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窑洞课件

黄土高原窑洞课件
传统艺术在窑洞的建筑和室内装饰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在窑洞的墙壁上常常 绘制有传统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观念和 文化传统。
窑洞与现代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黄土高原地区的 窑洞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以满足现代人 的居住需求和生活方式。
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窑洞更加适应现代人 的生活需求,同时保留其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例如,在 现代设计中,可以利用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对窑洞进行改 造和升级,使其更加舒适、安全和环保。
祭祀
在一些地区,窑洞还被用作祭祀场所,供奉祖先 或神灵。
04
窑洞的维护与保护
窑洞的维护措施
定期检查
定期对窑洞进行检查, 确保其结构安全和无破
损。
防潮处理
在窑洞内进行防潮处理 ,以防止潮湿对窑洞造
成损害。
通风换气
保持窑洞内的通风换气 ,避免潮湿和霉变。
清洁卫生
定期清洁窑洞内部,保 持整洁卫生。
窑洞的保护政策
未来发展
未来将继续加强对窑洞的保护力度,同时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方式和技术, 以实现窑洞的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发展。
05
窑洞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窑洞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文化特征,窑洞作为当地居 民的传统居住形式,与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在黄土高原地区 ,窑洞不仅是居民的居住场所,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窑洞的结构设计
拱形结构
窑洞采用拱形结构设计,这种结构能够有效地承受上部压力,提高建筑的稳定 性。
门窗设计
窑洞的门窗设计也别具一格,通常采用木制门窗,既能满足通风和采光的需求 ,又能增加美观度。
窑洞的功能用途
居住

用一句话总结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用一句话总结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用一句话总结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

浅析陕西窑洞

浅析陕西窑洞

浅 析 陕 西 窑 洞毛文颜(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2002级城市规划班 2005.11.9)摘要[1]: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是经济省钱的建筑方式。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 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由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

关键词:地坑窑 沿崖窑 锢窑 窑院1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下空间环境[2](1)与大地相联系 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间楼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有的整个村庄建在地下,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

(2)冲沟里的村庄与水土保持 在冲沟中进行村落建设,以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

(3)地下村庄、文明建筑 生土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及土坯拱式三种。

地坑式是地面上挖坑,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窑洞居住;沿崖式是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不占耕地,节约良田;土坯拱式以土坯拱后覆土保温,是建在地面上的窑洞。

三种窑洞不论是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联系、采光通风及排水方式等,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4)地下空间 地下窑洞的组合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正房三间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地下民居体现了特殊功能与低造价的统一,无内衬的黄土窑洞约为一般地面建筑造价的1/10。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窑洞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支配,人工融于自然之中。

(5)明暗的图案 在窑洞式民居中,由地上的门楼通过隧洞渐次地进入地下庭院的过程,光的明暗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6)闪烁的光线 为什么人们感到透过晃动的树叶或花格窗的光线非常美?是因为过于强烈的直接光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以不快感;以暗墙为背景的窗边角处有炫咣,树叶或花格窗减少刺眼的炫光;透过小尺度的图案有特殊的视觉效果。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因地制宜,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古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窑洞:窑洞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的年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并且该地区森林较少,盖房子缺乏木材,就地取材打窑洞可以节约木材等建筑材料,窑洞坚固耐用更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2.四合院:四合院属于合院住宅,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一方面可以在夏天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和冬季风.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3.土楼说明土楼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总结:粘重的红壤,为建造外墙提供材料;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人字形屋顶有利于排水;地处季风气候山区,容易出现洪灾,地基高可防洪;厚实的土墙,冬暖夏凉,适应当地冬夏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山区多林木,为建造柱梁提供材料。

4.吊脚楼: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这些地区夏季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这种建筑通风防潮、防止野兽和毒蛇等动物侵袭;该地多山地,平地少,依山而建。

5.骑楼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其主要目的是D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为主)——北京民居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

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

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

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

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谁还记得黄土地上的安乐窝——窑洞

谁还记得黄土地上的安乐窝——窑洞

谁还记得黄土地上的安乐窝——窑洞窑洞式民居是一种古老的居住方式,是由穴居演变而成的。

在中国华北和西北的黄土高原地区、黄河中游一带,存在着大量窑洞式民居。

当地的黄土覆被层深厚、地下水位很低,土质有不易崩塌、壁立不倒的特性。

人们利用这种土壤力学性能,掏挖成顶部为拱形的洞穴,上部土层的荷重沿着曲线由拱顶传至地基,不需要其他的承重结构。

窑洞式民居具有不少的优点,而且窑洞内的气候冬暖夏凉,黄土的导热系数低,隔热效应好。

据测试,陕西黄土地区地下4-5米处,冬季温度为14C-16 C,比室外高15 C。

夏季太阳晒不透窑洞顶的黄土层,室内阴凉,比室外低10 C。

建造窑洞不用梁柱不用砖,大量减少木材的耗损,可以说窑洞是紧密结合自然、依附于大地的一种居住方式。

近年提倡的生土建筑,就是源于窑洞的启示而有所改进的。

窑洞的主要类型有三种:靠山窑、地坑窑和锢窑。

接着会对这三种类型作详细介绍。

靠山窑利用山崖、黄土断层、干涸的旧河道等地面较大高差处的崖壁,向纵深掏挖的窑洞,称为靠山窑或靠崖窑。

窑洞的宽度一般为3-4米,室内高度3-4米。

洞的纵深视需要与可能而定。

顶上土层的厚度不少于3米,窑洞与窑洞之间的间距应有3米。

窑洞可以单独一间,也可以有「套窑」,即两窑之间有门洞相通。

还可以在洞壁上挖小龛,叫做「子母窑」。

在崖壁很高的地方,可以在窑顶之上隔开一定高度,再挖窑,叫做「窑上窑」,相当于楼房。

例如延安「抗战大学」的校舍就是多层的窑洞。

窑洞的内壁可以就是天然的黄土,也可以加以粉刷。

地面可以就是黄土地,也可以加以铺装。

洞口可以用土坯或砖做券口,也可以从简。

只是门窗用少许木材,可以很俭朴,也可以做出花样棂格以取得美观。

许多人家在窑洞前平地上建一两间普通房屋或锢窑,加建围墙,组成院落。

也有的住宅是底层为窑洞,上层为木构架房屋,外观做成楼房式样,只是下层的内窗显出拱券形状。

有的加上外廊,做得很华丽。

地坑窑黄土高原上,有些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缺少自然垂直地形开凿靠山窑。

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气候的联系

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气候的联系

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气候关键字:黄土高原窑洞空间地域气候在中国中部偏北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它涵盖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到2000米。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这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代表,它的外形、内室等等都与黄土高原独特的气候与地质有关。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

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

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

经过几辈人,几易其主,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这种设计也十分符合当地的气候——冬暖夏凉,雨水集中。

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由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气候,又兼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窑洞民居特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独特的汉族民居形式,具有浓厚的汉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黄
土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
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
的窑洞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
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
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
用较多。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二、黄土高原自然特征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介于北纬33°41′~41°16′,东经100°52′~114°33′之间,海拔高度800~3000米。

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集中在夏季;地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地形以高原为主,沟
壑纵横;植被减少,除外森林与草原的过度带上,生态环境脆弱;土质疏松,土层较厚。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

三、黄土高原自然条件及发展对策
有利条件: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条件:①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

发展对策: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

感受:通过上网收集相关资料,使自己深刻认识了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了该地域特有的窑洞民居文化。

同时,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