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师《医学伦理学》科学的死亡观
《医学伦理学》练习题(二)
《医学伦理学》练习题(二)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版)《医学伦理学》练习题(一)我的学习 2008-09-11 10:48 阅读34 评论0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医学伦理学》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我国医学史上最早、论述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学道德文献《备急·千金要方》的作者是(B )A希波克拉底B孙思邈C华佗D李时珍2、传统医德观主张( A )A、生命神圣论B、生命质量论C、生命价值论D、生命神圣、质量、价值论3、当患者因特殊情况不能履行知情同意时,可以由(C )代理执行知情同意。
A、配偶B、父母C、法定代理人D、子女4、下述哪类患者对治疗措施有自主选择权:( B )A、年龄在10周岁以下的患者B、意识清醒的成年人C、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D、发作期的精神病患者5、医学道德评价的依据是(D )A、善与恶B、动机C、效果D、动机与效果的统一6、医学道德评价的方式包括(D )A、社会舆论B、传统习俗C、内心信念D、以上都是7、人工流产的伦理依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C )A为了挽救母亲生命B避免异常婴儿或严重缺陷的婴儿出生C寻求性的快乐又不愿意承担婚姻的义务和责任D乱伦、强奸或未婚先孕8、目前,器官移植最突出的问题是(A )A 器官的来源B 受体的选择C移植经费D胎儿器官9、我国医学史上最早、论述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学道德文献是( A )A、《备急·千金要方》B、《黄帝·内经》C、《希波克拉底誓言》D、《病家十要》10、在主动——被动型的医患关系中,医患关系相当于生活中的( A )A、父母与婴儿的关系B、父母与子女的关系C、父母与青年的关系D、成年人之间的关系11、1964年世界医学大会通过,1975年世界医学大会修订的关于人体实验的道德原则和限制条件的文件是( B )A. 《纽伦堡法典》B.《赫尔辛基宣言》C. 《夏威夷宣言》D.《悉尼宣言》12、我国提倡获得供体移植器官的途径是(A )A.自愿捐献B.互换器官C.器官买卖D.强行摘取13、临终照顾的目的是( C )A、治疗疾病B、延长生命C、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D、力求起死回生14.下列关于医学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不包括(C )A.目的明确,动机纯正B.献身科学,造福人类C.敢想敢干,雷厉风行D.实事求是,一丝不苟1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千此。
医学伦理学:关于死亡的伦理问题
1
案例
• 21岁的卡伦是昆兰夫妇的十分钟爱的养女,1975年4
月14日,她在朋友的生日晚宴上饮酒昏倒,朋友们以 为她喝醉了,扶她上床休息。谁知过了一会儿一位朋 友发现她停止了呼吸,立即为她进行了口对口的人工 呼吸,并随即将其送往最近的医院。
• 血尿检查发现,她体内的酒精并未达到危险浓度,也 未发现其他异常,她停止呼吸原因不明,但在那期间 由于缺氧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一周后她被送往另一家 条件更好的医院。
引言 (一)脑死亡
• 1.脑死亡概念的发展 • 2.脑死亡概念的解释 • 3.脑死亡概念的缺陷
1.脑 死 亡
• 所谓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所有脑功能 不可逆性停止的人。
• 医学科学判断,患者如果已经脑死亡,即使靠人 工设备仍能暂时维持心跳和呼吸,最终也必定会 死亡,并无再抢救的意义。
10
2.脑死亡概念的发展
• 7月初,卡伦的医生、母亲、妹妹和弟弟都终于不再 相信她能恢复意识了,只有昆兰先生还怀着希望。医 生莫尔斯对他说:“即使上帝做出奇迹使她能活,她 也只能在医院中如此了却余生了”。昆兰先生这才认 识到卡伦永远不再是他所记得的那个女儿了。他同意 卡伦妹妹的看法:“卡伦决不会愿意象这样在机器上 活着,她不喜欢这样”。
• 最后,法院决定如果卡伦的医生认为她永远不能摆 脱昏迷,那么可以拿走呼吸器。如果卡伦的医生不 愿这样做,昆兰可以找任何愿意这样做的医生来做。
• 卡伦的呼吸器撤除了,但她却开始了自主呼吸。
• 昆兰夫妇长久奔波想为她找一所慢性病护理院,碰 壁达20多次,医生们极不情愿卷入这种病例。
• 终于在1976年6月9日转入一家护理院,她在那得到 高营养喂伺,定期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她一直昏 迷着、呼吸着,直到1985年。
最新医学伦理学教案――第八章 死亡
第八章死亡与医学xx一、教学目的1、掌握如何科学地对待死亡;现代脑死亡标准的涵义、伦理意义;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和伦理原则;关于安乐死的伦理分析。
2、熟悉对死亡本质的认识和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形式与内容;传统死亡标准的涵义、局限性及伦理问题;安乐死的涵义、分类。
3、了解历史上的死亡观;临终与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临终关怀的历史与现状;正确地对待安乐死的有关问题。
二、讲授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纲要及重点、难点(一)内容纲要1、死亡的本质:死亡的神秘性,人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
;2、正确对待死亡:历史上的死亡观,珍惜生命,正视死亡。
3、开展死亡教育:意义、形式与内容、开展。
4、传统死亡标准:涵义、局限性及伦理问题。
5、现代脑死亡标准:涵义、xx意义。
6、正确对待死亡标准。
7、临终关怀概述:临终与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临终关怀。
8、临终关怀的xx意义。
9、临终关怀的xx原则。
10、安乐死的概念:涵义;分类——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
11、历史与现状。
12、安乐死的伦理分析:支持安乐死的依据;反对安乐死的依据。
13、正确对待安乐死:正确认识安乐死这一概念;进行死亡教育;加强安乐死的立法研究。
(二)教学重点1、如何科学地对待死亡2、现代脑死亡标准的涵义、xx意义3、临终关怀的xx意义和xx原则4、关于xx的xx分析。
(三)教学难点1、开展死亡教育:意义、形式与内容、开展。
2、正确对待死亡标准。
3、如何正确对待xx。
四、教学设计有史以来,人类已有800多亿生命个体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追寻死亡的踪迹,探寻死亡的奥秘,成为古往今来许多人孜孜以求的努力。
但是,应该怎样科学对待死亡,时至今日仍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第一节科学的死亡观一、死亡的本质(一)死亡的神秘性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死亡是痛苦而恐怖的。
至今为止,世界上尚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恰当地描述出死亡给人带来的感觉。
这是因为,活着的人从未经历过死亡,而已经死亡的人又无法将这种感觉告诉我们。
【医学伦理】死亡伦理与临终关怀
对安乐死概念的误解一:帮助想死的人死亡
案例1:农药致死的“安乐死”
• 河南省宁陵县54岁的刘沙波与其妻吴秀云结婚30多年,感情一直很 好。1993年12月吴秀云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病情不断恶化,使她常 常疼痛难忍。吴秀云曾多次求丈夫找来安眠药,欲安乐而死,但丈 夫刘沙波都将妻子说服。1994年9月8日夜,吴秀云又由于疼痛而在 床上翻滚不停,吴秀云央求丈夫找药来尽早结束痛苦,刘沙波不忍 妻子痛苦欲绝的样子,可又一时找不到安眠药,他就倒了半杯农药 递给妻子,吴秀云将农药全部喝下,在丈夫的怀抱里死去。吴秀云 给子女留下了一封遗书,表示是自己让刘沙波为自己实施安乐死, 并表示这是自己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宁陵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 认为刘沙波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判有期徒刑三年。
死之称谓
•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 死。”《礼记·曲记》
• 殁:小皇子/妃子 • 圆寂/涅磐、羽化 /登仙、夭折 、 去世、辞世、离世、不在了、
走了、没了、回姥姥家了、挂了、喜登极乐、作古、等等
死亡与中国文化: 儒家:生则重生,死则安死(乐 天知命) 道家:生死齐一,死而不亡(超 然物外) 佛教:轮回六趣,具受生死(出 世主义)
心死亡 (heart death)
传统死亡
•传统理论认为,判断死亡的指标 主要包括:人的心脏、呼吸停止、 血压的停止或消判 2、心肺死亡可以战胜
3、脑死亡比心肺死亡更加科学
现代死亡标准
• 脑死亡又称昏迷过度。脑死亡定义为:包括 小脑、脑干、第一颈髓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
死亡伦理与临终关怀
本章要点
死亡伦理
何谓死亡?
一是死亡是生物学生命的终止即死亡是生物学生命新陈代谢的停 止。
12 第十二章 死亡伦理(人卫4版医学伦理学)
1.安乐死体现更高层次的人性关怀
2.安乐死对病人家属及社会有利
3.安乐死不会与救死扶伤的职责相悖离
(二)反对安乐死的主要伦理依据
1.安乐死是一种消极对待人生的态度
2.安乐死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溃败
3.安乐死会为医务人员摆脱职责提供借口
(三)安乐死之争的伦理分析
四、安乐死的现实选择
将理论讨论与临床实施严格区分开来
恪守相关伦理要求: 1. 必须严格掌握要求放弃抢救或治疗的病人的 适应症 2. 必须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 3. 必须充分尊重病人自主。
第三节 临终关怀伦理
一、临终关怀概述
(一)概念
临终关怀(hospice),原意是
“招待所”、“济贫院”、“小旅馆 ”之意。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是指 一种新兴的医疗保健服务项目。它是 由多学科、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团队,
(一)死亡现象的复杂性 (二)死亡标准的多元性 (三)不同主体认知的差异性 (四)死亡判断的条件性
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
第二节 安乐死伦理
一、安乐死概述
(一)概念
安乐死(euthanasia),原义为
善终即无痛苦、快乐地死亡或尊严地
死亡。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是指,在
病人身患无法治愈的疾病、已处于不 可逆的濒临死亡且备受剧烈病痛折磨 的状态之中,为消除其肉体和精神痛 苦,应其要求,应用医学手段使其无
医学伦理学
第十二章
死亡伦理
贺 苗 制作
本章内容
1
死亡的认识与控制 安乐死伦理
临终关怀伦理
2
3
案 例
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学博士陈某,在得知父亲身患 恶性肿瘤晚期后,并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把父亲送回了 老家,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2012年3月,陈某父亲陷入深 度昏迷后,没有采取任何抢救措施,平静离去。陈某说,如
临床医师《医学伦理学》科学的死亡观
⼀、死亡的本质 (⼀)死亡的神秘性 在⼤多数⼈的眼中,死亡是痛苦⽽恐怖的。
⾄今为⽌,世界上尚没有哪⼀个⼈能够恰当地描述出死亡给⼈带来的感觉。
考试⼤站收集这是因为,活着的⼈从未经历过死亡,⽽已经死亡的⼈⼜⽆法将这种感觉告诉我们。
因此,对⼤多数⼈来说,死亡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
(⼆)⼈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 ⽆论是东⽅的灵魂说还是西⽅的创世说,都表明早期⼈类对这⼀问题的探索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迷信⾊彩,这⼀⽅⾯表明了⼈类对这⼀问题的浓厚兴趣,另⼀⽅⾯也表明了⼈类急于为⾃⼰的⽣存寻找⼼理⽀持。
我们认为,死亡的本质是⼈在⾃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我⽣命的终结。
⼆、正确对待死亡 (⼀)历的死亡观 1、“乐天知命,故不忧”: 2、⽣死齐⼀:道家超然物外的⾃然主义⽣死观。
3、避死就活:法家务实主义的死亡观。
4、“⽣者见爱,死则见哀”:墨家实⽤的经验主义死亡观。
5、“轮回六趣,具受⽣死”:佛家逃避现实的出世主义死亡观。
6、死后复活:基督教期盼来世的死亡观。
(⼆)珍惜⽣命,正视死亡 羞知⽣命的⼈⽣是⽋理智的⼈⽣;回避死亡的⼈⽣是怯懦的⼈⽣。
在死亡⾯前,⼈们应该: 1、树⽴⾃然归宿信念中国古⼈早已认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
培根说:"死亡与⽣命都是⾃然的产物,婴⼉出世可能与死亡⼀样痛苦……⽽⼀个坚定纯洁、有信念的⼼灵也不会为死亡⽽恐怖"(培根《论死亡》)。
2、积极充实⼈⽣价值司马迁曾说,死有重于泰⼭,有轻于鸿⽑。
考试⼤站收集所以,充分珍惜有限的⼈⽣,努⼒创造⼈⽣价值,为他⼈和社会,尽可能地发出更多的光和热,是超越死亡的⽅式。
3、坦然、⽆畏惧地⾯对死亡古罗马诗⼈卢克莱修的话则更增加了⼈们不怕死的勇⽓,他说:"死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死后没有知觉,正像⽣前没有知觉⼀样。
"所以,害怕死亡是没有道理的。
三、开展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的意义 寻求科学的死亡观,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理适应。
安乐死的立法条件
安乐死的立法条件安乐死可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还可以分为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无法知悉本人意愿的安乐死(如病人为婴儿或植物人等)。
积极安乐死是指采用积极的措施去结束垂危病人弥留在痛苦之中的生命,具体做法是给病人注射毒剂或给服毒性药品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安乐死的立法条件,希望大家喜欢!安乐死的立法条件(1)实施安乐死的对象必须是根据现代医学和技术断定已身患不治之症,并死期又迫在眼前的病患者;(2)实施安乐死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痛苦;(3)病人忍受的肉体痛苦,达到任何人都难以忍受的程度;(4)病人意思清楚并能表达自己的意识,必须有其本人真挚的嘱托和承诺,且该嘱托和承诺是在事前或行为当时作出。
在病人无法表达时,近亲属及其他人不得代为请求,医生也不得主动实施;(5)除安乐死外,无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痛苦;(6)应由医生实施,其他人无权实施,且实施安乐死必须有三名医生研究同意,在经主治医生批准;(7)实施安乐死的方法必须合乎伦理而且被认为是妥当的。
我国安乐死立法的障碍传统观念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道德在我国的社会规范作用尤其突出,某种道德观一旦根深蒂固就极难改变,从而成为立法的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医德把“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当作医生唯一职责,把预防死亡、延长生命作为医学天经地义的目的,认为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应尽一切可能来维持人的生命,直至其生命的终结。
这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中国古代名医对此亦有论述,如孙思邈就曾说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所以,“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基于此,安乐死是对人的生命的放弃,是有违医生的天职的,因而也是不道德的。
安乐死不单是医学、法律问题,它首先应该是伦理道德问题,不突破伦理道德的界限,安乐死就无从立法。
家属在是否同意安乐死的道德思考中,也面临着矛盾。
医学伦理学第八章:死亡与医学伦理
内容介绍⼀、教学⽬的1、掌握如何科学地对待死亡;现代脑死亡标准的涵义、伦理意义;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和伦理原则;关于安乐死的伦理分析。
2、熟悉对死亡本质的认识和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形式与内容;传统死亡标准的涵义、局限性及伦理问题;安乐死的涵义、分类。
3、了解历的死亡观;临终与临终病⼈的⼼理特点、临终关怀的历史与现状;正确地对待安乐死的有关问题。
⼆、讲授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纲要及重点、难点(⼀)内容纲要1、死亡的本质:死亡的神秘性,⼈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
;2、正确对待死亡:历的死亡观,珍惜⽣命,正视死亡。
3、开展死亡教育:意义、形式与内容、开展。
4、传统死亡标准:涵义、局限性及伦理问题。
5、现代脑死亡标准:涵义、伦理意义。
6、正确对待死亡标准。
7、临终关怀概述:临终与临终病⼈的⼼理特点、临终关怀。
8、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9、临终关怀的伦理原则。
10、安乐死的概念:涵义;分类——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愿安乐死和⾮⾃愿安乐死。
11、历史与现状。
12、安乐死的伦理分析:⽀持安乐死的依据;反对安乐死的依据。
13、正确对待安乐死:正确认识安乐死这⼀概念;进⾏死亡教育;加强安乐死的⽴法研究。
(⼆)教学重点1、如何科学地对待死亡2、现代脑死亡标准的涵义、伦理意义3、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和伦理原则4、关于安乐死的伦理分析。
(三)教学难点1、开展死亡教育:意义、形式与内容、开展。
2、正确对待死亡标准。
3、如何正确对待安乐死。
四、教学设计有史以来,⼈类已有800多亿⽣命个体不可避免地⾛向死亡。
追寻死亡的踪迹,探寻死亡的奥秘,成为古往今来许多⼈孜孜以求的努⼒。
但是,应该怎样科学对待死亡,时⾄今⽇仍是⼈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
*()是医院党委和院长领导下的关于医学伦理道德的咨询机构和群众性自我教育组织。D医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是指患者有权。B知情同意权
*()是指通过基因水平的操纵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疗法。C基因治疗
DDD
*当受试者要求中途退出实验时,合乎伦理的做法是(a)A无条件地同意受试者退出
*当医务人员的利益与医学界、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等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时候,医务人员能够无私利他、自我牺牲而决不损人利己。这属于医学道德修养的()境界。A最高
*对待尸体解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C尸体解剖应该贯彻知情同意原则、办理必要手续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道德认为,医师应该“()”。C重义轻利
*树立医学道德愿望的医学道德修养方法是():B立志
*死亡的本质是():B人在自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自我生命的终结
*随着高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及人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不仅促进了法律观念的更新,而且给卫生立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这都更加促进了医学伦理关系的()。D法制化
*获得器官的首要标准是(c)C供者的意愿
*基因治疗的伦理原则应该包括(C )C 以治疗为目的原则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D ),将正常的基因直接或间接转入细胞中以修补错误基因。D分子生物学技术
*教育者向受教育的医务人员传授医学道德规范的医学道德教育方法是( A)A言教
JJJJ
*解决医学伦理难题的最根本的医学伦理学理论是():A“医学后果论”
*()是指通过重构或纠正异常遗传物质或者干扰引起疾病的过程,来纠正或预防疾病。C 治疗性基因治疗
*()是指为了病人的利益,医师可以代替或帮助病人及其家属做出治疗上的决定。B医师的特殊干涉权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伦理学-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
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医学伦理学-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单选题]1关于临终关怀,正确的是A.仍以延长病人生命的积极治疗为主B.临终关怀是提供全方位的照护C.临终关怀(江南博哥)注重的是对临终病人的照护D.临终病人死亡,临终关怀即可结束E.临终病人已脱离社会,因此,他们没有社会需求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临终关怀主要是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位的照护,使临终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到缓解,生命质量得到尊重。
掌握“临终关怀、安乐死伦理、死亡伦理”知识点。
[单选题]2.临终关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节约卫生资源B.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C.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D.缩短病人的生存时间E.防止病人自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服务”,即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照护,目的是使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掌握“临终关怀、安乐死伦理、死亡伦理”知识点。
[单选题]3.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安乐死对象主动要求;后者是其被动要求B.前者是安乐死对象的家属主动要求,后者是其被动要求C.前者是负责医生主动要求;后者是其被动要求D.前者是医生采取促死手段使安乐死对象安然死去;后者是医生停止抢救甚至放弃一切治疗,任安乐死对象自然死去E.前者是安乐死对象自己采取促死手段致死;后者是其自己停止一切治疗,被动等死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的区别根据安乐死实施中“作为”与“不作为”将其分为主动(积极)安乐死和被动(消极)安乐死。
前者是指对符合安乐死条件的病人,医生使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尽快结束病人的痛苦生命,让其安宁、舒适地死去,对此目前争议较大;后者是指对符合安乐死条件的病人,医生停止使用抢救措施而仅给适当的维持治疗或者撤除所有的治疗和抢救措施,任其自然死去,这在医疗实践中早有实施。
从以上可以看出,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是有区别的。
掌握“临终关怀、安乐死伦理、死亡伦理”知识点。
医学伦理学生命观与死亡观
医学伦理学生命观与死亡观医学伦理学是一门研究医学中的道德问题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医疗行为的伦理问题。
在医学伦理学中,关于生命观与死亡观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医学伦理学的视角,探讨生命观与死亡观对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
我们来讨论生命观。
生命是一种宝贵而神奇的存在,它是人类的根本。
医学伦理学强调尊重生命的原则,即将病人的生命看作是最高价值。
医生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护和维护病人的生命。
无论病人的病情有多严重,医生都应该尽力延长病人的生命,减轻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伦理学认为,尊重生命的观念是医生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然而,面对临终病人,医学伦理学也提出了一些讨论。
临终关怀是医学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当病人的病情无法逆转,治疗无效时,医生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提供适当的临终关怀。
这涉及到对死亡的认识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有着不同的死亡观,但医学伦理学强调的是尊重病人的意愿和人的尊严。
医生应该与病人和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意愿和需求,为他们提供终生关怀。
在医学伦理学中,死亡被认为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医学伦理学强调,医生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不应该将延长生命作为唯一的目标。
当病人表达了不愿继续治疗的意愿,医生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提供适当的临终关怀。
这也涉及到医生的自律和责任。
医生需要在尊重病人意愿的前提下,提供合理的医疗建议,并尽力维护病人的人格尊严。
除了临终关怀,医学伦理学还关注着其他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伦理问题。
例如,器官捐献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医学伦理学认为,器官捐献是一种慈善行为,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
但医学伦理学也强调,器官捐献需要在病人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医生应该尊重病人的意愿,不应该强迫他们进行器官捐献。
另一个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伦理问题是安乐死。
安乐死是一种有争议的议题,涉及到对死亡的理解和态度。
医学伦理学认为,安乐死应该在严格的条件下进行,必须遵循法律和伦理的规定。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美德论及其包含的具体美德要求无疑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作用。
医学伦理学(第5版)
美德论的评价 医学美德论是医学伦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美德论有利于医 务人员塑造完美人格。 医学美德论仅仅是从直观的层面上、从医学职业本身对医务人员提出了 “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美德”的要求,还缺乏在某种情景下医务人员应该具 体如何做的建议;当下的医疗行为由个体走向集体和社会,医疗实践不仅 涉及疾病而且涉及一种社会责任,美德论仅仅停留于主观品性、人格等精 神形态的存在方式之中,缺乏制度化,只能有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不能 更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更宏观的行业道德;当下价值多元化,每个人对美德 的理解或者侧重点并非统一,在医患关系的处理中,由于价值观的不同, 单独通过美德论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论基础进行哲学探索并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行理论创新,是医学伦理学 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持久的课题。
中国医学伦理学正立足本土实践,继续深化理论根基和拓展实践应用,让这门
学科在当下的医学和生命实践中真正发挥价值导向的功能和作用,保证医学发展的 正确方向。
医学伦理学(第5版)
中西方死亡文化 西方死亡文化
二、死亡观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和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而死亡归宿是永恒 的和确定的。 中国死亡文化
儒家推崇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死亡观,“生则重生,死则安死” “乐天知命,故不忧”; 道家信奉超然物外的自然主义生死观,“生死齐一,死而不亡”; 墨家追崇实用的经验主义死亡观,“生者见爱,死则见哀”; 法家提倡务实主义的死亡观,“定理有存亡”; 佛家宣扬逃避现实的出世主义死亡观,“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判性思维的出发点,反思在后现代境域中生命科学的发展到底对“涉身主体” 意味着什么,以此来观照生命伦理学传统理论框架的局限性和实践的有效性。 从这个意义上看,身体伦理学可以说是生命伦理学发展的新阶段。代表人物: 玛格瑞特·许尔德瑞克与罗仙妮·麦基丘克。
第三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医学伦理学(第5版)
þ 中西方死亡文化 二、死亡观
Ø 西方死亡文化
l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和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而死亡归宿是永恒 的和确定的。
Ø 中国死亡文化
ü 儒家推崇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死亡观,“生则重生,死则安死” “乐天知命,故不忧”;
ü 道家信奉超然物外的自然主义生死观,“生死齐一,死而不亡”; ü 墨家追崇实用的经验主义死亡观,“生者见爱,死则见哀”; ü 法家提倡务实主义的死亡观,“定理有存亡”; ü 佛家宣扬逃避现实的出世主义死亡观,“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医学伦理学(第5版)
l 仅仅是从直观的层面上、从医学职业本身对医务人员提出了“应 该具备什么样的美德”的要求,还缺乏在某种情景下医务人员应 该具体如何做的建议;
l 仅仅停留于主观品性、人格等精神形态的存在方式之中,缺乏制 度化,只能有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不能更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更 宏观的行业道德;
l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单独通过美德论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往往不 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l 美德论以品德、美德和行为者为中心,研究和探讨人应该具有什 么样的道德品质,有道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人应该具有什么样 的品德或品格。
l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美德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有所不同,要求也不一样。
医学伦理学(第5版)
Ø 美德论的评价
n 是医学伦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医务人员塑造完 美人格。
意志自律。
医学伦理学(第5版)
Ø 道义论的特点
l 在道德评价中注重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定,强调行为的动机而 不是以结果为评价善恶的依据。
l 以社会或群体的整体利益及其公正分配为道德考量目标。 l 对规范有效性的寻求总是普遍主义的,甚至是绝对道义性的。
伦理
《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首次分享者:あ-mo已被分享75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医学伦理学》试题及答案1.以下关于人体基因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c):C基因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应给予必要的保护2.世界医学会第22次会议采纳的(b )指出“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死亡是在细胞水平上的逐渐的过程,组织对于供氧断绝的耐受能力是不同的.”B《悉尼宣言》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通过( ),农村通过( )等医疗制度保障公众的基本医疗。
dD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合作医疗4.现代新的生育观认为( c):C把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结合起来6.2000年12月2日,中国人类基因组社会、伦理和法律委员会通过一项声明,其中( a)不属于人类基因组及其成果应用达成的共识。
A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而也可以用于“优生”7.下列(d )不属于正确进行医学伦理决策的基础。
D自认为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8.医师应该向病人说明病情、治疗过程及预后状况。
这是医师的(b )的义务。
B帮助病人知情9.医师的特殊干涉权是指( b):B为了病人的利益,医师可以代替或帮助病人及其家属作出治疗上的决定10.科学的死亡观认为( b)B死亡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消失11.在以下关于基因专利的说法中,不应赞同的是(d ):D对基因序列进行适当的专利保护12.对待尸体解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c ):C尸体解剖应该贯彻知情同意原则、办理必要手续13.对基因治疗的客观认识,应该是(a )A目前仍有许多障碍,但是总的趋势是令人鼓舞的15.(c)是指根据生命对自身和他人、社会的效用如何,而采取不同对待的伦理观。
C生命价值论16.医疗决策是(d ):D既是医学技术决策,又是医学伦理决策18.“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这句话代表了(c)的观点。
C告子20.古人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这是要求医生具有( c)医德品质。
死亡教育
发展趋势
发 展 趋 势
对于我国国内的生死教育的 发展,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研 究较为滞后,但它会日渐成 熟。越来越多的家长和专家 会因为现在社会日益严重的 青少年漠视生命的问题对生 死教育日益关注
总的来说,国外,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死教育 发展相对成熟,而在中国,生死教育并未在社会上广 泛流传,但可喜的是近年许多有识之士和学校已经开 始关注这一问题,逐渐认识到生死教育的重要性,生 死教育在我国正悄然走来并有勃然发展的趋势。 。
案例一
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 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 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 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 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 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 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 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 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 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Fra bibliotek教育对象
.有关死亡教育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研究生死问题 的学者和医护人 员 所有具有一定智力基础的公民 病患
对青少年尤为重要
方 式
在国外,死亡教育已发展的很成熟。 在美国,自1960年开始,死亡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 育中的一门学科,从幼稚园、小学,到大学,甚至到 医院、社会服务机构,都可以见到死亡教育课程、座 谈会、研习会。
谢谢!
广州众大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
。每个周三的晚上,广州大学文科东楼123室
死亡与医学伦理
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消失”
二、正确对待死亡 treat death correctly
(一)历史上的死亡观 1、儒家积极入世的理性主义死亡观 2、道家超然物外的自然主义生死观 3、佛家逃避现实的出世主义死亡观
(三)珍惜生命,正视死亡 waste life, envisage death
1、树立自然归宿信念 Build the belief of
natural end-result 2、积极充实人生价值 Enrich the life
value actively 3、坦然、无畏惧地面
education
拒绝死亡--非理智的选择 Refuse death 听任死亡--放弃治疗的伦理缺陷 Defer death 接受死亡--死亡文明的转折点
Accept death 死亡教育
death education
第二节 死亡标准与医学伦理 death standard and its’ medical ethics
——泰戈尔
一、死亡的本质 the essence of death
(一)死亡的神秘性 the mystery of death 亵渎死亡,就是蔑视生命。 死亡的界定
the definition of death
(二)人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
people’s understanding to the essence of death
第一节 科学的死亡观
Section 1,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ath 一、死亡的本质(the essence of death) 二、正确对待死亡treat death correctly 三、开展死亡教育develop the education
临床医师《医学伦理学》尸体解剖与医学伦理
⼀、⼫体解剖概述 (⼀)⼫体解剖观念的历史演变 (⼆)⼫体解剖的类型 ⼫体解剖主要分为普通解剖、法医解剖和病理解剖三种。
1、普通解剖普通解剖限于医药院校和其他有关教学、科研单位的⼈体学科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时施⾏。
下列⼫体可收集作普通解剖之⽤:死者⽣前有遗嘱或家属⾃愿供解剖者;⽆主认领的⼫体。
2、法医解剖法医解剖限于各级⼈民法院、⼈民检察院、公安局以及医学院校附设的法医科(室)施⾏。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者应进⾏法医解剖:涉及刑事案,必须经过⼫体解剖始能判明死因的⼫体和⽆名⼫体需查明死因及性质者;急死或突然死亡,有他杀或⾃杀嫌疑者;因⼯、农业中毒或烈性传染病死亡涉及法律问题的⼫体。
3、病理解剖病理解剖限于教学、医疗、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预防机构的病理科(室)施⾏。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者应进⾏病理解剖:死因不清楚者;有科学研究价值者;死者⽣前有遗嘱或家属愿供解剖者;疑似职业中毒、烈性传染病或集体中毒死亡者。
⼆、⼫体解剖的意义 (⼀)⼫体解剖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医务⼈员对患者进⾏诊疗、⾸先必须清楚⼈体的结构,⽽搞清⼈体的结构需要⼫体解剖;搞清⼈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也需要⼫体解剖;搞清药物的作⽤机制和其他⼀些治疗⽅法及治疗作⽤,也需要⼫体解剖;病⼈出乎意料地死亡,为查明原因,吸取教训,改进诊断和治疗⽅法,也需要借助⼫体解剖。
可见,考试⼤站收集在⼀定意义上讲,没有⼈体解剖学的发展,就没有医学的发展。
(⼆)⼫体解剖可以验证临床诊断,总结医疗经验 临床诊断是对患者进⾏合理有效治疗的依据,但能否做到诊断正确⽆误,需要医务⼈员通过总结⼤量的经验教训才能做到,其中⼫体解剖就是⼀个重要的⼿段,不少病例只有通过⼫体解剖才能最终确定。
据国内外报道,临床诊断和病理解剖诊断的完全符合率,⼀般只能达到75%左右,⼤约有25%左右的临床诊断不完全准确,甚⾄误诊,⽽病理解剖诊断⼀般是准确的,因此,通过病理解剖,可以使医师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提⾼诊疗⽔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师《医学伦理学》科学的死亡观
一、死亡的本质
(一)死亡的神秘性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死亡是痛苦而恐怖的。
至今为止,世界上尚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恰当地描述出死亡给人带来的感觉。
考试大网站收集这是因为,活着的人从未经历过死亡,而已经死亡的人又无法将这种感觉告诉我们。
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
(二)人们对死亡本质的认识
无论是东方的灵魂说还是西方的创世说,都表明早期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这一方面表明了人类对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类急于为自己的生存寻找心理支持。
我们认为,死亡的本质是人在自我意识消失基础上的自我生命的终结。
二、正确对待死亡
(一)历的死亡观
1、“乐天知命,故不忧”:
2、生死齐一:道家超然物外的自然主义生死观。
3、避死就活:法家务实主义的死亡观。
4、“生者见爱,死则见哀”:墨家实用的经验主义死亡观。
5、“轮回六趣,具受生死”:佛家逃避现实的出世主义死亡观。
6、死后复活:基督教期盼来世的死亡观。
(二)珍惜生命,正视死亡
羞知生命的人生是欠理智的人生;回避死亡的人生是怯懦的人生。
在死亡面前,人们应该:
1、树立自然归宿信念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了死亡的必然性。
培根说:"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婴儿出世可能与死亡一样痛苦……而一个坚定纯洁、有信念的心灵也不会为死亡而恐怖"(培根《论死亡》)。
2、积极充实人生价值司马迁曾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考试大网站收集所以,充分珍惜有限的人生,努力创造人生价值,为他人和社会,尽可能地发出更多的光和热,是超越死亡的方式。
3、坦然、无畏惧地面对死亡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话则更增加了人们不怕死的勇气,他说:"死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死后没有知觉,正像生前没有知觉一样。
"所以,害怕死亡是没有道理的。
三、开展死亡教育
(一)死亡教育的意义
寻求科学的死亡观,实际上就是为死亡寻求心理适应。
良好的心理适应不是自然产生的,这需要教育。
研究表明,在中国人的死亡心理中,憾死心态十分普遍。
良好的心理适应不仅对临终者是必要的,对于临终者的家属也同样必要。
研究表明,死亡教育应该成为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既要帮助临终者树立坦然面对死亡的心态,又要帮助家属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减少精神压力,避免沉重打击。
(二)死亡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死亡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有无组织性,可以分为有组织的死亡教育和无组织的死亡教育。
从死亡教育的内容来看,凡是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几乎都为死亡教育所涉及,如死亡的心理过程、亲友去世对人的心理影响、安乐死、死亡权利、自杀的原因及预防、丧葬礼仪、丧事开支等。
(三)死亡教育的开展
1、确立死亡教育的内容
2、探索切实可行的死亡教育途径开展死亡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关系到死亡教育的效果,十分重要。
从目前的经验看,应该结合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3、建立正规的死亡教育组织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有组织性,死亡教育也不例外。
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有影响的正规死亡教育组织。
例如,我国各地活跃的一些癌症俱乐部之类的组织,对于帮助绝症患者树立信心,克服恐惧乃至获得新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