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的教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收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表达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

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件。

一课时。

1、把孩子们分成四组,每组排成一排,每个组员快速出列观察队形。

先站在正面看,再站到侧面看。

2、每组派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结果,并说说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由此得出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就不同的结论。

3、老师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也和观察的角度有关系,这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呢?齐读课题。

1、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课题的意思。

老师简介题壁诗。

作者在西林寺的墙壁上会题些什么呢?让我们也跟随大诗人一起去浏览一番,领略其中的滋味。

2、选择自己喜欢的局部进行朗读,也可以是全诗。

练习后抽读进行指导;师生轮流读;男女生分别读;全班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3、交流自己理解的和不懂的地方,解决疑难点。

1、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诗一定有了自己的了解和感受。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

精品实用文档Boutique Practical Document《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五篇教案设计是完成课程目标的目的性和效益性主题活动。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下边便是我梳理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期待大伙儿喜爱。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1一、课程目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恰当读写能力、了解“横、壁”等生词,掌握批注,能恰当、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诗歌。

全过程与方式:历经诵读与感受,学习培训创作者寄情传意的技巧。

感情心态与价值观念:体会诗文中蕴涵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关键: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文诗意。

课堂教学难题: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环节(一)导进新课,激起好奇心交谈导进,畅谈人生度假旅游历经,从而引出来《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提出质疑问那1、详细介绍创作者苏东坡:宋朝知名的作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合称“三苏”。

2、答题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面——书写在墙面上的诗文。

3、教师范学校读,改正多音字,确立诵读节奏感。

4、老师领着学习培训横看成岭侧成峰,近远多少各不一样。

(1)“横”代表什么意思?各不一样代表什么意思?(2)谁可以用自身得话说说这几句的含意:从正脸看是蜿蜒起伏的山头,从侧边看是峻峭的高山,从远方、近点、高空、低处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哪些不一样呢?(提供照片)(4)在前几句中,你感受到如何的感情?(5)带上情感,再说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1)学员报告“识”、“缘”,老师填补“本来面目”。

(2)学员报告诗情画意。

(3)学员联络日常生活谈一谈学习培训后几句的体会。

(4)全体同学带上情感,齐读全首诗。

5、汇总报告这节课获得,可以是技巧上,可以是感情上的,可以是材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迟早的庐山、阴晴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案设计2教材分析:这节课教学材料归属于基础教育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小学生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内容《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五篇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性和决策性活动。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下面就是我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盼望大家喜爱。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受,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苏轼:北宋闻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老师范读,订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老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一样。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争论)(1)同学汇报“识”、“缘”,老师补充“真面目”。

(2)同学汇报诗意。

(3)同学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学校语文第七册其次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看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看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神秘的。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4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4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

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

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

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二、知作者,解诗题1、作者简介:师:大家对苏轼了解吗?生: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解诗题:(结合课文注释)题:书写。

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yuan)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

师评价。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生:美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很响亮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

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生:很有感情。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开设新课程,激发求知欲谈介绍,谈旅游体验,然后引出“西森林墙”(2)先读课文,然后提问1、简介苏轼:北宋闻名文学家,与苏辙、苏洵并称为“三素”。

2、解决问题标题:墙上:题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应以阅读为典范,订正发音,明确阅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它可以被看作是山脊侧面的一个山峰,在远处和远处都有不同的高度。

“衡”是什么意思?与众不同意味着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两句话的意思:从前面看是一座连绵的山,从后面看是一座雄伟的山。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和哲理。

(3)“岭”与“峰”的区分(4)在前两句中,你感觉如何?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是在山中。

(小组争论)(1)学生报告“学问”和“命运”,教师增加“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歌。

(3)学生接触生活,谈论学习后两句话的感受。

全班同学深情地朗读了整首诗。

5、总结这节课的报告可以是关于技巧,情感和内容。

6、手术安排写四季的庐山,早上和晚上的庐山,阳光明媚的庐山。

7、黑板上的设计西森林墙试验讲义各位评委教师好,早上好,我是考生小学语文组的。

我今日演讲的题目是“西森林墙”。

现在,让我们开头我的演讲。

首先,进口教师:你好,类。

请坐。

教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土地资源丰富,山川秀美。

你们都去哪儿了?让我们与你共享你的阅历。

教师:哦,你说你去过桂林。

那里的水很清亮。

那里的山陡峭而笔直,就像一幅漂亮的山水画。

“山水画”是一个很好的描述。

教师会给你一些表扬。

教师:还有谁?哦,你说,你去过哈尔滨,在那里你体验了漂亮的冰雕和雪雕。

从你迷醉的眼神中,教师感到你也被这座漂亮的冰城迷住了。

教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有许多漂亮的风景。

今日,教师将为你介绍一个新的景点。

它就是庐山。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苏轼的《西林墙》。

二世。

简介教师:说到苏轼,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

哦,你说苏轼是北宋闻名的文学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7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5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

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一、谈话与导入1、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2、师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3、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初学与感知1、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教音:岭ling 峰feng 不识bushi 只缘zhiyuan5、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认识“缘”字。

①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②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____部首,再查___画。

第四笔是___,名称是________,第五笔是___,名称是__。

③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④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理解与感悟(一)学习第一部分1、齐读一、二句诗。

2、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3、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画。

( 岭:峰: )4、说说“岭”“峰”的区别。

5、小组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6、继续讨论: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7、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8、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

题西林壁教案(精选)第一篇:《题西林壁》说课稿《题西林壁》说课一、教材简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题西林壁教学创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卓越5篇

题西林壁教学创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卓越5篇

题西林壁教学创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卓越5篇1. 引言在当前教育环境中,教学创新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题西林壁教学创新方案,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我们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题西林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题西林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2 教学内容- 题西林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 题西林壁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 题西林壁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价值。

2.3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元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题西林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题西林壁的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3. 实践:学生动手实践,尝试创作类似的题西林壁作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总结:通过小组展示、讨论或写作等形式,对题西林壁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3. 题西林壁教学策略- 多元化教学手段: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分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情境创设: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题西林壁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和创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4. 题西林壁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题西林壁作品的艺术价值、技巧水平和文化内涵。

-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

5. 总结与展望题西林壁教学创新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设计(精选8篇)

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设计(精选8篇)

题西林壁教案一等奖设计(精选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 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2.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

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指导朗读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

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他在诗中写道:【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指导朗读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4. 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

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

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

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

五年来我们学了不少古诗,了你能谈谈学习古诗的感受吗?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谈出了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再次走进角度单元,领略古诗的魅力,一起来学习《题西林壁》。

二、资料解题。

1、谁来说说你搜集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这首诗就是一首题壁诗。

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2、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三、用文字画画学习一二句: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侧远近高低解释:横:正面看这些方位词让你知道了什么?从不同角度来看庐山,景色就怎么样呢?2、指导读词: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用6个字就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画出了庐山的风景图,老师想用语言为我们描画其中的一幅图“横看成岭”。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

于是,我不禁想这样来读这个词:读出它的连绵不绝。

谁也想试试像老师这样用文字画画,用朗读展示。

来描画其他的风景图。

侧成峰:远:远看隐天蔽日,读句近:近看奇峰怪石高:俯瞰幽谷深涧低:仰望重峦叠嶂3、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14篇)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

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

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

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篇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1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1.听范读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缘庐峰4.指名读《题西林壁》5.齐读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7.质疑二、学习《题西林壁》1.知诗人,解诗题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3)把握朗读重音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

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3.想意境,悟诗情(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观察与发现”,结合新课程的学习标准,结合古诗这一特殊题材的学习要求:在反复诵读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领略庐山美丽风光。

借助感悟诗意,观察图片,明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除此之外,还特意安排了课下练笔和诗配画。

本节课旨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领悟哲理稍有难度,应借助多媒体深入浅出地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古诗的韵律美。

2、利用多媒体,体会古诗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诗中蕴含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音乐以及板书卡纸。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看到这幅美丽的西湖图画,你会想到哪首诗呢?《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忆吟诵古诗)。

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计思路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 自主探索→ 引导探究→ 归纳小结→ 反馈评价→ 升华提高。

3)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 “悟出道理”等数学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一、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三、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四、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五、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六、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七、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八、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

进行讨论。

九、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

是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十、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教材简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

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

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的教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 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 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 是苏轼在 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 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 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 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 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
1/7


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2、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教师展示庐山的图片。

) 说明: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3、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 说明: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4、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 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

(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学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2、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 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 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 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请学生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三、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理解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 述的道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激励学生) 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 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 提示: 自学过程中, 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 讲学法, 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 部分分别加以解释, 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 来解释,举例说明。

(学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关资料。

) (举例: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庐山风景等。

)
2/7


1、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总结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 2、师: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问,教师组织互助解疑。

) 师: 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 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 庐山时隐时现, 看到如此美丽 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四、分析古诗结构 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 首诗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 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 受的。

提示: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 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 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提示: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 只能看到它的正面, 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4、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学生先自由背诵古诗,一段时间后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 五、总结 1、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 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 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教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2、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

(出示学习要求) (生检查。

) 师: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 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
3/7


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 题西林壁 北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观察的角度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效果察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4/7


5/7


6/7


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