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前瞻
收稿 日期 :2 1—31 0 00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介:侯晓明(9 9)男 , 15. , 湖北恩施人 , 湖北教育报刊传媒公 司总经理 ,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7 4
关专家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实施状况进行调研 ,调查 的主要
内容涉及课程 目标的落 实状况 、 教学 内容的适应性、 教与学过 程中的问题 、 考试与评价的问题等 , 结果发现我 国九年义务教
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 已有 8个年头 ,已经进入义务教育新课 开放 的思维方式 , 注重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 强调尊重学生 程改革常态化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大面积实验推广 阶段 ,鉴于
此, 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 回顾与前瞻。

个体经验 , 注重发展学生独立个性等。” 在这样 的社会时代 发展 的大背景下 , 我国也要迎接社会时代 的机遇与挑战, 提高
评价等进行相应地适合各 自国情或地情的改革 ,尽管各个国
纪现代化建设需要 的社会主义新人” 素质教育从酝酿到推广 。
O几年 , 由于课程运作实施 过程 中的种种弊端 , 而 素质教 家或地 区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与方法不同,但体现 的基本理 有 1 96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相 念却存在相同点 , 注重基础学力 的提 高, 如“ 强调信息素养 的 育不能落到实处。 19 年 7月初 ,
界各国纷纷进行针对性 的各种教育变革 ,以抢 占教育发展和
人才培养上的先机 , 以赢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先权 , 例如美 提出 , 2 世纪 9 在 O O年代中期示范 , 2 世纪 9 在 O 0年代后期推
其标志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国、 英国、 日本、 韩国、 国台湾地区等都在对本 国或地 区基础 广 , 我 指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 培养适应二十一世 教育的课程标准 、 课程 目标 、 课程 内容 、 课程实施 、 课程管理及 质教育 的决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与回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与回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与回顾随着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的理念、思想已经进入了大多数教师的生活之中,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十年来,作为首批国家课改实验区基层工作者和一直关注着新课程改革进展的我,参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并见证了课堂教学改革所走过的每一步。

课改初期实验年级的教师们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新教材的学习研讨中,带着建设新教材的实验任务试用教材、体验教材,为国家新教材的修订和编写贡献了来自实验区的意见。

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艰辛探索和改革之后,我们的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走向以知识为载体、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运用、学会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生着本质的变化。

教师们也从中体会到了个人专业成长的快乐和成功之喜悦。

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不到位,以致于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偏差,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一、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1.目标设定中认知目标空泛含糊,有时看不到一节课将要完成的实质性的任务;2.三维目标模式化、教条化。

在每一个阶段、对每一个知识领域科学制订三维目标是教学的需要,但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模式化制订三个维度的目标,形成固定的套路。

3.有些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解不深,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割裂三维目标的现象。

4.对于过程性目标,缺乏统一认识,随意性太大。

有的已经脱离了知识的学习过程,追求简单的过程与方法。

5.对于情感目标,目前认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与德育目标等同起来,与爱国主义、民族自豪、社会公德等相联系,使情感目标异化。

另一种是抽象空洞的形式化、“高大全”的口号,使情感目标悬空。

我认为设计三维目标时应当考虑:整体性、载体性、核心性。

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改革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长足的进步与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回顾1. 科举制的废除与新教育的兴起在20世纪初,中国废除了千年以来的科举制度,迈出了现代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新教育的兴起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

2. 初等教育普及与义务教育实施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初等教育普及与义务教育制度。

这使得更多的儿童得以接受教育,并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国成立与教育体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

毛泽东提出了“以工农兵劳动为基础”的方针,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并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制度。

4. 高等教育改革与开放政策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扩大,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现状分析1.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

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得到了改善,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 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级教育部门的职责与权力明确,师资队伍的建设得到了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3. 创新教育模式的推广与实践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中国推广了多种创新教育模式。

例如STEM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这些新的教育模式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并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三、展望未来1. 促进教育公平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将继续致力于促进教育的公平。

通过落实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未来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与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8-02-12[作者简介]胡双喜,男,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现代教学论。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胡双喜(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4次重大改革。

历次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期间取得了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中学课程灵活性加强等成效,同时也存在课程改革的合理性挑战、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教学评价难以开展等问题。

在全面考察4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对课程改革的未来进行展望,以期对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关键词]课程改革;历史回顾;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173(2009)02-0052-04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经历了30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新世纪伊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以及目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

正是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期望中,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但是,新课程体系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需要以已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通过扬利与除弊、继承与发展、重构与完善的变革方法逐渐形成,因此,对我国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进行总结与评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我们联系历史更好地理解、更加理性地看待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白应该继承什么,怎样继承,应该改造些什么,怎样改造,从而最终走向一条科学合理、充满潜力的创新之路。

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1](一)1978~1980年的第五次课程改革(我国前4次课程改革分别在1949~1952、1953~1957、1957~1963、1961~1963)1976年粉碎四人帮,1977年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召开了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充分的酝酿。

以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为起点,开始了课程领域内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1.目标:建立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建立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这一目标的设定源于对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和教育本身发展的深刻理解。

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中国的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构。

我们逐渐摒弃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递的课程模式,开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加强了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和提高能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材体系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强调教材内容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努力使其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步。

我们鼓励教材编写者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模式,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

同时,我们也注意教材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2.特点: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注重基础知识传授,采用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特点源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被认为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知识匮乏、教育水平落后的现状,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课程改革强调系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2根据 《 . 教育部关 于开展普 通高 教 育 司 20 年 发 布 的 《 于 基 础 教 03 关 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 》 的精 神, 育课 程 实验 区教 材选用 的通 知 》 明
纵 观 5 来 的课 程 改 革 工 作 , 年 成 20 年 9 , 东 、 04 月 广 山东 、 南 、 夏4 海 宁 省 文要求 : 验区教材选 用委员会要 由 实

化 的格局 , 教材 的多样 化已经成 为
革 的 认 同 度 较 高 。 在 课 程 改 革 实 验 课 程 改革 的步 子 明显 减 慢 。“0 7 , 不 可 逆 转 的 趋 势 , 种 版 本 教 材各 具 20 年 各 区 , 导 的 教 育 观 念 变 了 , 师 的 职 原 则上全 国普 通高 中起始 年级 全部 特色 , 百花齐放 ”, 领 教 “ 但教材质 量的参
理念 和思路 , 1 8 %的教师认 为课 程标 全 国 普 通 高 中 起 始 年 级 全 部 进 入 新 研 人 员 组 成 ; 全 省 (自治 区 、 辖 在 直
准 所 提 出 的 理 念 完 全 能 实 现 或 经 过 课程 。可是 , 10 5 月 ,  ̄ 20 年9 参加普通 市 ) 围内 , 1 范 每个 学科的教材要选用
标 准 实 施 状 况 组 织 了 大 规 模 调 查 研 共有 8 1个 省份参加 普通 高 中新 课 不超 过四分之一 。2 0 年 , 《 -0 0 5 在 教育 究 ,接 受 调 查 的教 师 人 数 达 6 8 人 , 程实验 , 86 参加 实验 的起 始年 级学 生数 部 办 公 厅 关 于 做 好 义 务 教 育 课 程 标 涉 及 4 个 实 验 区 ,覆 盖 全 国 2 个 省 约 占全 国起 始 年级 学 生 总 数 的 2%- 准实验 教材选用工作 的通知 》 中又 2 9 5 ( 辖 市 、 自治 区 ) 在 实 验 区 , 3% ;0 6 ,拟 共 有 1- 8 省 参 加 指 出 : ( ) 育行政部 门应成 立 直 。 0 20年 5 1个 地 市 教 9 .% 的 老 师 认 为 课 程 标 准 很 好 或 普通高 中新课程实验 , 68 参加 实验 的起 教 材选用委 员会 ,负责教 材选用 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

• 2010 年 3 月,教育部成立 “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工作领导小组 ”、“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咨 询委员会 ” 和 “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 作委员会” • 2010 年 4 月,教育部召开 “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教材咨询委员会 ” 和 “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 专家工作委员会 ” 委员颁发聘书仪式,刘延东 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各学科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
– 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的一 次中小学教材的编纂工程,2001年,以教育部令 颁布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 先后有70余家单位自筹资金参与了新课程教材的 编写与出版,一大批院士、科学家,学科专家及 著名学者等成为中小学教材的主编。 2001年以来,审查通过了义务教育阶段22个学科 共167种教材,普通高中 16个学科共 67 种教材, 供全国各地中小学选用。
《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4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教体 艺[2004]1号)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 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基[2005]5号)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 》(教基[2008]6号)
– 由于高中新课程的推进,要求高校考试招生制 度做出相应的变革 • 2008年,印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 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审议
教育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社科院、 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 宣部等部门130余位专家参加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 审议。其中,参加审议的院士有65人
– 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
• 2001 年,启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在近两年 的时间里,共计召开了 13 次大型工作会议和若干次专题研 讨会。 • 2002年9月,以教育部的名义通过中科院、工程院和中国社 会科学院向50名院士和12位学者征求了意见。

改革开放小学教育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小学教育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小学教育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小学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改善。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小
学教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弱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小
学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小学教育的
普及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小学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了小学教育的经费,建设了
大量的小学校舍,改善了教学设施和条件。

同时,政府积极培养和引进了更多优秀的
小学教育师资,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和发展机会。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教育的质
量和水平。

此外,改革开放还加强了小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推出了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学生不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还开展各种兴趣课
程和实践活动。

这些改革使得小学教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了更多优秀的
小学生。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小学教育将继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
对小学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教育资源和条件。

其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小学教师
的培训和发展,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此外,小学教育的课程应继续进行
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创新精神。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今后,我们应继续关注
小学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在教材方面 ,9 1年小学 新 的教学计 划颁 布 以后 , 18 人 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 的教 学计划对统 编教材进 行了修改 ,

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恢复发展时期 ( 98年 一18 ) 一) 17 95年
相继 出版 了五年制、 六年制小学教材从 18 94年开始 出版供 应。8 1 5年全部 出齐。在中学教 材方面 , 照《 日制 五年 9 按 全 制中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的要求 , 民教育 出 人 版 社对 17 9 8年编写的十年 制 中学 教材进行 了较大的 修订 或改编 , 同时新 编了新 开设课 程的教材 ,92年开始 在全 18 国供应 。另一方面 , 根据《 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全 试行草 案》 的要求 , 人民教育 出版社还编写了六年制重点 中 学 的课本 ( 中的课 程设 置 、 时与五年 制中学的初 中相 初 课 同, 用一套 教材 ) 9 3年 , 。18 教育 部决 定适 当调 整 高 中数 学、 物理 、 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 , 实行两种 教学要求 , 并颁 布了这 些学科 的教学纲要 。 总体来看 , 改革开放 以来几年的课 程建设 , 我国基础 为 教育的改革 和发展奠定了 良好 的基 础。
景下 , 实事求是地 研究 、 评析 当代 中国的基 础教 育课 程改 革, 探索课程改革 的经验教训及其背后 的深层原 因 , 它不仅 仅是认识历史 的需要 , 更对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的
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

案 。18 95年 6月 , 教育部发 出《 关于印发调整初 中数学 、 物 理、 化学 、 外语 四科 教学 要求 意见 的通 知》, 整 了初 中数 调 学、 物理 、 化学 、 外语等 4科 的教学要求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课程改革[内容提要]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也许能看到未来的影子。

同样,对课程改革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离不开对课程改革历史的梳理。

本文试图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来展望未来课程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我国20多年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即使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仍然有必要回顾课程改革的历史,这对更加深入、客观的理解课程与教学,推动我国当前新课程顺利进行,以及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有诸多其启示和帮助。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一题词抓住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本质与国际趋势,具有全球性眼光。

至此以后,该题词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放眼2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无不是围绕这一方针来进行的。

笔者试图以这一方针为线索,把2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划分为几个阶段:(一)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及对课程改革的初探(1978——198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教育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各地中小学学制混乱,课程标准不一,教育质量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采取了统一学制和教学大纲,统一编写和使用教材的政策。

197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教材编写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注重智力培养的原则。

并于当年秋季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就用上了新教材。

但经过两年的实践发现,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问题,如中学5年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小学5年毕业不能升学的儿童因年龄小而不能就业。

因此,国家教委于1981年修订颁布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级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这次教学计划改革的重点是:1、课程设置上:增强了教学计划的可行性和灵活性,如自然课的设置,1978年的教学计划规定在四、五年级开设,1981年的计划提前到三年级开设,而1984年的计划又提出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在一、二年级开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走过了70年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不断追求创新,为培养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探讨当前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国教育体系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1966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标志着高考制度的逐步完善。

同时,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国家教委于199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该计划首次将“课程设置”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国教育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缺乏创新和实用性。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次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新课程内容,加强与科技发展、社会实际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综合素质评价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差距。

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扶持力度,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双提升;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教育经验,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走向世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回顾与展望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回顾与展望为标题回顾: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设计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去,课程设计主要注重知识传授,而现在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这种转变使得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等。

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们的课程设计中加入了一些创新性的教育内容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种课程设计使得我们的学生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更好地应对。

展望: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我们的课程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这可以通过增加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来实现。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因此,我们的课程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第三,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智力、体力、情感、道德、艺术等多个方面。

我们的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全面发展。

我们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基础教 育改革 的历 史 回顾 与展 望
信 阳师范 学院城 市与 环境科 学学 院 梁 冬
【摘 要 】改革7't-i1:3o余年来 ,我 国的基础教 育改革经历 了曲折与坎坷 ,但在 艰难 中也取得 了不 少突出成果。教 育不仅要 面向现代 ,还要 面向未来,对基础教 育改革的历程 回顾是为 了总结以往在基础教 育改革 中取得 的经验成果和反思过去在基础 教 育改革 中存在的 问题 ,对今后 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 更加 明确 的指导。
【关键词 】基础划 、循序渐 进的改革 , 是 在我 国政 治 、经济等各 方面 的改革开放 不断深入 发展 的 形 势下起步 的 ,它经 历了酝酿 、发 起 、试验 和推广 实施几 个 阶段 。从 1978年党 的十一 届 三中全会 召开 至今30余 年 , 国民对基础教育的解读越来越深化 ,基础教育改 革也一步一 步 的深人 ,我 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同时 也存 在不少 问题。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更好 的发展 , 必须 对过去3O余 年的经验 教训进 行总结 ,为未 来基 础教育 的改 革 指 明方 向。
(二 )教育质 量评价方式的转变 长期 以来 ,由于多方面 的原 因,单 纯以学生 学业考试 成绩 和学校升学率 评价 中小 学教育质 量 的倾 向没有得到 根 本扭 转 ,导 致 了重分 数轻 素质 、重知 识传 授轻全 面 育人 、 学生学业 负担过 重等突 出问题 ,严重影 响 了学生 的全面 发 展 、健康 成长 ,制 约了学生社 会责任 感 、创新精 神和实践 能力 的培养。 同时,许 多发达 国家和 国际组织 把改革教 育 质量评 价作为 诊断教育 问题 、完善 教育政策 、改进教育 教 学 的重要举措 ,收到 了良好 效果 。因此 ,我们很 有必要 借 鉴 国际经验 ,建立 一套符 合 中国国情 、能够解 决我 国实 际 问 题 的 中小 学 教 育 质 量 评 价 体 系 。 强化导向就是要坚持育人 为本 ,通过综 合考查学生的发 展情况来 评价学校 的教育质量,扭转当前普遍存在 的单纯 以 学生学业 考试成 绩和学校 升学率评 价 中小学 教育质 量的倾 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 的教 育质量观 ,推动形成 良好 的育 人 环 境 。 促进 发展 就 是要 充分 发挥 评 价 的引导 、诊断 、改进 、 激励 等功能 ,重视 学校进 步和努力 程度 ,改 变过于 强调甄 别和 简单分等 定级的做法 ,促 进学校 在 已有 基础上 不断提 升教育教学质量 ,努力办 出特色。 协 同推 进就是要 统筹规划 相关 改革 ,主要 是基础 教育 课程 改革 、招生 考试 制度 改革 等 ,使 各项 改革 协调 配合 , 形成推进素质教育 的合力 。 (三 )教 学 方 式 的转 变 基础 教育改革 打破 了传 统 的教 学模式 ,重 新构建 了教 学方 式。现代我 国教师 的教 学方式都会 依据 学生的心理 发 展 、心 理规律 ,注 重运用 心理学知识 。教师运 用灵活 的教 学方 式培养学 生 的兴趣 爱好 ,达到 知识 与技 能 、过程 与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协调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指在我国基础教育各级学校中,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思维方式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获得必要知识、工具技能和价值观念,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该改革始于2001年,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 课程结构得到优化。

新课程改革从“以知识点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素质为本”的教学方式转变,强调“四位一体”的教学大纲,即“核心素养、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情感态度,全面发展”。

2. 课程内容得到丰富。

新课程改革将“科学发展观”、“创新精神”、“中国特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3. 教育教学方式得到改进。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培养规律得到重视。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以及课外拓展和社会实践等环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社会责任感和领袖素质。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1. 本轮改革效果不如预期。

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行了20年,但在“素质教育”“创新创造”“核心素养”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并没有明显提升。

2. 原来的老师难以适应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养和教学要求,而大量的老师在思想意识和教学方法方面难以及时适应和跟进,导致新课程改革的落实难度加大。

3. 科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单一评价模式,未能真正实现基于终身学习和积累素养的评价方式,评价效度和公正性有待提高。

4. 严重的城乡差距。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2000字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与调整,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回顾与反思。

一、新课程改革的起因新课程改革是在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开后提出的。

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涉及到了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多个方面。

二、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突出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变了原有的知识传递导向教育模式,注重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以生为本新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潜能充分考虑在内,教学内容实行由深入浅、由易到难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运用多种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合作和创新中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新课程改革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加强了素质教育,推进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同时,新课程制定了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加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新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教师队伍建设和执行问题。

新课程较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培养,教师需要更为细致、全面地辅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实践、探究和思考问题的教学方法,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试点学校资源的不均衡,教育教学的配套设施不齐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协作。

五、对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对于新课程改革,我们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段精彩历程,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反思和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将其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教育的地位得到提升,资源得到充分配置,教育体制也开始逐步改革。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学校数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学校资源严重不足,很多地区的孩子都难以上学。

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使得学校数量快速增加。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遍布城乡各地,基本满足了全体学生的接受教育的需求。

其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教师职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也逐渐改善,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

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教师培训和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提高。

再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不断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教育从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从教科书的编写、学科设置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都加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虽然中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

虽然学校数量增加了,但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着差距。

一些城市的名校师资强大,学校条件优越,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学校则存在较大的资源匮乏问题。

这导致了城乡教育差异拉大的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次,教育过于应试化。

由于教育改革还没有达到全面深入的程度,中国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过度应试化。

这使得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教育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探讨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教育改革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家都有着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以下将从中国和西方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回顾。

1. 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中国教育改革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这一制度的废除解放了思想,推动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和实践。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教育改革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需求。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规模普及教育,到改革开放后的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2. 西方教育改革的历史西方教育改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这些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西方教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教会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但启蒙时期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和普及化。

随着产业革命的到来,工业化国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近代以来,西方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尽管教育改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在一些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这导致了大量的教育机会差距,限制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

2. 教育内容和方式滞后当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仍然较为传统,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

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3. 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的评价体系过于侧重成绩和考试,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育改革的展望为了解决现有问题,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教育改革应朝着以下方向发展:1.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提高公共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水平。

知识拓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知识拓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节选)伴随着21世纪临近的匆匆脚步,我们走过了改革开放辉煌的20年。

回顾过去,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分析现在,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基础教育充满生机、任重道远。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伟大实践的20年,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迈进与繁荣的20年。

20年间,基础教育走过了恢复、发展和全面进步的历程。

(一)十年动乱中,包括基础教育的整个教育事业惨遭破坏。

“文革”结束不久,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但“两个凡是”和“两个估计”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邓小平同志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出发,勇敢地站出来为教育说话,自告奋勇做“后勤部长”。

1977年9月,他与当时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专门谈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1977年冬天,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阻碍,恢复了高考制度。

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

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从本质上彻底解除了对知识分子的长期精神束缚,而且进一步说明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把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劳动者素质联系在一起,看作我国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决定性因素,要求全党和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论调,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同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揭批“四人帮”,把学校整顿好,抓住影响最深、危害最大的“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使广大知识分子得到第二次解放,在教育事业发展上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澄清是非,恢复规章制度,并提出新时期教育战线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育质量”,“要认真从中小学抓起,切实打好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课程改革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总结其得失.明确其方向和目标,对于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是十分,必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恢复重建、改革调整、基础教育全方位变革三个阶段。

(一)恢复重建阶-陵(1978年一1985年)
“文革”后.我国教育事业干疮百孔,百废待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教育事业进入了复苏期。

同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在课程设置上.小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中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14门课程。

在教材建设方面.以“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和彻底消除‘文革’的不良影响”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清除了极“左”思想的影响.并注意用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

在课程实施方面,规定中小学必须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提出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等等。

此次课程改革恢复了基本学科应有的地位.突出了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性质,对结束课程教材的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针对学科设置的不足.1981年3月教
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
订草案)》。

增设了思想品德课,在四、五年级
恢复了地理、历史课。

同年4月,发布了《全日
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
《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
修订意见》,增加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课时,
并提出逐步在高中开设选修课.以劳动技能
课代替农q瞄錾础课。

这次课程体系的调整,一
方面为整顿恢复教学秩序提供了标准:另一
方面也适应了当时高考的需要。

这一时期.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文革”
中被否定的学科教材体系萤新得到确立.基
础教育课程步入了正常发展轨道.为基础教
育课程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奠定厂基础。

(二)改革调整阶段(1986年一1998年)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
育法(草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普及义
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进
入到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自此.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开始以“义务教育一高中”两阶
段的设计取代“小学一中学”的传统分段
设计。

同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了《义务
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
行草案)》。

学制分五、四制和六、三制两
种;课程结构方面,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
程两大块.初中开设少量的选修课程:课
程管理方面.除了国家统编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和教材外,北京、上海、浙江可以编
写地方通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1988年5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泰
安市召开全国义务教育教材规划会议.
正式确立了“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
改革方向.我国中小学多样化课程方案
与教材体系的格局初步形成.昔日“大一
统”的课程与教材体系有了根本性的变
化。

其间.国家教委组织力量编写了8套
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教材.并进行了大规
模的试验。

1992年8月.国家教委正式
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
学课程计划(试行)》。

1993年秋季起在
全国逐步试行。

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将“教
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将活动与学科
并列为两类课程。

1994年又将“活动”调
整为“活动类课程”.1996年国家教委颁
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
验)》,规定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
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
分成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3种。


课程计划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
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规定普通高
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在教育体制改
革的大背景下展开.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为核心.实现了课程理念、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管理上的重大突破。

强调了对知识的
尊重并提出了发展人的较为全面的素质
的要求。

但是。

由于受现实中应试教育的影
响和冲击.课程评价过于侧重结果、轻视过
程.影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三)基础教育全方住变革阶段(1999
年一至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不断深入。

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
的问题、弊端日益凸现出来。

1999年《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
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
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符
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
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
动。

同年。

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发布了一系列教材管理
的文件.确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
18种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审定了20个学
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中小学课程
实验教材。

2001年秋季在全国38个国家
级实验区进行实验。

2005年,中小学阶段
各起始年级原则上全部进入了新课程。

2003年3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
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发。

<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学校课程管理指南》
《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中小学环境教育指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蒋笃运
作者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刊名:
河南教育(基教版)
英文刊名:HENAN JIAOYU
年,卷(期):2009,""(5)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jy200905001.aspx
授权使用:渤海大学(bhdx),授权号:7f7ce387-8d99-4d7f-83cc-9e4c0106e5df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