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地理环境分析
传统文化的背景
国内传统文化发展背景:1.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背景: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货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存在着不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2.在遭遇国力丧失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现如今的人们怎样?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造成了人心散乱、伦理缺位,原有的意识形态面临难以收拾人心的困境。
近百年被主流激进思潮压制的传统文化,正在中国社会默默生长,重新塑造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伦理世界。
谈传统文化,不是以过去为导向,提倡复古主义;而是以未来为方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在遭遇国力丧失之时,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受关注度几乎为零,人们自身的问题以及国家政策,让他们忘记了本国的文化。
3.各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以及课程情况:个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覆盖的范围还是挺多的,大部分的地区还总是有一小部分的传统学校教育,这些学校并不像其他学校那样平常,更多的他们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我们现在那些学校只是一味照本宣科,而忽略了某些外在和内在的因素。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它们的课程是一定会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
培训内容类似于: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经典读诵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我们现在的人已经很少在提及此文化。
唐代文学地理与文化特色
唐代文学地理与文化特色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被誉为"盛唐"。
在这个时期,各类文学作品在整个帝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并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唐代文学的兴盛离不开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1. 唐代文学地理背景1.1 长安 - 文化中心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吸引了大量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
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启发,推动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1.2 江南 - 文人墨客乐土江南地区以其秀美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人文氛围而闻名。
山水田园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在这种环境下,许多著名诗人如杜牧、杨万里等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1.3 四川 - 文士聚集地四川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而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这里的山水、名胜古迹等都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素材,同时,四川地区也孕育出了一批文学家如李白、杜甫等。
2. 唐代文学的主要特色2.1 诗歌创作的繁荣唐代以诗歌创作最为著名,尤其是在"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卓越的诗人。
这些诗人们以写景、咏史、抒情为主题,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将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以及个人感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2 骈文的兴盛唐代还有一大特色就是骈文的兴盛。
骈文是指使用类似对偶句法结构并贯穿整篇文章的一种文体。
通过对仪器言辞、修辞技巧的灵活运用,使得文章更具有音美感和节奏感。
2.3 唐传奇和戏曲唐代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时期,一些著名的传奇故事和角色在这个时期得以形成。
这些传奇故事既表达了人们内心世界的激情与情感,又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观念的演变。
3. 唐代文学的影响与传承唐代文学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诗歌、骈文等创作风格被后世多次模仿和传承,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总之,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为唐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摘要: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作为一个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文学地理学在我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本文从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分布与文学区研究、个案研究和宏观跨界研究几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大致呈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简单来说,文学地理学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研究和探索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本文将传统的历史文学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及民居文学进行了融合,由近代学者提出之后,文学地理便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深受力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稳步攀升。
自近代时由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后,文学地理学便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逐渐成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学地理学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近来才被作为一门学科而正式确立。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中指出文学地理研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公元前544年到1905年是片段言说阶段,而在1905年到2011年是系统研究阶段,而在2011年至今是学科建设阶段。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综合性、跨越学科边界的,其研究思路总是能够突破人为的设限,完成文学与地理学科的良性互动,扩展和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促进文学与地理学知识领域之间的互补、互证和互识。
近五年来,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方法运用上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文学地理的研究当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平原
• “所有权和生产性实业的原则就孕育在这当 中” • “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 明” • 航海“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因为这里 的居民生活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 序的帮助,农业也就按着四季进行;土地所 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了—换句 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 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
北
南
北
南
南
北
北
语言: 北齐南繁; 人的性格: 北爽南细; 哲学: 北孔南老; 经学: 北学深芜,南学约简; 学术: 北重考述,南究义理; 宗教: 北儒南道; 音乐: 北刚南柔(梁启超说:北乐悲壮,南乐靡 曼” ) 戏曲: 北宜和歌,南宜独奏; 书法: 北书雄健,南书秀雅。北方为方笔之祖,南方 系圆笔之宗; 饮食: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 小国宜于共和政体, • 中等国宜于由君主治理, • 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 “亚洲有一些大帝国,它们出现在幅员辽阔 的大平原上,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为了防 止形成割据的局面,就只能实行专制制度, 而且只能实行一种极端严酷的奴役的统治; 而在欧洲,天然的区域划分形成了许多不 大不小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法治 是很有利于保国的;所以没有法治,国家便 将腐化堕落,而和一切邻邦都不能相比”。
(二) 民族、人口
• (1)民族: • (2)人口: 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分布不均衡 ; 第二是人口迁移频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从世界范围来看, 人类文化是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 的,……因此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 征,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
• 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无论是地理环境、历史渊源还是民族特色,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人文环境多样。
这些地理特点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有所不同。
北方的文学作品多以汉字文化为主,注重文字的表达和叙事的技巧;而南方的文学则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气息的熏陶,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地理环境也影响了作家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进而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
历史渊源对于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资源,成为了作家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历史事件、传统文化、古代文献等都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与精神在现当代文学中得到了传续,古代传统诗词的形式也被现代诗歌所借鉴。
历史对于作家们创作的深深影响,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民族特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这些民族特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同的美学观念、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蒙古族的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族的《雪域飞鹰》和彝族的《罗布人》等作品都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风貌和民族精神。
地域文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显而易见。
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多样性。
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充满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人文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悠久的文学历史,而其地理环境和形态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经过漫长的岁月,中国古代文学的地理形态逐渐发展出了多样而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泥土文化的沉淀、山水之间的诗意、地域特色的形成以及都市文学的崛起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理形态首先体现在泥土文化的沉淀上。
中国的泥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根基之一。
中国自古有“黄土百姓”的说法,这表明中国人民离不开家乡的土地。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土地和农耕活动被视为神圣而庄重的,诗歌中常常抒发对土地的依恋与景物的描绘。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的泥土情怀。
其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山水诗意。
中国以山川河流的自然景观而著名,这种山水景观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水作为文学主题和修养的象征,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
山水在古代文学中被美化和理想化,成为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很多文人墨客都以山水为背景写诗作文。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山水诗等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再者,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也对其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这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地域特色。
比如南方的江南水乡,出现了众多描写水乡风情的诗歌作品;而北方的辽阔平原,则有着草原和乡土的壮丽景色。
这些地域特色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最后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都市文学的崛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都市文学也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诞生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密不可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呈现出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中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逐渐增多,开始探讨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和城市中的种种情感。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历史小说代表作之一,以其宏大的故事脉络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经典之作。
其故事发生在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的时期,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对于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背景1. 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内外战乱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加剧了民不聊生的状况。
这为《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和英雄崛起提供了温床。
2. 黄巾起义与农民起义: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最具代表性的农民起义,启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弊端。
它对于小说中刻画出各类英雄人物,以及董卓的崛起和袁绍的失败等有着深远影响。
3. 群雄割据的三国时期:随着皇权的削弱,各地豪强势力崛起,形成了蜀国、魏国和吴国的鼎立局面。
这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也为小说中英雄的兴衰起伏赋予了深刻内涵。
二、地理环境1. 刘备的蜀汉:蜀汉的地理环境被山川所围,自成封闭,形成了安定发展的条件。
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以其广阔的疆域和良好的地理环境,成为《三国演义》中的一支重要势力。
2. 曹操的魏国:魏国地理位置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加上曹操英明的治理手段,使魏国成为了《三国演义》中最强大的势力之一。
3. 孙权的吴国:吴国东临大海,水路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为孙权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吴国在《三国演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而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4. 荆州的重要地位:荆州地理位置重要,连接南北,是蜀汉、吴国、魏国之间的战略要地。
荆州也成为《三国演义》中多次争夺的焦点,为故事发展增添了不少紧张激烈的情节。
结论:《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背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英雄世界。
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和各地的地理环境共同绘制出人物的形成与英雄的崛起,使小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的研究,了解《三国演义》所展现的历史时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其地域特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了多元的文化,因此,各个地域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因素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使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
一、京都文学的繁荣北京作为古代中国的帝都,是文化的中心,京都文学因此繁荣而兴盛。
京都文学以乐府诗为代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诸如《离骚》、《古诗十九首》等都是京都文学的经典之作。
京都文学在形式上注重音韵和节奏的统一,注重修辞的华美,内容上常以咏史抒怀、记录宫廷生活等为主题。
二、江南文学的柔媚江南地区风光秀丽,气候温和,素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这种柔媚的自然环境也深深地影响了江南文学的特色。
江南文学注重描绘自然景色,以山水、花鸟、田园等为题材,情感柔和、清新雅致,表达的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诸如《浪淘沙·北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都是江南文学的代表作品。
三、边塞文学的雄壮位于国境线上的边塞地区,形势险要,历史上屡经兵战,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边塞文学独特的雄壮气息。
边塞文学以塞北诗派为代表,其内容多与战事、边疆生活等相关,表达了边塞士人的忠诚与豪情。
代表作如《行路难》、《念奴娇·回文塔罗忆江南》等都是边塞文学的经典之作。
四、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奇特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其少数民族文学本身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流传,注重传统民歌、舞蹈、神话传说等的表达,内容多是描绘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传统文化。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学在音乐和节奏上更加富于创新,给人带来一种奇特、异域的感觉。
五、其他地域的独特之处除了以上几个地域,中国其他地区的文学也各具特色。
如东北地区的文学以农村题材为主,真实地描写了东北农村的艰苦生活;西北地区的文学则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以佛教、伊斯兰教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信仰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
文学地理:探索文学中的地理之美!
文学地理:探索文学中的地理之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地理学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学科,很少有人会将其与文学联系在一起。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地理的元素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对于描绘故事背景、塑造角色形象以及展现情感和主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篇文章将带您进入文学的地理世界,一起探索文学中的地理之美!1. 文学中的地理环境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环境是指故事中所发生的地点和周围的自然环境。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海洋还是山脉,这些地理元素能够为文学作品提供一个独特的背景,使故事更加真实和生动。
1.1 城市的魅力和挑战城市是文学中最常见的地理环境之一。
城市代表着繁忙、现代和进步,同时也蕴含着人们的欲望和挑战。
大多数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人口多样性和建筑风格,这些都能够为文学作品增添丰富的色彩。
例如,《纽约三部曲》这部小说由保罗·奥斯特创作,它以纽约市为背景,通过描述城市的街道、建筑和人口来展现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社会。
城市的喧嚣和挑战成为了故事的重要元素,从而揭示了人们在这样一个繁忙的城市中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1.2 自然环境的神奇与力量除了城市,自然环境也是文学中常见的地理元素之一。
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经常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它能够使读者沉浸在故事的情感和氛围中。
例如,威廉·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以小岛为舞台,通过描绘岛上的风暴、大海和野生动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无穷力量。
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仅是为了营造戏剧效果,更是为了抒发角色的情感和塑造故事的发展。
2. 文学地理的重要性文学地理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为作品增添真实感和深度。
地理环境可以通过与人物和情节相互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发展。
2.1 描述和刻画角色地理环境可以作为描绘和刻画角色的有力工具。
人物的成长和塑造往往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的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变。
中国人文地理知识
中国人文地理知识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地理资源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使得中国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
本文将从中国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文化特色等方面,介绍中国独特的人文地理知识。
1. 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亚洲的中心,也是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枢纽,连接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带。
2. 自然地理特点中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特点多样。
中国以高山、平原、丘陵、河流等为主要地貌类型,地势起伏,气候多样。
其中,中国著名的山脉有长江、黄河、珠江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3. 历史人文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
中国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朝代,如夏商周、秦汉、唐宋等,都对中国人文地理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历史遗址和文物众多,如故宫、长城、陵墓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文化特色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多样化的文化特色。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地理内涵。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在语言、文学、戏曲、美术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5. 人文景观中国还拥有许多壮丽的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着游客。
如西安的兵马俑、丽江的古城、敦煌的莫高窟等,都是中国闻名于世的景点。
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中国人文地理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中国人文地理知识丰富多样,既有自然地理的特点,也有历史人文的积淀和文化特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世界上独具魅力。
通过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的风土人情,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比较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拥有着众多独特而迥异的地域特色。
这些地域特色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等方面,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明显的表现。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进行比较,并探讨不同地域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一、北方文学北方的地理环境多为平原地区,气候干燥且寒冷,因此北方文学更加注重描述自然景观和人物的坚毅刚强。
北方文学常常以史诗和战争为题材,歌颂英雄主义和忠诚精神。
例如《孙子兵法》是北方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典籍,以其强调战争策略和智慧战略而闻名。
北方文学通常以铿锵有力的语言和直接简练的叙述方式展现出来,给人以豪迈和雄奇的感觉。
二、南方文学南方的地理环境多山脉和水域,气候湿润且温暖,这给南方文学带来了纯净和柔美的特质。
南方文学更加注重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柔婉细腻。
南方文学常常以田园生活和爱情为题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例如《红楼梦》是南方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对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深刻描绘而闻名。
南方文学通常以优美流畅的语言和细腻入微的叙述方式展现出来,给人以安详和恬静的感觉。
三、西方文学西方的地理环境多为高原和戈壁,气候干燥且多变,这给西方文学带来了开阔和豪放的特质。
西方文学更加注重描写广袤的大地和勇敢的探险精神。
西方文学常常以冒险和成长为题材,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例如《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对幻想世界的刻画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而闻名。
西方文学通常以精细瑰丽的语言和富有张力的叙述方式展现出来,给人以奇幻和浪漫的感觉。
四、东方文学东方的地理环境多为河流和海洋,气候湿润且温和,这给东方文学带来了柔和和沉静的特质。
东方文学更加注重描写凄美的人生和深思熟虑的情感。
东方文学常常以唐诗宋词等诗歌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法,强调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意境的引导。
例如《诗经》是东方文学中的瑰宝,以其对爱情、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而闻名。
东方文学通常以简洁含蓄的语言和空灵深沉的叙述方式展现出来,给人以温柔和宁静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一)地理环境一面临海,其它三面域外陆路交通极不便利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身自我发展。
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
这种以我为尊,视栖身之地为天下中央的观念,主要源于古代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的缺少交流,疏于了解。
其次,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虽数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却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巨大涵摂能力,最终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与外部世界虽相对隔绝,但疆土广袤,腹地纵深,有着宽绰的回旋余地。
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和宗族,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政治组织,在结构上表现为:家庭——家族——宗族——社会。
五、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务实性等诸种特征。
(一)人文性《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人文性的特征使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a非宗教性倾向。
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学,所关注的是现世人生。
《论语〃述而》【原文】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6〃22 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1)知:音zhì,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古代文学与地理环境
古代文学与地理环境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瑰宝之一,它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世界。
地理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学风格。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地理环境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古代文学题材的影响1.1 山水之美的描绘中国是一个地势复杂多样的国家,拥有广袤壮丽的山川河流。
古代文人经常以山水景观为题材进行描写,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述了壮丽的河山景色,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想象空间。
1.2 城市景象的刻画中国古代的城市是文化和商业的中心,也是诗歌和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地理环境决定了城市的繁华与景色的多样性,激发了文人描写城市风貌的灵感。
比如,宋代文人苏轼的《赤壁赋》描述了长江流域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文化氛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地理环境对古代文学风格的影响2.1 北方与南方文学的差异中国地理环境的南北差异直接影响了古代文学的风格与特点。
北方的旷野广袤,气势磅礴,因此北方文学的气势豪迈、奔放激昂;而南方则多山多水,温暖湿润,因此南方文学的风格更加温婉、细腻。
这种南北差异在唐代诗人杜牧与苏轼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北方诗人杜牧的诗歌豪放大气,富有豪情壮志;而南方文人苏轼则更着重于细腻的情感表达。
2.2 面向海洋的文学题材中国拥有壮丽的海岸线,海洋成为古代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海洋的广袤无垠,浩渺壮阔,使得文人们能够抒发对远方的向往和未知世界的探索。
明代文人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的《海瑞罢官》就以海洋为背景,表达了对正直与权势斗争的讽刺与思考。
三、地理环境对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3.1 自然观的形成地理环境对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长期居住在山水环绕的中国,古人对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们将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然观念。
这种自然观念对古代文学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多民族国家,其人文地理概况丰富多样。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中国人文地理的方方面面。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家。
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形成明显的地形梯度:东部为平原和丘陵,中部为山地和高原,西部为高山和盆地。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河流、湖泊和丰富的地质资源。
二、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历史遗迹众多,如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辉煌和繁荣。
三、民族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目前承认的民族有56个。
汉族人口最多,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基础。
四、宗教与哲学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
这些信仰和哲学体系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五、语言文字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拥有广泛的使用人群。
此外,中国还有各种少数民族的语言。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文字之一。
六、文学艺术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巨匠和经典作品。
古代的“诗经”和“红楼梦”,现代的鲁迅、鲁迅、莫言等作家的作品都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每种艺术形式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七、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中国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充满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活动。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拥有各种不同的菜系和烹调方法,代表了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和热爱。
八、中医与武术中医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一、地域特色1.1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作者所处的地理环境,如山水田园、江河湖海等。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其风格、主题、表现手法等各有特点。
1.2 地域文学流派•江南文学:以江南水乡为背景,表现清新、柔美的景色和风俗。
•关中文学:以陕西关中地区为背景,展现了黄土地域的特色和文化。
•巴蜀文学:以四川地区为背景,展现了山水风光和民间风俗。
•岭南文学:以广东、广西地区为背景,展现了南疆风情和边塞风光。
1.3 地域文学代表作品•江南文学:如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宋代苏轼的《江南春》等。
•关中文学: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
•巴蜀文学:如唐代李白的《蜀道难》,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岭南文学:如唐代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宋代苏轼的《惠州一绝》等。
二、风土人情2.1 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联•文学作品常常描绘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如节日习俗、民间信仰、婚丧嫁娶等。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2.2 民俗文化特色•春节: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描绘了春节的喜庆氛围。
•中秋节:如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中秋节团圆的愿望。
•端午节:如明代文天祥的《端午即事》中“五月五日午,赠我双飞龙”,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
2.3 风土人情代表作品•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现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
•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描绘了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紧密相连,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变迁的窗口。
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学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人文特色。
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风貌,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感悟。
在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山川、江河、湖泊、城市等多个方面,介绍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一、山川中国是山水之国,山川的美丽景色常常成为古典诗人抒发情感的对象。
在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中,他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而齐鲁是山东地区的古称,这段诗描绘了杜甫怀念故土的情感。
通过这句诗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山东的山川,还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
另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流经山西的壮丽景色,并表达了诗人对河流奔流不息的敬畏之情。
二、江河中国著名的江河众多,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有长江、黄河、珠江等。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寄邱员外》中写道:“银汉鸿沟北,凤凰山下南。
”这里的银汉鸿沟指的就是长江,而凤凰山是指南岳衡山,描绘了诗人对长江沿岸景色的赞美之情。
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提到的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它流经多个省区,孕育了千百年的中华文明。
这首诗中的黄河入海是指黄河的下游汇入渤海。
三、湖泊中国有众多著名的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西湖等,它们都成为了古代诗人描绘风景的灵感来源。
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斜阳照在湖泊上,金波滔滔滚宽轮。
”这首诗写了湖泊的美景,生动地展现出湖光山色中的壮美景色。
另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牛渚西江夜,风波万顷平。
”牛渚指的是现在的太湖牛渚湖岸,此处被风平浪静的描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夜晚湖泊的美丽景色。
四、城市古代城市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在古代诗词中留下了印记。
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与此同时,青铜器铸造在商代高度发展。青铜 的礼器、兵器、食器、乐器、工具、车马具。 花纹有饕餮(taotie)、凤、鸟、云雷、几何、 鱼等。西周时期多铭文,东周时期出现鸟篆 (zhuan)字体。
公元前后:大帝国的出现
中国出现秦汉帝国,西方有罗马帝国,印 度则是孔雀王朝,各个文明都建立了自己庞大 的帝国。
中国进入了有自我意识的时期。适应农业 文明的政治制度——中央王权(郡县制)确立, 思想统一模式确立,以书同文(篆文),车同 轨以及统一度量衡为基础。还出现了户籍制度。
公元2世纪:混乱中的美丽
非汉族
象形文字
叉子文化
道家文化
海洋岛屿 型 渔猎贸易 型 汉、非汉 族 声音文字
叉子文化
佛教文化
农业环境与生产方式与心理素质
首先,安于现状,乐观豁达。 其次,顺应自然,讲究功利。 再次,崇尚人际关系,崇尚集体权
威主义。
安于现状,
总的来说,同环境恶 劣,物产贫乏的地区 的人民,和生活在海 洋岛屿的人种比较, 中国人对环境的满意, 对生活的满足,导致 更安于现状。开拓精 神、创造精神、向自 然界索取的精神相对 较弱。
崇尚集中与集体力量
农业要求土 地的相对集 中以便于灌 溉,要求家 族集体财产 制度,避免 个人所有和 土地分散。
崇尚权威主义。
农业技术的传授需 要长辈的教授,生 产的组织,特别是 人工灌溉的建设, 需要集中家庭力量, 需要家长权威的指 挥,家长制,权威 主义、祖宗崇拜、 敬老尊老,家族血 缘的集体主义可以 说是农业经济的社 会制度保障。
论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
古代文学论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潘文琪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地理环境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传统线性思维的影响,研究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时,更多关注的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而忽视了作品产生的地理环境。
因此,本文以古典诗歌为例,将从地理环境的相同和不同两方面分别探讨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学创作;古典诗歌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民俗民情等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人文环境总的构成情况。
[1]然而,由于传统线性思维的影响,我们在研究文学作品时,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更多关注的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而忽视了文学作品产生的地理环境。
刘勰早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就提出了“江山之助”这一重要的文学审美命题,即“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2]很明显,刘勰这句话中的“江山”,指的是自然山水,这间接说明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具有助益作用。
下面笔者试以古典诗歌为范例,从地理环境的相同和不同两方面分别探讨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学家产生的感受和体验也有所差异。
例如,途经塞外给人以“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苍凉之感;遥望瀑布让人感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路经三峡则使人产生“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悲凉之感。
下面笔者以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和杜甫的《望岳》为例子,进行具体分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题西林壁》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这两首诗歌所描写的地理环境分别是我国的庐山和泰山。
品味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既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也由衷地表达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的地理环境分析【摘要】地理环境是孕育文学的摇篮,是影响文人创作的自然环境因素。
中国文学在在地理环境分布上有着独特的东西之分、南北之分以及地域差异,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灵感、文学作品风格以及文学流派三个方面。
地理环境是作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是培养作家文化心理素质以及审美情趣的土壤,因此地理环境对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有价值的机理因素。
21世纪新时代文学发展是与环境、地理以及生态等学科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总文学地理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学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并详细阐明了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机理作用。
【关键词】中国文学;地理环境;地域差异0.引言文化作为一个涵义丰富而复杂的多角度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社会各界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门类纷繁复杂,每一学科都派系分明,每个派系都按照自定的规则进行论述,因此,文化的概念性定义也就无法明确规定[1]。
而本文就从文学地理的角度阐述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对于文化地理的理解,可以定义为人类主观意识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和产品进行影响,简明扼要的说就是“自然的人化”。
而文学地理所研究的核心就是人、文、地三者之间的关系。
自然是孕育文化的土壤,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变化。
而文化作为人地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的产物,探究文化就必须从地理环境着手。
1.文学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分析(1)文学的时代性。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它既能反映所处时代的特点,又受到所处时代的制约和局限。
倘若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文学发展的规律比较契合,是能够促进文学向前发展的,而这一时代的文学就能够真实、丰满地体现这一时代的精神面貌。
反之,这一时代的文学就不能真实地反映所处时代的特点,还会粉饰、掩盖和扭曲这一时代生活的真相。
比如陕甘宁一带的“解放区文学”为例,这一带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诞生于险恶的战争环境之中,作者都处于极度痛苦艰难的生活环境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和区域性。
(2)文学的地域性。
文学艺术孕育于特定的低于环境之中,具有鲜明的地域印记。
中国文学在在地理环境分布上有着独特的东西之分、南北之分以及地域差异。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编纂就是根据十五个不同地域汇编而成的,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全部囊括在内。
《诗经·硕鼠》一篇非常具有地域风格,选自《诗经·国风·魏风》,魏国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一带分布,境内有渭河流入,处于渭河平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战国时期这一地带以种植黍稷等粮食作物为主,但是这片地区在硕鼠横行,破坏农作物,农民的基本生活难以为继,因此作《硕鼠》,既表达了对硕鼠的痛恨之意,也将奴隶主剥削阶级比喻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已发出警告之意。
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曾指出,燕赵之地多出慷慨悲歌的勇士,而吴越之地多产婉约纤丽的华文,自古以来长城饮马,河套梁原携手之意,一般出自北方文人之手;而江南莺飞草长,洞庭湖畔碧波荡漾,一般来自南方人的抒情胸怀;北风人好饮酒,散文风格如黄河到海之势般一泄千里;南方人性格温婉娴静,骈文镂刻风云雪月怡情之文最多。
以城市地域差异分派的文学如以具有北京城市特色的文学京味文学、以独具上海滩风味的海味文学、以具有苏州城市特色的苏味文学等,都显示了文学的地形、地势以及城市方面的差异性。
2.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2.1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灵感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作家创作的主要源泉,深深影响者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而文学作品本身在区域选择和时代选择是对地理环境和现实社会的外显。
作家的创作灵感不是靠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通过长期以来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体验和思考而积累起来的,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是对地理环境的文字反映和描述。
以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莫言和他的作品为例,莫言作为山东高密人,是乡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多部作品都是以自己的家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创作母环境,齐鲁之地的山东高密地处山东半岛,胶莱平原腹地,地势较高,总体地形为丘陵地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和棉花为主,是中国民间艺术和扑灰年画的故乡,当地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厚,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典型的齐鲁文化。
特殊的地理环境能够成为诱发作家灵感的引子。
郭沫若先生曾多次提到他的故乡——四川乐山县的秀丽风光对他的作品的影响,由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从小就陶冶了他的情操,因此,每当他只剩余壮丽山河之中时,他的思绪、文情便犹如泉涌,他曾说它的诸多作品都是在游览优美风景之后创作出来的。
2.2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风格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的风格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差异。
北方文学重气质,词义贞洁刚烈;南方文学发端于宫商吴越,贵在文字清丽凄美。
当代诸多学者曾研究南北文学,并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我国南北文学的地域差异和特色,他们认为,北方文学是以“刚”为主的文学,南方文学是以“柔”为主的文学在我国古代文学地理历史上,北方人韩愈(河南人)与南方人欧阳修(江西人),两大文豪在文学创作风格上却大有不同,韩愈的作品透露着浓郁浓郁北方文学的刚健、愤激、质朴、壮直的特点;而欧阳修的文学作品中柔婉飘逸、委曲清丽、纤巧缜密的特点。
河南处于黄河平原地带,带有黄土高原和黄河一带的气势和雄浑之感;江西地处江南水乡的小镇,田园山水之间无不荡漾着江南柔美的韵味[3]。
中国陕西黄土文化下的作家就能很清晰的证明地理环境对文学作品风格的影响。
陕西省作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个重要的省份,根据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可以划分为陕北、关中以及陕南。
陕西黄土文化的特点,笔者可以概括为:士气、大气和刚气,即土的掉渣、大得雄奇、刚得凝重。
陕西黄土文化下的作家非常多,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作家,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中选取的地理环境就是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情景;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作家,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以及散文《我的关中我的原》,都是选取黄土高原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以刚强而朴素的语言叙述古老山村的点点滴滴;以王蓬为代表的陕南作家。
陕北是一块具有厚重黄土的地区,这一带经历过千百年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原梁沟壑纵横的干旱半干旱地貌,常年干旱少雨,雨季雨量几种偏少,农民广种薄收。
而浩浩荡荡的黄河,沟沟卯卯的黄土早就了陕北男儿那种刚强不屈、宣泄渴望的精神,也形成了陕北女人含蓄柔情、风情万种的性格。
关中属于黄土高原与渭河冲积平原,因为其西有大散关、备有金镇关、东有潼关、南有武关,故称为“关中平原”。
作为四关要塞之地,有黄土高原和秦岭两大天然屏障,地势得天独厚,渭河灌溉,工农业发达,孕育了典型的帝陵文化、建筑民居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服饰文化,也滋生了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关中文学。
陕南地区灵山秀水,北靠秦岭,南邻巴山,境内有汉江向东穿过。
陕南地区承袭了江南地区的部分特色和习俗,在自然条件方面非常优越。
陕南人们的主食是大米,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盛产茶叶、橘子等,人们常用四川、重庆地区的方言,属于巴蜀文化影响较为深刻的地区之一。
但是陕南安康地区靠近楚文化,因此楚文化的影响也颇为明显。
2.3地理环境对于文学流派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文学流派的影响是指,在某个时代的同一地区,会出现一批文学作家,这些文学作家积聚在此地成为文学的中心地带,而这个区域便会成为人才荟萃之地,而这批作家会形成风格相似的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的风格具有鲜明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因为文学作品受到特定空间中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局限。
比如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花间派”词人,他们大多生活在花鸟虫鱼繁茂的西蜀一带;“江西诗派”大都为江西人,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田园派和山水派诗人大多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这些诗人创作的作品大多数以歌颂江南美景和田园乐趣为主;边塞诗人大都生活在广阔萧索的边疆地域,作品的风格多呈现雄浑壮烈、凄美壮观的风格特征。
在我国近现代文学流派中,“荷花淀派”是以河北籍作家孙犁为代表的,具有浓郁的河北地方特色,“山药蛋派”是以山西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的流派,具有浓郁的陕西风味。
3.地理环境对于中国文学影响的机理探析地理环境作用域中国文学上面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根据笔者的初步探讨,发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途径和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能够为文学创作提供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等方面的素材,以游记作品最为明显;二是,地理环境能够为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变化动态的参照物,它是创作的源泉,能够帮助作者从环境中抓住事物的灵魂,写出生动活泼、魅力无比的艺术形象;三是,地理环境是孕育文学的土壤,对一个地域的民族风情、语言以及艺术特点产生深远影响;四是地理环境是作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是培养作家文化心理素质以及审美情趣的土壤。
4.结束语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非常深厚,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灵感、文学作品风格以及文学流派三个方面。
21世纪新时代文学发展是与环境、地理以及生态等学科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大团圆的日益增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的创作的影响作用有所减弱,再加上地理环境的不断变迁和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导致中国文学中越来越缺少地理人文关怀[3]。
因此文学作为地理环境最直接的表达者,应该担起科普宣传、保护自然环境的重任。
【参考文献】[1]张祖群.试论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联—以陕西作家为例[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3,33(4):47-52.[2]雷达乡土中国的命运感评《大平原》兼及家族叙事的创新[J].小说评论,2010,(1):48 -50.[3]曹诗图,孙天胜,田维瑞.中国文学的地理分析[J].人文地理,2012,18(3):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