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以数学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把它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改变传统的数学模式,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在数学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数学教学朝着发展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猜测、探索、验证和推理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而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落后于时代发展。
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把所教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如何解决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为主要目标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时,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启发引导,较好的实现因材施教,因此,它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结构的整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依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善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与学生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的矛盾,它的作用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较快的、正确的获取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使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且也使课堂教学结构更优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出示卡片、模型、挂图或实物等,即以静态形象为主,难以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
在以上例子中,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重难点,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采用化静为动策略,既能活现教材内容,又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即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年、月、日》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内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内容。
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
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
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内交流。
(江苏省获奖教案)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江苏省获奖教案)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7 的乘法口诀》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泰州市姜堰区沈高小学刘小丽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 的乘法口诀》一课。
一、教学分析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 1—6 的乘法口诀”以后。
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 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 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 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 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 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 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 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
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在推导7 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
一、教学分析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
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
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
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案例——《小小设计师》教学设计摘要:信息技术已成为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能更好帮助学生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能使学生的思想长上翅膀,在科学知识的蓝天下,展翅高飞;网络便捷、灵活的优势,可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案例站在教育信息化新常态的高度,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信息技术中的画图软件、QQ聊天软件、网络基础知识进行了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数学课上不仅学会了简单图形的设计,还学会了电脑绘图的的简单方法,并通过电脑绘图又加深了对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运用QQ软件上传图片、网络搜索所需资料、图片、电脑绘图工具设计徽标、,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电脑的学习功能,激发了创作的灵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学课堂;画图工具;网络共享信息技术已成为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能更好帮助学生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能使学生的思想长上翅膀,在科学知识的蓝天下,展翅高飞;网络便捷、灵活的优势,可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这样的思想,我在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好玩——小小设计师》一课中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
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是设计艺术节标志(徽标),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特征。
由于学生年龄小,感性经验少,运用常规的教学方法,从教材所给的图案或徽标中抽象出徽标的特征,并设计出新颖、独特的徽标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通过“图案感知——网络深化——电脑画图——网络共享”等方法对该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度融合。
二、学习目标1.通过收集和欣赏各类徽标,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设计徽标的数学活动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
3.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艺术、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还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策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参考。
在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融合、教学应用、研究、教学模式、案例分析、教学实践、促进作用、教学策略、总结、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技术则是一种强大的教学工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讲解-练习-检测”模式,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课堂上的听讲和记忆。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互动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
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的教学应用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提升,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教学应用,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探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分析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 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教学模式,探讨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六篇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六篇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说课的题目是《剪切图形》,《剪切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的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其他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更深入的学习。
其中的复制、粘帖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形状图形,为创作绘画打下良好基础。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教学目标为:1、(知识和技能)掌握图形剪贴,复制的技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和态度)在同学的互助下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重难点的使用。
教学难点: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理论和指导思想)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获取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育,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能通过自我建构重组的方式获得知识。
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的设计时准备以学生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分别说出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说每一个环节的同时说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
那么今天我们也就来在计算机上让它变一变。
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情绪。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基础知识背景,否则就只能盲目尝试。
所以本对画出一个月亮,月亮、复制、粘贴的过程。
指出旋转命令在修改菜单中。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完成任务提供基础。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一、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趋势。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设计方案旨在探索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方案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借助多媒体互动教学工具,提升教学互动性;三是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四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教学评估与反馈。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预期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信息化教学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单一和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和拓展,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革新。
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信息化教学还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信息化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2.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趋势。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信息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教学设计《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观察物体(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章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前面、左面、上面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通过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并能用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观察物体(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在二年级学习时以观察简单的实物为主,而四年级下册则是以观察较为抽象的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为主。
同时本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这节课学生在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
这个阶段学生所观察的都是具体的事物,如汽车、房子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生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立方体,不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立体图形,而且还要求学生用具体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想像、描述等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年级的学生早已经接触电脑,一些基本操作已经会使用。
但是学生对电脑操作水平的差异比较大,展示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忙完成。
三、设计思路:这节课主要是通过4个活动组成。
首先通过游戏训练孩子们的注意力的同时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对本课知识的学习热情。
其次通过将军与士兵的游戏,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在玩中领会、理解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接着游戏升级:你搭我猜,你搭的物体,我不用看也能猜出来是怎么样的?老师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激起孩子们的好胜心。
通过老师的提问,不知不觉中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同时还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最后要将所摆、所看的形状画下来。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方案景泰小学信息技术科课题组(从以下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应该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科整合,二是校本课程开发,,因而建议课题名称为: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课题研究界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
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通过整合的研究,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发校本课程,现在已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课程变革的新模式、成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这一段是校本课程的意义,应该摘录的是校本课程的概念然后将整体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含义解释一遍。
二、课题研究背景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美国面向21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用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
我国2003年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区也早在03年开展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组织了5所实验学校,其中小学两所,在研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白云教育信息网,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很早也开展了校本课程研究。
(http://61.144.246.13/xb/“不可否认,03年开始的新课改已取得相当成效,但伴随着改革而来的,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目标的偏离,如国外课改理论的本土化不足,改革旧弊端出现矫枉过正等,另外,新课程体系在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局部地区课改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这是秒表。
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
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①1分钟有多长?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1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1秒钟,蜂鸟振翅55次;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师吟诵《明日歌》。
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
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案例评析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
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
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利用互动教学平台增强互动性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引入虚拟实验室可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采用个性化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利用在线评测系统进行实时评估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变革,未来小学数学教学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探索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互动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个性化学习系统、在线评测系统、变革、发展趋势、构建。
1. 引言1.1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辅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在线学习平台等,教师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供更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教育科技的应用,学生可以在更自主、更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促进教育变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2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评估不及时等问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郭进英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学科之间逐渐淡化了学科界限,综合运用知识的教学行为随之呼之即出,并以多样化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现了课程整合。
而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融合,彻底改变了传统数学教育模式,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的手段、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笔者结合长期一线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就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行之有效地选择教学手段,辅之长期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而多媒体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浓厚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氛围里体验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潜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培养能力。
多媒体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变,现在所有学校基本上达到网络全覆盖,多功能一体机、电子白板配套完备。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已经常规化了。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做到资源的有效整合。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制作教学软件。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展示以及音乐氛围的渲染,彻底激发起学生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注意。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一年级课程《小兔请客》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小兔、小松鼠、小猴、小刺猬围坐在草地上准备吃果子。
画面显示,小兔先端了三盘果子,又端来两盘果子,每盘果子有10个。
这时,爱提问题的小兔想考一考其他小动物,并且调皮地说:“只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才有果子吃。
”接着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这时贪吃的小动物们急了,转向屏幕,向小朋友们求救:“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吗?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内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内容。
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
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
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内交流。
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
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
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张感、焦虑感,还能让他们主动发展,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第六册内容。
学生在认识时、分、秒时间单位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份:第一部分内容:“大月和小月”;第二部分内容:“平年与闰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对平闰年的认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还是不熟悉的,尤其是大小月的来历,为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并不清楚。
教师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网页,学生通过自学,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系统了解。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己浏览网页,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通过填写1993——2004年2月份天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平年闰年的方法。
4.技术准备:本节课的课件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操作性课件,一部分是教师展示性课件。
学生操作性课件又包括:年月日网页(学生自主浏览);勇闯难关(巩固练习);拓展知识(年月日其它有关知识)。
教师展示性课件包括:年月日的形成,大小月的来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等。
四、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基本结构流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一次尝试,教师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通
过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同时教师也努力尝试让现代信息技术从“助教”到“助学”的转变。
本节课中的思想教育渗透也是非常成功的。
整节课学生通过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真
正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与神奇;此外在年份的选择上,1921、2008
等比较有意义的年份渗透爱国教育;而本节课中意外的收获则更大,学生有了在电脑上少玩游戏,多学知识的思想转变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