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4课 《蜀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语文高二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一、教材分析《蜀相》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一篇自主赏析。

本单元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而自主赏析,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但由于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本首诗歌调整为赏析示例。

希望借对本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这样的赏析策略来赏析本单元其他自主赏析篇目。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受阅读面、阅历、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制约,品析诗歌文本、体悟诗境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品读文本中走入诗境、体悟情感,尤其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共鸣,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运用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节,结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开展教学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以意逆志”,对作品实现个性解读,并将自己的理解体悟诉诸笔端,学以致用。

三、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培养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诗中借景抒情抒情的方式,确立的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

《蜀相》教案学情分析对于杜甫及其诗歌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赏析,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感受诗歌意境,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2 过程与方法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方法1.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 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是多情的典范。

柳永的离情寄托在“杨柳岸,晓风残月”间;苏轼的悲情彰显在“遥想公瑾当年”上;元稹的幽情体现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中。

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景、人、物、事无一不承载着他们心中那份沉甸甸、滚烫的情感。

于是,外界的山川草木、历史的点点滴滴,皆可做壶,装载诗人心中的那杯酒、那份情。

那么,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又用了一把什么样的壶来装载他那颗心、那份情呢?一起欣赏《蜀相》。

黑板上展示相关文学常识部分,请一个学生填空。

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②杜甫作品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关注现实,反映民生,有“诗史”之称③李白诗风俊逸豪放,杜甫诗风沉郁顿挫④杜甫工于律诗,精于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我们的梳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坎坷的诗人;一位颠沛流离的诗人,一位关注民生的诗人,一位壮志难酬孤苦的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1)

《蜀相》教案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三中肖瑛玉【教学目的】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原作】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②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③森森:茂盛的样子。

④自:空,白白地。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曾三次前往拜访,请教得天下的大计。

三顾,即刘备三顾茅庐。

频繁,多次相烦。

⑥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了辅助蜀国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救危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耿耿忠心。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创,匡济。

这里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⑦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数次出兵伐魏,希望统一天下,未获成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古诗今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白白地呈现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鸣叫声。

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竭尽老臣的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与解题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造诣为历代所推崇,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今存其诗1400余首。

《属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课件 (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课件 (共16张PPT)

这两句的关键字。诗人用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内心 的孤寂与伤感,使这幅春色图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 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 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从 大处着眼,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诸葛亮一 生的丰功伟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诸葛亮一生中最感动人的地方,是他的死。所以, 尾联紧接颈联,对诸葛亮的死,诗人表示了无限的 哀思,对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 计,深表痛惜。同时,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这句诗,也寄托了诗人“致君尧舜上” 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它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 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 名句。 • 诸葛亮虽然壮志未酬,但是,他所表现的这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所给与后人的 积极影响,却是无可估量的。这也是诗人杜甫为之 感动得泪流满襟的一个没有说穿的原因。
总结
• 本诗题曰“蜀相”,而非“诸葛祠”,可知杜 甫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写祠只是为了自然引出 主人公诸葛亮。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部分:上 四句写景,写丞相祠堂,下四句叙事,写丞相本 人。但这两段,并不是可以分开的两截。因为在 对丞相祠堂的描写中,已暗含丞相其人在内。 • 开头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 森。”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 地。开门见山,洒洒落落 。 “何处寻”的“寻” 字,饱含了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无限追慕的心情。 高大茂密的柏树,不仅是识别丞相祠堂的标志, 也不仅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而且是历代人 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进而描写祠堂内的景物,更 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表面上是写景, 骨子里却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自” 和 “空”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能把握作者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知识目标: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的内容,品味语言。

三、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炼字题型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1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歌,其中有星光般璀璨,有一位诗人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他是谁?生:杜甫。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他的诗作《蜀相》。

一、初读,【整体感知,觅得诗心】师:诗歌赏析第一步,整体感知,觅得诗心,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蜀相》,看看杜甫诗中写的是谁?诗歌属于哪种题材?全班齐读。

生:写的是诸葛亮。

师:你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哪些事情,或者哪些功绩?生:“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连营”……师: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屡建奇功,鞠躬尽瘁的军师,为后人所仰望、所称颂。

师:这首诗歌属于哪种题材?生:怀古咏史诗。

(幻灯片展示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师:很好,刚才大家读准了字音和节奏,但是读出感情和韵味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张本义先生的吟唱,再次感受一下,诗的整个意境带给大家的感觉。

听读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哪个字表明诗人去做什么,哪个字直接能反映出诗人的心情?(学生基础薄弱,问题的设置很关键,细化、多引导才能回答出来)音频播放张本义先生的吟唱。

生:寻,泪。

蜀相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精校解析Word版

蜀相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精校解析Word版

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一、语言文字运用1.对这首诗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B.“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爱好音乐。

C.“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多次登门拜访的事。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D.“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答案】B【解析】好音:优美动听的鸟鸣。

2.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映.阶碧草自春色(映照)B.隔叶黄鹂空好.音(美妙)C.出师未捷.身先死(快速)D.长.使英雄泪满襟(长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捷:胜利,成功。

3.下列句子不属于赞颂诸葛亮的一项是()A.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B.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C.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D【解析】D项,是文天祥表达自己气节的。

4.下列对联颂扬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A.诸葛亮杜甫范仲淹B.岳飞李白范仲淹C.岳飞杜甫孟子D.诸葛亮李白孟子【答案】A【解析】①“两表”为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

②对联“圣哲”即“诗圣”杜甫。

③“万家忧乐”简化了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请用简洁的描述性语言,对“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这一“乐景”进行扩展。

【答案】示例青草碧绿,把台阶映衬得生机盎然,显现出浓浓的春意;树木葱茏,其间的黄鹂鸣唱着悠扬的乐曲。

6.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出相应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

,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气魄;人民的疾苦,!【答案】示例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愁绪(忧愤)【解析】这道仿写题要求补写出第一、三分句中的两处语句,考生从第二分句中找到仿写模式后,即可根据相关信息进行补写。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4课蜀相1.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2.写作背景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1.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2.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频烦”,多次地烦劳。

“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

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蜀相》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主旨: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 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结语
一场隔代知音的神秘邂逅,一次贤者之间的精神对话,在国 事艰危、请缨无门的时候,杜老将自己英雄失落的感慨投射 在对诸葛丞相的敬佩之中,虽已跨过千年,依然动人心怀!
详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计——推重其匡时雄略;老臣 心——赞扬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和 生平事迹,忠贞不渝、坚定不拔的精 神品行。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详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诗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这两句诗是诗人的感叹。 ——诸葛亮壮志未酬,抱恨而终,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这种浩然正气激动人心。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民 不聊生。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借痛悼诸葛亮的遭际抒发了自己 内心深沉的感叹。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之一,他一生坎坷,备受苦难煎熬,民间 疾苦凝聚笔尖心头。他的诗如同一部真实 的历史画卷,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真挚 感人,广为人知。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猜疑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 通过分析景物学习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古抒怀的写作特点。 ✓ 激发学生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
重难点: 1.理解“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借古抒怀的写作特色。
作者简介
712—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 杜陵人,唐代大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 有“三吏”“三别”等。因其杰出的成绩, 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著有《杜工部集》。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1.4《蜀相》课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1.4《蜀相》课件
•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 发感慨。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 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 不动。同时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败,破 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 而成了千古遗恨。
•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诗人把怀古和述怀 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首创蜀汉,匡扶刘禅,颂 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 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 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 我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为了事业和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精神。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 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 的哪一方面?
• 【参考思路】 准确。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 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计策,指出诸葛 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 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 一、重点突破 • 1.《蜀相》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对翠柏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 • 【参考思路】 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
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信步由之。它有力地表现 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 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期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 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 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课件

咏史怀古诗
方法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 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 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千古诗圣——杜甫
千古诗圣——杜甫
爱国主义
千古诗圣——杜甫
爱国主义 儒家思想
千古诗圣——杜甫
爱国主义 儒家思想 诗歌追求
759年 关内大饥,转至成都,次年在城西 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
760年 作《蜀相》。
761年秋 狂风破屋,一夜漏雨,写下《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767年 寄寓夔州,写下《登高》。
770年冬 死在一条破船上。杜甫艰巨漂泊的 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战血流仍旧,军声力至今”,这是 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自”“空”两字跟此境域的关系最为密切。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 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 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 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 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 怀人之意”。
咏史怀古诗的主旨
咏史怀古诗的主旨
披文入情,揣摩意图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情怀?
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 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 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分析技能,体察诗心
分析技能,体察诗心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 而境域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 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个字跟境域的关 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背景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Word版含解析

第4课蜀相常常眺望窗外,品读那豪放的青山,读青读绿,读它的深沉巍峨,读它的俊俏雄伟,苍茫与静谧,和谐与宁静。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凌云壮志;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得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归自然,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苏东坡醉心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那份奇妙;王维品尝着“空山不见人”的那份孤寂。

沉默无语的高山读出了文化与哲学。

【课内挖掘】1.杜甫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晚唐,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适用话题]这是一则经典亘古的素材,可用于的话题角度很多,比如:“爱国爱民”“理想”“信仰”“选择”“价值”等。

注意根据不同话题角度,灵活运用,一材多用。

2.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是千古传颂的佳话。

人们在盛赞诸葛亮的旷世奇才的同时,也盛赞他能报知遇之恩的美德。

自从隆中出山后,就把“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作为毕生己任,正如杜甫所写“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不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而感动。

[适用话题]可用于“忠诚”“谦虚与成就”“大智若愚与成功”“肩膀”等话题。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信历来被大家传为美谈,此事例适合话题“诚信”;诸葛亮不听刘备临终忠告,最终导致街亭失守,此事例适合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等。

【课外应用】人民与大地的诗人——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一千三百年后,杜甫活着。

对此,他本人不会感到意外,他在生活的诸多领域中是失败者,常常无职、无钱、无房,甚至无食,多难多灾、穷愁困厄,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他从未怀疑过他的书写和创造的意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他为诗而生,他坚信,自己将跻身于华夏文明那些光荣的不朽者之列。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1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1

多维探究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 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 意这一说法吗?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 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 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 想和爱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大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 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 世悲剧吗?
一片清冷冷的月光落在三国时的蜀道上,落在蜀水中,千百盏孔明灯在 清冷冷的水上仿佛诸葛先生的魂魄飘游。归去来兮!叶间黄鹂的挽歌凝在 锦官城上空,八百里蜀地百姓的心被揪起来了。田园将芜胡不归啊!先生,你 的鹤氅可胜今夜的霜寒?
温文儒雅的先生,满腹经纶的先生,我的魂魄被一声声莺啼牵到你隐居 的隆中田间,牵到你一心所系的巴山蜀水间。你身披的雪白鹤氅,是运筹帷 幄者从容大度的象征;你手中轻摇的羽扇,是决胜于千里之外者自信不凡的 号令。周公瑾配得上“羽扇纶巾”这一称号?是苏学士看走了眼吧。你羽扇 一摇,东风招之即来,曹军挥之则去。满江号称无懈可击的连环船一夜间烟 焰冲天,没有你不会有此辉煌战绩。容我化作长风,拉起你的鹤氅,拂动你志 得意满的微笑啊,先生!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 人情感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 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 诗句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 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 的大转折。前面,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 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 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达到了高潮。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习题: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习题: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Word版含答案.doc

第4课蜀相常常眺望窗外,品读那豪放的青山,读青读绿,读它的深沉巍峨,读它的俊俏雄伟,苍茫与静谧,和谐与宁静。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凌云壮志;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得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愿回归自然,守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苏东坡醉心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那份奇妙;王维品尝着“空山不见人”的那份孤寂。

沉默无语的高山读出了文化与哲学。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B.犀.利(xī)夙.愿(sù)朔.风(sù)柏.树(bǎi)C.晕.车(yùn)采撷.(xié)马厩.(jiù)沙砾.(lì)D.绿.林(lǜ)笔砚.(yàn)诏.书(zhào)频烦..(pín fán)解析:A项,“劲”应读jìnɡ;B项,“朔”应读shuò;D项,“绿”应读lù。

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两朝.开济老臣心(名词,朝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动词,朝见,朝拜)B.朝.辞白帝彩云间(读zhāo,名词,早晨)耆老皆朝.于庠(动词,聚集)C.夕济.兮西澨(名词,济水)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动词,成就)D.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动词,救助,救济)人才济济..(众多的样子)解析:C项,“夕济兮西澨”中的“济”,动词,渡过。

答案:C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 ⎩⎪⎨⎪⎧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 《蜀相》(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 《蜀相》(课件)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蜀相
杜甫
古典诗歌
古体诗(又称为古风) 《石壕吏》 五言 《登鹳雀楼》
绝句 七言 《回乡偶书》
近体诗 五言 《过故人庄》
律诗 七言 《黄鹤楼》
草堂
杜甫旧居——草堂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
• 温故知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子美(字) 杜少陵 (曾居少陵 )杜工部
(任工部曾员外郎) • “诗圣” • “诗史” •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 •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返回
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此联以设问提起,一问一答。透露诗人对诸 葛亮的仰慕之情,因思人而寻祠,专程来凭吊。
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中哪两个字写得最生动,最能体现作者 感情? 分析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 此联描写祠堂内部景色,表现其荒凉寂 静的特点。句中隐含物是人非的感慨。 春色依旧,诸葛亮却长眠地下,越发表 现诗人敬谒时的肃穆的心情。美好的景 色无人欣赏,象征着诗人怀才不遇,英 雄无用武之地。
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此联写人,仅用十四字,就高度概括 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忠心为国的精 神,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 的倾慕。
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联诗人以满腔血泪叙事兼抒情,慨叹诸 葛亮出师北伐,大业未就,就死在军中。 抒发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诗人对诸葛亮的 慨叹也同时是对自己在国家动荡之际,未 能有所作为的感慨。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Word版含答案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的】①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②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③初步掌握怀古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律诗中“起、承、转、合”四联的结构及其各自在创设意境上的作用。

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

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提示: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

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

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

760年暮,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

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

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学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思考: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诗相比较,两首 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蜀 相
杜甫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第三高级中学 语文组:车俊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阴阳割昏晓 。 • 造化钟神秀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望岳》
《春望》
百年多病独登台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
《江南逢李龟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 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 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 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 灵相通的好朋友。
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
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 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 军山。 •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
业未竟的痛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 英雄泪满襟
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 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 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 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 频烦——多次。
•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 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 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 路,也称“隆中对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两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教案
教学目的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生平提示: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二、诗歌分析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祠所在了.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不错
诗的一开始作者以设问提起,好像凭空高歌,飘然不俗.然后自答:就就在那古柏森森的锦官城外的地方!紧接着他写下了祠堂内部的荒凉景色.满院的绿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无人欣赏.景色的描写中灌注着感物思人的情绪,为下面转写人事作了过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统一全国的理想毕竟没有实现,所以诗人在尾联中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包含了无限惋惜.这种惋惜当然不只是杜甫一人有,后来有志于匡扶社稷的英雄们,都曾为之痛哭流泪.而杜甫的这首诗对后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载,时隔四十多年,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就曾吟诵过杜甫的这首诗.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正要收复
祖国山河时,不幸病危,临死也曾吟咏过这两句诗.这一方面说明了杜诗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诸葛亮的浩然正气激动人心.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三、学生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