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先秦儒家之孔子-31页精选文档
孔子简介ppt

孔子简介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春秋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夫子”,并且被尊奉为“至圣先师”。
早年生活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家境贫寒但家教严格。
他早年失去了母亲,由父亲和姬姓的继母抚养长大。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位士大夫,但在孔子四岁时就去世了。
由于家境贫困,孔子在年轻的时候努力读书,以期能够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教育事业与思想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并将其视为改变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仁爱、忠诚、礼仪、正直和智慧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孔子的学说强调了五种基本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和朋友关系。
他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基于互相尊重和忠诚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互相关爱和尊重的,兄弟关系应该是和睦友好的,夫妻关系应该是相互包容和尊敬的,朋友关系应该是诚实和真诚的。
此外,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一个人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和影响深远。
尽管他在生前没有取得很大的政治成就,但他的教育理念却为后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中国历史的演变中,孔子的学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所强调的道德、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仍然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
孔子的思想也通过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影响了许多东亚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
他的学说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要教育和道德指导原则之一。
结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影响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依然在当今世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和儒家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以上是关于孔子的简介,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参考资料: - 章懋《孔子》 - 陈炯明《孔子两千年》 - 王承鲁《近思录》。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PPT精选文档

目的: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
典例· 诠解
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 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 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 这件礼物。
题一:(2019年上海高考)2019年4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 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 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 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4.后世儒家“五经”不包括 A.《诗》 B.《礼》 C.《春秋》 D.《乐》 5.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教育不分贵贱的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当仁不让于师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孔子认为,要使社会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必须: A.用“礼”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B.关心和爱护老百姓的生活 C.用“仁”的思想来缓和社会矛盾 D.把“亲亲”的爱升华为人间普遍的爱 7.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A.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B. 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 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五经成为教育的传统课程 )
)
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 系的是 ( )
① “仁者,爱人” A.②③ B. ②④
② 贵贱有“序” C. ①③ D. ①④
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 “有教无类”
3.以下孔子的思想中突出体现了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的是 A.为政以德 C.苛政猛于虎 B.和而不同 D.克己复礼
二、古代大思想家——孔子
1、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时代、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臣弑君、子杀父、 少凌长、庶废嫡。”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新旧矛盾复杂。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混战; 社会现象:传统宗法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第二讲 先秦儒家

道家与道教
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 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 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 天地之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 大宗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孔子的思想
1、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 而》) “仁者爱人”(《论语· 颜渊》) “仁者人也”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礼 礼治、礼制、礼仪、礼器
《论语》的成书和特点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止的记录。 出自孔门弟子及后学之手。 汇集和编定,大约在战国初期。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 字。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 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 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 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背景资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 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 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 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 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 基”,“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 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 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 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 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 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 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 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 “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 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 的思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 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 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高中历史选修《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课件

孔子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阶层和地 区,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总结词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 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总结词
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做人的 根本。
详细描述
孔子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 考和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还提 倡“温故而知新”,鼓励学生复习旧知识,从中 获得新的理解和启示。
儒家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周礼和春 秋时期思想家的影响,以及孔子个人 的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01
02
03
04
仁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指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强 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义
指做人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强 调公正、合理和恰当的行为。
礼
指社会秩序和规范,强调尊重 和谦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礼
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 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 手段,主张以礼治国、
以礼待人。
02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起源
儒家文化的起源
儒家文化的地域特色
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 子创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儒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 分布于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东 亚地区。
儒家文化的形成背景
对孔子与儒家文化的思考与启示
传承与创新
在当今时代,我们既要传承孔子的思 想和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根据 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 内涵。
借鉴与反思
面对当今社会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可 以从孔子和儒家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启 示,同时也要反思其局限性,以更好 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二讲孔子PPT课件

• 孔子希望通过“礼”和“名”的秩序化与象征化 来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但是“礼”普遍合 理性从何而来?靠什么来保证人们对“礼”和 “名”的肯定?
最终的价值依据 —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道德何以可能—孝悌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1、仁的基础:真情实感、真诚无妄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刚毅木讷近仁 。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仕孔子
51岁,孔子出仕,官至司寇 52岁,夹谷相会,名声大盛 54岁,张公室、弱三桓、堕三都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微子》
公元前498年,孔子以54岁的高龄, 辞别故土,踏上了周游中原诸国的旅途
周游列国
10月
卫国
匡
返卫 蒲城
蔡
陈蔡之厄 陈国 (三年)
去楚未遂返卫
郑国 卫国
委吏、乘田 十九娶妻,二十生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35岁,随鲁昭公往齐国 47岁,引身而退,整理典籍,教授弟子。
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这是 对个人道德修养而言的,礼的内涵发生了变 化,从形式而走向道德规范。——三十而立
由礼而仁:从有约束的礼的学习当中,到对于 人之所以为人有所理解,有所体会,这就是 对自己自觉,有了这种自觉,也就不惑 了。——四十不惑
卫国 四 年
宋国
鲁国 68岁
斥于卫、齐,阻于宋,厄于陈蔡,困于楚,一路 上颠沛流离,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 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他“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念,奠定了华夏文 明大厦的基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血脉魂灵。
晚年孔子
整理六经:述而不作 完善仁学:从心所欲不逾矩
颜回、子路和子贡是他最得意的三个弟子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也称颜渊,小孔子三十岁,其父 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以德行为重,乐于学道是众弟子 中最杰出的。
第二讲:孔子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的态度 中国文化至周而具规模;文王、周公为创造周文化之 主要人物,鲁为周公后,宗周文物、在鲁较为他国独 为多。 韩宣子聘鲁:“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 周所以王也”。 孔子以好学自负,生于鲁国,周之文献足征,故对 于周礼知之深而爱之切。 孔子以能继文王、周公之业为志。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所述者,周礼。
周礼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完全是“亲亲”的,孔子主张 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 作为补充。 孔子为了复兴周礼,对周礼的再一个补充和发展就是提 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四、孔子的礼论
礼有形式有实质,礼的大本在质不在文 礼的基本精神是敬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阳货》 “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 ,宁戚” 礼与仁的关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孔子对周礼的补充和发 展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孔子是一教育家。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以教育为职 业的,“教授老儒”,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 孔子与希腊之“智者”相仿; 孔子的行为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与苏格 拉底之行为及在西方历史上的影响,相仿佛。
一、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1.孔子其人(BC551年—BC479年)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 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 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 仲尼,姓孔氏。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儒家思想

(4)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 总结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修己、爱人。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修己、爱人。
中国传统文化
任课教师:张金荣 任课教师: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家人情化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初创 先秦儒家人情化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 汉代儒家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汉代儒家 神学化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宋代儒家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宋代儒家 哲理化 第四节 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哲学模式
2、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 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 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 思耳矣。 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思耳矣。” 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 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 即仁政。 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重法: 重法: 他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 他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密不 可分的。 礼义者,治之始也” 法者, 可分的。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 之端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之端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礼义制而制法度” “礼义制而制法度”。 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 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而法是礼的 体现、礼的确认。 体现、礼的确认。 思考: 思考: 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第二讲 孔子

2、儒家的基本特征(续1)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 构。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语· 述而》
(4)由“内圣”而“外王”,通过追求个体心性的 完善而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5)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 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一、孔子生平及影响(续1)
二、天道观(续2)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 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 者其天乎?” ——《宪问》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 厌之!天厌之!” ——《雍也》 孔子是尊天的,但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罕》 “孔子……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 宋。” ——《孟子· 万章》上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 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
一、孔子生平及影响(续3)
4、孔子影响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 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 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 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论语· 子罕》
4、孔子的影响(续1)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 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 语· 子张》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 心向往之。” ——《史记· 孔子世家》
也。” ——《八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 弑其君,请讨之。” ——《宪问》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 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
先秦儒家哲学

先秦儒家哲学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提纲:一、先秦哲学分类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一、先秦哲学分类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
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
为之大过,已之大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
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第2章 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
第一节 先秦儒家
《汉书· 艺文志》——
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
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Page 2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生平
Page 3
《史記· 孔子世家》——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
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 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Page 13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
Page 14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取之也。
Page 20
三、荀子及其思想
(一)荀子生平 (二)荀子思想
Page 21
1.天人相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
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Page 22
2.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化性起伪。
Page 23
3.隆礼重法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
德 ︐ 齐 之 以 礼 ︐ 有 耻 且 格 ︒
道 之 以 政 ︐ 齐 之 以 刑 ︐ 民 免 而 无 耻 ︔ 道 之 以
非 礼 勿 视 ︐ 非 礼 勿 听 ︐ 非 礼 勿 言 ︐ 非 礼 勿 动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
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
第二讲孔子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 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 千五百四十年,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 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 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 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 的做人处世原则。”
里根
“吾少也贱,故多能 鄙事。”
《论语· 子罕》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论语· 述而》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 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
《论语· 卫灵公》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
《论语•泰伯》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 也敬,其养民也惠,其 使民也义。”
《论语· 公治长》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进矣。孔子曰,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习已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 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 子曰,丘未得其人也……
张载
张载:(1020-1078)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 始人之一。
横渠四句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 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 述而》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述而》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 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 公治长》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乐记》
夫兰当为王者香,今 乃独茂,与众草为伍, 譬犹贤者不逢时,与 鄙夫为伦也。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二章孔子孟子及儒家文论ppt课件

關於“溫柔敦厚”的詩教理論
❖ 對於孔子的“溫柔敦厚”的詩教理論, 孔穎達說 “《詩》主敦厚,若不節之,則失 在愚。”這是“思無邪”思想的引伸和發揮。 朱熹曾在《詩集傳》裏日:
❖ 詩者,人心之感於物而形于言之餘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聖 人在上,別其所惑者無不正。而其言者足以 教。……
❖
公孫醜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
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
“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
之,則己談笑而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
射之,則己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小弁》
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
也!”曰:“《凱風》何以不怨?”曰:“《凱
子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 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 (3)“文質彬彬”說
❖ 孔子“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話,雖然是論人, 但也間接而明顯地表達了孔子對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兩 者關係的看法。“思無邪”的思想,是在評價《詩經》 的思想內容,也是闡明思想內容對於文藝作品的重要 性。但孔子並不一味強調思想內容,而是認為形式也 很重要,也決不可少。有了好的內容,假若沒有好的 形式來表現它,那也是一個很大的缺陷。所以他說: “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 藝,文之以禮樂,亦可為成人矣”。要求好的內容 (仁義智勇等)應當配以好的形式(禮樂)。至於說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的名言,就更直接地表明文 學的形式對於文學的內容的重要性及其自身的價值, 表明孔子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論者。孔子還曾提出過 “情欲信,辭欲巧”的看法,這不僅是要求文學內容 和形式的統一,而且是要求“真”與“美”的統一。
2先秦诸子·孔子(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庸的“庸”是“用”的 意思,中庸就是“用中”。
“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 及。”“过犹不及。”(《论语· 先进》) “求(冉求)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 兼人,故退之。”(《论语· 先进》)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论语· 雍也》)
为此,人们充满了激情,纷纷行动起来。大 学中传统文化成了最受欢迎的课程,社会上 各种讲座书刊令人目不暇接。
但中国为什么离不了孔子,如果你不问我, 我好像还比较清楚,但如何你一问我,我反 倒说不明白了。
雅斯贝斯(Karl Jaspers)认为,在经历了 史前和古代文明时代之后,在公元前500年 左右的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出现了最 不平常的历史事件,进入到了一个“轴心时 代”。
礼的文化的特殊性就是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有没有普遍意义?如果有,表现 在什么地方?与此相对应,民主代表着西方 政治的传统,这种传统本身是特殊的,但这 种特殊性有没有普遍意义?如果有,表现在 什么地方?
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思想引了进来,对中国 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吸取民主思想 而又不丢掉传统政治合理因素,是一个重要 的时代课题。而这个课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如 何将礼的文化与民主政治相结合问题。 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是我们今天学习 孔子礼的思想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孔子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个重要道理:中庸 最原初的意义,是政治性的。 这个意思在孔子下面一段话中表述得最为鲜 明:“礼夫礼,夫礼所以制中也”(《礼 记· 仲尼燕居》 )。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庸也有普遍的方法论意 义。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最合适的点。如果做 事能够保持这个中间的点,就能达到理想的 效果。因此,人们做事就应该尽可能达到这 个中间的点。 这种情况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确有不谋而 合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孔子与六艺
礼、乐、射、御、书、术
人子三子雅,曰采者成乐。后足:礼
。以绝晚颂清“契诗。其吾虽征“,
如诗。而之庙关后三”可从百也夏序孔
颜书曰喜音为雎稷千“知周世。礼书子
浊礼:易。颂之,余吾也。可足吾传之
邹乐“,礼始乱中篇自。”知,能,时
之教假序乐”以述,卫始故也则言上,
徒,我彖自。为殷及反作书,吾之纪周
----------禹在个人修养、思想改造上是圣帝贤王的光辉榜样;汤善于掌握中庸之道,用人 不拘一格;文王爱民、敬民、畏民,忠诚实践了礼乐文明之道,但不事张扬;武王天下为 公,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周公集夏商周三代圣王贤君思想与实践的优秀成果之大成,在 理论认识上与制度建设上,周公都将这些优秀成果,加以概括与集中,创建了周公之道与 礼乐文明,并为之设计了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大体框架。
子
公
·
腾
、
文 公
仲
上 》
尼
·
——
不
复子
梦曰
见:
周甚
公矣
《 论 语
。吾 衰
也
述 而
!
》久
矣
周公是中国古代最优秀文明——礼乐文明的创建者、实践 者。代表着一种最高、最完美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 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 ,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 ,坐以待旦。(《孟子·离娄》)
称为孔孟荀三大儒。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周公之后,孔子集周公以来华 夏民族最优秀文化思想之大成, 其思想体系与周公之道结合在一 起,形成为周孔之道——孟子所 谓周公仲尼之道、礼乐文明即是 周孔之道的思想体系与社会实践 的具体体现。周孔之道的开创性 、前瞻性、元典性,在中国几千 年文明史上都是只此一家,无可 比肩者。
,弟数、此三风周至鲁翕传以能,唐室
颇子年系可百始之孔,如、一征杞虞微
受盖,、得五,盛子然,礼文之不之而
业三若象而篇鹿,,后纵记一矣足际礼
者千是、述孔鸣至去乐之自质。征,乐
甚焉,说,子为幽其正纯孔。”也下废
——
众,我卦以皆小厉重,如氏周观。至,
《 。身于、备弦雅之,雅,。监殷殷秦诗
·
史 记 孔 子 世 家 》
通 六 艺 者 七 十 有 二
易 则 彬 彬 矣 。 ”
孔
文 言 。 读 易 , 韦 编
王 道 , 成 六 艺 。
孔
歌 之
, 以 求
合 韶 武
始 ,
文 王 为
大 雅 始
缺 , 始 于 衽 席 , 故
取 可 施 于 礼 义 , 上
颂 各 得 其 所 。 ”
古
皦 如 , 绎 如 也 , 以
孔 子 语
鲁 大
【注释】
(1)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②希:同,‘稀
,很少。 ③陪臣:大夫的家臣。④庶人:老百姓。
【译文】
孔子说:“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 天子。世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 出 自诸侯,大约传至十代很少有不失去的;出自大夫,传至五代 很 少有不失去的;大夫的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 有’ 不失去的。世道清明,那么政令就不会出自大夫。世道清明, 那 么老百姓就不会议论政治。”
2. 孔子与周公
德举足
之
吾
周公
·
——
《 荀 子 解 蔽 》
与 周 公 齐 , 名 与 三 王 并 。
而 用 之 , 不 蔽 于 成 积 也 。 故
以 为 先 王 者 。 一 家 得 周 道 ,
孔 子 仁 知 且 不 蔽 , 故 学 乱 术
——
《 孟
道 , 北 学 于 中 国 。
陈 良 楚 产 也 , 悦 周
君 , 臣 臣 , 父 父 , 子 子 。
” 公 曰 : “
齐 景 公 问 政 于 孔 子 , 孔 子 对 曰 : “
呢 ?“ ”卫 孔国 子国 说君 :要 “您 首去 先治 必理 须国 正家 名, 分您 。打 ”算
氏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 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 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阅读材料: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1)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出, 五 世希不失矣;陪臣③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 不在 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④不议。”
师 : “
二 代
, 郁 郁
乎 文 哉
夏 所
损 益 ,
曰 : “
礼 吾
能 言 之
, 宋 不
缪 , 编 次 其 事 。 曰
书 缺 。 追 夡 三 代 之
4. 孔子与儒家
孔子与儒 -----儒者,懂知识、晓礼乐、擅长司仪、教化
六经与儒家 -----《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 战国时期,儒分为八,以孟子、荀子为盛。故
能所盛理
够以,,
行,刑事
得君罚情
通子的就
不,
《 子 路 》
中 , 刑
事 不 成
名 不
)罚 则 正
不礼则
中乐言
则不不
民兴顺
无,,
所礼言
措乐不
手不顺
足兴则
。 则事
刑不
罚成
(子善君
《 子 路 》 )
不 子 , 虽 有 粟 , 吾 岂 得 而 食 诸 ? ”
哉 ! 信 如 君 不 君 , 臣 不 臣 , 父 不 父 ,
2.正名
-----
。 一执办Leabharlann 君 定行不子 要就成名
对 定不。分
于 下会事不
自 一得情正
己 个当办,
的 名。不说
言 分刑成起
行 ,罚,话
, 必不礼来
是 须得乐就
从 能当也不
不 够,就顺
马 说百不当
马 得姓能合
虎 明就兴理
虎 白不盛,
对 ,知。说
待 说怎礼话
的 出么乐不
。
来 一
办 好
不 能
顺 当
定。兴合
孔子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us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 仁 中庸 天命 君子与圣人
一.孔子与儒家
孔子其人 孔子与周公 孔子与六艺 孔子与儒家
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 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 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 首上圩顶(xū dǐng头顶凹陷),故因名曰丘 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二. 秩序与礼
1. 礼坏乐崩----社会的无序状态
———
议下则不臣五失侯伐下征天 。有政失执世矣出自无伐下
道不矣国希。,诸道自有 ,在。命不自盖侯,天道 则大天,失大十出则子, 庶夫下三矣夫世。礼出则 人。有世。出希自乐;礼 不天道希陪,不诸征天乐
,
》微夫夫世禄 矣三,矣之 。桓四;去 之世政公 子矣逮室 《 孙。于, 季 ,故大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