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鼓

合集下载

德国电影《铁皮鼓》的意象解析

德国电影《铁皮鼓》的意象解析

德国电影《铁皮鼓》的意象解析作者:梁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4期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而作为继二战后最重要的影片之一的《铁皮鼓》,它以独特的主人公视角和深刻的反思批判主题赢得了奥斯卡影片的殊荣。

本文主要以符号学视角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影片的人格象征和物件的意象作为论文的两个主要方面,分析《铁皮鼓》这部影片的意象体现。

关键词:铁皮鼓;符号学;二战;意象作者简介:梁夏,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1《铁皮鼓》作为诺奖得主京特格拉斯的代表作,曾被誉为继二战后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其后被改编成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殊荣。

从叙事体文学发展到代言体电影,施隆多夫成功地构建出这部具有强烈理性色彩的观念电影。

一、人格象征(一)奥斯卡人格象征索绪尔创立的“二位一体”的符号学模式,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能指作为一个符号,唤起所指的现实意义。

而任何意义的出现必然存在于符号化的过程中,那么意义就必然是符号的意义。

《铁皮鼓》这部影片作为二战题材的代表之作,其人物形象是政治的代言人,主人公既作为单独个体参与电影的叙事表达,又在时代背景下作为政治格局的影射而存在。

奥斯卡作为德国社会的代言人,这种侏儒身材的缺陷实际上展示出德国政局处在一个发育不全的社会阶段,在这一时期不仅经济零增长,而且政治、文化方面更是停滞不前,正如侏儒这样的角色。

《铁皮鼓》中的奥斯卡更加突出战争的疯狂与非理性,以及现代都市中小市民那种庸俗无聊、萎靡不振、苟且偷安的精神状态。

[1]虽然表面看来,奥斯卡似乎不具备任何能力,但却拥有极具破坏力的尖叫声。

这种叫声作为奥斯卡的代言,回归到索绪尔的语言学范畴的能指与所指中,索氏曾指出:“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

《铁皮鼓》:用隐喻来反思和批判唤醒人们所遗忘的一切

《铁皮鼓》:用隐喻来反思和批判唤醒人们所遗忘的一切

《铁⽪⿎》:⽤隐喻来反思和批判唤醒⼈们所遗忘的⼀切1979年5⽉3⽇,沃尔克.施隆多夫拍摄的电影《铁⽪⿎》上映,这部电影改编⾃君特.格拉斯的同名⼩说,并获得了第3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棕榈奖以及第52届奥斯卡⾦像奖最佳外语⽚。

⼆⼗年之后的9⽉30⽇,瑞典皇家⽂学院将诺贝尔⽂学奖授予了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及其《铁⽪⿎》。

《铁⽪⿎》追溯了德国⼗九世纪末⾄⼆⼗世纪中叶五⼗余年的历史,通过独特的艺术⼿法和⼈物形象,展⽰出了战争给⼈们带来的苦痛,以及深刻的指出了⼀切苦难的根源以及普通⼈的罪与罚。

《铁⽪⿎》的特别之处在于⽂本的叙事交织,每个⼈物以及每个场景似乎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但这些⼈的⾏为却⼜极尽夸张和荒诞,和现实世界格格不⼊,这⼤概就是《铁⽪⿎》作为经典⽂学作品的原因。

瑞典戏剧家迪伦马特表⽰,“《铁⽪⿎》这⼀杰作的全部魅⼒就在于作者对怪诞这⼀⼿法运⽤的成功。

以上提及的⼏点,他都那样做了,⽽且做得⼗分出⾊,尤其创造丁奥斯卡.马采拉特这个⾜以与《痴⼉历险记》中的西⽊普⾥齐斯穆斯相姬美的光彩夺⽬的主⼈公形象,⼀个绝妙的“反英雄”⾓⾊。

”沃尔克.施隆多夫第⼀次阅读《铁⽪⿎》的时候,他的⼤脑中就浮现出了相关的影像,他说,“我看到⼩说中所写的底层的⽣活和底层所看到的历史。

这是⼀幅壁画,⼀幅巨⼤的壁画,⽽且是被⼀个“⼩⼈⼉”看见的壁画。

”带着对《铁⽪⿎》的理解和尊重,沃尔克.施隆多夫将同名⼩说搬上了银幕,并成为七⼗年代德国电影的标志。

从⽂本到影像需要⼀种特殊的缘分,那种感觉就好像恋⼈第⼀次见⾯时的怦然⼼动。

我想,这⼤概就是施隆多夫第⼀次和《铁⽪⿎》邂逅时的感觉。

施隆多夫在童年经过了“⼆战”的最后时光。

虽然没有⽬睹战争的惨烈,可战争之后的疯狂和荒诞却⾛进了他童年的记忆。

1944年,⼀颗炮弹从天⽽降,落在了他家的阁楼上,⼀瞬间屋内硝烟滚滚,门窗都被炸飞。

这⼀刻,他的宿命已被写定。

早在⼏个⽉之前,施隆多夫的母亲在⼆楼煮地板蜡,⼀颗⽕星引燃了厨房,此后,施隆多夫只能通过照⽚来怀念母亲。

“铁皮鼓”——挣扎于似与示似之间

“铁皮鼓”——挣扎于似与示似之间

“铁皮鼓”——挣扎于似与示似之间
Zxh1964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4(0)7
【总页数】2页(P68-69)
【关键词】奥斯卡;《铁皮鼓》;君特·格拉斯;音轨;影片;导演;纳粹德国;小说;但泽;原著风格
【作者】Zxh1964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7
【相关文献】
1.创意似与非似之间 [J], 王胤;
2.中国画的形意论述——"不似似之"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J], 田锦荣
3."似与不似之间"与"似""不似"——中国写意画与西画"两种写实画"比较 [J], 朱敏
4.砚池游心一则——浅谈“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与“绝不似而绝似” [J], 丁建中
5.创新:在“似”与“非似”之间 [J], 王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导语】:铁皮鼓是君特·格拉斯创作的一部小说,关于《铁皮鼓》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唐宋词十七讲,铁皮鼓

唐宋词十七讲,铁皮鼓

唐宋词十七讲,铁皮鼓
【最新版】
目录
1.唐宋词的概述
2.《唐宋词十七讲》的内容和特点
3.《铁皮鼓》的概述
4.《铁皮鼓》与《唐宋词十七讲》的联系
正文
唐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具有浓厚的音乐色彩和艺术表现力。

唐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喜爱和研究。

《唐宋词十七讲》是一本关于唐宋词研究的专著,作者通过对唐宋词的历史、流派、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系统地阐述了唐宋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价值。

全书共分为十七讲,每讲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品进行分析,既注重理论阐述,又注重实例剖析,使得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欣赏唐宋词的魅力。

《铁皮鼓》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人性和历史的故事。

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沉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铁皮鼓》与《唐宋词十七讲》在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都是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挖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世界的多样性。

在《铁皮鼓》中,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使得人们更加珍视和平和理性。

而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唐宋词的繁荣和演变,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

第1页共1页。

铁皮鼓观后感1500字

铁皮鼓观后感1500字

铁皮鼓观后感1500字终于看完了电影《铁皮鼓》,整个影片虽有些黑色幽默,但看完随后还是有些沉重的。

奥斯卡的家庭,其实是那些几个民族的之间的矛盾的缩影。

邮局•波兰:波兰世界史上三次被分割,每个熟悉欧洲史的人则都知道。

一战德国战败,波兰得到的德国的大片土地。

但泽,这个德国人占据绝大多数的城市也出去被从西德强制独立出来,成为波兰控制的一个附属港口。

这其实为后来的憎恨埋下了祸根。

波兰在但泽首次发行了邮票和货币,因此片中的邮局也调节成为波兰对这座城市控制的象征。

印象很深的一个尽头,当邮局被德军轰炸时则,一个邮件的波兰老人捡起小孩了散落的邮资,整齐地放在柜子里面,随即一炮过来,老人死了,邮票散落一地,象征着捷克大都市失去了这个城市。

奥斯卡的表舅,一个十分懦弱的波兰人。

但他最后是义无反顾的,勇敢的为自己的民族战斗吗了。

还有一个镜头,当德军轰炸邮局时,应该还是那个老奶奶,在念诵圣经。

而在外面的攻打的挪威人,同样是信仰同一上帝的,却在互相杀戮!玩具店老板•犹太人玩具店的老板,一个暗恋着奥斯卡奥斯卡金像奖母亲的犹太人。

情爱的力量是巨大,他最后可以选择留下来,没有离开去伦敦。

当玩具店门口大卫之星被德军摘下之时,我就猜他也经已死了。

犹太人是服毒自杀的,戴着犹太教的小圆帽。

犹太人,这个特殊的民族。

在欧洲,几乎没有一个新教徒民族喜欢犹太人。

无论是德国人,还是波兰人,还是所谓正义的苏俄人(苏联穆斯林在二战也杀了不少犹太人)。

犹太人想进入新教徒墓地看奥斯卡的母亲的入殓仪式,被德国人、罗姆人给赶出来了。

最后只能自己一个孤身一个人来墓前诵经。

犹太人一次次被最佳影片一次次母亲拒绝,在我看来是暗喻着犹太人在欧洲社会的社会不被接受吧。

可怜的犹太人。

奥斯卡的父亲•德国奥斯卡的其父是个朴素的德国人。

他也是千千万万东德意志地区人的一个缩影吧。

一战后,东德部分南斯拉夫疆域被割让给波兰,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回归故国笑容的心情是极其强烈的。

因此,当纳粹开始崛起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积极支持纳粹。

母爱,大地和故土浅析《铁皮鼓》中外祖母的四条裙子的象征意义

母爱,大地和故土浅析《铁皮鼓》中外祖母的四条裙子的象征意义

2021年第07期89文学研究母爱,大地和故土:浅析《铁皮鼓》中外祖母的四条裙子的象征意义周越作为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的女性角色,奥斯卡的外祖母就像是这个家族的起源。

她穿着四条土豆色的裙子,在小说中是一个坚忍、宽怀、散发着母性魅力的形象。

奥斯卡喜欢钻到她的四条裙子下,并在这里感到安全和舒适。

四条裙子可以说是家庭、和平和故土的象征。

一、母性的庇护和血脉的延续外祖母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她“在十月某一天傍晚的时候,穿着她的几条裙子,坐在一块土豆地的边上”。

她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居民,在这里居住、劳动、享受劳动的成果。

她的形象是沉着而平稳的。

接下来出场的外祖父的形象则与之截然不同。

他是一名纵火犯,是寻求帮助的外来者。

在外祖父逃避两位警察的追捕而慌乱无措时,外祖母只是静静地坐着,吃着烤热的土豆,两者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显然,作为女性的外祖母才是两者中更强大的一个,是这个家族真正的起源,作为男性的外祖父也必须藏在她的裙子下才能逃过追捕,保全性命。

后来,奥斯卡也经常钻进外祖母的四条裙子下,并在这里感到舒适、安全。

这四条裙子是男人的庇护所,代表着母性的宽容与坚忍。

在这四条裙子下还发生了一件荒诞的事。

外祖父藏在裙子下的时候与外祖母发生了关系致使她怀孕,后来生下了奥斯卡的母亲。

在现实中这样的情节当然是不合理的,外祖母也在小说中否定了这件事。

但也正是这件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给整部小说奠定了荒谬而虚幻的基调。

四条裙子是生命的源泉,既保护男性也产生后代,也是后来家庭中一系列混乱关系的起源。

在混乱中匆忙出场的外祖父最终也在混乱中离开了这个家庭,他为了逃避追捕跳入水中,从此下落不明。

而在婚姻和家庭中他也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奥斯卡在第一章的结尾处说:“矮而宽的约瑟夫·科尔雅切克跟随我外祖母向那里走去,他再也不能同这四条裙子分离。

”这正是母系社会的缩影。

父亲是弱势的、可以被抹去的一方,母亲则承担着养家糊口、哺育后代的责任,正是女性的生育和劳动让家族的血脉得以延续。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象征意象与女性书写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的象征意象与女性书写
吹 到 时 ,倒 向一 边 : 风 过 时 ,劈 啪 作 响 :风 从 背 后 吹 来 时 , 四 条裙 子 一 齐 飘 扬 在 我 外 祖 母 的 前 头 ; 她 坐 下来 时 , 四 条 裙 子 便 聚 拢 在 她 的 周 围 。 ”_ 4 其 中, “ 四 条 裙 子 聚 拢 在 她 的周 围 ” 暗 示 了肥 大 的裙 子 的 另 一 个 作 用 , 就 是 犹 如母 胎 一 样 的 保护功 能。 外祖父约瑟夫・ 科 尔 雅 切 克 曾经 躲 在 外 祖 母 的裙 下摆 脱 了
文本解析

! 曼 : …… … …… …

君特 ・ 格拉斯 《 铁皮鼓 的象 征意 象与女性 书写
侯景娟
《 铁皮鼓》 ( 1 9 5 9 年 )是德 国1 9 9 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 作家君特 ・ 格拉斯 的小说 处女作 。小说采用 了独 特的第一人称 叙事视 角和 倒叙手法 ,以3 O 岁的主人公奥 斯卡在疗养 院的病 床 上 伴 随着 鼓 声 追 忆 往 事 的 形 式 展 开 ,讲 述 了 外 祖 母 和 外祖 父 土 豆 地 里 相 遇 ,母 亲 与 表 兄 乱 伦 , 自己和 继 母 有 染 ,一 直 到现在 自己孤独 的养老 院生活为止 的家族 故事 。不难发现 , 奥斯卡对 自己家族史 的追 溯并没有像通常 那样 从父系一族 的 历史展 开,而是开始 于他 挚爱的母亲 的家族 ,逐一 向读 者展 现 了外 祖母安娜 ・ 布 朗斯基 、生 母阿格 内斯 ・ 科尔雅 切克和 继 母玛丽亚・ 特鲁钦斯基这三位女性 的生活状态 ,通过她们集 中 再现 了1 9 世 纪末期至2 0 世 纪 中 期 旦 泽 市 以及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后联邦德 国社会 的生活 。在 艺术上 ,小说 吸收 了1 7 世纪德 国 巴罗克 文学的某些表现手 法,意象丰 富,充分展现 了作家超 凡 的想 象力 。这 些意 象 和 作家 象 征手 法 的 运用 有 很 大 关系 ,可 以说,对象征手法的把握是解读这部小说的一把重要钥匙。 海 茵茨 ・ 戈 克尔指 出: “ 这部 小说 (《 铁皮鼓 》)就像一 个 由具 有 不 同 象 征 意 义 的 个 体 组 成 的 拼 接 照 片 。 ”[ 1 ] 的确 , 在 这 部 小 说 中 ,象 征 手 法 被 大 量 运 用 ,奠 定 了 小 说 深 沉 、含 蓄 的叙 事格 调 ,特 别 是在 女性 形 象塑造 上 ,象 征伴 随着 君 特・ 格拉斯女性书写 的整个过程 。在 《 箴 言和沉 思》一书中, 歌德 曾对 “ 象征 ”一 词下过如下定义 : “ 真 正的象征就是用 个别代表普 遍。它不是作 为梦境和幻影 ,而 是作为对某种 玄 妙 莫 测 的 事 物 的 生 动 、 即 时 的领 悟 。 ”【 2 也 就 是 说 ,象 征 用 生 活 中 司 空 见 惯 的具 体 可 感 的 事 物 来 替代 抽 象 、 模 糊 、无 法 言 说 的内容 ,从 而使 小说 更加 生动 形 象 ,富于 表现 力 。在 《 铁皮鼓》 中,君特 ・ 格拉斯通过运用 大量 的颜 色、数字、动 物 、植物等象征手段 ,展现了女性丰富的 内心世界,成功塑造 了在动荡不安的历史中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 。 此 外 ,裙子 的 “ 土 豆色 ” ,与外 祖母 的生存 环境 完全 吻合。小说 中的主要人物都是 农夫和小市 民,他们 的食物 大 多依靠 当地生产 的食 材 ,其 中最重 要、最廉价 的食 物就是土 豆 。 外 祖 母 从 小 就 和 哥 哥 文 岑 特 一 起 在 卡 舒 贝 的 土 豆 地 里 劳 作 ,在 土 豆 地 里 长 大 , 在 土 豆 地 里 遇 到 了外 祖 父 。 可 以说 , 格 拉 斯 描 述 的旦 泽 和 卡 舒 贝人 的 日常 生 活 和 劳 作 都 和 土 豆 有 关 , 土 豆 的 颜 色 是他 们 所 熟 悉 的颜 色 ,也 就 是 大 地 的 颜 色 。 正 是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来 说 ,诺 伊 豪森 认 为 : “ 穿 着 四 条 循 环 更 替 的土 豆 色 裙 子 的外 祖 母 就 是 地 母 盖 亚 和 收 获 女神 得 墨 忒 耳 的统 一 体 。 ”[ 3 1 除 了这 种 颜 色 以 外 ,外 祖 母 的 裙 子 的 另 外 一 个 特 点 就 是 尺 寸 宽 大 。裙 子 的特 征 赋 予 了 外祖 母 这 一 女 性 一种 强 大 的包 容 力。 “ 它们 ( 裙 子 )圆 墩 墩 的 , 风 来 时 ,似 波 浪 翻 滚 ;风

铁皮鼓赏析

铁皮鼓赏析


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 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他 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 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父亲的木讷,奥斯卡的旁观,偷情的不伦。 父亲最远,看着他们的行为而麻木, 奥斯卡平行的角度意味了观察。

主要演员
大卫·本奈特 :Oskar 当他十一岁的时候他在《铁皮鼓》中担任主角
铁皮鼓
——第六组 尹红梅 秦芳芳 罗欣
导演: 沃尔克·施隆多夫
德国新电影流派名 导施隆多夫的扛鼎力 作,也是影史最著名 的反纳粹电影之一。 影片气势恢弘,影片 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者君特·格拉斯 1959年出版的同名长 篇小说《铁皮鼓》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西德 / 波兰 / 法国 / 南斯 拉夫 语言: 德语 / 波兰语 / 俄语 / 意大利语 / 希 伯来语 上映日期: 1979-05-03
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导演或者说是作者对电影里各个人物的指代,有了这 个意象,可能看电影时才能明白种种表征和比喻: 奥斯卡的外祖母 --担泽的过去和文化积淀 奥斯卡的外祖父_库尔雅泽克 --二战时的美国 奥斯卡的母亲_艾格尼丝 --二站时期德国和波兰夹 缝中生存的担泽(自主、文化和意识) 奥斯卡的父亲_马特泽拉斯 --外表强悍实质脆弱“ 无能”的亲德国的担泽人 奥斯卡的表舅_布朗斯基 --亲波兰的担泽人 奥斯卡 --担泽之子,担泽文化的形象 奥斯卡小保姆 --重生的担泽 奥斯卡的弟弟 --文化的“混血儿” 杂货店的老板_马库斯 --商业文明和英国的代言人
电影的色调
基本上电影的色调是由黑色,灰色,和 沉郁的土黄色组成的,偶尔有一抹鲜红, 那就是小奥斯卡的铁皮鼓。在用光上,也 是尽量避免阳光,在影片中极少出现明媚 的阳光,而多是阴雨绵绵,取光多是靠着 战争下的烽火,或者是铁皮鼓所反映出来 奇特的光

《铁皮鼓》敲响,石破天惊

《铁皮鼓》敲响,石破天惊

《铁皮鼓》敲响,石破天惊
佚名
【期刊名称】《中文自修:中学版》
【年(卷),期】1999(000)011
【摘要】长篇小说《铁皮鼓》以一个“只有3岁身材,却有3倍聪明”的怪诞人物奥斯卡·马策拉特作为主人公,他因为不屑与成人世界同流合污,而通过自残的形式拒绝长高。

作者以独特的艺术匠心巧妙地塑造了这个形象,借以充当“第三只眼睛”来审视这个充满黑暗和邪恶的社会现实,进而唤起读者的民族自审意识,达到清算法西斯势力之目的。

格拉斯创造的奥斯卡·马策拉特这个荒诞的形象,在美学上具有很大意义,他继承了17世纪巴洛克文学中“流浪汉小说”里的流浪汉形象:这种人物貌似愚钝,却心智聪明,他们不遵循流行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

为了生存,他们在社会上横冲直撞,常常使统治阶级或上流社会的体面人物狼狈不堪,洋相出尽,显示了“卑贱者最聪明”的社会哲理。

德国作家格里美豪森的《痴儿西木传》开此类小说的先河。

评论界认为,《铁皮鼓》是一部石破天惊的杰作,仅这部杰作的美学成就,已足够使格拉斯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了,因为他创造了一种独特而绝妙的讽刺艺术语言。

下面我们选载《铁皮鼓》中的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总页数】3页(P45-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敲响自己,敲响世界
2.也铁扶梯悲剧敲响多重警钟
3.敲响自己,敲响世界
4.嬉戏般的黑色寓言铁皮鼓声中的但泽与格但斯克
5.母爱,大地和故土:浅析《铁皮鼓》中外祖母的四条裙子的象征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浪的鼓声:格拉斯《铁皮鼓》解读

流浪的鼓声:格拉斯《铁皮鼓》解读
陈召 荣 马 丽娜
( 1甘 肃河 西 学院 中文 系, 肃张掖 7 4 0 2西北 师范 大学 , 肃 兰 州 7 0 7 ) 甘 300 甘 3 0 0

要: 自西 方 文 学 诞 生 以来 , 浪 主 题 就 是 文 学创 作 的 的最 重 要 的母 题 。在 那 些敏 感 而善 良的 文 学 大 师们 看 来 , 流
是“ 格里美尔豪森 的继 承者” [ 他的成 名作《 皮鼓 》 是一 。] 1 铁 “
部 现 代 流 浪 汉 小 说 ,2这 部 作 品 沿 袭 流 浪 汉 小 说 的 传 统 手 ,] [ 法 , 主 人 公 — — 侏 儒 奥 斯 卡 ・ 策 拉 特 充 满 传 奇 色 彩 的 流 以 马 浪经历为情节 主线 , 11 将 9 8年 以 来 发 生 在 德 国 与 欧 洲 的 许 多 政 治 、 济 和 军 事 事 件 展 现 在 读 者 面 前 , 而 揭 示 了从 魏 经 继
与他 自己 不 同 甚 至 构 成 伤 害 的 人 群 之 中 。C 对 于 格 拉 斯 来 ”a ] 说 , 初 的 创 作 动 因与 写 作 背 景 就 是 拉 什 迪 所 归 纳 的 “ 重 最 二 位 移 ”在 作 品 的 主 题 上 既 体 现 为 “ 找 精 神 家 园 ” “ 找 自 , 寻 、寻 己 的语 言 ” “ 找 道 德 感 回 归 ” 首 先 , 拉 斯 失 去 了 如 血 、寻 。 格 液 、 吸 一 般 的 家 乡— — 但 泽 ( 后 划 归 波 兰 ) 此 后 他 的 一 呼 战 , 系列 作 品都 以但 泽 为 背 景 , 笔 把 昔 日的 但 泽 记 载 下 来 , 用 让 读 者 与他 一 同走 进 记 忆 的大 门 , 寻 找 自 己 的精 神家 园 来 祭 为 奠 故 乡 , 品 就是 祭 品 。 如 他 自己 所 言 :试 图为 自己 用 文 字 作 “ 记 载 下 由于 政 治 和 历 史 原 因而 永 远 失 去 的 故 乡 ” [ 。. ]

反法西斯主义的文学杰作——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反法西斯主义的文学杰作——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

A Masterpiece of Anti-fascism Literature: The Tin
Drum by Gunter Grass
作者: 阮航
作者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出版物刊名: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20页
主题词: 反法西斯;战后;长篇小说
摘要:反法西斯主义是德国文学长写不衰的一大主题.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市民的真实生活,挖掘法西斯主义横行的原因,启发人们对战争、人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不愧为战后反法西斯主义的文学杰作.。

【资料】铁皮鼓赏析汇编

【资料】铁皮鼓赏析汇编

镜头分析
颠倒镜头
颠倒镜头
特写
仰拍
片中有多处从膝盖高度拍摄的 镜头

俯拍
运动镜头的欣赏

奥斯卡与他的小铁皮鼓总是形影不离 ,这个唯一的让他还对整个世界眷恋的鼓 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和他合二为一,这不 仅仅指表象的形影不离,鼓更多的扮演一 种生命承载者的身份,它与他之间用一种 难以捉摸的方式沟通。很多时候,鼓声便 是小奥斯卡另外一种形式的尖叫,另外一 种形式的呐喊,它的声响和节奏往往凝聚 了奥斯卡的情绪。
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他 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他20年的鼓。他 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 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父亲的木讷,奥斯卡的旁观,偷情的不伦。 父亲最远,看着他们的行为而麻木, 奥斯卡平行的角度意味了观察。

主要演员
大卫·本奈特 :Oskar 当他十一岁的时候他在《铁皮鼓》中担任主角
电影音乐
在开始的时候卓别林默片时代电影风格,荒诞而滑稽是主 旋律营造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电影的 开始,外祖母解救外祖父,和母亲的下葬,以及“父亲”之 一的阿夫来德的下葬还有外祖母不愿意离开但泽,回到第 一幕的那片土地上的音乐都是用了同一段音乐,苍凉而混 沌,象征着这个民族的生生死死的变迁。
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 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 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 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 粹杀害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 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 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 ,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 了自己的"弟弟"。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一 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 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 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 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 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 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 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 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铁皮鼓》读后感_《铁皮鼓》读书笔记五篇

《铁皮鼓》读后感_《铁皮鼓》读书笔记五篇

《铁皮鼓》读后感_《铁皮鼓》读书笔记五篇讲述了奥斯卡三岁时目睹成年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长大,反抗他的父母、纳粹、舅舅、情人个人反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铁皮鼓》的作者刚修改完最终校样,这本书就离他而去。

最终校正发生在十四年前,从此我就失去了《铁皮鼓》。

这部小说被译成了克罗地亚语、日语和芬兰语,我料定它会使各国的小资产阶级坐立不安。

但泽市郎富尔区是我失去的故乡,它的声名在世界各国不胫而走。

评论与成见堆积如山,它们似乎阻挡了我通往此书的道路,因为我从未首尾连贯地阅读过印刷好的《铁皮鼓》。

五年以来,《铁皮鼓》的写作计划或底稿,它的第一稿、第二稿和第三稿决定了我的生活习惯乃至睡梦。

现在这一切都已结束。

随后出版的几本书,例如《狗年月》和诗集,当时都已近完稿,唾手可得。

迄今为止我从未读过装订好的《铁皮鼓》,这可以归因于职业习惯所产生的厌恶感。

即使是现在,当有人要求我讲述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产生过程时,我也只是漫无目的地翻阅某些章节的开头几页。

起初我并不太情愿回顾我往日的状况和写作《铁皮鼓》的起因,我害怕作茧自缚。

《铁皮鼓》的作者谈《铁皮鼓》,而他是一位可疑的见证人。

正因为我承认自己没有资格评述这部小说,所以我可以成堆地清扫垃圾,并且可以避免有益的谎言。

这些谎言像插枝一样使日尔曼语言文学的温室欣欣向荣。

既不是创作欲(诸如我肯定要写并且知道怎样写),也不是蓄积已久的决心,(诸如我现在要动手写了!)更不是某种高尚的使命感或指标(天赋的义务之类),促使我坐在了打字机前。

小市民的出身也许是我的最可靠的推进器,因为我要缩短自己与上流社会之间的距离。

我雄心勃勃,立志要干一番惊天伟业。

时断时续的文科中学教育(我以五年级高中生的身份肄业)更助长了这种臭不可当的雄心。

这是一种危险的动力,它常常通向傲慢。

恰恰因为我了解自己的出身及推动力,所以我在写作时总是轻松而冷静地控制这种动力。

我将写作视作一种有距离感的、带有讽刺色彩的过程。

西方《铁皮鼓》研究综述

西方《铁皮鼓》研究综述

2013.08阳亚蕾一.西方《铁皮鼓》研究现状《铁皮鼓》的首次亮相在1958年秋的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评论家这部小说毁誉参半。

然而,小说依然畅销,二十五年内共印了三百多万册,1963年前,十一种语言的译本已经问世。

1978年,施隆多夫将《铁皮鼓》搬上银幕,同名电影于198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影和小说英译本在美国走红一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它又在东欧和俄国经历了一次复兴,这都表明了这部小说的生命力,因而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工作。

经数据库搜索显示国外相关研究的专篇论文不过四十余篇,其中有几篇德语论文,但专著尚无。

受限于德语资料,笔者仅根据所掌握的英语资料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H·E·勒沃德在1961年发表的《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早期介绍《铁皮鼓》的评论文章,作者认为格拉斯用一只鼓折射出人类行为的无意义以及历史的欺骗性,然而这篇文章十分短小,并未对具体问题进行论述。

随后的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日趋成熟,笔者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对《铁皮鼓》中历史背景的研究;二是就文本中的主题、人物、象征进行研究;三是将《铁皮鼓》与其他作家作品并置进行研究。

首先是对《铁皮鼓》中历史背景的研究。

胡其鼎先生在中译本序中对小说的历史背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艾文·C·布罗迪的《君特·格拉斯“但泽三部曲”中的波德冲突:〈铁皮鼓〉中的潘·基斯霍特》中作者重点论述了《铁皮鼓》中但泽地区的种族分化,对二战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人、犹太人、波兰人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

大卫·A·格林的《格拉斯的〈铁皮鼓〉与拉什代的〈午夜的孩子〉中的环境与统治》中作者分析了纳粹党给《铁皮鼓》中主人公生活带来的空虚和独裁统治。

提摩西·布鲁斯的博士论文《叙述国家:君特·格拉斯和托马斯·本纳德早期作品中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身份》重点将《铁皮鼓》与本纳德的《霜》进行比较,探究两部小说中对个人回忆的描述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该博士论文亦属于将《铁皮鼓》与其他作家作品并置的研究的范畴。

《铁皮鼓》赏析

《铁皮鼓》赏析

《铁皮鼓》赏析
《铁皮鼓》是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奥斯卡的小男孩在三岁生日时得到了一个铁皮鼓,他发现这个鼓可以让他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于是开始了一段奇幻的旅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通过奥斯卡的眼睛,展现了德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的兴起和衰落等。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人性、家庭、爱情、成长等主题。

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荒诞和幻想元素。

作者通过对奥斯卡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的成长过程和内心世界的变化,使读者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铁皮鼓》是一部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同时也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的未来。

另一个奥斯卡——影片《铁皮鼓》中意象“铁皮鼓”的分析

另一个奥斯卡——影片《铁皮鼓》中意象“铁皮鼓”的分析
奥斯卡反抗现 实的有力武器 ,是影片 中的另一个奥斯卡。
巧 妙 的 通过 铁 皮 鼓 将 想 要 展 示 的 内容清 晰地 展 现 在 了观 众 的眼 前 ,使 得影 片逻 辑清 晰 、叙 事 条理 。所 以,铁 皮鼓 在 影片 的叙 事 上有 着 巨大 的作用 。 ( 二) “ 铁皮 鼓 ”的象 征涵 义 电影 中最重 要 的道 具便 是 红 白相 问的铁 皮 鼓 ,这种 小 鼓 与波
人性 重 大命题 的 揭示 , 从 中可 以看 到成 长 、死亡 、弑 父 、政 治 、
奥 斯卡 第 一次 发挥 超 能力 是在 奥斯 卡 的父 亲 要抢 下他 的铁皮 鼓 时 ,他一 边 敲鼓 一边 嘶 吼 ,最终 防止 了父亲 的行 动 , 从此 时开 始 ,铁 皮鼓 和 鼓声 叫 喊声 代表 了 奥斯 卡 的反抗 ,铁皮 鼓 不再 是一 的一种 工 具 ,他通 过 鼓声 与 呐喊 声来 取代 通 常 的言 语交 流 ,抒发 身 的利 益 不受 侵犯 。铁 皮 鼓更 多 的扮 演一 种 生命 承载 者 的身 份 。
之 口讲 述 了他 自己从拒 绝 长大 、用 尖 叫和 鼓声 向成 人 世界 表达 抗 乐器 而 是具有 了象 征涵 义 。
议 ,到逐渐 认 同纳 粹 的鼓 动宣 传 ,最 后 回归 理性 世界 并恢 复 生长 的个人 成 长故 事 。 以看 似 荒唐 的叙 事 与描 写 ,展 现 了一个 国家 、 民族 ,甚 至 是 整 个 人 类 的 历 史和 遭 际 ,深 刻 揭 示 人 性 的本 质 。
实的德 国社会。影片构建 了一个庞 大而纷繁 的象征体 系,诸 多人物及 以一 个三 岁 孩子 的视 角 ,所 以影片 的 内容显 得 有些 散 乱 ,但 是 通
事物均有不 同的意指 ,其 中最重要的是奥斯卡本人和道具铁皮鼓这 两 过铁皮鼓这一物件将整个影片串联在了一起 ,同时铁皮鼓也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鱼:鱼的每次出现都伴随着母亲与生父无 休止的偷情。奥斯卡监视母亲的隐情时碰 倒了路上一个人,地上倒了一地的鱼;沙 滩上,母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着父亲从死马头上捞出来的 馒鱼,恶心的直吐;父亲要求母亲吃馒鱼, 母亲和父亲大吵;最后,母亲疯狂的吃起 了各种鱼,直至最后被鱼噎死。鱼在影片 中始终扮演着一种肮脏和被诅咒,也折射 出奥斯卡对于母亲与生父私情的矛盾心理。
影片段落分析
• 其次,奥斯卡的母亲是在强权干涉下的产 物。而奥斯卡又是在母亲与父亲和舅舅的 暧昧中出生。这样的设计质疑了奥斯卡产 生的社会道德基础和其合法性。这也直接 导致了奥斯卡对出生的恐惧。
影片段落分析
• 再次,奥斯卡虽然拥有了能够阻止他重回 母腹的武器,但并不能给他直面成人世界 及其规则的力量,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停止长大,直到这个世界被毁灭性的破坏 以及意识到自己某种力量的发展之后
影片段落分析
• 影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从出生到停 止生长。第二段:奥斯卡的反抗直到母亲 去世。第三段:纳粹入侵与奥斯卡的性挫 折并最终逃避。第四段重返家园并恢复生 长。
影片段落分析
• 第一段落:奥斯卡的出生 • 奥斯卡以一个异类的身份来到并生存于这 个世界,这注定了他不断发出与世界不和 谐的批判和反抗的必然。
• 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 舅和妈妈的私情,“想到成人世界和我的 将来,我决定给他来个停止(奥斯卡语)” 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 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 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 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希特勒上台后, 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 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 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 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
影片段落分析
• 第三段,随着战争的爆发纳粹的力量无可 阻挡地破坏了奥斯卡反叛和批判的一切规 则,奥斯卡间接地杀害了使他决心停止生 长的人物之一布朗斯基。在这种毁灭性的 破坏力面前,奥斯卡的力量显得单薄而无 助,他的代表着信仰、良知、道德、正义 的铁皮鼓被高高的置于货架而无法企及, 想拿到他的人付出了沉重代价。
影片段落分析
• 对于母亲的私情,奥斯卡表现了一定程度 的矛盾。一方面,他对母亲的私情进行了 批判,但另一方面,似乎又在为母亲的私 情寻找某种合理的依据:舅舅对母亲无微 不至的关怀和父亲与母亲之间无休止的争 吵,成为母亲偷情的基本话语环境。
影片段落分析
• 表面看来,奥斯卡似乎受到来自两个父亲的双重 保护,但恰恰相反的是,他受到两个方面的打击, 一方面,他要反抗成为受迫害者(波兰生父)的 命运,另一方面,他又要反抗成为纳粹(纳粹养 父)的命运,因此真正给奥斯卡保护的是他的母 亲。母亲去世后,奥斯卡便转而向外祖母寻求保 护,他钻进了外祖母宽大的裙子,牌桌上,人们 依旧打牌,一样的情景,却少了与舅舅偷情的母 亲——低迷忧伤的大提琴声交织着短促闪回的风 琴,似叹息似哀怨似命运的神秘无常;闪烁的篝 火辉映着外祖母深沉凝重的表情,打牌的人静默 无语——一种忧伤哀婉的气氛弥漫整个画面。
获奖情况
• • • • • 1979 1980 1980 1980 1980
金棕榈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 提名: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故事梗概
• 主人公奥斯卡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外祖母 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 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 了我的外祖父。母亲阿格内斯和表弟布朗 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只 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出生了, 但他真正的父亲是谁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 斯知道。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 一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 着
影片段落分析
• 奥斯卡虽然逃离了成人世界,但也并没有 见容于儿童世界,玩伴们残忍地将青蛙置 于沸水中,向其中撒尿,并强迫奥斯卡喝 “汤”;一边的成人熟视无睹地剥着兽皮 (似乎漫不经心的一笔,却使奥斯卡的批 判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深刻的意 义)。于是介于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侏儒表 演团,成了奥斯卡颇为理想的去处——逃 避和妥协
• 纸牌:纸牌贯穿着布朗斯基(奥斯卡的生父)与母亲阿 纸牌:纸牌贯穿着布朗斯基(奥斯卡的生父) 格尼斯的爱情的全过程。在奥斯卡眼里, 格尼斯的爱情的全过程。在奥斯卡眼里,纸牌成了生父 与母亲之间感情的某种象征。 与母亲之间感情的某种象征。奥斯卡第一次目睹母亲与 生父私情便以纸牌为纽带:牌桌下, 生父私情便以纸牌为纽带:牌桌下,布朗斯基在用脚挑 逗母亲,桌面上母亲和生父都若无其事的玩着纸牌; 逗母亲,桌面上母亲和生父都若无其事的玩着纸牌;母 亲死后,奥斯卡钻到祖母宽大的裙子底下寻求保护,屋 亲死后,奥斯卡钻到祖母宽大的裙子底下寻求保护, 内生父和养父继续玩着纸牌,只是已经没有母亲; 内生父和养父继续玩着纸牌,只是已经没有母亲;在波 兰人的邮局里,波兰人与纳粹枪战的间歇里, 兰人的邮局里,波兰人与纳粹枪战的间歇里,为排遣巨 大的恐惧和压抑,布朗斯基和身负重伤的战友玩着纸牌。 大的恐惧和压抑,布朗斯基和身负重伤的战友玩着纸牌。 战友死去后,布朗斯基的恐怖终于不可压抑的爆发出来, 战友死去后,布朗斯基的恐怖终于不可压抑的爆发出来, 他歇斯底里的呼唤着阿格尼斯的名字;布朗斯基被纳粹 他歇斯底里的呼唤着阿格尼斯的名字; 枪毙前的一刻,将手心中最后一张牌翻给奥斯卡看, 枪毙前的一刻,将手心中最后一张牌翻给奥斯卡看,纸 牌上一个少妇静静微笑着, 牌上一个少妇静静微笑着,而布朗斯基也在这时露出一 丝没有恐惧、压抑的恬静的笑容。 丝没有恐惧、压抑的恬静的笑容。
美学关照
• 不仅如此,施隆多夫又为每个人物设置了 一种无法抗拒和摆脱的困境,并将人物置 于这个困境中挣扎,从而使作品的批判色 彩有了更为深刻的历史向度。
美学关照
• 一般而言,人物在影片中承载着推动矛盾、铺展情节的 基本作用,并在矛盾中升华在情节中丰富和具体。但本 片中没有一个贯穿全片的矛盾冲突或情节结构,同时又 是以奥斯卡的观察为轴线展开,这就决定了本片人物先 天的不完整性。人物成了有选择的片段(为奥斯卡的视 线所选择)组合。这样的组合将人物从完整具体的生活 环境中剥离,拒绝人物形象的丰富、生动、具体,人物 成了一种抽象体,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类概念”或“群 概念”。在这里,尽管每个人物的能指和所有影片一样, 但人物所指却被极大扩展和丰富了。(类似《呼喊与细 语》中的人物)人物成了某些时代特征的象征和符号。
影片段落分析
• 而女仆玛利亚的到来,却激发了他的性意 识,但当他将这种意识付与行动时却遭受 了严重的挫折(不能承认自己的儿子和不 能真正占有玛利亚)。于是在罗斯苇达的 诱惑下他选择了逃避和妥协,最终成了供 纳粹帐前的一名小丑,铁皮鼓失去了它本 来的象征,充满穿透力的嘶喊也只能成为 人们取乐的表演。
影片段落分析
• 首先,他未出生就知道自己外婆和外公的 故事(这使得他并不乐意来到这个世界), 就能观察母腹世界并了解自己出生的全过 程。他一出生就能看到日后敲着铁皮鼓的 自己。这种超常的观察能力,一方面使的 作品能够通过他的眼睛,来实现对人类历 史和现实的观察和透视;另一方面,又赋 予他的目光以穿透一切的力量(他的母亲 曾多次置于他的凝视之下)。
“性”的表现和指向
• 影片中性的描写有很多处,从一开始,青 年钻进外祖母的裙子开始,性一直伴随影 片发展。母亲和舅舅频频的私情,奥斯卡 和玛利亚的性关系,父亲和玛利亚的性关 系,奥斯卡和侏儒姑娘的关系等等。那么 在影片中指向什么?
“性”的表现和指向
• 性的表现直接而孤立(奥斯卡和玛丽亚除外)。 首先,性的每次出现并不具备内在外在的诱因 (一般而言,性是情感的积累和爆发的结果), 而是直接的突兀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其次,性与 影片的整体环境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因此它是孤 立的。这样的处理,将性与它通常所指向的两种 内涵——情感和颓废剥离开来,而直指人物空虚 和压抑内心世界。 • 但奥斯卡则不同,性成了奥斯卡决定不再生长和 恢复生长的诱因之一
• 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 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 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 却成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了自己的 “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 亲被杀害,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20 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 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影片段落分析
• 第二段,在这一段落里有两条线索推动故 事发展:母亲与布朗斯基的私情和奥斯卡 不断的并越来越有力的反抗和破坏——逐 渐由对自然规则(路灯)的破坏发展到对 社会的反叛(居民的玻璃,破裂并引起路 人惊慌)权力规则(老师的眼镜、医生的 标本瓶)乃至政治规则(法西斯政治聚会), 宗教规则(奥斯卡谴责并打了圣子)。
影片元素分析
• 雨:雨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几乎每 一场重戏都有雨的介入:祖父与祖母的相 识并苟合之后,奥斯卡本人出生之夜,奥 斯卡破坏法西斯集会之后都有雨的介入, 并且越来越大。在描写但泽自然坏境的同 时也暗示和渲染着一种阴湿寒冷的时代氛 围。同时雨的不期而至打乱事件的固有节 奏,丰富了画面语言,赋予影片某种冷讽 和幽默色彩。
铁皮鼓
• “我看到小说中所写的底层的生活和底层所 看到的历史。这是一幅壁画、一幅巨大的 壁画,而且是被一个‘小人儿’看到的壁 画。” • “我认为他(奥斯卡)拥有两个非常当代 的个性:拒绝和抗议,有力到能使玻璃破 碎” ——福尔克尔·施隆多夫
影片概况
• 联邦德国、法国1979年联合出品,根据肯特·格拉 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 编剧:波特·卡尔纳 • 导演:福尔克尔·施隆多夫 • 摄影:伊戈尔·鲁特 • 主要演员:大卫·本南(饰奥斯卡) • 安杰拉·文克雷(饰阿格内斯) • 达尼尔·奥布雷赫斯基(饰布朗斯基)
影片段落分析
• 第四段,美军的到来——这是一种新的力 量,宣告了纳粹时代的结束。罗斯苇达被 炸死,奥斯卡重返家园并借助苏联人的力 量杀死了他的父亲,奥斯卡成了孤儿,但 同时也摆脱了各种他所竭力批判的力量和 规则的束缚,在他的情人并母亲的保护下, 带着他的儿子并弟弟开始新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