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解决遗传问题的杂交方法考点与题型归纳
高三生物复习资料----解决遗传问题的杂交方法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生物复习资料----解决遗传问题的杂交方法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考纲要求】1.掌握判断某个体是否为纯合体的方法,并会灵活运用。
2.掌握判断相对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方法,并会灵活运用。
3.掌握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的方法。
4.理解并会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
5.理解并会判断某一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
【考点梳理】要点一、常见的遗传问题及常用的杂交方法1.常见的遗传问题高三阶段经常遇到的遗传问题有:(1)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2)判断某个体是否为纯合体(3)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4)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注意:一般一个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遵循分离定律,但若受一对以上基因控制,则可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这些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5)判断某一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2.常用的杂交方法(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2)自交注意:广义的自交指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狭义的自交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
高中阶段所讲的自交一般指广义的自交。
以下我们所提到的自交均指广义的自交。
(3)测交(4)正交、反交法如果显性个体做母本,隐性个体做父本为正交,则隐性个体做母本,显性个体做父本为反交。
要点诠释:这里为了研究方便,把解决遗传问题时遇到的两个个体交配的情况均称为杂交,同学们考试作答时不能这样认为。
要点二、解决常见遗传问题所用的杂交方法1.判断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是纯合体(纯合子)还是杂合体(杂合子)(1)自交原理:纯合子可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方法:将待测个体自交,若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待测个体为杂合体,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体。
(2)测交:将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即为测交。
高考生物遗传题型总结

高考生物遗传题型总结高考生物中,遗传部分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其中的题型多样且复杂,让不少同学感到头疼。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常见的高考生物遗传题型。
一、基因分离定律相关题型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这是遗传题中常见的基础题型。
通常会给出一些亲本杂交的结果,让我们判断某一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
判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二是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了新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全部为高茎,那么高茎就是显性性状,矮茎就是隐性性状。
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推断已知亲本的表现型和杂交结果,推断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此类题型需要熟练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遗传规律。
比如:亲本基因型为 Aa 和 Aa,它们杂交后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 = 1:2:1,表现型及比例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3:1。
3、概率计算在基因分离定律的题目中,常常涉及到概率的计算。
比如已知亲本的基因型,计算子代某一基因型或表现型出现的概率。
假设亲本基因型为 Aa 和 Aa,那么子代中 AA 的概率为 1/4,Aa 的概率为 1/2,aa 的概率为 1/4。
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相关题型1、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此类题目通常会给出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情况,要求分析子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比例。
解题的关键是将多对相对性状分别按照基因分离定律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组合。
例如:豌豆的黄色圆粒(YYRR)和绿色皱粒(yyrr)杂交,F1 代基因型为 YyRr,F1 自交,子代中黄色圆粒(Y_R_)的比例为 9/16,黄色皱粒(Y_rr)的比例为 3/16,绿色圆粒(yyR_)的比例为 3/16,绿色皱粒(yyrr)的比例为 1/16。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是否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一般会给出杂交实验的结果,需要判断是否符合 9:3:3:1 或其变形的比例。
生物遗传题方法归纳总结

生物遗传题方法归纳总结生物遗传是生物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研究个体和物种遗传性状如何传递给后代的规律。
解决生物遗传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对常见的生物遗传题目中所使用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一、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是生物遗传学的基础,主要包括单因素遗传、两性状遗传和自由组合定律。
在解答生物遗传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背景和要求,判断该题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规律。
如果题目涉及到物种的性状传递,我们可以运用孟德尔遗传定律进行分析和解答。
二、染色体遗传染色体遗传是指遗传物质DNA位于核内染色体上,通过染色体的组合和分离来传递遗传信息。
在解答染色体遗传题时,我们可以运用遗传交换、显性和隐性等染色体遗传规律进行分析。
例如,染色体突变或基因突变会导致染色体和基因的遗传变异,从而影响性状的传递。
三、基因互作与表现型遗传现象不仅受个体的基因组成影响,还受遗传因素之间的互作关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解答基因互作与表现型题目时,我们需要掌握基因互作类型和规律,如互补性、交互作用等。
同时还需考虑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进而分析表现型的具体表现。
四、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的重要驱动力。
解答有关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题目时,我们可以分别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角度进行分析。
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基因重组等,它们为自然选择提供了遗传材料,决定了物种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则通过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选择,影响了遗传变异的传递和保存。
五、遗传工程与遗传咨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遗传工程和遗传咨询成为了新兴的研究领域。
解答有关遗传工程与遗传咨询题目时,我们需要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基因克隆、转基因技术等。
同时也要了解遗传咨询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其在生物医学和农业领域的应用。
总结:解答生物遗传题目需要熟悉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基因互作与表现型、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以及遗传工程与遗传咨询等方面的知识。
高三生物高考二轮复习育种方法专题(填空)通用

换兑市暧昧阳光实验学校育种方法专题一、知识整理在高中阶段所介绍的育种方法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植物激素育种。
根据“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原理进行育种1、杂交育种(1)原理:(2)方法:连续自交,不断选种,直到后代不发生形状分离为止。
(不同个体间杂交产生后代,然后连续自交,筛选所需纯合子)(3)发生时期: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四分体时期(4)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5)缺点:。
(6)举例:矮茎抗锈病小麦2、诱变育种(1)原理:(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中子、激光、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如各种化学药剂)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条件)来处理生物。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4)优点:,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
(5)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具有盲目性;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
(6)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3、多倍体育种(1)原理:(2)方法:。
(3)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
(4)缺点:结实率低,发育延迟。
(5)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4、单倍体育种(1)原理:(2)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3)优点:。
(4)缺点:技术相当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其中的花药离体培养过程需要组织培养技术手段的支持,多限于植物。
(5)举例:“京花一号”小麦5、细胞工程育种(植物体细胞杂交)(1)原理:(2)方法:。
(3)优点:。
(4)缺点:技术复杂,难度大;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5)举例:白菜--甘蓝6、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1)原理:(2)方法:基因操作(提取目的基因→装入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基因表达→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3)优点:。
高考生物遗传题型知识点归纳

高考生物遗传题型知识点归纳1、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D∶d=1∶1;两种雌配子D∶d=1∶1。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高考生物总复习例题讲解解决遗传问题的杂交方法

一、如何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例1:现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请设计实验,判断高茎、矮茎的显隐性关系。
杂交实验:子代只表现出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显性)若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比例为1:1呢?自交实验:高茎或矮茎自交→某性状发生性状分离,该性状为某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的亲本性状为二、如何判断某一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例2: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请设计实验,判断该高茎豌豆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自交实验:若自交后代则为杂合体测交实验:若测交后代出现的两种性状则为杂合体三、如何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分离比为,符合分离定律;分离比为或,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测交,分离比为,符合分离定律;分离比为或其变形,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四、如何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正反交子代雌雄表现型,则为常染色体遗传,若雌雄表现型不同,则为五、如何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遗传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无论正交反交,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只与——细胞质遗传。
归纳不同的杂交方法能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①确定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看②杂交育种:综合双亲的基因,获得自交:①确定②不断分离(杂交育种中的重要应用)③鉴别(通常用于植物育种)④证明遗传的基本定律:如果:F2遵循9:3:3:1规律,则:如果:F2遵循3:1规律,则测交:①鉴别(通常用于动物育种)②证明遗传的基本定律:如果:则:正交、反交:①判断、伴性遗传②判断核遗传、例8: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
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
请设计实验,通过一次杂交即可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
分析过程:判断显隐性依据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依据。
生物杂交遗传知识点总结

生物杂交遗传知识点总结遗传学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研究的是生物个体之间基因的传递和变异。
而生物杂交遗传学则是遗传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的传递和组合。
在生物杂交遗传学研究中,人们通常关注的是不同的物种之间进行杂交所产生的后代之间的遗传特征及基因组合。
一、杂交的定义和分类1. 杂交的概念杂交是指两个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或人工条件下结合繁殖的现象。
杂交通常指的是异种杂交,即不同物种之间的杂交,也叫异源杂交;同种群杂交通常是指在不同地区或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同种但异群体之间的杂交。
2. 杂交的分类根据生物体的性别和类型的不同,杂交可以分为雄性杂交、雌性杂交和单性杂交。
雄性杂交是指雌性的一种个体受精后,由对异位染色体的一个外源染色体压制同源染色体,从而产生异位一倍体胚胎,再从异位胚胎发育出杂种个体,一般只在脊椎动物中发现,如分布在东南亚一带的含雄鱼;雌性杂交是指常见的雌性个体受精后,与雄性个体形成杂交产生的后代,如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子等;单性杂交是指种群个体不分性别,只有一类生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表现为等价性细胞,由这类单性细胞在结合后,经过克隆和杂交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形式。
二、杂交的基本原理1. 杂交的发生杂交是由两个不同个体结合繁殖产生的后代。
在杂交中,两个个体为了完成交配过程,需要通过花粉、卵子等生殖细胞的结合。
这些细胞中包含了父母亲的基因,杂交的结果就是这些基因的重新组合。
2. 杂交的特点不同个体的杂交产生的后代通常都会表现出一些非常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没有父母亲任何一个个体上的特征。
这是因为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来自不同个体的基因会重新组合,形成全新的基因组合。
三、杂交的优势和劣势1. 杂交的优势(1)杂交可以提高生物体的适应性,因为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组合可以产生新的特征,从而使得后代在环境中更好的适应;(2)杂交可以增加生物体的生长力,通常父母亲个体生长能力强、抗逆力强的特征会通过杂交在后代中得到加强;(3)杂交可以增加后代的生殖力,通常父母亲个体生殖力强的特征也会通过杂交在后代中得到加强。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实验设计专题考点及题型归纳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实验设计专题考点及题型归纳【考点梳理】考点一、经典遗传学研究的实验设计1.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时的实验设计:以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研究为例,写出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和思路:(1)选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结果F1代表现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显性性状);(2)让F1自交,结果F2出现性状分离,显性:隐性=3:1;(3)为了解释上述现象,孟德尔提出假设的核心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等量的两种配子;(4)验证假设:设计了测交实验,即用隐性个体与F1杂交;(5)预期结果:后代出现显隐性两种性状,比例为1:1。
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意义是通过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的比例来反映F1产生的配子的比例;(6)实施实验方案,得到的_实验结果_与__预期结果相符,由此得出结论: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产生比例相同的两种配子。
2.与孟德尔遗传学研究实验设计的类似题目(1)这道题目,可以用自交方案,也可以用测交方案。
科学家从某植物突变植株中获得了显性高蛋白植株(纯合子)。
为验证该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请参与实验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此题可以用自交方案也可用测交方案。
①步骤1:选择高蛋白纯合植株和低蛋白植株(非高蛋白植株)杂交。
预期结果:后代(或F1)表现型都是高蛋白植株。
②步骤2:自交方案:F1自交(或杂合高蛋白植株自交)或测交方案:用F1与低蛋白植株杂交预期结果:(若采用自交方案)后代高蛋白植株和低蛋白植株的比例是3:1(若采用测交方案)后代高蛋白植株和低蛋白植株的比例是1:1③观察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果实验结果与__预期结果相符,可证明该性状由一对基因控制。
(2)在一块高杆(显性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杆小麦。
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解答此题首先得明确此株矮杆小麦产生的原因为:基因突变或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性状改变,然后再设计实验研究其出现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解决遗传问题的杂交方法考点与题型归纳【考点梳理】要点一、常见的遗传问题及常用的杂交方法1.常见的遗传问题高三阶段经常遇到的遗传问题有:(1)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2)判断某个体是否为纯合体(3)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4)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注意:一般一个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遵循分离定律,但若受一对以上基因控制,则可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这些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5)判断某一性状属于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2.常用的杂交方法(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2)自交注意:广义的自交指相同基因型个体间的交配,狭义的自交指来自同一个体的雌雄配子的结合。
高中阶段所讲的自交一般指广义的自交。
以下我们所提到的自交均指广义的自交。
(3)测交(4)正交、反交法如果显性个体做母本,隐性个体做父本为正交,则隐性个体做母本,显性个体做父本为反交。
要点诠释:这里为了研究方便,把解决遗传问题时遇到的两个个体交配的情况均称为杂交,同学们考试作答时不能这样认为。
要点二、解决常见遗传问题所用的杂交方法1.判断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是纯合体(纯合子)还是杂合体(杂合子)(1)自交原理:纯合子可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方法:将待测个体自交,若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待测个体为杂合体,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体。
(2)测交:将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即为测交。
原理: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只表现显性性状;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将会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方法:待测个体测交,若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其为杂合体;若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其为纯合体。
注意:①当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时,只有统计数量足够多,才能说明子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若子代数量只有少量的几个,不足以说明子代发生性状分离。
有些试题用数据说明子代情况,无论是自交法还是测交法,只有子代数量较多且均只表现一种性状时,才可判定生物为纯合体。
②判断显性植物个体是否为纯合子一般用自交法,若用测交法需要进行人工去雄、传粉等操作,自交法可以省去这些操作,较简便。
判断显性动物个体是否为纯合子一般用测交法,不用自交法。
因为我们不知道待测动物个体的基因型,无法让它与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
判断显性动物个体是否为纯合子除测交法外,还可让它与已知基因型的杂合子杂交,若其为杂合子则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若其为显性纯合子则杂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可据此来判断它是否为纯合子。
2.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1)杂交原理及方法:将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F1将只表现一种性状,该性状即为显性性状。
注意:解题时会遇到类似下表的情况:红眼与白眼为相对性状,红眼与白眼杂交,产生的821个子代只表现红眼。
题中统计的子代数量较多且未发生性状分离,如果亲本中有杂合子很难出现这种现象,所以做为亲本的红眼和白眼应为纯合子,而红眼为显性性状。
遇到类似的情况(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数量较多且没有出现性状分离),题中虽未直接说明亲本为纯合子,但我们可以推断亲本为纯合子,从而判断题中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2)自交原理:隐性性状的个体必为隐性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显性性状的个体不一定为纯合子,自交后代可能发生性状分离。
方法:将具有某性状的个体自交,若子代发生性状分离,该性状为显性。
注意:做题时会遇到类似下表的情况:长翅与长翅交配,后代中出现了残翅个体。
题中为相同性状的个体间交配,后代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如果双亲均为隐性则必为隐性纯合子,子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只有双亲均为显性且都是杂合子时,子代才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所以双亲交配方式为杂合子自交,长翅为显性性状。
遇到类似的情况,题中虽未告诉我们双亲的交配方式是自交,但我们可以推断双亲的交配方式为杂合子自交,双亲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我们经常讲的有中生无为隐性,无中生有为显性便运用了这样的原理。
3.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1)正交、反交法原理若为伴性遗传,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正交反交P:♀XAXA/XAXa(显性)×♂XaY(隐性)♀XaXa(隐性)×♂XAY(显性)F:XAXa、XAY/XAXA、XaXa、XAY、XaYXAXaXaY雌雄均为显性/雌雄均为显性:隐性=1:1雌性显性雄性隐性若为常染色体遗传,正交与反交结果相同正交反交P :♀AA/Aa Aa(显性)F:(雌雄均为显性/雌雄均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方法:进行正交与反交实验,比较正交与反交的结果:若结果相同,为常染色体遗传,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结果不同,为伴性遗传,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2)看相同亲本的子代雌雄表现是否相同原理:如果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不表现伴性遗传,子代的性状表现必不与性别相关,雌雄表现相同。
如果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表现为伴性遗传,子代的性状表现和性别相关,可能出现雌雄表现不同的现象。
注意:伴性遗传也可能出现子代雌雄相同的情况,例如:XAXA×XaY、XAXA×XAY:子代中无论雌雄均表现显性。
XAXa×XaY:子代中雌雄均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
方法:同一亲本产生的子代:若雌雄的表现不同,则必为伴性遗传,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若雌雄的表现相同,则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雌雄表现相同一般分三种情况:①子代无论雌雄均表现一种性状;②子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雌性与雄性中两种性状的比例均为1:1;③子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雌性与雄性中两种性状的比例均为3:1。
第①②种情况,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均有可能出现,不能确定为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第③种情况只有常染色体遗传才会出现,可确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注意:若要设计实验方案判断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可将杂交亲本设计为雌性隐性×雄性显性,看子代的雌雄表现:若出现性状倒置(子代中雌雄的性状表现与亲代相反),子代中雄性全表现为隐性,雌性全表现为显性,为伴性遗传。
P :♀XaXa(隐性) ×♂XAY(显性)F:XAXaXaY雌性显性雄性隐性若子代的雌雄表现相同,为常染色体遗传。
P :♀aa (隐性) × ♂AA/Aa(显性)F: Aa/Aa aa(雌雄均为显性/雌雄均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此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一次杂交便可判断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4.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还是自由组合定律(1)自交原理:若某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那么它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将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再将F1自交得F2,F2将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若某性状受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那么它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再将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或其变形(9:7、13:3、15:1、9:6:1、9:4:3、12:3:1等)。
方法:将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再将再将F1自交得F2:若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符合分离定律;若F2出现的分离比为9:3:3:1或其变形(9:7、13:3、15:1、9:6:1、9:4:3、12:3:1等),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原理:若某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那么它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将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再将F1测交,测交后代将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
若某性状受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控制,那么它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将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再将F1测交,测交后代将出现1:1:1:1或其变形(1:2:1等)的分离比。
方法:将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再将再将F1测交:若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符合分离定律;若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或其变形(1:2:1等),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5.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正交、反交法原理: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方的卵细胞,若某性状受细胞质中的基因控制(即细胞质遗传),不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代的性状只与母本相同,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若某性状受细胞核中的基因控制(即细胞核遗传),细胞核中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不论正反还是反交,子代的性状遗传都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方法:进行正交与反交,观察子代的表现:若无论正交反交,子代的性状只与母本相同,为细胞质遗传;若无论正交反交,子代的性状遗传都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为细胞核遗传。
要点三、归纳不同的杂交方法能解决的问题1.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①确定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看F1表现②杂交育种:获得综合双亲优良基因的F1。
2.自交:①确定显隐性性状②鉴别纯合子、杂合子(通常用于植物育种)③证明遗传的基本定律:如果子代的分离比为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如果子代的分离比为9:3:3:1或其变式,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④连续自交还可用于分离纯合子(在杂交育种中的重要应用)。
3.测交:①鉴别纯合子、杂合子(通常用于动物育种)。
②证明遗传的基本定律:如果子代的分离比为3:1,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如果子代的分离比为1:1:1:1或其变式,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4.正交、反交:①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②判断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题型归纳】类型一、判断某个体是否为纯合体例1.家兔的黑毛对褐毛是显性,要判断一只黑毛兔是否是纯合子,选用与它交配的最好是()A.纯种黑毛兔B.杂种黑毛兔C.褐毛兔D.长毛兔【解析】C项正确:将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杂交,即测交,可用来判断某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是否为纯合子。
不选择ABD三项,A项:交配结果为不论黑毛兔是否为纯合体子代均表现为黑毛;B项:待测黑毛兔与多只杂种黑毛兔交配可以用来判断黑毛兔是否为纯合体(若子代有黑毛也有褐毛,待测个体为杂合体,若子代全为黑毛,则为纯合子),但与C项相比不是最佳选择,要寻找杂种黑毛兔即要确定寻找到的黑毛兔的基因型为Aa,比寻找褐毛兔的操作困难。
【总结升华】这是一道较简单的题型,考察单个知识点,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较低,。
举一反三:【变式1】采用哪一组方法,可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问题()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合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D.杂交、杂交、自交、测交【答案】B【解析】测交可用来判断某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即验证F1的基因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可用来区分显隐性关系类型二、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例2.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