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外国文学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性主义哲学正好适合当时政治的需要,为 君主专制效劳。
笛卡尔理性主义艺术观
在认识论上,笛卡儿把“理性”置于最高位 置,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说:“不管醒 着还是睡着,永远只听从于理性的证明。”
从理性出发,他认为艺术应该符合“明白与 确切”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法规。艺术创作应提 倡理性,抑制情感冲动,为理性主义美学的产生 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笛卡儿理性主义的影响下, 一些文艺理论家制定出一套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 和创作法规。
推崇理性主义
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 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 注重系统,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 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 出发。
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中 世纪神学的独断性,主张用理性来衡量 世界的现象,用理性来探索宇宙的真理, 这替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
男性俱乐部
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 院士都是男性。
1980年3月6日,法兰西学士院投 票选举一名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 国作家罗歇•卡约瓦(1913—1979) 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力很大, 最后以出席人数35人的20票通过, 接纳女作家、翻译家、哲学家、历 史学家玛格丽特•尤尔瑟娜尔 (1903—)为新院士
《熙德》
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突出表现 了这一特征。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 克为了家族利益,失去了和施曼娜 的爱情。又为国家利益,克服失恋 的痛苦,走上战场,拯救了国家。 他成为民族英雄,被人尊称“熙 德”。国王英明贤达,让罗狄克与 施曼娜结为夫妇。
本剧提出了放弃个人得失,以国 家利益为重的道德标准。
布瓦洛
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 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
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的经验,写 成了诗体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成为古 典主义的法典。
理性是艺术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真、自然三 位一体的主张:为了求美就要求真,也就必须摹仿自 然。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体现在事物中的“常情常 理”,人性自然。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 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广 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
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 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 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 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2.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国家。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 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来巩固王权。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2>建立绝对王权。 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4>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高乃依
高乃依(1606— 1684)法国古典主义 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 家庭,长期从事律师事 务。1629年开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 (1636),《贺拉 斯》、《西拿》等。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基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 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 英雄。气势悲壮激越。
英雄悲剧
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 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 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 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 情节动人重于心理描写,英雄气 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 题材。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
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 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 遍存在的真理。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 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 的善恶。
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 会教育意义。
古典主义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 家是高乃依和拉辛。
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
具体化的贵族意识,具有贵 族倾向。
理性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文艺复兴是理性与热情相提并论。17世纪法 国是重理性轻热情。路易十四建立绝对王权,意 味着对一切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和精神领域的全 面控制。个人的首创精神、个人自由的任何表现, 都受到绝对的压制。
服从国家,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是个人的最 高美德。这时的个人,已不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 自由人,而是从属于规范和法则的人。约束力和 限制力表现为无个性的理性形式,个人应当服从 理性,应当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做。
理性主义美学从理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 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要严 守秩序,服从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器。
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辩性、几何学来 解释美、和谐、比例这些审美范畴。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 和谐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 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是1634年在首相黎世留的亲自 敦促和庇护下成立的,学士院的院士成了文艺界 中央集权统治的代表。为了使院士的身份成为社 会上作家和学者羡慕追求的对象,政府规定院士 的名额固定为40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的称号, 非得有一个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 另一人来补充。这种制度一直维持至今。
外国文学史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领导了古典主义运动,在18世纪领 导了启蒙运动,将法国推向了文化大国的地位.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 中
到了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 派别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 上”两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 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3.理性主义哲学
在17世纪,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两大学派,英国 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
英国经验派包括16—18世纪的培根、霍布斯和洛 克,他们坚持外部世界是经验的基础,属唯物主义经 验论者。
贝克莱和休谟否认经验源于外界,认为外界是感 觉或表象的总和,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 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 统称。他们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数学推 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 是观念的清晰明白。
笛卡尔理性主义艺术观
在认识论上,笛卡儿把“理性”置于最高位 置,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说:“不管醒 着还是睡着,永远只听从于理性的证明。”
从理性出发,他认为艺术应该符合“明白与 确切”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法规。艺术创作应提 倡理性,抑制情感冲动,为理性主义美学的产生 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笛卡儿理性主义的影响下, 一些文艺理论家制定出一套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 和创作法规。
推崇理性主义
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 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 注重系统,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 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 出发。
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中 世纪神学的独断性,主张用理性来衡量 世界的现象,用理性来探索宇宙的真理, 这替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
男性俱乐部
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 院士都是男性。
1980年3月6日,法兰西学士院投 票选举一名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 国作家罗歇•卡约瓦(1913—1979) 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力很大, 最后以出席人数35人的20票通过, 接纳女作家、翻译家、哲学家、历 史学家玛格丽特•尤尔瑟娜尔 (1903—)为新院士
《熙德》
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突出表现 了这一特征。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 克为了家族利益,失去了和施曼娜 的爱情。又为国家利益,克服失恋 的痛苦,走上战场,拯救了国家。 他成为民族英雄,被人尊称“熙 德”。国王英明贤达,让罗狄克与 施曼娜结为夫妇。
本剧提出了放弃个人得失,以国 家利益为重的道德标准。
布瓦洛
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 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
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的经验,写 成了诗体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成为古 典主义的法典。
理性是艺术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真、自然三 位一体的主张:为了求美就要求真,也就必须摹仿自 然。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体现在事物中的“常情常 理”,人性自然。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 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广 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
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 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 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 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2.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国家。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 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来巩固王权。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2>建立绝对王权。 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4>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高乃依
高乃依(1606— 1684)法国古典主义 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 家庭,长期从事律师事 务。1629年开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 (1636),《贺拉 斯》、《西拿》等。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基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 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 英雄。气势悲壮激越。
英雄悲剧
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 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 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 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 情节动人重于心理描写,英雄气 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 题材。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
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 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 遍存在的真理。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 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 的善恶。
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 会教育意义。
古典主义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 家是高乃依和拉辛。
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
具体化的贵族意识,具有贵 族倾向。
理性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文艺复兴是理性与热情相提并论。17世纪法 国是重理性轻热情。路易十四建立绝对王权,意 味着对一切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和精神领域的全 面控制。个人的首创精神、个人自由的任何表现, 都受到绝对的压制。
服从国家,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是个人的最 高美德。这时的个人,已不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 自由人,而是从属于规范和法则的人。约束力和 限制力表现为无个性的理性形式,个人应当服从 理性,应当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做。
理性主义美学从理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 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要严 守秩序,服从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器。
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辩性、几何学来 解释美、和谐、比例这些审美范畴。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 和谐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 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是1634年在首相黎世留的亲自 敦促和庇护下成立的,学士院的院士成了文艺界 中央集权统治的代表。为了使院士的身份成为社 会上作家和学者羡慕追求的对象,政府规定院士 的名额固定为40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的称号, 非得有一个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 另一人来补充。这种制度一直维持至今。
外国文学史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领导了古典主义运动,在18世纪领 导了启蒙运动,将法国推向了文化大国的地位.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 中
到了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 派别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 上”两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 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3.理性主义哲学
在17世纪,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两大学派,英国 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
英国经验派包括16—18世纪的培根、霍布斯和洛 克,他们坚持外部世界是经验的基础,属唯物主义经 验论者。
贝克莱和休谟否认经验源于外界,认为外界是感 觉或表象的总和,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 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 统称。他们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数学推 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 是观念的清晰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