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教育地本质

合集下载

教育的本质——精选推荐

教育的本质——精选推荐

教育的本质第⼀讲教育的本质第⼀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种与⼈类社会相伴⽽⽣的社会现象,教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处,仍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在⼈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性质与特点,相应体现不同形态。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是在什么情况下产⽣,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是教育起源于⽣物进化的哪⼀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种观点:1.神话起源说这是⼈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样,都是由⼈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西⽅:上帝造⼈、摩西⼗诫、诺亚⽅⾈;东⽅:⼥娲造⼈评价:在⼈类之初,⼈类对⾃然与⾃⾝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平⽐较低,因⽽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2.⽣物起源说其代表⼈物:[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1870—1944)《教育原理》。

(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跪乳”等谚语和故事)理论基础:⽣物进化论基本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类社会之中,⽽且存在于⼈类社会之外,甚⾄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完全来⾃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它以达尔⽂⽣物进化论为指导。

认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的物种和保存与发展,出⾃⼀个“⾃然和⾃发”的本能,要把⾃⼰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动物。

)评论:与神话起源说相⽐,⽣物起源说认识到了动物本能活动与⼈类教育间的联系,较之教育起源于神意是⼀种进步。

但将教育这⼀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归结于动物的本能,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019考研311教育学综合教育学原理讲义

2019考研311教育学综合教育学原理讲义

考研教育学基础详解课程讲义教育学原理主讲:王霞目录第一讲教育学概述 (3)第二讲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2)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20)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28)第五讲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36)第六讲教育制度 (45)第七讲课程 (53)第八讲教学 (71)第九讲德育 (93)第十讲教师与学生 (106)导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师范类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系统讲授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本门课程定位为在系统理解教育理论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握理论体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

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思维方式的养成、专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从课程应达到的目标看,应在掌握教育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形成科学观念为主。

本课程从教材选择,到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方选择上,都要体现这一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把理论的学习同现实中的教育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思考,在分析中掌握知识,在思考中形成观念,这是完成本课程目标中师生都应切实把握的重要问题。

二、课程特点在任何教育类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教育学原理都是必考的科目,并且所占的分值比较大,所以,教育学原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都会发现理论性比较强是教育学原理最大的特点。

作为师范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学原理涉及到的是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论性都是比较强的,所以对于很多同学,尤其是跨专业的同学来说会觉得教育学原理比较抽象,因为理论很多。

三、课程内容从课程内容上来说,教育学原理其实是一门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回答问题的课程,可以说,这是一门自问自答的课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育学原理的具体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学?”作为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具有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这个本质特点是每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概述

第一讲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而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指构成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教育学”的概念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学”是个译名,源自日本(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现于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单独一门学科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从哲学著作中分化出来的标志;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还有一典型性的事件,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于1776 年开始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20 世纪教育多元化的发展20 世纪是教育学活跃和发展的世纪,教育学的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主要有:(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4)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第一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与文化
(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文化对教育目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如我国古代同时代的思想家 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哲学)观,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就存在着差 异。孟子从“人性善”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保存人善良的本 性,主张“存心养性”,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荀子从“人性恶”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根除人不良的本性, 主张“化性起伪”,说:“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教育与文化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要想传承下去、要想使其富有 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教育途径把这种文化转移到人的 载体之上,使之成为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内容 和手段。这样,文化才能在现实社会中显示出它的价 值与活力。
2、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培养具有 创造能力的文化人来实现的。人类文化是人类社会生 活实践的结晶。文化的创造源于文化的主体——人。 教育通过有组织有系统地把人类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使受教育者具备创造和更新文化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并造就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
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和德育的内容
教育与政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 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 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董仲舒
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2、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服务于
农 业
1950年 1970年
工 业
1950年 1970年
服务业①
1950年 1970年
美 国 法 国 西 德 英国

福师09春学期《教育学》第一讲及第二讲课堂笔记

福师09春学期《教育学》第一讲及第二讲课堂笔记

福师09春学期《教育学》课堂笔记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上)——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非正式教育——正式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标志是教育实体(学校)的诞生。

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教育。

教育实体的形成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教育标志是现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即正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包括了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17世纪以后的教育,以资产阶级教育为开端)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综合素质第一讲《教育观》V2

综合素质第一讲《教育观》V2

第一章 教育观
第一节 幼儿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基本方式 具体活动
课外教育活 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 动 要让幼儿积极参与课外教育的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 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有利于幼儿创新潜 能的开发。
设计创新教育活动,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将游 戏真正还给幼儿,使幼儿充分体验游戏过程。
第一章 教育观
第一节 幼儿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
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 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第一章 教育观
第一节 幼儿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国家教委于1997年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 若干意见》中做了明确解释: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 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 根本宗旨。
第一章 教育观
第二节 幼儿教育的本质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是指幼儿教育可以视为凡是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包括家 庭中进行的和社会中进行的。 狭义的幼儿教育是指幼儿园教育。
第一章 教育观
第二节 幼儿教育的本质
二、幼儿教育的本质
1、保护和培植幼儿身体以及各种精神官能的发育成长;
2、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
第一章 教育观
第一节 幼儿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3、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途径 基本方式 幼儿园管 理活动 具体活动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 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是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园长要率先转变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是要确定幼 儿的发展方向,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 一方面是要培养出能够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幼儿 园教职工。

第一讲教育的本质

第一讲教育的本质

第一讲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复杂而广泛的概念,涵盖了教学、学习和培养等方面。

然而,教育的本质远不止于此。

教育的本质是关于人类的成长、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育的本质,并深入思考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能力和品德。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帮助个体发展其整体素质。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以使他们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正确应对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天赋,而教育应该致力于激发和发展这些潜能。

教育不应该只是将学生塑造成符合社会期望的人,而是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在帮助他们发挥优势的同时,提供多元化的机会和资源,以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的本质还在于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促进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教育也可以培养公民的意识和参与精神,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只有通过教育,社会才能实现持续的进步和改革。

然而,教育的本质并不仅仅在于课堂上的教学和学习。

教育还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家庭、学校、社区和媒体等都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们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教育的本质可以总结为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培养知识和技能的手段,更是一个跨学科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学校和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使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的来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人的能力和品德,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考点精讲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1.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据考证,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所谓广义的教育,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指专门组织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3.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4.教育的基本形式(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方式。

(正规的教育与非正规的教育、正式的教育与非正式的教育。

)第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

第二种教育形式是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函授教材、互联网等),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

第三种教育形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

第四种教育形式是自我教育。

(二)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宗教观点)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史学家孟禄)4.教育的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目录第一讲教育学概述 (3)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4)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讲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0)一、教育的概念 (10)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2)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4)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5)五、教育的发展 (15)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17)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7)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9)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20)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22)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24)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24)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5)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7)第五讲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9)一、教育目的 (29)二、培养目标 (33)第六讲教育制度 (35)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35)二、学校教育制度 (36)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38)第七讲课程 (39)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39)二、课程类型 (40)三、课程编制 (41)四、课程改革 (48)第八讲教学 (53)一、教学概述 (53)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54)三、教学过程 (55)四、教学模式 (57)五、教学原则 (60)六、教学组织形式 (61)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3)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5)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66)第九讲德育 (72)一、德育概述 (72)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72)三、德育过程 (73)四、德育原则 (74)五、德育方法 (77)六、德育途径 (77)七、德育模式 (78)第十讲教师与学生 (80)一、教师 (80)二、学生 (83)三、师生关系 (85)【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阅读教材】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4.《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近3~5年来的文章【分数分布】2007:112 2008:102 2009:117第一讲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规范和艺术的科学。

第一讲 教育研究概述

第一讲 教育研究概述

(二)研究及其功能特点



1、什么是研究 研究源于法语rechercher(周游或调查),指为发现或确立事实或关系 而采取的一种周密的、有系统的并且需要耐心的调查。 通常而言,研究就是指系统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 广义:指对某种现象或问题加以调查、审查、讨论及思考,分析和综合 所得出的结论。 狭义:指以严密的方法探求某项事实的原理所获得的正确而可靠的结果。 研究有三个层次:一是解释前人的智慧;二是完善前人的智慧;三是创 造新的智慧。 2、研究的功能 描述(是什么):描述研究对象特征和特点; 解释(为什么):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功能; 预测(将要如何):根据科学知识或理论,经由逻辑推论或数学演算对 研究对象进行预测。 控制(如何发展):操纵某一现象的决定因素或条件,使产生预期改变。
四、教育科学研究及其特点
(一)科学及其特点 1、科学的一般定义 科学: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 知识、学问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 结论。——达尔文,1888 一般的定义是指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本质 和规律的系统知识。 教育科学是指有关正确反映教育现象本质 和规律的系统知识。
(3)建立科研队伍。成立教科室,设专职负责人一名,配 6名兼职科研员,负责收集科研资料,传递科研信息,组织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改实验。组织了一只领导成员、 兼职科研员、青年教师三位一体的校教育科研队伍。 (4)重视科研总结,推广科研成果。校长曹玉兰撰写科研 文章100余篇,获全国、省、市优秀教育论文奖40多次, 被选为全国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教育学会教 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校61名教师在全国150多 种报刊上发表963篇文章,获奖245人次,其中全国奖21人 次,省级奖42人次。编印《教学经验选》、《优秀教案 集》、《下水文章选》、《教育随笔集》、《板书设计集》 等14本教育教学研究专集。举办科研成果评比和教育科研 成果展览。 鲜艳的教育科研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教育质量之果。学习 成绩全县名列前茅。学生在少儿报刊上发表180多篇文章, 在全国各级竞赛中获奖800人次。学校连续四度被评为省 “文明单位”,并获省“模范小学”称号。

第一讲:什么是教育(1)

第一讲:什么是教育(1)

教育包括什么?--教育要素
学习者、教育者、教育中介
(一) 学习者(受教育者) 学习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和接受教 育的责任,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育 的责任。(?) 1、人有学习的必要性(教育人类学的理论 阐释)。 2、人有学习的可能性。 在当今时代,学习者的范围包括了所有人, 身份也越来越模糊。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
王世伟 中山大学教科所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毕业 meditation99@
一、教育的定义
二、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 三、定义教育的不同语言与方式—— 教育学的语言
一、教育的定义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关于教育的定义, 基于大家的所写评出不同的奖项: 最佳辨证思维奖 最佳批判思维奖 最佳发散思维奖(想出的概念多) 最佳怪异思维奖 最佳学术思维奖 最佳文采奖(煽情) …………
德国现代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 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心灵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 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 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 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 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雅斯贝尔斯:《什 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页)。 教育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是灵魂的眼睛 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知 识也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教 育就是生成,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这 是一个人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
合自愿性(voluntariness)教育过程必须尊 重学习者的自由意志(施教者与学习者之间 达成共识) 。
强逼儿童学钢琴、背诵唐诗三百首 (反教育)。
第四个标准:合成效性
“教育”是一项工作,涉及到一系列的 任务,它意味着各种尝试。 教育意味着“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得以传 递或促进” ,我们说某人受到良好的教 育,是指某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收到了 积极的成效。 教育是一种“工作一成效”概念。

教育学原理五讲

教育学原理五讲

教育学原理五讲
敬爱的读者们,今天我们将讨论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是指教
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通过研究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
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并指导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和决策。

第一讲: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等方面。

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讲:学生的发展与学习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学习是学生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讲:教学与教师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是教学的核心。

教学应该注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学习。

第四讲:教育评价与反馈
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的定期评估。

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和改进的依据。

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第五讲:教育改革与创新
教育改革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创新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

教育
改革应该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实践能力。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和指导,它们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作
用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指
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以上
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研究生教育学原理:第一讲:什么是教育.ppt

研究生教育学原理:第一讲:什么是教育.ppt

? 总之,西文“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 “educare ”,意指“引出”“引导”“使显
现”“使发挥”。它更多地是强调“内发”,即 把人原来固有的或潜在的品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 来,使其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3.中西方“教育”词源内涵的差别
西方
教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发论
方法 (注重引导、启发心智)
教育 内容
宽泛 (崇尚自然)
孩子拨弄算盘, 在一所房子里学

? 育,指妇女生育孩子,有产出、引出的意思 。 ? 拿肉去感化逆子。 ? 教孩子成为善良的人。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

称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即,修道即为教
国 育。)


《荀子·修身》: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2.描述性定义——对教育事实的描述
? 1928年出版的《中国教育辞典》:“教育之定义,有 广狭两种;从广义而言,凡是影响人类身心之种种活动, 俱可称为教育;就狭义而言,则惟用一定方法以实现一 定之改善目的者,始可称为教育。”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于1976年编定了《国 际教育标准分类》确定了基于统计目的,适用于统计 分类方法的“教育”范围。该“标准”给教育确定的 定义和划定的范围是:“本标准分类所持的‘教育' 不是广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织地 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教育学原理
第一讲 什么是教育——探寻教育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界定
教育的界定就是给教育下定义,即揭 示教育的本质。它既是对教育事实的 抽象,也反映人们在教育上的追求。
? 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 ? 常用方法:被定义概念=属+种差。 ? 原则:不能用否定语句表述;定义概念与被定

第一讲 教育学的分类

第一讲 教育学的分类

• 其二,从研究对象来看,教育学在广义上 包括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和家庭教育 学等领域。但在狭义上与这些领域有区别, 即教育学主要指以教育的哲学性研究和历 史性研究核心的基础研究。
• [德]舒耶尔、施米特合著的《教育学》提出 四种不同意义的教育学:(1)作为教育行 为方式和观念的教育学,这主要是指从社 会的角度观察教育活动及支配教育活动的 思想;(2)作为教育理论的教育学,主要 指规范人们教育行为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技 术,其功能是指导教育实践,强化教育技 能。
四、中国教育学学位授予体系
(一)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 教育史 • 学前教育学 • 成人教育学 • 特殊教育学
课程与教学论
比较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二)心理学
• 基础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三)体育学
• 体育人文社会学
• 运动人体科学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民族传统体育学
• 如同人类的教育活动融于社会活动之中一 样,早期的教育思想也同关于人和社会的 思想浑然一体,散见于宗教典籍和思想家 的对话、短论、语录、论著之中。
• 概括起来,教育学具有双重起源:一是来 自于思想家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二是来自于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 总结。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教育知识”并 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门类,这种情况直到 培根时代才开始有所改观。
• 熟读一部经典的《教育学》教材
• 精读一部经典的外国教育名著
• 撰写一篇教育名著的读书报告
• 撰写一篇可公开发表的论文
• 做一场半小时以上的学术报告
• 1605年,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认为,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主张经验与 理性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1现代教育思想概论

1现代教育思想概论

我们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2020/1/8
18
教育思想是人才培养过程中 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先进的教育思想 ≈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师
没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师 —只能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 而不能成为灵魂的工程师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师资先行!
思想是灵魂!思想是武器!
4
一、关于教育思想的一般理解
教育思想的概念
教育思想的一般特征
广义:人们对于教育现象
的无论是零散的、个别 的、肤浅的,还是系统 的、普遍的、深刻的认 识,都属于教育思想的 范畴。
狭义:教育思想主要是指
经过理论加工形成的, 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概括性和普遍性、社会 性和时代性、前瞻性和 预见性等多种特征的教 20育20/1认/8 识。
概括性和普遍性





性 和
教育思想
和 预
时 代
见 性

现实性和实践性
5
第一、教育思想在其形成的现实基础上,具有 与人们的教育活动相联系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教育思
想与教 育实践 的关系
2020/1/8
1、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源泉; 2、教育实践是教育思想的对象,教育思 想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思,是对教育实践
2020/1/8
9
二、现代教育思想的涵义
现代教育思想
研究对象: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问题
社会基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时代背景: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 世界现化化进程及教育理论 和实践的发展
现 代 教 育 思 想 :是指以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

高等教育学专题

高等教育学专题

高等教育学专题第一讲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涵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卢梭:“教育应当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1、教育的特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它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所特有的关于种族保存、经验传递和知识再生产的种种活动的总结。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的。

第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第二种教育形式是通过各种知识媒介(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函授教材等),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受到教育的活动,如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第三种教育形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的活动,如学徒式教育;第四种教育形式是自我教育。

所谓狭义的教育,是教育成为独立社会活动形态以后出现的。

它的条件是:第一,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一代,即儿童、青少年。

第二,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主要是专业教师。

第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青少年一代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在学校进行《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与历史演进1、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创始人:利托尔诺。

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人类教育是承受动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的改善与发展。

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心理摹仿说是由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提出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摹仿。

教育与教育学讲课文档

教育与教育学讲课文档
第十五页,共33页。
课程改革
具体目标: 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
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
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
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3、教育学的发展(19世纪末至今)
产生了众多的教育学流派:
A、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拉伊,主张用自然科学的实验 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B、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儿童中心论
其它如文化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
第三十三页,共33页。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页,共33页。
(优选)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页,共33页。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称为教育?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含义1、字面含义:教:源自意为训诲、教化。育:
意为养育、生育、抚养、 培养。
第三页,共33页。
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 育之,三乐也”,最早将“教”和“育” 合在一起。
第九页,共33页。
教育构成要素关系图:
教育内容
教育者 教育手段
第十页,共33页。
学习者
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与课程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育内容体现为每门课程所 包括的内容。
第十一页,共33页。
课程—定义
1.把课程作为教材
2.把课程视为科目和学科 3.课程是学程的内容 4.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计划,是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出于生产劳动的需要, 由年长的人向青年一代传授生产知识、劳动 技能、礼仪、风俗习惯的过程,即教育的过 程。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教育存在。 教育首先产生于劳动与生活中经验传递和互相 协调的需要。

第一讲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讲教育和教育学

第⼀讲教育和教育学第⼀讲教育和教育学⼀、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常⽤法⼤体分为三种:作为过程的教育;作为⽅法的教育;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其中第⼀种是基础。

在中⽂和西⽂背景下对教育进⾏词源考察发现:在中国古代主要使⽤“教”和“学”这两个词述说教育。

在甲⾻⽂和⾦⽂中,“教”的左下⽅表⽰作为教育对象的孩⼦,左上⽅表⽰作为教的内容的占⼘活动,右下⽅表⽰⼿,右上⽅表⽰鞭⼦或棍⼦,是教的过程和⼿段,整个字就像有⼈在旁执鞭督促⼩孩学习。

“学”的左上⽅和右上⽅表⽰两只⼿,上⽅中间表⽰占⼘的活动,中间表⽰学习地⽅的房间,下⽅表⽰孩⼦,整个字就是孩⼦在房⼦⾥学习有关知识。

“教”和“学”是从不同⾓度对教育进⾏描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词取代了“教”和“学”。

在西⽂中,英⽂、法⽂德⽂中的教育⼀词均由拉丁⽂educare⽽来,表⽰“引出”的意思。

关于“教”的意思,《中庸》解释为“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教的⽬的是帮助⼈踏上⼈间正道,⾛正确的⼈⽣道路。

“学”的含义,《礼记·王制》中解释为:“学者,觉也,以反其质” 。

“反”同“返”。

“觉”指使⼈从⽆意识状态进⼊到意识状态,促进⼈清醒、理智。

“质”即指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

《礼记》中“学”的意思表明学的⽬的是让⼈学习历史⽂化典籍以朝⼈性的⽅向发展。

从关于“教”和“学”的解释可以看出:教育关注⼈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的是使⼈学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主义和⼈道主义。

“教”与“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说⽂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使作善也。

”教学:知识传授;教养:养育⼈才;教育:授道与做⼈,教中有育,育中有教。

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的部分定义(1)《学记》中曾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也者,长善⽽救其失者也”;(2)《中庸》⾥说:“修道之谓教”;(3)《荀⼦》中说:“以善先者谓之教”;(4)在汉语中,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的⼈是孟⼦,他有⼀句名⾔就是:“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第一讲 教育的本质

第一讲 教育的本质

教育者是指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 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家长。其中学校教师 是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
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是教育实践活 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 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对整 个教育活动起领导作用。 2、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矫正 者,对整个学习活动起着校正方向、调整内容、激发 动力、教给方法的作用。 3、教育者的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才规格,控制着 整个教育过程的推进和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才 规格,因而教育者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 的发展质量。 4、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内容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 控制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居 主导地位。
第一节
教育的科学界定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及认识教育本质应掌 握的方法论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三、教育的科学定义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由:教育是观 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 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 。 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受 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 3.双重属性说: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 。 4.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上具“多质性”,有上层建筑性质 、生产力性质,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 化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功能。 5.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是促使 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认为认识教育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 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教育的本质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一种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社会现象,教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教育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处,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而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也有着不同的性质与特点,相应体现不同形态。

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探讨教育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是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教育起源于生物进化的哪一个阶段;其次是教育根植于何种基础。

科学地解释教育的起源,对于把握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把握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教育的起源,理论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基本观点: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西方:上帝造人、摩西十诫、诺亚方舟;东方:女娲造人评价: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2.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法]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1870—1944)《教育原理》。

(我国的古代,也有“乌反哺,羊跪乳”等谚语和故事)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基本观点:“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认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和保存与发展,出自一个“自然和自发”的本能,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动物。

)评论:与神话起源说相比,生物起源说认识到了动物本能活动与人类教育间的联系,较之教育起源于神意是一种进步。

但将教育这一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归结于动物的本能,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况且从定义来看,将“人的教育”朔源于“动物的教育”,即“教育起源于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美]教育家孟禄(1869-1947)。

基本观点:在原始社会,儿童仅仅是凭借着对成人的观察和尝试成功的方法,便习得了全部的生活知识和技能。

教育发源于儿童“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一种学习方式,模仿确实是教育的途径之一。

但心理起源论将全部教育都归因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而将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实际上与生物起源论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忽视了社会性的关键作用。

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4.劳动起源说(例子:游猎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理论基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的学说恩格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了“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并将“正在形成中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渡时期视为“人类的童年”,这一时期人类已能利用天然的工具来从事简单的劳动,进而促进了自身的手、脑、语言、思维的发展,并产生了相互协作的必要。

因此,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形成了人类社会。

基本观点:它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它从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演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其基本观点如下: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产生于生产劳动。

4.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

5.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为社会服务。

评价:较之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认识到了人类教育起源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揭示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所在。

但是人类社会生活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即使是在原始社会,除了劳动经验外,某些集体习惯、行为准则、仪式风俗等也需要通过教育活动来传授给下一代,而这些内容不能纳入,至少不能完全纳入劳动的范畴。

5.生活起源说代表人物: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

杨贤江:“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主要观点:在人类社会中,生活和劳动是并列的,教育不仅要传递劳动经验,也要传递生活经验,在适应和满足人类劳动和生活双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

评价: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

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6.交往起源论代表人物:叶澜基本观点:人类社会中的相互交往活动中包含着教育的要素,其中某些特殊交往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内容和较为固定的教学关系时,教育活动便产生了。

因此人类教育起源于交往。

小结:上述六种观点,除神话起源论明显缺乏科学依据外,其余大体可分为两类。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都将教育看作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前者强调人与动物的联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进而否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则失之偏颇;心理起源论注意到了模仿对儿童学习的意义,也有其合理性,但对此过于强调,又进而否认了成人在儿童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同样失之偏颇。

劳动起源论、生活起源论和交往起源论则将教育看作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及社会关系的形成,教育即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为科学、合理地揭示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教育起源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需要许多学科来综合研究的人类问题。

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与否,将取决于人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二、教育的发展教育自产生之日就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就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依据,将教育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和现代社会教育。

(一)原始社会教育原始社会也称史前时代,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人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在我国史学界,一般将“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作为研究原始社会的开端。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主要是用石器进行生产,劳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使得人们只能通过简单协作来共同劳动。

劳动所得往往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有剩余产品,实行原始的公有制。

在文化层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尚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种种问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面,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

受物质及文化两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非独立性)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脑力劳动尚未和体力劳动分离,还没有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没有阶级和国家。

教育尚未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即没有专门的教育机关和专职的教育人员,儿童也没有摆脱生产劳动去专门学习的可能。

原始社会的教育完全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内容极其贫乏,教学方法也非常简单,基本以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为主。

2.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原始社会生活中教育主要是以“巫”承担:“以巫为师”。

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密切联系,主要在宗教活动中进行,宗教活动蕴涵教育意义。

表现形式有冠礼(青年礼)、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

3.对象没有阶级的区分,教育具有无阶级性在原始社会中,没有阶级,人与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教育也是普及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

(二)古代社会教育金属工具代替石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古代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劳动产品逐渐增多,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产生了官吏、僧侣、学者和艺术家等知识分子,社会文化日渐丰富,促成了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从历史分期来说,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共同特征为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源,以畜力耕作为基本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为土地占有者对社会的宗法专制。

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了当时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1)出现了专门教育机构和人员学校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A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能够给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分子;C文字记载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的出现,使间接经验得以传递;D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目标的狭窄性:东方:学而优则仕西方:世俗的贵族、骑士教育;教会的宗教教育。

公元前1100年古埃及的草纸文字:“要用心学习,这会使你摆脱一切艰苦劳动,成为一名有名望的官员。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哪个铁匠受到使命,也没有看到哪个铸工当了使节。

”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阶级的存在决定了教育的阶级性。

在奴隶社会,奴隶被成为“有生命的工具”,是优先于其他工具的工具”,完全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国家机器的统治者和维护者。

在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性上升到等级性。

即使在同一阶级中,不同等级的子弟接受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

(劳动人民基本上没有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3.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自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后,儒学始终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儒学又被称为“道德哲学”。

其中三纲五常、修身养性、中庸之道等都是强调维护现有的统治秩序,也就是要求人顺从安分守己,如忠、孝、节、义等思想实际上也是关于伦理道德的学问。

这是一个“过去统治着现在、权威统治着众生”的时代,教育内容具有强烈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即使是一些具有革新思想者,在自己的行为上也不得不表现出这一特征,即打出古人的旗号,采取托古改制的手段。

古代社会中的科技教育,不仅学校数量十分有限,学生人数稀少,而且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并不能影响整个教育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4.呆板的知识传授,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由于古代教育的阶级性、封闭性和保守性,决定了受教育者从内心到外在必须坚决服从固有的社会阶级和社会秩序,知识的学习只能是机械记忆和背诵,对既成定论必须接受,不容许个人的自由思考和怀疑;辅之严格的纪律乃至法律约束,对社会秩序、违反纲常伦理者处以重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