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之基
《教育学》--第四章2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教学思想
应试教育的信仰是“容器理论”,把学生头 脑当作知识仓库,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这种教学完全以升学为目标,考分就是评判学 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受 到完整人的教育的机会。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要以开发智力为重。这种 教学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主 张知识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教学是 贯彻德、智、体诸方面要求的基本渠道;教学 质量的高低是以现代人的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 展为衡量标准的。主张 “完整人”的教育,注 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人生智慧和人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 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 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 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 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 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
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 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 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 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 民族地区的特点。
二是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自古以来,只要有选拔存在,就有考试
存在。“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教学活 动的唯一目的,考什么,教什么,学什 么,最终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型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而素质 教育则把考试作为一种检测学生学业的 一种重要手段,注重全面发挥考试的功 能,追求考试的正面导向,使之服务于 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结构
应试教育是单渠道的。强调以课堂教 学为中心,只抓课内不抓课外。教学方 法一般是讲、练、背、考。而素质教育 则是多渠道、多层次的,课内与课外两 条渠道并举。课内强调少、精、活、讲、 评、练,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打 好基础,促进发展;课外以学生的自学、 动手实践为主,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 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论国民素质与民族振兴
论国民素质与民族振兴摘要国民素质是民族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
关键词教育国民素质民族振兴基础国民素质是民族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高。
要实现民族振兴,必须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国民素质可以加快民族振兴;失去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振兴就无从谈起。
一、国民素质的涵义与内容国民素质,是指一国国民在先天禀赋和传统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特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
国民素质是在实践中养成的。
在它养成的过程中,社会的制度、道德、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具体的讲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交往素质、创新素质等10个方面。
国民素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它在国际上所占有的地位。
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要素合理、优化配置的成效。
要实现民族振兴,提高国民素质是关键。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包括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魄、健美的体态。
身体素质表现为身躯完损、体质强弱、耐力大小、智能高下、反映快慢等。
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
个人的良好身体素质是生活生产的前提;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是民族振兴的基础。
科学文化素质指人们在科学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劳动生产经验,以及在教育培训中学到的文化科技知识。
包括科学知识、文化水平、法律常识等内容。
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由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同时,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是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
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
素质教育知识点重点
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本素质目标是什么
基本素质目标是什么素质教育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
1、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实行改革,进行全员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使学额巩固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初中学生毕业率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高中学生的毕业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2、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校园里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使那些不能升学的学生学所有长,学有所乐,学有所用。
扩展资料:1、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
2、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3、素质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是指为素质教育运行提供必备的基条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孤立的不需要任何条件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4、全面发展教育或素质教育决不限于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强调了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如何具备基本职业素养有明确的目标。
不管是在工作前还胜作后都要一个自己的目标,不管是小目标也好大目标也罢只要有使自己向前的动力就行,在工作前很多面试官都会问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这是大目标,工作后每周的周计划,这是小目标。
要有时间观念。
在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时间观念了,上班不要迟到,下班不要早退,在一小时里面就要干一小时的工作甚至更多,工作中不要拖拉。
这样的好习惯对于领导还是对于自己都有很大的好处的。
要有团队意识。
不管是在哪里公司,都会有一个团队的,小团队也好大团队也罢,作为自己绝对不能独立出来,要时刻想着自己是这整体的一部分,干什么事情都是要团队意识,要为整个团队考虑。
有互助精神。
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都是要有互助精神的,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工作中的同事之间,不管是谁遇到问题就尽量的去帮忙,因为你帮助别人别人才有可能去帮助你,只有你先奉献了才有可能得到回报。
《综合素质》必背考点
《综合素质》必背考点1、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3、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口诀:四个转向4、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口诀:二独一发5、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或四者一社区6、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职业的责任)a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d 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e 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五者一社区记忆技巧:学生不仅要在课上接受教育,还要去社区终身学。
7、教师职业的价值对教师个人:可以满足教师作为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他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人类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为社会进步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或者①教师是文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文明促进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8、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口诀:你我他它9、教师职业道德(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提高国民素质的方法
提高国民素质的方法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关系到国家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
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是每一个国家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下面是一些提高国民素质的方法:
1.教育: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改善教育体制和教育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2.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展览、戏剧表演等,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国民素质。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宣传和教育,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国家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国民素质。
4.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人们的体魄和免疫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国民素质。
5.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民素质。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鼓励科学家和企业家进行科技创新。
综上所述,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政府、社会各界和每一个人都需要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国民素质的持续提高。
- 1 -。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之基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思想政治课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广义的素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它包含了人本身物质的和精神的、外在的和内在的一切方面。
在每个方面中思想素质起着基础的和决定的性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面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其他素质发展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课既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同时又是一门德育课。
这就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核心地位。
二、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成长在不同的环境,在家庭、学校、社会都受到不同的思想影响,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观察社会,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如果素质不高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群体甚至主流的话,势必造成社会秩序的杂乱无章,影响社会稳定,危机社会治安,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所以,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学政治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迫在眉睫。
(3)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不理解,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发展,学习很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是缺乏兴趣,学习态度消极,甚至厌学心里特别严重。
素质教育的误区有哪些
素质教育的误区有哪些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你知道存在着哪些误区吗?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素质教育的误区,相信这些⽂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近年来,素质教育改⾰在各地展开,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
但是,从⽬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都存在着误区。
新的《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针,实施素质教育,提⾼教育质量,使适龄⼉童、少年在品德、智⼒、体质等⽅⾯全⾯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奠定基础。
1、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 有⼈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组,培养学⽣某⽅⾯的特长。
于是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
课外各种各样的少⼉社团和兴趣活动⼩组应运⽽⽣,第⼆课堂热闹起来。
学科领域则局限于语⽂、数学以及在成果上具有显性效果的⾳、体、美上。
上级部门检查素质教育也只看⽂艺汇报演出或课外活动。
把发展学⽣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并成为中考的优录条件。
培养合格的⼈才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达到的⽬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都应得到良好的发展;发展特长是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努⼒追求的⽬标之⼀,它主要是从实际出发,以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为前提进⾏开发,⼆者缺⼀不可。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多种多样的:⑴课堂教学;⑵课外活动;⑶校园⽂化建设等等。
素质教育的关键即主渠道是要建⽴⼀种灵活的课程体系,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单⼀和呆板的结构,建⽴系统化、多样化的结构体系,既有学科课程⼜有活动课程,还要有环境课程,并注意它们之间的统⼀协调关系。
开展系列课外活动,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
2、素质教育是权宜之计或临时任务 有的学校表⾯上素质教育热⽕朝天,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补课有增⽆减,学⽣负担不堪重负。
有的学校上午应试教育,下午素质教育;上学期素质教育,下学期应试教育;领导检查时素质教育,领导⼀⾛就应试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地决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参考题1、实施素质教育的含义是什么?答: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的三个“面向”是什么?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坚持的“四个统一”是什么?答: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教育的哪些种类和哪些方面?答: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各级各类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哪些教育?答: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6、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德育工作要加强的教育和工作是什么?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
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严禁一切封建迷信和其他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及物品传入校园。
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7、实施素质教育对智育工作的要求是什么?答: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当全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现就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以下意见: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的紧迫任务(一)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为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正在实行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面临人均资源占有率低,科技、教育、文化相对落后和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的严峻挑战,面临国际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要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这一切归根到底将取决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同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的发展,也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因此,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充分肯定基础教育的成绩,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基础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经验。
这些改革在深度与广度上一直在持续发展,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论述教育改革和提高国民素质
论述教育改革和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改革和提高国民素质是近年来社会注重的热门话题之一。
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素质的提高也是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教育改革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工作。
一、教育改革1.1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教育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国的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评价过于偏重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化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教育发展,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1.2 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需要结合当下社会状况和发展需要,重视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教育公平、提高师资水平、注重课程建设等方面。
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
学校应该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需要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层面问题,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校管理等方面。
落实教育公平需要重视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缩小城乡、地区教育资源差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提高师资水平需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注重课程建设需要根据学生需要和社会需求,开发适合当下教育发展的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1.3 教育改革的难点教育改革的推进需要面对以下难点:经费保障问题:教育改革需要大量经费投入,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教育体制问题:教育改革需要从体制上进行调整,包括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价体制等。
教师培训问题:教育改革需要重视教师培训,提高师资水平,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
二、提高国民素质2.1 提高国民素质的意义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基石,对于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国民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创造就业岗位的力度,提高就业质量。
加强教育: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提高应该注重素质教育,落实教育公平,注重师资培养等方面。
如何提高国民素质辩论辩题
如何提高国民素质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从教育、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水平。
首先,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
教育是培养国民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国民才能够获得良好的知识和道德修养。
正如孔子所说,“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其次,文化的普及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文化是国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的普及,国民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例如,通过推广文化艺术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方式,可以让国民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最后,道德的培养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
道德是国民行为的准则,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国民才能够做到守法守规、诚实守信。
正如毛泽东所说,“道德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道德教育的引导和培养,让国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提高国民素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从教育、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水平。
反方辩手观点,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简单地通过教育、文化和道德来解决。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首先,经济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基础。
只有国民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提升自己的素质。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让国民有更多的机会去接受教育和文化的熏陶。
其次,社会环境的改善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可以让国民更加安心地去提升自己的素质。
例如,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改善社会福利政策等方式,可以让国民更加有安全感,从而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提升。
最后,政治体制的完善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
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政治体制,才能够让国民更加有信心去提升自己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三个实施要点
素质教育的三个实施要点21世纪呼唤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工作本身发展的需要,是九五期间基础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那么素质教育又有何优点呢?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全面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四个现代化的教育。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现代化建设。
社会成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素质教育是讲提高效率的教育。
全民素质提高了,那么我国也将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的神圣职责。
作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是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重任。
既然如此,教师又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应有如下三点:一、树立科学、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观念便没有正确的行为。
前几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片面追求升学率,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为了考试服务,考什么就学什么,其他方面一概不管。
这种做法严重忽视了素质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讲活中指出:“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地位,关键在于人才。
实际新时期宏伟蓝图的人才就来自今天的中小学生。
”要想成为今天或明天的绘图人,我认为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质”,1.必须具备适应现代及未来社会交际交往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2.有融入社会整体之中的优良思想品质。
3.有能担负起服务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
这三方面便是构成人才最为基本的要素。
在教师心中有了正确的观念,那么就应有计划地寓素质教育于教学之中。
二、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头部队,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教育素质的水平。
教师在素质教育中不单是传递知识,他同时还要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有健康的品质。
2022年下教资《综合素质》必考考点之三观
2022年下教资《综合素质》必考考点之三观考点一:教育观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必背):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知识点解读】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百年大计,教育先行,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根本宗旨。
2.面向全体为无偏见、关注所有学生、给所有的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均衡配置。
4.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
4. 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发展学生特长、因材施教。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活能力的发展、性格的培养、长远发展、关注未来记忆口诀:双全双发展,创新与实践考点二: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考点提示:理解每一种教师角色的不同之处,因关联的对象不同,所以教师角色不同。
出题形式一般为题干给出具体事例,判断属于哪种角色。
记忆口诀:两开一促一研究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自我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
考点提示:理解教师处理不同关系时采取的行为,与之后的教师职业行为相对应。
可能出现的正面案例如教师写班主任日志记录工作情况、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
记忆口诀:重赏助导反思合作考点三: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0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02、学生是发展的人0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记忆口诀:独立、发展、个性学生观知识讲解:小技巧:详细内容可记住关键词,在材料分析题中,你会有话可写。
什么是素质教育
什么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民族地区更应有自己的特点。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就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国民素质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明确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国民素质教育的实践,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国民素质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全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
素质教育正是通过提高国民素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有力保障。
3. 增强国家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
高素质的国民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二、素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1. 强化德育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加强家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 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科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减少课程总量,增加选修课程;加强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 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
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
面对21世纪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关键在人才。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就我国而言,若想在国际竞技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既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的状况得不到改变,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不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屡禁不止,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的素质低下,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隐患所在,排除这一隐患,根本出路在于教育。
基础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
那么,基础教育以什么样的面貌迎接新世纪,这不仅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当今受教育的青少年一代,是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所受教育如何,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因此,推行素质教育,是一个关系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问题。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经异化为“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就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其特点是以考试内容决定教与学的内容,以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唯一宗旨,形成教师搞题海战术,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负担过重的教学局面。
可以说,应试教育已经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学生思想品德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它使学生变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素质教育——教育学知识点
素质教育——教育学知识点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考的一个知识点,客观题和主观题都有所涉及,一般是概念内涵的理解或者实施误区来考察,这里给大家来重点分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开展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更好地提升综合国力。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下面从正反例子来理解本条内涵。
从正面来看,老师兼顾所有人;教育公正;不忽视每一个人,不分重点校、重点班;教育资源均衡;而从反面来看,只关注一部分人(优等生);男女有别;分重点校、重点班。
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就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正例:五育并举;各方面综合素质(知识+能力、知识+智育);课程设置均衡;综合评价;反例:只重视一部分(唯分数论);占用文体课;评价方式单一,只关注成绩。
例如,学校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大量开设文体课,就是没有做到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从正面来看,老师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特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开展多样化的兴趣活动;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反面来看,忽视或者打压后进生;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人。
例如,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解读,尖子生就是关注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平均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
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近年来,全球及国内教育领域面临着各种挑战,而中国要实现全面振兴,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全民参与的积极努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方法以期激发更多建设性的讨论。
一、提高教育预算教育预算与教育质量有密切的联系。
教育质量高的国家,教育预算往往越高。
因此,提高教育投入是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的教育预算占GDP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改革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摆正教育育人定位,优化教育体制,是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
改革措施包括: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校要从面向笔试、应试转向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调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2.改革应试教育,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逐步建立测评机制和评价体系,逐渐减少考试控制因素,让学生更好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
3.实施“教育公平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民族教育法,扩大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范围,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均衡。
三、加强教育师资培训教育师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让教师不仅要会教学生,还要能带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才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手段,如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机器教学、在线授课、MOOC、智慧教室等新型教育方式,焕发教育活力,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五、扩大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提高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世界教育先进国家的交流、学习、合作,吸取外部经验、资源和优势,促进我国教育共同发展。
综合素质主观题——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综合素质主观题——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一、理论展示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三、作答示范崔老师刚工作就担任了副班主任,崔老师对学生很“宽容”。
有的学生偏科,他说:“没有关系,很多天才都偏科。
”有的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他也表示理解:“人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一定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可能什么都喜欢。
”崔老师很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召集这些学生谈话,告诉他们要有远大理想,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也不加干预,还说:“学习上的差异古今中外都存在,十个手指头还不一样长呢。
”班主任与崔老师商量,打算分头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敦促家长为学校工作提供支持。
他觉得没有必要,理由是:“家长平时都很忙,我们应该理解家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之基
摘要: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而“素质教育”这个词越来越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要求对传统教育上的所谓“应试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又这样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呢?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素质教育国民素质
素质教育,既培养一个人的中和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贪图和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思想政治课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广义的素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它包含了人本身物质的和精神的、外在的和内在的一切方面。
在每个方面中思想素质起着基础的和决定的性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面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一个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其他素质发展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课既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同时又是一门德育课。
这就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核心地位。
二、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成长在不同的环境,在家庭、学校、社会都受到不同的思想影响,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
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观察社会,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如果素质不高而且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群体甚至主流的话,势必造成社会秩序的杂乱无章,影响社会稳定,危机社会治安,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所以,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学政治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迫在眉睫。
(3)中学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对知识不理解,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发展,学习很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是缺乏兴趣,学习态度消极,甚至厌学心里特别严重。
(4)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要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等问题,结合政治课中的相关知识点、观点,通过讨论、辨析从中达到对教材中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中学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极少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难以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意识。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式方法,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
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思想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2)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思维的开发。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在中学政治课实施中起重要导向和促进作用,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中学政治课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中学政治课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其蕴含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缺陷与当今新课程实施不相适应。
四、中学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1)扩宽教学领域,丰富教学内容。
以教材为基础,讲解热点问题,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思想敏锐的一代,视野的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尤其是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莫大的兴趣。
而且,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在老师面前处于被动地位,讲什么听什么,老师怎样说都是对的。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教学不在于教什么、学什么,而在于如何教、如何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即重视教法研究,把两者真正的统一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必须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旧的教学方法容易将教学中的“主体”变成“客体”,将“主导”变成“主宰”,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勇于实践。
从教材中跳出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总之,素质不可能是各种素质门类的平均组合,一个得到素质良好发展的人,应是领悟了现代人应具有的那些基本素质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服从于社会需求,使自我这个小宇宙和谐与社会这个大宇宙并发出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