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以德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
探寻传统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
探寻传统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一、传统养生文化的概述人类的健康长寿一直是重要的追求目标。
在漫长的岁月中,各个文明古国不约而同地涌现出了一系列以养生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养生文化凝聚着智慧和经验,至今仍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传统养生文化1. 中医学:中医学作为中国独有的一门医学体系,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理念。
中医注重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方式调理身体,提升自愈能力,并将食疗作为治疗常见病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
2. 太极拳:太极拳源于中国古代武术,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具备修身养性的功效。
太极拳融合了动态与静态、柔韧与刚猛,通过呼吸控制和肢体动作来调理身心平衡。
3. 风水:风水是古代中国人认为影响人们命运和幸福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学问。
它以人为本,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通过平衡环境中的阴阳能量来带来幸福和健康。
三、传统养生文化的现代应用1. 引入科学方法:传统养生文化在现代得到了更多科学验证的支持。
例如,研究发现太极拳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平衡能力;中医草药被发掘出许多有效治疗传统医学无法解决问题的新用途。
2. 缓解现代压力:传统养生文化注重调理身心健康,对于缓解现代人的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太极拳、静坐冥想等活动被认为是舒缓情绪、减少焦虑和抑郁的有效方式。
3. 促进身心健康: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个体内外的平衡,通过调整饮食习惯、起居作息等方面来改善身体状况。
这些实践可以增加抵抗力,预防疾病,并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四、挖掘传统养生文化的潜力1. 传承和保护:传统养生文化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知识和方法需要被广泛传承和保护。
政府应该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鼓励社会各界关注传统养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2. 创新与融合:将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行创新与融合是未来的方向。
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中医问诊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辅助中医诊断。
3. 教育与推广:向公众普及传统养生文化的知识和方法,有助于增强民众对自身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伟大著作《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健康养生方面,老子的养生智慧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不仅是一种养生的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它对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以“道”为核心,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乎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预和操纵。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利利益,往往忽视了自然规律和自身的身心健康。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享乐,要返璞归真,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避免过度的竞争和攀比,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老子的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还注重“养生之道”,主张通过调养身心,保护生命,延年益寿。
他认为要“静”养生,主张保持身心的平和与宁静,远离繁杂与浮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平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养生。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忽视了身心调养,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老子的养生智慧则提醒人们要静养身心,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对当代社会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还注重“餐饮养生”,主张合理饮食,保健强身。
他认为“民之飢,以其上食饱”。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过度追求美味佳肴,不顾饮食的营养均衡,这导致了许多饮食健康问题的产生。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人们应该合理饮食,保持身体的健康,注重营养均衡,远离过于油腻、辛辣和刺激的食物,这对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健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以德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以德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一、何谓“以德养生”“以德养生”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展现的是古人的一种健康观念,也是古人对何以养生的探索结果。
它不仅关涉生命的存在,生活的幸福,而且在更高层次上有利于社会的道德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自觉的实践行动,从而使其内涵得以进一步的扩大,其外延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具体而言,“以德养生”观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德以寿:德为生命之助这种观点是从个体生命角度而言的,认为养德是长寿的重要因素,即孔子所说的“大德必得大寿”。
古人注重形神兼养,“形”即人的生理存在,“神”即是人的意志或意识和心理。
《黄帝内经》记载:“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
认为能够心身皆重才能够实现长寿,既要对身体给予足够的重视,还要修德以养身。
否则“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千金要方·养性序》)。
庄子也说“老人之道,长念善勿念恶,常念生勿念杀,常念信勿念欺”,认为念善,念生,念信,注重道德修养,才能实现长寿之道。
明代养生家吕坤的观点更具有现代意义,他说:“今之养生者,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慎时、寡1/ 8欲,诚要法也。
嵇康善养生,而其死也却在所虑之外。
乃知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呻吟语》)。
认为养德为养生的“第一要”,否则即使像嵇康一样善养生也未必能够长寿。
(二)德以存:德为生活之基养德不仅关系个体生命的延伸,而且关系个体的生存和生活。
只有有德之人才能过富足而无忧的生活。
王安石便提出:“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认为人若无德,生存空间都没有。
相反,大德之人则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尽管时代发展至今,量才标准发生了改变,而不再仅仅是以德量才,但无疑在量才的过程中“德性”仍然是重要的考虑的因素,所以这一点仍具有现代意义。
除此以外《国语》中也谈到:德,福之基也(《国语·晋语六》),认为德行是幸福的基础。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他对人类养生智慧的探讨让人们受益匪浅。
尤其在当代社会中,养生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老子的养生智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人们的身心状态处于紧绷的状态中。
人们应该明白,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所说的“无用之用”和“为无为而用”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
我们应该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积极调节情绪,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老子强调保持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一切都要极致,往往忽视了平衡的重要性。
而维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是养生的基础。
老子认为,人应该有节制,保持中庸之道。
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老子提倡心无旁骛。
现代社会以多任务为标志,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忘记了自我认真对待当下的重要性。
老子强调要心无旁骛,专注于当下。
只有把握好现在,才能做到身心放松,达到养生的效果。
老子强调自觉自律。
现代社会的诱惑众多,人们往往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追逐中。
老子则提倡自觉自律,不为外物所动。
人们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被外界的物质享受束缚。
只有自觉自律,才能追求身心的和谐,达到真正的养生效果。
老子主张慢生活。
当代社会以快节奏、高压力为标志,人们过于追求功利和快感。
而老子认为,一切都有自己的节奏,不能急于求成。
人应该懂得享受生活,慢下来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顺应自然、保持平衡、心无旁骛、自觉自律和慢生活,这些思想都是当代社会人们需要思考和运用的养生智慧。
只有从心理和生活习惯上加以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保持健康的体魄。
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应该深入研究老子的养生智慧,将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养生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底蕴的一部分,它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当代社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老子养生智慧主张自然、平衡、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平衡,反对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提倡简约、自然、心灵的愉悦与宁静。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老子养生智慧强调内在修养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老子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密切联系的,身体的健康与内在的平衡密不可分,强调人需要修身养性,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保持健康的状态。
借鉴老子养生智慧,现代人应该注重平衡内外的关系,从内心提高自己的修养,保持心态平和,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老子养生智慧倡导适度、自然的生活方式。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心态平和,遵从自然的节奏和规律,保持生活的节制和平衡,不过度追求物质和权力。
而在当今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物质,渴望更多的权力和地位,忽视了生活的平衡和节制,这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例如身体健康的问题、社会问题等等。
借鉴老子养生智慧,现代人应该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大自然,使生活平衡和谐。
最后,老子养生智慧强调自我意识和宁静。
老子认为在安静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繁忙的日常生活,经常感到精神紧张和焦虑。
因此,现代人应该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治疗,并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包括通过学习冥想,或者去公园、花园等环境中,获得内心平静和放松。
总之,老子养生智慧是对当代社会的极大启示。
在现代社会,身体、内心的健康和平衡越来越重要。
借鉴老子养生智慧,我们可以理解到平衡自然规律,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培养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从而,我们可以拥有健康、愉悦生活的体验。
以德养生道教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
以德养生道教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杨玉波(延寿县委党校黑龙江·哈尔滨150700)摘要作为我国的三大宗教之一,道教一直以来对养生极为重视。
道教的目标是“长生久视”,这一目标充分的展现了道教对于生命的热爱。
在道教的典籍中,有许多的文字记载了道家关于养生的思想。
“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这句话是《太平经》中的重要思想,许多当今的养生学说都是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讨论出来的。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最先对养生文化进行倡导的,正是道教。
关键词以德养生道教养生文化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1)道教中人常常将修仙得道之人称之为“真人”,对于真人的含义,在《老子河上公章句》中有过说明:“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
”这句话所反映出来的其实也正是道教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性命学说,换一个容易理解的词,其实就是养生。
在道教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的养生方法。
道教在养生方面的核心理念是“重人贵生”。
唐代的司马成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道士,他对于养生的理解是“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这句话直接说出了道教治身养生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依靠调养身体,更是与人内在的心性方面的修炼以及自身方面修持的提升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也就是司马祯所说的“生道合一”。
等到了元代,道教另一位著名人物,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针对养生提出了“性命双修”的理念,这个理念与司马祯提出的“生道合一”宗旨相同。
这个理念的提出,将“以德养生”的理念逐渐发展成了道教养生理论的核心。
“以德养生”理念将健康体魄和道德提升、身体养生和精神提升统一起来。
这种理念不只是单单与生命的存在和生活的幸福有关,从更高层面上,更有利于实现社会道德向个体自觉的道德实践的转化,实现传统养生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扩大,进而推动道教养生文化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2)道教通过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融合,提出“以德养生”的理念,这个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道教是“道”和“德”并称的。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其养生与健康观念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这些观念不仅是对人体健康的关注,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养生与健康观念,并探索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古代中国人重视养生,将之视为一种修养的方式。
他们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关联,只有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因此,中国古代养生观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
这意味着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养生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记录和传承。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养生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
其中详细介绍了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心态来维持健康。
这部经典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养生的关键是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身心平衡。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饮食养生。
他们认为,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饮膳正要》是一本古代养生书籍,详细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
根据这本书的指导,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例如,寒性体质的人可以选择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调节体温,而燥热体质的人则可以选择一些清凉性的食物来降火。
除了饮食,运动也是中国古代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重视身体的锻炼,认为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太极拳经》是一本古代的武术养生书籍,介绍了太极拳的原理和方法。
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和、缓慢的动作为主的武术,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抵抗力。
在中国古代,养生观念还涉及到心理健康。
古代中国人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他们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德经》是一本古代哲学经典,其中介绍了道家的养生观念。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不要过度追求功名利禄,以免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养生必先养德,养德方能养生!
养生必先养德,养德方能养生!
只重养生而轻养德,养生是难以如愿的。
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
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与孔子仁者寿之说如出一辙。
《论语》中提到一件事,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谓能够自我反省者就不会内疚,而没有内疚的人有什么忧虑和畏惧呢?
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看似是养生的结果,其实与精神层面的修养即养德不无干系。
一个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人,即使天天养尊处优、保健有道,也难以长寿;而一个经常自省、心境平和、淡泊名利的人,自然会少招疾患。
孙思邈便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
嵇康在《养生论》中剖析:“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这与现代科学研究完全吻合。
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人体分泌出有益物质,获得愉悦,缓解烦忧,故世卫组织将道德纳入健康范畴。
养生必先养德,养德方能养生,此乃做人的信条;对为官者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
仁者寿,即德者寿,养生术语。
谓道德崇高者,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
出《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
”。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养生智慧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远的道德指导价值。
尽管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老子的养生智慧中汲取启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老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过度追求物质和快速的发展。
老子告诉我们,与自然保持联系和和谐非常重要。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思是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和依存的。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与之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养生。
老子提倡了心性的修养。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处于高压和竞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愤怒。
老子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不要轻易陷入情绪的波动。
他说:“无名之,天地之始。
有名之,万物之母。
”意思是说,保持心灵的空明和宁静,才能触及到道的真谛。
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心性,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快速和高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有时只会造成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老子告诉我们要有智慧地放下执着和控制,学会顺应自然的变化。
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像烹饪小鲜一样,用温和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强制和暴力的手段。
只有学会顺其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养生和和谐发展。
老子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真善美。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被外在的功利和物质所迷惑,容易忽视了自己内在的美好和真实的需求。
老子告诉我们要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内在的精神财富,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说,内在的修养和成长是一个不断的积累和舍弃的过程。
只有培养好自己的内在美德,才能实现真正的养生和幸福。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修养好自己的心性,智慧地解决问题,以及追求内在的真善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养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养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养生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和实践经验。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就养生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展开讨论。
一、价值1. 丰富的养生智慧养生传统文化通过对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的认知,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智慧,包括中医药、养生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智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指导,对维护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促进身心平衡养生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提倡顺应自然、保持身心平衡。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的方法,帮助人们维持身心的和谐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养生传统文化强调养生保健的全方位理念,包括养心、养性、养生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关注治病,更注重预防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积极的影响。
4. 弘扬民族文化养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历史,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人们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影响1. 健康观念的引领养生传统文化对塑造人们的健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注重平衡饮食、适度运动,从而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丰富的养生资源养生传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养生资源,包括中草药、针灸、气功等传统疗法,这些资源为现代保健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养生传统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健康产业的发展,包括中医药保健品、养生保健服务等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4. 文化传承与创新养生传统文化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热情,推动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养生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5. 国际影响力养生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走向国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学习和了解。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的养生之道的当代价值1000字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的养生之道的当代价值1000字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
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
如何确保人类的健康?怎样延长人类的寿命?二千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理论体系――中华养生学。
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对延缓人类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养生艺术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明珠养生,又称摄生。
在中国是一门传承久远的生活艺术,可以称作“生命自我管理艺术”。
几千年来,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受其影响。
尽管各自的条件差别很大,但在重视养生这一问题上,则是古今相传,上下一致的。
中国古代的养生学,是一个极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知识体系。
从现有文献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对摄生就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
蕴藏着丰富的养生内容,为我国人民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历史上,不仅各朝代都有许多专门从事养生学研究和实践的学者,而且几乎所有卓越的思想家也都为丰富它、发展它而做出过贡献。
因此,除了历代保留下来的大量养生学专著之外,象道家的《老子》、《庄子》、《列子》、《文子》。
儒家的《周易》、《论语》、《孟子》,宋明时代的理学、心学,无一不从自我身心立论。
中国古代的医学,从它的最高经典《黄帝内经》开始,直到清代,几乎没有一人一书离开过摄养而谈治疗。
中国古代宗教,其本质内容就在于养生,它的社会贡献亦在于养生。
道教的《道藏》和佛教历代高僧的经论,大量的是关于心性修养和气功方术方面的论述。
道教的最高目标就是修炼成仙,其实质就是追求长生不老。
追求延年益寿。
二、中国传统养生之道具有六大突出特征:一是注重整体性。
认为人身是个小天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紧密地联系着整体,局部的状况反映着整体的状况,局部的安危影响着整体的安危。
中国传统养生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养生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1.中国传统养生改变了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态度现代生活的一点点推进,科学技术不断在完善,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现代人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不管是从生活习惯上,还是生活理念上。
健康,无疑是现在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身体健康比任何一切来的都更加珍贵,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精神压力巨大,对物质的需求逐渐减弱,但对自身健康的希望越来越迫切。
有专家研究学者表明,身体健康的人,投入生活工作中的幸福感是满分。
工作状态绝对放松。
身体和心理的调节机制越来越强。
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文化,内外结合,相互统一。
锻炼的不仅仅是部分身体机能,他改变的是对人身体的全面掌控,养生,就是养身。
古人有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相互制约,内外兼修。
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人们逐渐走近健康,协调情感与精神二者的联系,生活和谐,幸福。
2.中国传统养生见证现代人群的生活品味中国传统养生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品味,乏味的工作学习,紧张的生活方式。
让人的内心聒噪,焦灼,但是一些人主动接受了中国传统养生,从里面吸取了营养,将人的生活品味以及生活追求都提升到了一个档次。
人的情感更加丰富,心智更加的成熟。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心神合一,刚柔并济。
把古代的养生绝学全都奉献给现代人的生活当中。
3.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持续人文发展现代社会验证着人类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发展。
人们在道德情操,情感表露的过程中,慢慢展现。
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跨越了人们对现代生活的整体追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注重熏陶人们的内在修养,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紧密有效的结合起来。
中国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养生文化始于先秦时期,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主要认为“体统元气、调养精神、除病保健、命理占卜”。
根源于中医和古代哲学,此文化在中国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被冠以“天下传家”的称号,内容包含中医调理、按摩养生、内外兼修等多种方式,从而
形成“天人合一”的范畴。
养生文化有全身心的修和调养,它把“调节功能,调整体质,加以积极的预防”放在
首位。
它提倡和按照“吃、穿、住、行”四义,按照四时、六君子气象及季节、阴阳、太阴、太阳等法则,积极调整自身,从而达到养生目的。
养生文化还强调要研究自己的身心,积极适应自然,保持思想开放,从而使身心和谐成为可能,保持自我调节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国养生文化进一步更新,以应对日益加快的社会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它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内/外兼修”包括调节健康、保护心脏、改善抗病能力以及提
升身心免疫力等,但合理使用现代科学,使用抗病药物、补充营养,构建国人健康风尚,
帮助人们平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身心的健康。
现代养生文化重视心态的改变,推动身心的和谐,以及引导以正确的价值观协调心智、身体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高水准的生活哲学,尤其要体现在药物的使用上,简而言之,用
药更多情况下必须作为辅助手段,是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与时俱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不仅促
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犹如一面反映中华文化的镜子,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可以
继续将它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使中国的健康文化走向进步,走向发展。
浅谈道教“修德养生”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道教“修德养生”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东晋道教养生家葛洪认为,积善养德是长生健康的前提。
“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妨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说明“为道者当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如果一个人道德善行做得好,即使不通晓养生之术,依然可以受到福佑荫庇而终老。
这是道教所强调的方术养生与修德养生二者并重互补,反对不修德行一味追求方术的修炼行为。
《周易参同契》说:“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深浅。
弃正从邪径,欲速阏不通。
”说明一味地追求成仙的捷径之路,而忽略了自身心性和道德思想的修养,只能误入歧途,作出损人又损己的事情。
因此,道教要求门人在修道的同时,必须持守规戒。
《龙门心法》说“持戒”是“降魔之杵,能镇压妖邪;是护命之符,能增延福寿;是升天之梯,能朝礼三清。
”《老子想尔注》则认为“人行道,不违诫,渊深似道”,“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献身医道,持守规戒,“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寿至140余岁。
道教尊奉为药神,敬奉于药王殿内,供信众朝拜与缅怀其高尚的医德。
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这叫“外功内果”。
即利人利物之善事,会给自己精神、生活带来乐趣,甚至可以“积德累功”,成为得道神仙。
相反,如果自私邪恶,损人利己,就会导致精神疾患和脏器病变。
因为心术不正,做了坏事,就会担心世人指责、神明严惩,惶惶不可终日,心理上失去了平衡,就不能坦然地生活。
所以,道教历来都把道德修养与世俗的伦理道德密切地结合起来,坚信行善积德是修仙学道的必要条件。
修德必能长寿,长寿皆可学道成仙。
随着道教义理的发展和道教修炼理论的完善,道教徒明确“修道养德,内功外行”的基本修道要旨。
由此可见,注重道德修养,塑造美好心灵,是保证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而道德修养不仅对个体生命健康有益,同时也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主要著作《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很多关于养生智慧的理念和方法,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提供启示。
首先,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谦虚微弱的人反而能够养生,而强壮的人则容易损伤身体。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更加注重平衡,不要过度追求工作和生活上的强势和执着,而应该保持柔韧和谦虚的心态,从而避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过度疲劳和损伤。
其次,老子提倡“自然而然”的养生方法,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自然状态去生活,不应该过度干涉和改变自然状态。
这提示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自然健康生活方式,尽可能消除社会和环境对身体的干扰和负面影响,保持身心健康的自然平衡。
另外,老子推崇“节制”的生活方式,强调适度地过生活,不要过度贪欲和嗜欲。
这给我们的生活也提出了警醒,提示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嗜欲和消费欲,从而减少物质和精神上的过度消耗和压力,从而在健康和稳定的状态中生活。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不争”的养生哲学,认为人不应该过度争夺权利和利益,而应该保持内心平和,不追求过多的物质和社会社会地位。
这提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需要重视人文教育和价值观的提升,从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美好和谐。
总之,老子的养生哲学虽然是建立在古代社会,但它具有卓越的智慧和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养生智慧,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从而在当代社会中获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养生传统的当代诠释与应用
养生传统的当代诠释与应用一、现代人对养生的需求与追求二、传统养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1. 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2. 养生文化中的饮食和运动三、将传统养生文化应用于当代生活中1. 中医保健方法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2. 饮食调理:回归自然与科学结合3. 运动方式演变:从古典功法到现代健身潮流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高度重视,养生成为了当代社会一个热门话题。
然而,虽然注重健康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但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传统养生理念却被逐渐淡化。
本文将探讨养生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的诠释与应用。
现代人对于“养生”的需求与追求不容小觑。
随着压力加大、疾病增多以及环境变得恶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了自己身体的健康问题。
他们希望通过养生来延缓衰老、增加抵抗力,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这样的追求也是对幸福感和品质生活的一种体现。
传统养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在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上,将个体的身心状况相结合,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协调,使人能够达到内外调和的状态。
其次,养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教人们从自然界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并通过调整心态和修炼身体来保持健康。
另外,养生文化中还融入了丰富多样的饮食和运动方法,给予人们更多选择并满足个性化需求。
将传统养生文化应用于当代社会有着广阔前景。
首先,在现代医疗领域中可以看到传统中医保健方法的应用。
中医草药、针灸等方法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疾病治疗与预防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其次,饮食调理是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之一。
在现代社会,人们倾向于追求便捷和速度,而忽视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提倡回归自然饮食方式,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以科学的角度合理地进行饮食调理,可以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最后,在运动方式上也可以看到传统养生文化与当代潮流结合的趋势。
早期的功法如太极拳、气功等开始成为大众喜爱的运动方式,并且衍生出了现代健身潮流。
结合实际,关于古代养生之道的当代价值的1000字
结合实际,关于古代养生之道的当代价值的1000字古代养生之道在当代的价值你之道多少呢?养生求道的基本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现在,人类已经发展到高度文明阶段,人类有力量主宰自己的未来。
现代人尝试用科学来解读古代养生学,就是为全人类探索如何维持生命活动的最佳状态。
解读古代养生养生学是宇宙中最玄妙的学科,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医科先进,可人类的健康状况却受困于名目繁杂的病因。
上古时代的先人们物质匮乏,反而比现代人更容易领悟养生之道。
尤其是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更是涌现出大量养生学理论。
但鉴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及当时科技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待古代养生学的文化遗产,要科学辩证地筛选继承,弃古老落后的,承袭经典有效的,并予以研究、发展。
古代养生学对今人的影响养生贯穿于人的一生,人生中,有很多种因素都能影响生命的最终寿限。
科学的养生实践证明,盲目护养也会使身体受损,这即是养生学的矛盾所在。
现今来讲,养生之道不仅涉及个人行为还涉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它除了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还依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古今养生谈论最多的就是精神调养,人生活于自然界中,形神难免受到时令、水土、家居、社交等种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调节情志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古人云“欲养形先调神",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形神兼备、形神共养。
合理养生要注意:顺应生存环境;积极发挥医资力量的健康指导和早期诊疗作用;有意识地做好自养或养人。
除此,还应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措施。
就现今人们的生活习惯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另外,适当运动和娱乐也是强体抗衰、调心怡情的养生手段。
古人非常注重合理调摄膳食,现代人因为不规律饮食,导致营养失调,引发了一系列困扰身心健康的文明病,可见,了解食性对于优化饮食结构,平衡膳食的现代养生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
心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
朱熹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朱熹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养生是人人都得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南宋学者朱熹的养生思想主张顺道、持中、主静和养生宜时多为后世所称道,对我们现代的养生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通过时代的解读而加以应用。
关键词:朱熹;养生;现代意义在现代生活中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健康的生命,人的活动就受到限制,甚至造成失败。
所以,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很正常的。
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
因此,现代人就更加注重养生。
在历史上每逢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昌盛的时期,养生就会获得广泛关注,养生学研究就会有一个长足发展。
应该说,我们迎来了中国养生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朱熹养生思想中的顺道、持中、主静、宜时思想对现代养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朱熹在理学上的创获与影响为后世所称颂。
在当今,有关他的学术思想依然是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不过,倘若回顾以往的宋明理学研究历程,即可发现,学者专家关于朱熹学术思想的论述大多集中在经学文化方面,至于他的养生思想与养生实践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一、朱熹的养生思想就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来看,儒家关注养生问题是有案可稽的。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的言论都包含着许多养生思想,这个传统被后代许多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所继承,朱熹正是这方面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儒、佛、道三家尽管在思想理念上有许多不同,但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又相为碰撞,乃至相互交融。
尤其在宋元时期,其相互交融的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 儒、佛、道三家虽然既相互批判以维护各自立场,又相互吸收其他各方的优点和长处,以求为我所用,发展和完善自身。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儒、佛、道三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构成相当复杂的局面。
朱熹思想便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
可以这样说,朱熹思想是儒家复兴的必然产物,又是儒、佛、道三家既斗争又融合的结果。
中国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_刘忠华
2011年第01期N o .01,2011第27卷IV o l .27(总265期)T o t a l N o .265收稿日期:2010—10—20作者简介:刘忠华(1980—),男,安徽合肥人。
重庆市渝北区体育局,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中国养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刘忠华(重庆市渝北区体育局,重庆401120)摘要: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中医学理论中重要的分支。
探究养生文化的现代意义对纠正现今社会错误的健身价值观,引动人们走上科学合理的养生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养生;文化;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G 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026—02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历史中,身心和谐、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此,中华养生文化也不断地发展与丰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的养生文化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与养心的众多方法,融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中国养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从可考的文字记载来看,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
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发现,当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会祈祷祖宗与神灵的庇佑;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等事宜,也会不时占卜求问,或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祈求吉祥。
当然,这些古代民族常见的祈求吉祥与健康的方式,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仅仅是一种迷信活动;但令人惊奇的是,人们在甲骨文中还发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寇帚”,即大扫除)之类的记载,这说明人们认识到卫生习惯与健康吉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养生文化(主要卫生及饮食习惯)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
周朝的王室与贵族都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同时,还设有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以德养生”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以德养生”有深刻的内涵,就个体生命而言,通过加强道德修养能够获得个人的长寿健康和生活幸福,就群体来说,以德养生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道德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自觉的实践行动,从而在社会层面促进道德文明建设。
因此,探究以德养生的内涵以及以德养生的原因及其现代意义,这不仅能为现代健康心理学提供思想基础,而且能够为道德文明建设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以德养生;个体生命;群体生命一、何谓“以德养生”“以德养生”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它展现的是古人的一种健康观念,也是古人对何以养生的探索结果。
它不仅关涉生命的存在,生活的幸福,而且在更高层次上有利于社会的道德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自觉的实践行动,从而使其内涵得以进一步的扩大,其外延也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具体而言,“以德养生”观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德以寿:德为生命之助这种观点是从个体生命角度而言的,认为养德是长寿的重要因素,即孔子所说的“大德必得大寿”。
古人注重形神兼养,“形”即人的生理存在,“神”即是人的意志或意识和心理。
《黄帝内经》记载:“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素问》)。
认为能够心身皆重才能够实现长寿,既要对身体给予足够的重视,还要修德以养身。
否则“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千金要方·养性序》)。
庄子也说“老人之道,长念善勿念恶,常念生勿念杀,常念信勿念欺”,认为念善,念生,念信,注重道德修养,才能实现长寿之道。
明代养生家吕坤的观点更具有现代意义,他说:“今之养生者,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慎时、寡欲,诚要法也。
嵇康善养生,而其死也却在所虑之外。
乃知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呻吟语》)。
认为养德为养生的“第一要”,否则即使像嵇康一样善养生也未必能够长寿。
(二)德以存:德为生活之基养德不仅关系个体生命的延伸,而且关系个体的生存和生活。
只有有德之人才能过富足而无忧的生活。
王安石便提出:“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认为人若无德,生存空间都没有。
相反,大德之人则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尽管时代发展至今,量才标准发生了改变,而不再仅仅是以德量才,但无疑在量才的过程中“德性”仍然是重要的考虑的因素,所以这一点仍具有现代意义。
除此以外《国语》中也谈到:德,福之基也(《国语·晋语六》),认为德行是幸福的基础。
明代洪自诚则在生活之外更进一步谈到“德者事业之基”(《菜根谭》)。
认为德行伟大之人才能建立大的事业。
(三)德以谐:德为众生之要即认为“德”不仅养个体之“身”,而且能养众生之“身”,进而“养国”以治天下。
这种观点源于我国古代的“身国共治”思想。
所谓“身国共治”实际上是一种通过类比思维逻辑而形成的精神操作模式。
具体而言,就是把身体当做国家,把国家当做身体,从而建立可操作的步骤。
通过身国共治,古人将治身法门与治国联系起来,从治身到治国,又从治国到治身。
这从根本上是因为个人生命的健康和长寿,以及个体生活的幸福是无法离开国家整体的,只有国家整体达到和平的状态,个体生命和生活才能趋于完善,这也说明了为何古代众多思想家谋求通过德以育众生,通过发展众生的德行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以德养生”,增进众生的福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古人认为:“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二、“以德养生”何以可能(一)以何德养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家各派都对养生的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和探讨。
但总体来看,形成了我国传统养生观中两个重要的特点,即重视养心和养神。
这主要体现在道家的人法自然养生观、儒家的修德养心养神观、医家的整体养生观以及禅宗的养心为本之道。
而无论是养心和养神,都与养德密切相关。
因此,弄清楚以何德养生是理解以德养生何以可能的关键。
首先是儒家之德,尽管儒家的道德观也关注个体的修德养心,但儒家之德更主要是以“仁”为根基。
“二人为人”,因此儒家之德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偏重个体社会道德的培养。
它要求个体“爱人”、“克己”,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对道德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培养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个体能够保持与社会和谐一致的关系。
因此儒家推崇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君子慎独”(《大学》),重视自治,重视从人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个体的价值。
道家、医家和禅宗所倡导之“德”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着眼于个体的自然道德培养,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和“见素抱朴”、“静观冥想”的个人修养训练。
(二)德以何养生1.“德”的养成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境“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德行高尚能够使心里舒坦,整天高兴。
反之则费尽心机,反而越被动难堪。
荀子也指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认为良好的德行有助于良好心境的养成。
而《黄帝内经》则做了较具体的论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黄帝内经·素问》),即认为高尚的道德,有利于心态安定,气血调和,使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运行,从而获得健康长寿。
因此,高尚的德行是产生良好情绪的关键,而不良的情绪将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古人对这点也早有论述。
《吕氏春秋》曾经谈到:“大喜、大怒、大优、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吕氏春秋·尽数》)。
2.“德”的养成有助于养成有规律和有节制的生活习惯这种观点最早由道家所创,经过《黄帝内经》的阐述而得到了发展。
道家之德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即认为人应该在德行的培养中,注重天然的淳朴之性和内心的安宁。
《黄帝内经》继承了这种观点,言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主张日常生活要顺应四时之变,道法自然,依据自然变化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才能获得长寿。
现代健康心理学认为过度的欲望累德伤性,不仅伤害人的身体,还能使人精神颓废,进一步加重身体的负担。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主张通过节欲来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进而获得健康和长寿。
如庄子便认为:“将盈首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
”同时他告诫人们情绪不要被物欲所动,“物物而不物于物”。
3.“德”的养成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对人的情绪和心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个人往往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获得较高的成就感,也展现出对现实生活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这样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得以激活,同时体内免疫球蛋白a和网状内皮系统免疫功能增强,使血液循环、神经调节达到最佳健康状态,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总之,就个体而言,美好的德行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心境,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还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从而由修心进至修身,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而儒家之德,注重在身身和谐之中,既促进自身德行修养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健康长寿,也注重天下之大德的形成,谋求众生的福祉。
三、“以德养生”观的现代意义(一)倡导以德养生观有助于延长个体寿命,提升个人的生命质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品德高尚、修为较高的人,无论何时都心底踏实,而免于担惊受怕。
这样不仅能避免负面情绪造成的伤害,而且有助于大脑皮层的正常运转,使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增强,把身体的血液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整体的免疫能力,减少身心疾病的发生。
以德养生观符合现代医学和健康心理学的原理。
同时,这套养生观念发生和发展于本土,符合国人的文化心理需要。
它能够揭示中国人心理的深层内涵,有助于推进心理治疗本土化和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体系。
另外,以德养生观本质上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它既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现代社会处于一个物质丰富,诱惑频出的时期。
面临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人们都没有像今天一样面临着如此多的选择和如此多的诱惑,精神的压力和身体的放纵并存,精神的贫乏和物质的富裕共生,一方面人们面临丰富的营养供应,对长寿和健康有着迫切的渴求,一方面又放纵着自己的身体,营养过剩和过度纵欲随处可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德养生”作为一种以预防为主的观念既提供了健康的生活理念,又提供了合理和有效的方法。
(二)倡导以德养生观,有助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加众生的生命福祉在当前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传统的“以德养生”观念,对于当代公民素质教育来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对公民素质教育都是极为重视的,但其实际做法是灌输多于自觉。
相比之下,“以德养生”的观念是以突出修行主体的贵生本能为出发点的,它从关心个体的生命健康质量进而进入社会道德层面,有助于激发人们的道德动机,有利于人们自觉的建立良好的道德信念,因而一旦人们了解了它的具体内容和操作特点,是比较容易将观念转变为自我的实践活动的。
这种活动把外在的肉体健康与内在的精神健康统一起来,而当伦理资源转化为身心健康的能量时,作为生命个体也获得了实际的效果体验,也就体悟到了切实的效用。
(三)倡导以德养生观,有利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卫生学的建设以德养生观作为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的重要养生思想至今仍具科学价值,对今人的养生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而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卫生学的过程中,应予以合理的借鉴和吸收,做到古为今用。
汪凤炎老师主张“在养生目的上主要是要批判地吸收儒家的思想,兼收医家的思想;在心理养生观、原则和方法上,主要是批判地吸收道家、儒家和医家的思想,兼收杂家和禅宗的心理养生思想”。
但无论哪家的养生观、原则或方法,都蕴含着以德养生的丰富内涵。
因此以德养生观完全可以作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卫生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研究和倡导以德养生观对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卫生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詹石窗.道教人格完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哲学研究, 2006,(4).[2]汪凤炎.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高觉敷.中国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