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年级第12,13课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是《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知识梳理: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土地关系的变化:(1)庄园衰弱与瓦解的原因:A、垦殖运动大量开展;B、农奴用货币购买劳逸豁免权,人身自由加强;C、土地不断集中。

(2)租地农场的出现。

特点:A、领主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B、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等方式集中土地,建立租地农场。

C、雇佣少地无地农民耕种,产品推向市场。

代表国家:英国。

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影响:农产品富余,城市需求增加,更多的农产品和畜产品进入市场。

2、手工业的发展。

表现:(1)手工业脱离农业;(2)为市场而生产;(3)手工工场出现,由分散转向集中。

特点:(1)商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2)雇主和工人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3)工人在同一地点集中劳动;(4)分工合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农业、手工业变化的共同点:劳动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农业、手工业变化的共同影响:(1)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的资本主义化;(2)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1、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原因:(1)贵族没有能力经营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2)富裕农民、骑士、乡绅不断集中土地。

影响:(1)控制乡村行政事务;(2)富裕农民等成为农村新的阶级力量。

2、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化。

兴起: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

权利: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影响:(1)市民阶层出现。

(2)富商巨贾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件ppt(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课件ppt(32张PPT)
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61页最后一段,概括手工工场的特征:
材料一: 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
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由于
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于是就形
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A
11、法王腓力二世在市民的支持下,获得英国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
并将佛兰德尔地区置于法国控制之下。这说明了( ) A. 市民取得了特殊的法律地位 B. 市民受王室、教会“特许状”的保护 C. 阶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D. 市民经济实力很强
13、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
阅读材料,概括手工工场的特征.
雇佣关系出现,
(新“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租地农场
农场主提供土 地和生产工具
农场主雇佣 农民
农产品面向 市场
手工工场
工场主提供原 料和生产工具
工场主雇佣 工人
手工业品面 向市场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 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 整体面貌。
(一)西欧农村的变化
11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相对趋 于稳定,人口持续增长。10501350年间,欧洲人口增加了3倍。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原有的庄园 所拥有的土地己不足以供所有人 使用,庄园中出现许多无地或少 地的人,流浪汉增加。
垦殖运动
(一)西欧农村的变化: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出现

九年级上册历史13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13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13课笔记一、生产关系的调整1. 农业生产关系:租地农场(1)背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自由劳动力的增加。

(2)含义: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则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的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

(3)特征:为了市场而生产,一定规模的雇佣劳动经营。

(4)影响:农产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使得更多农产品和畜产品进入市场。

2. 工业生产关系:手工工场(1)特征:商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

(2)影响:使农业和手工业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新兴阶级的变化1.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富裕农民、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还掌控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 富商巨贾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权力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三、城市化的兴起随着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发展,一些富裕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进入城市,成为早期的城市化力量。

这些新兴的城市阶级推动了城市化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四、新航路的开辟1. 原因: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需要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新的市场。

同时,欧洲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能。

2. 过程: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航海家们开始探索通往印度和美洲等地的航路。

其中,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成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这些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格局。

3. 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更加便捷,同时也促进了欧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这些贸易活动和掠夺行为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文艺复兴的兴起1. 背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文化和艺术的复兴运动。

这场运动的背景是欧洲社会的经济繁荣、城市发展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

九年级历史第13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13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13 课的知识点:
一、文艺复兴运动
1.兴起的时间:14 世纪中叶。

2.兴起的地点: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性质: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5.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但丁,代表作《神曲》。

-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2.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三、新航路开辟
1.原因: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望。

-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主要航海家及成就: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达伽马:到达印度。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

3.影响:
-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内容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兴起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脉络,认识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发展和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技术、手工业和城市兴起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和手工业发展的具体内容以及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主要史实,认识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情感,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发展和城市兴起的主要史实,大学兴起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和手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大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出本课主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丰富,包括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技术、城市兴起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系统地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此外,学生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深入分析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掌握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释历史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兴起和大学的建立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用于更直观地展示历史现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初中九年级历史十二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历史十二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历史十二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以及西罗马的灭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共和国的衰亡与帝国的建立- 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 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 教学难点:- 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 斯巴达克起义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俗语,引导学生思考罗马的历史发展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以及西罗马的灭亡。

3. 课堂讲解:- 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讲解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共和国的制度,以及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扩张。

- 共和国的衰亡与帝国的建立:分析罗马共和国末期的社会矛盾,讲解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的过程。

- 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讲解罗马和平的背景,以及和平时期罗马的经济、文化、政治状况。

- 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析斯巴达克起义的背景,讲解起义的过程,以及起义对罗马社会的影响。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斯巴达克起义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共和国的衰亡,帝国的建立,罗马和平以及西罗马的灭亡。

2. 请学生思考罗马和平时期的社会状况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斯巴达克起义在罗马历史中的地位。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罗马历史的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反思历史课程中,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节十分重要的课程。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通过一些重要的经济事件和社会变革,探讨西欧在近代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分别是教学过程、教材使用和评价方面。

一、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较为简单,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十七世纪后期到十八世纪前期的资本主义初期阶段,然后详细讲解了劳动力市场、工业化等一些经济事件的发展,其中穿插了一些诸如世界贸易与经济全球化、社会变迁等内容,最后再回归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基础。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参与度都有所下降。

所以,下一次教学时,老师可以尝试采用互动性、合作性更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教材使用本节课的教材使用是值得肯定的。

教材通过简明生动的文本、清晰的图表、详细的案例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经济实质、社会变革。

同时,教材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本教材对于历史概念的阐释也较为全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

但是,本节课中也存在教材过于简陋的问题。

本节课教材中的内容难度较为简单,对于一些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来说,可能显得过于简单和浅薄。

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联系实际、对比性更强的案例和细微数据,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三、评价方面在本节课结束时,老师进行了一次简单的上课评价,进行了温馨友好的互动交流,获得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评价中亦表面形式较多,具体内容表述较少,应该加强对课堂中表现好坏的点评,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

总的来说,本节课既有优点,也有待完善的地方。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以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文化传承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近代世界的一体化与二战的胜利。

一、近代世界的一体化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入了近代,各个国家间的联系和交流开始加强,形成了近代世界的一体化趋势。

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革命的兴起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在欧洲各国迅速传播,从而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大量的商品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全球市场逐渐形成。

2. 殖民地体系的建立欧洲列强通过探险和征服,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体系。

殖民地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同时也导致了殖民地的剥削和侵略。

3. 交通和通信的改善现代交通工具如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发明,使得交通更为便捷,同时电报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4. 世界市场的形成近代世界的一体化使得商品流通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真正的世界市场。

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不断增多,国际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二、二战的胜利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中,我们需要了解二战的胜利方以及战后的世界格局。

1. 胜利方二战的胜利方主要有以苏联为首的盟军和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为首的轴心国。

盟军联合作战,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 战后的世界格局二战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冷战的爆发:战后,盟军和轴心国之间的利益分配和领土问题引发了冷战。

冷战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

b. 联合国的建立:为了维护和平与安全,保护各国的独立和主权,联合国成立了。

联合国的成立旨在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各国之间的冲突。

c.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为了避免再次爆发战争,欧洲各国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欧盟。

九年级历史第13课笔记

九年级历史第13课笔记

九年级历史第13课笔记在我的九年级历史课本里,第 13 课就像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宝箱,每打开一次,都能让我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这一课讲的是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翻开课本,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仿佛把我拉进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

先来说说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吧。

那时候啊,垦殖运动可真是如火如荼。

想象一下,大片大片的荒地被人们开垦出来,原本荒芜的土地逐渐变得生机勃勃。

农民们辛勤劳作,他们弯着腰,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土地上。

那锄头一下一下地挖着,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劳动的赞歌。

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那是一种朴实而又坚定的目光。

随着垦殖运动的发展,土地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庄园逐渐衰落,新的租地农场出现了。

这些租地农场可不像以前的庄园那么简单。

农场主们精明着呢,他们会计算成本,会想着怎么提高产量,赚更多的钱。

他们雇佣农民来干活,给农民发工资。

农民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束缚在土地上,有了一定的自由。

再说手工业,那也是发展得风生水起。

手工业者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他们开始组成行会。

可别小看这行会,它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制定规则。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富裕的行东突破了行会的限制,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建立了手工工场。

在手工工场里,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专门负责纺纱,有的专门负责织布,就像一条有序运转的生产线。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同时,商业也日益繁荣。

城市里的街道变得越来越热闹,各种店铺琳琅满目。

商人们来来往往,带着货物穿梭于各地。

他们的马车装满了商品,马蹄声在石板路上哒哒作响。

这时候,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农村里出现了富裕农民和骑士,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了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城市里呢,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他们的力量不断壮大。

回想起学习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我在下面听得津津有味。

老师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小故事,让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仿佛就在眼前。

九年级历史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秀课件

九年级历史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秀课件

6、富裕农民成为富有生气的阶
级力量
7、民阶层的形成
课堂练习
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
D 变化,表现在〔

①各地纷纷开展了垦殖运动
②垦殖者成为新开垦地区的新主人
③庄园逐渐衰落
④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①②③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 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 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开展有什么影 响呢?
表 1、农奴和领主关系的变化 现: 2、土地高度集中,租地农场出现
3、手工工场的变化
影响:土动主地了义关农化系业,的和开变手始化工改和业变手生了工产中业组世的织纪开逐欧展渐洲,资社推本会
的整体面貌。
〔2〕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 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 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 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当时状态: 分散生产 后来变化: 集中生产
欧洲印刷工场
2 、 民阶级的出现
材料一 在城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 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 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③工人完全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பைடு நூலகம்
④商人与工人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
剥削的关系
①②③
B. ① ②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③ ④
4、13、14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变
化。农村出现了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这
D 一阶级力量不包括〔 〕
A.富裕的农民 B.骑士

九上历史13课知识点

九上历史13课知识点

九上历史13课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3 课是《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知识点包括:
1.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1 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农奴逐渐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庄园经济逐渐衰落和瓦解;14 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13、14 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富裕农民、骑士、乡绅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他们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3. 文艺复兴:14 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西欧所有国家;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4. 探寻新航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包括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活动;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包括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说课稿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介绍了阿拉伯帝国的成立、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探究阿拉伯帝国的历史。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帝国的兴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阿拉伯帝国这一课题,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填补这一知识空缺。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对于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和对外传播方面较为关注。

此外,学生对于宗教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有一定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阿拉伯帝国的成立、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掌握阿拉伯帝国的主要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阿拉伯帝国的成立、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阿拉伯帝国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以直观的方式展示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场景和成就。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阿拉伯帝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阿拉伯帝国的成立、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阿拉伯帝国的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和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步入近代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步入近代
1拿破仑是如何上台的? 2拿破仑上台后,采取哪些对内对外政策?分别评价他的政策。 3分析帝国灭亡的原因。
拿破仑加冕典礼
《拿破仑法典》
1804—1810年,拿破仑制定和颁布了《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1804年颁布的《民法典》,1807年改名为《拿破仑法典》。
答案提示:两个人分析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是不确切的,二者都过分强调了拿破仑成功的某一方面因素。其实,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个人能力,他具有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另一方面他的成功还与法国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拿破仑的个人才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否定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反映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
主要观点有: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1、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三级会议的召开B、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C、热月政变D、攻占巴士底狱 2、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体现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的文件是()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D、《法典》 3、法国大革命时期,哪一派的统治被推翻后,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A、大资产阶级B、吉伦特派 C、雅各宾派D、新贵族 4、比较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一。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相同之处是( ) A、赢得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5、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他的主要活动有( ) ①1799年发动政变 ②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③颁布《法典》④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核心知识点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核心知识点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步入近代》核心知识点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核心知识巩固】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农业:的出现。

①(11世纪以后)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者成为新开发地区的主人,这些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②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也可以通过缴纳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

③在一些地方,成为一种趋势。

④越来越多的领主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领地(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农业生产。

(2)建立:通过承租、购买等多种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

(3)性质:的农场。

(4)特点: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将农产品推向市场。

2.手工业:出现集中的。

(1)过程:农村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商人介入生产,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2)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3.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的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1.农村:富裕农民——13、14世纪,、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2.城市:市民阶层——、商人成为,商人政治权力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重难点梳理】1.近代前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2.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新”指的是什么?3.中世纪晚期西欧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以及解析【核心知识巩固】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租地农场;垦殖运动;迁徙税;土地集中;资本主义化;富裕农民;租地农场;资本主义性质2.手工工场;分散的手工工场3.资本主义化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1.富裕农民2.手工业者;城市居民【重难点梳理】1.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大量的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并转化为资本。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内容涉及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兴起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封建社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2.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问题;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视频、文字等素材的课件;2.教材:准备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论文、书籍等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视角和观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欧封建社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产业在西欧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取一个历史事件,分析该事件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13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13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13课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的一面镜子。

而在九年级历史的学习中,第13课堪称重要。

这一课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会深入探讨九年级历史第13课的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儒家思想的兴起。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为核心,倡导仁爱、和谐、教育,关注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凭借其温和、博爱的理念逐渐崭露头角。

儒家经典《论语》的问世,为后来的儒家思想确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儒家与法家的斗争。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权力集中、法制严明。

秦始皇实施的重文轻武政策,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在政策上的表现。

而儒家思想则注重人的修养和品德,主张以德治国。

两种思想体系在政治上的斗争,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与变化。

第三、儒家文化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艺术、文学、礼仪等领域产生了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义、道德、家庭观念等,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的优秀与卓越,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

第四、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虽然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可以借鉴儒家思想?当代儒学家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儒学。

现代儒学不仅弘扬传统文化,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考,例如推崇人本主义、注重家庭伦理等。

儒家思想对于建设一个和谐、有良好社会秩序的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九年级历史第13课的内容关乎我们的国家、文化以及现代社会。

通过深入学习儒家思想的兴起、与法家的斗争,儒家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小测姓名:成绩:
第12课美国的诞生
1.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的殖民压迫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北美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
C. 英国政府在政治上对北美人民采取高压政策
D. 英国在加拿大建立了殖民地
2.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 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B.《独立宣言》发表
C. 来克星顿的枪声
D. 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3.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A.约克镇的胜利
B.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 萨拉托加大捷
D. 来克星顿的枪声
4.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A. 约克镇的胜利
B.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C. 萨拉托加大捷
D. 来克星顿的枪声
5.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是()
A.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B.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C.1787年宪法制定D.《独立宣言》发表
九年级历史小测姓名:成绩: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列举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通过的重要文献:
英:美:法:
2. 法国国庆日是7月14日,是为了纪念:()
A. 三级会议召开
B. 攻占巴士底狱
C. 国民公会召开
D.《人权宣言》发表
3. 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这种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独立战争
D. 拿破仑战争
4. 学习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后,初三(2)班的同学对如何评价拿破仑展开了激烈争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拿破仑是独裁者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
③拿破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未打过败仗④《拿破仑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法国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包括()
①农民②工人③资产阶级④教士⑤小手工业者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③④⑤
6.美国独立战争是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又具有()的性质
A.资产阶级革命B.殖民掠夺战争 C.无产阶级革命D.农民战争
7. 美国诞生于()
A. 1775年
B. 1776年
C. 1777年
D. 1783年
8.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她一手是高举火炬,一手紧握一本书。

这本书是哪部文献?
它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的发表有何意义?
答:
6. 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和美国发表的《独立宣言》对人类文明进程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两部文献表达的共同思想是:()
①君权神授②自由平等③天赋人权④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 ②③④
7.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都体现出曲折和反复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重要启示是()
A.资产阶级的革命条件不成熟
B.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
C.封建势力不如资本主义势力强大
D.新旧社会制度的更迭需要经过长期斗争8.世界近代史上,清除封建法规,确立资本主义立法规范的法律最早产生于()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