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说课—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目录01说教材02说教法03说教学过程04说板书设计05说教学反思1.教材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2.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1.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3.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丰富度的概念;生物种群间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学情分析经过上节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综合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群落的概念、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结构,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
2024群落的结构说课稿范文
2024群落的结构说课稿范文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2024群落的结构这个话题。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群落的结构》是生态学课程中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群落的组成要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而群落结构对于生物群落的演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群落结构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掌握不同种类群落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群落结构的能力,以及分析和比较不同群落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群落结构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群落的结构。
难点是:分析和比较不同群落的特点,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思考。
二、说教法学法在生态学的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界的群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采用的教法:实地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是:问题导向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地考察的材料,以展示不同群落的特点和结构。
另外,我还准备了实验设备和材料,以便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为了引发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兴趣,我将使用一段生动的视频来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群落,让学生感受到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分工。
通过观看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学习。
环节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群落的结构。
我将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的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特点,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说教材“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4.1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就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定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讲述:通过视频我们知道,生物兴趣
小组在调查种群密度时发现了吉祥草的分
布与黄金间碧玉竹有关,这就涉及到了种
群与种群的之间关系,我们前面对种群的
学习,主要是集中在种群的数量上,如出
生率,死亡率等,而这些知识解决不了刚
才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层
次上进行研究。
教师提问:结合高一学过的生命系统的结
构层次,比种群更高的是?
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群落?
教师讲述:提醒大家注意定义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那就是说群落应该包含了该
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教师提问:假设你是生物兴趣小组的组长,
你会调查群落的哪些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完善。
学生回答:生物群落
学生齐声回答群落的
定义。
学生思考回答。
层层递进帮助学生
理解种群和群落的
区别,引出群落的定
义和在群落水平上
研究的问题。
小组汇报分享过渡:这些都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那生物兴趣小组选择了哪些问题进行调
查?又有怎样的调查结果?让我们一起来
看第二段视频。
播放视频
教师点评:感谢生物兴趣小组。
同学们,
生物学科是一门注重实践,以实验为基础
的自然科学,需要同学们亲近大自然,研
究生命现象,发现生物规律。
希望在座的
每一位同学都能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学生观看视频
以兴趣小组的户外
实践为线索,引出后
面学习的内容。
2-1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1节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种群和群落研究问题的不同,说明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2.通过“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说出群落的物种组成。
3.通过分析种间关系,学会对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曲线图进行识别与分析。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群落成员间的联系与制约。
【课件自主预习】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1)概念: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基础: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群落的物种组成(1)区分不同群落的依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种间关系及群落的空间结构1.种间关系(1)类型: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2)对不同种间关系的理解:①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③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④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⑤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2.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结构类型(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植物的垂直分层分布可以充分利用光、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垂直分层可以充分利用食物及栖息场所等。
三、群落的季节性及生态位1.群落的季节性(1)概念: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结果:导致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2.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1节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说出群落的概念。
2. 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3.分析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并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难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2页问题探讨,回答问题。
(1)稻田中河蟹与底栖动物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指出研究这些问题时,只单独研究稻田中的水稻或河蟹等某一个种群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将稻田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引出群落的概念。
【新知讲解】一、群落1.概念【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群落概念并解读:群落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包含全部生物(动植物、细菌和真菌等),形成集合(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活动】辨析概念:判断以下描述是否为群落。
(1)某个活禽市场卖蔬菜和鸡鸭等。
(错)(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错)(3)某片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及阳光、土壤等。
教师提问:群落和种群都是生物群体,对群落进行科学研究时,和只研究某一个种群,研究的问题相同吗?你对群落的哪些问题感兴趣?(错)2.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2页,思考回答从群落角度可能的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由于种群和群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从新的视角出发,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不同。
过渡:“稻田-鱼-河蟹”群落和普通稻田群落,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物种组成的比较,从而学会认识群落。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丰富度【教师活动】指出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介绍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举例比较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针叶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种类的数据图表,指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与新疆北部的针叶林群落存在明显不同。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案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种群和群落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从研究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个体——种群到研究生活在同一地点的所有生物个体——群落,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所要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对于不同的群落,区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生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
推进新课师一般来说,不同的群落所含的物种的数目是不同的,也就是物种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所以研究物种的丰富度是我们认识不同的群落的基础。
怎样来调查物种的丰富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课本75页到76页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阅读完后,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课件展示:1.用什么方法采集、调查土壤中的动物?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哪些?3.整个丰富度的调查过程分了哪些步骤?4.采集小动物的方法有哪些?5.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6.如果在不同的地点进行调查,结果会相同吗?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7.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如何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生1 常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的动物。
也就是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地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生2 丰富度的调查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生3 整个调查过程主要分为: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分类和统计分析五个步骤。
生4 采集小动物的方法:一可以把取来的样本放置在放有金属网的去底花盆中,利用诱虫器来采集;二可以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找出体型较大的动物,较小的动物用吸虫器采集这样简易的采集法。
生5 调查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安全,同时不能破坏环境;在取样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采集小动物过程中,要防止小动物逃走。
生6 不同。
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能和土壤的肥力、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种类等因素有关。
生7 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要改成能盛水的容器,取样方法也不同,采集小动物的方法也要改进,比如,可以通过纱布、滤纸等把水滤去,再用放大镜找相对个体较大的小动物,对于个体小的动物,可以通过把水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人教版必修3 4.3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 4.3 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人教版必修34.3群落的结构说课稿社区结构讲稿一、说教材“群落结构”包括群落的基本含义、群落层面的研究问题(本节未明确提出,学生在本章结束后总结)、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
这本教科书贯彻了人口和社区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的思想。
群落研究不同物种的生物聚集体。
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研究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不仅是种群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
2、说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明群落的概念2、能说出不同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别3、表述生物种间关系的类型、特点4.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对社区动态规律的研究,了解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3、浅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丰富度2、种间关系类型及特点教学难点:各类型关系(互利共生、捕食、竞争)的数学模型四、说教法:设问引导,分组讨论展示交流讲授五、口语和学习方法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讨论课件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设问引导,师生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介绍主题,总结社区概念,明确学习目标1、图片展示---设问---种群(三同一全)―--群落(两同一全),指导学学生掌握关键词并引导话题。
(黑板书写)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集体齐声朗读,明确本节学习任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3.展示森林社区和农田社区的图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区分两幅图片属于不同群落的依据,进行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度内容的教学。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一、设计思想本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素能提升---训练巩固的模式加以完成。
(与下面的教学环节一致)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使学习的过程愉快而轻松。
二、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能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
3、熟知种间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并体会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教学方法实验调查、探究、演示、讨论、归纳、总结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只要你留意观察,细心思考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生物学问题。
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滓泥”这样的谚语,描绘的就是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区域内所生活的所有的生物又构成了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群落的结构一起探讨学习。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群落的概念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其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并描述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1. 群落的概念:介绍群落的基本定义,强调群落是由多种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
2. 群落的特征: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特征。
3. 群落的特点: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如森林、草原、沙漠等,并描述其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群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群落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并掌握群落的特征。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群落的概念、特征及特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种间关系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及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掌握种间关系的类型,包括竞争、捕食、共生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种间关系的概念:介绍种间关系的定义,强调其在群落中的重要性。
2. 种间关系的类型:讲解竞争、捕食、共生等种间关系的类型。
3. 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如竞争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间关系的概念、类型及对群落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种间关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种间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
2. 相关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种间关系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种间关系的概念。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强调群落结构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1.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群落结构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第二章: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定义和特征强调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2.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第三章:群落的结构类型3.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强调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理解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结构类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第四章:群落的演替4.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强调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掌握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群落演替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五章: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5.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强调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意义5.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5.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概念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六章:群落的空间结构6.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强调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意义6.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让学生掌握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6.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第七章: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7.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7.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边界概念及其与群落相互作用的关系群落边界与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第八章:群落生态位与竞争8.1 课程介绍解释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强调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2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让学生掌握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8.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生态位概念及竞争机制群落生态位与竞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九章: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9.1 课程介绍介绍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强调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让学生理解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9.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内容和要点群落动态变化及其稳定性概念群落动态变化与稳定性的研究意义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介绍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2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巩固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内容和要点总结群落结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展望群落结构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解析本教案《群落的结构》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群落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群落的定义和特征、群落的结构类型、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边界与相互作用、群落生态位与竞争、群落的动态变化与稳定以及总结与展望。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3. 了解群落的边界和演替过程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定义和特征2.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3. 群落的边界和演替过程三、教学难点1. 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类型2. 群落的边界和演替过程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案例素材3. 教学道具(如模型、标本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群落现象,提出问题:“什么是群落?群落有哪些特征?”2. 知识讲解:a. 群落的定义: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b. 群落的特征:共同生活在一个区域,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c.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i. 垂直结构:不同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如森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ii. 水平结构: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如草原上的不同草种、灌木和乔木。
d. 群落的类型:根据生境条件和物种组成,群落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森林群落、草原群落、湿地群落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如森林群落、草原群落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群落结构和类型。
4. 群落的边界:介绍群落边界的概念和特点,如边界物种、边界效应等。
5. 群落的演替:讲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如初级演替、次级演替等。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群落结构和类型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如城市绿化、生态修复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群落的定义、特征、结构和类型等知识。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练习成绩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群落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三)、种间关系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寄生无曲线图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存在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生物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总结,图像尤为重要,学生要掌握与记忆。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 ;B. ;C. ;D. 。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答案(1)③②①④(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②和④(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四、总结升华:一、群落的概念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物种组成2、种间关系。
《群落的结构》教学方案设计
《群落的结构》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概念和特点,认识群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2.掌握群落的结构元素和分类标准;3.了解群落的演替和动态变化;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群落的定义和分类标准;2.群落的结构元素和影响因素;3.群落的演替和动态变化。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引出群落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校园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存在着怎样的生物群落。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的解释和讲述,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群落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3.群落的分类(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分类标准,如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的划分依据。
然后展示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并分类。
4.群落的结构元素(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群落的结构元素,如优势种、伴生种、序列物种等。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的展示,让学生理解不同结构元素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5.群落的演替(20分钟)教师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通过展示动画或图片,让学生了解演替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6.群落的动态变化(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群落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包括群落的周期性变化和人为干扰对群落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和恢复群落的方法。
7.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思考群落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群落的意义。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电脑和幻灯片;2.群落的图片和动画;3.实地观察和实验器材。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课后作业评价: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查和研究收集更多的群落相关信息,提高拓展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在实地考察中,让学生亲自参与植物和动物群落的调查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群落保护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校园的环境保护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等奖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等奖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等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等奖1一.教材分析: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包括实验的组织和准备0.5课时)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该节内容与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利用和供应有联系。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通过做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学目标:知士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1、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
2、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并完成相应的功能。
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群落的结构》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课程背景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这一知识单元的第三课,主要讲解群落的结构。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种类和结构。
2. 目标•理解群落的概念;•掌握群落的种类;•了解群落的结构及其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种类;•群落的结构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群落的概念;•学生能够分类不同类型的群落;•学生能够理解群落结构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案例,引起学生对群落的思考,并由此引入群落的概念。
2.概念讲解:在导入的基础上,对群落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参考生物学的相关知识,理解群落的定义和特点。
3.群落种类介绍:在学生对群落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之后,介绍不同类型的群落,如湿地群落、森林群落等,并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不同群落的特点。
4.群落结构及其作用:对于群落的结构,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种类的生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讲解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和作用。
5.巩固与拓展: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特定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拓展到实际生活中的案例。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通过引入案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观察和感知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讲授结合讨论法:在概念讲解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归纳法: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群落,引发学生对群落种类的思考,并帮助他们归纳总结群落的分类特点。
•探究式学习法:在群落结构及其作用部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从而探究和理解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4.3群落的结构课程教学设计.doc
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四章第3节,本节课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
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虽然作为高中生,学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但对于材料的分析、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不同学生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适度的进行引导,降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难度。
【教学目标】1.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及成因,并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3.能认同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丰富度的概念。
(2)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3)种群的空间特征。
教学难点:(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PPT动态展示一棵树,一个种群,一个群落,引导学生关注个体一物种一群落这条主线,明确群落的概念。
新课学习:回顾:种群水平上研究问题,探讨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并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
活动1:组织学生观察与思考1、在学生自认为明确概念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观察针叶林和落叶林两幅图片,说出这两种群落的主要区别。
明确: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继续观察两群落物种组成数据,明确不同群落物种数目确实不同,引入丰富度这一概念,对其理解的关键在于物种数目而不是生物数量。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群落的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
4. 能够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2. 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3.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1. 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2. 群落演替的机制。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群落的概念、特征、结构类型及演替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3. 讨论法: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
五、教学准备:1. 课件:群落的结构及演替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案例素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实例。
3. 讨论问题:关于群落演替的机制。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群落以及群落的特点。
2. 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讲解群落的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特征。
3. 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介绍常见的群落结构类型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并分析其特点。
4. 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讲解群落演替的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7.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步骤:1. 第一步:引入新课,展示群落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和特点。
2. 第二步:讲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包括定义、组成、空间结构等。
3. 第三步:介绍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如草本群落、木本群落、水生群落等。
4. 第四步: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不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5. 第五步:讲解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定义、类型、过程和机制。
6. 第六步:探讨群落演替的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
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
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
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前准备
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P75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
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
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
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
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
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8、图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
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
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
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
(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讨论、回答:
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
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
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
设问: 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
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
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
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师:结合课本P74-75图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
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
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
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七)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三、种间关系
1、捕食
2、竞争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