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__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3篇《论语》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教学课时共3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明确__的主要内容。

2、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知道《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记住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从前有位老师,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

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

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他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

”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他无言以对。

他惭愧地对他的学生说,我不如那个孩子,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二、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__,明确字音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一箪()食9、曲肱()而枕之10、博学而笃()志四、朗读课文,注意句子节奏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

如:为矣罔殆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

(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则:吾:日:三:省:为:谋:忠:交:信:传:习:翻译本则()3、第三则:故:知:可:以:为: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0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0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0篇)教学目标:1、积存“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精确流畅地朗读并娴熟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预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日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许多许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今日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

(PPT2:“论语”。

)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

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

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推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

思索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

思索并答复前后三句的关系。

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爱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番,捕获感受)六、共享感受(围绕三方面)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七、完毕语:同学们,让我们积存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把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

《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

《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1、《论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初步培养朗读,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习“愠,君子,罔,殆,省,弘毅”等文言实词的含义,熟练背诵全文,训练文言文语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自我解疑以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疑点难点的能力,加强其课堂参与意识,学习总结“留,删,增,换,调”等翻译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学习方法,态度及为人修养,对照反省自己。

【基本设想】1、以朗读促理解,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做独立思考,联系本人实际,以加深体会。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书籍,登录网站,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利用课下解释及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交流收集材料,创设阅读情境(课件片头:古典音乐伴奏,背景为竹简滚动,孔子不同画像轮流出现。

)曾听过山东一位副省长非常自豪地这样向媒体宣传山东:“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

”看来,孔子真不愧是我们山东的“品牌”人物。

我们身为孔子的老乡也是倍感荣耀,那你对咱们这位光辉而伟大的老乡又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庙朝圣,“半部《论语》治天下”,其貌不扬却倍受尊崇,早年虽有抱负却不得伸展,儒家创始人……)大家想亲身聆听这位伟大教育家的谆谆教导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十则。

(设计意图:利用孔子是山东老乡这一激趣点,吸引学生,培养其课堂参与意识,并注意把课文与多媒体网络有效链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三、疏通文意,扫清障碍背诵格言,名句。

对照自我,找差距。

(设计意图: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有知识能力,有情感态度,便于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

)四、朗读感知1、扫清字音障碍:抽生读,注意语音,停顿,重音,语调,语速。

重点字词,如:不亦说乎三省诲女是知也的读音应讲解清楚。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论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解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同学的心情。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老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别句式:四、朗读指导1.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一次,老师订正同学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同学齐读课文。

3.抽二个同学朗读,众评。

留意:引导同学留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同学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留意古今义的不同。

(8)留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别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老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同学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现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订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同学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

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预备活动肯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论语》十则(其次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论语》二则(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论语》中的两则原文及其翻译。

3、学习《论语》中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4、理解《论语》中的描写方式和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深入理解两则故事。

难点:剖析《论语》中一些深入理解的词汇、掌握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学生最在意的事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逐渐转移到本课话题。

3、大致介绍一下《论语》和作者孔子的背景。

第二步:短文阅读1、分组阅读《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原文,然后互相讲述各组的读后感。

第三步:交流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寻找两则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重点讲授关于“学”,“友谊”的思想。

2、解释《论语》中一些比较深奥的词汇,比如“内省”、“认知”等词汇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第四步:思考拓展1、让学生思考:“学习”和“友谊”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是什么。

2、让学生和家长们协作完成一份短篇作文,写出有关自己深受启发的人或学习经历,或者自己的友情经历。

第五步:巩固提高1、继续引导学生探索《论语》中的哲学思想,进一步扩充知识面。

2、分组进行口头演讲,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述能力。

让学生通过演讲来梳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掌握好足够的知识点。

四、教学后续1、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如何实践《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2、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继续深入推进相关知识的探索。

3、通过反复讲授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记忆与消化能力本文针对初中生开展《论语》的教学,以学习与友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原文、交流讨论、解释词汇、思考拓展和口头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论语》中的思想,拓展知识面,提升表述能力和记忆消化能力。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2. 掌握《论语》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2.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3.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建立桥梁。

2. 帮助学生掌握把书本知识融入实际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1. 《论语》的历史和地位。

a. 介绍《论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b. 说明《论语》的地位和作用。

2.《论语》十二章的意义和主题。

a. 介绍《论语》十二章的主题和内容。

b. 谈论十二章的意义和作用。

3. 多维度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a. 孔子的教育思想。

b. 孔子的政治思想。

c. 孔子的行为准则。

d. 从多个角度分析孔子的思想和教诲。

4. 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诲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a. 帮助学生分析清楚现实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解决方案。

b. 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价值。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意义,引导学生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探讨和分析。

2. 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入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分组演示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演讲和展示。

六、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

2. 读懂《论语》十二章。

3. 组织小组展示。

4. 学生写一篇文章探讨孔子的价值观和如何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七、评价方法1. 通过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合格率和作业完成质量评测学生的工作态度和领会程度。

3. 学生报告和展示的评分,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效果1. 学生了解了《论语》十二章的历史和地位。

大学论语_公开课_教案

大学论语_公开课_教案

标题:大学论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名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2. 《论语》中的名句解析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探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探寻其中的智慧。

2. 新课内容:首先,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

让学生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观念。

接着,解读《论语》中的名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3.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探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

例如,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论语》名句,并解释其理由。

通过互动,培养学生对《论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论语》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论语》的智慧,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论语》中的名句,理解其意义。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论语》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论语》中名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论语》道德观念的认同和实践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论语》的价值,认识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论语》 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论语》 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论语》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论语·问孝》。

2、了解《论语》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读《论语》的人生生不息。

3、结合《论语·问孝》的言论,能说出自己对“孝”的理解;结合课堂上的讨论,初步正确地把握“孝”,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重难点】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孝”的认识,能够关注生活细节,懂得用自己点滴的行动向长辈表达孝敬。

【教学准备】熟读《论语·问孝》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预热:1、出示图片,自由交谈。

出示孔子图片,生简介孔子、《论语》。

【板书: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观看视频,切身感受。

①师: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活动,这说明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08年的奥运会上,我们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

【播放视频】②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重温了2008年奥运会盛典的一个片段,从你们专注的眼神中,老师知道,你一定有话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诵的是论语,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等。

一、猜汉字,明字理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师出示几个汉字,看看谁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个婴儿,他的脑袋很大,举着小手,样子很可爱。

是什么字呢?老:像一个驼背、伸手、扶杖、头戴大帽的老人。

会是什么字呢?孝:像一位面朝左、长着头发的驼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着老人。

【板书:孝】小结:“孝”——会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会意为孩子搀扶老人在行走。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

《论语十二章》课堂教案教学设计5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时】三课时【预习作业】诵读课文,生字注音,依据注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论语》教学设计15篇

《论语》教学设计15篇

《论语》教学设计15篇《论语》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论语》教学设计1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论语》和孔⼦,掌握常⽤的⽂⾔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3、感受古⼈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教学过程 ⼀、导⼊激趣 由《论语》和孔⼦直接导⼊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感知 1、学⽣范读,读毕师⽣评点,明确⽂⾔⽂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只懂道理⾏吗? 不⾏,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则》简案,初中⼀年级语⽂教案《《〈论语〉⼗则》简案》。

拖得太久也不⾏,还要经常、按时练习。

这⾥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有门徒三千,来⾃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样,有早的有晚的,孔⼦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意? (3)“君⼦”指的什么⼈?孔⼦认为,什么样的⼈才配称作君⼦? (4)这段话都⽤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是什么⼈? (2)曾⼦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下吗?(有不懂的地⽅可以提出来) (3)学⽣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致能照应哪句话?《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标 1、了解相关的⽂学常识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为政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掌握《论语》中的相关名句和典故;3.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为政才能。

二、教学重点:1. 《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相关名句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 讲授法:通过讲解、解读名句和典故,阐述“为政才能”的重要性;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典故,并探究其含义和启示,例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讲授:教师简要介绍《论语》中的“为政篇”的背景和内容,并解读其中的名句和典故,例如:“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名句和典故对于“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论语》中的“为政篇”的主要思想和对于自己的启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讨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4. 情景模拟:根据《论语》中的名句和典故,设计情景模拟活动。

例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各种不同的政治情境,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为政才能”的重要性,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为政才能”来解决问题。

五、巩固与拓展: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论语》中“为政篇”的读后感;2. 探究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史书和其他哲学著作,深化对“为政才能”的理解,并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名句和典故,引导学生探究“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通过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生字,2、理解、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4、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难点:读琉通文意,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同学们,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二、关于孔子的资料助读投影显示:孔子(公元筋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尊为圣人。

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倦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1、同学先慢读全文。

2、播放朗读录音磁带,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l)正音释义①论语lun);②女,音ru、同‘、汝”,你;③是知也:知,音Zhl,同’智”,智慧;④其:他们、他们的;⑤子日:孔子说,日:说;⑥诲:教导;⑦好古:爱好古代文献;⑧敏:聪敏,敏捷;⑨温故而知新:温习好学过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沮故l而知新,四、疏通文意、1、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l)第一则:三人:几个人。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篇一:论语六则-教学教案【经典教例】[教例简述]教师第一次定向:同学们,我们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诵读课文,分“则”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1.诵读。

2.逐“则”落实,教师顺势将六则语录按内容分类,将“而”的例句按用法分类。

3.自由背诵。

4.分“则”背诵。

5.背诵比赛。

6.全班齐背。

教师第二次定向:请同学们拿出活页式分类笔记,用10多分钟的时间,整理课堂笔记。

同学们进行操作,撷取课文内容,分类做好笔记。

大体有——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3.在“文言虚词”类记下:4.在“名言警旬”类记下: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

[评析]这个教例的“眼”,在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课堂笔记”。

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是学法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

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亟需我们用创造性的作法去填补。

“分类式课堂笔记”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优点在于:1.变单课式笔记为知识块式笔记,眉目清晰,知识量充沛。

2.变学生在单课笔记中的“记录员”身份为分类整理的“操作员”身份,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3.变单一利用课文材料为多角度利用课文材料,课文材料因此而增值。

4.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检索能力。

5.有利于单元小结、综合复习乃至毕业、升学考试的总复习。

只要坚持分类积累,复习课中这些资料会令人爱不释手。

说的好处愈多,作教师的我们就会愈感到不安,我们反思:在传统的作法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上,其利用价值到底如何学习笔记,这块在教学中永远占有相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一生的知识天地,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得不到开发性的研究篇二: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教学设计《论语六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6篇)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再出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感悟方面的收获。

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补充。

三、教师补充。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四则论语2、学生分别背诵。

3、全体背诵。

五、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

读书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学而不思……《论语》四则为学学习态度吾日三省吾身上《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注释,结合自己的体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点: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累计74课时月日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能初步感学习古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

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

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ﻫ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ﻫ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ﻫ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ﻫ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ﻫ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ﻫ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ﻫ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ﻫ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ﻫ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ﻫ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ﻫ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ﻫ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ﻫ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ﻫ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ﻫ 5.教学第二则。ﻫ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ﻫ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ﻫ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ﻫ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ﻫ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ﻫ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布置作业ﻫ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ﻫ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ﻫ 释词、口译,分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ﻫ 2.进行新课。
《论语》教学设计
———————————————————————————————— 作者:
———————————————————————————————— 日期:
《论语》六则ﻫﻫ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ﻫ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ﻫ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ﻫ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ﻫ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ﻫ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ﻫ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