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
窑洞建筑分析
2. 地下四合院形式,既下 沉式窑洞。
Logo
窑洞的空间组合
3. 混合型院落。窑 洞冬暖夏凉,但光 线较差,春秋天潮 湿。窑居者在窑洞 两侧前设厢房,与 南面倒座围成合院 。人们可以自行选 择住房屋或窑洞, 发挥适应自然的能 动作用。
Logo
窑洞的平面组合
4. 双层窑洞,是窑 洞在空间组合方 面的代表。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 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 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 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 房屋则称“窑上房”。
独立式窑洞(箍窑)
窑上房
按材料可大致分为三类: 土窑
石窑
砖窑
Logo
窑洞的生态性:
窑洞的有效空间是向地 下黄土层索取的,不破坏生 态,不占用良田;建筑材料 多为砖土,生态环保。
它强人与自然的和 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窑洞的平面组合
窑洞以单孔窑为主,有两窑并联,三窑并联、套窑、 拐窑、母子窑等多种形式。
窑洞民居以单孔窑洞为基本单位,靠崖式窑洞只能平列 ,当需要多室时,则需要深向发展或横向打洞。
独立式窑洞(箍窑)
Logo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 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 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靠崖式窑洞(崖窑)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 用的地区。
Logo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Thank you
Logo
高考地理中国传统文化专题 8 窑洞文化专题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的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人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陕北窑洞历史悠久。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陕北的吴堡县相继发现了两座原始社会龙山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近70座。
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这种窑洞雏形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
陕北窑洞发展到周代还是半地穴式,到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
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其一、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
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a :区域地形地貌形成,特点b :等高线地形图与窑洞的综合考查c :区域气候类型,降水特点窑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八a:考查学生判断地理图标所承载的地理信息b: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地理事物能力c:考查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地坑院是豫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面上,窑洞内冬暖夏凉,院落四周的窑洞上方黄土层经常需要压实。
陕北窑洞民居
陕北窑洞民居作者:来源:《学苑创造·B版》2017年第03期窑洞是我国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据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啦。
瞧,陕北人民根据地形、地势,在黄土高原上建起了一座座圆拱形的窑洞。
窑洞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所以被称为“绿色”建筑。
为什么只有黄土高原才能建造窑洞呢?这是因为山大沟深、万壑纵横的陕北拥有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陕北的黄土层非常厚,有的甚至厚达几十公里,并且这里的黄土质地均一、胶结和直立性好、极难渗水,加之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所以造就了窑洞这种特殊的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形式,比较常见的是靠崖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窑洞,常数洞相连或依山向上呈阶梯式分布,宽可达三四米,深可达十多米。
下沉式窑洞是就地挖一个方形的深坑,形成一个人工崖面,再在内壁挖窑洞,最后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独立式窑洞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修窑洞时要根据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那么,窑洞是怎么建出来的呢?是把黄土挖出来那么简单吗?当然不是。
首先是挖地基。
找到了挖窑洞的最佳位置后,就要准备挖地基了。
地基的大致形状挖好以后,还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做“刮崖面子”。
这个活可不是谁都能胜任的,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都十分重要,出色的刮者能在黄土上刮出美丽的图案呢。
其次是打窑洞。
地基挖好,崖面子刮好后,就要开始打窑洞了。
打窑洞就是挖出窑洞的形状,然后把多余的土运走。
打窑洞也有讲究,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
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
这项工作是从窑顶开始修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后,打窑就完成了。
等窑洞晾干之后,用干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然后泥窑,要用干土和泥,泥出来的平面才光滑平顺。
泥窑至少要泥两层,也就是粗泥一层,细泥一层。
住的时间长了,窑壁会被烟火熏黑,可以再泥一层。
陕北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 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 住形式,这一“穴居 式”民居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 黄土层非常厚,有的 厚达几十公里,我国 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 有利的地形,凿洞而 居,创造了被称为绿 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Nhomakorabea 窑洞的定义
• 窑洞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民居形态 • 窑洞是黄土高原最经济的建筑形态 • 窑洞是黄土高原最能利用生土的建筑形态
窑洞文化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 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 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 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谢谢 !
靠山式窑洞
窑洞的分类
下沉式窑洞 砖砌的锢窑
靠山式窑洞
在黄土台地的陡崖上或 冲沟两侧的土壁上挖掘 出来的窑洞一般称为靠 山式窑洞,也有称为崖 窑或冲沟窑。
下沉式窑洞
人工形成一个地域下沉地 面的窑院和窑洞,故称为 下沉式窑洞,俗称天井窑 院,或地坑窑院。
砖砌的锢窑
如果没有适宜的地方开挖窑洞,也可 以在地面之上,仿窑洞的空间形态, 用土坯、砖或石等建筑材料,建造独 立的窑洞,称为锢窑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 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 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 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 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 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 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 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 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 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 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 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 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 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 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 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 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
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是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从建筑布局和结构形式上,窑洞民居大致有三种形式,主要包括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下沉式窑洞三种。
窑洞民居特点: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在延安,看到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质地貌,山坡上一个个圆拱形的门洞,就是窑洞了。
拱形真是建筑艺术中一项伟大的发现。
一方面拱形受力更均匀,使建筑结构不易坍塌;另一方面,圆弧形给了单调的黄土大地更多生动的韵律,尤其当窑洞以群落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场面堪称震撼。
窑洞是以土为建筑材料,易受水分影响。
如果遇上连续阴雨的话,水分无法及时蒸发,加之通风不利,自然是潮湿的了。
毕竟窑洞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现代的窑洞,通过一些现代化的方式,居住舒适度已经提高很多了。
民居建筑分析之窑洞 PPT
下沉式窑洞(地窑)
缺点: 潮湿;窑洞上方不能种植物
,浪费土地
优点: 建筑寿命长;冬暖夏凉;
防火性强;抗震性好;是最环 保和生态的建筑形式之一。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 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 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 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 房屋则称“窑上房”。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 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 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靠崖式窑洞(崖窑)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 用的地区。
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洞, 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
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 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 发展前景。
气候干燥、木材少
也为它创造了发展和 延续的契机
窑洞民居的分布
窑洞民居大致集中 在五个地区,即晋中 、豫西、陇东、陕北 、冀西北。
窑洞分类
按形式可大致分为三类:
靠崖式窑洞(崖窑)
窑洞
下沉式窑洞(地窑)
独立式窑洞(箍窑)
靠崖式窑洞(崖窑)
河南巩义市有很 多这种窑洞,当 地称为“天窑”。
装饰风格
窑洞的细部装饰,从立面到平面,从大门到室内,实际上是一种 匠工艺术。石作、砖作、木作、纸作是主要的几个方面。石作和砖作 从石狮、抱鼓石、石础、影壁,直到立面的拱头线、挑檐、女儿墙等 ,多精雕细刻成以福、禄、寿为题材的吉祥图案。木作则集中于门楼 举架雕刻、窗棂纹样等方面。这里所说的纸作是以窗花、窑顶花、炕 围画、吊帘、门神等可临时更换的装饰。每遇春节,红色的对联、窗 花等点缀在青灰色的背景间,另是一番景致。
窑洞的分类和特点
窑洞的分类和特点
窑洞的分类和特点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平地窑、锢窑三大类。
窑洞是在黄土中凿出房间的民居,是我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特别是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六省较为常见。
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特点
1、靠崖窑一般是在山畔和沟边利用崖势修建而成的窑洞。
修建时,先将崖面削平,然后向内横挖洞穴。
窑洞平面呈长方形,顶为拱券形,洞口安装木制门窗。
靠崖窑往往依山势挖成一排多孔窑洞或上下数层多排窑洞,修建时省工省力,又节约土地,并具有良好的采光。
2、平地窑又叫地坑院,冬暖夏凉
平地窑是在没有天然崖面的情况下,从平地向下挖坑成院,再向坑内四壁挖横穴,并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作为通道直通上面的平地,所以又称地坑院或者天井院。
《诗经》所记载的“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窑洞。
因这类窑洞类似于地下室,故而“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3、锢窑无需靠山依崖, 能够自身独立
锢窑是模仿窑洞形式在平地上用砖石、土坯发券建造的窑洞房屋。
它的室内空间为拱券形,与一般窑洞相同。
在外观上是在拱券顶上敷
盖土层做成平屋顶。
这样做除了美观外,土的重压有利于拱体的牢固,另外平屋顶上也可以晾晒粮食等。
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窑洞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窑洞文化今日话题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的厚,有地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人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民居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窑洞文化如何形成的?窑洞有哪些分类?现状如何?地理人是如何命制试题的呢?现在咱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背景材料】说明:本文节选自《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室内设计史结课论文---中国特色:窑洞》作者:徐思洁。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的厚,有地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人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一、窑洞的形成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
目前我国窑洞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陕西省的陕北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
陕北窑洞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窑洞式横穴,在近代,陕北窑洞曾支撑中国红色革命走向胜利。
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民居
窑洞的内部布局
为了美化窑洞,火炕也成 了其中不可少的美化之一。特 别是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大概 在一米宽的地方贴上一些彩纸。 有些主人还会把漂亮的纸或布 沿土炕边粘贴,这样既可以避 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 接摩擦,还可以保持被褥干净。 炕围子是传统窑洞的另一种主 要的实用性装饰。
窑洞顶部: 用砖石砌成的屋檐,用来 挡雨雪、灰尘。
窑洞顶部
窑洞的内部布局
孔是窑洞的量词,一孔窑洞就是 能承载一家三口的基本生活起居,窑 洞一般宽约4米,纵深约五米、高约3 米,内壁被刮得十分平整光滑。窑洞 顶部往往会修成圆拱形,这是前人的 智慧,拱形受力更均匀、不易坍塌。
窑洞的内部布局
窑洞内部布局以火炕为核心,火 炕与灶台结合,炕面下砌有数条用于 取暖的烟道,专供取暖。
并联窑则是并排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孔窑,在其公共的窑腿处凿出门洞连接 起来,两孔窑洞一般一侧设置入户门为起居活动室和室外沟通,另一侧则只开窗作卧室 以扩大采光面积,三孔窑及多孔窑一般只在中间窑洞上开门,其他两侧的窑洞只开窗户。
两孔窑
三孔窑和多孔窑
窑洞的内部布局和外部构成
窑洞内部
窑洞内部: 原先主要是土坯夹杂秸秆 加固光滑。 现在用水泥加固保暖,用 石膏加白,增加亮度、美观。 主要有灶台、炕、烟洞。
窑洞的内部布局
有的人家还会继续向内开有隧道 式的小门,通向储物间,在引进自来 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台旁边放 上一个大水缸,在冬天的早上,从热 炕头爬起来,从灶台旁的水缸舀水洗 漱后,就开始在灶台上吃早饭。
窑洞的外部构成—窑脸
窑口上下左右的垂直崖面称窑脸。为使窑脸整洁又起到防水维护作用,大致有以下 几种处理方法,都由窑匠来做。
窑洞节能与环境
浅谈窑洞的节能环保化改进摘要: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了一些居住问题。
现代社会逐渐抛弃了传统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方式,大部分现代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是高耗能不环保的,而许多传统居住方式和居住环境是我们祖先和自然适应融合中逐渐形成的。
现在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等十分严峻的条件下,继续开发高耗能、不环保的居住环境是不可取的。
在传统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改进,使传统居住环境和方式满足现代居住的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将介绍窑洞这一种传统居住形式,以及一些对窑洞的基本成熟的改造方式和作者对窑洞的改造设想。
关键字:窑洞改进节能适应现代一窑洞概述(一)历史及分布人类上古时期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造就了窑洞这种居住形式。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那时人们便开始依黄土凿洞安身。
陕北地区的窑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支。
陕北地区的窑洞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窑洞式横穴,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中国是一个窑居比较普遍的国家,时至今日,居住人口达4千多万。
在不少地方窑洞也被用于储藏室和圈养牲畜。
我国窑洞主要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如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宁夏等五省区。
从新疆吐鲁番、喀什,甘肃兰州、敦煌、平凉、庆阳、甘南,宁夏银川、固原,陕西乾县、延安,山西临汾、浮山、平陆、太原,河南郑州、洛阳、巩县一线均有分布,以及福建龙岩、永定和广东梅县等地区也有一定数量。
(二)形成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
1.确定窑洞方位。
2.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窑洞类型先确定。
黄土高原的窑洞与黄土文化
黄土高原的窑洞与黄土文化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我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
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千多年前,那时人们便开始依黄土凿洞安身。
时至今日,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如陕西、甘肃和宁夏,居住人口达4千多万。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
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
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
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
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
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家乡的窑洞作文500字
家乡的窑洞作文500字•相关推荐家乡的窑洞作文500字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窑洞作文,欢迎大家参考!家乡的窑洞作文1窑洞是陕北的特色建筑,它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距今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它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土坡上,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窑洞也越来越少了。
所谓的“窑洞”,就是在土坡上用特定的工具刻出一个规则的大半圆,然后用铲子一直挖,再用石头在内壁固定结实,最后用混凝土和石灰把墙面处理光滑。
建成的窑洞一般是高4米,宽3.5米。
以前的人们会把几个窑洞连在一起,把窑洞前的杂草除掉,再把前面修建平整,这便是他们的庭院,非常适合一大家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生活,如果再建一个窑洞的话,也是绰绰有余的。
窑洞以土为主要建造材料,而且又是在高处,所以一般不容易被找到,这样人们就会有安全感,不怕被野兽攻击。
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非常适合人们居住,这里的冬天非常寒冷,当外面寒风呼啸的时候,窑洞里却是非常暖和的。
而在夏天,外面骄阳似火,窑洞里却非常凉爽。
真是“冬暖夏凉”!窑洞的门窗是非常好看的。
在窑洞建造完成之后,那些善于雕刻的人们,通常会选择一些优良的木材,构成一个门窗的框架,最后再用刻刀刻上形态各异的花纹,窑洞装上门窗,才算完整。
窑洞在中国的住宅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历史底蕴无比深厚。
虽然它们越来越少,但它们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撼动的!窑洞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家乡的窑洞作文2还有几种建筑是靠挖掘而成的呢?还有几种建筑是真正做得到冬暖夏凉的呢?还有几种建筑是建在崖边,甚至在地下的呢?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山大沟深,万壑纵横。
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就有了窑洞。
自远古开始,人类就已经学会了挖掘窑洞。
人们挖掘出一个宽3.5米,高3-4米,深5-9米的窑洞,前面装上门窗,冬天不怕下雪,夏天不怕阳光。
有些窑洞还会在内部贴纸或窗花装饰。
地下居住工程建设现状,建设特点,建设注意问题
[5] 王竹著.《黄土高原绿色窑洞地区研究的科学 基础和方法论》.建筑学报,2002,26(4):5-13
[6] 梁雪著.《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4-17
谢谢
二、窑洞的建设特点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 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 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 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 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 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 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 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 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 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 拱形,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 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 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 阳辐射。
窑洞的阳光照射图
2、窑洞的类型
(1)顶门窗土窑 (2)大门窗石窑
(3)大门窗接口土窑
(4)大门窗泥结窑
3、窑洞的地区分布
地下居住工程建设现状,建设特点,建 设注意问题(窑洞)
一、窑洞的建设现状 二、窑洞的建设特点
三、窑洞建设注意的问题
一、窑洞的建设现状
1、窑洞的简介
窑洞是土山的山崖挖成的作为住屋的 山洞或土屋。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 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 黄土层非常厚,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 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 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其次是打窑洞。地基挖成,崖 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就 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 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 分大,容易坍塌。等窑洞晾干之后, 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 来泥窑。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 层,细泥一层。
窑洞的作文
第一篇:《陕西窑洞作文1000字》陕西窑洞作文1000字陕西窑洞作文1000字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陕北窑洞式。
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建筑材料少,工匠少,施工便利,不占用土地,不破坏环境。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
其特点是冬暖夏凉。
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
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
靠崖式窑洞(崖窑){窑洞的作文}.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土窑的建造方法
土窑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主要在陕甘宁地区。
这种建筑方式是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而形成的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以下是土窑的主要建造方法:
1. 确定窑洞类型:根据地形和需求,窑洞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
2. 选择地点: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确保土质坚实。
3. 挖坑:
- 对于下沉式窑洞,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深度一般为5至8米。
- 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
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4. 搭建窑口:先试好风向,将窑口向迎风的方向,使用土块和火砖搭好窑口。
取较大的土块搭好土基,然后取次小于第一层土块搭第二层。
5. 修建窑内结构: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
做好窑门,将泥块打磨成扁平的形状,然后一块块叠成拱形。
6. 完善窑内设施:为了确保窑内的温暖和舒适,可以在地面铺设稻草、麦秸、芦苇等材料。
此外,还可以在窑内安装火炕、烟囱等设备。
在建造过程中,需要确保土窑的结构稳固,避免因为根基不稳导致的坍塌。
同时,考虑到窑洞的使用安全,确保通风和排烟系统的畅通也是非常关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1]
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
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向挖窑洞,分正房和厢房,入口坡道在东南角。
独立式实际上是窑洞形的地面建筑,冬暖夏凉。
它与一般四合院没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构檐廊,屋顶覆土成平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