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个性心理(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3、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4、实验法:在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5、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发应。
五、简答题1、简析人的心理的主体性。
(1)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像过程。
(2)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
(3)人对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4)人有意识性,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要特征。
2、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生物学观点、行为主义观点、认知观点、精神分析观点、人本主义观点、现象学观点3、如何理解“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早在古希腊时期,有关心理问题的论述,心理学的思想就早已出现。
(3)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已经脱离哲学母体而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心理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六、论述题1、论述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
(1)心理的物质载体[1]心理现象的产生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2]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2)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1]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环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离开了环境的影响,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3)人的心理的主体性[1]表现为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2]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3]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4]人的心理的主体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的意识性。
心理学个体心理
心理学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
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
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经验等。
遗传因素提供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但环境和经验对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个体心理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特点,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个体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成长。
总的来说,个体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涵盖了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心理学基础试题(选择练习题)
选择练习题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单选. ..产生心理的器官是( );.心脏.血液.肝脏. 脑.心理产生的源泉是( );. 感觉器官.客观现实.主观经验.神经系统二、多选. ..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即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过程,它们是( ).注意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自我调控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三个子系统,即( ).情绪情感.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与动机.自我调控第三章感觉和知觉一、单选.学生看图片时,教师宜轻声讲解而不宜大声讲解这符合什么规律( )。
.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下面关于感觉阈限的说法正确的是( )。
.是一种感觉能力.跟感受性成正比.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机体的状况而不同.一生不变的.窥一斑而见全豹,这说明知觉具有( )。
.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 恒常性.放在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的,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知觉为直的这属于知觉的( )。
. 选择性.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感知觉是( )。
.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特殊的认识过程. 是心理活动的基础.不属于认识过程第四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2. 3461.人们对丁香花形状、色彩、气味等的记忆属于( )。
.情绪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形象记忆 .运动记忆2.考试中的判断题,选择题属于()。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3.想起某次历险活动,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往往历历在目,这一记忆是()。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4.学生学习生字时,首先要反复读写,这是记忆过程的( )。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多次重复即转入( )。
.感知形象记忆.瞬时记忆.长时记忆.情绪记忆.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规律是( )。
.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衡发展.没有规律.短时记忆的数量是( )。
.5±2个组块.7±2个组块.9±2个组块.视觉后像是一种( )记忆。
.瞬时.短时.长时.运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复旦大学管理心理学__第四章_人的个性
1.胆汁质(Choleric temperament)
☆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和主动性。
☆脾气暴躁、不稳重、好挑衅,但态度直率、 精力旺盛。
☆能以极大的热情埋头工作,并克服前进道 路上的障碍。
☆但有时表现出缺乏耐心,当困难太大而需 要持续努力时,有时显得意气消沉、心灰 意懒。他们的可塑性差,但兴趣较稳定。
• 心理过程的指向性指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 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 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 想和印象。
• 三、气质的类型 1、中国古代医学家按照人的好动或喜静的
程度把人分为五种类型: 太阳型、少阳型:好动 太阴型、少阴型:好静 阴阳和平型 :适中
• 2、西方:希波克拉底在《论人的本性》 一书中提出“体液说”。盖仑发展了希波 克拉底的学说,并把气质进行分类。后来 学者们大都沿用希波克拉底—盖仑的观念。 即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气质类型。
• 3)走向社会
• 社会最终决定人的个性形成。
• 三、环境对个性的影响
• 先天遗传提供了发展的前提,后天环境尤其 是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个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 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政 治关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宗教关 系等等,都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 个性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步磨炼而形成的。
第一节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 个体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心理
特点,叫个性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人格是心理学研究个别差异时除智力而外
的另一重要方面。
• 一、个性的特点 • 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人的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 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04第四章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宝马3系列
• 宝马3系列是宝马车中最便宜的系列。据分 析,这一车型的买主具有以下特点:年轻的 白领,具有高收入潜力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是独立的思想者,攀比心理不强,希望拥有 一个能表现自我的品牌。根据购买者的这种 个性,创建品牌个性和价值的同时,宝马公
司为宝马3系列确定了以下内容:年轻、动 感、快乐和运动性。
04第四章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重点与难点:消费者气质、性格、能力的概 念及其差异。 学生掌握要点:掌握消费者气质、性格、能 力的概念及其差异;了解针对消费者的一般 心理过程和消费者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经 营者所应采取的营销策略。
2020/12/20
导入案例:宝马汽车与个性
• 不同消费者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个性的消 费者对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有些消费者甚 至把产品品牌当做自我个性的延伸。企业创 建品牌的关键是了解消费者的个性——他们 的自尊、希望和追求、动机和行为。宝马在 创建品牌时,正是不折不扣照此去做的。宝 马以消费心理学的数据为依据,确定了三大 细分市场,分别向其提供3、5、7系列车型。
一方面,在所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中,唯有人 的性格与个性需要、动机、信念和世界观联系 最为密切。性格是一个人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集 中体现,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性格对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具有重要 的影响。性格的发展制约着能力和气质的发展 ,影响着能力和气质的表现。
2020/12/20
二、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2020/12/20
4.2消费者性格上的差异
一、含义 性格是个性特征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
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主要的心理 标志。
2015青海特岗教师招聘《心理学》强化练习:个性心理(二)
2015青海特岗教师招聘《心理学》强化练习:个性心理(二)第四章个性心理1.测验能测量到的所需要测量的东西是测验的_____。
【答案】效度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___________。
【答案】本我、自我、超我3.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能力是______ ,卡特尔把智力分为_____和_____,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能力。
【答案】晶体能力、晶体智力、液体智力4.影响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因素为__________。
【答案】环境、遗传、教育等5.______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
【答案】能力6.能够引起个体机能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_____。
【答案】诱因7.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将人格分为_____种特质。
【答案】168.__________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答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9.卡特尔将基于先天秉赋,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有关的智力称为______。
【答案】流体智力10.简要说明能力,才能和天才的关系。
【答案要点】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才能。
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善的发展和结合,能创造性地完成某一领域的多种活动任务,通常被称为天才,天才是高度发展的才能。
11.论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答案要点】⑴生物遗传因素;⑵社会文化因素;⑶家庭教养方式;⑷早起童年经验;⑸学校教育因素;⑹个人主观因素。
12.简述现代气质学说的四种典型的类型。
【答案要点】⑴胆汁型(胆汁质以精神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⑵多血质(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⑶黏液质(稳重,但灵活不足;踏实,但是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⑷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虽柔,怯弱,孤独行动缓慢)。
4第四章个性心理与管理
充分检验自己 的角色,并根 据角色评价, 确立自己固定 的角色行为模 式。
成功的角 色扮演
二、个性与管理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一个人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经常 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 理想
动机 个性倾向性
信念
性格
气质 心理特征 能力
世界观
兴趣
(二)个性的特征
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 心理学中气质的概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气质”概 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等等。例如,知觉的速度,注意集 念,类似于平时常说的一个人的“脾气”、“性情”。 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强弱,人们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倾向 于自己的内部世界。
(2)气质的类型及其行为特征
个体(I) 群体(G)
被知觉者
个体(I) 群体(G)
②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知觉者的特征 被知觉者的特征
情景因素的影响
知觉者的特征 知觉者是洞察和注视别人的个体或群体。 人们在观察他人时,总习惯于以自己的为准则,从而 对他人作出某种判断。 乐观的人,会更倾向于去观察别人的积极方面, 而疑虑过多的人,总是会从别人身上观察到许多消极 的问题。
自我认知要素 自我认识与评价 自我追求行为
物质自我
对自己身体存在有自觉的 追求身体外表、欲望 意识,如身体、衣着、仪表、 的满足。如装饰、打扮、 家庭等的认识与评价 爱护家庭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誉、 引人注目、讨好别人、 财产及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 追求名誉、爱与隶属等 评价 对自己的智慧、能力、道 德水准的认识与评价 追求智慧、宗教、道 德与良心
定势效应
也叫定型效应或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头脑中 存在有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比较固定的看法。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引子:1,早年印度有个狼孩玛丽、她是人们在荒山狼群中发现被救出来的,但虽是人,却野性十足,不会直立,不会人言,而是四肢爬行。
发现时有十五六岁。
经调查研究,她是婴幼儿期一户农村乡民的孩子遭野狼侵袭被叼走的;野狼未予吞食反而被抚养长大。
野狼活动的环境,使她失去了发育成为人类的心理条件而走上了发展成为野性的心理。
以后虽经训练,但其智力仍只能停留在一二岁的孩童水平。
数年后早衰死亡。
2,文革后在南京一户在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地窖中发现二个被关闭十几年的姊妹两人,救出来时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十三四岁。
也就是说,在她们二三岁时,就被父母关进地窖,因此她们的童少年期是与人隔绝长大的。
当她两被救出来时,她们的智力水平依然停留在童年水平。
前言时代进入21世纪,有人云:21世纪是“心理”的世纪。
人是万物之灵,灵在什么地方,灵在心理。
心理是最神圣、最深奥、最发展、最动态、最具活力之源……世界之美妙,时代之进步,科学的发展……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心理;)然而万恶之源,罪孽渊薮,也来自心理……当代世界,科技一日千里,巨大发展,深刻洞悉,大至宇宙天体,小至粒子纳米,无不时有惊人发现,这都来自心理;可是对自己、对自身的心理却日益知之甚少:我为什么是我,我怎样发展成为现在的我,时在云里雾里。
“自我”是当代人们最为推崇,最最特别强调的词。
为什么要强调自我呢自我与他我有什么区别,区别的本质是什么。
区别就在于各自的个性不同,观念不一,性格各异。
然而人们很少去思考,这是为什么你的自我究竟比别人强,还是弱,是优还是劣,是好还是坏这在特别强调自我的人,是很少去想的。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若是人们都能思考这个问题,那么社会就会和蔼,人群就会融洽,社会就会发展,前进;如果人们只顾自我,不思考自己的自我存不存在什么问题,知道一味强调自我,突出自我,把自我凌驾他我之上,那么人群就会冲突,社会就会失和,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结果就会失去自我,毁损自我。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一、心理活动(一)心理活动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内容是指每个人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映象本身,而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如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形式,情感、意志、需要与动机形式,个性特征中的能力、气质、性格形式等。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研究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探讨心理活动规律,实现对人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
(一)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二)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者(三)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四)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其基本职责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四、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个性心理学重点问题
第一章个性概念1、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个性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其开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个性的规律性有如下三种表现第一,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
第二,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
第三,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3、个性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第一,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
第二,个性心理学家更重视综合的“整体〞。
第三,个性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4、个性的特性1〕个性的整体性2〕个性的个别性和共同性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第二章个性心理构造1、个性心理构造的根本原那么首先,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开展中的人。
其次,个性构造的整体性原那么。
再次,个性构造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那么。
最后,构造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那么。
2、广义的个性构造的五个方面第一,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
第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个性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三,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第四,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展的兴奋和抑制的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展的各种活动。
第五,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它在心理构造上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3、弗洛伊德无意识假说的三个层次1〕无意识;2〕前意识;3〕意识。
4、弗洛伊德个性构造的三种成分1〕本我;2〕自我;3〕超我。
5、卢特卡尔人格构造的五个层次一为生命层;二为植物层;三为情绪层;四为人格层;五为自我层。
6、构建及其特点所谓构建既包含有对事物进展整理分类,记下行为过程的意思,也有解释世界,预测事件的意思。
1)凯利的构建概念是以能动性为特点的。
2)凯利的构建概念是具有理性特点的。
安全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心理与安全
动机的理论
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 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 认知论。 认知论。
一、本能理论
詹姆斯: 詹姆斯: 人的行为依赖于本 能的指引, 能的指引,人有生 物本能和社会本能。 物本能和社会本能。 同情” 如“爱、同情”。
其他代表观点
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 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 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 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麦独孤: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 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 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 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 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 形成的。人有18种本能。
饥饿、 饥饿、饮食和体重的影响因素
下丘脑
饮食习惯差异(正常者vs.超重者)
什么样的体 形吸引 人?——来 自男女的不 同想法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追求卓越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 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 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 战性的活动, 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 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 成就动机对个体活动有重要作用; 并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 并影响到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它是 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来测量。 成就动机可以通过投射测验来测量。
TAT测验:George是一个工程师,……
TAT测验:有两位女性,……
权力动机:追求影响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 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从个体行为目标上, 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分为个 人化权力和社会化权力。 人化权力和社会化权力。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追求亲密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心理学-个性心理
占人口百分比
2.2 6.7 16.1 50 16.1 6.7 2.2
分级
非常优秀 优秀 中上 中等 中下 近愚
智力缺陷
二、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强度 速度 稳定性与灵活性 指向性
气质的特点
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 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到问题解 决的能力。
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 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的能力。
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 知识经验以处理其日常事务的能力。
6、我国心理学界对能力结构的基本观点 一般能力(智力) 特殊能力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 经系统的工作能力极限。
神经过程的均衡性是指兴奋和抑制两种 神经过程间的相对关系。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兴奋过程或抑制 过程更迭的速率。
神经活动过程的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 可把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 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被认为 是四种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
抑郁质
(四)气质与教育活动
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和控制自己气质的能
力。
三、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个人表现在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
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中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 性格是社会化的结果。
从可塑性上看:
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 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 用是明显的。
从评价标准看: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 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
山香心理学名词解释绝对经典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3、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条件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条件反射的第二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5、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
抑制:神经细胞处于暂时性的减弱或停止的状态。
6、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及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代表人物是冯特与铁钦纳。
研究方法是实验内省法。
(德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把意识看成一种持续不断的、川流不息的过程,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创始人是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与安吉尔。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代表人物是华生。
(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
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与考夫卡。
(德国)精神分析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与无意识的研究。
弗洛伊德(奥地利)人本主义心理学:(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罗杰斯(美)现代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奈塞尔、皮亚杰(瑞士)第二章认知过程1、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个性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第一章:个性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一节个性心理学的对象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性心理活动的心理学分支,它以个性的结构、个性的发展以及个性的测量为主要研究课题。
3.科学的个性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为基础和出发点。
(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性与人格(等同关系)个性的基本特征(一)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二)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心理过程是指心理一时动态表现,心理状态则是指心里的比较经久的静态存在。
(三)个性的独特性(四)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统称为社会制约性第二节个性心理学的意义(论述题)个性心理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1、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普通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2、个性心理学研究成果可以加强对人学心理活动的整体性认识,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和元素主义的影响。
3、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心理学的内涵,从而使普通心理学建立起更加完备的体系。
!二、实践意义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人参加的活动,都是在个性的调节下进行。
个性心理学对实践意是重大的。
(一)教育掌握个性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个性,使青少年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二)医学个性心理学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
欧洲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个性结构与个性类型的研究,催眠与神经症的早期研究的思想倾向,孕育了精神分析等个性理论体系。
(三)管理用个性心理学原理指导管理行为,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
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第三节个性心理学的方法一、观察法(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行为、言谈、举止等进行观察,从而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一)需要及其种类1.需要的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基本内容: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探讨,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2)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3)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4)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内部驱力;(二)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两个层次(1)比较原始的三种驱使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2)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三、兴趣概述(一)兴趣及其种类1.兴趣的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情绪,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2.兴趣的种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3. 引导学生讲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第04章 驾驶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四章驾驶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驾驶员的性格特征,掌握驾驶员性格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2.了解气质类型以及驾驶员的气质特征,掌握气质对驾驶活动的影响.3.了解驾驶员的能力结构及形成,理解驾驶能力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可以说,在世界上找不到面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同样,也找不出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指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我们研究驾驶员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能力特征及其与驾驶活动的关系,目的在于使驾驶员了解自己在驾驶职业活动中的个性表现,以便更有效地从事驾驶活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并促进他们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一节驾驶员的气质导入案例争道发生口角两司机闹市斗气摆车下午5时许,贵阳市都市路高架桥头,一辆出租车和一辆银色马自达轿车一前一后都违章停在路边,马自达轿车的司机用脚踩在出租车的车头上,阻止出租车前行。
两名驾驶员都在说着赌气话,马自达司机说:“你不是想找钱吗?乱按喇叭,我就是要教训教训你,我今天不会让你开车走的!”出租车司机也毫不示弱,应声回答:“奉陪到底,我们两个都把车子停下,随你停多久,怠班费我亏得起!”两名司机互不相让,为了表现有“气质”,两人都不愿报警。
马自达司机王先生显得很激动,他说,他和这辆出租车同时在大十字等红灯,他的车停在出租车的前面,“路口还是红灯他就拼命按喇叭催我,我回头说他一句,他还开口骂我。
”王先生说,红灯变成绿灯后,双方就开始斗气追逐,直到都市路高架桥头才停下来。
出租车司机李先生则说,在大十字等红灯过程中对方在他前面要变道,于是他按喇叭制止,没想到对方先骂人,于是他也回敬了几句难听的话,矛盾由此而出,对方于是在道路上追逐他.围观的市民在了解原因后,对双方驾驶员都进行了批评,并指出他们各自的不是之处。
也许是觉得大家的批评比较在理,两名驾驶员才停止争执和斗气,各自驾车离去.请思考1.案例中的两位司机属于哪种气质类型?2.不同气质类型的驾驶员,在驾驶活动中呈现出哪些典型的行为特征?交通安全心理学研究表明,驾驶员心理气质特征与安全驾驶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
心理学考试重点考点
第一章绪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和个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务地特征与联系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
意志过程是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
2、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以及意志过程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而后两者可以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第二章个性心理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它是人的心理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地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是多种心理特征地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差异。
第三章暂时神经联系1、什么叫做“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本来对动物有机体没有意义的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引起了兴奋,同时无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的另一区域也引起了兴奋,经过不断反复,两个兴奋中心之间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形成条件反射,这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2、心理活动的反映形式有哪些特征?(1)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做生物学上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做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标志。
(2)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3)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分析综合水平的。
3、意识的概念是什么?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管理心理学:第四章个性
15
第五节 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 ➢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
的关系的认识
2020/10/21
16
2020/10/21
17
➢ 3、独立顺从说 ➢ 4、社会文化说 ➢ 斯普兰格 ➢ 理论型 ➢ 经济型 ➢ 审美型 ➢ 社会型 ➢ 权力型 ➢ 宗教型
2020/10/21
14
➢5、特质说 ➢卡特尔16PF ➢吉尔福特的特性说:ABCDE型 ➢艾森克的特性说 ➢内倾稳定型,内倾不稳定型 ➢外倾稳定型,外倾不稳定型
2020/10/21
第四章 个性
2020/10/21
1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概念 ➢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020/10/21
2
二\个性基本特征
➢ 一\独特性 ➢ 二\整体性 ➢ 三\稳定性 ➢ 四\发展性 ➢ 五\社会性
2020/10/21
3
三\个性结构
➢ 1\个性倾向性 ➢ 后天性:需要\动机\兴
6
三\气质与管理
➢1\气质无好坏 ➢2\依气质合理选择工作 ➢3\培养适合工作要求的气质 ➢4\人员配置考虑气质互补 ➢5\依气质差异灵活管理
2020/10/21
7
第三节能力
➢一、能力 ➢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
征
2020/10/21
8
二、能力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020/10/21
9
三、能力个体差异
➢1、能力类型差异 ➢2、能力水平差异 ➢3、能力早晚差异 ➢4、能力性别差异
2020/10/21
心理学(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
二、智力及其测量
斯宾塞
(二)智力测验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成人——儿童——学龄前 离差智商(相对位置)
例IQ如=:已10唐知0+朝某15施Z=测10团0+体15的(X平-M均)得/S分为70分,标准差为5,而某人得分是80,
那么这个人的智商是?
心理学
二、智力及其测量
(三)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二因素
斯宾塞
心理学
心理学
1、“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 )作了最好的诠释。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2、儿童有消极、被动、缺乏安全感、服从、胆怯等特点是在( ) 教养方式下
形成的人格特点。
A.放纵型
B.权威型
C.民主型
D.自由型
3、[判断题]人格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
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天才:高度发展的才能。
心理学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而联系
(1)知识、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2)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知识——认知经验 技能——活动方式 能力——心理水平
(2)不必然、不同步
心理学
1、【多选】有关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关系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能力是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基础 B 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会推动能力的发展 C 能力影响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快慢和难易 D 能力与知识、技能有密切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A.瑟斯顿
B.斯皮尔
C.吉尔福特
D.斯滕伯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个性心理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一)需要的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对需要种类的划分有不同的角度,通常从需要的起源和需要的对象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需要的起源)生理需要是为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
生理需要包括:①维持有机体内不平衡的需要,如对饮食、运动、睡眠、排泄等需要;②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危险的情景的回避等;③性的需要,如配偶、嗣后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生而有之的,人与动物都存在,但人与动物表现在生理上的需要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的生理需要已被深深地烙上社会的痕迹,已不是纯粹的本能驱动。
社会需要使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产生社会性需要,包括对知识、劳动、艺术创作的需要,对人际交往、尊重、道德、名誉地位、友谊和爱情的需要,对娱乐消遣、享受的需要等。
它是人特有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需要。
人的社会需要因受社会的背景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有显著的个别差异。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需要的对象)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对衣、食、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
物质需要是一种反映人的活动对于物质文明产品的依赖性的心理状态,因此,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审美与道德的需要等。
这些需要既是精神需要又是社会需要。
对需要的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如为了满足求知的精神需要就离不开对书、笔等学习工具的物质需要;对食物的需要虽然是生理需要,但其对象的性质又是物质的。
因此不同种类的需要之间是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将需要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1、基本内容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5个基本层次:(1)生理需要。
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如果得不到满足,生存就成了问题。
它是最强烈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生理需要是最重要的、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需要产生的基础。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3)归属与爱的需要。
也称社交需要。
指个人渴望得到所交往人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
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
一般得不到这种需要,就会产生孤独感。
(4)尊重需要。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能够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2、理论结论(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①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和尊重需要。
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是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称为缺失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
如因饥渴而求饮食,因恐惧而求安全,因孤独而求归属,因免于自卑而求自尊。
它们为人类维持生活所必需,一旦它们得到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
②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这些需要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强度不仅不随其满足而降低,相反地会因获得满足而增强,因此个体所追求的成长性目的物是无限的,是永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需要发展后,低层次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3、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积极因素:(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其需要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按照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进行的。
当然,关于自我实现是否能作为每个人的最高需要,目前尚有争议。
但他提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2)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
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因素:(1)马斯洛过分地强调了遗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对先天潜能的促进作用。
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的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2)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一方面,他提出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趋势。
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把这种需要层次看成是固定的程序,看成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通过思想教育可以改变需要层次的主次关系。
(3)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
4、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要,学生才能积极努力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的满足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爱、自尊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5、对学生需要的引导和培养①了解学生现有的需要;②承认并正确评价学生的需要;③满足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④引导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二、动机(一)动机的概念: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驱力。
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因。
(二)动机的种类按需要的种类(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其它分类在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中讲)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成为内驱力。
其中饥饿动机与干渴动机是研究最多的两种生理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理、社会心理有关的后天习得的动机。
包括两个层次:①比较原始的三种驱动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②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力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产生的条件1、内在条件是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需要紧密相连,又不同于需要,只有当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推动或阻止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2、外在条件是诱因。
能够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
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四)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
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如饥饿者对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2、指向功能(引导功能)。
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
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
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成了动机。
由于动机种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
3、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
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
三、兴趣(一)兴趣的概念: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兴趣的分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
如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
有的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2、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兴趣和追求。
就学生来说,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都需要师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3、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