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 1

合集下载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上中下、左中右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上中下、左中右

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上中下、左中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上、中、下”和“左、中、右”的概念,并能用这些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上、中、下”和“左、中、右”的概念,会用这些词汇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教学难点: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上、中、下”和“左、中、右”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教具:卡片、图片、模型等。

2.学具: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卡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多个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2.学生尝试用“上、中、下”和“左、中、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二)探究新知1.老师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卡片,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上、中、下”和“左、中、右”位置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上、中、下”和“左、中、右”描述图形的位置关系。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巩固练习1.老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上、中、下”和“左、中、右”位置关系。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完成后与同桌交流答案。

3.老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

(四)拓展延伸1.老师出示一个模型,让学生用“上、中、下”和“左、中、右”描述模型中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上、中、下”和“左、中、右”描述模型中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用“上、中、下”和“左、中、右”描述家中的物品位置关系。

2.家长签字确认,明天交给老师。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模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上、中、下”和“左、中、右”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2.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1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1

课题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在计算条与位值板的帮助下进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

2、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灵活掌握“个位不变,只要在十位上相加减”的算法。

教学难点灵活掌握“个位不变,只要在十位上相加减”的算法。

核心素养关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教学环节环节目标师生活动评价关注点活动一复习引入通过练习,复习整十数的加法的方法,巩固加法的含义,一、口算复习30+40= 30+50= 60+20=9+70= 60+6= 80+4=你能提什么样的问题呢?板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加法含义的理解能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

活动二合作交流,尝试探索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请大家利用计算条,也可以在位值板上计算:18+30。

2、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3、媒体演示:(1)先把18拆成10和8,再把10+30=40,最后把40+8=48。

(2)个位不变,只是在十位上相加。

(只要在18的十位上加3。

)4、思考:30+18=?(1)学生独立思考。

(2)结论:30+18=48,与18+30=48结论相同。

(3)小结:在加法算式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18305、 37—20怎么算?6、学生操作:选择计算条或位值板摆一摆37—20。

7、学生汇报:(1)把被减数拆成30与7,30—20=10,10+7=17。

(2)个位上不变,只是在十位上相减。

(3)只要在37的十位上减2。

8、师生共同讨论得出通法:“个位上的数不变,只是把十位上的数相减”。

活动三练习巩固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练习1、书P26/2,P27/5。

2、口算:(开小火车)49+10 36+10 53+10 21+10 67+1049+20 36+20 53+30 21+20 67+2049+30 36+40 53+40 21+70 67+3037—20 64—10 46—10 55—10 72—1037—10 64—20 46—20 55—30 72—3037—30 64—50 46—30 55—50 72—403、第26页/题3活动四拓展贯通板书设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18+30=48 37-20=1710+30=40 30-20=1040+8=48 10+7=17。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沪教版一班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沪教版一班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爱好。

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条,体验其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学重难点: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感知自身的左右1.创设问题情境师:小朋友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 问:小朋友们,刚才他们是用什么拍掌的?2.体验左、右(1)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

(2)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

(3)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呢?(4)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瞧瞧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5)生说。

(要求学生摸着说。

)(6)揭示课题。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举左手,举右手;举右手,举左手。

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耳朵。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

拍一拍: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掌。

二、感知群体中的左边、右边,建立方位感1.找一找(1)第一横排坐在最左边的是谁?最右边的又是谁?(2)第二横排中,从左往右数,第__个同学是谁?从右往左数,第__个同学又是谁? 师小结: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百数表 ▏沪教版 (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   百数表  ▏沪教版  (1)

百数表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

教学目标:1、学生在百数表上认识100以内的数,重温序数的观点,能在百数表上正确地填空。

2、学生能用行和列描绘百数表上的数,初步感受到两个数(行数、列数)组成的数组可以确定百数表上任何一个位置。

3、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及难点:1、百数表上行和列的编排规律。

2、通过行与列,在百数表上定位“数”教学准备:课件、相应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1、复习巩固(媒体出示)个位上是7的数有?十位上是4的数有?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同的数有?2、情境创设师:老师在前两天找到一份神秘宝图,你们想不想看看啊?生:想!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发现这幅神秘宝图的吗?跟我一起去看看。

(媒体出示:百数图)来看看,这是什么?生:百数图。

师:百数图上有什么?生:有100个小圆点。

师:孙老师发现,百数图的每个小圆点下都躲着一个数宝宝,你们看——(媒体出示)。

谁能猜猜下面这些小圆点后面躲的是几?(媒体:根据回答出示相应数)所有的数宝宝都出现了,现在这张表就不能叫百数图了,它叫做百数表。

(出示课题)在这张百数表上,有许多许多的数学小秘密。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小秘密,进行一次数学闯关。

二、新授(观察探究百数表上数的排列规律)1、师:百数表和百数图一样都有“行”和“列”。

手势表示表示。

(师生一起做手势)(媒体出示:“行数”“列数”)好,现在把手借给曹老师,我们一起来数数,百数表有几行,有几列?(媒体逐步显示行数、列数)2、师:得到了“指南针”之后,我们就要正式开始寻找隐藏在百数表里的秘密了。

(1)“行”的秘密①师:刚才小朋友们猜第4行是31-40,第5行是41-50……,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发现了哪些秘密?把你发现的小秘密告诉你的同桌。

②汇报交流: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生:每行都有十个数。

个位数都是从1开始的。

左与右2(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左与右2(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左与右2(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中“左与右”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左右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左右。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左右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和运用左右。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正确区分和运用左右。

2.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左右对称的物品,如手套、鞋子等。

2.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些左右对称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出左右对称的物品的特征。

二、探究1. 教师出示一些左右不对称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出左右不对称的物品的特征。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左右的概念,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实践1. 教师出示一些左右对称的物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 教师出示一些左右不对称的物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交换观察和描述左右的物品。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板书设计:左与右1. 左右对称的物品2. 左右不对称的物品3. 左右的概念作业设计:1. 观察家里的物品,区分哪些是左右对称的,哪些是左右不对称的,并用文字进行描述。

2. 与家长一起讨论左右的概念,并用文字进行记录。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左右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和运用左右。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区分左右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将在下节课中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左右的概念。

一年级下册数学资料认识钟表沪教版ppt课件

一年级下册数学资料认识钟表沪教版ppt课件
中午11时半,小胖该吃午饭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下午3 时,小胖在图书馆借书。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上午7时,小胖起床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上午8时,小胖去上学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分针 时针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说说什么时刻他在 干什么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4时
6时
8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动脑筋
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 友做的事却不一样?
下午5时半,小胖在看电视。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1.说出钟面所表示的时间。你是 怎么知道的?
1时 4时 6时 9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时间教案沪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时间教案沪教版

时间教课目的:1.初步认识钟面,并学会读几时和几时半。

2.能用日、天、小时来表示时间,初步学会运用24 时记时法。

3.培育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在实质生活背景中,认识钟面,体验学习的愉悦。

教课要点:学会读几时和几时半。

教课难点:几时半的读法、 24 时计时法的运用。

教课准备:1.教师方面的准备:能够拨动的时钟2.学生方面的准备:学具小钟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激发兴趣1.猜谜语引入时钟谜语:哥哥和弟弟,每日竞赛跑。

哥哥跑得慢,弟弟跑得快。

哥哥跑一格,弟弟跑一圈。

(猜一个生活用品)2.师生讲话:时钟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时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你知道相关哪些对于时间的知识。

3.揭露课题:时间二、认识钟面1.出示钟面,学生的察看,小组议论从钟面上看到了什么。

2.报告结果,钟面的构成。

时针(短针)、分针(长针)、1——12 十二个数字。

学生报告时,教师可在钟面上要点显示。

3.练习活动:在一个不通通的钟面上加上数字,并依据要求给时针、分针涂上相应的颜色。

三、认识几时1.出示表示 1 时、 5 时、 8 时的钟面。

学生议论:钟面上表示的是什么时候?你是如何知道的?2.沟通议论:几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哪里?3.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练习活动: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间。

( 3 时、 10 时、 12 时)(注意解说顺时针拨动)四、认识几时半1.出示表示 2 时半、 7 时半、 12 时半的钟面。

学生议论:钟面上表示的是什么时候?你是如何知道的?2.沟通议论:几时半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的地点?3.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4.练习活动: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间。

( 5 时半、 11 时半、 3 时半)五、初步认识24 时记时法1.课本练习:小胖的一天谈谈小胖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2.设疑:小胖 8 时在上课,小胖8 时上床睡觉。

这两个 8 时如何差别呢?3.介绍 24 时记时法。

上、中、下、左、中、右(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上、中、下、左、中、右(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教案:上、中、下、左、中、右(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上、中、下、左、中、右”章节的教学内容。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上、中、下、左、中、右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定位和描述。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上、中、下、左、中、右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描述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上、中、下、左、中、右概念的抽象理解。

2. 空间定位和描述能力的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物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上、中、下、左、中、右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上、中、下、左、中、右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上、中、下、左、中、右的概念。

4. 应用: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上、中、下、左、中、右的概念进行空间定位和描述。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上、中、下、左、中、右的概念和运用。

板书设计:1. 上、中、下、左、中、右2. 内容:上、中、下、左、中、右的基本概念、空间定位和描述能力、实例演示、课堂练习、实际应用作业设计:1. 课本练习题: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上、中、下、左、中、右的概念。

2. 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上、中、下、左、中、右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实例演示和实际应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上、中、下、左、中、右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空间定位和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描述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交换(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交换(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交换(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材的第七章,主题是“交换”。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不变的性质。

通过实际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通过交换加数的位置,找到和不变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通过实际例题,找到和不变的规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小木块(代表加数)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有一天,小明和小华一起玩积木,小明有5个积木,小华有7个积木,他们一共有多少个积木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在黑板上写出例子:5 + 7 = 12,然后交换加数的位置,变成 7 + 5 = 12。

向学生解释,无论加数的位置如何交换,和都不会改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a. 3 + 8 = ?b. 4 + 6 = ?c. 2 + 9 =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在练习中找到的和不变的规律。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加法交换律的例子,以及每个练习题目的答案。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练习题目。

2. 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来解决。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减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引导他们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和性质。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运用减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际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通过一个实际情景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加法交换律。

上、中、下、左、中、右(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上、中、下、左、中、右(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教案:上、中、下、左、中、右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中的《上、中、下、左、中、右》章节。

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方位词,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方位指令进行操作。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3. 培养学生根据方位指令进行操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容易混淆上、中、下和左、中、右的方向。

2. 学生在描述物体位置时,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不准确的情况。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张带有上、中、下、左、中、右标识的大图。

2. 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带有上、中、下、左、中、右标识的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方位词的含义。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的用法。

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3. 实践操作教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小动物,并根据教师的指令,将小动物放置在正确的位置。

例如,教师可以说“把小动物放在中间”,学生需要将小动物画在白纸的中间位置。

4. 总结讲解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总结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的示例。

教师可以再次强调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的用法,并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方位指令进行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画图或者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完成练习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1. 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的标识。

2. 方位指令的示例。

3. 学生操作的示例。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根据家长的指令,将玩具放置在正确的位置。

2. 让学生画出一个场景,并用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来描述场景中的物体位置。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一)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一) 沪教版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一)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P28、29页。

教学目标:1、理解与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无进退位)和两位数加一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理。

2、用类推的方法得出计算结果。

3、两位数加一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1、知识迁移,理解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推测出其计算结果。

2、两位数加一位数(有进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条片、圆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3+2= 1+4= 5+3= 8+1=13+2= 11+4= 15+3= 18+1=2、问:观察第一组的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生:一个加数都是2,另一个加数变大了10,和也变大了10。

问:继续观察其它三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题目只要先算出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几,然后在十位上写上1就可以了。

二、自主探究探究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1、出示:23+2=师:那23+2等于几呢?你会算吗?2、交流汇报:(方法一)用摆条片的方法个红色的条片加上2个蓝色的条片,共有5个条片。

所以:3+2=53个红色的条片加上2个蓝色的条片,共有5个条片,(3+2=5)。

再加上剩下的20个条片,20+5=25。

师:我们发现“十的条片”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三的条片变成了五的条片。

(方法二)在数位表上摆小圆片的方法。

3+2= 3个圆片加上2个圆片,共有5个圆片。

3+2=523+2= 可以推出:先算个位,3个圆片加上2个圆片,共有5个圆片 3+2=5。

再加上十位上的两个圆片(一个表示10)20+5=25师:我们可以发现位置板十位栏中“圆片”没有发生变化,位置板个位栏中的圆片由3片变成了5片方法三 在数射线上计算0 1 2 3 4 5 6 7 8 9 10从3出发,向前走了2格,是5。

3+2=5从23出发,向前走了2格,是25。

1.2 计算游戏(教案)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1.2 计算游戏(教案)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1.2 计算游戏(教案)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数字0-10,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3. 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难点:1. 加减法运算规则的掌握,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2. 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字卡片:0-10的数字卡片,用于教学和游戏。

2. 计算器:用于教学和游戏。

3. 小组活动卡片:用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 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运算规则,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记忆。

板书设计:1. 计算游戏2. 内容:- 加减法运算规则- 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计算方法- 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与家长一起玩计算游戏,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和练习相结合,让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几时、几时半(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几时、几时半(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几时、几时半(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时间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读取时钟上的小时数,并能够区分“整点”和“半点”。

课程将介绍时钟的构造,包括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它们在时间表示中的作用。

学生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学习如何识别和表达“几时”和“几时半”。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读取时钟上的小时数,理解“整点”和“半点”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学生将学会如何用时钟来表达时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时间的基本认识,增强时间管理意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半点”的理解和表达。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半点”在时钟上的具体位置。

此外,将时间概念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闹钟模型或实物- 闹钟图片或卡片- 绘制时钟的练习纸- 学生自带的小闹钟(如果有)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引入新课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时钟的基本了解。

2. 情景创设:通过一个故事或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引出“时间”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探索新知1. 直观演示:使用闹钟模型或实物,向学生展示时钟的构造,并解释时针、分针的运作方式。

2.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整点”和“半点”在时钟上的位置和特征。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操作闹钟,尝试设置不同的时间,加深对“几时”和“几时半”的理解。

第三阶段:巩固练习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使用闹钟模型或图片来练习读取和表达不同的时间。

2. 个别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第四阶段:总结反馈1.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读取的时间,并解释他们的思考过程。

2.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时钟的构造:时针、分针、秒针- 时间的读取:“整点”(如3时)和“半点”(如3时半)- 实例展示:不同的时间点在时钟上的表示作业设计- 绘制并标记自己喜欢的时间在时钟上的位置- 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点的活动,用“几时”和“几时半”来表达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对“几时”和“几时半”的直观认识。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与目标1.教材分析: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掌握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如数的认识、数的顺序、数的比较、加减法运算等。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概览本册教材主要包括数与计算、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等方面的内容。

数与计算部分重点让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基本的加减法运算。

图形与空间部分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常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统计与概率部分则通过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和概率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认识与加减法运算,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以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教学、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

确保教学进度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评价与反馈机制1.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

2.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作业、测验等学习成果的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

七、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与教辅资料: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材及配套的教辅资料。

2.教学工具与器材:准备必要的教具和学具,如计数器、图形卡片、小棒等,以满足教学需要。

3.多媒体设备: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制作和展示课件,丰富教学手段。

八、教学特色与创新1.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上、中、下、左、中、右》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上、中、下、左、中、右》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上、中、下、左、中、右》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方位词。

2.实物或图片,用于让学生辨别方位。

3.小组活动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玩具,提问:“这个玩具在哪里?”引导学生用“上、中、下”等方位词回答。

(二)基本概念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圆圈,分别标出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出这六个方位词,让学生熟悉这些词汇。

3.教师用实物或图片进行演示,让学生辨别方位。

(三)实践操作1.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长负责组织组员进行活动。

2.活动内容:学生在教室里找到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教室里的物品。

3.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课堂小结1.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

(五)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用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描述家里的物品。

2.家长签字确认,第二天反馈给教师。

五、教学反思2.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方位词的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3.小组活动时,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仍需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4.作业布置环节,要求家长签字确认,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家校合作。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多使用实物或图片进行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针对方位词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3.在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刻理解并准确运用上、中、下、左、中、右六个方位词。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沪教版)第一章:认识数字1-10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数字1-10。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数字0-9的写法和读法。

2. 学习数的顺序,理解相邻数的概念。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字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1-10的图片,认识这些数字。

2. 教师示范书写数字1-10,学生跟随书写。

3. 学生互相交流,读一读、写一写所学的数字。

4. 教师组织数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数字1-10的认识。

第二章: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学习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计算。

3.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加减法问题的能力。

1. 教师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解决加减法问题的经验。

第三章: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2. 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人民币的单位,理解元、角、分的关系。

2. 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了解其价值。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的能力。

教学步骤:1. 教师介绍人民币的单位,让学生理解元、角、分的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各种面值。

3. 教师设计购物活动,让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支付。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运用人民币购物的经验。

第四章: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创作的能力。

1. 学习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2. 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创作的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 ▏沪教版 (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4   度量  ▏沪教版 (1)

度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选用不同量具去量实物,并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2、认识长度单位米(m)、厘米(cm),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分析:“度量”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几何小实践的内容,教材从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度量出发,如量教室的长宽、桌子的长宽、橱的长度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发现对于同一物体,所用的量具不同,则测出的结果也不一致,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意义,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从而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认识米尺和直尺.学生分析:用米、厘米做单位度量长度是学习度量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米、厘米长度单位的正确建立,将对学生认识其他长度单位产生积极地正迁移.同时,低年级学生对米、厘米的认识主要是借助表象记忆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长度表象,亲身体验并列举自己身边的物体,建立起1米、1厘米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从直接比较过渡到间接比较,并通过间接比较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进而认识统一度量长度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直尺、1cm实物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朋友们,这是什么?(猫)那这个呢?(胡子)你知道小猫的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师:小猫是用胡子的长度去量洞口的大小,其实我们也可以借助身体去量物体的长度,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呢?2、下面看看我们的小伙伴,他们是怎样量物体的长度的?师:我们先来看视频1:他在量什么的长度?他是怎样量的?生:他是用脚步量教室的长.(出示脚步图片)一步是从哪到哪呢?师:再来看视频2:他在量什么的长度?他是怎样量的?生:他是用脚底量讲台的长.(出示脚底图片)一个脚底是从哪到哪呢?师:再来看看视频3:他在量什么的长度?他是怎样量的?生:她是用拃量桌子的长.(出示拃图片)一拃是怎么表示的呢?3、原来我们的脚步、脚底、拃都可以帮助我们来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度量.(出示课题)二、自主探究(一)用身上的尺度量物体的长度1、师:现在让我们也来学学视频中的小朋友,用脚步、或者脚底、或者拃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有6个任务,一起读一下.任务1:教室的长任务2:黑板的长任务3:窗台的长任务4:一扇门的宽任务5:桌子的长任务6:桌子的宽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组量得又快又好.学生先讨论选择的方法,然后开始度量.投影展示学生的度量结果.(学生判断选择的方法合不合理)小结:度量不同物体的长度,要选用合理的度量方法.2、以“桌子的宽度量结果”为例质疑师:观察桌子的宽度量结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质疑:同样宽的课桌,用同样的方法度量,为什么度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同,一拃的长度不一样,张开的程度不一样,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师归纳:因为量的标准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也不相同.3、师:如果要使度量的结果一样,有什么好办法吗?(尺)聪明的人类发明了“尺”,方便人们用统一的标准去度量.(二)用工具尺度量物体的长度1、认识常用的工具尺.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种尺.师:现在请小朋友从笔袋中拿出自己的直尺,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1)刻度线:长短不一的线.(2)刻度:尺上的数叫刻度.最小的是几?0表示什么?(3)“厘米”是个长度单位,cm是厘米的英文缩写.(板书,齐读厘米、cm)2、建立1cm的概念(1)师:你知道尺上从哪到哪是1cm吗?生:从0到1之间的距离是1cm.(师投影)师:在尺上你还能找到1cm吗?生:1到2之间的距离也是1cm.2到3、3到4、5到6……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小结: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都是1cm.(2)师:下面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cm,举起来.看着你找到的1cm,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宽)度大约是1cm的?3、认识并感知几厘米、几十厘米师:我们已经知道1cm有多长了,2cm有多长呢?你能在直尺上快速的找到2cm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吗?请你找给老师看一看.2cm还可以是刻度几到刻度几?10cm有多长呢?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把你找到的10cm用手指表示出来.15cm有多长呢?把你找到的15cm表示出来.在直尺上你能找到30cm、50cm吗?(找不到)4、认识米尺.(1)出示米尺,初步建立1米的概念.桌子上李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把米尺,在这把米尺上就可以找到.在找之前,先观察一下,这把米尺的0刻度在哪里?(出示米尺)刻度1前面还有1cm,我们知道0在1的左端,所以这一端就是0刻度.现在请你在这把米尺上找到30cm?你是怎么找的?(从0到30)50cm有多长呢?你知道这把米尺一共长多少厘米吗?99后面还有1cm,共100厘米.100厘米就是1米.米也是长度单位,米的英文缩写是m(板书米m,齐读)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1米=100厘米,也可以写成:1m=100cm(板书,齐读)(2)感受1米的长度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米,下面请小朋友同桌合作,借助这把米尺,出示1米的长度.学生汇报,出示1米的长度.师:我们发现,张开手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习惯上把两手之间的距离叫一庹.5、教师出示图片:用米尺量桌子的宽.师:现在有了这把米尺,我们就可以量桌子的宽了.起点0对准课桌宽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准数字几就表示几厘米.桌子的宽是多少厘米?(40cm)师:如果我换一把米尺再量,结果一样吗?小结:用尺度量,采用相同的标准,结果是一样的,结果是准确的.三、巩固练习1、选择(1)教室课桌的高大约是()厘米A、6B、60C、600(2)旗杆长大约24()A、厘米B、米2、猜一猜(笔袋中的小伙伴)()4厘米()10厘米()18厘米四、总结: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同学们学得真不少,今天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长度大约是1cm、1m的物体.六、板书设计度量脚步图片、脚底图片、拃图片实物米尺1米=100厘米1m=100cm。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日(天)、小时。

2.认识钟面,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几时、几时半,12时计时、
24时计时)。

3. 根据时刻在钟面上画出短针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

认识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媒体主题图课件,模型钟。

课前准备43cm+3cm=( )cm 45mm-29mm=( )mm
38mm-28mm=( )mm=( )cm
26cm-( )=9cm ( )-12cm=14cm
教学流程
一、观察交流。

二、实践操作。

出示《小胖的一天》主题图。

1.观察要求:
(1)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与同伴交流。

(2)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2. 认识钟面。

(1)钟面上有什么?(数字1-12,时针、分针。

)(2)如何区别时针和分针?时针粗而短,分针细而长。

(3)时针和分针怎么走的?顺时针方向,用手指一指。

3. 认识各种钟。

4. 课件演示一天的变化。

一天有几个小时?一天=24小时齐读。

5. 出示有24时的钟面。

观察:如何换算?1+12=13,2+12=14,……
1. 认识时间。

(1)几时。

①观察:小胖上学的时间是什么时候?(8时)
②这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在哪里?分别指着几?
交流: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

③观察:10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在哪里?
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

④比较8时和10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分针都指着12。

⑤说一说3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⑥小结:表示几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⑦在学具钟上拨一拨。

0时、12时、6时、11时、13时、15时、20时。

A、说一说:如何拨出6时和15时?15时和那个时间的钟面是一样的?
B、同桌互动:一生说一时刻,另一生动手拨,再交换。

(2)几时半。

①观察:小胖吃午饭的时间是什么时候?(11时半)
②这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在哪里?分别指着几?
交流:时针超过11,指着11和12的中间,分针指着6。

③观察:9时半的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在哪里?
时针超过9,指着9和10的中间,分针指着6。

④比较11时半和9时半的钟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分针都指着6。

⑤说一说4时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⑥小结:表示几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半。

⑦在学具钟上拨一拨。

0时半、12时半、6时半、11时半、13时半、15时半、20时半。

A、说一说:如何拨出12时半和15时半?15时半和那个时间的钟面是一样的?
三、总结B、同桌互动:一生说一时刻,另一生动手拨,再交换。

3. 根据时间画出时针和分针。

4时,4时半;5时,5时半;14时,14时半。

1. 你还知道有关时间的哪些知识?你还想了解时间的哪些知识?想办法去了解,课后再做交流。

2. 爱时、惜时教育。

板书设计时间
一天=24小时
表示几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表示几时半,分针指着6,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半。

课后反思(1)看钟面写时间不规定上午或下午,应该有两个时间,明确一天=24小时,区别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不同。

(2)画时间出现问题比较多的是“几时半”的时针画不对,应
用多加小考卷的形式巩固练习。

(3)画时间的另一个错误是看24时表示的时间,个别学生不会
互换,因此画错,可以针对性练习,对于特别不理解的学生,可
以要求他按顺序写在钟面的外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