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八上《植物对水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word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的重要性,以及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2. 学生能够掌握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和利用水分的过程。
3.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对水的重要性2. 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3. 植物利用水分的过程4. 实验: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对水的重要性,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植物利用水分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与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对水的重要性,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植物利用水分的过程。
2. 实验法: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3. 讨论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材料(如植物,水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笔记本,笔。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讲解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根部吸收,通过根压和蒸腾作用将水分输送到整个植物体。
2. 讲解植物利用水分的过程: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必要物质,也是植物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2. 按照实验步骤,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3. 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每组汇报实验结果。
2. 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植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何调节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 学生能够分析植物在干旱和涝害条件下对水分的适应策略。
七、教学内容:1. 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分吸收和利用2. 植物的适应策略:抗旱性和耐水性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分吸收和利用,植物的适应策略。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设计1.1 知识目标(1)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简述水分在植物体内吸收、运输、利用、散失的过程。
(3)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
1.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1)在渗透吸水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细胞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正确认识世界及我国水资源情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 重点难点分析2.1 重点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把这个重点说通透,教学过程中应从宏观、微观角度,利用实验、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全面、深刻掌握。
2.2 难点分析渗透作用的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活动,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化解难点。
3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诸多知识(如渗透作用、植物的吸水和吸水、蒸腾作用等)与现实联系紧密,并且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经有了物质进出细胞的知识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的任务是如何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另外,本节课需运用到物理、化学知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4 教材分析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一些实例和问题,使学生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
在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中加入探究内容,使学生经历“发现——分析——提出假说——验证——归纳”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对问题的解释上,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物理、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
5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现在请大家默写一下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光能CO2+H2O——→(CH2O)+O2叶绿体提问:反应式中的反应物有两种。
CO2从哪里来?H2O又是从哪里来?由此引出课题。
讲述:下面,老师画一个关于吸水的实验装置,请大家预测一下实验结果:往一个细口瓶装足量干燥的黄豆种子,并往里面加适量的水,在瓶口塞一个瓶塞。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吸水的主要途径和机制。
3.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吸收水的主要途径。
2.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吸收水的途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生理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吸水和利用水分的生理过程。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吸水和失水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吸水和生长过程。
2. 讲解植物吸收水的途径:讲解植物通过根、茎、叶等器官吸收水分的途径。
3. 讲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介绍植物细胞膜、渗透压等概念,解释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植物吸水和失水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植物吸水途径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掌握情况。
3.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吸水和利用水分的生理过程。
2. 实验材料:进行植物吸水和失水实验。
3. 参考书籍:提供植物生理学相关的阅读材料。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植物生理学相关知识。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十、课后作业:2. 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根据植物的吸水和利用水分特点来进行绿化种植。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如何被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
2.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3. 实验观察: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响应。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实验法: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心得。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2. 教学课件:植物对水分吸收和利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 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2. 讲解: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心得。
5. 总结:讲解实验结果,强调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性。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策略,以及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正确观察和描述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
2. 评估学生对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或完成练习题来检验。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七、教学延伸:1. 邀请植物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机理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探讨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3. 开展学生研究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掌握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的过程;(3)认识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运用模型演示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3)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生理现象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的过程;(3)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2. 教学难点:(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机理;(2)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植物标本、模型等);(3)教学卡片、挂图等。
2. 学具:(1)学生实验手册;(2)笔记本、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植物生长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水分吸收;(2)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吗?”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
3. 课堂讲解(1)讲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3)讲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实验手册的相关题目;2. 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水分吸收情况;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2)评价自己对植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理解程度;(3)评价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和机制。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根、茎、叶。
2.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部细胞→茎→叶。
3.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细胞生长等。
4. 实验:观察植物的吸水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和机制。
2. 实验法:观察植物的吸水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和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盆栽植物、显微镜等)。
2. 素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植物吸水过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和机制。
3. 实验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吸水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吸收水分的现象。
4.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探讨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和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植物吸收水分器官和机制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植物学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植物吸水过程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植物研究所,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开展校园植物调查,了解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和利用方式。
八、教学难点:1. 植物吸收水分的微观机制。
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数据分析。
九、教学建议:1. 在讲解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和机制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 实验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
4 2-4 3 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重点: 1.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
2.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3.维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及合理灌溉的意义。
难点: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知识要点: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⑴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植物吸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
通过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演示实验是用萝卜或马铃薯块茎。
清水中,植物吸水,玻璃管内液面下降;浓盐水中,植物失水,液面上升。
第二个演示实验是用植物幼苗。
浓盐水中失水萎焉;萎焉的幼苗再放入清水中,吸水恢复正常。
活动:观察根毛的发生过程根毛数量很多,根毛的细胞壁很薄,液泡很大,而且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因此植物就能通过根毛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的水分。
⑵植物对水分的运输水分子进入根毛细胞后,随后通过一个个根的皮层细胞,进入根的导管。
由于根、茎、叶的导管是互相连通的,因此水分可以运输到植物体的每个细胞,并为它们所利用。
⑶植物对水分的利用①细胞中有充足的水分,能使细胞的新陈代谢处于活跃状态。
②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③植物细胞大量失水,植物体会发生萎焉,而水在植物细胞中的大量存在,能维持细胞的紧张度,从而维持细胞以至整个植物体的固有姿态。
二.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⑴蒸腾作用植物通过叶脉中的导管运送到叶组织的液态水,一部分进入叶肉细胞,一部分以气态水形式散发在气孔下腔中。
这些气态水在气孔下腔中几乎呈饱和状态,蒸汽压很大。
当气孔下腔中的蒸汽压大时,叶内的气态水通过气孔向叶外扩散。
植物体主要以这种形式散失水分。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⑵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
⑶蒸腾作用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蒸腾作用对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首先是能带走相当多的热。
研究表明,在蒸腾过程中,1g水变成水蒸气,20℃时需要吸收2444.9J能量,30℃时需要吸收2430.2J能量,因此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兴趣。
2.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教学内容:1. 引入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的原因。
2. 介绍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2. 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和根,引发他们对植物吸收水分的思考。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展示植物的叶子和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植物吸收水分的途径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的过程。
2. 学生了解植物通过叶子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过程。
教学内容:1. 介绍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的方式。
2. 解释叶子蒸腾作用的概念。
1. 进行实验观察植物根的吸水过程。
2. 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叶子的蒸腾作用。
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和工具。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
第三章: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
2. 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储存方式。
教学内容:1. 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
2. 解释植物对水分的储存方式。
教学活动:1. 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
2. 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储存方式。
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和工具。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
第四章: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1. 学生了解植物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性。
2. 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缺乏的应对策略。
教学内容:1. 介绍植物对不同水分条件的适应性。
2. 解释植物对水分缺乏的应对策略。
教学活动:1. 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植物生长情况。
2. 讨论植物对水分缺乏的应对策略。
教学资源:1. 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植物样本或图片。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知识。
2. 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研究意义。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教学目的]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3、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1、渗透作用原理。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教学难点]1、渗透作用的概念。
2、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
[教学用具]课件:渗透作用过程,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根尖的结构示意图,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示意图,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向根部导管移动示意图。
[实验材料]鸭蛋的卵壳膜,橡皮筋、胶水、长颈漏斗、烧杯、清水、红墨水、蔗糖溶液、滴管、大小盆景等。
[教学方法] 讲述与实验、观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引入新课:教师展示两个小盆景,甲植株正常生长,乙植株叶片萎蔫。
提问:甲植株欣欣向荣,生长正常,乙植株怎么了?(教师通过强调水对植物的重要性,水在植物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从而引出植物究竟是怎样吸收和利用水分这一话题。
)提问: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回答:根。
)投影:根尖的结构示意图。
同时指出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板书:一、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根→根尖→根毛区(成熟区)(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份)提问: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与成熟的植物细胞的明显区别是什么?(回答: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个大的液泡。
)讲述:这个大的液泡叫做中央液泡。
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中还没有形成中央液泡,所以,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和干种子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
(实物投影:干种子和浸泡过的种子,同时讲述吸水膨胀的原理。
)板书:二、植物吸水的方式(一)、吸胀作用吸水―――植物细胞未形成大液泡后的主要吸水方式。
讲述: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那么,什么是渗透作用呢?首先从扩散作用说起。
(演示实验:甲烧杯装红墨水,乙烧杯装清水,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红墨水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开来,直到杯中清水变成淡红色溶液为止。
)讲述:从上面的演示实验中我们看到,红墨水的分子扩散到了清水中。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册:4.2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 教案
水在植物体中的代谢【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概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二、能力目标:1.尝试根据观察的现象解释、分析产生的原理。
2.在观察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体验根据现象分析原理的快乐。
2.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3.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教学准备】1.培养有根毛的幼根,放大镜。
2.切好的萝卜条,盐水,清水各一碗。
3.幼嫩植物的茎(茎处能掐出水分)。
4.浸了红墨水的桃树枝条(以叶脉变红为标准)。
【教学过程】引言:你种过菜吗?当菜苗被移载后,总是耷拉着脑袋,很不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师:对,因为它的根受伤了。
质疑: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答: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那么根有哪些适于吸水的特点呢?用拟人的口气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入课堂。
1.根吸收水分的部位。
2.根吸收水分的外界条件。
探究:水分的运输途径、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小结: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木本植物有形成层,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
学生观察,已经生出根毛的幼根,和从菜地里拔来的植物根相比较,形成疑问:有何区别?(根毛数量有别)回忆根尖结构,成熟区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观察思考,形成疑问:为什么用盐除雪后,很多树会死亡?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根吸收水分的外界条件:土壤溶液浓度小于根毛细胞溶液浓度学生提出问题:茎能运输水分吗?作出假设:茎能运输水分。
制作计划:剪取一段带叶茎。
顶端一段迅速插入滴有红墨水的水里。
光照3-4小时。
实施计划:依计划实施实验。
得出结论:茎能运输水分3.比较: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运输方向。
回忆旧知识,拓展视野,草本植物没有形成层,所以不能长成苍天大树。
质疑:观察培养的种了萌发后的根有何特征。
思考:大量的根毛对吸水有什么意义?多媒体展示根尖的结构示意图,注意说明成熟区有输导组织。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的重要性,知道水分是植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2. 使学生理解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掌握根吸水的原理。
3. 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和利用过程,认识到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体含水的比例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2. 根的结构特点及其吸水原理。
3.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
4.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体含水的比例、根的吸水原理、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
2. 教学难点:根的吸水原理、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植物吸水与利用水分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吸水与水分利用的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植物干旱和水分充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2. 讲解植物体含水的比例及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3. 讲解根的结构特点及其吸水原理,引导学生了解根是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
4. 展示根的吸水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根的吸水过程。
5. 讲解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引导学生了解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
6. 展示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模型或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
7. 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利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8.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植物体含水比例和水分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根的结构特点和吸水原理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植物体内水分运输途径的理解。
4. 评价学生对植物对水分利用及其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植物含水比例和水分作用的相关图片、实物或模型。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过程。
2.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方式。
三、教学难点:1. 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植物、水、盆栽土、显微镜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植物生长过程中水的作用,引发学生对植物吸水问题的思考。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植物细胞的结构,讲解植物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 演示实验:观察植物在水中和干燥环境中的生长情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7.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8.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植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植物细胞的结构,传授植物吸水和失水的理论知识。
2. 演示法: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3. 实验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实验操作表现。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植物水分吸收和利用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的重要性,以及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2. 学生能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植物需要水的原因。
2. 植物如何吸收水分。
3. 植物如何利用水分。
4.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5. 实验: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对水的重要性,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植物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2.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如何吸收和利用水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材料:植物、水、显微镜等。
3. 教学卡片或黑板,用于展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 教学视频或图片,用于展示植物吸水和失水的过程。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植物对水的重要性:讲解植物细胞组成、植物生理活动与水的关联等。
3. 讲解植物如何吸收水分:讲解根的结构、吸水原理等。
4. 讲解植物如何利用水分:讲解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
5. 实验演示: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6. 总结讲解内容:强调植物对水的重要性,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对植物吸水和利用水分的理解。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水,植物还需要哪些营养物质?2. 让学生探讨:如何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和利用水分的效率?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2植物对水的吸收、运输、利用教案(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4)
第六章§6.2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道植物水分的散失过程及其重要意义。
2.学会做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
二课前预习1.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进行的,叶柄的幼嫩的茎也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
2.水分的散失主要由进行,植物能通过的与来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3.对植物进行灌溉,有利于维持植物体内的,使植物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三课内导学复习:植物体通过根吸收水分,进入植物体,只有一部分(1~5%)用于新陈代谢,而绝大部分是以气态水的形式散失到体外。
特别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问题:1.水面上加一层油的目的是什么?2.塑料袋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4.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水液化成了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5.叶片气孔散发出来的水是什么状态的?学生按照自己学习小组开展讨论分析。
结论:1.为防止,在水上放层油。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由。
3.蒸腾作用:根所吸收的水运输到植物各器官后以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4.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主要通过进行。
想一想:如何用实验证明水的蒸腾主要通过叶?提示采用对照实验分析:在本实验基础上增加量筒,内插一支相似枝条并将叶片,在相等时间内观察塑料袋内表面水珠多少。
(二)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阅读:相关内容和图6.2.5结论:植物蒸腾作用通过气孔的张开与闭合来调节快慢,使植物体内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当土壤中水分缺乏时,植物体能自主地关闭气孔,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
相反则气孔张开,加快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进行的,______和_____________也能进行少量的蒸腾作用问题:1.水应自上而下流,而植物的水分都从由下而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2.艳阳高照,气温很高,但植物生长仍十分茂盛,未受到伤害。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设计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学设计1 指导思想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方式学习知识。
其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验证和得出结论——内化发现新知识”。
教师指导与学生发现相结合,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作为示例,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的基础,在比较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2 教学内容分析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以及散失。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包括“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什么?运输的主要组织是什么?水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什么?水的散失方式是什么?”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演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观察,发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了解水分的运输和散失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3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属于高二上学期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已经具有初中生物课中相关内容的学习基础,又有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中有关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知识基础。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实验材料和设备等,通过实验得出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条件,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 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举例说出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和散失;(3)举例说明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4.2 能力目标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3 情感目标(1)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2)学生关注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水资源缺乏,明确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
5 教学方法设计5.1 创造情境渗透作用的实验与成熟植物细胞(渗透系统)的联系。
5.2 指导探究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条件与渗透作用条件的比较。
精选-生物教学设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word文档
生物教学设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1)渗透作用的概念。
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课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渗透作用的原理②理解植物对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③了解合理灌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综合运用等能力德育目标: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重点:1、渗透作用的原理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难点:1、渗透作用的概念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教法:谈话法、探索法教具:多媒体课件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通过提出光合作用的原料CO2和H2O,同时联系世界面临的水资源不足的现实导入课题。
三、新课内容◆回顾初中相关内容,介绍植物的主要吸水器官及最活跃的部位。
(一)渗透作用的原理通过课件演示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说明植物细胞在形成中央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观察、静听、回答☆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渗透作用的概念通过课件演示渗透作用发生的过程。
提出问题:(1)水分子与蔗糖分子是否都可通过半透膜?为什么?(2)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上升?解释上述问题过程中渗透理化学科相关内容,水到渠成,概括出渗透作用的概念。
◇观察、思考、回答☆复习旧知识,引入渗透作用的原理。
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Ⅰ半透膜Ⅱ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3、从结构方面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1)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Ⅰ(2)植物细胞处于外界溶液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Ⅱ☆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联想及归纳能力。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已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即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通过课件演示,师生共同回顾实验过程和现象。
◇观察、回顾☆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为(1)内因:原生质层(2)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分析、思考、总结☆用生物学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Array【教学目的】
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这的运用。
【重点难点】
1、重点: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渗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根;
根尖的结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
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图)
2、吸水方式: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
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茎叶细胞、根冠细胞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
如:干燥的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胀吸水的原理:亲水性物质与水发生结合(结合水)
(2)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渗透作用
A、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
的扩散(如:课本P59图)
B、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理由是:细胞壁——全透性,水和溶质都可以透过。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间的细胞质——
选择透过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通常具有浓度差。
所以: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细胞图分析、讲述实验)
1)30%的蔗糖溶液——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清水或低液———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所以: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可用质壁分离实验验证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可用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验证
4)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 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 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作用:
①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请设计实验测细胞液浓度大小)
5、巩固练习:课本P62:一、二、四学案P 1、2、3、4
新学案P116:例6、11、12 P120:1—6、9—14、16 P124:8
课练P48:19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1、运输:结构导管,
从细胞外→导管的途径:
土壤溶液→成熟区表皮细胞→→→导管(通过渗透作用)
土壤溶液→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的间隙→导管(通过扩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生命活动。
3、散失:途径:主要通过蒸腾作用
意义: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动力
三、合理灌溉:(详见课本P61内容)
1、概念:
2、原理:
3、意义:
4、巩固练习:课本P62:三
【练习】
1下列某同学画的几个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的结构名
称:
1.细胞壁 2 细胞膜
3.液泡膜4 细胞核
5.细胞质6 细胞液7.外界溶液其中2、3、5共同成原生质层。
(2)A→B→C,说明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结构基础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生质层和一定浓度的细胞液、以及全透性的细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在原因细胞壁伸缩性< 原生质层。
(3)若将C细胞放进清水中,将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不发生,则说明细胞已死亡。
(4)A→C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变大,吸水能力变强。
2、用2摩尔/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尔/升的
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分离
现象,得到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
(1)细胞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
段时间内水分从细胞渗出,细胞液浓
度变大。
(2)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浓度将不变,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2mol/l的蔗糖溶液。
要使该细胞复原,将其置于清水中。
(3)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是由于乙二醇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变大而吸水。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大液泡(原生质层)。
3、下面是用新鲜的洋葱表皮进行的一些实验与结果。
请分析回答:
(1)洋葱表皮细胞在a、b、c三组实验中均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构基础是同题1(2)(2)a组实验可以说明新鲜洋葱表皮细胞具有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3)出现b、d组实验共同现象的原因是原生质层受破坏,细胞死亡。
(4)c组实验结果说明K+、NO3-可以被主动力运输进入细胞内。
4、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度而死亡。
5、在移栽花木时常常剪去部分枝叶,这是为了(D)
A、减少叶的呼吸作用
B、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进植物体的根的吸水
D、维持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
【教后感】
植物对水的代谢中的运输、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补课上详细讲过,高中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放在水的吸收上。
主要又水的吸收的两种
方式、场所,以及两种吸收方式CELL的特点,其中以渗透作用最为重要。
这里包括渗透作用的原理、条件和植物的渗透作用以及质壁分离实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