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六章-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合集下载
动物生理学6.ppt

天然的营养物质在消化管内经由大块到小块,由大 分子到小分子,由不溶于水到溶于水的过程。
(二)吸收:食物分解后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 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其他功能:呼吸、发音、排泄、内分泌、防御等。
2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 (二)具紧张性收缩。一种微弱的持续性收缩状态,从 而使管腔内保持一定的压力,并与食物接触,同时使胃 肠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态。 (三)具自动节律性。离体后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能有 节律地收缩和舒张,这种节律性来源于平滑肌本身—— 肌源性。 (四)富有伸展性。适应机体需要作很大程度的伸展。 (五)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但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 和化学刺激较敏感,对一些生物组织产物的刺激特别敏 感。
5
• 蠕动
• 是消化道的基本运动形式,是由神经介导的, 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下推进的反射活动。
其由两部分组成: 食物团块后面→收缩 食物团块前面→舒张
6
(二)胃内消化: 1、胃的运动:意义:一是可贮存食物,通过头区的容受 性舒张完成;二是使食物充分与胃液混合为半流质的食糜 ;三是把食糜间断地排入小肠(尾区完成)。 (1)运动形式 ①容受性舒张:在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使 胃体积作用相应扩大,并保持胃内压相对恒定。胃体积可 由空腹时的500ml增至1500ml。 ②紧张性收缩:指胃持续时间较长的缓慢收缩,可使胃腔 内总保持一定压力,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使消化液渗入食 团;另一方面可协助胃的蠕动将食团送入十二指肠。 ③蠕动:是胃的主要运动方式,从食物入胃5min后即开 始。人每分钟发生3次蠕动。
8
(3) 呕吐
呕吐是将胃及肠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 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具有保护性的防御反射。
(二)吸收:食物分解后的可吸收成分,透过消化管 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其他功能:呼吸、发音、排泄、内分泌、防御等。
2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 (二)具紧张性收缩。一种微弱的持续性收缩状态,从 而使管腔内保持一定的压力,并与食物接触,同时使胃 肠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态。 (三)具自动节律性。离体后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能有 节律地收缩和舒张,这种节律性来源于平滑肌本身—— 肌源性。 (四)富有伸展性。适应机体需要作很大程度的伸展。 (五)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但对机械牵张、温度变化 和化学刺激较敏感,对一些生物组织产物的刺激特别敏 感。
5
• 蠕动
• 是消化道的基本运动形式,是由神经介导的, 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下推进的反射活动。
其由两部分组成: 食物团块后面→收缩 食物团块前面→舒张
6
(二)胃内消化: 1、胃的运动:意义:一是可贮存食物,通过头区的容受 性舒张完成;二是使食物充分与胃液混合为半流质的食糜 ;三是把食糜间断地排入小肠(尾区完成)。 (1)运动形式 ①容受性舒张:在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使 胃体积作用相应扩大,并保持胃内压相对恒定。胃体积可 由空腹时的500ml增至1500ml。 ②紧张性收缩:指胃持续时间较长的缓慢收缩,可使胃腔 内总保持一定压力,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使消化液渗入食 团;另一方面可协助胃的蠕动将食团送入十二指肠。 ③蠕动:是胃的主要运动方式,从食物入胃5min后即开 始。人每分钟发生3次蠕动。
8
(3) 呕吐
呕吐是将胃及肠容物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 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具有保护性的防御反射。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PPT

1. 盐酸 (胃酸,gastric acid)
➢ 激活胃蛋白酶原 ➢ 提供酸性环境 ➢ 使蛋白质变性,杀菌 ➢ 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释放
11
➢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PH 2.0~3.0
蛋白质
眎 、胨和多肽
3.内因子: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推动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15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胃内容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排空速度:与食物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糖>蛋白质>脂肪 3、排空方式:阵发性,每次约排50ml 4、排空的机理 ①动力:胃运动 ②决定因素: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三)呕吐 中枢:延髓
② 内在神经系统咋在小肠功能的调节中占优势 7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
(一)唾液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液体
2、作用:
①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消化作用
③保持口腔清洁 ④排泄功能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神经调节
望梅止渴
缩手反射 8
二、咀嚼和吞咽
咀嚼 吞咽:
食物刺激舌根或咽部→延髓吞咽中枢 喉头上举,防止食物入气管
早餐后60min内多见。
胃-结肠反射,十二指肠-肠反射引起
25
(二)、排便反射
大脑 皮层
便意
(+)
粪便 刺激直肠
盆N 腹下N
脊髓 腰骶段
排便
盆N(+) 阴部N(-)
(+)
排便 反射
三大营养物的消化:
淀粉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 激活胃蛋白酶原 ➢ 提供酸性环境 ➢ 使蛋白质变性,杀菌 ➢ 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释放
11
➢ 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PH 2.0~3.0
蛋白质
眎 、胨和多肽
3.内因子: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推动食糜进入十二指肠。
15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胃内容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排空速度:与食物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糖>蛋白质>脂肪 3、排空方式:阵发性,每次约排50ml 4、排空的机理 ①动力:胃运动 ②决定因素: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三)呕吐 中枢:延髓
② 内在神经系统咋在小肠功能的调节中占优势 7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
(一)唾液性质、成分和作用
1、性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液体
2、作用:
①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消化作用
③保持口腔清洁 ④排泄功能
(二)唾液分泌的调节
完全神经调节
望梅止渴
缩手反射 8
二、咀嚼和吞咽
咀嚼 吞咽:
食物刺激舌根或咽部→延髓吞咽中枢 喉头上举,防止食物入气管
早餐后60min内多见。
胃-结肠反射,十二指肠-肠反射引起
25
(二)、排便反射
大脑 皮层
便意
(+)
粪便 刺激直肠
盆N 腹下N
脊髓 腰骶段
排便
盆N(+) 阴部N(-)
(+)
排便 反射
三大营养物的消化:
淀粉 唾液淀粉酶麦芽糖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第四节 小肠内的消化
• 消化过程中的最重要阶段
– 化学消化: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 机械消化
一、小肠的化学消化
(一)胰液
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7.8~8.4
分泌量约为1~2L/每日。
无机物:碳酸氢盐
有机物:酶
碳酸氢盐: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保护肠粘膜;为小肠内消化酶发 挥作用提供适宜的pH环境。
二、小肠的机械消化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
压力,并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2 . 分 节 运 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2.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其主要作用:
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作用小)。
交感神经——量少,粘稠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二)咀嚼和吞咽
蠕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食管下段括约肌
食管和胃之间有一
生理性高压区,比胃
内压高5-10mmHg。无
解剖括约肌结构。
可防止胃内容返流
第三节
• 容量:1~2升
胃内的消化
• 暂时贮存食物
• 化学性消化 • 机械性消化
一、胃的化学消化
消 化 过 程 示 意 总 汇
一、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1.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2.紧张性收缩:
3.自动节律性低且不规则: 4.较大的伸展性:
(二)电生理特性
1、静息电位 为-50~-60mv
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第6章 消化和吸收课件

消化腺 泌酸腺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颈粘液细胞:粘液
幽门腺 粘液细胞:粘液 HCO3胃蛋白酶原
G细胞:促胃液素
一、胃液的分泌 (一)性质,成分和作用
pH 0.9~1.5 ; 1.5~2.5L/d 1.盐酸:
由壁细胞分泌 (1)分泌过程
(2)生理作用: ① 杀菌 ② 激活胃蛋白酶原 ③ 使蛋白质变性 ④ 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促进胰液、 肠液和胆汁分泌 ⑤ 与Fe2+和Ca2+结合形成可溶性盐, 促进小肠吸收Fe2+和Ca2+
激素(为肽类激素),与神经系 统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 作用广泛。
胃肠激素 细胞名称
胰高血糖素 A细胞
胰岛素
B细胞
生长抑素 D细胞
促胃液素 G细胞
缩胆囊素 I细胞
抑胃肽
K细胞
促胃动素 Mo细胞
神经降压素 N细胞
胰多肽
PP细胞
促胰液素 S细胞
分布部位 胰岛 胰岛 胰岛,胃,小肠,结肠 胃窦,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胰腺外分泌部分, 胃,小肠,大肠 小肠上部
2.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
蛋白质
月示 胨
(多肽、氨基酸少)
3.粘液
① 溶解型(粘蛋白):使食物润滑
② 不溶解型(粘蛋白凝胶)
润滑(保护)作用
降低H+在粘液层中扩散速度
含HCO3-中和H+构成粘液-碳酸氢盐
屏障
4.内因子:形成内因子-VB12复合物,
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
胃肠道N 内在神经
交感N 副交感N
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 分布: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的管壁内。
幽门腺 粘液细胞:粘液 HCO3胃蛋白酶原
G细胞:促胃液素
一、胃液的分泌 (一)性质,成分和作用
pH 0.9~1.5 ; 1.5~2.5L/d 1.盐酸:
由壁细胞分泌 (1)分泌过程
(2)生理作用: ① 杀菌 ② 激活胃蛋白酶原 ③ 使蛋白质变性 ④ 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促进胰液、 肠液和胆汁分泌 ⑤ 与Fe2+和Ca2+结合形成可溶性盐, 促进小肠吸收Fe2+和Ca2+
激素(为肽类激素),与神经系 统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活动, 作用广泛。
胃肠激素 细胞名称
胰高血糖素 A细胞
胰岛素
B细胞
生长抑素 D细胞
促胃液素 G细胞
缩胆囊素 I细胞
抑胃肽
K细胞
促胃动素 Mo细胞
神经降压素 N细胞
胰多肽
PP细胞
促胰液素 S细胞
分布部位 胰岛 胰岛 胰岛,胃,小肠,结肠 胃窦,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胰腺外分泌部分, 胃,小肠,大肠 小肠上部
2.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和粘液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
蛋白质
月示 胨
(多肽、氨基酸少)
3.粘液
① 溶解型(粘蛋白):使食物润滑
② 不溶解型(粘蛋白凝胶)
润滑(保护)作用
降低H+在粘液层中扩散速度
含HCO3-中和H+构成粘液-碳酸氢盐
屏障
4.内因子:形成内因子-VB12复合物,
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外来神经
胃肠道N 内在神经
交感N 副交感N
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 分布:从食管中段到肛门的管壁内。
动物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淀粉酶,可将淀粉、糖元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最适pH6.7-7.0
淀粉酶
支链淀粉
糊精
麦芽三糖
麦芽糖
消化系统的物理、化学消化——胃
胃体
胃底
十二指肠 幽门括约肌
胃窦
胃分泌细胞
外分泌细胞 Exocrine secreting cells
贲门腺 粘液细胞,分泌稀薄的碱性粘液
泌酸腺, 位于胃底和胃体 壁细胞 :分泌 HCl、 主细胞:分
泌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 , 分泌粘液
幽门腺(碱性粘液)
胃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 Endocrine cells
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 Gastrin和ACTH样物质
D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和胃 窦,分泌生长抑素, SST
肠嗜铬样ECL细胞,分布于泌酸 区粘膜内,能合成和释放组胺
胃的化学消化
分节运动:常见于小肠和大肠的以环形肌为主的运动。
小肠的分节运动
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电生理特性
除口腔、咽、食管前端和肛门外括约肌外,其他消化管的肌肉均为 平滑肌组成。
平滑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肌肉组织的共同特性)
平滑肌的静息电位:静息状态下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慢波电位:消化管平滑肌的静息电位具有节律性的波动,即周期 性的缓慢除极化和复极化电位波动,时程长,频率低,称为慢波。 可能与钠钾泵的周期性缓慢波动有关。 钠钾泵活动减弱时,Na+ 泵出量减少,膜呈除极化。 当恢复到基础活动水平时,Na+ 被排出,膜呈复极化。
特性: 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很敏感 (如乙酰胆碱使平滑肌收缩)。
蠕动: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蠕动从胃的中
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进行。人胃蠕动波 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并需1分钟左右到达幽门。 可将一部分食糜(约1-2ml)排入十二指肠,因此 有幽站泵之称。生理意义: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 合,以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可搅拌和粉碎食 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成行。
动物生理学课件:7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2、与碳酸氢盐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中和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
消化与吸收
内因子
分泌:由壁细胞分泌。
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
作用: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 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消化与吸收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头期(cephalic stage)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HCl
最适pH1.8-3.5; pH>5,失
胨
活
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
(幼畜)
胃脂肪酶:肉食动物。
消化与吸收
胃 蛋 白 酶
消化与吸收
黏液
分泌: 糖蛋白
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 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
特性: 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
作用: 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动
微生物消化 大肠
消化与吸收
二、采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
动物通过采食器官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 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prehension)。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 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不同动物其采食方式不同。但唇、舌、齿是 各种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消化与吸收
化学性消化
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 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生物性)消化
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 发酵的过程。
采食
唾液
口腔
咀嚼
物
化
咽、食管
学 性
消化与吸收
内因子
分泌:由壁细胞分泌。
特性: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
作用: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 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消化与吸收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
头期(cephalic stage) 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
蛋白质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HCl
最适pH1.8-3.5; pH>5,失
胨
活
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
(幼畜)
胃脂肪酶:肉食动物。
消化与吸收
胃 蛋 白 酶
消化与吸收
黏液
分泌: 糖蛋白
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 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
特性: 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
作用: 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动
微生物消化 大肠
消化与吸收
二、采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
动物通过采食器官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 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prehension)。
采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 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不同动物其采食方式不同。但唇、舌、齿是 各种动物采食的主要器官。
消化与吸收
化学性消化
是指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和植物饲料本身 的酶将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分解成为小分 子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生物性)消化
是指由栖居在畜禽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 发酵的过程。
采食
唾液
口腔
咀嚼
物
化
咽、食管
学 性
生理学课件ppt第6章篇消化与吸收

吸收代谢研究
通过人体实验,研究食物 成分的吸收代谢过程和机 制,以及营养物质在体内 的利用和转化。
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通过人体实验,研究消化 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 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 依据。
体外实验
消化酶活性测定
通过体外实验,测定消化酶的活 性,了解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和调节机制。
细胞培养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消化器 官细胞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消化腺的自身调节
消化道血管的自身调节
消化道血管能够根据消化道的需要, 自主调节血流量,维持消化道的正常 生理功能。
消化腺能够根据消化道的需要,自主 调节分泌的量和成分。
05
消化与吸收的疾病与异常
消化不良
总结词
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 状。
详细描述
消化不良的病因多样,可能与饮食不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炎症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等症状,影响食欲和营养吸收。治疗消 化不良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将消化道内的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相 应的反射活动;传出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消 化道,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通过影响 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消化腺的分泌以及消化道血管的舒 缩来调节消化与吸收。
激素调节
促胃液素
以及外界因素对细胞的影响。
组织切片研究
通过组织切片技术,观察消化器 官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布,了解
器官的功能和机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其他消化与吸收相关疾病
动物生理学课件:第6章消化

*脑—肠肽的概念
▪ 产生于胃肠道的一些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 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种 双重分布的肽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 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 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血管活性肠肽、内啡肽 等约20余种。
*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是在慢 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慢波(前电位)是平滑肌的起步电 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胃肠道蠕动的方向、 节律和速度。
2.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与胃肠运动
胃肠运动形式很多,但都依赖于平滑肌的电活动。静息电位 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慢波的自发基本电节律。慢波影响胃肠平滑 肌的紧张性,但并不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慢波可以触发动作 电位的发生,在慢波上叠加的动作电位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 峰簇与小肠运动周期相一致。
1.摄食短时调节的外周信号 摄食后开始,来自消化道、肝脏等处的机械、化学感受器的信号,
经四条途径进入中枢(自学)。 短时调节本身不能持久改变能量和体脂状态。
2.摄食长期调节的外周信号 胰岛素和瘦素是调节摄食和能量平衡的两个最重要的长期信号。
二者作用于中枢后抑制摄食,增加能量消耗。胰岛素可促进瘦素产生, 瘦素则抑制胰岛素分泌。生长素可促进摄食。
肽
液分泌
P物质 刺激肠平滑肌收缩
生长抑素 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制多种胃、肠、胰激素释放
脑啡肽 减慢胃肠和胆囊运动,抑制胃酸、胰液和胆汁分泌,镇痛
蛙皮素 刺激胃液、胰酶、胃泌素分泌,刺激小肠、胆囊、动脉血管平滑肌 收缩,血压上升
神经降压素 抑制胃酸、胰岛素分泌,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升高,血压下 降
动物生理学课件6消化与吸收

咀嚼的次数和时间与饲料的性状有关。一般湿的饲料比干 的饲料咀嚼次数少,咀嚼时间也比较短。
二、吞咽(deglutition)
吞咽是由口腔、舌、咽和食管肌肉共同参与的一系列复 杂的反射性协调活动,是食团从口腔进入胃的过程。
吞咽动作可分为由口腔到咽、由咽 到食管上端和由食管上端下行至胃三 个顺次发生的时期。吞咽由咽部周围 (主要是软腭部,此外包括咽和食道) 的感受器感受刺激而激发,兴奋主要 经由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传到吞咽的基本中枢—延髓。支配舌、 喉、咽部动作的传出神经在三叉神经、 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中,支配食管的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类型
特点
产生机制
静息 ①数值小,约-50~-60mV ①细胞内K+外流
电位 ②膜电位不稳定,易自发性 ②Na+、Cl-、Ca2+ 内流
去极化而产生慢波
③生电性钠泵活动
基本 电节 律
起于纵行肌电紧张扩布至环 形肌,波幅5~15mV,持 续1~4s,频率胃直肠回 肠,3、12、9/min
▪ (二)内分泌机制(体液调节)
▪ 1.全身性作用的激素
▪ 生长素促进消化系统生长发育; ▪ 甲状腺素促进消化液分泌,加速营养物质吸收。
▪ 2. 胃肠激素——为主
五、胃肠道平滑肌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较大的展长性
能作很大的伸展,但不发生张力的改变。
3.持续的收缩或紧张性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的收缩状态。
二、食欲中枢
摄食行为受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控制,下丘脑是调节食 欲的基本中枢。家畜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接受外界环境的刺 激,兴奋或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摄食中枢兴奋,饱食动物进食,合成代谢增强;损毁则出现厌 食症。饱中枢兴奋,表现为停止摄食,出现分解代谢反应,损毁 则出现过食现象,体内脂肪贮藏及糖原合成加强。
二、吞咽(deglutition)
吞咽是由口腔、舌、咽和食管肌肉共同参与的一系列复 杂的反射性协调活动,是食团从口腔进入胃的过程。
吞咽动作可分为由口腔到咽、由咽 到食管上端和由食管上端下行至胃三 个顺次发生的时期。吞咽由咽部周围 (主要是软腭部,此外包括咽和食道) 的感受器感受刺激而激发,兴奋主要 经由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传到吞咽的基本中枢—延髓。支配舌、 喉、咽部动作的传出神经在三叉神经、 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中,支配食管的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类型
特点
产生机制
静息 ①数值小,约-50~-60mV ①细胞内K+外流
电位 ②膜电位不稳定,易自发性 ②Na+、Cl-、Ca2+ 内流
去极化而产生慢波
③生电性钠泵活动
基本 电节 律
起于纵行肌电紧张扩布至环 形肌,波幅5~15mV,持 续1~4s,频率胃直肠回 肠,3、12、9/min
▪ (二)内分泌机制(体液调节)
▪ 1.全身性作用的激素
▪ 生长素促进消化系统生长发育; ▪ 甲状腺素促进消化液分泌,加速营养物质吸收。
▪ 2. 胃肠激素——为主
五、胃肠道平滑肌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较大的展长性
能作很大的伸展,但不发生张力的改变。
3.持续的收缩或紧张性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的收缩状态。
二、食欲中枢
摄食行为受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中枢控制,下丘脑是调节食 欲的基本中枢。家畜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接受外界环境的刺 激,兴奋或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摄食中枢兴奋,饱食动物进食,合成代谢增强;损毁则出现厌 食症。饱中枢兴奋,表现为停止摄食,出现分解代谢反应,损毁 则出现过食现象,体内脂肪贮藏及糖原合成加强。
生理学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32
1.盐酸(hydrochloric acid, HCl)
⑴来源:壁细胞 ⑵形式:游离酸、结合酸 ⑶胃酸排出量(gastric acid output)
基础排酸量:0~5mmol/h(正常空腹)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进食、组胺)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目 及其功能状态。
33
28
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
胃的功能:暂存、消化食物 胃的分区: 头区:胃底+胃体上端 尾区:胃体下端+胃窦
29
一、胃液及其分泌
㈠ 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胃黏膜的外分泌细胞构成外分泌腺。 ①贲门腺:碱性黏液 ②泌酸腺: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黏液颈细胞:黏液 ③幽门腺:碱性黏液
36
3.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mucus) 上皮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 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黏滞性,形成凝胶
作用: ①润滑,利于食糜在胃内的往返运动; ②保护胃黏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性损伤; ③降低胃液的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 ④减慢胃腔中H+向胃壁扩散速度。
37
HCO3-:主要由胃黏膜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 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
10
㈡ 外来神经系统
1.躯体N:口腔、咽、食管上 端的肌肉和肛门外括约肌 2.自主N:
T5-L2交感N
副交感N: 迷走N、盆N
神经节
-
壁内N丛
壁内N丛
-
血管平滑肌 胃肠平滑肌
分泌细胞
+
血管平滑肌 胃肠平滑肌
分泌细胞
11
消化系统的中枢和局部反射通路
1.盐酸(hydrochloric acid, HCl)
⑴来源:壁细胞 ⑵形式:游离酸、结合酸 ⑶胃酸排出量(gastric acid output)
基础排酸量:0~5mmol/h(正常空腹)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进食、组胺)
最大排酸量主要取决于壁细胞的数目 及其功能状态。
33
28
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
胃的功能:暂存、消化食物 胃的分区: 头区:胃底+胃体上端 尾区:胃体下端+胃窦
29
一、胃液及其分泌
㈠ 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胃黏膜的外分泌细胞构成外分泌腺。 ①贲门腺:碱性黏液 ②泌酸腺: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黏液颈细胞:黏液 ③幽门腺:碱性黏液
36
3.黏液和碳酸氢盐
黏液(mucus) 上皮细胞、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 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黏滞性,形成凝胶
作用: ①润滑,利于食糜在胃内的往返运动; ②保护胃黏膜免受坚硬食物的机械性损伤; ③降低胃液的酸度,减弱胃蛋白酶的活性; ④减慢胃腔中H+向胃壁扩散速度。
37
HCO3-:主要由胃黏膜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 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
10
㈡ 外来神经系统
1.躯体N:口腔、咽、食管上 端的肌肉和肛门外括约肌 2.自主N:
T5-L2交感N
副交感N: 迷走N、盆N
神经节
-
壁内N丛
壁内N丛
-
血管平滑肌 胃肠平滑肌
分泌细胞
+
血管平滑肌 胃肠平滑肌
分泌细胞
11
消化系统的中枢和局部反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