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院关于做好中央政府采购网网上注册工作的通知-

中国科学院关于做好中央政府采购网网上注册工作的通知-

中国科学院关于做好中央政府采购网网上注册工作的通知

正文:

---------------------------------------------------------------------------------------------------------------------------------------------------- 中国科学院关于做好中央政府采购网网上注册工作的通知

院属各事业单位:

根据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关于举办2007年采购人政府采购信息管理系统培训班的通知》(国机采字〔2007〕15号),为做好中央政府采购网网上注册(以下简称网上注册)工作,结合我院情况,现对网上注册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为规范网上注册工作,请各单位认真填报政府采购相关资料表,加盖单位公章后于8月27日前报我局财务资产处,同时发电子邮件至****************.cn,院将根据本表为各单位统一办理网上注册。今后各单位不需再单独办理网上注册,各单位原在网上注册的信息随后将被删除。

本表中注册人的相关信息,各单位应按1名在院备案的政府采购联系人(见附件)的相关信息填报。

院为各单位统一办理的网上注册系统自注册人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形式收到网上注册用户名、密码时启用。

二、为加强单位内部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统一管理,院将根据各单位本次上报的政府采购相关资料表,授权注册人为本单位中央政府采购网系统管理员(以下简称系统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应按照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制定的“中央政府采购网系统管理员授权委托书”行使其职责。系统管理员在行使对本单位其他操作人员进行管理的职责时,只将查询价格的权限分配给本单位有关操作员。系统管理员及有关操作员应对系统密码负有保密责任。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简介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简介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该所创建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一个力学多分支学科的、以基础性研究为本的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具有相当影响。钱学森、钱伟长为力学研究所第一任正、副所长,已故副所长郭永怀曾长期主持工作,继任所长郑哲敏、薛明伦,现任所长樊菁。该所设有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工程科学研究部和技术发展研究部。根据国家建设对力学提出的需求和力学学科发展前沿,力学所突出“微系统科技”、“气动科技”、“微重力科学”、“重大工程”4个方面的重点科技领域,布局8个主要研究方向。

简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1956年成立,是以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思想建所的综合性国家级力学研究基地,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钱学森、钱伟长为第一任正、副所长;郭永怀副所长曾长期主持工作;继任所长为郑哲敏、薛明伦、洪友士,现任所长樊菁。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

力学所共有在职职工近400人,其中科技人员28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2],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近6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110余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

力学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力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在学研究生344人,其中博士生139人、硕士生205人,在站博士后21人。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力学所加强空天、海洋、环境、能源与交通等重要领域的科学创新和高新技术集成,以“微尺度力学与跨尺度关联,高温气体动力学与跨大气层飞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海洋与环境、能源与交通中的重大力学问题,先进制造工艺力学,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等”为主攻方向,力争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中國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研究工作(1956-1966年)

中國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研究工作(1956-1966年)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指导下,从无到有建立,并在初期发展阶段做了许多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有关的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而国内迄今尚无人对这段力学所史进行专门研究,因而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初期发展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具有深刻意义。

力学所区别于科学院其它研究所,它不仅针对国家需求解决各种工程难题,而且还做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科学研究所。其初期发展阶段更是以“任务带学科”,不仅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力学是技术科学的思想。

初期发展阶段的力学所,虽然在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中有许多成果,但在不同时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和政策的失误,也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对这个阶段的力学所曲折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在今后的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的科学家,为了科学攻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因而还原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精神面貌,能充分发挥科技史的教育功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科学家学习。

二、研究范围

1、本文研究的历史时间跨度:1956-1966年。

2、本文研究的重点:力学所初期发展阶段的国防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应用技术研究。

三、现有研究成果与当前研究状况

(1)现有研究成果:

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发展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历史回顾上。目前公开发表的文章主要有:

1、张秀琴的《力学研究所》简单回顾了1956-1986年力学所的发展与贡献。——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期,1986年。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1943年 R.Courant(库郎)从数学上提出有限元思想,20世 纪50年代,J.H.Argyris(阿吉里斯),R.W.Clough(克拉夫) 等从复杂结构分析发展了有限元雏形。1960年克拉夫首次采用 有限元名称。O.C.Zienkiewicz(辛凯维奇)等对有限元法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冯康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基于 变分方法的差分方法,即独立提出了有限元法。
1956,Irwin提出应力强度因子参数和断裂韧性概念,建 立了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准则,奠定了线弹性断裂力学基础。
1960,Dugdale提出窄带屈服区模型。 1963,Paris提出疲劳裂纹扩展公式。 1968,Rice建立J积分理论,Hutchinson, Rice, Rosengren提出弹塑性裂尖HRR奇性场,建立了弹塑性断裂 力学基础。
各研究所和院部机关要充分认识试点三期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认真抓好开局,切实防止“走过场”。一是研究所要在上半年完成试 点二期自评估工作,全面检查试点目标和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二是 从本单位改革发展实际出发,结合科技创新基地发展战略规划,制定 目标高远且切实可行的科技发展规划和试点三期方案。2019年下半年, 由院领导牵头,组成若干以管理专家为主的考核评估组,通过现场考 察,提出研究所试点二期验收意见,评审其试点三期方案。在此基础 上,分批完成研究所进入试点三期的审定工作。根据核定的创新岗位 数、实际承担各类科技项目经费的年人均当量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 分三档核定研究所2019年基本运行费和基本科研费。

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关于下达院属各单位科技副职岗位职数及相关问题的通知

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关于下达院属各单位科技副职岗位职数及相关问题的通知

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关于下达院属各单位科技副职

岗位职数及相关问题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科学院

•【公布日期】2001.03.02

•【文号】人教字[2001]43号

•【施行日期】2001.03.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

正文

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关于下达院属各单位

科技副职岗位职数及相关问题的通知

(人教字[2001]43号)

院属各单位、院机关有关部门:

派遣科技副职工作是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我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全面推进的第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按照院党组的要求,加大科技副职的选派力度,选派100-120名高质量的科技副职干部到地方任职,实现今年我院科技副职在任总数达到200名的目标。同时,今年也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副职工作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和发挥研究所、科技副职干部为地方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积极性,为科教兴国做出新的贡献。为便于院属各单位掌握科技副职选派进度,现将“院属各单位科技副职岗位职数(以下简称科技副职岗位数)下达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0l年起对派遣科技副职分配计划进行改进,院只一次性下达院属各单位科技副职岗位职数,不再下达年度派遣计划。各单位按此指标设岗选派,并主动

安排任期结束后的续派工作。未下达科技副职岗位职数的单位,请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做好科技副职人选推荐工作。

二、此次下达的院属各单位科技副职岗位数是按照2000年底各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0.4%为基数(相当于进创新基地人数的1%左右)分配。不足l人的按照l 人计算,超出4人的按4人计算。按此规模,全院可达到200名在任科技副职干部,按任期2年计算,五年内达到全院累计派出l000名的宏观目标。我们希望应用技术及开发力量比较强的单位尽可能适当多派。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

(最新版)

目录

1.中科院力学所简介

2.凌博闻个人背景与评价

3.凌博闻的贡献与成果

4.社会对凌博闻的评价与影响

正文

一、中科院力学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力学所)成立于 1956 年,是我国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该所以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为己任,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高技术研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科院力学所已经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凌博闻个人背景与评价

凌博闻,出生于 1980 年,自幼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他于 2002 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力学专业。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2006 年,凌博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中科院力学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力学专家杨振宁教授。2009 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继续在中科院力学所攻读博士学位。

三、凌博闻的贡献与成果

凌博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杨振宁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关于湍流研究的课题。经过深入探讨,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湍流现象,并将其命名为“类壁湍流”。这一发现为湍流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被

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凌博闻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为我国力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社会对凌博闻的评价与影响

凌博闻因其在湍流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凌博闻曾获得多个奖项,如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彰显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俞刚研究员简介

俞刚研究员简介

2015年6月份科普论坛报告会

主讲嘉宾:俞刚研究员

报告题目: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快,

——从高超声速推进谈起

报告时间:2015年6月19日(周五)上午9:00

报告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报告厅

(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西北门进入)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报社

俞刚研究员简介

俞刚,研究员, 1938年4月27日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数学力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从事过爆炸力学、气体动力学动激光等研究。1980和90年代初受邀先后去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以及普林斯顿大学航空系从事超声速气流混合、燃烧、冲压加速器等合作研究。1992年回国后获得863高技术计划的资助,建成国内首个超声速燃烧实验室和高超声速推进实验室,从事超声速燃烧和高超声速推进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数十篇论文,在国

际上占有一席之地。1996年获863计划10周年先进集体奖。期间先后两届被聘为863航天高技术先进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专家和总装备部火箭专业组专家, 2003年退休反聘至今。

“科普论坛”报告要点

2015.06.19

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快

——从高超声速推进谈起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俞刚研究员

一、通过简单回顾飞行器从低速到高速历程中的一些关键人和事,分析说明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性能特点。

二、介绍一种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系统。通过美国高超声速研究机(HRE)、国家空天飞机(NASP)、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飞行试验X-43A、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飞行试验X-51A等具体案例的成败分析,说明这种推进系统坎坷不平的发展道路与来之不易的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组织与实施

中国航天事业的组织与实施

06
中国航天事业的挑战与对策
技术挑战
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01
中国航天事业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仍受制于人,需要加强自主
研发和创新能力。
技术更新换代迅速
02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天技术也在快速更新换代,需要不断
跟进和学习新技术。
技术安全保障不足
03
航天技术涉及国家安全,需要加强技术安全保障措施,防止技
科学管理,质量第一
科学管理
中国航天事业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规范,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同 时,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科研效率和成果质量。
质量第一
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 检测手段,确保航天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强质量文化的建设,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和责任 感。
中国航天事业注重自主创新,鼓励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参与国际 航天合作,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开放合作
中国航天事业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推进航天技术的发展。通过合 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已成功发射了多颗北斗导航卫星 ,建成了覆盖全球的卫星导航网络, 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广泛的定位、导 航和授时服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研究院一览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研究院一览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各研究院一览表

北京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力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化学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遥感卫星地面站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地球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

外语系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心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电工研究所软件研究所

国家科学图书馆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微电子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青藏高原研究所光电研究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

上海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天文台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南京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

合肥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武汉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

中科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

中科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是科研机构中重要的力量,他们在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将以中科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为切入点,详细介绍这一岗位的相关信息,包括职责、要求以及发展前景等。

一、中科院力学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力学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力学所主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助理研究员岗位职责

中科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主要负责以下工作:

1.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2.协助课题组长完成研究任务,撰写科研报告;

3.参与学术交流,提升自身学术水平;

4.指导研究生,培养科研人才;

5.完成所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助理研究员任职要求

1.具有博士学位,力学及相关专业;

2.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职业道德;

4.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写作和交流能力;

5.身体健康,能胜任科研工作。

四、发展前景

中科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岗位为优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助理研究员在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后,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晋升:

1.评选为副研究员;

2.获得科研项目资助,提升自身学术地位;

3.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拓宽学术视野;

4.担任研究生导师,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

五、薪资待遇

中科院力学所助理研究员的薪资待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同时提供以下福利:

1.享有国家规定的五险一金;

2.提供住房补贴或周转房;

3.提供科研启动经费;

4.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

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C)

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C)

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NMLC)

开放课题管理规定(2004年度)

一、总则:

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是中国微重力科学的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微重力环境下的流体物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开展以上领域间的交叉学科的研究是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特点。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的运行机制。为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欢迎国内、外的科技人员通过申请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研究课题、自带研究题目或经费等多种形式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二、课题申请

1、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每年发布《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2、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接受研究集体和科技人员在指南范围内申请课题。

3、申请者填写《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课题申请书》,一式2份,并按规定期

限交国家微重力实验室。

4、每项申请周期为1年。

5、优先支持与本实验室人员合作研究的申请人。

二、课题审批

1.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课题申请书》进行初审。

2.由室务会议审议确定批准的课题,并签订合同书备案。

三、课题实施

1、课题结束,课题负责人向实验室提交总结报告及已发表论文的单行本或

复印件,实验室根据完成论文情况,给予一定奖励经费。

2、重点资助利用实验室已有的仪器设备,特别是落塔落管设施。凡使用实

验室设备的,提出具体时间,课题组予以安排。实验室资助设备运行费

及计算机时费。

3、以开放课题完成的工作发表论时,需署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

微重力实验室,”,英文名为“National Microgravity Laboratory/CAS,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科院力学所 博士后流动站

中科院力学所 博士后流动站

中科院力学所博士后流动站

中科院力学所博士后流动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科研学术交流

平台。作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下属单位,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任

务是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博士后研究人才,推动国内力学领域的科技创

新和发展。

在中科院力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们可以充分发挥

自己的科研潜力,与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流动站为博士后们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平台,拥有国内外一流的研

究设备和实验环境,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支持。

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力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等,涉及到航空航天、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

领域。博士后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科研兴

趣和专长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流动站也鼓励博士后们进行创新性

研究,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中科院力学所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们可以积极参与各类学术

交流活动,包括学术报告、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学术交流等。这些活

动不仅可以提高博士后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还可以扩大他们的学

术影响力和人际网络。

博士后流动站还注重培养博士后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他们提

供了许多科研培训和学术指导,帮助博士后们提高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流动站还鼓励博士后参与科研

项目申报和科研成果转化,培养他们的科研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在中科院力学所博士后流动站的培养和研究工作,博士后们

可以获得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学术成果,提高自己在学术界的竞争力和

影响力。同时,流动站也为博士后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人事教育处公开招聘管理人员启事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人事教育处公开招聘管理人员启事

中国科学院⼒学研究所因管理⼯作的需要,依据《关于印发的通知》(科发⼈教字〔2006〕142号)有关规定,⼈事教育处公开招聘助理1名。

1、岗位职责

(1)⼈⼒资源管理(离退休事务);

(2)负责离退休办公室⽇常事务⼯作;

(3)领导交办的其它⼯作。

2、任职条件

(1)⼈⼒资源管理或⼒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共党员;

(2)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沟通协调、语⾔表达和⾏⽂能⼒,熟练使⽤word、excel等office办公软件;

(3)热爱离退休管理⼯作,耐⼼、细⼼,责任⼼强,有较好的亲和⼒;

(4)年龄40周岁以下,⾝体健康,有机动车驾驶执照,特别优秀者条件可适当放宽;

(5)有⼈⼒资源或离退休事务管理⼯作经验者优先;

(6)⾮应届应具有北京户⼝。

⼆、岗位待遇:按照⼒学所有关规定执⾏。

三、报名要求:

1.报名截⽌时间为:2011年11⽉30⽇。

2.应聘者须提供以下材料:

(1)岗位应聘申请表(附件下载);

(2)学历、学位证书、⾝份证和有关技能证书复印件;

(3)获奖证书复印件;

(4)论⽂、专利、专著⽬录及代表性论著。

3.特别说明:

(1)应聘⼈员需能在2012年按时到岗、全职参加⼯作;

(2)如为应届⽣,需在2012年8⽉底之前按时拿到学历学位证书、派遣证;

(3)邮件标题请按照“姓名-性别-专业-毕业学校-学历-毕业时间-应聘岗位”填写,否则系统会⾃动过滤。

4.有意者请将申请材料于2011年11⽉30⽇前⽤电⼦邮件发送或寄到以下地址,来⼈恕不接待。经初审后,通知⾯试。

四、联系⽅式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15号中科院⼒学所⼈教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一览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一览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一览表

北京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力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遥感应用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遥感卫星地面站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

外语系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动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上海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

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南京

紫金山天文台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

合肥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武汉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武汉植物园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广州

广州化学研究所

沈阳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长春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

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

理研究所

西安

国家授时中心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

究中心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

地球环境研究所

兰州

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兰州地质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公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公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公告

(第 20号)

(2011年7月7日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7月7日会议审定通过,研究生院决定授予杨森等3777名同学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名单、培养单位、学位证书编号如下:

魏宇杰:材料人 经得起检验

魏宇杰:材料人 经得起检验

魏宇杰:材料人经得起检验

邓杰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12(000)013

【摘要】魏宇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完员。1997年北京大学力学系本科毕业,2000年中科院力学所硕士毕业后作助理研究,2001年成为麻省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生,200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布朗大学

工程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2010年1月在阿拉巴马大学机械工程系任助理教授,2010年2月成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研究员。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邓杰

【作者单位】《科学中国人》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F123.7

【相关文献】

1.无机功能材料的先行者——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宇杰教授 [J], 何庆惠

2.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巾帼教授——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宇杰教授 [J], 肖延胜

3.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J], 江婷婷

4."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深度解读 [J], 关锋;唐平

5.诗歌要经得起人民检验 [J], 胡丘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力发人教字〔2007〕13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07〕207号)的有关规定,为实现我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我所科技发展的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围绕我所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按需设岗、职数控制、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管理规范的原则,按照院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科学设置各类岗位。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所在岗人员。所级领导干部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岗位类别与岗位等级

第四条我所设置创新岗位和项目聘用两种岗位,分别包括科技、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

第五条科技岗位是指各实验室(研究部)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我所科技岗位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岗位。

科技岗位执行自然科学研究系列或工程技术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第六条支撑岗位是指为我所科技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性工作的岗位,主要设置在实验平台技术支撑、实验室(研究部)学术与行政助理、网络与图书信息保障、学会期刊出版等岗位。

支撑岗位主要执行专业技术系列中的工程技术系列、实验技术系列、图书资料和出版系列等专业技术岗位,也包括工勤技能系列岗位。

对兼有管理职责要求的支撑岗位,确因工作需要,也可执行职员系列。

支撑岗位的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

表1)。

第七条管理岗位是指职能部门承担领导职责或管理职责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主要执行职员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对兼有专业技术职责要求的科技管理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为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会计、审计等国家有职业资格要求的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

第八条项目聘用岗位系列的设置与等级同上述创新岗位,但原则上,不设置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五级及以上职员岗位。

第三章岗位结构比例

第九条创新岗位中科技、支撑与管理三类岗位的宏观结构比例为70%、20%、10%。

第十条创新科技岗位(含执行专业技术系列的管理岗位)中,高级科技岗位(专业技术一至七级岗位)的比例占科技岗位总数的70%,正高级岗位(专业技术一至四级岗位)不超过高级科技岗位总数的40%。其中:正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为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宏观结构比例为2:4:4;

副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

中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4:4:2;

初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8:2。

第十一条创新支撑岗位中,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七级岗位)不超过支撑岗位总数的50%,正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四级岗位)不超

过高级支撑岗位总数的15%。其中:

正高级支撑岗位中,专业技术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7;

副高级支撑岗位中,专业技术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

中级支撑岗位中,专业技术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4:4:2;

初级支撑岗位中,专业技术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8:2。

第十二条创新管理岗位(含执行职员系列的支撑岗位)中,四级及以上职员岗位(含所、局领导)按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五级职员岗位不超过管理岗位中职员岗位数的25%,六级职员不超过28%;七级职员、八级职员、九级职员岗位之间的比例为4:4:2,不设十级职员岗位。

第十三条项目聘用岗位中,科技、支撑和管理岗位的宏观结构比例为6:3:1。

第十四条项目聘用科技岗位(含执行专业技术系列的管理岗位)和支撑岗位中,不设正高级岗位。科技岗位中,副高级岗位不超过科技岗位总数的30%;支撑岗位中,副高级岗位不超过支撑岗位总数的25%。科技岗位、支撑岗位中副高级、中级、初级各岗位内的等级比例与创新岗位相同。

第十五条项目聘用管理岗位(含执行职员系列的支撑岗位)中,不设五级及以上职员岗位,六级职员岗位不超过职员岗位数的25%。七级职员、八级职员、九级职员岗位之间的比例为4:4:2,不设十级职员岗位。

第十六条工勤技能岗位(含创新岗位和项目聘用岗位)中,技术工二级及以上岗位占工勤技能岗位的5%,技术工三级岗位占50%。

第四章岗位任职条件

第十七条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在满足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任职资格的基础上,岗位任职条件以能力、贡献为主。对有职业准入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须同时满足职业准入要求。

第十八条竞聘科技、支撑和管理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

件:

(一)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二) 遵守中国科学院章程;

(三) 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

(四) 学风端正,科学态度严谨,爱岗敬业;

(五) 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六) 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第十九条竞聘自然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实验技术、职员和工勤技能等系列各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各岗位的任职条件(见附表2)。其中:

(一)自然科学研究系列中研究员各等级岗位任职条件

1. 研究员四级岗位应同时满足以下任职条件:

(1) 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和较深厚的研究工作积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并被同行引用,且至少有4篇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

(2) 对国家需求、重大工程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做出重要贡献,并能完成高水平的研究报告(须通过所学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

(3) 为国家、院重要科技项目或等效项目中子课题的负责人;

(4) 具有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经历;

(5) 具有独立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6) 任副研究员满5年,年度考核合格;

(7) 1991年(含)以后参加工作的应具有博士学位。

2.研究员三级岗位应同时满足以下任职条件:

(1) 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具有本学科系统的研究积累,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或关键技术成果,或在解决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提出了有价值的新思路或新方法;

(2) 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好的客观评价;

(3)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或主要骨干主要参与过国家、院重要科技项目或等效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