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1)

合集下载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4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4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本医疗风险是指卫生技术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的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危险因素。

对患方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情。

对医院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为了避免医疗风险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改善医院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文件制定本制度。

一、风险管理:1、院长是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科室主任承担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责任。

2、医院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规避、控制、上报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

3、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疗风险管理工作,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定期对医疗风险现状进行调查、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和持续改进。

4、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每月一次或一旦发现新的医疗风险因素,即时召开专题会,查找、研讨、分析并寻找有效解决办法。

各科能自行解决的自行解决,若需医院协调,则上报有关职能部门。

在每月活动中,查找出的风险、隐患,科内首先提出处理意见,并在科内广泛征求员工意见,选择最优方案落实,并将所采取措施科内通报。

5、职能部门每季度检查各种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有效性、实际性、便捷性进行评估。

对于不完善的措施进一步进行分析整改,直至完善。

协助科室医疗风险管理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医院。

6、每半年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和年度工作方案。

二、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识别是发现、认可并记录医疗风险的过程。

识别的目的就是确定可能对患方或医方造成伤害的事件或情况。

一旦医疗风险得以识别,还应对其影响范围、潜在后果进行识别。

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风险分析与评估医疗风险被识别确认后,要对其产生的原因、风险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为使一旦发生的介入诊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三、尽快报告有关领导。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

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四、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患者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时,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现场高年资医师主持)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

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医务科,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在十五分钟内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进一步的补救处理对策和是否继续进行原医疗技术操作。

科室选派技术骨干根据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

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上报医务科和业务院长。

患者当时有生命危险时,医疗技术操作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

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和医务科及业务院长。

科室上级医师、技师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讨论和采取补救处理对策。

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再进一步会诊讨论、研究详细补救处理对策。

补救对策应防止发生患者的进一步损害,尽量减少损害和避免发生其他损害后果。

技术操作完毕后,必须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医务科及业务院长。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损害应急处置预案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加强医院对医疗风险的管理和对重点环节的监控,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适用于医院范围内所有医疗活动的预警和处置。

重点包括医院内新开展技术或项目,被评价为高风险技术服务或项目,三级及以上重大手术或项目,重危、疑难及医疗争议病例的预警和处置。

第三条本预案所称的医疗技术损害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从事病情的检验、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措施的执行,病情发展过程的追踪以及术后照护等医疗行为,不符合当时既存的医疗专业知识或技术水准的过失行为。

第四条医疗技术损害应急处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反应及时、条块结合、部门合作、依法处置的原则。

第五条医疗技术损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应对医疗风险的决策。

对发出预警的病例组织讨论,作出处置。

对出现缺陷的新技术项目行使否决权。

医务科是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常设办公地点,接受科室医疗风险的预警和报告,并作出相应反应。

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医疗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向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组织机构医疗技术损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担任应急领导小组职责:(一)研究制定医院医疗技术损害应急处置预案,负责预案的启动和终止;(二)同医院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委员会配合共同负责医院医疗质量标准和安全措施的制定和调整;(三)负责指挥医院医疗技术损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协调医院各部门,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快速有效开展,最大程度的减小医疗技术损害造成的危害;并及时向卫生局和有关部门报告;(四)同医疗技术委员会协作,对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实施监管,对重大手术、重危、疑难及医疗争议病例进行评价和指导;(五)定期或不定期督查临床各科室的日常预防及预警工作,各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同时强化全院医护人员的质量意识,持续监督执行好医院继续教育和技能考核,提高科室成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医疗事故流程

医疗事故流程

医疗事故流程医疗事故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或疏忽,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事件。

医疗事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也会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处理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医疗事故的处理流程,以便医务人员在面对医疗事故时能够及时、妥善地处理。

首先,发现医疗事故。

医疗事故可能是医务人员自行发现,也可能是患者或家属提出。

无论是哪种情况,医务人员都应该高度重视,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接下来,及时处置。

一旦发现医疗事故,医务人员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处置,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然后,进行记录和报告。

医务人员需要对医疗事故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及时向医疗机构的管理部门进行报告。

这样可以确保医疗事故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

随后,展开调查和评估。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和评估。

通过调查和评估,可以找出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为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接着,进行赔偿和安抚。

对于因医疗事故受到损害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当依法进行赔偿,并进行必要的安抚工作。

这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痛苦,也可以维护医疗机构的声誉。

最后,进行总结和改进。

医疗事故处理结束后,医疗机构应当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改进。

只有不断地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流程,才能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处理流程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造成的损害,保障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质量。

希望医务人员能够深刻理解医疗事故处理流程,并严格执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制度及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
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管理
1.1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根据医疗技术风险程度,将风险预警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中等)、Ⅳ级(一般)。
1.2风险预警指标
制定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病情、手术难度、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技能水平等方面。
十一、质量控制
11.1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11.2质量改进措施
根据质量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提升医疗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
十二、患者沟通与告知
12.1患者沟通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需求,尊重患者意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十四、责任追究
14.1事故责任认定
在发生医疗技术损害事件时,按照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认定事故责任,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14.2教育与整改
对责任人进行教育和整改,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总结教训,提升管理水平。
十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15.1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9.2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对医疗技术风险的能力和效率。
十、资源保障
10.1人力资源保障
确保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相关岗位的人员配置,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10.2物资设备保障
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物资,确保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十、资源保障(续)
10.3经费保障
设立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理的专项经费,确保各项管理工作和应急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卫生部门医疗事故处理流程

卫生部门医疗事故处理流程

卫生部门医疗事故处理流程1. 事故报告1.1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2 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科室、患者基本信息、事故初步原因和性质等。

2. 初步调查2.1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初步调查,了解事故基本情况。

2.2 初步调查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经过、涉及人员、患者病情变化、医疗措施实施情况等。

3. 现场勘查3.1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收集相关证据。

3.2 勘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药品使用情况、医疗文件记录等。

4. 医疗事故鉴定4.1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

4.2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应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专家组成。

4.3 鉴定内容包括:事故原因、责任主体、患者损害程度、是否存在医疗违法行为等。

5. 处理决定5.1 根据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作出处理决定。

5.2 处理决定包括: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对患者的赔偿方案等。

6. 执行处理决定6.1 责任单位应按照处理决定执行相关措施,如整改、赔偿等。

6.2 医疗机构应对医疗事故进行总结,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7. 监督与反馈7.1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医疗事故处理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处理措施得到落实。

7.2 医疗机构应定期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处理进展和结果。

7.3 患者对处理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通过以上流程,卫生部门可以对医疗事故进行有效处理,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版ppt课件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版ppt课件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方案
7.医务部根据《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定期开展医疗技术安全性、有 效性与合理应用情况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取消此技术的临床应用,出现与医疗 技术直接想关的严重不良后果、存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伦理缺陷、临 床应用效果不确切等,立即停止该项目开展,并上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 员会/手术分级管理小组专家进行分析讨论,指导相关人员做出正确处理。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方案
5.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 发现技术损害与技术或药品器材本身缺陷有关,或同类损害重复出现或反复出 现时,暂停使用该项技术或有关药品器材,并对其认真地进行研讨和重新评估, 必要时报告主管卫生行政部门。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方案 6.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按照医院《医疗损害(事故)处理规定》处理。
感谢大家的聆听
THANK YOU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方案
科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技术风险管理,执行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负责监测技 术风险,发现有潜在风险或已经造成损害时,应立即现场采取处理措施,启动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技术损害后果。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方案
1.立即如实报告。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 部(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由医务部(或者总值班)汇报主管院领导和 院长,任何人不得隐匿不报。可能出现医疗纠纷隐患的,要按医院医疗纠纷预 警报告制度向医疗纠纷处置办公室报告备案,同时上报医疗不良事件。
预警响应
一级医疗技术风险响应:
应立即汇报科主任,科室积极响应,分析原因,积极整改。
预警响应
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响应:
发生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纠纷投诉的,由医务部/医纠办调阅病历, 组织科室讨论;在调查取证及院有关人员讨论后,分别给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予不同级 别的医疗技术风险警示;在发出医疗风险警示的同时,要求科室整改;必要时启动医疗 技术临床应用及人员准入审核程序。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目前我院主要应用一类技术
一、医学影像 二、超声检查 三、检验 四、临床微生物学专业 五、心脏及血管系统(常规心电图检查、心脏电除颤术、心电监护、指 脉氧监测)
第二类医疗技术项目
MECT---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TMS---经颅磁刺激技术
第一类医疗技术申报流程
科室提出申请,填写《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申请表》, 科教科对申报材料初审,提交至学术委员会讨论、审核并出具结论, 审核通过者提交至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实施开展的即可实行。
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
1、向患者或家属告知开展此技术的目的、风险、注意事项、可能 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对准入开展的技术必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医疗、护理 等各项准备工作,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预防预案。
3、临床科室务必严格遵守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及适应症。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 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
1、医务科作为主管部门,对于全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进行全 程管理和评价,制定医院新技术、新项目管理档案。
2、各科室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应及 时向医务科汇报。
3、医务科定期追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并 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4、新技术、新项目时限周期为1年,周期满后作出总结,组织专 家进行评审,评审后不再纳入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列为常规技术 管理,科室可继续开展应用。
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科教科
医疗技术,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 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 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诊 断、 治疗措施。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不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医疗技术风险。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隐患,通过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减少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1.1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1.1违反工作法律1.1.1.1上班或值班期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以致影响正常工作;1.1.1.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与旁人聊天、嬉戏或打手机;1.1.1.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地透露或散布患者的相关信息;1.1.1.4对医院相关规定及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做出不负责任随意的解释,造成患方误解或引发不满情绪;1.1.1.5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1.1.1.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

1.1.2违反诊疗规范1.1.2.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1.1.2.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抢救工作;1.1.2.3门诊、急诊医师对连续3次来院就诊但仍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相关科室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1.1.2.4门诊、急诊医师或住院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患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1.1.2.5门急诊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病房医师不查看病人情况即开具医嘱;1.1.2.6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1.1.2.7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1.1.2.8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1.1.2.9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1.1.2.10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1.1.2.11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患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1.2.12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内未在规定时限内随访;1.1.2.13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1.1.2.14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规定时限内无上级医师查房;1.1.2.15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1.1.2.16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1.1.2.17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不良后果;1.1.2.18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1.1.2.19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1.1.2.20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1.1.2.21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1.1.2.22患者转科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范文(二篇)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范文(二篇)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范文一、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风险。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疗技术可能会出现损害,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因此,为了保障患者权益,及时有效地处置医疗技术损害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编写了一份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指导和规范,确保能够及时、妥善地处理医疗技术损害事件。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疗养院等。

三、定义和分类1. 医疗技术损害:指因医疗技术原因,导致患者的身体或精神遭受损害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失误、药物不良反应、医疗器械故障等。

2. 医疗技术损害事件分类:- A级事件:导致患者死亡或重度损伤。

- B级事件:导致患者中度损伤或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损害。

- C级事件:导致患者轻度损伤。

- D级事件:影响患者满意度但无实质性损害。

四、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1. 事件报告与登记(1) 一旦发生医疗技术损害事件,责任人员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填写事件报告表。

(2) 事件报告表应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事件经过、损害程度、责任人员、采取的处理措施等。

(3) 报告应及时上报至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并保留相关证据材料。

2. 伤害评估与分类(1) 医疗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伤害评估小组,负责对医疗技术损害事件进行评估和分类。

(2) 根据损害程度和后果,将事件分为A、B、C、D四个级别。

(3) 评估结果应记录在事件报告表中。

3. 患者安抚与支持(1) 对于受到医疗技术损害的患者,医疗机构应立即安排专人进行安抚和支持。

(2) 安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及时告知患者损害情况、向患者道歉、提供必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协助患者维权等。

(3) 对于A级事件,医疗机构应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会诊,制定全面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4. 处理责任与纠纷(1) 对于医疗技术损害事件,医疗机构应及时调查责任人员,查明责任。

(2) 对于责任人员,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停职、开除等。

2024年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2024年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2024年医院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制度范本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不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医疗技术风险。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隐患,通过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减少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1.1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1.1违反工作法律1.1.1.1上班或值班期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以致影响正常工作;1.1.1.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与旁人聊天、嬉戏或打手机;1.1.1.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地透露或散布患者的相关信息;1.1.1.4对医院相关规定及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做出不负责任随意的解释,造成患方误解或引发不满情绪;1.1.1.5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1.1.1.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

1.1.2违反诊疗规范1.1.2.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1.1.2.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抢救工作;1.1.2.3门诊、急诊医师对连续____次来院就诊但仍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相关科室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1.1.2.4门诊、急诊医师或住院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患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1.1.2.5门急诊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病房医师不查看病人情况即开具医嘱;1.1.2.6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1.1.2.7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1.1.2.8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1.1.2.9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1.1.2.10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1.1.2.11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患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1.2.12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内未在规定时限内随访;1.1.2.13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1.1.2.14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规定时限内无上级医师查房;1.1.2.15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1.1.2.16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1.1.2.17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不良后果;1.1.2.18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1.1.2.19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1.1.2.20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1.1.2.21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1.1.2.22患者转科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流程

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流程

一、预案概述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权益,防止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发生,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旨在规范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处置流程,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医疗技术损害事件得到及时、有序、妥善的处理。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所有医疗技术损害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检查、治疗、护理等环节。

三、预案处置流程1. 立即报告(1)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出现医疗技术损害时,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务科报告。

(3)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领导报告。

2. 现场处置(1)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稳定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痛苦。

(2)对损害事件进行初步判断,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3)对损害事件涉及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进行检查,确保安全。

3. 会诊与抢救(1)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会诊,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2)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并通知家属。

(3)对需转诊的患者,应立即安排转诊,并做好交接工作。

4. 信息报告(1)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务科报告。

(2)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领导报告。

(3)医院领导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 调查与处理(1)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成立调查组,对损害事件进行调查。

(2)调查组应全面收集证据,查明损害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3)根据调查结果,对损害事件进行妥善处理,包括赔偿、道歉、改进等。

6. 后续处理(1)对损害事件涉及的医疗设备和药品进行评估,及时更换或维修。

(2)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

(3)对损害事件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预案实施与监督1. 本预案由医务科负责组织实施。

2. 医务科应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和流程

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和流程

医疗纠纷处理程序为了进一步优化医疗纠纷处理流程,规范各类医疗纠纷调查处理工作程序,依据国家《侵权责任法》,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程序。

一、一般程序医疗机构发生医疗纠纷后,由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理部门牵头,相关科室配合,协同处理医疗纠纷事件。

市卫生局医政科在接到医疗纠纷的投诉和报告后,安排市卫监大队调查取证,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定,并根据调查结果和专家评定意见,提出综合处理意见报批后实施。

(一)接待受理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接待群众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投诉,受理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各医院投诉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医疗投诉接待工作。

接待人员要认真听取投诉人投诉的问题和意见,告知投诉人处理医疗争议的途径和方法,并作书面记录。

投诉管理部门要及时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并向投诉人通报、解释,引导投诉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医患纠纷。

医政科要对申请行政处理的事实和理由进行审核,对属于卫生局处理的医疗争议,应按规定时限依法受理;对不属于卫生局处理的医疗争议,应当及时交办或转送相关单位依法办理。

(二)调查取证市卫生局成立医疗纠纷调查取证组,由卫生执法大队医政执法人员组成,负责对医疗争议调查和取证工作,收集相关病历资料和医疗文书,对医疗行为的合法性作出判定,并将调查结论和调查情况要书面报告卫生局医政科。

(1)调取相关医疗文书复印件;(2)核查经治医疗人员的执业资质;(3)调查了解患方的基本情况、对医疗的争议要点和患方的处理意见和要求;(4)调查了解医方的意见和态度;(5)向其他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必要制作调查笔录;同时对必要的重要的情况进行录音录像;(6)应患方要求组织对病历资料或现场实物的封存;医疗机构可以在医院投诉管理部门的基础上成立相应的调查机构,负责医疗纠纷调查取证工作,调查结果报医院机构医疗纠纷处理部门。

(三)专家鉴定医疗纠纷当事人对医疗行为及侵权责任存在争议的,应当移交医学会进行技术鉴定或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司法鉴定,鉴定结果可作为协商、调解和裁决的依据。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介入诊疗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为使一旦发生的介入诊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三、尽快报告有关领导。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

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四、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患者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时,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现场高年资医师主持)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

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医务科,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在十五分钟内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进一步的补救处理对策和是否继续进行原医疗技术操作。

科室选派技术骨干根据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

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上报医务科和业务院长。

患者当时有生命危险时,医疗技术操作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

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和医务科及业务院长。

科室上级医师、技师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讨论和采取补救处理对策。

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再进一步会诊讨论、研究详细补救处理对策。

补救对策应防止发生患者的进一步损害,尽量减少损害和避免发生其他损害后果。

技术操作完毕后,必须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医务科及业务院长。

医疗设备损坏事故处理制度范本(二篇)

医疗设备损坏事故处理制度范本(二篇)

医疗设备损坏事故处理制度范本一、目的与依据医疗设备是医疗机构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运行安全,规范医疗设备损坏事故的处理程序,制定本制度。

制度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管理法》;3. 《医疗机构设备备案管理办法》;4. 《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办法》;5. 《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监管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医疗设备的损坏事故处理。

三、定义与分类1. 损坏事故:指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损坏或无法正常使用的事件。

2. 分类:(1) 一般事故:指设备故障或损坏,但未造成人身伤害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2) 严重事故:指设备故障或损坏导致严重人身伤害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

四、责任及权限1. 医疗设备科负责医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日常管理。

2. 医疗设备科负责处理一般事故,严重事故需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并报相关监管部门。

五、处理流程1. 一般事故处理流程:(1) 发现事故:一线工作人员发现医疗设备故障或损坏,立即停止使用设备,并迅速报告设备科科长。

(2) 设备科科长安排维修人员进行初步评估。

如属于医疗设备科职责范围内的问题,由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并记录;(3) 如果问题属于重大损坏或需要外部专业维修,设备科科长应及时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并将相关信息报告给设备维修单位;(4) 设备科科长要监督维修过程,并确保设备维修合格后恢复正常使用。

2. 严重事故处理流程:(1) 发现事故:一线工作人员发现医疗设备发生严重故障或损坏,立即停止使用设备,并迅速报告设备科科长和医疗机构负责人;(2) 医疗机构负责人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事故调查组,并通知相关监管部门;(3) 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4) 根据事故调查组的意见,医疗机构负责人决定是否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改进措施。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 -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医院医疗质量安全管理18项核心制度 -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的开发和应用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为规范我院新技术、新项目准人管理,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按照国家《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新技术和新项目定义及管理范围:1.新技术和新项目是指在本院内首次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或诊疗方法,以及其他应用于医疗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需要进行论证、审核、质控、评估全流程规范管理,需要进行审批后准入。

2.新技术和新项目范围:(1)在国际、国内首创的技术项目;(2)国际、国内已成功开展而本院首次应用的技术项目;(3)新开展的侵入性的诊断和治疗项目;(4)首次使用的生物基因诊断和治疗项目;(5)使用新试剂的诊断项目;(6)使用产生高能射线设备的诊断和治疗项目;(7)组织、器官移植技术项目;(8)其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和新项目。

3.新技术、新项目分类管理:(1)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通过医院审批后可以开展的技术项目。

(2)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必须报省级卫生部门批准后才能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

(3)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报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管理的医疗技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需要使用稀缺资源;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二、准入原则:新技术和新项目应当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经济、适宜、先进、实用、合法以及符合社会伦理规范、能够进行临床应用的的原则。

三、申报流程:1.医院制定本院医疗技术和诊疗项目临床应用目录并定期更新。

科室根据医院现有的诊疗技术提出新技术、新项目申请。

2.由项目主持人填写《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表》,经本科室讨论,科主任审核并签署意见,报送医务科。

3.《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表》中应认真填写以下内容:拟开展的新技术和新项目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应用基本情况及前瞻性研究;临床应用意义、适应证和禁忌证;详细介绍疗效判定标准、评价方法,对合理性、必要性、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等进行具体分析,并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科学预测;技术路线: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开展项目的科室及协作部门的人员资质、技术、设备、设施条件;涉及医疗器械、药品的,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批准文件;详细阐述技术项目可预见的风险评估以及应对风险的处理预案。

医疗事故应急处理流程

医疗事故应急处理流程

医疗事故应急处理流程一、目的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医疗事故,减轻患者损失,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定,制定本流程。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院所有医疗事故的应急处理。

三、责任部门医务部门负责医疗事故的接收、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等工作。

各临床、医技、职能科室负责本科室发生的医疗事故的应急处理。

四、应急处理流程4.1 事故发生1. 医疗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务部门报告。

4.2 事故调查1. 医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

2. 调查组应详细了解事故发生经过,收集相关证据,询问当事人及相关人员。

4.3 事故确认1. 医务部门应在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内完成事故的初步确认。

2. 对于确认的医疗事故,应及时通知当事人及相关科室。

4.4 事故处理1. 医务部门应根据事故的性质和情节,提出处理意见,报院领导批准。

2. 相关科室应按照处理意见,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患者损失。

4.5 统计报告1. 医务部门应对医疗事故进行统计,定期向院领导报告。

2. 各科室应定期向医务部门报告本科室发生的医疗事故。

五、相关规定医疗事故的处理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院相关规定执行。

六、培训与考核1. 新入职员工应接受医疗事故应急处理流程的培训。

2. 医院定期组织医疗事故应急处理流程的培训和考核。

七、修订历史1. 初版:2023以上流程根据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如有与国家新规定不符之处,以国家新规定为准。

{cont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