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2.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2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
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
赶材去料“四排:队1”93买6面年包苏的联主政要府原从因一是个地区收购稞 A麦.长,期每战千争克破付坏社给会农经民济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 B面.战粉时厂共时产,主则义政作策价导93致卢食布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请分析:他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 么?这样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工业落后的优现先实发;展重重工工业业是国防的基础。
三、现实与理想的合璧:斯大林模式 1、目的:为迅速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2、途径: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3、特点: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管理手段 排斥市场,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列宁当时面临哪两大难题?
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现实问题:“生存斗争”,新生政权可能被颠覆。
学习探究:
"面包会有的, 牛奶会有的,一 切都会有的。"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国齐外向武我装们干猛涉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国中内光反荣革牺命牲叛。乱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1、2思、考当并时回的答俄诗国中的面野临兽怎和样暴的徒经分济别形指什势么??
一、现实中的理想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经济严重匮乏。 2、目的: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余粮收集制;
(2)工业:推行工业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实物分配制。
小结: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实验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的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的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的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1“斯大林模式”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A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B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C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苏联的改革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C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A实行余粮收集制;B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C取消自由贸易;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内容:A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B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D废除实物分配制。

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3罗斯福新政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狂跌,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2015-08-05 高中历史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3、措施(1)实行余粮收集制(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评价(1)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2)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很多政策超出战时需要)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内容(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3)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4)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5)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年底,“苏联”成立。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评价(1)积极: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教案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教材优化全析]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一)苏联的成立和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1.苏联的成立(1)时间:1922年12月30日。

(2)组成: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

(3)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

合作讨论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1929年12月的一次讲话你怎么看待斯大林的这一观点?说明斯大林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而这一做法与后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给苏联的经济政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时间:1925年12月。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内容: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为重工业服务。

工业化方针的实施,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终止。

(三)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1.“一五”计划(1)时间:1928~1932年。

(2)成就: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

共新建15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48%上升到70%。

2.“二五”计划(1)时间:1933~1937年。

(2)成就: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在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

2.其特点是: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由中央政府统一制订,然后从上到下,按部门或地区逐级下达计划指标,计划指标的内容无所不包,从资金来源、物资供应到产品的数量、品种、销售,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大大小小的计划是指令性的,各行业、各地区都必须严格执行。

要点提炼苏联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它们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俄罗斯联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

高一历史必修“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高一历史必修“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高一历史必修“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一.教学目标二.重点与难点重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及其评价三.讲授新课导入:丘吉尔曾这样评价苏联的一位领导人,”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你们知道这位伟大任务是谁吗?他就是斯大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他的一些内容.新课: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背景a.苏联的建立1922.12.30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统一国家联盟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b.列宁逝世1924年一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问】:斯大林上台后为什么要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答】: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只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张.2.过程提出: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问】:苏联如何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业上取得了什么成就?与同时期的欧美经济发展相比较,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问题?【答】:制定了三个五年计划来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农业国.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变成世界工业强国,苏联的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社会注意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积极作用.【过度】:三个五年计划实施使苏联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建设阶段,在一五和二五实施过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讨论】:中国有没有实行过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现在实行什么经济体制?为什么要改变呢?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什么积极作用?【教师分析】:中国也实行过计划经济.但是现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给苏联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当时是和苏联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曾使苏联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取得巨大成就,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他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他是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他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他全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这一切,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过度】:苏联在工业上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那么在农业上呢?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集体化【问】:阅读资料回放,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何?【答】:全盘集体化现象原因: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二. 农业集体化运动1.农业政策发生变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到全盘集体化和消灭富农政策发生变化的背景:个体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问】:学思之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把农民的住房,小牲畜等强行收归农庄的过火行动,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退出集体农庄.【问】:农业集体化的失误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答】: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发展和失误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1932被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集体化基本实现.三. 斯大林模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制作一张表格来帮助学生把握斯大林模式:1.形成1936年的新宪法【活动】:组织学生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功【分析】:1.实施的必要性: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2.功:a.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b.为后来反法西斯胜利取得胜利奠定基础c.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不但扫除文盲,而且培养大批专家3.弊:a.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人崇拜盛行b.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货币关系的作用,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为该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些也是造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从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了什么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历史教训.【小结】: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的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日益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板书设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1.背景①苏联的建立②列宁逝世,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2.过程①方针提出②三个五年计划3.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二.农业集体化运动1.苏联农业政策的变化2.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和失误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2.功绩①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3.弊端①政治方面——高度专权,对于干部缺乏必要的监督,个人崇拜盛行②经济方面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效益低下C、牺牲农民利益,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4.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他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2.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二、农业集体化运动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2.主要表现3.评价重点:三个五年计划及取得的主要成就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及评价【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可采用谈话法,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提问。

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资料回放】、【学思之窗】指导学生阅读、思考。

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导入新课】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

社会主义的建设客观上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同盟。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统一联盟国家的成立,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推动了苏联各项事业的发展。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在介绍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上述国内背景后,教师指出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

从国际背景看,苏联的成立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建立,苏联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

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了解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1_赫鲁晓夫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1_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 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 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 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赫鲁晓夫改革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 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 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 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 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答案】 B
赫鲁晓夫改革
【典型试题】
2. 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 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 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 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 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赫鲁晓夫改革
【典型试题】
1.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
赫鲁晓夫改革
【典型试题】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 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 变 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 收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 域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知识要点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知识要点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知识要点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坚持从国情出发。

这些实践和探索都是既有成功,又会有失误。

基础知识一、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主要改革活动1.赫鲁晓夫改革(1)内容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2)结果及原因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的功过没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的自主权(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三是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比较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共同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失败的共同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国情认识不清(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斯大林模式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遭到严重 破坏 不利于思想 文化的繁荣
6、“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
西方模式(英 国)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 料所有 制 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 度 场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 度 内阁制、两党 制。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参与基洛夫一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 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由此开始,和斯 大林意见不一致也被指控犯有谋杀罪和叛国 罪而被害。 在军队中总共有4万多名军官遭迫害, 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 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 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 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 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8年末,大清洗 运动才逐渐平息。 西方材料估计有500万人受牵连, 30—40万人被处决。1936—1939年间, 有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5、评价斯大林模式:
方面 经济 当时形势 长远发展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 经济结构不合理; 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生 指令性计划使经 产力发展 济发展缺乏活力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 基础;
政治
文化
保证党的领导,发挥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的作用,政局稳定 能够统一全国人 民的意志
5、评价斯大林模式:
方面 经济 当时形势 长远发展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 经济结构不合理; 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生 指令性计划使经 产力发展 济发展缺乏活力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 基础;
政治
文化
基洛夫被暗杀 — 苏联“大清洗” 的导火索
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 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 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 钟 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 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 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斯大 林是当选委员中得票最少的 一个,缺票270张,而基洛 夫只缺3张。 斯大林对此感到十分震惊。 但是,基洛夫这位在党内外 深孚众望的领导人在1934年 12月1日被暗杀。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改革没有结合国情 2.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 3.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准备不足 4.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体制
1964年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3、评价:
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 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这两幅漫画反 映了斯大林模式有 何特点?形成的标 志是什么?并作简单 评价
苏联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
这一体制有何特点?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 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 经济。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思想方面: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
工农业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 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 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 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 高到1981年的16m2 。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D.促使了他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赫鲁晓夫大力 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 晓夫 在农 场视 察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 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 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 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 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 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 成为荒漠。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 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3_“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3_“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斯大林模式”
【典型试题】
3.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 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 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材料中“通常的”工 业化道路是
() A.以农业集体化为前提 B.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C.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D.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 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 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内容】
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 2.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里。
2.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
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
启 示: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斯大林模式”
【典型试题】
1.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 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 基础上,他开始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史料解读:斯大林模式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史料解读: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1.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我们是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工作和建设的。

这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和我国的建设将在我国经济体系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和冲突中发展起来。

这种矛盾我们是无法避免的。

这是一种范围,在这种范围内,两个体系即社会主义体系和资本主义体系必定进行着斗争。

此外,这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建设不仅要在它同外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立的情况下进行,并且要在我国内部各种不同的成分相对立的情况下,即在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相对立的情况下进行。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这样来建设我国的经济:使我国不致变成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品,使我国不致被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系中去成为它的辅助企业,使我国经济不是作为世界资本主义的辅助企业发展起来,而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发展起来,这种独立的经济单位主要是依靠国内市场,依靠我国工业和我国农民经济的结合。

──《斯大林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解读】这是1925年12月18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中,有关“苏联的内部状况”中“一、整个国民经济”的部分内容。

这份材料说明,斯大林对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与可遇见的客观现实的认识。

1.斯大林认为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工作和建设的。

这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和我国的建设将在我国经济体系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和冲突中发展起来。

这种矛盾我们是无法避免的。

”2.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客观现实是,“我国的经济建设不仅要在它同外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立的情况下进行,并且要在我国内部各种不同的成分相对立的情况下,即在社会主义成分同资本主义成分相对立的情况下进行。

”3.斯大林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是:“我们应该这样来建设我国的经济:使我国不致变成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品,使我国不致被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系中去成为它的辅助企业,使我国经济不是作为世界资本主义的辅助企业发展起来,而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发展起来,这种独立的经济单位主要是依靠国内市场,依靠我国工业和我国农民经济的结合。

高中历史必修2必背知识点2

高中历史必修2必背知识点2

高中历史必修2必背知识点2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胡佛政府政策失败的教训?
2、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影响、实质、成功的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两条道路?
3、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过程、实质、内容和影响?福利国家的含义、建立的背景、实质、发展过程和评价?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表现和作用?新经济的含义、出现的原因、标志和作用?
4、苏联经济政策调整过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和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内容、特点和作用?斯大林模式出现的原因、内容、特点、评价和吸收的教训?
5、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过程?吸收的教训?
6、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过程?美国如何确立经济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原因、标志、实质和作用?二战后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原因、标志和作用?如何评价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7、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的原因、表现?欧盟形成的原因、过程、实质和作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原因、标志、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的标志、实质和作用?
8、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原因、表现、进程、实质和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应对?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背景、标志、和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原因、影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知识要点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知识要点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知识要点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主要表现:经济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政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基础知识一、形成的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二、形成过程1.优先发展重工业(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2.农业集体化运动(1)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2)〖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三、评价斯大林模式1.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2.弊端:政治方面——(1)个人的高度专权;(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3.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史学论文: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0史学论文: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

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关于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斯大林模式问题的研究综述,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总结的:1.研究方法;2.定义;3.表现;4.产生原因;5.意义、后果;6.其他见解。

从这六方面进行分析,不可避免地会忽视有某些方面的问题,但会尽量做到全面分析。

一、研究方法:国内学界对于斯大林问题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现了史学研究的多样性。

其中主要的方法有下面几种:1.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问题是目前运用较多的方法,沈宗武认为,“研究斯大林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综合分析,所涉及的问题很多。

这要求研究者要有一个能透过现象洞察本质的研究方法。

唯物史观就是这样的一个研究方法论,它提倡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生活,去揭示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各种现象和发展趋势,从而揭示社会生活的实质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①同样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国内学者很多情况下有意无意都会在某点研究上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2. 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方法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思路。

在如今各学科的研究过程中,跨学科研究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能够方便学者更全面的深入分析各种理论问题,“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事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凭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不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对之作出全面的分析。

”②3. “应该拓宽视野,开拓新思路,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作用和弊端等。

”③斯大林模式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蒙性,把斯大林模式当作落后国家快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发展途径,将其放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上进行审视的做法是不可避免的。

二、定义:研究一个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此问题做初步的理解,即定义它。

关于斯①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②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③沈宗武《斯大林模式重评——必要性、方法及其他》大林模式的定义,通常的理解,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搞社会主义的那一套制度、方法等。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政治笑话:前苏联某一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前往一个集体农 庄视察,农庄工人以植树来欢迎上级领导的到来。工人们分 组干得热火朝天,突然这位领导觉得有两个工人干得不对劲。 前面一个工人用铁铲一铲一铲挖出一个大坑,后面一个工人 接着又一铲又一铲把挖出的泥土铲回坑里,把坑填平。如此 周而复始不知疲倦。这位领导觉得蹊跷,就问这两个工人为 何这般?那两个工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貌岸然:放树苗的那 位工人今天没来上班。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斯大林
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国家 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
工业生产总值 机器制造业
1928 5 4
1937 2 2
③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913
1928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 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 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 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 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 经济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知识归纳总结

2-7-1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国内叛乱、国外干涉②经济极度困难2.目的①克服困难,巩固苏维埃政权②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③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普遍义务劳动制⑤分配原则:配给制4.评价①是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②许多政策超出了展示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1921年春我、发生严重政治经济危机③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原因①战时共产主义引发的经济政治危机②该政策不适应与恢复发展经济新形势的要求2.内容①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接触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③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②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③探索出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三、苏联的成立1.时间:1922年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3.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后增加至15个)四、斯大林模式1.内容特点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2课nbsp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2

第2课nbsp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2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一五计划”、农业集体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基本概念;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知道学生阅读教材内外的资料,从多角度地认识、解释历史事物,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探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苏联建设成就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建议】将“斯大林模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分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作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地位四个角度进行教学,重点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评价(包括历史用作与地位)。

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问题式教学结合的方式。

【重点难点】1、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2、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教学准备】进行教学设计,设置相关问题,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分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有关十月革命、苏联国旗、国徽的图片,播放苏联国歌)师:请问这组图片分别代表了俄国历史上的哪些重大事件?师: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成立。

师:这些重大事件与哪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生:列宁,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

师: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

因此,列宁和斯大林等人在不同时期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最全版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最全版

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最全版人教版必修Ⅱ三维同步:第七单元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目标解读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底,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新宪法的制定,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这一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

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课堂大检查一:选择1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间的()A、1925年 B1928年 C、1936年 D、1924年2、苏联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A、优先发展重工业B、发展轻工业C、把农业放在首位D、发展国防工业3、苏联成为世界山故意个工业强国是在()A、一五计划完成B、二五计划完成C、三五计划完成 D、四五计划的完成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区别是()A.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5.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是()A.执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进行C.农、轻、重协调发展D.实行余粮收集制6.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7.对苏联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B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8、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A、优先发展基础工业B、优先发展重工业C、优先发展机械工业D、优先发展电器工业9、、对农业集体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违背了农业的意愿B、与生产力的水平不相适应C、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D、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二:问答10、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有哪些?综合二级跳11、导致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的原因是A、党在农村基本任务的变化B、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C、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D、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的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被没收,并被判处徒刑12、根据上述资料回答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精神B、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农业集体化的精神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精神13、这种做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B、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以体现C、使农村的剥削现象得以消灭D、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4、1936年所以新宪法的颁布之所以之所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主要是因为A、它宣布苏联为社会主义主义国家B、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C、它规定了民主自由权利D、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苏维埃15、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B、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C、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必然结果D、使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6、下列有关苏俄与中国革命胜利后所推行的政策分析正确的是A、两国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方式完全相同B、对私人资本都采取了赎买政策C、两国在一段时间内对资本主义都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为国家服务D、两国都建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7、下列事件发生在1928年的有①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②苏联开始进行计划经济建设③俄共(布)改为联(共)布④苏联宣告成立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8、(03汕头)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探究延伸19: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书和人一样,也是有性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1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原因:①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②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③苏共二十大召开(2)措施:①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根本突破。

◆ 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 80年代中期。

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原因:为了缓解经济困难。

(3)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4)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不断下降;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勃改革的区别①赫和勃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②赫和勃改革在政治体制上没有突破,且都强调坚持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而戈在政治领域的改革最终放弃了党的领导,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知识点2理解布雷顿森林会议,识记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1、含义: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知识要点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主要表现:经济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政治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基础知识
一、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
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2.农业集体化运动
(1)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三、评价斯大林模式
1.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弊端:
政治方面——(1)个人的高度专权;(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3.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