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外国文学解析
18世纪德国文学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 意识形态性阐释
——自文艺复兴三百年来, 西方资产阶级发展的历程 艺术化变形与展现。
• 与观众也与诗人自身的世俗性妥协是艺术 的惟一出路。诗人所鄙视的观众的灵魂的 结构同他并无不同,只有不放弃同人的沟 通,苍白孤傲的艺术才会被注满色彩和激 情。
所有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金树常青。
上帝与魔鬼赌赛
• “天上序曲”采用的是《希伯来圣经》中 《约伯记》的形式。
• 上帝代表“善”本身,魔鬼则代表“恶” 本身。他们谈到世人——浮士德,魔鬼和 上帝打赌:他认为浮士德无限追求,永不 满足,他可以引诱浮士德走上魔路。上帝 认为人在努力追求的时候总是难免迷误, 但好人在黑暗中终会找到光明大道。
• 上帝接受魔鬼的打赌:他认为人的精神容 易萎靡,贪求安逸,魔鬼能起刺激作用, 而这一路赛,魔鬼终会失败服输。
魔鬼与浮士德赌赛
• 魔鬼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订 约:他充任浮士德的仆人, 尽量满足后者的一切需要, 但是,在浮士德表示满足 的一瞬间,奴役使解除, 浮士德的灵魂便永为魔鬼 所有。
人物传说
• 浮士德原为15、16世纪德国的炼金术师,在传说中有两人,其一为魔 术师约翰尼斯·浮士德,另一为占星术师盖奥尔克·浮士德。
古代希腊艺术的第一原则是美而不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诗是表现时间的音响可以表现全过程而造型艺术只能表现全部过程中的一个点后者所表现的这个点必须能让观赏者靠自己的想像力推断出在此之前已经发生和在此之后将要发生的事
18世纪英国文学的趋势

18世纪英国文学的趋势
18世纪是英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趋势:
1. 古典主义:18世纪英国文学受到古典文学的强烈影响,特别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学。
作家们研究和模仿古典作品的风格和主题,追求文学的严谨和规范性。
2. 启蒙思想:18世纪是启蒙时代的全盛期,思想家们强调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这种思潮在文学中也有所体现,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权和个人自由。
3. 社会批判:18世纪英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对社会问题展开批判。
一些作家,如塞缪尔·理查森和亨利·菲尔丁,通过小说探讨了社会阶级、性别和家庭关系等问题。
4. 英国浪漫主义:18世纪末,浪漫主义逐渐兴起,对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叛开始显露。
浪漫主义作家,如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然的力量。
5. 小说的兴起:18世纪是英国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说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作家们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如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6. 诗歌的转变:18世纪的英国诗歌呈现出一种转变,由古典的形式
和主题向更加个人化和自由的方向发展。
诗人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并采用更加自由的诗体,如威廉·布莱克的无韵诗。
总的来说,18世纪英国文学在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同时也为后来浪漫主义和小说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英国文学——18世纪概述

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
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
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
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of the 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
他从常识出发,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框框,不乏真知灼见。
约翰逊的散文风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气势与英语散文的雄健、朴素于一体。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分类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分类十八世纪是英国文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这些作品被广泛地分为几类,如小说、诗歌、戏剧等。
以下是对十八世纪英国文学的分类的探究。
一、小说在十八世纪,小说成为了最为流行的文学形式。
小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风格。
其中,浪漫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是最为流行的两种类型。
浪漫小说通常描写一些奇异的事件和情节,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
这些小说通常描写了一个女性主角的故事,她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爱情。
现实主义小说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情节,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这些小说通常描写了一个男性主角的故事,他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境。
二、诗歌十八世纪的诗歌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包括浪漫主义、启蒙主义和古典主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威廉·华兹华斯的《悼念诗》和约翰·基茨的《抒情诗集》。
浪漫主义诗歌通常描写一些浪漫和情感的主题,如爱情、自然和宗教。
这些诗歌通常使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启蒙主义诗歌则更加注重理性和科学的主题,如自然、人类和社会。
这些诗歌通常使用清晰和明确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古典主义诗歌则更加注重传统和历史的主题,如希腊和罗马神话。
这些诗歌通常使用优美和华丽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戏剧十八世纪的戏剧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奥利弗·戈德史密斯的《船长》。
喜剧通常描写一些轻松和幽默的主题,如爱情和友谊。
这些戏剧通常使用滑稽和夸张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悲剧则更加注重人性的悲剧和悲惨的结局,如爱情和家庭。
这些戏剧通常使用严肃和深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历史剧则更加注重历史和政治的主题,如战争和国家。
外国文学(十八世纪)

二、创作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剧《普 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
《歌德在罗马平原上》
二、《少年维特的烦恼》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1774年)取材于作者及友人的经 绿蒂的原型 历、事件,以维特致其恋人绿蒂、 友人威廉信和部分日记连缀而成, 用细腻、抒情的笔触描写主人公的 遭遇和情感。
《贝多芬与歌德》
“既感情丰富又十分理智,既疯狂又智 慧超群,既凶恶阴险又幼稚天真,既过于 自信又逆来顺受。在他身上有许多错综复 杂而又不可抑制的情感。‛
——艾米尔· 路德维希《歌德传》
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
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 玛枢密顾问之间的矛盾;前者厌恶周围 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 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 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 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 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小说重版作者加的卷头诗
《维特》出版以后,一时间出现了一股“维特热”,不少青年因失 恋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自杀。歌德塑造维特,表达他的被压抑的情感和 反抗的声音,但不希望读者也像维特那样自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因 此在小说的第二版歌德写下了《维特与绿蒂》的卷头诗(郭沫若译):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诽毁之前救起他的名声; 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 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德国的国家大剧院前
著名雕刻家恩斯特· 里 彻尔所创作的歌德和席 勒纪念雕像
宗白华评价歌德
• 就人类全体讲,他的人格与生活可谓极 尽了人类的可能性。……他表现了西方 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 罗乐天知命宁静致远的智慧。
18世纪欧洲文学概述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 鲁滨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 的资产者” 恩格斯语)的典型。 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鲁滨孙漂流记》以当时流行的个人游 鲁滨孙漂流记》 记传说的方式写成,它之取得第一部英 记传说的方式写成, 国小说的地位,靠的是它的主题, 国小说的地位,靠的是它的主题,而不 是它的技巧。 瓦特《小说的兴起》 是它的技巧。 (瓦特《小说的兴起》)
– 为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文学中出现了多种新的 为便于宣传启蒙思想, 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游记体讽刺小说、 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游记体讽刺小说、 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 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特点
① 英国的启蒙运动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发生的 。 英国的启蒙运动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发生的。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
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在流浪汉小 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以社会中下 层人物为主人公;以日常生活和社会风 层人物为主人公; 习为题材;以日常语言和严格的写实为 习为题材; 主要表现手段。 主要表现手段。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
情节 人物 时间 地点 读者
史诗
历史或传说
无时间, 无时间, 三一律, 类型化 三一律, 时间的永 恒 个性化 具体化
对环境的 忽略
少数有教 养的读者 中产阶级 甚至佣人, 甚至佣人, 有闲的妇 女
当代性,特 当代性, 殊性, 现实主义 殊性,个人 经验占首要 小说 地位
环境描写 精细化
小说兴起 新闻出版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应用;普通读者群的出 新闻出版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应用; 的原因 现;书商的作用,经济利益的驱动。中产阶级的强大和 书商的作用,经济利益的驱动。 自信。 自信。
美国文学史脉络

美国文学史脉络美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得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承载着美国国家意识的形成和演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回顾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文学思潮。
一、殖民地时期(17世纪初-18世纪初)殖民地时期是美国文学的起源阶段。
在这一时期,早期的英国移民带来了宗教、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后来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殖民地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宗教文学,代表作品有威廉·布莱德福的《普利茅斯殖民地纪事》和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的《新英格兰纪实》。
二、启蒙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启蒙时期是美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受到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过程的影响。
启蒙时期的作家主张人人平等、追求自由和独立,代表作品有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同时,启蒙时期也涌现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文学作品,如托马斯·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和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等人的《联邦党人文集》。
三、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作家们主张个性主义、独立思考和自然的崇拜。
代表作家有华盛顿·欧文的《睡谷传奇》和爱默生的《自然》。
同时,浪漫主义时期也涌现了大量的诗人,如亨利·沃兹华斯·朗费罗、爱德加·爱伦·坡和怀特曼等人。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自然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超越现实的思考。
四、现实主义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实主义时期是美国文学发展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的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反映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个人的冲击。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五章18世纪文学第五章18世纪文学18世纪的欧洲文学可从两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去考察,一场是启蒙运动,另一场是狂飚突进。
前者是影响整个欧洲的文学运动,是欧洲文学的主流;后者只局限于德国,是支流。
启蒙运动是一场比文艺复兴运动更深刻、更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直接导致了18世纪末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只是乳臭未干的儿童,古典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是个能力有限的少年,那么,启蒙时期的资产阶级已经长成孔武有力的小伙子,跃跃欲试想从根本上战胜封建主义,成为历史的主宰者了。
为什么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叫做“启蒙”(enlightenment)呢?因为封建的传统观念和宗教的说教堵塞了人的理性,封建的思想文化已经严重地妨碍了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想变革社会,就得用“理性”和符合理性的科学知识去“照亮”(enlighten)人的头脑,启迪人的蒙昧无知。
“启蒙运动”因此而得名。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英国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提出的理论密不可分。
牛顿(1642-1727)提出万有引力理论,极大地削弱了上帝的权威;霍布斯(1588-1679)反对“君权神授”,主张用力学和数学来说明一切;洛克(1632-1704)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是认识的泉源。
这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论已经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理性”(reason),这是启蒙运动的关键词。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个“理性”与17世纪古典主义所崇尚的“理性”虽然是同一词,但所指完全不同:古典主义的“理性”强调神本位,集体主义,社会的责任,国家利益,崇尚规范与秩序,是一种封闭、教条的“理性”;启蒙运动的“理性”强调人本位,个人情感的“天然合理性”和自然所赋予人的不可剥夺的人权,崇尚的是科学,宣扬的是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
启蒙文学是呼应启蒙运动的一种文学。
古典主义所规定的清规戒律,如“三一律”的创作标准,早已失去约束力。
简述18世纪文学的特征

简述18世纪文学的特征18世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文学开始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且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述18世纪文学的特征。
首先,18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主义的兴起。
在经历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启发后,作家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现实世界,并试图以客观的眼光描绘和呈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被刻画得更加真实和具体,揭示了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相互关系。
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注重对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的描述和批判。
例如,英国作家罗伯特·斯蒂尔的小说《吉尔·布拉斯》就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描写一个庄园家族的故事,深入地分析了当时英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阶级矛盾。
其次,18世纪文学强调的是个人情感和体验的表达。
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人类自身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更大的关注。
许多18世纪的文学作品都描写了人们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内心体验,探讨了爱情、友谊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等深刻问题。
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书中他用诚实和直接的笔触,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他与他妻子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对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与此同时,18世纪文学也强调了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理性思维在启蒙时代被普遍接受和推崇,因此这一思维方式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
作家们开始采用更加客观的语言和理性的观点,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来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类困境。
例如,德国作家哥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的思考和行为都是基于理性和自我反省的,他试图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来发现生命的真实意义。
最后,18世纪文学在风格和形式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和创新。
启蒙时代的影响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艺术和表达方式的完美性。
同时,诗歌、小说和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的发展也为作家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例如,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诗歌以其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意象而著称,他的作品在18世纪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4章 18世纪欧洲文学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第X第章四章XX1X8X世纪欧洲文学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卢梭和《新爱洛依丝》 第三节 歌德和《浮士德》
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 —— 概述
18 世纪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法国大革命即欧洲资本主义 制度与封建制度之间的大决战。欧洲许多国家掀起了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思想 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在作家 59 岁时才得以出版,叙述了主人公格列佛漂流到几个虚构 的岛国的神奇经历,通过在小人国、大人国和飞鸟国的经历来影射和抨击英国的现实,表达作者的社会理 想。总之,斯威夫特通过漫画式的描写、幻想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讽刺了英国社会的丑恶现实和种种弊端。
欧洲各国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 —— 概述
正剧
•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 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 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 表现市民的日常家庭生 活。
哲理小说
• 寓教诲性和哲理性于小 说的形式之中。狄德罗 的《拉摩的侄儿》被恩 格斯称为“辩证法的杰 作”,代表作还有伏尔 泰的《老实人》。
感伤主义文学
•它的出现是对理性的一个反 拨。感伤主义认为人性的核 心是感情,怜悯、同情心和 情感是社会道德的内核。
亨利·菲尔丁
欧洲各国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 —— 概述
英国启蒙文学
丹尼尔·笛福(1660—1731)笛福生于一个新教家庭,但他从小就认定“商业是我真正喜爱并准备从事 的行业”。作为商人,笛福经历了商海的荣辱沉浮,尝遍了酸甜苦辣。发过财,也败落过;受过宠,也 下过狱。
《鲁滨逊漂流记》(1719)是笛福在 59 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受到斯梯尔主办的一份期刊《英国 人》刊载的特写“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克的轶事”的启发,作者以此为原型创造了鲁滨逊这个形象。水手 亚历山大·塞尔克在荒岛上居住了 4 年,笛福改成了 28 年。鲁滨逊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 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鲁滨逊漂流记》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 界的雄心,反映了欧洲中心主义,具有一定的殖民主义色彩。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8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一18世纪文学1启蒙运动2.启蒙文学3.哲理小说4,百科全书派5.狂飙突进运动6.感伤主义7.(德国)教育小说8.哥特式小说9.席勒式10.墓园诗派11.正剧12.散文滑稽史诗1.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全欧性的思想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并带有明确的政治革命的性质。
启蒙知识分子崇尚理性,认为要用建立在理性之上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摆脱愚昧。
他们将理性作为一切现存事物的裁判者,批判封建制度,批判宗教迷信,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同时提出〃天赋人权〃〃契约论〃等一整套启蒙理论,描绘出一个自由、平等、博爰的理性社会。
因此启蒙运动实质上是法国大革命前新兴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一次舆论大准备,为资产阶级进一步夺取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2.启蒙文学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以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批判性。
启蒙思想家把文学作为宣传启蒙思想、批判封建制度的有力工具,他们特别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作品中着重反映人民的日常生活,描写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感情。
启蒙文学最典型的文学形式是哲理小说和启蒙戏剧。
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狄德罗、歌德等。
3.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的目的不在于情节的完整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于宣传哲理和启蒙思想。
其人物形象一般具有寓意作品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形式上分为书信体和对话体。
哲理小说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忽略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主人公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品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
4.百科全书派产生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其首领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他为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去启迪人们的头脑,自1751-1772年用20年的时间组织编撰了《科学、艺术与工艺的百科全书》共32卷,因这一巨大工程而团结了一批名流学者,称为〃百科全书派〃。
17、18世纪英国文学

四.资产阶级革命及启蒙时期(Revolutionary and Enlightenment Period 17世纪—18世纪)约翰·多恩(John Donne):杰出的诗人,“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的创始人。
代表作《歌曲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 诗作The Flea。
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玄学派诗圣”(the saint of the Metaphysical school),代表作诗集《神殿》(The Temple)。
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well):“玄学派”诗人,代表作《致他的娇羞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杰出的清教徒诗人,是英国历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代表作有《为英国人民而辩》(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为英国人民再辩》(Second 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失乐园》(Paradise Lost),《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诗剧(poetical drama)《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 s)。
约翰·班扬(John Bunyan):杰出的清教徒散文家,代表作《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戏剧家、文艺批评家。
代表作颂诗《亚历山大的宴会》(Alexander’s Feast),政治讽刺诗《押沙龙与阿齐托菲尔》(Absalom and Achitophel),文学评论作品《论戏剧诗》(An Essay of Dramatick Poesie),“英雄悲剧”《印第安女王》(The Indian Queen)、《印第安皇帝》(The Indian Emperor)、《格兰纳达的征服》(The Conquest of Granada)、《残酷的爱情》(Tyrannick Love)和《一切为了爱情》(All for Love)。
7、 18世纪文学1 外国文学史

Rousseau
Jean Jacques Rousseau was a major Swiss philosopher, writer, and composer of the Enlightenment, whose political philosophy influenced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conservative, and socialist theory. His novel 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ï was one of the se best-selling fictional work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ism. He also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music as a theorist and a composer, and was reburied alongside other French national heroes in the Panthéon in Paris, sixteen years after his death, in 1794.
Jonathan Swift &Henry Fielding
Denis Diderot &Voltaire
Friedrich Schiller &Goethe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让-雅克·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年6月28日—— 1778年7月2日)是瑞 士裔法国思想家、作家、 政治理论家。被称作法 国“自由的奠基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笛卡尔理性主义艺术观
在认识论上,笛卡儿把“理性”置于最高位 置,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说:“不管醒 着还是睡着,永远只听从于理性的证明。”
从理性出发,他认为艺术应该符合“明白与 确切”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法规。艺术创作应提 倡理性,抑制情感冲动,为理性主义美学的产生 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笛卡儿理性主义的影响下, 一些文艺理论家制定出一套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 和创作法规。
推崇理性主义
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 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 注重系统,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 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 出发。
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 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中 世纪神学的独断性,主张用理性来衡量 世界的现象,用理性来探索宇宙的真理, 这替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
男性俱乐部
法兰西学士院有很强的性别意识, 院士都是男性。
1980年3月6日,法兰西学士院投 票选举一名新院士,以递补已故法 国作家罗歇•卡约瓦(1913—1979) 空出的席位。选女院士的阻力很大, 最后以出席人数35人的20票通过, 接纳女作家、翻译家、哲学家、历 史学家玛格丽特•尤尔瑟娜尔 (1903—)为新院士
《熙德》
高乃依的悲剧《熙德》突出表现 了这一特征。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 克为了家族利益,失去了和施曼娜 的爱情。又为国家利益,克服失恋 的痛苦,走上战场,拯救了国家。 他成为民族英雄,被人尊称“熙 德”。国王英明贤达,让罗狄克与 施曼娜结为夫妇。
本剧提出了放弃个人得失,以国 家利益为重的道德标准。
布瓦洛
理性主义美学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 古典主义的总结者和立法者
在文艺理论方面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的经验,写 成了诗体的理论著作《诗的艺术》(1647),成为古 典主义的法典。
理性是艺术的最高准则,提出理性、真、自然三 位一体的主张:为了求美就要求真,也就必须摹仿自 然。他所说的自然指的是体现在事物中的“常情常 理”,人性自然。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 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广 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
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 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 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 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2.古典主义产生的文化背景
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 专制国家。
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 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来巩固王权。
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2>建立绝对王权。 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 4>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高乃依
高乃依(1606— 1684)法国古典主义 悲剧创始人,出身律师 家庭,长期从事律师事 务。1629年开始创作。
代表悲剧《熙德》 (1636),《贺拉 斯》、《西拿》等。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基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 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 英雄。气势悲壮激越。
英雄悲剧
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 以公民义务战胜个人激情 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家庭幸福。 把爱情摆在次要地位。 情节动人重于心理描写,英雄气 概重于儿女情长。主张悲剧写重大 题材。
布瓦洛的美学原则
1﹒理性原则:要求文章要有理性, 情节要合情合理,文艺作品要体现普 遍存在的真理。
2﹒自然原则:要求故事要逼真, 性格要相称和一贯,人物要显示人性 的善恶。
3﹒道德原则:要求文艺必须有社 会教育意义。
古典主义悲剧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 家是高乃依和拉辛。
悲剧代表正统的古典主义
具体化的贵族意识,具有贵 族倾向。
理性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
文艺复兴是理性与热情相提并论。17世纪法 国是重理性轻热情。路易十四建立绝对王权,意 味着对一切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和精神领域的全 面控制。个人的首创精神、个人自由的任何表现, 都受到绝对的压制。
服从国家,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是个人的最 高美德。这时的个人,已不再是文艺复兴时代的 自由人,而是从属于规范和法则的人。约束力和 限制力表现为无个性的理性形式,个人应当服从 理性,应当按照理性的要求去做。
理性主义美学从理性出发,认为人与社会的 和谐是通过个人服从国家来实现的,目的是要严 守秩序,服从君主专制的国家机器。
因此,他们用理想主义、思辩性、几何学来 解释美、和谐、比例这些审美范畴。
明晰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征,局部与整体的 和谐是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基础。一切模糊不清的、 不明确的、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丑的。
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是1634年在首相黎世留的亲自 敦促和庇护下成立的,学士院的院士成了文艺界 中央集权统治的代表。为了使院士的身份成为社 会上作家和学者羡慕追求的对象,政府规定院士 的名额固定为40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的称号, 非得有一个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 另一人来补充。这种制度一直维持至今。
外国文学史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领导了古典主义运动,在18世纪领 导了启蒙运动,将法国推向了文化大国的地位.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和现实主义文学 中
到了20世纪,各种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 派别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classicism)含有“学古”与“法 上”两层意义,取法于古代上流作品,一直是各 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基本信念。
3.理性主义哲学
在17世纪,西方哲学史上出现了两大学派,英国 经验派和大陆理性派。
英国经验派包括16—18世纪的培根、霍布斯和洛 克,他们坚持外部世界是经验的基础,属唯物主义经 验论者。
贝克莱和休谟否认经验源于外界,认为外界是感 觉或表象的总和,欧洲大陆上法国的笛卡 儿、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等唯理论者的 统称。他们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强调只有用数学推 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认为真理的标准 是观念的清晰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