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资料的整理
第三章 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间 50 名 工 人 日 加 工零件数如下(
108 131
125
117 122
133
126 122
118
108
单 位 : 个 ) 。 试 110 118 123 126 133 134 127 123 118 112
采用单变量值对 数据进行分组。
112 134
127
123 119
113
120 123
2. 普查
全面调查
3. 抽样调查
4. 重点调查
非全面调查
5. 典型调查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Statistical Report Forms) 是指依照国家统计局或国家各行政管理部 门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以一定 的原始记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表式,统 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与报送程 序,自下而上地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 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1. 用于显示未分组的原始数据的分布
2. 由“茎”和“叶”两部分构成,其图形是由数字组 成的
3. 以该组数据的高位数值作树茎,低位数字作树叶
4. 对于n(20≤n≤300)个数据,茎叶图最大行数不超过
L = [ 10 × log 10 n ]
5. 茎叶图类似于横置的直方图,但又有区别
直方图可大体上看出一组数据的分布状况,但没有给出 具体的数值
例题1 例题2 扩展表
例题
扩展表
统计表的结构
从形式来看要素包括:总标题、横行标题、纵行标题、 数字资料。 表示统计研究的对象,称主词 ;其余的是宾词。
表例1
表例2
表例3
图例1
图例2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
(实例)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2.分组表: 2.分组表:主词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表
复合表: 3. 复合表: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复合 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的统计表.
四,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应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美观的原则. 应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美观的原则. 统计表的各种标题要简明扼要; 1.统计表的各种标题要简明扼要; 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2.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数据计量单位相同时,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 3. 数据计量单位相同时 , 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 , 不同 时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时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其他线用细线; 4.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其他线用细线; 5.统计表的栏数较多时,通常要加以编号; 统计表的栏数较多时,通常要加以编号; 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 6.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 表中的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 7.表中的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 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 表示; 8.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表示; 表中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 9. 表中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 , 应按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 排列; 排列; 10.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 10.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
�
编制
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钟型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两头小,中间大" 钟型分布 两头小
对称分布
右偏分布
左偏分布
两头大, U型分布——"两头大,中间小" 型分布 两头大 中间小"
U型分布
一边小, J型分布——"一边小,一边大" 型分布 一边小 一边大"
统计资料的整理
统计资料的整理统计资料的整理在各个领域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市场调查、政策制定还是商业决策等方面,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都是基础。
然而,大量的数据如何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得出有用的结论和信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与技巧。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所需的数据类型,例如数量数据、分类数据、定量数据等。
然后,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收集数据,如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
在收集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首先,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排除错误或缺失的数据。
其次,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对数据进行建档和整理,确保数据的结构与格式一致。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等操作,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二、数据的描述与总结在整理完数据后,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和分布。
常见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包括计算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集中趋势指标,以及计算方差、标准差等离散趋势指标。
此外,还可以绘制直方图、饼图、折线图等图表,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三、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在数据描述与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首先,可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R等)对数据进行更复杂的统计分析,如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其次,我们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
在解释数据时,要注意客观、准确地表达结果,避免主观性或武断性的评价。
同时,要注意将结果与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出合理的解释与建议。
四、数据的展示与报告最后,我们可以将整理和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报告。
有效的数据展示可以提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展示数据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并注意图表的布局和配色,使其简洁明了。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是指将杂乱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利用和应用这些信息。
在各类研究、调查、统计等工作中,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一、文件整理法文件整理法主要适用于大量的文本资料整理。
首先,要对收集到的文本资料进行逐一浏览,将其中的关键信息摘录出来并分类,形成一个整体的文件目录结构;然后,进一步对摘录出来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以形成完整的分析报告。
二、图表整理法图表整理法主要适用于大量的数字资料整理。
首先,要对收集到的数字资料进行整理和汇总,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然后,可以通过比较、排列、计算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规律和趋势,并进一步对其进行解释和解读。
三、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主要适用于大量的数字资料分析。
首先,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包括计数、计量、计算等操作,以获取数据的基本特征;然后,可以通过描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获取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四、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主要适用于大量的文本资料分析。
通过对文本的关键词、主题、情感等进行提取和分析,可以揭示出文本的内在含义和特征。
内容分析法通常可以分为定性内容分析和定量内容分析两种方法,前者主要侧重于理解和解释,后者主要侧重于测量和比较。
五、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主要用于多变量数据的降维和简化。
通过对多个变量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和结构,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压缩、模型建立和预测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复杂数据之间的关系,并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因子和维度。
六、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主要用于组织、企业或个人的战略规划和决策分析。
通过分析组织、企业或个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可以帮助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应对措施。
SWOT分析法的核心是明确内外部环境中的关键因素,并对其进行综合和评估。
统计资料整理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一、解释概念1.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或对已初步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综合资料,以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工作过程。
2.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统计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3.分组标志就是将统计总体划分为几个性质不同部分的标准或依据。
4.复合分组是对被研究现象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结合起来所进行的分组。
5. 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次数分布,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形成的,用来反映总体单位在各组中分布状况的统计数列。
6.统计表是把统计数据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用表格显示出来的一种形式。
二、填充内容1. 统计调查、统计分析。
2.逐级汇总、综合汇总。
3. 及时性、准确性。
4. 简单分组、复合分组、分组体系。
5. 并列标志、分别。
6. 离散型、组距式。
7. 反比。
8. 组中值、一般水平。
9. 重合式、非重合式。
10. 总标题、纵标目。
11. 调查表、分析表、分组表、复合表。
12. 几何图形、具体形象。
三、选择答案1.( a b c d )2.( d )3.( a )4.( b c )5.( b )6.( b )7.( d )8.( a b )9.( a )10.( a c d )11.( b )12.( c d )13.( a )14.( a c )15.( c d )四、判断改错1.(√)2.(×)分布数列包括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3.(√)4.(√)5.(×)是一个品质数列。
6.(√)7.(×)通常是把该数值列人下限的所在组。
8.(√)9.(×)是离散变量数列。
10.(×)开口数列是指最大值只有下限没有上限,或者是最小值只有上限没有下限。
五、简答问题1.【回答要点】①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②实现由个体到全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从整体上反映出事物的数量特征。
第4章 统计资料整理
20
例:某企业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 日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
50—60 60—70 70—80 80—90
6
90—100
15
9
100—110
18
12
110—120
20
14
120—130
8
要求:1、指出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一种变量数列? 这个数列说明什么问题?
2、指出统计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 数、频率、总体单位总数
200以下 10 200—400 30 400—600 35 600—800 15 800以上 10
频率 10%
30% 35% 15% 10%
要求:各组的频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 •累计频数指首先列出各组的组限,然后依次累计到本 组为止的各组频数。 •累计频率指累计频数除以频数总和。
2019/9/26
2019/9/26
27
平衡数列
平衡数列是利用总体内部有关变量或统计指标之间 的数量平衡关系而编制的统计数列,又称平衡表。
结构关系、比例关系 平衡关系有:相加平衡关系、相减平衡关系、收支
平衡关系。 分类
按内容不同分为人口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等。 按计量单位不同有价值量平衡表、实物量平衡表。 按统计范围不同分为综合平衡表、专项平衡表。 按排列不同分为收支对照式和棋盘式。
• 汇总技术:
手工汇总:划记法、过录法、折叠法、卡片法。
电子计算机汇总
5、表现统计资料
编表:经过汇总,得出表明社会现象总体和各个组的单 位数和一系列标志总量的资料,把这些资料按一定的规则在 表格上表现出来。
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报告、统计模型、统计数据库
统计资料的整理和搜集
为了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需要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可恢复 性。
04
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的集中趋势
通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指 标,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或典型
值。
数据的离散程度
通过方差、标准差和极差等指标, 刻画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或波动范 围。
数据的分布形态
通过偏态和峰态等指标,描述数据 分布的形状,如正态分布、偏态分 布等。
医疗健康领域应用案例
疾病监测
01
通过收集和整理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流行趋势等数据,及
医疗资源调查
02
调查医疗机构的数量、分布、服务质量等,为医疗资源的合理
配置和优化提供参考。
健康状况调查
03
通过问卷调查、体检等方式收集居民健康状况数据,为制定健
康促进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06
统计资料搜集整理挑战与对策
数据质量挑战及应对策略
数据准确性问题
采用高质量的数据采集工具和方法,进行数据清洗和校验,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一致性问题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整合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 据的一致性。
数据缺失问题
采用插值、回归等方法进行数据填补,或者基于已有数据进行推测 和预测,减少数据缺失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重要性
统计资料是认识社会、研究经济、制 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对于政府、企业 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医学、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如国 民经济核算、社会调查、市场分析、 医学研究、环境监测等。
02
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31
简单表案例
某年某公司所属两企业自行车合格品数量表
厂别 甲厂 乙厂 合 计 合格品数量(辆) 5000 7000 12000
32
简单分组表案例
2005年某月某公司各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表 分组 总产值 (万元) 职工人 数(人) 劳动生产率 (元/人)
大型
中型 小型 合计
33
复合分组表案例
某年某地区工业增加值和职工人数
26
第三步:确定组限和组中值。以区分事物质的差别。
对于离散变量,相邻组组限可以间断,也
可重叠;
对于连续变量,相邻组组限必须重叠; 符合“上组限不计入”原则; 首末两组可使用“××以下”及“××以
上”的开口组。
27
第四步:归类汇总,计算各组次数。
本着“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按照各个总体单位的具体 标志值,将其划归某一具体组之中。 对于重叠设置的组距数列,要本着“上限不在内”的原则。
19
某地区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按年龄分组 1岁以下(婴儿组) 1-7岁(幼儿组) 7-17岁(学龄儿童组) 17-55岁(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组) 55岁以上(老年组) 合计
人口数(万人) 1 6 12 24.6 8.1 51.7
20
对于异距数列,为了消除各组组距大小对次数分布的影响,
需计算
次数密度=该组次数/该组组距
14-16
16-18 18-20
16
12 5
540
620 680
8
三、统计分组的种类和分组标志的选择
(一)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 2、按选择标志的多少不同,可分为: 简单分组:对统计总体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特点:只能 反映现象在某一标志特征方面的差异情况,说明的问题比较 简单明了。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 进行分组。特点:可从几个不同角度了解总体内部的差别和 关系,因此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问题;复合分组的组数 随着分组标志的增加而成倍地增加。
统计学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汇总技术:
有传统手工汇总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汇总两种技术。
(1)手工汇总。常用的汇总方式有四种: • 划记法。划“正”字符号计数,多用于对总体单位数或次数的简单汇总。
• 过录法。将原始资料分类过录到事先设计的汇总简表中,可用于对内容项 目较多的资料的汇总。
• 折叠法。将每张调查表中需要汇总的同类项目及数据折压一个印记,一张 一张的重叠在一起,再进行汇总。这种方法一次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及其数 据进行汇总,故适用于数据较少的资料。
• 卡片法。将需要汇总的项目数据分类登记在卡片上,再汇总计算。这种方 法适用于总体单位数多、且多采用复合分组形式的事物,特别是设备、器 材类的实物资产的汇总。
(2)电子计算机汇总。其数据处理程序如下: • 第一步,编程。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出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程序。
• 第二步,数据录入。计算机自动按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并将数据处理结果 存储在磁盘、磁带等磁介质中。
树茎
数叶
数据 个数
10 7 8 8
3
11 0 2 2 3 4 5 7 7 7 8 8 8 9
13
向上累 计个数
3
16
12 0 0 1 2 2 2 2 3 3 3 3 4 4 4 5 5 6 6 7 7 7 8 8 9
24
40
13 0 1 3 3 4 4 5 7 9 9
10
50
14 0 0 1 3
16284
22.3
第三产业
20228
27.7
合计
73025
100.0
3、变量数列的编制
成绩 (分)
某班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布表
学生人数 频率 (人) (%)
向上累计
人
3管理统计学-统计整理
3
6
110~114
5
10
115~119
8
16
120~124
14
28
125~129
10
20
130~134
6
12
135~139
4
8
合计
50
100
等距分组表
(使用开口组)
表3-7 某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分组表
按零件数分组
频数(人)
频率(%)
110以下
3
6
110~114
5
10
115~119
8
16
120~124
——
第四节 统计表
统计表的作用
(1) (2)比用叙述的方式表现统计资料更简明易懂, (3)便于比较各项目之间的关系, (4)便于检查统计数字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均能且只能归 到某个组中。
统计分组的方法
分组标志的选择
关键:服从研究任务需要,反映总体本质特征 (1)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
(2)要反映现象的本质特征 (3)要因时、因地制宜
统计 分组 方法
按品质标志分组
按数量标志分组 按主要标志和 辅助标志分组
统计分组体系
分组体系指同时使用两个以上 标志分组时,分组标志的组合形式。 具体形式有:平行分组体系和交叉 分组体系。
金牌数 占总数比例
5枚
5枚 4枚 4枚 3枚 3枚 2枚 1枚 1枚
频率 f /∑f
0.1786
0.1786 0.1429 0.1429 0.1071 0.1071 0.0714 0.0357 0.0357
变量数列的编制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一)排序
统计学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
统计学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数据在统计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对于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就统计学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数据收集方法1. 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从总体中选取样本进行调查和观察,以此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常见的抽样调查方法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个体或对象进行实验和观察得到数据。
实验法可以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确定因果关系。
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对于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3. 统计报表法统计报表法是通过对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信息。
这种方法常用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有效地发现数据的规律和趋势。
二、数据整理方法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和筛选,去除不符合要求或有错误的数据项。
常见的数据清洗方法有去重、去噪、填充缺失值等。
2. 数据编码数据编码是将数据进行分类标记和编号,以便于统计和分析。
数据编码可以采用数字编码、字母编码或符号编码等方式,使得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读性。
3.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变换,以满足数据分析的需要。
数据转换可以包括数据的归一化、标准化、离散化等处理方法,使得数据更方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4. 数据汇总数据汇总是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计算出相应的统计指标。
数据汇总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使得数据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结语数据收集与整理是统计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的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以获得高质量的统计结果。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为统计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统计数据的整理.
统计数据的整理一、统计整理(一)定义:就是对搜集得到的初始数据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变成能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数据的工作过程。
对已整理过的资料(包括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也属于统计整理。
(二)意义:1、通过统计调查可以取得第一手资料,但这种资料只能反映总体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是分散、零碎、表面的。
要说明总体情况,揭示出总体的内在特征,还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以便通过综合指标对总体作出概括性的说明。
2、统计整理是整个统计工作和研究过程的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资料,只有通过科学的审核、分类、汇总等整理工作,才能使统计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由个别到全体、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事物的数量特征。
否则统计调查所得的资料再丰富、再完备,其作用也发挥不出来,统计调查就将徒劳无益,统计分析也将无法进行。
3、统计整理还是积累历史资料的必要手段。
统计研究中经常要用动态分析,这就需要有长期累积的历史资料,而根据积累资料的要求,对已有的统计资料进行筛选,以及按历史的口径对现有的统计资料重新调整、分类和汇总等,都必须通过统计整理工作来完成。
(三)程序:1、设计整理方案: 分组和分组体系; 统计指标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是统计整理的第一步,包括以下内容:(1)完整性和及时性完整性,就是看调查单位或填报单位是否齐全;规定的项目是否都有答案,应报资料的份数是否符合规定。
及时性,是看填报单位是否按时报送了有关资料。
对不报、漏报或迟报的现象都要及时查清。
(2)审核资料的正确性:审核资料的正确性,是检查所填报的资料是否准确可靠。
常用的审核方法有两种:①逻辑检查:首先,从理论上或常识上检查资料是否有悖常理、有无不切实际或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例:一张调查表中,年龄是9岁,职业是教师,其中必有一个是错误的。
统计资料的整理统计
02
评估决策效果
通过统计分析,评估决策实施的 效果和影响,为后续决策提供参
考。
04
改进管理措施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管理中的问 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管理 建议,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05
统计资料整理的软件工具
Excel在统计资料整理中的应用
数据输入与整理
Excel提供了方便的数据输入和整理功能, 如数据验证、数据筛选和排序等。
数据可视化
R支持多种数据可视化包,如 ggplot2、lattice等,可以创建各种
类型的图表。
统计分析函数库
R拥有丰富的统计分析函数库,包括 基础统计学、线性模型、广义线性模 型等。
交互式分析
R提供了交互式分析工具,如Shiny应 用程序和RStudio的界面组件,使数 据分析更加直观和高效。
06
图形整理法的优点是形象直观, 易于理解,可以清晰地展示数 据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图形整理法的缺点是主观性强, 容易产生视觉误差,且不易表 示数值型数据。
指数法与相对数法
指数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或不同 条件下的数据,计算出数据的相对变 化程度,从而反映现象的发展趋势和 变化规律。
指数法和相对数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可以清晰地反映数据的相对变化程度 和现象的发展趋势。
统计资料的整理统计
• 统计资料整理概述 • 统计资料的收集与分类 • 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法 • 统计资料的分析与应用 • 统计资料整理的软件工具 • 统计资料整理的案例分析
01
统计资料整理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统计资料整理是对原始统计资料 进行加工、整理、分类、汇总, 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以便进一 步开展统计分析工作。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
本章重点
1.分组的概念、特点和原则,分组的作用,能 熟练进行分组 2.频数分布的概念及其构成
3.组限的表现形式及原则、组距和组中值的计 算 4.统计表的含义及其构成,统计表的编制方法 和原则
本章难点
1.统计数据的预处理
?
2.统计分组的方法
3.频数分布的编制
4.组限的表现形式、组距和组中值的计算
第一节 统计整理概述
次数分布数列,或称分配数列。
频数分布的两个要素
1.组别: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
2.频数(次数)和频率:各组的单位数叫频数,用
f 表示,各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总数之比叫
频率,用 f 表示 。频率具有如下两个性质:
f
(1)各组频率都是界于0和1之间的一个分数。 即: f 0 1 f
(2)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 。即
(3)如果所发现的差错在其他单位也可能发生 时,应将错误情况通报所有单位,以免发生类 似错误。
(4)对于严重的错误,应发还重新填报,并查
明发生错误的原因,若属于违法行为,则应依
法严肃处理。
第二节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
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
目的要求,按照某个重要标志(或几个标志) 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不同性质的组,称为统计 分组。
在下列情况下,就必须考虑采用异距分组:
第一,标志值分布很不均匀的场合。
第二,标志值相等的量具有不同意义的场合。
第三,标志值按一定比例发展变化的场合。
3.间断组距式分组和连续组距式分组
(1)间断组距式分组 :是指组限不相连
的分组。
(2)连续组距式分组 :凡是组限相连(或 重叠)的分组,即以同一数值作为相邻两组的 共同界限的分组。统计上规定 :“上限不在内”
简述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
统计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汇总和分析的过程。
以下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
数据收集:首先,收集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实验记录、文献资料等方式获取。
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排除异常值、缺失值或错误数据。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类和编码:根据研究目的和变量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按时间、地区、性别、年龄等进行分类。
数据汇总和整理:将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分类方式进行汇总和整理。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统计报告等形式呈现数据。
数据描述和统计分析: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频率分布等,以便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情况。
数据解释和推断: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数据解释和推断,提出相应的结论和观点。
可以通过比较、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和解释。
数据报告和展示:最后,将整理、分析和解释好的数据进行报告和展示。
可以使用文字、图表、图像等形式,以清晰、简洁和易懂的方式呈现数据和分析结果。
统计整理的意义、步骤和主要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意义
• 统计整理: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对调查取得的资 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得出所 反映现象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
• 统计整理:对原始资料、次级资料的再加工,这里主要指 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 统计整理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和深化,又是统计分析的基础 和前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统计整理的步骤及主要内容
• 1、设计和编制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 •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修订;包括准
确、及时、全面性和系统性审核。 • 3、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原始资
料进行分组、汇总和计算 ; • 5、对整理的资料进行再审核; • 6、统计整理资料的显示。
统计学
统计资料的整理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统计研究活动的第三阶段—统计资料整理阶段,阐述了统计整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统计表的设计。
重点要求为:1、明确统计资料整理的概念,了解统计整理的步骤。
2、通过学习统计分组理论,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组。
3、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
4、掌握统计表的具体编配方法。
重点掌握:1、统计分组方法。
2、分配数列的编制与汇总教学方式:用多媒体课件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理论4学时,实训4学时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一、统计整理的意义1、定义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即包括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也包括对加工过的综合资料,即次级资料进行再整理。
2、意义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统计整理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能否完成整个统计研究的任务。
如果采用不科学不完整的整理方法,即使搜集到准确、全面的统计资料,也往往使这些资料失去应用价值,掩盖客观现象的本质,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统计整理工作。
二、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第一步,设计和制定统计整理方案。
第二步,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第三步,对经过审核的资料进行分组、并结合汇总,计算出总体总量指标。
第四步,将汇总计算的结果,以统计表或统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五步,对统计资料妥善保存,系统积累。
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例如,将某一班级的全体同学按照性别划分为男、女两个组;对某市100家大型零售商店按照零售额、职工人数进行分组等。
统计分组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对总体而言,是“分”,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性质有别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总体单位而言,它是“组”,即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不同总体单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單位員工步調一致,避免工作重複,增進效率
各單位及員工能轉化個別努力為集體合作的行動 減少人力、物力、財力與時間浪費,提高工作品質
1-7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協調的方法
無計畫的非正式協調方法
有計畫的正式協調方針 個人協調 上級仲裁
協調者或整合者
群體協調
1-8
1-3
Chapter 13果授權之原則
(principle of delegation results expected)
功能分明之原則 (principle of functional definition) 階級層次之原則 (scalar principle)
1-12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第四節 組織發展
組織發展活動的進行,可從下面三方面著手: 對成員方面
對團隊方面
對群際關係方法
1-13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對成員及團隊方面
對成員方面 協助成員的生活和工作計畫
分析成員的角色
輔導成員的工作方法 對團隊方面 建立工作團隊關係
1-4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第二節 分權
分權(decentralization) 包涵選擇性的授與職權,以及透過政策之實施與適當的控制 而達到職權之集中。 組織分權大小程度,可從下列尺度衡量: 低階管理者,可下達決策事件愈多,分權程度愈大
低階管理者所能下達決策愈具重要性,則分權程度愈大
大部分的個體希望能被團體接受,能在團體中互動。
與個體的心理狀態最有關係的,乃是工作團體中的同事、 上司及部屬。
1-10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組織發展活動之假設 ---對組織系統 1/2
任何團體不能單靠管理者完成績效。有效領導在於管理者 與其部屬雙方關係,由於部屬協助,管理工作始能完成 每一個組織有重複和互相依賴的工作團體,組織中任何一 個次級系統發生的事,均會影響其他次級系統或整體。 大部分組織文化均會壓制成員心理感受的表現。受壓抑的 感情會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個體的成長及工作的滿足。
改善組織中現存的問題
提昇組織之績效 維護一個組織之健康
1-9
培養組織適應變遷的能力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組織發展活動之假設 ---對組織中個體
組織中每一個體都有成長與發展的意欲,這種意欲的完成, 惟有具支持性和挑戰性的環境始能實現。 每一個體對組織目標的完成,願作某種程度的貢獻。
3 1
組織運用
第一節 授權 第二節 分權 第三節 組織協調 第四節 組織發展 第五節 組織變革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第一節 授權
授權(delegation) 即適當地將職權從上級至部屬逐步移轉下去。 授權的主要目的 使組織發揮更大效率,而組織是由許多人員所組成,組 織目標必須由所有人員群策群力方能克竟其功。
適當分權之應用技術
組織的技術 昇遷政策
組織之環境因素
分工的程度 決策的影響範圍
權責劃分表
1-6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第三節 組織協調
協調(coordination)
將組織中各部門的活動,化為一致性行動的過程,發揮團 隊精神,以順利執行各項工作,達成共同目標。
良好的協調可達成以下目的: 各單位及員工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如期達成工作目標
1-11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組織發展活動之假設 ---對組織系統 2/2
組織中個體對組織的感情,可以由參與目標的設定、參與領 導、適當的溝通、參與解決問題等合作的措施而增進,從而 發揮感情在工作上的積極作用。
大部分組織中,人際間的信任、支持和合作都不甚理想。
以競爭的策略,激發個體間或單位間的努力,雖有暫時功用, 但不是永久之計。 不斷革新人事體系,將有利於一個組織的生存。
1-2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管理者必須授權的理由
可減輕管理者工作負荷,使其能承擔更重要決策工作。
提供部屬發揮才能機會,達到部屬管理才能發展目的。
授權部屬執行任務結果,可讓企業內各種業務有充分而適 當人員來處理 授權部屬可表現出主管對部屬的信任,也能建立上司與部 屬間良好關係。
職權階層之原則 (authority-level principle)
統一指揮原則 (principle of unity of command) 權責相稱之原則
(principle of parity of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絕對負責之原則 (principle of absoluteness of responsibility)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第四節 組織發展
組織發展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D) 是一種管理方法,乃管理組織之非正式文化,使成員在組 織中的非正式關係和組織氣候 (organizational climate) 能獲 得改善,有助於正式組織運作,及組織目標完成。 組織發展欲達成之目的如下: 培養一個組織的勝任能力
組織部門所包含職能幅度愈大,則分權程度愈大。 部屬做決策前須得到上司同意次數愈少,則分權程度愈大
政策、程序與規則制訂愈彈性或寬鬆,則分權程度也愈大
主管對屬下所予之控制程度愈窄,分權的範圍愈大
1-5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第二節 分權
組織分權化程度之考慮因素
行為性的考慮 組織之大小
實施敏感度訓練
工作過程的諮商輔導
1-14
Chapter 13
組織運用
對群際關係方面
坦誠會議 (inter-group confrontation) 調查資料回饋方面
格局組織發展方面 (grid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其步驟概分六方面: 第一步驟:管理格局(managerial grid) 第二步驟:團隊工作的發展 第三步驟:團隊關連的發展 第四步驟:設計理想的組織模式 第五步驟:實行理想模型 第六步驟:系統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