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创新
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 、 成人教 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 国民受教育 的年限和水平 显著提 高 , 文件第一次对 “ 素质教育是什么 ” 明确阐述 , 的 该定义的提 出对 消除有关 素
为社会 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 的劳动 者和各 类专 门人 才, 累 了丰 富的 质教育 的种种争议起 了重要 的作用。 积 教育 工作经验 , 初步建立起 以邓小平 理论 为指 导、 具有 中国特色 的社会 主
新 中国成 立 5 0年来 , 别是 改革开放 3 特 O年 以来 , 在全党全 社会 和广大 是学生学会做人 、 学会 求知 、 学会 劳动、 学会 健体 和学会 审美 , 为培 养他们
教育工作者 的共同努力下 , 及九年 义务 教育取 得 了历史 性的进 展 , 业 成 为有理想 、 普 职 有道德 、 文化 、 有 有纪律 的社会 主义公 民奠定 基础。 这是政 府 ”
的素质和国家创新能 力, 谁就 能 在未来剧 烈 的竞 争中赢 得主 动权 。 占国 受教育者高 尚的思想道德情 操、 抢 丰富 的科学 文化 知识 、 良好 的身体 和心 理
际竞争的制高点 , 因此 素质教 育已经是全社会极为关注 的一个 问题 。
一
素质 、 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 力以及健康 的个性 为宗 旨 , 面向全体学 生 , 为学
生学会做人 、 学会求知 、 学会劳动 、 学会 生活、 学会健体 、 学会 审美打 下扎实 素质教育在 中国的开展 追溯起来 , 素质教 育思想应 当发源于 2 0世纪 2 O~3 O年代 。著 名教 育 基础 , 使学生在德 、 、 智 体等方面得 到全 面协调 的发 展。 19 ” 9 7年 , 国家教委
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
是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思 维 的过 程 , 此 , 师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须 教 必 重 视探 究 过 程 的 教 学 。从 而 更 好 地 培 养 学 生 的 发 散 思 维 及 创 新 思 维 。 而 传 统 的 教 学 模 式 只 是 注 重 学 习 的 结 果 , 视 教 学 然 忽 的 过 程 , 视 思 维 的 培 养 , 堂 教 学 中也 是 采 用 填 鸭 式 教 学 . 忽 课 学 生 对 所 学 的 知 识 只 是 圆 斟乔 枣 , 法 消 化 , 生 更 加 缺 少 自 无 学 主 学 习 的 过 程 。因此 , 须 进 行 一 系列 的教 学 改 革 已成 为 社 会 必 的 共识 。 教 师 更 应 该 更 新 观 念 , 革 教 法 , 教 学 中 应 重 视 加 改 在 强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探 究 活 动 , 养 和 发 展 学 生 的探 究 思维 . 成 培 养 创 新 思 维 的 意识 和 习 惯 。 外 . 教学 中应 介 和再 现 前 人 是 此 在 如 何 探 究 和发 明 创 造 的 , f 生 体 验 和 分 享 前 人 的失 败 和 成 i学 : 功 的甜酸苦辣 , 而学习前人 的探究方 法和经验 , 古鉴今 , 从 借 更 好 地 开拓 创 新 四 、 设 创 新 课 程 。 造创 新 氛 围 开 营 创 造 能 力 来 源 于 扎 实 的 基 础 知 识 和 良好 的 素 质 。仅 仅 掌 握 单 一 的 专 业 知 识 是 不 够 的 。 此 , 设 创 新 课 程 就 显 得 冈 开 非 常 重 要 。为 引 导 学 生 增 强 创 新 意 识 , 养 创 新 兴 趣 , 们 培 我 可 以 开 设 一 系 列 专 门 的 创 新 课 程 , 重 点 地 教 给 学 生 一 些 有 最 基本 的科研 和创新 方法 , 如如 何选题 , 何 搜集 、 析 、 渚 如 分 整 理 资 料 , 何 提 炼 论 点 ( 点 ) 如 何 谋 篇 布 局 、 排 论 文 如 观 , 安 结 构 : 何论 证 阐述 ; 如 如何 修 改 文 稿 , 解 论 文 的 书 写 格 式 『 l 和 规 范 , 等 。 时 有 意 识 地 给 学 生 布 置 一 些 综 合 性 大 作 业 等 同 或 小 论 文 , 学 生 进 行 一 些 科 研 创 新 的 基 本 训 练 , 师 再 加 对 教 以 必 要 的 指 导 和 辅 导 ,使 学 生 初 步 掌 握 科 研 创 新 的 方 法 和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在当前教育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评价体系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引导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能够:1. 明确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2.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4. 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性原则:评价体系应涵盖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
2. 发展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鼓励学生在创新能力上不断进步。
3. 客观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基于客观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4. 动态性原则:评价体系应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5. 参与性原则:评价体系应鼓励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参与,形成评价的合力。
三、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一个完整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要素:1. 评价目标:明确评价体系的目的和期望达到的效果。
2. 评价内容:确定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如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成果等。
3. 评价标准:制定评价体系的具体标准和指标,为评价提供依据。
4. 评价方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观察法、测试法、自我评价法等。
5. 评价工具:设计或选择适合的评价工具,如评价量表、测试题等。
6. 评价过程:规划评价的具体步骤和流程,确保评价的顺利进行。
7. 评价结果:明确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和使用方式,如等级、分数、评语等。
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工程实施方案一、背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期以来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中小学德育工作亟需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目标(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提高道德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塑造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三、实施内容(一)课程设置1.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增设德育课程,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课程内容涵盖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培养等方面。
2.创新课程: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课程内容包括创新方法、团队合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二)活动组织1.德育活动:举办德育活动,包括道德讲堂、品德展示、道德实践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2.创新活动:组织创新活动,如科技创新大赛、实践项目等,鼓励学生尝试新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师资培训1.德育培训: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德育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
2.创新培训: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创新教育培训班,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四)家校合作1.家庭德育:加强家长对学生德育的引导和监督,开展家长学习班,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
2.家校合作: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成长。
四、实施步骤(一)制定实施计划1.成立德育创新发展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2.制定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工程实施计划,包括课程设置、活动组织、师资培训、家校合作等方面的内容。
(二)开展德育课程和创新课程1.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增设德育课程和创新课程,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培训教师掌握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展德育课程和创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三)组织德育活动和创新活动1.定期举办德育活动,如道德讲堂、品德展示、道德实践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素质教育五育并举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素质教育五育并举的心得体会。
一、德育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具体做法如下:1. 强化道德教育。
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营造良好校风。
学校要注重营造团结、友爱、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熏陶。
3. 培养感恩情怀。
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培养他们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
二、智育为本智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具体做法如下:1.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设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3. 激发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体育为基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顽强意志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具体做法如下:1. 加强体育锻炼。
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计划,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锻炼时间。
2. 举办体育活动。
通过举办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
3. 培养健康意识。
教育学生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四、美育为翼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
德育工作总结中学6篇
德育工作总结中学6篇篇1一、引言随着教育的全面发展,德育工作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年度,我校德育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此,就本年度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取得成效及经验教训做出总结。
二、工作内容概述1. 德育课程建设与实施- 整合德育资源,优化课程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开展主题班会,结合时事热点,深化德育内涵。
- 组织开展道德讲座,邀请优秀人士分享人生经验,启迪学生道德智慧。
2.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举办文化节、体育节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敬老、助残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 组织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3. 家校合作与社区共建- 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家校沟通,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 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升家长教育理念,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 与社区共建单位合作,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拓宽德育途径。
4. 学生自治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成立学生会及各类社团组织,提供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展示的平台。
- 开展纪律教育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调适能力。
三、重点成果1. 德育课程实效性显著增强,学生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2.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学生参与度高,效果显著。
3. 家校合作机制完善,社区共建活动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4. 学生自治与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校园氛围和谐稳定。
四、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1. 部分学生对德育课程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解决方案:通过调查研究和座谈会了解需求,调整课程内容与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 家校合作中家长参与度不均衡。
解决方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活动。
3. 校园活动中安全隐患仍需防范。
解决方案:加强活动组织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和措施,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德育创新活动总结
德育创新活动总结
德育创新活动是指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而开展的创新教育活动。
在德育创新活动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德育创新活动的总结一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活动目标和设计:描述活动的目标和设计。
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为出发点,通过具体的活动目标和设计,实现德育创新活动的目的。
2. 活动内容和形式:介绍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德育创新活动可以包括文化体验、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道德讲座等多种形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操。
3. 学生参与和成果评价:描述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和活动的成果评价。
学生的参与是德育创新活动的核心,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成果评价,从而提供改进和完善活动的方向。
4. 教师角色和支持:介绍教师在德育创新活动中的角色和教师对活动的支持。
教师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扮演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角色,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是活动成功的关键。
5. 活动效果和改进措施:总结活动的效果和提出改进措施。
根据活动的实际效果,总结活动取得的成果和影响,同时提出改进和完善活动的措施,为今后的德育创新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德育创新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
对于德育创新活动的总结,可以进一
步加强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提升活动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德育现状思考
张 颖
( 中原工学 院 纺织学院 , 河南 郑州 450007 )
摘 要 : 本 文 旨在 探 讨 素 质 教 育 背 景 下我 国学校
德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德育的本质 目的和根本途
径 两个 角度展 开分 析 ,提 出德 育 实践要 回 归 “ 神 成 精 人 ” 生活成人 ” 和“ 的轨迹这 一命题 , 然后从 这一命题 出 发提 出几 点解决 问题 的建议 。 关键词 : 素质教育 学校德育 精神成人 生活成人 素质 教 育在 中 国 已不是 口号 。与传 统 的应 试 教 育
滞后 。
“ 、 、 ” 假 大 空 的感 觉 , 本来很正式 与严肃 的德 育 变成 使 了走 走过场 的群众俱 乐部 。 德育过程 中 , 理论探 索 多 , 际行 动少 ; 目标要 求 实 多, 采取措施少。尤其是学校的德育工作 , 普遍存在着 理论灌 输 多 、 会议 强 调 多 、 洞 说 教 多 , 空 而教 育途 径 少 、 丰富形式少 、 社会实践少 的现象 。没有 面对 实 际的 内容 和令其喜闻乐见 、 设身处地的实践形式 , 要想使青少年 德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 比较 困难 的。 是 ( 三 )德 育理念 不科 学、 民主 。 不 在传统 的德育过程 中 ,教育 主体 与教育客体 是相 互对立 的 , 教育者是高高在上 的权威 , 主要 职责是进 其 行思想理论 的灌输 ; 而教育客体始终处 于不平等 的地 位, 只是一个被动接受 的“ 容器 ”无条件地接受着反反 , 复 复地 “ 礼 ” 洗 。这 种 不 民主 的德 育模 式 显然 不符 合青 年学 生 的心 理特 点及 发 展 规律 ,其 效果 往往 是 事 倍功 半, 造成 ‘ `5+2=0 ” 的尴尬局 面 , : 五天 的学校教育经过 即 二天的休息 日, 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不再留下什么了, 甚 至会 使 他们 产 生抵 触 情 绪 ,这也 是 这种 不 民主 的传 统德育 致命 的顽疾之一 。 ( 四)德 育过程彼 此孤 立 , 内外 不开放 。 学 校 是 德 育 的 主要 阵地 。在 学 校里 的每一 个 教 职 员工都应是德育工作者 , 每一个建筑 、 每一面墙壁都 应 当闪耀 着德 育光辉 , 学生起潜移 默化 的作 用 。但 对 学 校不是 德 育 的唯一 阵地 , 会生活 、 社 劳动实践 , 如果 把握得好 , 都会 对学生 产生 良好 的德 育效 果 。但 目前 的德育 大多 限于学校德 育课 堂 ,单 纯 的理 论灌 输 、 会 议 强调 和空 洞 说 教 不 能 和 实 践 相 结 合 , 不 能 同实 际 也 生 活相联 系 。 者 , 再 学校不能从大德育观 出发 , 把社 会 环境纳人德育潜 在课 程体 系 , 而是 客观上将 校 内与校
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点认识
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点认识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覆盖、强推进的实质性阶段,选修课、学分制、走班制、导师制、以生为本、人生规划、社会实践、综合素质评价等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做法开始进入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实施策略之中,传统的教育思维和模式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和冲击。
这一切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组织管理者、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等层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专家认为,这是一次学校、教师重新洗牌的机会,是一次最好的发展机遇,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会涌现出一批特色学校和个性化的教师,因为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在这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刻,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思考,主动出击,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和勇于实践者。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也渐渐凸现: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著增强;学生的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传统的被管理受监督的地位正在动摇;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一元化封闭式教育方式已被打破。
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德育如何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笔者认为,德育工作同样应以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为导向,正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情况,创新工作理念,优化德育机制,探索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新型德育模式,把德育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新课改要求学校德育必须立足提升学生素质教师要建立发展性思维,树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其根本任务是要解决好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个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一个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知识、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
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
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是智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看重的是情商。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德育
◇ 孙 瑞 平
德育之所以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 由素质教育 是
恶 化 , 统课 程 已经无 法 发挥 应有 的作 用 , 传 这也 是
造 成学校 道德 教育低 效 的原因 。所 以 , 新建构 道 重
德 环 境 迫 在 眉 睫 。 建 构 起 学 科 课 程 、 境 课 程 和 活 环
的 环 境 , 括 软 环 境 和 硬 环 境 。 软 环 境 主 要 指 德 育 包
知、 自发情感 、 自觉行 为 、 自然意志 , 成道德 品质 。 形 德育途 径 的多样 化 , 要求 学校 注意 利用社会 德 育 资源 . 加强 与家 庭 、 区的联 系 , 社 把学 校德育与 家 庭、 社区教 育及德 育基地 教育 联结起 来 。从 教育 的
程 、 境 课程 、 动课 程构 成 。由于各 方面 的原 因 , 环 活 当 代 青 少 年 道 德 生 长 的 环 境 受 到 深 度 破 坏 和 极 度
( 责任编辑
刘 颖)
・
基 础 教 育 参 考
・
成学 生高 尚的道德行 为 习惯 , 炼学生 持久 的道德 锤 意 志 , 使 之 内 化 成 为 学 生 的 一 种 潜 意 识 的 自主 认 并
题. 以求在一个新 的高度上来促进德育工作的进展。 素质 教 育是 一 种 以提 高受 教 育者 多方 面素 质 为 目标 的教育模 式 , 视人 的思想 道 德 素质 、 力 重 能 培养 、 个性发展 、 身体 健康和 心理健康教 育。德 育工 作既 然是一个 复杂 的系统 工程 , 就需要 有一 个完 备
参 与式道德 实践 模式 的转变 。德育本 身来 自于社会 生活规范 . 学生要 学习和掌握社会生 活规范 , 必须 就 参与其中。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 ; 只有真正接 触生活 , 才能深刻认识 生活。一个人在 自然状态下 的
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计划
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计划
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一个关于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的计划参考:
1. 制定学校德育发展规划: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德
育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
2. 设立德育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配备专业德育工
作者,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多样化、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如德育
主题班会、主题讲座、主题实践活动等。
4. 加强德育师资培训:定期开展德育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和能力,使
其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5. 建立德育成果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成果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行为表
现的评价,又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
6. 加强家校合作:积极发挥家长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
合作,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德育的培养。
7. 关注特殊学生德育需求:针对特殊学生的德育需求,采取个性化教育措施,帮助他
们充分发展潜能,健康成长。
8. 开展德育文化建设:打造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以上是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的一个整体计划,通过综合开展上述工作,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与高等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和发展
素质教育与高等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本文从素质教育与德育课程的特点出发,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必要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课程关系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特点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所制订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强化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素质教育回复教育本身的功能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
在人的各种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素质教育突出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和客观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德育,也就是说如何处理好德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呢?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我们在过去的德育建设中存在着两种偏差:一是过分突出德育的偏向,使德育凌驾于高等教育之上,使高等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过多地用政治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德育。
二是淡化德育的偏向,即过多强调德育的保障功能、服务功能,忽视德育的育人功能,用管理和服务的手段进行德育。
虽然这两种偏向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直接结果都是使德育游离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外,使德育活动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附加的”和“额外的”工作,从根本上阻碍了德育的发展。
二、德育课程的特点1.德育课程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价值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
德育目的、目标的要求较高,情感、态度、信念等目标因素及其实现比较复杂。
2.学校德育的价值和主观色彩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在一般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方面,一定的强制或压力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德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杨立公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中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现象也渐渐凸现:学生的自主、平等、法制、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传统的高压式控制性教育手段不再灵验;学生的人格需求和个性发展呼唤尊重和关注,传统的被管理受监督的地位正在动摇;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一元化封闭式教育方式已被打破……面对新课程带来的挑战,德育如何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主动适应,很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
现就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现状一:重“智”轻“德”。
对于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不难,难在真正从行动上重视起来。
学校天天讲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质教育。
而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是以减少德育课程、挤占德育教育时间为代价。
有些学校迫于社会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使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仍然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现状二: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
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高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现状三:德育重管理,轻人格养成。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
现在德育工作明显的不足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通过校、级、班、组层层管理,把学生置于这张无形的网中,不出乱子即可。
这种满足于抓外部行为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行为训练,长期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
现状四:.德育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德育创新活动总结5篇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德育创新活动总结5篇篇1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在德育创新活动领域,我们近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该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为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活动背景与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德育素养,我们策划了这场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的德育创新活动。
该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本次德育创新活动以“责任与担当”为主题,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团队拓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
活动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1. 团队拓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户外场地,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2. 社会调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清洁、敬老院服务、环保宣传等,让学生在奉献中感受到责任与担当的乐趣。
三、活动效果与反思通过本次德育创新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品质和经验。
他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还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
同时,活动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部分学生表示活动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有些学生则反映活动内容与他们的兴趣不太相符,希望增加更多选择性和趣味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对未来的活动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和设计,力求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总之,本次德育创新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为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摘要: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的重大决策。
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关键词:双减德育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一)新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德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能扛起责任的三好青年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之下,德育愈发的被各中小学重视,我们有着高尚的德育目标,不少教职工的工作计划之中都会写着“德育为首”,相关部门也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倾注了庞大的物力财力,新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德育,现代的孩子又需要怎样的德育?中小学学生都会开设思想品德课,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这些德育内容往往取材青少年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从而带学生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从中汲取正能量,激发他们懂得关心爱护他人的优秀品质。
但是这些内容往往只停留在书本表面,不免有些“纸上谈兵”,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一定是学生自己深有感触,亲身体验而来的,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学生需要多接触这样的场景,从而灵活做出改变。
德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好的教育永远是真实而有爱的教育,让学生切实接触到有关道德二字的内容、真实化场景,如果急于求成,硬塞给孩子一些结论,这恰恰违反了德育教育的初衷。
另外现在孩子个性化非常突出,在心理学上来讲我们叫做“个体的差异化体现”,这种差异化我们应该尊重并且理解,他是每个学生身上的一大闪光点,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让他们从中收获快乐和自信,充满快乐和自信的孩子,离德育教育的目标也就更近一步。
德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情绪等都是需要被关注的,如果只单单关注提高学习成绩,显然是有些片面的,就像每颗种子,每个孩子的开花和结果时期也是不同的,但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培养好孩子的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分析摘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
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
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本文主要分析教师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并对教育教学中的立德树人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对小学德育教育中带来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德育;素质教育;教育分析引言: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也是为了确保孩子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德育水准。
在小学期间加强注重学生学习以及对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加强各个学科与德育教育之间的联系,也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创新学校课程体系,完善并且改革现在的应有的教育方式会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一、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普遍在于急于求成的完成德育教育工作以至于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的参加或深入了解这项工作。
过分在于学生的成绩,忽略学生整体的综合发展,一部分没有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在一个成绩决定孩子好与坏的背景下,显然有关于一些素质的课程会给主科让位。
在当前社会背景影响下,很多家长信奉着不上一个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就没有好前程,好工作的传统思想,为了重点培养孩子小学文化课的扎实功底不断的在课后加大孩子补课量,减少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以及课外锻炼和培养,也没有进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沟通与疏导,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体验和学习到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就会很难进行素质教育也在学生很容易接受素质教育的年龄段缺失了应有的德育[1]。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实施策略可以通过教育部门工作者下学校去让各个学校去完成德育教育有关的课程。
教育有关工作者定期组织专门德育素质教育检查工作组下学校检查,立德树人的五个方面:(一)关注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精神成长,终身起作用的是理想与信念。
理想是对未来美好的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信念是信服准则等,是精神支柱,可以排除许许多多的东西。
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创新
、
正如上文所说 ,现代学生接触的东西变 了,我们 的教育方式 自然也要跟着变 ,如果 依然采用念大书 的方式学生接收程度必然很 低 ,生在一个 网络化 的时代 ,我们就要使用 好 网络这一教育工具。学校可 以建立 自己的 网络平台,发布一些思想政治教 育信 息,通 过 特色的网页来 吸引学 生,并且不定期举办 些有趣的德育活动 ,如心理咨询活动 , 辩 论活动等。及时发布网络信息 ,传递健 康积 极的德育信息 ,让学生在潜移 默化中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 强学 生对于有害信 息 的抵 抗 能 力 。 4 .重视教育的过程而不是教育的结果 德 育 教 育 是 一 个 长 期 的 工 程 ,不 是 一 蹴 而就的事情 ,老师要教育过程中不能一味地 关 注 结 果 ,很 多 学 生 已经 形 成 了 不 良 的思 想 与 习惯 ,进行一次教育可能有所改正但是过 不 了多久又会 回到原有 的轨道 。因此 ,老师 在教育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中,不能太过关注结果 ,而是 要重视过 程,切忌假 大空。在德育工作 中, 教 师的角 色是 塑造者 而不是 法官,因此 ,老 师要让学生通过 自己的眼睛去看 ,通过 自己 的脑子去想 ,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我们应该 怎么样 。例如在 开主题 班会 时,老师可 以一改 以往说 教式 的方式 , 而可以给出一 些案例 ,让学生 自己去分析讨 论 ,说 出 自己的观点 ,可 以查 阅资料也可 以 相互商量。这样 的教 育方式不仅 能够培养 学 生的思考能力 ,也能够让他 们更容易接受 , 不再带有抵触情绪。又如在教育学生要尊敬 老人孝顺 父母 时 ,不如 去带他们进行 一次劳 动体验 ,让他 们切身感 受父母 用汗水养育我 们是多么不容易。这 种教育的过程 对于学生 来 说要 有 意 义 的多 。 总之 ,德育工作 的任务就 是保 护学生心 中那棵道德 的幼芽 ,并使它不断成长不断壮 大 。在素质教育 的背景之下 ,我们一定要从 学 生 出发 ,以学 生 为本 , 创 新 教育 方 式 方法 , 贴 近 学 生 的生 活 与 心 理 ,推 动 德 育 教 育 的 发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五育并举——“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实施对策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愈来愈重视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基于“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原则,以践行“双减”政策要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德育素养为核心,对德育模式进行优化与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充足的动力,也让小学德育价值可以有效发挥出来。
本文将对五育并举及“双减”政策进行简要概述,并深入分析当前的小学德育现状,进而积极探索出“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双减”背景;五育并举;小学德育;教育对策一、引言德育实际上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核心,其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素养、价值观念的培育。
而“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给小学德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认知水平较弱、自控力较差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极易被外界因素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教师要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基础上,本着“五育并举”的原则,不断丰富德育内容,并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强化学生的德育体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可以在提升自身认知水平的同时充分培养自身的德育素养,也让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五育并举及“双减”政策的概述(一)五育并举五育并举理念主要强调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与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提升自身多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五育并举凝结为德智体美劳综合性教育。
对此,教师要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德育进行合理规划,让学生可以在提升自身综合水平的同时逐渐形成优秀的道德品格,进而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也让五育并举理念能够得到进一步落实。
创新德育策略,落实核心素养
创新德育策略,落实核心素养作者:建转锋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3期摘要:随着高中教育的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高中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德育是当前高中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而高中德育的开展同样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高中学校要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创新德育开展的方法。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核心素养下高中德育创新的意义,并具体指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德育创新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德育的创新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德育创新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3.062新的教育形势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既是素质教育开展的出发点,也是高考聚焦的重要内容。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部分,更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促使学生在德育发展中强化核心素养的形成。
当前高中的德育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德育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标准。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则能明确高中德育活动开展的目标,帮助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实施体系,提升高中德育实施的效果。
高中学校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当前高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落实德育的具体策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当前高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1.德育目标存在不合理之处明确的德育目标是高中开展德育的核心依据。
只有具备了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才能具体指导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
然而,当前很多高中学校的德育目标都存在不合理之处。
学校所制定的德育目标要么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要么就是过于空泛。
这就使得高中学校的德育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做指导。
比如学校将热爱祖国、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作为德育的主要目标,但这样的德育目标明显过于空泛,超出了高中生当前的价值观及理解范畴,这样的德育目标对于高中生来讲就好比空中楼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创新
[摘要] 在大力倡导提高全民素质的今天,学校的德育教育成为了道德素质培养的摇篮。
道德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全民道德素质修养的好与坏。
因此,教育不仅要培养一个人的学识更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养成,特别是德育教育的开展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 德育教育道德素质综合素质德育创新
一、前言
古语说的好“百行德为首”,道德品行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个人素质与道德观念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未来发展的精神面貌。
在大力倡导提高全民素质的今天,学校的德育教育成为了道德素质培养的摇篮。
教育不仅要培养一个人的学识更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养成,特别是德育教育的开展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核心问题。
因此,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二、德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传统研究
从古至今,德育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支柱,在中国古典教育模式下,德育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分支,而是古典教育的
基础。
所谓“百行德为首”,古代的学者认为,道德修养要高于一切的文化修养,是一个人安身之本。
因此,将德育作为个人素质修养的
一部分是传统的教育理念流传了几千年而传承下来的。
我们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德育教育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肯定了素质教育为根的同时,也确立了德育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开展素质教育对学校德育改革的影响
1.学校德育转变视角,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过快过热的经济腾飞也使我们的
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的素质基础教育内容也越来越广泛。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如何保持良好的道德观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等等,都是德育教育
的核心问题。
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单一的讲究修身,而新时期的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是一个人基础素质的综合体现。
新时期德育教育观念的转变,视角的扩大,为德育教育提出更高的创新要求,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2.学校德育内容拓展,摆脱传统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和生活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德育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关心学生日常生活
中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无形中拓展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外延。
因此,在秉承传统德育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向生活化
回归的探讨,是新德育教育的重点。
3.学校德育价值观在丰富的前提下还有普遍统一的价值
在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前提下,德育教育要追究一种被普遍人
所认同的价值。
学生要明辨个人行为的正确性,遵循社会普遍的道德行为规范,并要勇于承担个人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德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学生接受特定的道德规范或价值取向,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正确的行为和纠正错误的思想。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还要将错误的道德行为或意识,例举给学生,用来给予警示,并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通过比较加深对正确道德行为的
理解,从而发现的与价值观的普遍价值。
四、现代教育研究对素质教育观下的德育创新的启示
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给德育教育的创新以启迪。
现代教育主张自主学习,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德育教育也应该借鉴现代教育的成功之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把
道德培养局限在死守道德规范、服从道德准则的表面上,而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思考、判断,从而形成一种由内在涵养为主的道德意识。
国外很多国家认为德育教育应该是个性教育的一部分,是针对每个学生不同个性的精神培养。
可见,德育教育已经上升到个性化教育的空间阶段上来了,并伴随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德育教育也呈现出
越来越深入的趋势。
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发展将更加贴近人的整体发展,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也随之昭然若揭,道德素质已
成为个人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素质教育也赋予了德育教育
更加开放和更加丰富的内容。
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创新
1.价值取向的创新
素质教育观下的德育的价值取向与传统德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它不代表着墨守陈规的背诵教条的行为规范,理解空空而谈的道德条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性,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融合到实际生活中。
仅仅把学生的德育教育看做是培养教条的道德价值观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只有从素质根本入手,才是新德育教育的
关键。
2.思考情境的创新
从过去的一些表象来看,德育的培养带有一定的政治因素,过分地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使德育教育成为政治斗争中统治阶级思想的传感器,德育教育业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和政治基调。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重新审视德育教育的本质,去挖掘德育
教育更真实的价值,德育教育应该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完善人的个
性发展,丰富人的基本涵养的重要途径。
六、结语
纵观当前学校的教育现状,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忽视了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然而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培养才是为将来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
正所谓,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只有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倡道德素质的
培养,才能使学生在校园中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同时也学到做人的道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才是真正的做到“教书育人”。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德育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德育工作要走出表面教育的肤浅境界,从而更深入的渗透到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人性教育上来,这样才能为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全面的提高青少年的个人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9.12-13.
[2]赖志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
社.2009:45-46.
[3]卓志望.素质个性化教育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