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 教案教学设计word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包括:1. 植物的生长过程、繁殖方式、光合作用等;2. 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适应环境的能力;3. 天气的观测、气候的特点、人与自然的关系;4. 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认识到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注生物多样性,了解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 使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观察自然、适应环境的能力;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性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适应性、天气与气候的关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分类、天气观测、物质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符号卡片、实验器材等;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内的植物,讨论植物的生长过程;2. 例题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动物分类方法、天气符号的认识、物质的性质;3. 随堂练习:绘制植物生长图、动物分类表、天气记录表、物质性质实验;5. 课后实践:观察身边的植物、动物、天气现象,记录并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2. 动物的分类与适应;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4. 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植物的生长过程图;(2)制作动物分类表;(3)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分析气候特点;(4)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图: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2)动物分类表:哺乳动物、鸟类、昆虫、鱼类等;(3)天气记录与分析:晴、多云、阴、雨等,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干旱、湿润等;(4)物质性质实验:金属硬度大,非金属硬度小;酸碱盐的溶解性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2. 学生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培养科学素养;3. 延伸学习:开展植物种植、动物观察、天气研究等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专业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专业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专业版一、教学内容1.章一:《我们身边的科学》1.1《科学在哪里》认识科学的概念,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观察和提问》学习观察方法,培养提问技巧。

2.章二:《植物的生长》2.1《植物的身体》了解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2《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生长条件。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和思考能力,激发探究兴趣。

3.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知识,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条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观察方法的掌握,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2.教学重点:科学概念的认识,观察、提问技巧的培养,植物基本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植物样本。

2.学具:笔记本、铅笔、放大镜、植物种子。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和提问的技巧。

3.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植物,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环境。

4.例题讲解:以植物的身体为例,讲解植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

5.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植物样本,绘制植物身体结构图。

六、板书设计1.科学的基本概念2.观察和提问技巧3.植物的身体结构4.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条件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环境,并分析其对生长的影响。

2.答案:描述:植物名称、生长地点、生长状况等。

分析:光照、水分、土壤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但在提问环节,部分学生仍较拘谨,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

2.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种植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植物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观察方法的掌握,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学设计(全册)(完美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质教学设计(全册)(完美版)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 都看见过, 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 而有人可能 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 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2020年最新
三、课堂练习 活动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 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 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 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方法:探究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课 型:新课 教学准备: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 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一、有趣导入
执教人
学科
科学 课 题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课时
知识与技能: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
三 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维 目 标
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 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活动过程中让 学生感受大树 是活的生命 体,让学生独 立观察思考树 的特点。
总结的时候让 学生自身总结 本节课的重要 内容。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好好观察一棵大树,自身体验 树是活的植物。 第一课 植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2022教科)科学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

(2022教科)科学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

(2022教科)科学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文档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目录:水1.水到哪里去了空气2.水沸腾了1.感受空气3.水结冰了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4.冰融化了3.压缩空气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4.空气有质量吗6.加快溶解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7.混合与分离6.我们来做“热气球”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7.风的成因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认识气温计3.测量气温4.测量降水量5.观测风6.观察云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课题水到哪里去了单元1学科科学年级3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科学探索: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科学态度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重点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难点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聚焦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学生猜测回答单刀直入,激发兴趣讲授新课一、探究1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展示图片)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3、教师小结蒸发是水从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

(展示示意图)4、活动体验(1)请做以下这些活动,体验湿手变干的时间是否一样?①手心向下,手背向上②对一只手吹气③甩动一只手(2)活动手册活动体验探究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对一只手吹气甩动一只手学生试着去解释交流:跑到空气里去了。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通用8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通用8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学会提问题并分析问题,从众多的问题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2、比较问题研究的可行性,找出问题的核心。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问,善于选择问题,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的行为。

教学准备:吹泡泡游戏需要用的配料:洗洁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铁丝、乒乓球、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提问题也是有诀窍的,如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各种现象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对一些已有的结论提出怀疑。

在提出更多的问题后,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因为这是科学探究的必经过程。

那么如何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出适合我们小学生研究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引入课题(板书)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二、玩游戏提问题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气要均匀。

3、用细铁丝弯成各种形状的框制造泡泡。

(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样越多越好。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录下来:1、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2、怎样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3、怎样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三、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启发学生思考:为了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你会怎么做?介绍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记忆,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的信息卡,指导学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内容和怎样呈现。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小学科学课程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将以全册内容为基础,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介绍和分析。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一单元《生物世界》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思维。

同时,可以开展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第二单元《物质的状态和变化》重点介绍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变。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各种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现象,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他们对物质状态和变化的理解。

第三单元《水的重要性和利用》介绍了水的重要性以及水的利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家庭的用水情况,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有限性,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同时,可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节水器具、观察水质净化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

第四单元《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主要介绍了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对物体性能的影响。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工程设计活动,让他们尝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阻挡》重点介绍了光的传播和阻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规律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观察光的衍射、折射等现象,并进行小实验,增加学生对光传播规律的实际体验,加深他们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单元《声音的传播和变化》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变化。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案

教案课题: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阅读教学教材: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全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教材中的科学知识。

2.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思考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1.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

2.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正确阅读,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导入前课知识,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具体教师提问回顾上一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30分钟)1.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讲解,重点解释教材中的科学概念和实验原理。

2.引导学生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并作出合理解释。

3.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三、练习(20分钟)1.配合教材,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2.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

四、总结(10分钟)1.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相应的作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2.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学习了重要的科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清楚每一个实验操作的步骤,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在练习环节中,重点检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学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学校: ____ _______教师: ____ _______2020年10月教材目录1.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 分为3个版块:教科书第2页, 聚焦版块, 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

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 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 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 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 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

用水洗手, 不用擦手也会干。

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 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 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值得注意的是, “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 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 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 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 有依据。

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 在相同环境条件下, 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 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 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 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 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 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二通过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 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

这两个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 应该提前安排。

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 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 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教科书第4页, 研讨版块, 共有3个问题: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 依据是什么?”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 你认为它们是什么?”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比较展开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 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第一章:自然界的奥秘1.1节:植物的生长;1.2节:动物的生存;1.3节:天气的变化。

第二章:生命之源2.1节:水的作用;2.2节:空气的成分;2.3节:土壤的特性。

第三章:力的世界3.1节:简单机械;3.2节:力的作用;3.3节: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天气现象,认识水、空气、土壤等生命之源,理解简单机械和力的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简单机械的原理、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水、空气、土壤的作用;动物与环境的适应;天气的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模型、天气现象的实物、简单机械模型、力的演示装置等。

2. 学具:放大镜、土壤、水、空气成分测试仪、摩擦力测试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植物生长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4. 例题讲解:以天气变化为例,讲解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身边的天气现象,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

6. 知识拓展: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世界。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植物生长过程、水的作用、空气成分、土壤特性、简单机械、力的作用。

2. 板书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突出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它们生长的过程。

(2)分析身边的天气现象,说明其形成原因。

(3)举例说明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案主题: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地球与天空”。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以及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本节课具体教学内容为第一节“地球的形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球体。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近似球体。

难点:理解地球的形状是如何得出的,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球模型、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形状,讲解地球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科学家是如何证明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形状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地球的形状板书内容:1. 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2.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3.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形状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并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思考地球形状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对于地球运动的讲解可能过于复杂,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球的形状1. 教学内容解析:地球的形状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

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精彩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1.1 我们的生活与科学1.2 观察与发现2. 第2章:生物与环境2.1 生物与非生物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3. 第3章:植物的生长3.1 植物的结构3.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关爱植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关爱植物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

植物的种子、幼苗、成熟植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

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与科学的关系。

进行观察与发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通过植物的生长过程,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生物与非生物的特点、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生长过程。

2. 板书布局: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种植一种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 答案:生物特点: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

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教学设计

学年度第一学期姓名:班级:XXXX开学第一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

2.了解校园安全隐患,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愉快的假期结束了,欢迎同学们重新回到学校,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笑脸,老师心里真高兴啊!在新的学期,你有什么新的打算?愿意和老师同学们分享吗?二、新学期要求(一)行为习惯1.要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对我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具体规范要求。

遵守社会公德,与同学和睦相处,不打架、骂人,言行要文明。

2.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上下楼梯靠右轻走,严禁在楼道走廊里奔跑追逐,严禁翻爬扶栏等危险区域。

3.礼貌待客,学校来客人时主动问好。

4.爱护花草树木,不攀折花草,不践踏绿地。

5.同学有困难时要热情帮助,不欺负弱小。

6.不摸、不动灭火器材、电线、各种开关;为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除实验室外,所有教室及其他场所严禁违反规定使用明火。

(二)学习习惯1.课上专心听讲,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2.课前做好预习、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

3.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认真。

4.自觉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并做摘记。

(三)生活习惯1.积极主动做好值日,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

2.体贴父母,帮父母做扫地、擦窗、刷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3.不乱扔东西,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

三、课堂小结。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好品质。

规范的遵守需要大家的参与,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做起。

如果发生安全隐患要及时报告老师。

新的学期,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一个更好更优良的环境!安全教育第一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在学校的规范要求,能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我和我的身体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认识各种感官的作用。

学习保护身体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周围的物体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来研究物体。

3. 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认识常见的动植物。

探究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 天气和季节学习天气和季节的变化,了解其对生活的影响。

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和观察方法。

二、教学目标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等科学探究能力,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

3. 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关爱自然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天气和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观察物体,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挂图、模型等教学资源。

气球、绳子、尺子等实验器材。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等美术用品。

观察记录表、学习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讨论身边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互相启发。

六、板书设计1. 我和我的身体:身体结构、感官作用、健康生活方式2. 周围的物体:颜色、形状、质地、观察、比较、分类3. 动物和植物:特征、常见动植物、生长、繁殖、适应环境4. 天气和季节:变化、影响、气象知识、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自己的身体结构图,标明各种感官的作用。

(2)观察周围物体,进行分类并说明原因。

(3)调查身边的动植物,了解其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记录一周的天气和季节变化,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1)身体结构图及感官作用描述。

(2)物体分类及原因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奥秘2. 寻找光和影子3. 磁铁的吸引力4. 水的三态变化5. 空气的力量6. 动物的生活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磁铁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空气的性质、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声音、光、磁铁、水、空气等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反射、磁铁的性质、水的三态变化、空气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光源、磁铁、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剪刀、胶水、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声音的奥秘”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敲击物体时产生的声音,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穿插例题讲解。

例如:在“寻找光和影子”一课,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3.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磁铁的吸引力”一课,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描述生活中遇到的声音,并解释其产生原因。

(2)光的传播与反射:画出光线路径图,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

(3)磁铁的吸引力:列举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水的三态变化: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5)空气的力量: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特点和繁殖方式;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适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4. 《天气与气候》:认识天气现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5. 《生活中的能量》:研究能量转换、能源利用和节能环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2. 使学生掌握植物、动物、天气、能量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自然、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适应环境、天气现象、节能环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动物模型、天气图表、能量转换装置等;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突出章节主题;2. 内容: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图表、流程图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3. 颜色:用不同颜色区分重点、难点、关键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2)了解一种动物,分析其适应环境的特点;(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其对生活的影响;(4)设计一个节能环保的小方案。

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开花结果;(2)动物适应环境特点: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3)天气对生活的影响:穿衣、出行、活动安排等;(4)节能环保小方案: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产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水沸腾了教案教学设计2、水沸腾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水沸腾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时要抓住沸腾时的主要特点及发生沸腾现象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等。

【学习难点】教学仪器的组装,使用仪器时的讲解示范,学生使用仪器时教师的指导。

【学习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时钟、湿抹布。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习流程】一、聚焦1、同学们,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出示书中的第一幅烧水的图片或是几幅翻滚的火锅的图片)?请你说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家里的锅是不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现象搬到实验室里,来研究一下(出示图中烧水的实验装置)。

这样,我们会看得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二、探索1.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同学们回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讲解:当水加热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时就是水沸腾的现象(板书:《水沸腾》)。

那么水沸腾有哪些秘密呢?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识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1).介绍:三角架、石棉网、烧杯2).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A、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

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最好要盖两次,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给物质加热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在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A.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教师要边讲解边示范,也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或是视频播放来进行讲解。

)4).安全教育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时要注意安全教育。

用课件出示书中的提示:A.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D.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1.实验一: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1).出示:(活动手册表格)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时间0 分钟 2 分钟 4 分钟 6 分钟8 分钟温度计的示数水的变化2).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汇报5).师生总结水在没加温时是常温,当水温上升到100 摄氏度时开始沸腾,继续加温则水的温度保持在100 摄氏度不变。

2.实验二: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出示:(活动手册表格)2、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水沸腾水沸腾时水沸腾时时的温度水中的现像水面的现象1).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4).师生总结水沸腾的温度是100 摄氏度;水中有很多气泡上升;气泡在水面破裂逬出水花,水面的水会不停翻滚;水面上会有大量的水气飞向空中。

四、.讲解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正常大气压下为100℃)温度计100 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2.水变成水蒸气后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教师演示:将套有排空气体的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

(水蒸气将袋子鼓起)1).说明了什么呢?2).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师生共同总结)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案教学设计3.水结冰了【教材简析】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

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

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

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

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

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 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 冰还是水吗?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

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板书设计】3.水结冰了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冰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 维恩图的填写,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叉的空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