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分析与研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培养研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培养研究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长久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深的文化底蕴。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挑战,传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传播者。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既是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进行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中,关键是调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举办传统文化比赛、组织传统文化展览等,以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传统文化是一种活的资源,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和传承。
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传统文化遗址和古迹,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和体验传统文化技艺等,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同。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也需要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机结合。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可以通过与现代社会的对话和交流来实现,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科技等有机结合,让大学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发挥其作用。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也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指导者,其专业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效果。
在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培养中,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提升,以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引导能力。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研究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状况,对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一些中文系、历史系的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典诗词,对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如数家珍。
然而,另一方面,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浅显。
在一些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如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名称,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却知之甚少。
对于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书法、剪纸等,许多大学生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甚至认为这些艺术形式已经过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信息爆炸,使得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当下的流行文化和实用知识,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其次,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方法不够生动有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者,家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部分家庭缺乏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识和行动。
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尽管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一些大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社团,如汉服社、诗词社等,通过组织活动、交流分享,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校园文化节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展示传统技艺、表演传统节目。
然而,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传承的方式较为单一,多局限于校内活动和网络传播,缺乏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传承的力度和持续性不足,一些活动往往只是一时热闹,难以形成长期的影响力。
三、影响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因素1、个人兴趣和意识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影响传承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对于大学生这一代来说,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于其自身价值观、文化素养的养成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调研来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以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文化传承的看法。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较为稳定。
其中,将传统文化与民族历史、经典著作、传统节日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占总体的60%左右。
这部分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亲人的传承以及自己的主动学习等途径,对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另外,有约20%的学生将传统文化仅仅视为一种陈旧的象征,对其漠不关心。
还有约15%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尊重和保护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传承和弘扬。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应该珍视传统文化,并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中。
这一现象表明,大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后,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他们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三、对文化传承的看法即使大部分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他们对于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存在一定的分歧。
有一部分大学生主张通过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机构的宣传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实践,比如参加传统文化的活动和研究;还有一部分学生指出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融合,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积极,认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持有尊重和保护的态度。
然而,在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分歧。
教育机构、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教育,同时也要尊重大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个性化看法,为他们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平台,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较为肤浅,对各方面的细节了解不足。
他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其态度和理解存在差异。
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脱节,对传承和保护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结论表明,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仍有不足,需要加强相关教育,促进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大学生、认知、态度、传承、教育、现代社会、保护、发扬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礼仪习俗等传统元素,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和弘扬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代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开展对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态度,有助于发现认知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今后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依据和指导,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的明确提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分析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看法。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揭示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现状,为今后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传承。
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包含了丰富的 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艺术形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当今社会,深入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摘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文 化传承和教育。孔子等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儒家、道家等学派,为中国传统文化 奠定了基础。在近代,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得到 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四、解决方案及建议
1、加强学生自身素质培养
1、加强学生自身素质培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兴趣。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社团、竞赛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应调整课程设置,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必修课程,并增加相关选修 课程。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授课能力和水 平。此外,高校可以与社会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合作,利用校外资源进行传统文 化教育。
五、总结
五、总结
本次演示从当代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分析了当 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建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通过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其的学习与传承,有助于培养大学 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五、总结
因此,高校应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落实相关措施,推 动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文 化的多元化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调查研究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调查研究报告一、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
因此,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程度,以及关注的原因和方式。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300名大学生参与,调查时间为一个月。
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2.大学生是否关注传统文化传承;3.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因;4.大学生通过何种方式关注传统文化;5.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期望。
三、调查结果分析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中4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了解较多,40%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了解一般。
只有2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或者几乎不了解。
2.大学生是否关注传统文化传承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90%)表示关注传统文化传承。
这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
3.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a.文化认同感:6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特色的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是对自身文化认同感的体现。
b.思想启迪:4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通过关注传统文化可以启迪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c.艺术欣赏:3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关注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欣赏。
4.大学生通过何种方式关注传统文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a.阅读相关书籍:75%的大学生表示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传统文化;b.参加相关活动:60%的大学生表示通过参加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会、文化节等来进行亲身体验;c.网络平台:40%的大学生表示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获取传统文化信息和知识。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备受关注。
一方面,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积极趋势。
随着历史学科的普及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许多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校园中,一些高校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一些高校还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体验传统文化,并且通过文化节庆、书法绘画、古代服饰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
这些举措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增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和浅薄性的情况。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水准,缺乏深入挖掘和详尽了解。
有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漠视甚至排斥,认为其与现代社会风格格格不入,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等情况,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相关课程和活动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特色。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认知状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
他们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认知的淡化,因此对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方式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调查主要从数量上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一般认知水平,访谈则更多地从个体经验和观点出发,深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深度。
三、调查结果分析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认知程度并不高。
有超过60%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只限于一些表面的知识,比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而对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思想理念等了解较少的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
这说明高校大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上存在着较大的缺失,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和引导。
2.传统文化认知的来源和途径在访谈中,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学校的相关课程和一些节日活动。
这些途径往往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很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少数学生表示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与社会实践等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但这部分学生占比较少,说明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有待加强。
3.高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访谈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比较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应该珍惜和传承。
但是更多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持比较冷漠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过时陈旧,与现代生活脱节,缺乏吸引力。
这种态度的存在说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需要引导和教育。
中国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调查报告
中国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调查报告小组成员:班级:指导老师:中国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调查报告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绚烂多姿。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耳濡目染地接触到浩瀚如海、形形色色的信息,而这些看似无限的信息之中,就孕育着或者说传播着所谓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承载了中国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
且不说夏商周,就说我们一般人很熟悉的春秋、三国。
“百家争鸣”是思想火花无限迸发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这一学说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仁”的观念深入人心,时至今日,很多人仍会以孔子之言矫正自己的行为、评判是非。
而孟子“仁政”的观念更是被后世无数次验证了的真理,诸如“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即便在今天,对世界的政治发展也颇具指导意义。
受到易中天品三国启发,人们似乎又重新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
“三国”无疑是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
透过纷飞的战火、摇曳多姿的人物风采、犀利的斗智斗勇、历史的机缘与巧合,人们在寻找的,也正是这其中所蕴含的启迪。
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大意失荆州”这样的经典战例,到“望梅止渴”、“空城计”这样的奇思妙想,再到后世“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叹,“三国”这样的历史给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增添了无尽的精彩。
除了历史大局所蕴含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又都是服从于历史发展的大潮流的。
中国古典诗词文章,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尽管当今能看到的只是经过时间的筛选而保存下来的经典,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都无比的震撼。
它们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们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精髓,无时无刻不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
中国传统节日,更是由来已久,春节、中秋、端午、清明等等节日,早已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对于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认知不足、被忽视的现状。
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认同感,以及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受到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可以为加强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供参考,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客观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为基础,全面探讨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兴趣度、认同感以及学习方式,了解影响其对传统文化态度和行为的因素。
此次研究旨在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提供参考,帮助高校教育部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推广。
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的全面了解,可以为相关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更多的爱国主义者和文化自信的传承者,构建更加文明和和谐的社会氛围。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关键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调查结果和结论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在进行本研究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并面对面访问高校大学生,收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我们对问卷进行了认真的设计,确保问题清晰明了、内容全面具体、回答选项合理丰富,以便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趋势,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二、调查方法1.对象选择:在全国范围内随机选择了10所不同地区的大学,每所大学抽取300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
2.调查问卷:采用面对面调查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参与者的意见。
3.调查内容:问卷包括了关于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传统文化价值观、传统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看法等方面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1.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在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进行调查时,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相对了解较少。
其中,有65%的大学生表示只对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仅有2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
这一结果可能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变革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
2.传统文化价值观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而言,调查结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约有40%的大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持有积极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然而,也有将近30%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过于保守和僵化,无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3.传统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在调查中,我们询问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传统文化,并对其地位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有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较少接触传统文化,仅有个别的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活动。
这主要受到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影响。
4.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调查结果还表明,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可以为人们提供思想启示和精神寄托。
但同时,也有近30%的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应该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创新和转化。
最新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调查报告
最新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调查报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长卷史诗。
理清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糟粕,吸收精华,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的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
以下是由聘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调查报告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随之不断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想很重,但是能够真正在现实生活中付诸行动的却很少,传承的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要牢记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给予其更活跃的生命力量,将其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词:目的意义,结果分析,解决办法正文:此次调研主要是为了了解在大学生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是有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传统饮食等。
尽管我们口头上呼吁大家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愿意花高价钱进入麦当劳,肯德基用餐;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外国人过的洋节,对于本国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淡,就拿春节来说,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特别注重它,反而会更加注重洋人的圣诞节。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科技、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前人积累的优秀经验。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的发展需要经验和良好的环境。
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不仅可以用经验更好的应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可以促进诚信交易,从而为经济发展建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打造良好的经济秩序时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经济基础。
大学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大学传统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学传统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形成多年并得到积极发扬的文化传承。
它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特色。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态度,本次调研选择了在校大学生作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
二、调研目的1.评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2.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观点;3.探究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支持和参与程度。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0份。
问卷调查包括了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支持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活动参与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四、调研结果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在被调查者中,有6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只有25%表示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观点大多数大学生(80%)认为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传承。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代表了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是民族的瑰宝。
然而,也有一小部分调查对象(10%)对传统文化持不太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
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参与度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55%)对传统文化传承持积极态度,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其中。
然而,仅有20%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参与过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
这一结果表明,尽管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持支持态度,但实际参与度较低。
五、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2.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支持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宝贵的;3.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支持传统文化传承,但实际参与度较低。
六、建议为了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加强其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参与度,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2.组织传统文化讲座和展览,增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机会;3.推动学校设立传统文化社团,为大学生提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平台;4.加强家庭和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一、引言二、调查内容和方法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多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专业等;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传统建筑等内容。
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以保证被调查者的真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分析1. 性别、年龄、专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高校大学生中,男性和女性比例基本相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22岁之间;专业分布较为广泛,包括文学、历史、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2. 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普遍较好,其中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知晓率较高,且对这些节日的意义和传统习俗也有一定的了解。
也有部分大学生对一些传统节日的认知缺乏,甚至存在误解。
在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俗礼仪等方面的认知并不够深入,部分传统文化习俗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层面,对其深层次的内涵理解较为薄弱。
4. 传统文学和传统建筑的认知情况在对传统文学和传统建筑的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建筑的了解并不够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说出一些名人名句,对中国传统文学和传统建筑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了解较为有限。
四、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1. 教育和宣传不足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不足的问题,与当前社会教育和传媒宣传普及的不足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渠道较为单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相对滞后。
2.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交融,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当下崇尚个性和消费主义导向的情况下。
3. 自身认知意识形态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片面和浅薄的情况,这与他们本身的认知意识形态有关,保守、陈旧和束缚等观念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有一定消极影响。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素养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渐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石和灵魂,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和身份认同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减弱,需要我们进行实践研究来寻找有效提升的途径。
首先,建立有效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关键。
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不仅应该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数量,还应注重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深度。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研讨、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丰富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活动也是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社团、社会组织等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书法绘画、古代乐器演奏等,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和感受。
同时,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外,大学生实践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来实现。
当前,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萎缩,很多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
而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可以通过参与文化遗产修复、博物馆志愿者等方式,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承下去。
通过这样的实践,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此外,在大学生的平时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也是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应该注重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要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要进行实践研究和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扮演着引领大学生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思维模式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古代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对“仁爱”、“孝顺”、“诚信”等价值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思想观念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由此,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得到道德的滋养。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碰撞频繁,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学习孔子的孝道思想,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注重家庭责任;通过学习《论语》中的“以诚为本”,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起真诚和信任的观念,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强调宇宙观念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思维模式注重观察和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关系,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启发大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积累和沉淀,重视传统知识的传承,使大学生习得稳定的知识结构,培养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三、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人际沟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起重要作用。
经典著作中有着大量关于关心他人、尊重长辈、友善待人的论述,这些思想理念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了独特的追求和品鉴,这些艺术形式富有中国特色,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越来越重要。
本调查旨在了解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及对其意义和保护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约80%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地回答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他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能够列举出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和人物。
他们还能描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如中庸之道、孝道、礼仪之邦等。
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细节和深层次的理解有限。
只有少数受访者能够详细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很多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有误解或片面的认识。
有些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古代文化,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多样性。
调查还发现,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保护持积极态度。
他们认为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他们也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时尚文化的冲击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日渐衰退等。
他们希望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漓江学院为例
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漓江学院为例第一篇: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漓江学院为例题目: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漓江学院为例一、调查目的和意义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的支持,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大学生的参与。
目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应从多方面考虑。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四、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
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对此,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是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在校学生。
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教育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知程度及影响力。
数据显示,认为认知程度“很高”的有14.1%;认为“一般”的最多,有30%;而认为“很低”的只有6%。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调研报告
1.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3.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1.了解
• 调查显示,对四大名著“都未看过”和“未看且不打算看”的
受访者占5%,而“多次看过”占18%,“看过全部”的占21%,
“看过其中一两部”的56%; • 对琴棋书画的调查中“样样精通”的占3%,“学过其中一两门 ”的占33%,“对其有兴趣但不打算学”的占27%,而剩余的 37%则是“对其有兴趣并时间充足下愿意学习的”;
• 1.政府 • 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为避免媒体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应 加强文化界对它们的批评和监督机制。 • 2.社会 • 传播国学,我们不能僭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反对科学精神,不 能拒绝优秀的外来文化。今天的社会有超越前人的视野和手段,要运用 科学眼光扫面古今中外学说,用实际行动锻造传统文化的高地位。 • 3.学校 • 大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并不算晚。建议大学里开设更多的相关公共课程 ,多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竞赛,演讲活动,建立文学协会和组织,让 大学生自觉参与其中,学习传统文化。
14级自动化一班 余婷婷 学号:1420301110
目 录
1.提出课题
2.何为传统文化
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和分析
4.提出的建议
5.总结 5
一.提出课题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儒家的仁义之道,老子的无
为理念,佛学的空明境界以及理学
的格物致知皆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所在。 而然当代大学生还有多少人能 够如数家珍呢?
经济的根本。文化就像是一条精神纽
带,把全世界的华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虽然中华民族屡遭劫难,但也正是 因为文化的作用才能让华夏大地百世 长存。
2.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在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分析与研究摘要:当前高等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各高校采取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各项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弘扬传统文化,促使大学生“精神成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播;弘扬;一、报告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性令世人瞩目。
自20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卓著,异彩纷呈。
面对高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如何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而在大学生中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二、调查方法(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我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于2011年4月期间,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9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69份,有效率为100.0%,达到了研究分析的要求。
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表1:问卷调查样本构成情况从样本构成情况表可以看出,此次调查群体涉及范围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取样的代表性,能够较真实反映出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
另外,为了弥补调查问卷收集信息的不足,调查组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力图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调查结果(一)必要性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
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等等。
而且,这并不是某些院校存在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学生会这样度过他(她)的大学生活,大一进入新的环境,常会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大二开始接触专业,会在专业上投入一定精力,但能够全力以赴者并不多见。
因为熟悉了大学教学模式,感到通过考试并不难,所以大多数同学会在消遣娱乐或者考证过级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大三面临实习和即将到来的考研或工作的抉择,开始忙碌起来;大四尘埃落定,上研的上研,工作的工作,大学生活已经结束。
大学四年一晃而过,这些学生成为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很多人对自己将来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
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学生在急匆匆的辅修双学位、考证、上新东方、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做这一切是为什么。
再深究的话,有些人出于从众心理,更多的则是为找个好工作增加砝码,除了这样现实的目标外,没有太多其他的思考。
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虽然完成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还不够成功。
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精神上并没有成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可以说难辞其咎。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市场化的大潮不仅席卷了经济的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高等教育也概莫能外。
从学校来说,面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重视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和回报的专业,而忽视相对“无用”的人文专业。
从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
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绝大多数学生很“务实”,专业选择上讲“实用”,学习过程中又在专业和英语、计算机这些“必备能力”上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专业之外的东西包括自己人生理想价值的思索,则是无暇顾及了。
可见,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通病。
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将造就出很多“专业人员”,而不是兼具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的人。
更有甚者,人文教育的薄弱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很多的不良倾向,比如说,功利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精神空虚、片面追求娱乐和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自杀、犯罪、校园暴力等等。
钱致榕先生说过:“一个民族在全球化洪流冲击下的前途,就要看他的下一代,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
这一切,都端赖于教育。
”①中国的未来端赖于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明确其目的和任务。
“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传统文化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
”②面对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人格铸造和价值理想的确立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他们成为能够撑起将来民族脊梁的人,已是至为迫切的了。
(二)现状与思索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鉴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积极作用,很多高校都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博大工程中。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选修课居多),成为目前在大学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
那么,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如何呢?就学生报名选修这类课程的情况看,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课充满兴趣,甚至出现人满为患、不得不限制人数的情况。
特别是文史见长、实力雄厚的高校,这类课程更是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但理性的看,在传统文化课火爆的背后还隐藏着问题。
据《中华读书报》载,2006年底教育主管部门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师资。
教传统文化课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其中大都是中青年教师,很多还是刚刚毕业,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知半解,上课死板,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课失去兴趣。
二、教材。
现在专门为传统文化通识课编写的教材比较少,而且一般都是泛泛的文化通论,存在“大而空”的问题,没办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传统文化课基本上都是一个老师从头讲到尾,教学中出现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因人授课”的现象,老师哪方面懂得多就多讲一些,不懂的就少讲甚至不讲。
再加上此类课程一般采取大课的方式,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由于人数过多受到限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质量大打折扣。
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在很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上此类课程的学生只为混个学分的不在少数,大批学生并不太关注老师传授的内容,都是临考前突击复习只求过关而已。
也就是说,目前传统文化课教学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因此,针对现存主要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第一,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一支有水平、有素养的教师队伍是有效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
优秀的教师能够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征服学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春风化雨的影响学生,令学生产生“心向往之”的效果。
这需要各高校对现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加强培训,同时所有的教师应该自我督促,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第二,编写适用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或读本。
90年代以来,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在推进传统文化课的教材建设方面作出了努力。
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古到今对传统文化进行概述,知识性较强,吸引力较弱。
可以尝试突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按照专题或以问题为线索编写教材,或者编写一些关于中国文化的普及性读本,使学生以这些读本为引导自觉的去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的推动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和思考。
第三,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原则,进行教学改革。
比如,授课联系现实问题。
在授课中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对个人或对世界的影响,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兴趣。
又比如,教学方式多样化。
现在的传统文化课程以“概论”式教学居多,教师在一个学期灌输给学生所有内容,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什么都知道了,实际上什么经典都没有真正读过,不能产生心灵上的深刻影响。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或研究生教育中经典阅读与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少而精的经典著作,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让他们的思想跳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有所收获。
为了克服内容繁多与学时有限的矛盾,可以改变面面俱到的授课方式,一学期重点学习几个部分的内容,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几部分贯通起来,使他们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为了克服一个教师授课知识结构欠缺的困难,可以尝试群体式教学,一门课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按照专题讲授,把真正课讲透讲好。
如果辅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
(三)舆论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的大有人在。
一些学者惊呼,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
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
③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所有关注高等教育、关注中国未来的人的共同努力。
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现在正处在试图改变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的起步阶段。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时间感慨万千,必须实实在在的努力,去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弘扬工作。
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本质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文关怀的情结、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在精神上真正成人。
让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懂得为人为学之道、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这不仅是我们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注释:①钱致榕.文理贯通——大学教育的挑战和方向.载甘来等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三联书店②刘晓红.大学与人文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③钱理群.语文教育:从中学到大学.载甘来等主编: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