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解感动到行动融入公民素养的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阶段的公民素养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的公民素养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的公民素养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民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而在小学阶段,这一教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孩子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初步阶段。

本文将探讨小学阶段公民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相关课程和活动帮助孩子建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公民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学习思维和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

公民素养教育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这对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发展和未来的社会参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公民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公民素养教育,孩子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其次,公民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份和权利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国家发展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公民素养教育,孩子们能够了解国家法律、宪法、民主和自由等基本知识,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学会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利。

最后,公民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团队合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公民素养教育,孩子们会在课堂上、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二、小学阶段公民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在小学阶段,公民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等。

首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相关教材和案例,向孩子们传授有关法律、道德和公益的基本知识。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激发孩子们思考和参与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将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社区、公共设施、公共服务机构等地,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各个方面。

感动课程设计

感动课程设计

感动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感动的核心概念,包括感动的定义、类型、作用以及如何表达感动。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感动的概念和特征,列举不同类型的感动,并理解感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则侧重于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在于培养学生对感动的敏感性和共鸣能力,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表达感动。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围绕感动的概念、类型、作用以及表达方式展开。

首先,将介绍感动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理解感动的基本概念。

接着,将探讨不同类型的感动,如亲情感动、友情感动、社会感动等,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情境下的感动。

然后,将引导学生理解感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包括情感支持、心灵净化、社会和谐等方面。

最后,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将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感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其次,将通过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动的意义和作用,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动经历。

此外,还将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来提高表达感动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将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

参考书将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供更多的感动实例和观点。

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图片等将被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表达感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讨论进行评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作业将包括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报告,以巩固学生对感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年级思想品德《小小志愿者》初步公民意识教案

一年级思想品德《小小志愿者》初步公民意识教案

一年级思想品德《小小志愿者》初步公民意识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志愿者的含义和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内容:1. 了解志愿者的定义和作用;2. 认识志愿者的行为特征;3. 分享志愿者的经验故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4. 结合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志愿者的含义和作用;2. 培养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3. 加深学生对社会公民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社会公民意识,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公民意识?为什么我们要有公民意识?”2. 新课讲解(15分钟):a. 引入志愿者的概念,解释志愿者的定义和作用;b. 分享一些志愿者的经验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志愿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c.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识到了志愿者的重要性吗?你愿意成为一名小小志愿者吗?3. 活动探究(20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愿意为社会做的事情,并记录下来;b. 分享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c. 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

4. 拓展延伸(15分钟):a. 外出参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志愿者服务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志愿者的工作环境和活动内容;b. 动手实践:在校内组织小型志愿者活动,如清理校园环境、帮助老师整理教室等。

5. 总结反思(5分钟):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认识到了什么?你愿意成为一名小小志愿者吗?为什么?”四、教学资源:1. 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志愿者故事;2. 图书馆或网络资源,用于寻找志愿者经验故事的参考资料。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分享汇报、拓展延伸等环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分享汇报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培养学生感恩心与服务意识

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培养学生感恩心与服务意识

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培养学生感恩心与服务意识。

一、课程目标通过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的实施,可以实现以下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学生将在课程中认识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所给予的帮助,从而培养感恩之心,学会感恩。

2.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学生将在课程中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萌发服务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将在课程中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需要包含以下内容:1.介绍社会志愿服务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偿的行为,它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很大的益处。

2.安排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志愿服务的乐趣,并了解自己的力量可以为他人和社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3.通过互相帮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老师和同学们所给予的帮助,学习珍惜和感恩。

4.设计一些互助行为的情景,让学生学习如何彼此帮助和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风尚。

三、教学方法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1.案例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志愿服务行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志愿者的形象和精神追求。

让学生模仿和感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品德准则。

2.互动式教学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互相帮助和鼓励,充分锻炼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实践教学将学生引导到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服务社会,开拓视野和经验,从而进一步培养感恩心和服务意识。

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参与的服务行动是如何对社会和他人产生影响的,从而萌发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评估小学品德为人民服务教案最终需要进行评估,以检验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1.反思性评估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参与度、担当感和责任感等品德素质,以及所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2.观察性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评估和指导,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小学三年级公民教育第一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公民教育第一课教案

小学三年级公民教育第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公民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使学生初步懂得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公民教育的概念与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3. 学会尊重他人4. 关爱社会,遵纪守法5.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公民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难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公民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尊重他人、关爱社会、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

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实践公民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和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学生对公民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公民教育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2. 案例分析的相关素材3. 小组讨论的问题及指导八、教学时间本节课计划用时40分钟。

九、教学建议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们是公民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是公民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我们是公民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本单元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人身自由、平等权利、纳税义务等。

2.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 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和公共事务参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公民素养。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单元共分为三个主题: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的社会参与、公民的责任与担当。

每个主题下设若干个小知识点,具体教学内容与安排如下:1. 主题一: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点1:人身自由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学目标:了解人身自由的含义和内容,明确人身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知识点2:平等权利教学方法:阅读材料+课堂讨论教学目标:理解平等权利的含义,明确平等权利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 主题二:公民的社会参与知识点1:民主选举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讲解分析教学目标:了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和规则,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民主素养。

知识点2:公共事务参与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学目标:理解公共事务参与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3. 主题三:公民的责任与担当知识点1:公民的责任意识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课堂讨论教学目标:明确公民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精神。

知识点2:依法维权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教学目标:了解依法维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民主选举模拟等,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角色扮演活动

特殊教育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角色扮演活动

特殊教育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优秀教案范本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角色扮演活动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教育学生公民意识,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公共事务参与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优秀的教案范本,以角色扮演活动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并感受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团队中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教案准备:1. 设计一份关于公民教育的简短教育材料,并准备一份课堂讲义供学生参考。

2. 准备一些角色扮演的道具和装饰品,以增添活动的趣味性。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调整教案中的活动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

教案步骤:第一阶段 - 引导学生理解公民教育的重要性(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公民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并鼓励学生思考公民意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公民教育的意义,并列出他们认为的公民应具备的品质和责任。

3. 分享总结: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二阶段 - 角色扮演活动(40分钟)1. 设计角色:教师事先准备一些角色卡片,上面写有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如医生、老师、志愿者等。

学生随机抽取一张卡片,扮演相应的角色。

2. 活动任务:每个学生将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完成一项与公民教育相关的任务。

例如,扮演医生的学生可以就急救知识进行讲解,扮演志愿者的学生可以策划一场社区清洁活动等。

3. 角色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组成小组,相互交流和分享任务,通过互动讨论不同角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4. 角色表演: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表演,展示各自的任务成果。

第三阶段 - 反思和总结(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角色扮演活动,并表扬学生在其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表达能力。

《因“感动”而起》教案

《因“感动”而起》教案

《因“感动”而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感动”的含义,认识到感动的力量。

2. 培养学生学会感受身边的感动,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3. 提高学生表达情感、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感动的力量,学会感受身边的感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感动的力量。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感动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表达情感、交流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感动案例、图片、问题等。

2. 教学素材:感动故事书籍、视频等。

3. 课堂讨论准备:分组、讨论话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感动的力量。

1.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动经历,初步认识感动的意义。

2. 案例分析2.1 教师呈现一组感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感人之处。

2.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3. 小组活动3.1 教师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编写关于感动的小故事。

3.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提高表达情感、交流沟通能力。

4. 分享与交流4.1 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编写的故事,全班同学共同感受感动的力量。

4.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动经历,加深对感动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感动的力量。

5.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关注感动,思考如何做一个感动他人的人。

6. 课后作业6.2 家长参与评价,共同培养孩子感受感动、关爱他人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开展“感动瞬间”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感动,记录下感动的瞬间,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2. 举办“感动人物”评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感动人物,通过投票评选出最具感动力的人物,并进行表彰。

初中素质教育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公民素养

初中素质教育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公民素养
- 公民的概念: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 基本权利: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经济权利等。
2. 公民义务与责任
- 公民义务:公民应承担的义务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税收义务、参与国防义务等。
- 社会责任:公民对社会负责,包括保护环境、关爱弱势群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讲解公民素养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公民素养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公民素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公民素养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公民素养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公民素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公民素养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公民素养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公民素养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公民素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公民素养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公民素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意义。
过程:
3. 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 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可以通过选举、民主决策、政治表达等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 参与社会事务:公民可以通过加入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活动、提出社会建议等方式参与社会事务。
4. 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 法律意识:公民应具备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依法行事。
- 社会责任:公民应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承担起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
5. 公民素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大核心素养课程设计

6大核心素养课程设计

6大核心素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如语文的修辞手法、数学的几何定理、英语的时态语态等,确保与年级知识点相符。

2.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形成系统化认知。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

2.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查阅资料、整理笔记、合作探讨等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和同学,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家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6大核心素养(学科素养、信息素养、人际素养、自我管理素养、公民素养和审美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设计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 学科核心知识:以课本为基础,选取重要章节,如语文的古典文学、数学的代数几何、英语的语法词汇等,进行深入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践操作与探究:结合学科特点,安排实验、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跨学科整合: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如科学、数学、语文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德育、环保、团队合作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小学生活与品德教案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教学

人教版小学生活与品德教案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教学

人教版小学生活与品德教案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实践教学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以人教版小学生活与品德教材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和领悟公民责任与义务。

二、教学准备1. 打印备课材料,包括学生手册和相关讲义。

2. 准备与公民意识相关的素材和案例。

3. 提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身边的社会现象,便于引导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在开始课程前,和学生一起回顾上次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生活与品德课程,以及承担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与探究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讲解、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公民意识的概念和内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3. 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公民责任的价值和意义。

如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和责任;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等。

4. 反思与总结活动结束后,和学生一起进行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帮助学生认识到公民责任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强化和培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提交的相关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实践报告或观察总结。

通过作业,加深学生对公民意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六、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引入一些具体的公民意识案例或社会现象,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理解。

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教案

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教案

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的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资源,学生将了解公民权利和责任,发展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案目标:1. 了解公民的定义和公民的权利与责任。

2.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掌握并运用一些基本的公民技能,例如参与公共讨论和权益维护。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5.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通过引导探讨的方式引入学生对公民意识的概念,例如以案例或故事的形式展示公民的典型行为,激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认为优秀公民应具备的品质和行为。

活动一:公民的权利与责任1. 创设小组讨论环境,让学生探讨公民权利与责任的关系。

2. 分发资料或使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责任的具体内容。

3.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公民权利与责任的理解。

活动二:社会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

2. 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分组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并讨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活动三:模拟公民投票1. 邀请学生选择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例如学校规则或社区政策。

2. 指导学生就该议题展开辩论,并辩论双方分工进行展示。

3. 学生以模拟投票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投票统计分析。

活动四:公民行动计划1. 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例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

2. 学生以小组形式制定公民行动计划,并列出目标和行动步骤。

3. 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实施行动计划,并记录实施效果。

4. 学生分享行动计划的结果和感悟,鼓励其他同学也参与到公民行动中来。

总结活动:通过学生的分享和总结,对教案中的活动进行评估和总结。

强调学生们在参与公民意识培养活动中的成长和变化,激发他们继续积极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的动力。

《为人民服务》教学案例

《为人民服务》教学案例

《为人民服务》教学案例
简介:
作为一个公民,为人民服务是每个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尤为重要。

本教学案
例以此为主题,旨在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为人民服务情
怀和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案例一: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校表现优秀,成绩优异。

一天,学校组
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到社区服务站为老人们提供帮助。


活动中,小明细心照顾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帮他买菜、扶他走路。

老人感慨地说:“谢谢你们这些孩子,你们是我们社区的好希望!”小
明深受感动,意识到自己的服务行为可以带来他人的快乐和感激。

案例二:
小红是一名高中生,她热爱音乐,擅长演奏钢琴。

一天,学校邀请
义工机构的孤儿来校交流。

小红主动请缺乏音乐教育机会的孤儿们一
起弹奏钢琴,她耐心地教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孤儿们
开心地笑着说:“谢谢你,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音乐!”小红心存感动,明白到自己可以通过音乐带给他人欢乐和美好的体验。

结语: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所在。

他们不仅帮助到了有需要的人群,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懂得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心系人民,服务人民,实现共同的社会发展目标。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怀揣为人民服务的火热心情,共同为我们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小学五年级品德教案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社区服务活动设计

小学五年级品德教案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社区服务活动设计

小学五年级品德教案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社区服务活动设计序言:在当今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社区服务活动成为了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

本文设计了一份社区服务活动方案,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活动目标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增强他们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活动内容本次社区服务活动将分为四个环节,学生将在不同的场景中展开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

1. 见义勇为时间:XX年XX月XX日地点:学校附近的公园活动内容: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公园,模拟遭遇紧急情况的场景。

老师会提前安排几个学生扮演困难的角色,其他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应对和协助,以培养他们的见义勇为精神。

2. 社区义工时间:XX年XX月XX日地点:社区中心活动内容:学生们将分组前往社区中心,成为一名义工。

他们可以参与社区环境整治、老人陪伴、垃圾分类等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体验为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公共设施的爱护时间:XX年XX月XX日地点:学校图书馆活动内容:学生们将参观学校图书馆,并听取图书管理员的讲解。

通过了解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学生们将被要求制定并签署爱护公共设施的承诺书,承诺在使用公共设施时保持良好的仪态和爱护心。

4. 社区环境整治时间:XX年XX月XX日地点:社区附近的街道活动内容:学生们将带着工具和垃圾袋前往社区附近的街道,开展环境整治活动。

他们将清理垃圾、整理花坛等,力图美化社区环境,激发他们对社区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活动实施步骤1. 提前准备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所需的道具、材料和活动场所,并与社区相关机构进行沟通,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 活动宣传通过班级会议、宣传海报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本次社区服务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 活动执行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活动方案,依次进行见义勇为、社区义工、公共设施的爱护以及社区环境整治等不同环节的活动。

《因“感动”而起》教案

《因“感动”而起》教案

《因“感动”而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感动”的含义,认识到感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热爱生活的品质。

3. 提高学生表达情感、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感动的定义与类型2. 感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 身边的感动事迹4. 如何传递感动5. 感动与成长的关联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感动的重要性,学会传递感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感受到感动,并付诸行动。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列举身边的感动事迹,让学生感受感动的力量。

2.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动经历,培养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如何传递感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感动”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感动的类型。

2. 案例分析:列举感动事迹,让学生感受感动的力量。

3. 个人分享: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动经历,培养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传递感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提升:强调感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传递感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感动的写作题目,让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感动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观察和小组评价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对感动事迹的感悟和表达能力,通过个人分享和写作进行评估。

七、教学拓展:2. 开展感动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练习public speaking 技巧,并分享自己的感动故事。

3. 邀请感动人物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听取他们的经历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感动之情。

八、教学资源:1. 感动事迹案例库:收集各种感动事迹,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 感动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加对感动的认识和理解。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寻找更多的感动事迹和故事,丰富教学内容。

《因“感动”而起》教案

《因“感动”而起》教案

《因“感动”而起》教案第一章:感动的力量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动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体验感动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感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2 教学内容感动的定义和特点感动的情感体验感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感动的定义和特点体验法:引导学生体验感动的情感案例分析法:分析感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通过一个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1.4.2 新课导入:讲解感动的定义和特点1.4.3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感动的情感体验1.4.4 案例分析:分析感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1.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二章:感动的来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动的来源培养学生寻找和体验感动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感动的重要性和价值2.2 教学内容感动的来源寻找和体验感动的能力感动的重要性和价值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感动的来源实践法:引导学生寻找和体验感动讨论法:探讨感动的重要性和价值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通过一个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2.4.2 新课导入:讲解感动的来源2.4.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寻找和体验感动2.4.4 讨论环节:探讨感动的重要性和价值2.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三章:感动的故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动的故事的特点培养学生讲述和分享感动故事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感动故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2 教学内容感动的故事的特点讲述和分享感动故事的能力感动故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感动的故事的特点实践法:引导学生讲述和分享感动故事讨论法:探讨感动故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通过一个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3.4.2 新课导入:讲解感动的故事的特点3.4.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讲述和分享感动故事3.4.4 讨论环节:探讨感动故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四章:感动的传递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动的传递方式培养学生传递感动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感动传递对社会的意义4.2 教学内容感动的传递方式传递感动的能力感动传递对社会的意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感动的传递方式实践法:引导学生传递感动讨论法:探讨感动传递对社会的意义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通过一个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4.4.2 新课导入:讲解感动的传递方式4.4.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传递感动4.4.4 讨论环节:探讨感动传递对社会的意义4.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五章:感动的力量在社会中的体现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动在社会中的体现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感动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感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5.2 教学内容感动在社会中的体现关注社会感动事件的能力感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感动在社会中的体现实践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动事件讨论法:探讨感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通过一个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5.4.2 新课导入:讲解感动在社会中的体现5.4.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动事件5.4.4 讨论环节:探讨感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5.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六章:个人成长中的感动瞬间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个人成长中的感动瞬间培养学生珍惜和感恩的心态引导学生通过感动瞬间进行自我反思6.2 教学内容个人成长中的感动瞬间珍惜和感恩的心态自我反思的能力6.3 教学方法反思法:引导学生回顾个人成长中的感动瞬间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感动瞬间的经历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感动瞬间进行自我反思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通过一个个人成长中的感动瞬间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6.4.2 新课导入:讲解个人成长中的感动瞬间6.4.3 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个人成长中的感动瞬间6.4.4 分享环节: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感动瞬间的经历6.4.5 自我反思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感动瞬间进行自我反思6.4.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七章:感动与心理健康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感动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感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7.2 教学内容感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积极面对感动的情感感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感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实践法: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感动的情感讨论法:探讨感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通过一个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7.4.2 新课导入:讲解感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7.4.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感动的情感7.4.4 讨论环节:探讨感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7.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八章:感动与道德修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动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感动提升道德修养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感动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感动与道德修养的关系通过感动提升道德修养的能力感动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感动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实践法:引导学生通过感动提升道德修养讨论法:探讨感动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通过一个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8.4.2 新课导入:讲解感动与道德修养的关系8.4.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感动提升道德修养8.4.4 讨论环节:探讨感动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8.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九章:感动与社会责任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引导学生理解感动在社会责任中的作用9.2 教学内容感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感动在社会责任中的作用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感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实践法: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讨论法:探讨感动在社会责任中的作用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通过一个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9.4.2 新课导入:讲解感动与社会责任的关系9.4.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9.4.4 讨论环节:探讨感动在社会责任中的作用9.4.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十章:感动在行动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感动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培养学生将感动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感动在行动中的意义10.2 教学内容感动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将感动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感动在行动中的意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感动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实践法:引导学生将感动转化为行动讨论法:探讨感动在行动中的意义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通过一个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感动的思考10.4.2 新课导入:讲解感动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10.4.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将感动转化为行动10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感动的力量1.1 重点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感动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补充和说明: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感动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感动如何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教学案例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知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一个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社区并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教师决定组织一次社区参观活动。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区的组成部分以及自己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提升学生对社区公共设施的理解和利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和能力。

4. 培养学生遵守社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意识。

教学步骤:1. 介绍社区的概念和重要性:教师向学生介绍社区的概念,解释社区是由一群人和他们周围的环境组成的。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具体例子向学生展示社区的特点和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社区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2. 社区参观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教师或者志愿者带领。

每个小组前往社区的不同部分进行参观,如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等。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社区的各个方面,包括社区的组成、公共设施的作用等。

3. 学生反思和分享:参观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分享。

学生可以就所观察到的社区特点、公共设施的利用情况、社区事务的参与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在社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4. 制定社区行为准则:在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适用于该社区的行为准则。

行为准则可以包括尊重他人、爱护社区环境、维护社区秩序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并遵守社区规则。

5. 实施社区服务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区服务活动,如清洁社区、植树活动、义务劳动等。

通过实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为社区作出贡献的喜悦和成就感。

6. 反馈和评估:教师与学生一起反馈和评估这次社区参观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雷锋教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学雷锋教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学雷锋教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一、教案简介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通过学习雷锋教案,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雷锋精神,并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行动,关心他人,奉献社会。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意义。

2. 培养学生主动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 培养学生守法、守纪的意识与行为。

4.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公共事业的意识与行动。

5.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的意识与行动。

2. 难点: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和领悟雷锋精神,并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来。

四、教学准备1. 视听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2. 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3. 记事本和笔,以便学生记录感悟和行动计划。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音乐与图片展示雷锋形象,激发学生对雷锋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雷锋的印象和了解。

第二步:了解雷锋精神1. 教师给出雷锋精神的定义和内涵。

2. 分组讨论,学生彼此交流自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第三步:案例分享1. 教师选取几个雷锋事迹的案例进行展示。

2. 学生分小组深入探究案例,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

第四步:情感共鸣1. 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寻找身边的雷锋榜样。

2. 学生用记录本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和启发。

第五步:行动计划1. 学生思考并书写自己能够实施的行动计划,力所能及地为他人、社会做出贡献。

2. 学生进行展示,鼓励彼此分享和倡导行动。

第六步:评价与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行动计划进行适当评价,肯定积极参与者。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激发他们继续坚持雷锋精神的决心与信念。

六、教学拓展活动1. 利用班级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学生行动计划和实施情况,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学生们的付出。

2.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志愿服务机构,进一步了解和体验社会公益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理解、感動到行動:融入公民素養的課程設計分享人:徐敏雄(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教授)1在場的老師會不會想問……我可以在暨大任教這麼久,課程與教學設計早已得到學生肯定,為何還需要融入式課程我得過教學貢獻獎,這個研習應該找我來講的,怎麼會找到這小子呢?大家稍安勿躁….先來看兩段汽車廣告吧!2從汽車廣告中我們看到什麼?兩則廣告都在「賣汽車」,所以介紹汽車的各種優異性能應該是首要任務。

但這兩則廣告中很少介紹汽車性能,而是「汽車」與「使用者生活」的連結關係。

所以,汽車公司賣的不是「一堆鋼鐵零件的組合」,而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

3現在我們來想想什麼是「融入式課程」?4‧就「操作技術」來看,是將原本分屬不同類別,實際上卻相互關連的單元融合在一起教授。

‧箇中的道理很像在鮮奶(專業課程)裡頭加入巧克力粉(公民素養),這樣就可以同時攝取到兩種養分。

「融入式課程」就是要「融合」5以剛剛兩則汽車廣告為例‧專業課程就像是「介紹汽車」,公民素養就像是「父女關係」,兩者看似無關,但現實生活中科技的使用確實會影響父女關係。

‧專業課程就像「介紹汽車」,公民素養就像「性別刻板印象」,兩者看似無關,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眾運輸工具及公共制度設計都是從男人角度出發。

6融入式課程讓學習回歸生活世界‧就「知識論」來看,是要翻轉專業主義與工具理性獨攬知識霸權的現象,將知識的創造、傳遞與應用,與真實生活重新連結。

‧也就是讓大專院校中「教科書」和「教師」權威,有機會與「真實生活環境」及「學生」相互對話,彼此修正、成長。

78‧換言之,原本「專業知識」應該是源自生活世界,並且能夠提供人們參與公共事務,提升生活品質所需要的基本素養。

‧但過度強調知識標準化、客觀化、普遍化的結果,反倒讓學院裡的知識成為「專家黑話」,並且與真實生活世界脫節,無法幫助人們參與公共事務,提升生活品質。

融入式課程讓學習回歸生活世界8融入式課程跨越知識邊界9提問(一)為何課程需要扣連生活世界?1011所以課程設計要從學習者出發? 沒錯,因為當課程設計能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才更能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課程設計可以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才能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階段需求」;當課程設計可以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才能讓他們參與公共事務,「決定要過怎樣的生活」。

12因為人都希望擁有「主體性」一起來看一部廣告片吧!(從小就是別人為我作主)13提問(二)讓學生決定課程內容就是好嗎?14是否……有些學生缺乏清楚的自我概念,也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的最佳利益?有些學生的偏好或習慣會阻礙學習?甚至好逸惡勞?我們一起來看另一部片子:分手快樂15那就由老師決定學什麼吧!因為老師學有專精知道哪些知識技能重要。

因為老師也當過學生所以知道學生的需求。

因為老師比較有時間準備課程,所以能循序漸進地規劃學習進度。

16提問(三)讓老師決定課程就沒問題嗎?17是否……老師對學生的生活經驗根本不了解?所以也不知道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感受如何?老師也不知道如何運用所教授的知識技能改善生活品質?老師對自己的優缺點也不完全了解?以致不敢承地面對自己個性或能力的侷限?18那就由教科書決定學什麼吧!因為教科書是學者專家編著,內容客觀性和嚴謹度較高。

因為教科書結構較完整,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學習一套知識或技能。

因為教科書是過去自己學習該專業知識的重要參考,所以用起來也比較順手。

19提問(四)依循教科書就沒問題了嗎?20是否……教科書寫的東西跟自己或學生真實的生活內容有一段距離?教科書寫的東西只是世界或社會優勢族群的觀點,內容有相當多的歧視或不公平?教科書所記載的東西,當老師的我們也很少去反省它們的合理性?21不相信的話你們看……魏惠娟(1994)研究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科教科書,歸納出以下結論:五種最常見的女性形象:生養教育主中饋、嬌羞美麗、軟弱卑下、受治於人、智勇兼備三種最常見的男人形象:有膽量不怕死、立大志做大事、不流浪不喊苦。

2223那就看「社會」需要什麼吧!因為教育內容要能扣緊社會發展脈動,才能具有實用性,幫助個人或群體解決問題。

因為教育內容要符學生社會生活所需(包括家庭關係或生涯規劃)才能吸引學生學習。

24提問(五)依循社會期待就ok嗎?25是否……依循社會發展需求色來決定課程內容只是在滿足資本家、父母或社會文化的期待?非實用性的知識技能不值得學習嗎?我們再來看一部短片:美女難為26各位快被這些問題搞瘋了嗎?單靠學生選擇、老師決定、依照教科書教、看社會發展需要什麼,都有所不足?究竟怎樣規劃課程內容才能比較周延呢?27融入式課程要回歸教育本質專業/通識課程社區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學生主觀經驗老師主觀經驗教科書套裝知識技能28讓我們再多看一些「看似無關」實際上卻緊密相連的跨領域案例吧!因為這些都是可以融入的公共議題30飲用水水質中微囊藻毒素之指引31從「禁止排放」轉為「可接受範圍」一、面對自然環境中不可預測危害,在無法完全掌控副作用的情況下,科學家們改採設定「可接受範圍」,將有害物質限定在安全標準內。

二、但「可接受範圍」的設定使毒性物質排放合法化,人們不再關心科技與工業生產的倫理問題,只在意允許多大程度破壞,甚至形成「逍遙法外的毒害就不是毒害」。

3233風險社會中科技發展的弔詭一、人類創發科技是為了增加對自然環境的掌控性。

二、但科技的創發卻增加更多不可知副作用。

三、人們需要創發更多新知來控制副作用。

四、科技「如何」操作是科學議題,但「能不能」如此操作是倫理和政治議題。

34還有幾個國民教育的爭議「大家說英語」究竟是在強化英美殖民文化的壓制,還是在提升非英語國家的競爭力?提升資訊素養是讓學生作為一個「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有增加還是降低?是「強化優勢者監控」還是「讓多元知識發聲」?35再來看看幾個社會科學的案例專業與生活的互文性:媒體或報章雜誌中用以描述女性或弱勢的符號為何?與師生們習慣的語言結構是否相同?(媒體素養)例如:電視內衣廣告運用敘事手法轉化「女性裸露─男性觀看」的不平等結構,將「性騷擾」浪漫化為男歡女愛。

36還有市場機制的反思「顧客永遠是對的」這句話是在建立社會資本,還是「抄短線」自取滅亡?如果「尊重」僅止於「對客戶」,是否當我們是客戶時也可以為所欲為,整個社會沒有瞭解「尊重」的真諦?37還有還有……努力研發新藥究竟是在幫助人們獲得健康,還是讓他們陷入更緊密的競爭壓力而無法自拔?讓我們看看以下的藥品廣告,剝削勞動者的雇主和社會文化跑哪去了?38何謂「公民素養」?參與現代社會公共生活,與他人共同生存、發展所需具備的基本核心能力。

教育部在本次公民陶塑計畫中指明:「倫理、民主、科學、媒體和美學」五大素養。

39公民素養(一):倫理定義:現代公民在日常生活與專業情境中可能遇到各種價值、義務、角色等道德兩難的抉擇。

內涵:性別倫理、環境倫理、醫療倫理、商業倫理、科技倫理、法律倫理、多元文化與差異族群關係等。

40公民素養(二):民主定義:培養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時所需具備的知識、技巧與德行。

內涵:溝通表達、同理傾聽、尊重差異觀點41公民素養(三):科學定義:能體認科學是人類文化活動產物之一,瞭解科學產生的各種正負面影響,進而參與科學相關公共議題之討論、反思及抉擇。

內涵:實用性科學素養(現代生活科技)、公民科學素養(參與各種科技議題決策)和文化科學素養(將科學技術視為人類文明成果加以欣賞)。

42公民素養(四):媒體定義:能瞭解媒體對人們感知外在世界之重大影響,並具備接近、理解、產製、批判媒體訊息的能力。

內涵:傳統媒體(文字、圖畫)、電子媒體(電影、電視、廣播)與網路(電腦、網路)等各類媒體的操作與反思能力。

43公民素養(五):美學定義:對生活世界中各種事物所進行之非道德性觀察的美感體悟。

內涵:自然生態、生活形態、空間建築、身體律動、表演藝術、詩詞文學等等。

44五大類公民素養融入專業課程系所專業課程美學民主科學語文章媒體倫理45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46單科附加單元由個別課成教師於十八週課程中挑選一次或數次課程,融入一個或數個單元特定議題。

例如,在「能源科技」課程中融入一次或數次「蘇聯車諾比核電廠公安事件」討論,讓學生瞭解核安事件不單是核電廠建物問題,還涉及到不同國家管理文化、採鈾工人安全、電廠員工待遇等科技倫理和勞工權益議題。

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一)47單科附加單元由個別課成教師於十八週課程中挑選一次或數次課程,融入一個或數個單元特定議題。

例如,在「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中,讓學生透過電影《艋舺》和延伸新聞的對照,培養媒體批判和文化相對論反思能力。

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一)48單科附加單元由個別課成教師於十八週課程中挑選一次或數次課程,融入一個或數個單元特定議題。

例如,在「台灣史」課程中讓學生透過電影《賽德克巴萊》和延伸新聞的對照,培養學生媒體批判和多元文化倫理觀。

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一)49單科徹底融合由個別教師依照各週次的課程主題,選擇合適的公民素養融入十八週的課程。

例如在「諮商理論與技巧」課程中,透過訪談新移民生活處境的作業,讓學生分析多元文化、反思性別倫理、批判媒體刻板印象。

融入式課程的課程形式(二)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