「劳薪味」
贰叁•商人茶和武士茶各自开花
贰肆•「庸人无用茶」把政治点「空」了
贰伍•「泪」是死亡的花蕾
贰陆•「数寄」之花开在宗教边缘
贰柒•「躏门」纳山海之花
第二章 歌学、歌论中的“幽玄”
第三章 连歌中的“幽玄”
第四章 能乐中的“幽玄”
Ⅱ 幽玄论(大西克礼)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贰捌•「嗜好」绽放「数寄」花
贰玖•流「泪」的非理性之花
叁捂•「华丽的寂」兼并风雅
叁壹•「草体化」的异端之花
叁贰•「身美」的「振舞」之花
叁叁•「振舞」开花如敬神
叁肆•俳谐里有花月心
叁伍•「梅花开在草丛里」
叁陆•武士心「长夏草木深」
叁柒•秋天透出存在的芬芳
叁捌•秋天里的菊花和明月
一 近世饮食生活的特色
二 宽永时期的餐饮文化与《料理物语》
三 茶道与怀石料理的渗透
四 元禄时期的餐饮文化与新兴町人
五 享保时期的餐饮文化与审美意识
六 烹饪书籍的流派与烹饪理论
七 宝历至天明时期的餐饮文化与烹饪书本
八 化政时期的餐饮文化和会席料理
九 外国餐饮的影响
译后记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
作 者:李冬君 著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1

日本文化の开放性と主体性について

日本文化の开放性と主体性について
3.3
日本文化の主体性の三つ目は、その融合性が挙げられる。外来文化を吸収する中で、日本は機械的にそのまま外来文化を吸収しただけではなく、強い融合性を示した。日本は、外来の文化に対して改造と融合とを行なった上でそれを日本化した。日本は、漢字の改造を通して、日本の文字を作った。つまり、漢字の草書を基礎として平仮名を作り、楷書を基礎としてカタカナをつくった。また、大陸から伝来してきた仏教に対して改造を行い、日本の固有思想を中心に取り入れ、「現世仏教」を作った。また、中国から儒学思想を取り入れたが、本来は「仁」を中心とした儒学の思想を、「忠」を中心とした日本儒学に変え、天皇制に利用された。
キーワード:日本文化;開放性;主体性;継発性
摘要
中国文化是原生的、自创的文化,而日本文化则是继发性的、吸收性的文化。日本文化的继发性、吸收性带来了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而且,重视传统文化的日本文化有着很强的调和色彩和融合的特征。日本文化及其形成可以用融合二字来概括。日本文化并非只有一味的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同时有对外来文化的消化、改造使之日本化的主体性。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非单纯模仿,而是在考虑现实需要及其可能性的基础上去选择性地学习的。可以说日本文化同时具有主体性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化;开放性;主体性;继发性
日本文化の開放性と主体性について
はじめに
東洋の文化は多く印度や中国にその源を持つものであるから、日本文化が東洋文化の一部である以上、印度や中国の文明と共通面の非常に多いことは申すまでもない。しかし、そういう共通面よりさらに進んで、日本だけに固有な文化の性質を観察することは極めて興味あり、かつ重要なことである。
内藤湖南(ないとうこなん)が「日本文化の根源を知るには、中国文化を理解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いうように、日本文化の起源は、中国から伝わったものにある。漢字·医·易·史書·律令·美術·建築などは中国から日本に伝わったのであり、仏教も中国を通って日本に入ったのである。

比较初等教育阶段性测验一

比较初等教育阶段性测验一

比较初等教育阶段性测验一一、填空题1.“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提出来的。

答案:正确答案是:朱利安2.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正确答案是:世俗3.1944年,英国设立了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课程标准大体上一致。

正确答案是:11岁4.英国于1990年发表的《公民教育》文件中指出,公民教育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四方面。

正确答案是:态度价值观5.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正确答案是:好公民6.美国小学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教育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

正确答案是:学监7.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正确答案是:《比较教育研究》8.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

正确答案是:地方分权9.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正确答案是:儿童中心论10.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正确答案是:5W-H11.日本1998年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的第一章中明确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确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了培养将和发挥于家庭、学校、其他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进而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开拓未来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

”正确答案是:尊重人类的精神对生命的敬畏之念12.为了促进中小学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中小学教师制度。

中日文化特性比较

中日文化特性比较

公共外交理论版87中日文化特性比较文/林静(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002)摘要:中日两国在近代历史发展上的巨大差距是因两国与西方世界发生了碰撞、交汇后所走过的不同路径引起的,但这种不同路径的选择又是由其民族传统的观念和与之相伴随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归根结底在于中日两国文化的基本差异。

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发展比较各自文化的基本特性。

关键词:中国 日本 文化1.引言从日本全面以中国为师的“唐风时代”,即公元7世纪中叶后算起,到中国学生以日本为师的公元19世纪末期,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这中间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两国之间的交流陷于停顿,但直到日本明治维新前,两国都落后于西方,日本还落后于中国,即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运动的起跑线可谓相差无几,两国都是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开始了奋起自强的近代化运动。

但此后,两国发展水平差距却一下拉大。

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

而中国一百多年来一直在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圈子里徘徊,直到改革开放后这四十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但还是发展中国家。

这一现象,仿佛都是在中日两国间与西方世界发生碰撞交汇后所走过的不同路径引起的,但真正让我们容易忽略的是打下这近代化路径桩基的文化因素。

所谓文化是指某人类团体特有的由父母到孩子,由祖先到子孙通过学习所传承下来的行动及思考模式上的固有的样式。

其本质是由传统的观念和与之相伴随的诸价值观构成。

对比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特性不难得出结论。

2.中国文化的原生性和继续性众所周知,世界四大文明圈为东亚文明圈或者说“儒教”文明圈、西方基督教文明圈、西亚-中东的伊斯兰文明圈及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圈。

其中,从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大、成果最辉煌、影响最深的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儒教”这个文明是由中国发起,并在中国形成。

中国作为东亚传统文明的轴心对其周围各国都给予过影响。

中国文明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在东亚这块土地上,与大自然斗争中而形成的文明。

浅析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

浅析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

浅析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摘要:我们穿越历史长河,回望几千年前的悠悠文明,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独立、自主、独特的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东亚传统文明的核心,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明源于自然,具有自主性、独立性,也是“原生的”、“创造性”的文化。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明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与其他文明交流过程中也较好地保持了自身的“原生性”和“持续性”,与此相比,日本传统文化则具有“开放性”和“边缘性”。

在具有“开放性”的同时,日本文化也具有“主体性”,日本在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本文就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进行简要分析。

古代的日本作为位于亚洲东部的孤岛,独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持续时间约8000年的绳文文化是原始的采集文化和旧石器时代的文明,随着大陆稻作文化圈的发展,日本逐渐由原始的采集文化进入水田农耕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进化到铁器和青铜器并用的时代,书写了灿烂辉煌的弥生文化。

日本文化在弥生时代受到了来自大陆文明的影响,得以不断发展。

对于外来的先进文化,日本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兼收并蓄、纳为己用。

由此可以看到日本文明“开放性”的特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有“开放性”的同时,日本文化也具有“主体性”,日本在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经过学习、改良、创新,将其融为自身文化的一部分。

这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地方。

1.日本文化中对外来文化的学习1.1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学习日本积极学习接收外来文化,善于选取不同时期世界上先进的文化进行学习。

日本在统一国家形成前就开始吸收大陆的文化,在中国隋唐时期,中国国力不断强盛,中华文明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日本积极主动地吸收和学习大陆文化。

在隋朝时期,日本向隋王朝派遣的遣隋使让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到了空前繁华的唐朝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文化发展十分迅速,加上当时实行较为开明的外交政策,日本派遣到唐朝的遣唐使络绎不绝,唐人东渡的情况也十分多见。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文化背景分析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文化背景分析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文化背景分析1.日本文化和宗教信仰2.日本企业文化3.日本公司治理结构1.1 日本文化的特点◆开放性,日本不抵触外来文化,历史上很多阶段吸收各地文化,大化革新时期吸收中国隋唐文化;明治维新时期吸收西欧文化;二战结束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吸收美国文化。

◆主体性,日本并不是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收,而是坚持“主导”、“融合”、“有选择”、“保守”的原则,最终实现外来文化的“日本化”。

Hofstede文化四维度文化维度权利距离不确定性集体主义男性主义日本54925495德国35653366英国35351166美国4046962权力距离:大——等级鲜明;小——平等不确定性规避:高——信任权威,避免分歧和不确定性;低——乐于冒险和接受新奇、陌生事物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依赖和忠于自我的程度◆董事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按顺序分为会长、社长、副社长、专务董事、常务董事和一般董事。

在董事会还设有董事代表,只有董事代表才有资格代表公司。

董事代表是日本公司中最有权力的群体。

其权力范围包括经营中的一切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

男性度—女性度:男性度高即社会崇尚成就、野心及其他阳刚行为;女性度高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谐相处,同情弱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1.2 日本的宗教与信仰◆神道教——日本社会价值系统的构建基础,为其国民提供了以下价值观念:◆核心价值“忠”,体现在服从集体、爱国、效忠天皇。

◆自我牺牲的践行理念,日本人在神恩思想的引领下,认为为神圣的天皇和集体奉献自我可实现心理平衡和自我救赎。

◆佛教——日本化后形成“和”文化:不强调自己,不突出自己,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

◆儒家思想的日本式吸收——去除了“仁”,强调了“和”,在国家、企业、家庭等“命运共同体”中形成“积极接受”的思想基础。

1.3日本的国民意识◆群体意识强——超越血缘,容易与非亲属、非地域的人结成自愿性团体,这与其恶劣的海岛生存环境有关。

2.日本企业文化特征◆和,提倡和谐、和善、忍让、融合、自我牺牲的精神;◆家,把企业别做一个家族,用管理家的理念管理企业;◆集团主义经营思想,在“和”的理念指引下,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谋求全体员工的统一和协调,共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以人为本,对员工充分授权;◆持续创新的危机管理,危机管理不仅促进了企业内部团结,还推动了企业创新。

日本的传统文化却以开放性和主体性为主要特征

日本的传统文化却以开放性和主体性为主要特征

日本的传统文化却以开放性和主体性为主要特征。

古代的日本,作为亚洲的一个孤岛,独立形成了其自生的文明。

汉民族的发展是醒目的,后来它的势力也就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了日本民族,大陆的稻作民族将金属器带到了日本,日本由铁骑时代今日到了铁器和青铜器时代,日本并不抵制这种外来文化,反而吸收了部分外来文化,引起了日本飞跃式的发展,日本在对外来文化的摄取的过程中,日本文化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

日本文化的开放性是日本通过吸收中国文化,朝鲜文化,德国文化,南蛮文化,西欧文化,美国文化而形成的。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对中国隋唐文化的吸收,在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欧文化的吸收,在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事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三个划时代的阶段。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对本国文化的消化,加工,改造为日本化的,并不只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在考虑道现实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的一个有选择的吸收过程。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有四个方面,第一“主导性”日本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公元六七世纪,日本吸收了亚洲文明的在中心地和世界文明的中新地的中隋唐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公元18,19世纪吸收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欧洲的近代学术思想,二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的主体,又移植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科学管理一级美国的生活方式。

】第二“选择性”日本吸收的外来文化都是有利于本国自身发展和适应本国性质的文化。

【例如它再去爱吸收孤岛中国文化的时候,它只吸收了隋唐的先进的生产反方式,但是拒绝了对于日本人来说难理解的科举制和宦官制度。

岁然中国的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并不适合日本的身份制和世袭制,所以日本拒绝了这种文化。

】第三“融合性”日本对于外来的文化进行改造和融合,使之日本化。

第四“保护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性。

日本则因为岛国的关系,没有受到外来的损害,因此隋唐时代的文物甚至风俗至今保留着。

【例如唐代的宫廷音乐和舞蹈,在中国失传了却在日本还保存着。

】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让日本文化有了复杂性,在日本文化中,古与今,日式和西洋式,西洋式和西洋式的诸多要素,混杂的并存于统一体系中。

日本的教育文化

日本的教育文化

日本的教育文化【摘要】日本的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古代日本便开始注重教育。

日本的教育体制包括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标。

日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素质。

教育制度严格,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也锻炼了他们的自律和恒心。

日本的教育特点包括注重礼仪、强调团队合作和尊重师长。

近年来,日本也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

日本的教育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在国内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氛围,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关键词】日本、教育文化、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特点、教育改革、影响。

1. 引言1.1 日本的教育文化简介日本的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深受传统和现代因素的影响。

日本的教育一直被视为其国家竞争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的教育文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对社会责任和家庭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制度既有着传统的特点,也积极融合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技术。

在日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健康、独立、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日本的教育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改革,努力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通过全面的教育体系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日本教育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

在日本的教育文化中,融合了传统的价值观和现代的教学理念,不断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日本的教育体制日本的教育体制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教育机构网络,包括了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环节。

这个体制在整个日本教育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未来发展。

日本的教育体系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之一,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改革。

在日本,义务教育包括了小学和中学阶段,这是由政府规定的必须接受的基本教育阶段。

学生们在这个阶段接受了基础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日本文化概论

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日本文化概论

皆さん、がんばれよ、みてるんぞ!
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开放性和主体性
一、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
日本原初文化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
本的石器时代.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 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 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 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绳纹人群居坚穴, 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知农耕.生产力的 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 神生活.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 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 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 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 国终于在五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移居日 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事,一方面,中 国的阴阳、天文等知识传入日本.到六世纪,儒家 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揭开了日本 精神文化的序章.
日本文化的开放性
从古至今,日本文化先后吸收了中国文化、 朝鲜文化、印度文化、甚至南蛮文化[葡 萄牙]、红毛文化[荷兰]、西欧文化、美 国文化等.
三大划时代的文化引入 大化改新前后 中国隋唐文化的摄取 明治为新时期 西欧文化的摄取 二战后 美国文化的摄取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即便从日本文化中拿走外来文化,剩 下的没有什么,作为摄取者、加工者的日 本人还是保存了自己的独立性.
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三世纪,日本历史 进入弥生时代.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日本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 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 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 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 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 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 大特征.

第一章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日本文化概论) (1)

第一章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日本文化概论) (1)
唐文学得到发展,唐诗影响大,汉 文学发展快。大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代 表性汉诗集有《懐風藻》《経国集》《 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等、白居易等 诗人受到模仿和喜爱、唐诗对日本和歌 创造影响巨大。
6)舞乐
唐代是中国音乐的繁盛期,对日本影
响颇大。
大和時代
三韩乐
奈良時代
唐乐 唐舞
名曲:《万岁乐》 、《秦王破阵乐》、
(1)、西洋教育制度和科学内容的吸收 1871年颁布「学制」主张教育平等、建立全国义 务教育制度确立了从大学到小学校的教育体制。 1890年发布《教育勅語》,意味着日本近代教育 体制的基本形成。 吸收西洋近代教育学制及部分科学内容,保持忠 君报国。 中日义务教育对比: 中:1914民国提倡、新中国成立前不到20%、 1982实行9年义务教育” 日:1886实行义务教育法、1902小学入学率92%
情人节、圣诞节 宗教信仰:神道、佛教共存
总人口1.3亿,宗教人口超2亿
二、基本特征形成的原因
第1、日本文化的周边性(自高由低流入、开放) 第2、岛国的环境因素(取舍调节自如,自主性强) 第3、单一的民族(以心传心、易于推行新政)。 第4、日本民族性格形成时期都有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的的
15)日本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插门松、喝屠苏酒、吃年糕、5月5 日端午节、七月7日七夕、七月15盂兰盆节、八月十 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菊花节) 此外还有撒都驱鬼节(立春前)。
四、明治维新与西洋文化的吸收
1868年的明治維新完成了由封建制国家統一的资本 主义国家的转变、奠定了近代日本国家的基础。 西洋文化の吸収
主导性
选择性
融合性
保守性
1、主导性(吸收最先进的文化) 隋唐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西欧的近代思想、产 业、经济制度;美国的议会民主制度、管理科学。

浅析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浅析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

浅析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作者:林婷婷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4期摘要:中国文明具有极强的“原生性”和“持续性”,相较而言,日本文化则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主体性。

本文对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主体性,以及二者混合而产生的混杂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日本文化开放性主体性混杂性若将中国文化看成是“原生的”、“创造性”的文化,那将日本文化认为是“继发的”、“摄取性”的文化也不为过。

正是这种特性使日本文化具有了开放性和主体性。

一东亚文明圈或儒教文明圈、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圈、西亚和中东的伊斯兰教文明圈、南亚的佛教文明圈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圈。

其中,历史最为悠久、范围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成果最为辉煌的当属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儒教。

儒教文明圈发祥于中国,形成、完善于中国。

中国作为东亚传统文明的核心,对周边各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明是以汉族为首的中华民族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历经漫长的历史,不断地与大自然相抗争之下形成的文明的结晶。

中华民族创造出独立的、自主的、独特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直至所谓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时,才具有了根基。

在历经秦代和汉代之后拥有了最终形态。

之后,虽然在宋代、明代时有所变动,但是并未跳脱出原有的范畴。

中国文明源于自然,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所以被称为“原生的”、“创造性”的文化。

此类文化一旦形成并且定型,就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与周围相异的古代文化抑或文明圈的文化交流、对峙,甚至起冲突时,亦能够发挥强而有力的主导性和自主性。

关于中华文明的这些特性,英国的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提出:中国和西方邻国的交流和融合超乎想象之多,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中的精髓并没有随之改变,而是保持着自发性延续至今。

中国文明的自立性并不仅仅表现在“原生性”这一点上,而且体现在相对的“单一性”特征中。

从古至今的中国传统文明,从定型以来,历经了与多民族间的战乱和动荡。

在世界的大舞台上,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宗教文明和文化要素,虽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冲突,但中华文明的主体和基本构成并未发生太大改变,逐步繁衍传递了下来。

日语词汇的性质特点研究

日语词汇的性质特点研究

日语词汇的性质特点研究摘要:词汇是一种语言的最基本的元素,词汇的数量和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语言的一些基本特征。

日本是我国的邻国,自古以来与我国的各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语言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众所周知,日本古代是没有文字的,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传入的,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文字。

日语的词汇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特征,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主要从日语词汇的数量、词源和变体三个方面来探究日语词汇的特点。

关键词:数量;词源;变体一、从数量上看日语的词汇日语的词汇在数量上相对于其他语言而说是非常多的,这是日语词汇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关于这一特征金田一春彦先生在他的著作《日本语》一书中有如下阐述:法语若掌握1000个词,日常会话可以理解83.5%。

可是,日语若记住1000个词,日常会话只能理解60%。

法语若记住5000个词,能够理解96%,而日语若是想理解96%则必须记住22000个词。

由此可见,日语词汇在数量上是非常多的。

另外,根据加藤彰彦等人的统计,日本20岁左右的成年人的平均词汇量是50000个词左右。

其中,小学毕业时约为26000词,初中毕业时约为40000词。

在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中一级水平的词汇量为10000个词。

由此可见,即使日语学习者的词汇量已达到高级水平,也只是日本普通成年人词汇量的五分之一。

综上所述,日语这门语言具有非常多的词汇,因此日语学习者是非常辛苦的,要想掌握好日语这门语言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单词。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发现并把握好日语词汇的一些特点,对于日语词汇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

下面从词源角度对日语词汇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二、从词源上看日语词汇日语词汇虽然数量众多但从来源上看大致可分为两方面:即日本固有的词和外来词。

前者称为和语词,后者又可分为汉语词和外来词。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和语词也是来源于汉字,不过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这一点暂不做探究。

所以从词源上看,日语词汇可以分为和语词、汉语词和外来词,当然也有由这三类词混合而成的混合词。

浅析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论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与主体性

浅析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论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与主体性

浅析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论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与主体性林婷婷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1(000)014
【摘要】中国文明具有极强的"原生性"和"持续性",相较而言,日本文化则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主体性.本文对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主体性,以及二者混合而产生的混杂性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林婷婷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部,湖南,长沙,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日本文化的主体性与开放性
2.日本文化的生成及中国文化对其之影响——评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
3.从日本文字的形成和发展看日本文化——浅析日本文化的开放及混种性
4.浅析日本组织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5.从故事母题探析角度看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与主体性——以《桃太郎》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和主体性
东亚文明圈中,儒教文明圈,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圈、中东的伊斯兰文明、南亚地区佛教印度教文明圈,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圈。

其中,历史悠久、范围广阔、成果辉煌,影响深厚的东亚文明圈的核心文明也会从中国发展与形成并得以了解。

以文明为国家核心的中国,常常对周围的国家产生影响。

中国文明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长久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于东亚大陆的土地上,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文化。

中国文明是独立自主的独特传统文化,在几千年创造的发展建设中,春秋战国时期到来了所谓中国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之中基本形成,在秦国与汉后最终奠定。

之后,宋代和明朝时期发生了变化,但是没有摆脱从前的范围。

这个文明的独立自主形成被称为“原生性”或“创造性”文明。

这种文明的形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然后,与周围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圈的交流、对峙和冲突可以发挥强力的主导性和自主性。

中国文明的这种特性,英国的学者ジョセブ・ニーダム(1900∼1995)叙述如下。

中国和西方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可以尽可能想象,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的基调明显被中断,仍保留着自发性。

中国文明自律性的特点是,那种“原生性”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单一性”的显现。

从古至今的中国传统文明在此奠定以来,中国经过了无数次的多民族之间战争。

另外,世界截然不同的宗教文明和各种文化要素的相遇导致了各种各样冲突的发生,中国文明的主体和基本构成,是在多变化的情况下,不间断地发展起来的。

其他民族不同文化的侵入,导致曾经有一段时期被支配着,但是中国文明的主体是没有改变的。

相反的,进入民族时,强大的中国文明被同化了,或者将这个文明地区以外的进行了排除。

例如,对中国影响力极大的佛教,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到中国,并在唐朝达到了最为鼎盛时期。

根据级别支配,佛教在某一时期一度得到了像儒教一样的重视,但因为在这个时期儒教更受到重视,因此佛教最终还是受到了压制,由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终止,而只能作为儒教的附属品。

另外,伊斯兰文化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是在7世纪中叶传入的,宋元时期逐渐发展,在明末清初时期,伊斯兰学者正大量涌现,伊斯兰教的教育也十分盛行,但由于中国广大的地域影响,要与中国文化的核心——儒教抗衡,而给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民族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

最终,伊斯兰教的存在在儒教的威胁之下,也被保留了存在的可能性。

与儒教文化差异较大的基督教,在中国的唐朝时期传入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基督教在元、明、清朝时期,于中国的传教活动中曾多次被中断。

从以上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文明的同化力和排除力的强大是让人十分惊异的。

这些就是对中国文明的“原生性”和“持续性”的展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