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中国的民族唱法是一个悠久的文化传统,而“千人一腔”的现象也一直存在于这个传统之中。
其实,这个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一分同声,少一分创新”的表现,表明了中国人注重集体、共同,不善于个性、独立的文化特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要看到这个现象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对民族唱法的影响。
首先,千人一腔现象导致了传统民族唱法的同质化,使之失去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相似的唱法在不同地方沿袭,却少了地域特色和个性表达,让人感觉缺少新意和新鲜感。
这对于保护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是不利的,也让年轻一代对此失去了兴趣。
其次,千人一腔现象也让传统音乐逐渐脱离了现代社会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让它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喜欢传统音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更多元化、时尚化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也没有能够为现代的情感和生活所引起共鸣的地方。
而如果一味地沿袭千篇一律的唱法,这将让传统民族唱法失去连接年轻人、激发新生力量的宝贵机会。
最后,千人一腔现象也加强了唱功而削弱了艺术表达。
传统民族唱法注重唱功,但是注意到音调的一致性,这让音乐成为了一门技术性比艺术性更强的事业。
而在现代音乐中,艺术表达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才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
因此,我们需要破除“千人一腔”的陈旧概念,培养更加注重个性和表达的民族唱法。
对于千人一腔现象,我认为我们需要保留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也要适度发展和改革,让传统音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需要注重个性和表达的多样化,创造更多有创新性和现代感的作品,向年轻人传递出崭新的文化魅力。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各地文化特色,让不同地区的民族唱法能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从而丰富整个民族文化的形态和内涵。
总之,千人一腔现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但是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这一传统上。
“千人一腔”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传统民族唱法的全部。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1. 引言1.1 介绍中国民族唱法中国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民族唱法包括了多种不同风格和流派,如京剧、黄梅戏、越剧、川剧等,每种唱法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特点。
这些民族唱法源于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文化传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民族唱法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
它不仅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族唱法通过声音、音调、节奏等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国民族唱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唱法,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我们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保护和发展民族唱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更是为了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续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1.2 阐述“千人一腔”现象中国民族唱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民族唱法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千人一腔”。
这一现象指的是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歌手在演唱同一首歌曲时,唱腔和表达方式极为相似,缺乏个性化和地域特色。
“千人一腔”现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唱法的多样性和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许多歌手和表演者追求商业成功和短期效益,更倾向于模仿他人成功的样式,而忽视了地域文化和个人特色的表达。
许多歌曲演唱过程中,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失去了传统民族唱法应有的丰富和多元性。
为了改变“千人一腔”现象,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从多方面入手,如提倡原创音乐、加强音乐教育、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唱法等方面进行努力。
只有通过多样性和创新,才能让中国民族唱法焕发出新的活力,保持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单一化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单一化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作者:刘政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5期摘要: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一支奇葩,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确定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的理念之后,民族声乐的演唱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法和风格。
但是最近几年来,却出现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的“两千”局面,引起了业界内外的关注和思考。
文章从一个民族声乐演唱学习者的角度,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单一化;原因分析;解决措施一、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单一化的表现近年来,随着民族声乐的发展,学习民族唱法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生活中和电视上也能看到更多的民族声乐歌曲的演唱,但是伴随着欣赏的增多,不但是音乐专家和学者,就连普通的欣赏者,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诸多的男女演唱者,他们在演唱起来,都表现的十分类似。
从歌唱技术到舞台表演,从演出服饰到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相似性,之间的很多演唱者,如阎维文、郁钧剑、宋祖英、祖海等,即使是不用看,闭着眼睛听,都能分辨出他们是哪位演唱者,但是现在,却是”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所有的演唱者都是从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丝毫没有艺术个性可言,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严重影响了这门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二、民族声乐演唱单一化风格出现的原因1、对于融合唱法的过分倚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确立了“土洋并存,融合发展”的理念之后,民族声乐工作者开始了对于美声唱法的研究和借鉴,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理念,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也是有着开创性意义的,经过研究发现,美声唱法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民族声乐演唱吸收和借鉴的地方,比如呼吸、发声和共鸣,很多演唱者赶上了这个机遇,也因此而受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但是这种融合和借鉴的弊端在于,所有的演唱者都要走这种民族和美声相融合的路子,不管之前的自己的演唱基础如何,自己是怎样的演唱风格,都要经过这种融合性的“改造”,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就是最科学的唱法,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个学习过程,自己的演唱就是不科学的。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中国民族唱法中的“千人一腔”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并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现象。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调、节奏和唱法。
由于各种原因,民族唱法逐渐丧失了其多样性与独特性,导致了“千人一腔”的现象。
我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所致。
中国的音乐教育多数侧重于西方音乐,缺乏对本土音乐的传承和培养。
学生们在音乐学习中接触到的主要是西方的音乐理论和唱法,这导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不足。
对于传统音乐而言,传承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今的音乐教育体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使得传统音乐无法得到传承与发展。
当代社会的娱乐消费模式也对民族唱法的多样性造成了冲击。
现代流行音乐在中国市场的占据地位日趋强大,这导致了更多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减少,从而传统唱法的底蕴越来越少。
与此许多音乐制作人也更加倾向于追求商业成功,对于传统音乐的创新和保护态度不够积极,这也对民族唱法的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我认为音乐市场的商业化也是导致“千人一腔”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今音乐市场上的竞争非常激烈,许多音乐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选择传统音乐与流行元素结合的方式,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种商业化倾向导致了许多音乐作品具有相似的风格和唱法,难以区分,进一步加重了“千人一腔”的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解决。
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教育与培养,给予传统音乐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音乐学院应该增加传统音乐课程的设置,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也要积极参与传统音乐的学习和传承,保持传统唱法的多样性。
音乐制作人和音乐人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不仅要追求商业利益,还要注重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
应该鼓励他们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传统特色的新作品,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音乐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种现象表明了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唱中,存在着一种统一的演唱风格,难以区分不同艺术家和演唱者的演唱。
虽然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音乐当中的“传统”和“习惯”,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它也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待解决的难题。
为什么会出现“千人一腔”的现象呢?很多人认为,“千人一腔”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存在的结果。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强烈的群体性和集体性,而且人们喜欢追求“同耳同声,同心同德”的境界。
这种传统意识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演唱中尤为明显,因为在这种文化中,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只有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的“和声美”。
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唱中,艺术家不仅仅要注意自己的演唱,还需要注意和那些一同演唱的人的合作和配合。
这些合唱演唱的技巧,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区分唱法风格,但是却能够营造一种深厚的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成就。
但是,我认为,“千人一腔”的现象也表明了中国传统音乐演唱存在着例如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
中国的传统音乐演唱历史悠久,但是它也面临着时代变迁和新文明的冲击。
如果这种文化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和需要,那么它自然也难以维持下去。
为了保持和振兴中国传统音乐,我们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
只有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的基础上,中国传统音乐才能在当代世界中立足并发展壮大。
当然,要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创新和改进,我们需要打破“千人一腔”的现象,借助当代科技和审美工具,提高音乐创造和演唱的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推动这种文化走向深入和完美。
总之,“千人一腔”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特色和优点。
但是我们也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让它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和审美。
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将它带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千人一腔”。
这个词汇常用来形容一个地区或一个群体中的人唱歌时,他们的声音、音色以及唱法几乎完全一致。
这样的唱法,传统上被看作是“真正”的唱法,表示了一种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对音乐技巧的严谨追求。
然而,这样的唱法也意味着缺少个性和创新,可能会导致乏味和局限。
历史上,“千人一腔”是中国民族唱法中主要流派之一——山西唢呐的代表特点。
山西唢呐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音乐之一,起源于唐朝时期,流行于中国北方。
据说,在唢呐表演中,唢呐手推销售,走到某个村庄,发出几声凄厉悠长的音调,就会引来附近的居民排着队前来购买唢呐。
这样在传唱的过程中,唢呐演奏家学唢呐时,必须要准确地再现老前辈弹奏的音调、节拍和演唱的用意。
这种口传心授的方式,使得唢呐音乐在传承中保持了高度一致,形成了“千人一腔”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山西唢呐有了摇滚、流行和爵士等新的风格元素,使得唢呐音乐在保持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开拓新的听众。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的其他民族唱法中,如蒙古的马头琴和哈尼族的芦笙。
然而,在其他领域,例如北京的京剧和山东的梆子,也有出现“千人一腔”的情况。
这个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迎合当时市场的需求,这些唱法被标准化,要求演员演唱必须符合固定的流派、音调和技巧。
同时,这些演员的出身背景和学习模式也影响了他们的演唱风格,造成了同质化的现象。
此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录音和电视播放的广泛使用,也强化了“千人一腔”现象,因为演唱底线上的要求更高了。
当演员唱得不同于群体中的平均值,会影响听众和评委对他们的评价。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都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表现形式。
民族唱法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民族的情感。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千人一腔”的现象,即不同民族唱法趋同,丧失了其民族特色。
针对这一现象,我愿意从个人角度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民族唱法作为民族音乐的一部分,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传统和民歌形式,这些形式是由民族的生活、工作、风土人情等因素所塑造而成的。
每种民族唱法都应该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其所属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千人一腔”现象,却让人感到担忧。
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受到了现代音乐市场的影响,一些民族音乐表演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放弃了原有的唱法,改为模仿流行曲风。
也有可能是受到了现代大众传媒的过度渲染,一些民族音乐形式被改头换面,失去了其本来的味道。
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其他原因,这种行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伤害,使传统音乐失去了其独特性和传承的价值。
我们需要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唱法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付出努力,让它传承下去,并为世人所了解和喜爱。
保护和传承民族唱法,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学习民族音乐,了解其历史渊源、特点和魅力。
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加大对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和保护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音乐的学习和表演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族音乐。
我认为,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了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忽视和疏漏。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绽放异彩。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民族音乐一定能够迎来新的发展和繁荣。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中国民族唱法中经常出现的“千人一腔”现象是指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演唱同一曲目时,演唱方式和音质十分相似。
这种现象既有正面的一面,也有需要避免的负面影响。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历史因素可能是“千人一腔”现象的原因之一。
中国各地区和不同民族各具特色,各地的人们在不断的交流与迁徙中,也逐渐形成了某种共性,其中包括音乐表现方式等方面也会有些类似之处。
尤其在旧时代,交通交流不便,当地人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外来文化,局限于自身习俗,这就加大了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某些区域性特征。
这种地域文化特征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体现出来,就像地方方言一样,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音律、乐器和音色,在音乐行业中也有“全国一家”的说法。
其次,地理和环境因素也是造成“千人一腔”现象的可能原因,在大自然的背景下,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因此,具有一定的自然和环境背景的音乐也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比如,杭州的古筝音乐,就与城市的环境和运河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浓郁杭州气息的古筝曲;而云南的花灯歌,则源于傣族普遍献花祭灯的民俗习惯,具有古朴的少数民族特色。
这些因素全都融合在地域文化中,给音乐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营养和氛围。
再次,文化因素也是可能造成“千人一腔”的可能原因之一。
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历史沿革、民族风情以及语言习惯都会反映到当地音乐中。
比如,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快板说唱,旋律轻快跑动,节奏明快刺激,也许就与那里的炎炎夏日或寒冷天气、草原风情等因素相关。
而江南一带的渔家乐,对水和江南水乡文化情怀美化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传统。
总结来说,中国民族唱法中的“千人一腔”现象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包括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这种现象也不是完全消极的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相似性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种体现,我们应该重视保留和传承这些音乐风格的独特个性,同时更好地利用这些个性特色丰富和开创中国音乐的新局面。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不同的民族中,都有着独特的歌唱艺术,如蒙古族的长调、藏族的嘎玛、壮族的山歌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媒体的发达和文化的交流,一种现象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千人一腔”,即不同民族的歌唱艺术趋同化的现象。
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思考,我也愿意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见解。
我们要看到的是,“千人一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导致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歌唱艺术在现代社会中难以适应人们的生活节奏,因此很多人更倾向于接受流行音乐和大众化的唱法。
由于媒体的影响,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这也导致了民族唱法中出现了流行音乐的影子。
“千人一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变迁和文化融合所致。
我们也不能忽视“千人一腔”现象的一些负面影响。
民族唱法是每个民族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承载着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民族唱法出现了“千人一腔”的现象,很难说这种唱法还能代表着特定的民族文化。
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千人一腔”也会导致人们对于民族唱法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失去了对于民族文化的真正了解和尊重。
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是一个伤害。
尽管“千人一腔”现象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一些积极意义。
在一些大型活动中,采用“千人一腔”的唱法可以增强整体的气势和观赏性,使得歌唱表演更加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千人一腔”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打破原有的民族界限,使得不同民族的歌唱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
这对于促进民族交流和文化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那么面对“千人一腔”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对于民族唱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加大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支持一些民族歌唱艺术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中国民族唱法中的“千人一腔”现象,是指在一些流行歌曲或民族音乐中,许多唱者都表现出相似的唱腔和声线。
这一现象存在于民族唱法的传承和演唱中,既有历史原因,也与当今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商业化趋势有关。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需要我们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的出现与历史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中国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民族唱法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历代音乐家的影响和传承。
这种传统的唱腔和声线,流传至今,让我们在听到一首古老的民歌或古曲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氛围。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千人一腔”现象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
商业化的需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导致了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的出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音乐产业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商业化的需求定规了音乐市场的规则,流行音乐成为了主导。
在这种前提下,许多唱者和制作人追求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通过使唱腔和声线相似,来迎合当前流行音乐市场的口味。
这种商业化趋势的影响使得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受到了制约,造成了“千人一腔”的现象。
中国民族音乐本身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不同民族和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唱法。
“千人一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 Homogenization homogenization effect,导致了民族音乐的整体呈现出相似的风格。
这种趋势的出现,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是不利的。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推广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化的民族唱法,以保持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要解决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
在教育方面,应该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和推广。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培养和发掘年轻人的音乐才华,传承和发展中国音乐的瑰宝。
在音乐产业方面,应该鼓励多样性和创新。
唱者和制作人应该有勇气尝试不同的风格和唱法,挖掘和发展具有独特性的音乐风格。
浅议八十年代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千人千面”现象
浅议八十年代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千人千面”现象作者:任洁玉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回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出版发行的民族声乐音响栽体,阐述了这一时期民族声乐发展状况,重点揭示了八十年代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个性特点以及呈现出的“千人千面”现象。
[关键词]八十年代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千人千面民族声乐是音乐艺术文化中最具社会性的活动之一,是社会精神活动的重要表现手段。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意识形态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审美观随之而不断更新变迁,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不断影响和冲击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通过回听这一时期的民族声乐音响,了解到更为广泛的、具有时代气息特点的曲目和众多色彩纷呈的演唱风格及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也能从中触摸到民族声乐发展变化的脉搏。
民族声乐的发展活力就在于若干具有代表的个性唱风的出现,它会给民族声乐带来新的发展与思考。
“个性使得每一部艺术精品,每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成为唯一的和前所未有的杰作之根本所在。
”“个性的重要特征就是—个人发达的自我意识,是在自身动机及其思想、价值取向、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本身的关系之中得以表现的。
”在民族声乐发展中,只有个性风格特点才能代表演唱者与演唱者之间的区别。
在我国八十年代民族声乐发展中,最具风格代表的有:甜美、婉转、轻盈的“民通”型李谷一、朱逢博、郑绪岚等;圆润、浑厚、通畅、宽广和庄重大气的“民美”型殷秀梅、关牧村、罗天婵等;明亮、宽广、字正腔圆、气势恢弘和讲究行腔运腔的纯传统“民族”型彭丽媛、董文华、阎维文、蒋大为等;揉合美、民、通的诙谐、生动、结合外来音乐表现声音手法的成方圆、朱明瑛等。
他们在表现手段上各有千秋,自然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
张扬个性意识,追求自然嗓音带来的个性色彩及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是八十年代民族声乐的一大特点,呈现出“千人千面”的景象。
中国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精神生活的丰富与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自我意识日益变得明朗深刻,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正在形成。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摘要】中国民族唱法中的“千人一腔”现象在传统民族音乐中愈发普遍。
本文从探讨现象的原因、分析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影响、比较不同地区的情况、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个性及提出改变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
在结论中强调“千人一腔”现象实为人们对文化传统的缺失和误解,重视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建议加强教育、鼓励创新、推动民族音乐的多样发展,以防止“千人一腔”现象的进一步蔓延。
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也能够促进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中国民族唱法,千人一腔,文化传统,民族音乐,影响,保护,传承,个性,特色,建议,缺失,误解,独特性,多样性1. 引言1.1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中国民族唱法中的“千人一腔”现象,是指许多人在演唱传统民族歌曲时,往往都有相似的唱腔和表达方式,导致音乐表现缺乏独特性和个性。
这一现象在中国民族音乐中较为普遍,被认为是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误解和缺失。
我认为重视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那些保留传统歌曲原汁原味的音乐人,鼓励他们在演唱时发挥个人特色,同时吸取传统唱法中的精华之处,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 正文2.1 探讨“千人一腔”现象的原因现如今,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的现象日益普遍,这一现象的出现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导致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程度下降,音乐爱好者更倾向于追求流行音乐而非传统民族音乐,导致传统民族唱法的传承和保护受到忽视。
传统民族唱法需要良师益友的传承与指导,但传统民族音乐的教育系统存在不足,很多传统音乐技艺只在一些老艺人中传承,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唱法的学习和继承渠道不畅,导致“千人一腔”的现象逐渐凸显。
关于学院派民歌“千人一腔”现象再认识
学院派民歌的“千人一腔”现象在一定程度 上保护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民歌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至今。同时, 这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演唱方式也提高了歌 唱水平,使得歌唱艺术更加精湛、完美。
劣势
然而,“千人一腔”现象也限制了学院派民 歌的创新和发展。由于演唱方式和表现形式 的固定化,使得学院派民歌在内容和题材方 面缺乏创新和多样性,难以满足现代听众的 需求。同时,这种高度规范化的演唱方式也 限制了歌手个性的发挥和表达,使得歌唱艺
学院派民歌的“千人一腔”现象在推动民歌普及和传承的同时,也可能扼杀个性,限制了 民歌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解决这种问题的思路
应当在民歌教育中注重个体经验和声音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创新精神,同时 提高公众对民歌的认识和鉴赏力。
研究不足与展望
要点一
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虽然对学院派民歌“千人一腔”现象进行了较为 深入的分析,但由于民歌教育涉及的领域广泛,影响因 素众多,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学院派民歌“千人一腔”现象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形 成机制与内在规律
分析这一现象在民族声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民族声乐 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论文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案例分析、结论与建议等部分
“千人一腔”现象的表现形式
歌唱技巧
学院派民歌的演唱技巧具有高度的规范化 和标准化,这种规范化的演唱方式被广泛 应用于各种民歌比赛中,成为评判歌唱水 平的重要标准。
歌曲内容
学院派民歌在歌曲内容方面也表现出“千 人一腔”的现象,多数歌曲以表现爱情、 生活和劳动为主,题材相对单一,缺乏创 新和多样性。
声乐教学论文中千人一声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其合理性与片面性探究
声乐教学论文中千人一声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其合理性与片面性探究声乐教学论文中千人一声现象存在的原因和其合理性与片面性探究一、“千人一声”说法的合理性(一)一味模仿赵振岭于2004年03期发表在《人民音乐》期刊上的《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我们有的声乐教学丢掉了过去的一些优良传统,只讲技术不讲对优秀艺术如曲艺、表演等的继承,声乐教学变成了空洞乏味的练声课,唱作品变了听录音的模仿秀,这是造成千人一面的重要原因。
范继红的《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作者认为缺乏文化修养、不懂作品处理、完全照搬模仿别人,会导致千人一声。
(二)媒体影响徐静冬的《民歌演唱“千人一腔”现象的理性思考》(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03期)中指出听众、媒体、专家评委等的审美及评价导向使得许多歌者狂热地“投其所好”导致了千人一声;与此相类似的一个原因是商家的包装和商业运作。
许多演出公司和唱片公司,为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们花大力气对歌手进行声音包装,于是出现了所谓“时尚的声音”,并成为许多青年人竞相仿效的“榜样”。
范继红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中也指出了这一点问题: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往往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作品得分较高,于是歌手纷纷演唱这类作品,同一个比赛中曲目重复率特别大。
媒体在推新歌、推新人时也没有从风格多样化这个角度出发,其中也参杂着一些商业化的运作手段。
一些想出名成家的歌手,就紧跟形势及媒体的导向。
(三)创作单一赵振岭于2004年03期发表在《人民音乐》期刊上的《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近年来作曲家创作的歌曲手法雷同,缺乏必要的民间采风甚至缺乏民间气质,优秀的民族歌剧也不多,这是造成千人一声的又一原因。
范继红在《关于民族唱法“千人一声”之我见》(乐府新声2004年01期)中也指出,近来作曲家很少有采风的活动,歌曲创作越来越趋向于单一化、商业化。
民族唱法之我见
民族唱法之我见摘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声乐艺术的每一种唱法,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都应该得到提倡和继承发扬,中国唱法只能是民族唱法的一种,在继续发展完善中国唱法的同时,更应该挖掘发展那些各具地方特点的唱法,使其唱法多样性。
关键词:民族唱法中国唱法唱法多样性在当今歌坛,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三足鼎立之势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美声唱法早已形成完整翁的体系;通俗唱法在我国出现之初,曾有过相当大的争论,但时至今日,人们已对其表现出巨大的宽容。
然而,近几年来,大家却越来越多的关注起了民族唱法,原因主要是来自与金铁林的学生几乎垄断了中国民族歌坛这一现实。
要给民族唱法下个定义是极其困难的,这里我也不想尝试,但我们每个人心中起码都有这样两个印象:一是民族唱法肯定不同于美声通俗唱法的,不像美声唱法那样浑厚,又比通俗唱法声音明亮,音域宽广。
二是用民族唱法演唱的歌曲旋律富有民族风格,而这两个特点又是极无确定性的,不同于美声通俗的唱法有很多,用民族唱法演唱外国作品也并不少见,但现在人们争论的焦点并不在此,而在于民族唱法是否就是金铁林那一种:“中国唱法”。
有人曾感叹,想当年一听声音就知那是郭兰英,那是才旦卓玛,每个演员自己明显的别人无法取代甚至模仿的风格而是现在的年轻演员却是千人一嗓,这是民族的悲哀,为此有人埋怨金铁林来,放佛是他让绚烂的民族歌坛只剩一花独放。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大家不应义气行事,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曾几何时,我们为金铁霖先生的学生彭丽媛阎维文等美妙动听的声音叫过好,也曾盼望金先生实现他的愿望,让外国人像学习美声唱法一样来学习中国唱法,今天这种唱法已基本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体系,而且这种唱法的出现,也带动了歌曲创作的发展,近几年来,词、曲作家创作了大量大气的传统民族唱法难以驾驭的民族风格的作品,给听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这其中,金铁霖先生功不可没。
人们的感叹也同样是情理之中的,对这一种唱法听惯了,怎能不渴望听点别种声音呢?民族歌坛也的确是应该百花齐放的,但大家清楚的是,形成现状的根本原因并不在金铁霖先生,我想金先生肯定不反对而且提倡各种唱法并存,这与他要创立自己的唱法并不矛盾。
民族声乐中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现象的探微
Value Engineering ———————————————————————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0JK099)和渭南师范学院文科重点项目(09ykf009)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秀丽(1974-),女,山西芮城人,讲师,从事声乐教学与理论方法的研究。
民族声乐中“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现象的探微"Stereotyped"Phenomenon in National Vocal Music王秀丽Wang Xiuli(渭南师范学院,渭南714000)(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随着中西声乐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在一代代声乐艺术家和教育家的不断努力和创新下,民族声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风格单一,缺乏个性与创新,缺少民族个性,即"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多层面的因素造成的,笔者在演唱技术、美声的主流化、歌曲创作、学院教育、媒体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ed strengthening of culture exchange of foreign and abroad vocal music,the generations of artists and educators of vocal music make continuous efforts and innovation and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has been a great development.But in recent years,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in China's art of national vocal music,such as a single style,lack of individuality and innovation,the lack of national identity,namely "stereotyped".It has various reasons.The author discussed from singing technology,bel canto becomes the mainstream,song writing,college education,media and other aspects.关键词:民族声乐;风格;“千人一腔,千人一面”Key words:national vocal music ;style ;stereotyped中图分类号:J61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91-020引言民族声乐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成熟的阶段,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具有一定体系的声乐理论,在当今声乐歌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各民族人民所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民族声乐的“千人一声”现象
当代音乐2020年第9期MODERNMUSIC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民族声乐的千人一声 现象刘㊀晴[摘㊀要]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至今ꎬ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和文化的沉淀ꎬ更是有大批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声乐的吸收和接纳㊁传承和创新上做了很大的贡献ꎮ近年来ꎬ国内声乐界对所谓 学院派 的培养成果颇多争议ꎬ并大胆指出现如今的音乐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出现了 千人一声 现象ꎮ本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依据ꎬ宏观地解读中国民族声乐新发展ꎬ以辩证的角度对民族声乐 千人一声 现象进行剖析和思考ꎮ[关键词]民族声乐ꎻ千人一声ꎻ主体差异ꎻ艺术生产[中图分类号]J6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9-0142-03[收稿日期]2020-04-03[作者简介]刘㊀晴(1996 ㊀)ꎬ女ꎬ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ꎮ(徐州㊀221116)一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民族声乐新发展自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传入我国以来ꎬ一直作为各项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ꎮ在艺术的研究领域更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我们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ꎬ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坚持艺术本体的完整性和真实性ꎮ历史上的各种文艺理论ꎬ尽管在其自身设定的逻辑框架内能够自圆其说ꎬ并且还有相当深刻的见地ꎮ但是ꎬ这些单一㊁片面和形而上学下的思想放到另一种社会环境或者历史条件下就不能成立ꎬ所以归根结底ꎬ它们没有真正的揭示艺术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ꎮ中国在发扬和保留自己中华文明的同时ꎬ也在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汲取优秀的思想和理论ꎮ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㊁ 伊儒会通 ꎬ到近代以来的 西学东渐 ㊁新文化运动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ꎬ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ꎬ中华文明历史弥新的奥秘就在于 兼收并蓄 ꎮ自20世纪初ꎬ远赴欧洲学习的歌唱家们带回了西方的声乐艺术ꎬ不同于我们本民族的歌曲风格和演唱方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ꎮ在百花齐放ꎬ推陈出新的改革方针的推动下ꎬ声乐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加正规的教学体系ꎬ师资上的教学水平也明显加强ꎮ在我国声乐发展初期ꎬ不断有苏联以及欧洲国家的声乐教育家带来我国进行文化交流ꎬ这对我国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有重大推动作用ꎮ同时ꎬ国家也在人才培养上做出了实质性的举措ꎬ即定期有计划地选派一些优秀声乐人才出国进修深造ꎮ美声唱法自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了七八十年的发展ꎬ已经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里扎下了根ꎮ美声唱法之所以受到各国声乐学习者的热捧ꎬ在于它具有系统的发声训练方法和它科学地剖析人体发声器官ꎬ让声乐学习者更直观地看到发声器官的构造ꎬ而不是抽象的感官ꎻ在教学上采用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质量ꎮ这是不单是唱法上的革新ꎬ还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ꎮ[1]很多从事美声唱法的中国歌唱家们也在不断地融合中国传统民族元素ꎬ志在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ꎬ把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语言㊁民族元素相结合ꎬ打造属于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的特性ꎬ使传递出的精神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习惯ꎮ在多元文化背景下ꎬ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容易让我们忘了民族的根ꎬ我们骨头缝里的东西ꎮ但是要做到把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符号的完美融合ꎬ还需要声乐工作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ꎮ二㊁ 千人一声 现象的剖析回顾我国声乐教学民族化的六十年ꎬ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唱法的吸收和接纳㊁教学的传承和创新上做了很大的贡献ꎮ[2]但是近年来ꎬ国内声乐界对所谓 学院派 的培养成果颇多争议ꎬ并大胆指出现如今的音乐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出现了 千人一声 现象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ꎬ既有歌唱者自身的原因ꎬ也有教学方式的原因ꎮ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241叶子 ꎬ地球上的人或者事物都是不同的独立个体ꎬ随着时针的转动时间的推移ꎬ历史和万物也在不断地变化ꎮ就矛盾的特殊性而言ꎬ大自然艺术下孕育出的树叶大部分特征都是相同的ꎬ细微的不同之处就是普遍中的特殊性ꎮ从字面上直观地理解 千人一声 一词ꎬ即一千个人发出同一种或同一类声音ꎬ而正是因为人的声带是具有可塑性的ꎬ所以找到特定的发声位置和语气习惯就可以模仿出某个人的声音ꎬ但是这无疑丢失了普遍中的特殊性ꎮ笔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ꎬ对这一现象思考如下ꎮ(一)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提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ꎬ即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动ꎬ是一种循序渐进㊁不明显的变化ꎬ它在发展过程中强调的是连续性ꎻ质变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根本性质发生转变ꎬ它的发展规律是非连续性的㊁连续性的中断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提到量变与质变之间是有必然的联系ꎬ即是相互转化㊁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量的变化ꎬ在达到一定程度时ꎬ突破了事物原有的界限ꎬ便产生了质变ꎻ周而复始ꎬ质变又将引起新一轮的量变ꎮ随着我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ꎬ加上音乐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ꎬ各大高校都开设了音乐学科并逐年扩招生源ꎮ其中每年不断扩招生源就是一个量变的过程ꎮ民族声乐从学堂乐歌开始就慢慢地渗透西方的音乐文化ꎬ在这个量变的过程中ꎬ值得称赞的是它为我国各大文艺中心㊁中小学等单位输送了优质的音乐人才ꎬ使我国民族声乐领域面向繁荣的发展态势ꎬ并产生了巨大的质的飞跃ꎮ但是ꎬ随着师资力量和学生分配比例不均匀ꎬ这就导致原本一对一进行的声乐课成为小组课ꎬ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法让学生声乐演唱有实质性的提高ꎬ教师没法因材施教ꎬ细致地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ꎬ就会出现同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ꎬ演唱的风格都相似的情况ꎬ这也就是现在声乐界所争议的 千人一声 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ꎮ所以教育部在对音乐学科大量的扩招生源后ꎬ就要考虑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ꎬ怎么去越过这个坎ꎬ解决 教 与 学 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要思考的ꎮ(二)主体差异性与艺术创造这里我所说的主体是指作为高校音乐院系教育主体的声乐学生ꎬ前面我说到ꎬ音乐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学生可以接受到学校系统化㊁标准化的教育模式ꎬ但国内现在各大音乐院校的生源扩招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一个平衡的对立点ꎬ教师没法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差异性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思维方式ꎮ不同的家庭环境㊁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㊁器官㊁个体风格ꎬ这些不同也就影响着艺术创作的表达ꎮ对于学习声乐的人来说ꎬ从生理结构上就有高矮胖瘦㊁声带宽厚㊁口腔大小等等都不可能完全相同ꎬ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歌唱的效果ꎻ从性格上分析ꎬ性格温婉的人适合诠释抒情㊁悠扬的歌曲ꎬ性格活泼外向的人适合唱情绪变化多的作品ꎮ不同的社会环境也影响着歌唱家对声乐作品的诠释ꎬ例如我们在演唱古诗词作品的时候很难唱出古人的那种心境ꎬ毕竟生活的社会背景㊁时代背景不同ꎮ对于声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ꎬ因材施教ꎮ[3]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ꎮ在艺术的起源理论中说到艺术起源于人对自然生活的模仿ꎬ但是它会局限了个性的发展和风格的展现ꎮ很多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当中ꎬ会步入一个误区ꎬ就是一味地模仿现有歌唱家演唱的范本ꎬ或者模仿老师的发音ꎬ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它的益处和弊端ꎮ我们都知道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单是理论的指导ꎬ还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声音观念ꎬ理论的教学就是告诉学生气息的运用㊁口腔的打开㊁腔体的共鸣等等声乐演唱技巧ꎬ如果老师不给示范ꎬ学生就没有一个声音的听觉感官ꎬ但显然学习和模仿并不是复制声音的ꎮ除了技术层面的表达ꎬ我们更要注重对声乐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创作ꎮ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的文艺作品要有典型的人物形象ꎬ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吸引力㊁感染力㊁生命力ꎮ在聆听了著名旅美青年低男中音歌唱家李鳌的音乐会后ꎬ改变了我对传统声乐观念的理解ꎬ原因有以下几点:传统民歌不再局限于民族唱法ꎻ声音的音色随着塑造的形象不同而变化ꎻ声音是为歌唱服务的ꎬ歌唱是为角色服务的ꎮ(三) 艺术生产 与价值导向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至今出现 千人一声 的现象是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ꎮ马克思早在19世纪指出ꎬ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ꎬ出现了异化劳动ꎬ而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劳动也就被异化了ꎮ首先ꎬ 艺术生产 目的已经不是纯粹的一种精神消费ꎬ艺术创作也不再为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审美享受提供服务ꎬ而是为了创作而创作ꎬ为了利益而生产ꎮ艺术生产变成了资本家投资赚钱的工具ꎬ艺术的创作失去了原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ꎮ再者ꎬ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支配了 艺术生产 ꎬ艺术品的价值的评判标准取决于其赚取的利润的多少ꎬ它把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等同于商品价值ꎬ把艺术品变成了商品ꎬ这违背了艺术发展规律ꎮ最后ꎬ艺术创作家们变成了受雇于资本家的劳动者ꎬ精神劳动变成了资本家制造资本经济的特殊商品ꎮ[4]341刘㊀晴: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民族声乐的 千人一声 现象㊀㊀笔者认为中国民族声乐的 千人一声 与一些变质的艺术生产有很大的关系ꎬ近年来国内歌唱选秀节目鱼龙混杂ꎬ有些媒体为达到节目效果和舆论度ꎬ更多的宣扬歌者成名后风光的一面ꎬ而不是歌者十年磨一剑在艺术创造上的诠释和努力ꎬ台下训练的艰辛ꎮ这无形中成为一种负面导向ꎬ使很多声乐学习者忘了初心ꎬ急功近利ꎮ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ꎬ艺术确实是作为一种商品贯穿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ꎬ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商品ꎬ在某种意义上有它的交换价值ꎬ但是其本质上是给人以审美的ꎮ艺术应该作为真正的精神生产实现其本质ꎬ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ꎮ声乐艺术的创造者不是被利益左右的劳动者ꎬ而是真正的自由审美的创造者ꎮ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社会背景下ꎬ我们会面临着多重诱惑ꎬ艺术的创造是为自我表现而作ꎬ还是为追逐市场价值而作ꎬ我们更希望是为满足人民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ꎬ提高人民思想道德修养而作ꎮ三㊁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这一哲学理念最先由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信中提出ꎬ早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ꎬ随后广泛应用于各类艺术的创作ꎮ在马㊁恩的论述中ꎬ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两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ꎬ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具有其独特的个性ꎬ又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揭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本质ꎮ对于文艺创作来说ꎬ选择的人物㊁题材并不是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首要关键ꎬ而是能否通过典型化ꎬ使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达到高度一致ꎮ很多成功的歌唱家都有其典型的演唱特征ꎬ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个人的音色㊁表演等与曲目的风格高度契合ꎮ 千人一声 的现象也和歌者曲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关联ꎬ很多歌唱者盲目地演唱热捧的㊁经典的大型声乐作品ꎬ例如男高音歌曲«今夜无人入睡»«冰凉的小手»«女人善变»«两地曲»«海恋»«我像雪花天上来»等ꎬ女高音歌曲«人们叫我咪咪»«漫步街上»«求爱神给我安慰»«故园恋»«我的深情为你守候»«鸟儿在风中歌唱»等ꎬ这些都没有考虑到个人音色㊁语气习惯㊁思维模式㊁文化修养等等都有其典型性ꎮ所以选择合适的曲目很重要ꎬ什么年龄段唱就唱该年龄段的曲目ꎬ在歌唱技巧没有达到炉火纯青㊁驾轻就熟的地步之前ꎬ不要盲目地去演唱有难度的声乐作品ꎬ更不要刻意地模仿复制歌唱家的表演风格ꎬ否则就会是东施效颦ꎬ也是对自己嗓音不负责的挥霍ꎮ选自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中阿苏切娜的咏叹调«火焰在燃烧»是一首经典的女中音歌曲ꎬ其旋律性强㊁角色冲突明显使之为众多声乐学习者所喜爱ꎬ其中不乏有很多20岁左右的声乐学生ꎮ这首咏叹调虽然音域跨度不是很大ꎬ但是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难度 角色的戏剧冲突ꎬ一位饱受仇恨㊁沧桑㊁几近疯狂的母性角色ꎬ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和文化沉淀ꎬ只能是唱其 声 而无 情 ꎮ学习声乐掌握演唱发声技巧是基础ꎬ但其艺术上层建筑的构建需要歌唱者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大量曲目的积累ꎬ中国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在一次声乐交流会上就谈到国内很多声乐学生积累的曲目太少ꎬ有的本科四年就学了几首歌ꎬ好一点的也就学了十几首ꎬ这是远远不够的ꎮ学生的演唱歌曲都是老师布置什么就唱什么ꎬ所以歌曲自然就会 雷同 ꎬ并在各大声乐考试㊁比赛中 高频 出现ꎬ这也是 千人一声 现象的原因ꎮ作为歌唱者不能一味地依赖老师的曲库ꎬ自己要不断地去尝试和探索不同类型㊁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ꎬ多听多看多感受ꎬ这样不仅能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ꎬ还能清楚地定位自身所擅长的歌唱领域ꎬ找到 典型环境 下适合自己的 典型人物 ꎮ总㊀结在这个多元新文化大背景下ꎬ作为音乐文艺工作者要思考的是:我们不是要培养音乐家ꎬ而是要培养懂得欣赏音乐的人ꎬ如果一味地只追求技术层面ꎬ我们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匠人ꎮ 千人一声 的现象在民族声乐界引起的争议是一件好事ꎬ说明我们大部分的声乐研究者已经意识到现如今民族声乐面临的问题ꎬ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文艺理论为指导ꎬ实事求是㊁全面思考㊁敢于表明立场ꎬ坚守艺术理想ꎬ坚持文艺的社会价值高于市场价值ꎬ创作提高人民精神生活优秀作品ꎮ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民族声乐的 千人一声 现象ꎬ希望对我在之后的声乐学习道路中有所帮助ꎬ如有观点错误或不足之处ꎬ还请批评与指正ꎮ注释:[1]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ꎬ2006(04):141 144ꎬ148.[2]程㊀乾.歌声何以为继 中国声乐教学民族化 六十年回顾[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ꎬ2018(03):87 98ꎬ106.[3]范继红.关于民族唱法 千人一声 之我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ꎬ2004(01):44 46.[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79:90 93.(责任编辑:崔晓光)441当代音乐 2020年第9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唱法中“千人一腔”现象之我见作者:赵思维来源:《大观》2019年第03期摘要:近代中国,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在飞速发展。
自五四运动时期,西方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以来,中国民族声乐发展至今更是有了质的飞越。
但是,近二三十年中国民族声乐界中出现了一种“千人一腔”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美声的传入在解决了民族声乐共性发声方法后,由于训练手段雷同导致声音的雷同。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道路上,除了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更重要的是对本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文章就“千人一腔”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千人一腔;共鸣腔体;音色;审美差异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五四运动时期,西方美声唱法传入中国。
1927年,萧友梅、蔡元培等人创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近现代中国民族声乐史由此揭开帷幕。
但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民族声乐的发展主要围绕“红色主题”进行创作演唱,而并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上面,当时国内民族声乐界还围绕“土洋之争”有着激烈的争论。
演唱作品时普遍以真声的发声方法较多,所以虽然声音辨识度很高,中低音区也可以很好地诠释作品,但是在高音区却不太好,因为混声中假声的比例占得太少,到高音就会出现唱不上去的现象。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渐渐开始在原来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加入美声的元素。
其作为更加科学的练声方法,在共性的发声训练上大家也更加容易接受。
因为作为西洋唱法,美声的发声训练方法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在生理学上对于人类的生理构造是更为科学的。
所以在保留了个性风格的基础上,中国民族声乐在共性的发声训练中融入美声发声训练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国内在这时也出现了一批以邹文琴、郎毓秀等为首的声乐教育家,中国民族声乐逐渐走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
现在,国内民族声乐界已经普遍认可了这种在个性上保留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共性发声训练上用较为科学的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的方法。
现如今,中国有十所独立的音乐学院,可以说中国很大一部分的优秀演唱者都是这十所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
但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題,就是我们所说的“千人一腔”。
这个问题在这些专业院校中尤为明显。
二、“千人一腔”出现的原因(一)中国民族声乐中的个性表达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性”,就是说这些民歌是结合各地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等、贴合人们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等创作出来的,而民歌中的个性风格主要体现在其旋律、节奏、方言等方面。
如四川的号子、青海的花儿、西藏的牧歌、江浙地区的民歌等,这些各地的民歌都各有各的风格特点及其润腔韵味。
在演唱这些作品时,如果太注重共性发声训练时的美声唱法,那必然在表达歌曲的个性风格上就不会太合适。
所以在演唱这些中国民族歌曲时,要牺牲一定的共性上的方法,但是要把握在一个合适的“度”上。
不然如果太过就会变成“民间唱法”,不够又会太“美声”唱法。
这也是“民族唱法”和“民间唱法”本质上不一样的地方,后者虽然风格味道很好,但是缺乏正确的发声方法。
在演唱时把握好歌唱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尤其重要。
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需要处理很多方面的“平衡”关系,发声训练时运用的共鸣腔体与实际演唱作品时运用的共鸣腔体的“平衡”关系是我们在避免出现“千人一腔”的问题时主要应该注意到的,即前面也说到的歌唱中“共性”与“个性”的平衡关系。
声乐演唱者在最开始学习民族声乐时,学习科学的发声是必不可少的,就像舞蹈演员在跳舞蹈剧目之前必须学习压腿、劈叉等基本功一样,这都是为在之后的作品演唱打好基础。
但是就像舞蹈演员练好了劈叉,不可能在每个作品中都要劈叉一样,在训练好发声练习之后,要根据不同的作品来看用怎样的腔体、怎样的音色诠释,千万不能一概而论。
(二)“千人一腔”出现的原因我们所说的“千人一腔”就是说在演唱作品时,我们听一个人演唱会觉得方法挺好,声音也很漂亮,但是听一个人唱是这样,两个人唱是这样,一千个人唱也唱成了这样的声音,大家的音色特别接近。
一千个人唱一首歌听起来就像一个人唱的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千人一腔”。
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唱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一是因为美声唱法的融入,大家在共性发声训练时已经习惯用美声唱法的方法去发声,认为这样演唱声音更圆润,方法更科学,导致在演唱作品的时候就用更偏美声的唱法的腔体去演唱。
在发声训练与演唱时大家普遍都是这种观念与做法,这就是导致“千人一腔”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因为共鸣腔体的运用,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千人一腔”不是说演唱者在演唱中忽略了歌曲中的个性表达,相反有些歌者演唱中国的民族作品比一些民间歌手都要好。
我们单听一个人演唱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把很多这样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放在一起就会觉得每个人唱得都一样,不是唱得不好,而是好得太一样了。
这个问题就是在演唱时大家共鸣腔体的运用一样,导致了不一样的人出来的音色却是差不多的。
也有人会说,如果说“千人一腔”的出现是因为美声唱法的传入,为什么美声唱法发展几百年,在国外却没有“千人一腔”这样的说法,而只在中国有这个问题呢?的确,美声唱法发展了几百年,外国人演唱了几百年都没有这种问题,为什么到中国才发展几十年就有这种问题呢?“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共鸣技术及歌唱共鸣效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
”[1]本身美声唱法起源于宗教,用于宗教活动,音色追求的是合唱时的一种和谐度、融合度,而中国作品演唱时追求的是一种个性风格的表达,每个地方的特点都不一样。
还有就是中国的各个地方的方言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各地民歌中演唱风格就非常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千人一腔”的问题只在中国民族声乐中才会存在。
“千人一腔”在共性方法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们声乐表演始终是条追求艺术的道路,所有的共性方法最终都是为艺术所服务的,在演唱中个性非常重要,所以“千人一腔”在艺术这个层面上来讲还是很不利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的。
三是因为在现在的各大专业院校,很多老师在教学上只注重共性的发声训练,而忽略了歌曲演唱时艺术上的处理,在面对不同学生、不同嗓音条件时却使用一样的教学方法。
在训练的最初,强调发声上的科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演唱歌曲时风格的表现。
在演唱不同地方的民歌时,应该运用不同的共鸣,不能和演唱外国作品一样。
中国作品在演唱时要求演唱者的音色要和作品相符合,这样才能契合中国听众的审美。
还有一些演唱者喜欢去模仿已成名演唱家们演唱的作品,而不是去找寻自己独有的嗓音,这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
三、“千人一腔”的解决方法首先我们要说,现在出现的这个“千人一腔”的现象有好处也有坏处。
前面已经说了,“千人一腔”的出现是因为美声唱法传入国内,但是就中国民族声乐的总的发展历程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也是“民族唱法”和“民间唱法”的本质区别。
就这个角度来看“千人一腔”的出现其实是有利的,至少在第一步共性训练上是有利无害的。
但是在技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我们还是要回归到艺术上来。
“歌唱艺术既具有情感性,又具有技术性,良好的歌唱技术是歌唱情感表达的基础,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
”[2]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每个地方民歌中的风格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根据作品来调整演唱时的共鸣腔体,使演唱时的音色符合这个作品的情感表达。
比如说在演唱陕西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因为这首歌对于大众来说已经很熟悉了,一说歌名大家都能条件反射地想起它的旋律、方言、味道。
如果有人在演唱它时用唱美声作品《我亲爱的爸爸》时的音色,就会让人很奇怪,有种穿着礼服去吃路边摊的感觉。
(一)共鸣腔体改变音色“千人一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音色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说在演唱作品时呼吸是不会影响音质、音色的,在训练好了演唱中的呼吸、共鸣等共性上的技术后,在演唱相应的作品要根据歌曲的方言特点、表达的情绪、蕴含的风格对共鸣腔作对应的调整,牺牲一定的科学方法也是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演唱时根据作品需求找到一个“共性”与“个性”的平衡点。
每个人天生的音色与条件也不一样,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科学性而丢失了自己的个性,那就得不偿失了。
歌唱者之所以能成为歌唱家,一定是在作品演绎中有自己的特点与风格,不是说技术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就可以成为歌唱家了,那样只能说是从事演唱这个事业的演员。
只有从艺术这个角度来看,从艺术上去打动听众,才有可能成为歌唱家。
在具体作品中具体分析,运用不同的共鸣音色是解决“千人一腔”这个问题的关键。
(二)教学中注意个性发展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审美观,不要一味地去模仿美声作品的演唱音色,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赋予作品正确的声音。
同时,每个人天生的声音条件不一样,音色也不会一样,不要为了刻意地去追求所谓圆润的、科学的声音,而埋没了學生自身的音色。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点,不要觉得宋祖英唱得好就一味去模仿宋祖英,应该找到自己的声音,为自己的声音调整一个最舒服、优美的声音状态。
(三)树立良好的演唱意识在声乐初学者开始接受专业的声乐训练时,除了一个好老师的正确指导非常重要外,演唱者还应该在演唱作品时树立正确的演唱意识,要知道什么作品应该怎么演唱,不要所有都一概而论,认为方法正确就行了。
要知道技术始终都是为艺术服务的,最终是要给听众正确的美的享受。
要解决“千人一腔”的问题除了从教育这个方面入手,还应该在国内比较知名的比赛中去引导参加者与关注者的审美观。
比如青歌赛、金钟奖这样大型的比赛,评委的评判标准应该从演唱者是否正确表现了其歌曲的民族性、风格性去做评价,而不是光从声音上的完成度去评判。
参考文献:[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49.[2]徐敦广.民族声乐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138.作者单位:西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