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七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部编人教七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复习,学生应能够: 1. 复习并掌握《诗经·采薇》这首古诗的内容及意境;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人教七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
3.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引入课程内容,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第二步:复习《诗经·采薇》(20分钟)1.回顾《诗经·采薇》的内容,提问学生对于诗中的一些概念和意象的理解。
2.分析古诗的构成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人通过句式、词语和修辞手法描绘出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理解古代文化(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了解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和角色。
2.分析古代文化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和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第四步:写作训练(30分钟)1.给学生提供几个写作题目,要求根据《诗经·采薇》的内容进行创作,可以是复述、续写、翻译等方式。
2.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评价和改进作品。
第五步:回顾复习(10分钟)1.提问学生对于这首古诗和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2.本次复习所学知识,强化关键概念和表达方式。
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写作练习。
2.阅读课本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诗经·采薇》这首古诗,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
通过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女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整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对于古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下节课要对本单元进行一个小结和归纳,确保学生能够对于整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2.结合情感,标题含义。
“精讲教读, 授之以渔”(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作者对寄寓了情感、 志趣的“景”或“物”进行描摹,而这些描摹是建立在对 “景”“物”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 行观察、体验、比较后,才能准确地描摹出所咏之物。所以阅 读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类的文章,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 察、体验“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景”“物”。 这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篇目 所托 何物
《紫》 《桃》 《假》 《未》
物的特点( 找出原句并 总结)
过渡句 所表达的情感、思 想、品格
“比较阅读,学以致用”(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是比拟阅读。比拟阅读,主要是从 内容或形式上,对相同或不同体裁、题材、写法的作品进行相 同点或不同点的比拟,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 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拓宽视野,拓展阅读量。
本单元的学习,还要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注意分析作 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确定
1.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对比两首诗写法的
学习活动设计
温故知新 激趣导入
抓住写法 对比阅读
盘点规律 寻找方法
托物言志、象征
巩固运用
学习目标确定
七年级下册Unit5教学设计
Unit 5 I’m watching TV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地位、作用本单元是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5。
主要围绕“What are you doing?”这一主题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以这一主题引出现在进行时的肯定句,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等语言功能。
需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Section A 所呈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几种句型的基本结构以及初步运用。
这部分内容从呈现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着手,通过视、听等方式提供信息,并引出本单元的主要句型:①What are you doing ? I’m watching TV. ②What’s he doing ? He’s reading.接着设疑启思,猜测Nancy ,Bill ,Tom , Mary 正在做的动作引出本单元的另一主要句型:③Is Nancy doing homework ? No, she isn’t .She’s writing a letter.文中安排的听力练习由易到难,能让学生轻松完成听力训练,使得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主动运用英语。
<Activity 3a ,3b,4>的编造对话和表达图片内容,能引导学生初步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项目。
Section B 是在Section A 的基础上的知识扩展和综合运用。
首先通过看图填表来复习Section A 中的语言知识。
再通过阅读书信和模仿写信,以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创造性运用英语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单元以现在进行时展开的各项活动为主线,通过看图片、介绍家人活动情况、阅读书信等形式来操练、巩固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句型。
教材内容从基本语言知识到语言综合运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听、说、读、写依次展开,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学习语言。
(二)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等整体发展基础上的,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本校学生知识结构及认知特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词汇、动词短语和现在进行时的结构;能用英语表达或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并了解中西方电话用语的不同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诵读、分析、点拨(二)本课学法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分享(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一)导读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山东省夏津县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教案新人教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2课时《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指名三名学生分别背诵古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知人论世,朗读感知1.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明晓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分析研讨,明晰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进行指导。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客人是谁?哪个字尤其可看出农家饭食“丰盛”?表现了什么?明确:山西村农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客人是诗人,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足”字可看出饭食的丰盛,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地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的呢?明确:诗人已被山民这份纯朴,这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内心充满喜悦。
(3)第三、四句写什么?这“又一村”指什么?明确: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技能目标:学习领会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生动细腻的描写。
2、认知目标:学习领会作者蕴含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3、情感目标:体会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1、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2、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生为重点。
3、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4、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对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系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语同学们,大家好。
佛家有语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只要用心体会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都能给予我们人生的启迪与顿悟。
比如说:看到秋风中一朵娇小的野菊花,高高地扬起他们饱满的花盘,我们不禁会为生命的顽强而喝彩;看到一蓬野草的飘摇我们便会慨叹四季轮回里的萧瑟,有时,一片叶的静默,一棵树的坚守,甚至是一枚野果的调皮与张扬,或许都会解开在我们心中郁结已久的忧伤或落寞。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当代著名女作家宗璞的文字,漫步到一棵盛开的藤萝树下,静听花语、感悟人生。
二作者介绍,注意强调璞”写法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她的小说明丽含蓄,流畅而有余韵。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juàn永yǒng如rú水shuǐ。
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红豆》和《三生石》,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集《丁香结》和《宗璞散文选》。
本文选自<.铁箫人语>三、配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标出段落)四、理解课文1、作者因为一棵树驻足,回忆思考感悟,明白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请问,作者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到这句话。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句子中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文中提到的紫藤萝花遇到了怎样的不幸?1找到相关段落2\学生齐读3划出相关语句。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líng仃dīng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模板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模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讲话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要注意讲话场合,注意自己的用词是否合适,要不然就会闹笑话。
一起看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欢迎查阅!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点评:应为“知识与技能”)1、培养语感,养成多读书的好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2、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过程与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组织讨论,启发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文习惯。
【教学重点】:文从字顺,有条不紊的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语感,学会修改作文。
(点评:后一点去掉,因为是写作课)【课程类型】:新授课(点评:应为写作课)【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小品导入:观看小品《不差钱》丫蛋自我介绍片段。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你觉得这个孩子丫蛋的开场白有什么严重问题?为什么惹人发笑?(答案预设:用词不当,不注意场合,感觉胡说八道,没有条理,没有中心)(设计意图:接近生活的素材,贴近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语言的合理运用,对本课要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入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讲话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要注意讲话场合,注意自己的用词是否合适,要不然就会闹笑话。
写文章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好的文章,一定要表达清楚,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文从字顺。
二、课题释义同学能来说说你对于这四个字的理解么?——(ppt呈现“文从字顺”)从——顺从顺——通顺文字通顺,表达清楚(设计意图:从字面意思分析导入,主题鲜明,目的明确。
是学习目标的呈现。
)三、结合实例,归纳要点1、文字通顺(展示病句)你能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问题么?你能改一改么?(学生个人寻找回答)教师归纳:所以,讲清楚一句话,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和顺序,不能张冠李戴,不能牛头马嘴,更不能前后颠倒,否则读起来就相当别扭。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1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登飞来峰》并背诵全文。
2. 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含义。
3. 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等语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和胸怀壮志。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与背诵(二)诗歌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与应用(三)诗歌的文学赏析与情感体验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二)诗歌中特殊句式的掌握(三)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与表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展示飞来峰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雄伟壮丽。
(2)讲述飞来峰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作者简介,背景铺垫(1)简要介绍王安石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地位。
(2)讲述王安石创作《登飞来峰》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跟读,鼓励他们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4. 初步讨论,引发思考(1)提问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可能蕴含的深层含义,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指导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注意,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中的意境。
比如,“飞来山上”要读得平缓,而“千寻塔”则要稍显高亢,体现出塔的高耸。
接下来,请大家跟我一起读。
2. 诗歌内容逐句讲解我们要逐句理解这首诗。
首先,“飞来山上千寻塔”,这里的“飞来山”指的是山的名字,而“千寻塔”则形容塔非常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座高耸入云的塔,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接着,“闻说鸡鸣见日升”,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听到鸡鸣声,看到太阳升起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学习这个单元,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单元\章节内容分析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
主要是写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能力目标: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德育目标: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教学难点: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
教学用具:多媒体及常规教具结合.总课时数:12课时教学设想: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最好能结合原文,或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资料,全面了解作家作品,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第五单元知识清单第21课伟大的悲剧人物传记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员将所学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因而编写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新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设计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2.体会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及侧面描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认识大自然的威力,勇敢面对大自然。
【学习重点】 1、2、3【学习方法】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课时建议】 2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偌大( ) 刹那( ) 栅栏( ) 蜷曲( ) 倏忽( )参考答案:ruò;chà;zhà;quán;shū。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参考答案: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他以小说出名,散文也独具要格。
其散文常常绽放出哲理的光芒,平淡朴实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生活道理。
虽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人、事等,但言近旨远,有着浓厚的自成一家的美文品格。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等,曾多次获得文学大奖。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1题。
5.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6.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参考答案: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
7.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以探险传奇为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六篇作品。
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将使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趣。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是一篇根据英国科学探险家斯科特遗留的资料所写的传记。
课文用饱含感情的文学笔法,叙述了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南极探险绝望而归以至覆没的悲壮故事,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启迪:胜利和失败、伟大和平凡该如何定义?《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写法,通过人物自白串联情节,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写出了鲁滨逊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而产生的内心矛盾,启迪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运动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连飞鸟也无法越过”的“充满死亡的路线”,阻挡不了中国运动员的探险脚步。
虽然在登山过程中,寒冷、黑夜和缺氧时时威胁着运动员的生命,但我们的英雄们,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篇章。
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感受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崇高的牺牲精神。
《真正的英雄》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演讲词。
这篇演讲词缘于1986年1月28日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这是一个导致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
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语言极富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也都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对人的一生发展还是民族的复兴都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本单元课文主题深刻,值得挖掘的特点,可以把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作为重要目标。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体会探险家们敢于冒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挑战自然、探索奥秘的壮志豪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写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2.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以师生交流为主,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七律·长征》最早发表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中。
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原作“金沙浪拍云崖暖”。
1952 年元旦,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给毛泽东写信,建议他把《七律·长征》的第五句“金沙浪拍悬崖暖”中的“浪”改为“水”,这样既可避免与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字重复,在意境上也不显得太“露”。
毛泽东深以为然,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歌。
(PPT展示)写作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
写作从生活开始,生活从细处感悟。
感悟就是感受和思考,只有做到细心感受,用心思考,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而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有条不紊表情达意。
二、推进新课1、什么是“文从字顺”?(学生回答)(多媒体明确)“文从字顺”是指语言表达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准确,阅读起来通顺流畅。
2、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学生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三点:(1)没有语病。
(2)用词准确,表意明确。
(3)连贯得体、繁简有度、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行文通畅。
师小结:文丛字顺,是我们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它对我们作文的情感表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
三、语言实例分析指导(一)纠病句例:片段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人生中的每一小步,都是我们所读的每一章文字凝聚而来的。
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一、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
二、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和说明,并能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
五、组成合作小组展开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举办一次口头新闻发布会。
六、查阅和搜集有关狼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说说对狼的认识,进而学会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课时《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写作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狼》专题2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
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
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
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斜塔上的实验》:这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
叙事生动形象,文字比较浅显。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也可以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就文中涉及的两个实验,可以设计摆的实验和斜塔上的实验的课件,使教学形象化,视听化。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一篇议论文。
全文紧紧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本文论证结构的严密性,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确立科学思想、树立创新意识。
要注意指导学生弄清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下第五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回顾基础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感受语言之美,领悟深长意味的语句,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3、运用比较的阅读方法,巩固理解,掌握做题的技巧。
4、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考点解析:纵观历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涉及到的写景状物散文,其考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2.表达方式的作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3.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因此,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考点。
一、字词再落实伫立(zhù) 迸溅(bèng) 怆然(chuàng) 忍俊不禁(jīn) 决眦(zì) 颤抖(chàn) 岱宗(dài) 灼(zhuó) 热凝望(níng) 刹(chà)那忏悔(chàn) 盘虬卧龙(qiú) 伶仃(dīng) 萋萋(qī) 纤纤(xiān)二、文学常识大挑战三、合作探究组长带领成员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完成导学案上的探究案。
比较赏析《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外国诗两首》精彩语句总结赏析方法抒情类散文的语言一般都生动、形象而优美,我们可以以修辞为媒介认真品味和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并通过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
解题方法:运用了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给读者感受)。
四、诗词接龙(1)《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2)《望岳》中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3)《登飞来峰》中“”两句采用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教案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教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教案单元整体构思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
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
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具体内容: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4、学习写消息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单元学习步骤:一、走近消息、通讯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二、走进教材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 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三、走进社会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等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第17课紫藤萝瀑布总第课时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2.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3.学习在对生活的观察和想象中感受生活。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教学方法:学.导.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目标引学(一)导入:同学们都接触过不少花草树木,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植物呢?为什么?【生自由发言】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的弟弟身患绝症的时候,面对紫藤萝花产生了联想。
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她所见所感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文中去领略一下。
(二)展示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迸溅、伶仃、忍俊不禁、盘虬卧龙。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会人生,感悟生命。
5.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二、前置先学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2.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3.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发生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5.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释疑导学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明确〕 (1)颜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2)外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当代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
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凌寒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在女作家宗璞的笔端,小小的紫藤萝花绽放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
【部编】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7、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优美生动的语句。
2、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你最喜欢什么花呢?简单说说理由。
面对自然界的花朵,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宗璞就曾被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深深感动。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优美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疏通字词迸溅仙露琼浆忍俊不禁伶仃盘虬卧龙酒酿伫立2、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看花——忆花——思花三、感受画面美《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花鸟画,不仅画的大致轮廓你可以从画中把握,而且那花的色泽、那花的神采、那花的气味你也尽可以从画中领略到。
现在让我们跟着宗璞的笔触来观赏这幅丹青妙作吧。
1、寻读描绘紫藤萝花的语句,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紫藤萝美,美在,你看,(文中的词句)。
2、交流:学生的回答可能有:⑴紫藤萝美,美在它的繁茂,你看,“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⑵紫藤萝美,美在它的花色,不信,你看,那“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
⑶紫藤萝美,美在它的勃勃生机,你看,“花朵儿一串接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⑷紫藤萝美,美在它的花穗,你看,“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⑸紫藤萝美,美在它的花朵,你看,“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又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四、品味语言美1、紫藤萝花独具美韵的风貌让我们驻足;作者那卓越细腻的笔触也让我们折服,反复品读文中的语言,揣摩其妙处。
话题:我最欣赏的一个词,我最欣赏的一个句子,我最喜欢的一个段落2、交流:学生的回答可能有:⑴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2段中描写花和阳光挑逗部分的文字。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挑逗”。
这几句描写似乎已将无生命的藤萝花变成了一些最活泼的最美丽的生命,这里的美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跳跃闪烁的炫人眼目的美丽。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学校教师备课笔记学校教师备课笔记教师备课笔记《登飞来峰》一、导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在小学时候便已经很熟悉的诗歌是出自谁之手啊?那么关于王安石,你了解他多少呢?好,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在他少年时,初涉官场,意气风发,写下了这首诗。
《登飞来峰》,看看这首诗的情韵。
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飞来峰。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登飞来峰》经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用诗中原句回答(飞来峰上千寻塔)寻:古代的度量单位。
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
“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
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夸张)2、诗人有没有看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
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作者处在飞来峰的高塔之上,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用原句回答(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不怕。
缘:因为。
遮:遮挡,遮住。
4、在现代,“浮云”是一个很流行的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出处古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5、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出示: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积极推行新法,抑官僚制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登飞来峰》即作于1050年,当时他30岁,由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
他向往美好前程,期待变革。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
”——陆贾《新语慎微篇》。
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天子与太阳同辉,“日”象征着帝王,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6、把保守势力说成是“浮云”,并且不畏,这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漳县三中牛宏丽单元分析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 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 但文学味非常浓 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 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
主要是写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 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 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位置、处于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
他们好奇心强 特别对自然未探知领域有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探求欲望 他们渴望征服、崇拜强者。
同时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了。
基于此 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引领学生做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上的一次次“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 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知识和能力目标 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 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难点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 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 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2、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
教学设想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 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 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 最好能结合原文 或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资料 全面了解作家作品 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 弄懂大意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1、伟大的悲剧【教学思路】这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 有丰美的语言、丰厚的情感、丰蕴的思想 教学时应注重在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中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一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 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内容要点 理清故事情节脉络。
过程方法 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速读课文 理清故事情节 概括内容要点。
2、联系语境 抓住细节 体悟文中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图片资料 同学们 设立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这是为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 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但隐藏在这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却是那样撼人心魄 今天 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故事 走进历史 去接受心灵的洗礼。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茨威格 1881~1942 奥地利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 主要是诗歌 的翻译工作。
战争爆发后 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 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斯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茨威格一身正气 怀着良知 为人世间的苦难 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
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
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 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 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轻声诵读全文后 初步感知情节。
2、学生快速默读自选角度,概括本文,从记叙内容看,是写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传记。
从抒发情感看,是倾注作者真情,赞颂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的传记。
从行文顺序看,是以时间变化为经、地点转移为纬, 层次清晰的传记。
从形象塑造看 是斯科特、埃文斯、奥茨等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生的集体传记。
从氛围渲染看,是笼罩悲壮色彩 给人巨大精神震撼的传记。
从语言表达看 是文学味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四、畅谈阅读感受1、.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感受或心情吗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 如 震撼、崇敬、钦佩…… 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2、寻找文中最让人激动难忘的细节 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五、作业六、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 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二、研读赏析1、自由品读——多角度与作品对话文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呈现 渲染了探险的悲壮 颂扬着英雄的伟大。
深入作品情感和内涵 还需细细品读。
在品读中再现人物形象 触摸人物心灵 感受作者挚情。
用情朗读第2、6、7、9、10、11、12、13、14段2、深入评说 探究主旨1 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 请结合文中事例说明。
明确 首先斯科特他们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人类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 南极探险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归途中与死亡抗争 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 能够团结协作 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 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
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心 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 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
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 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 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 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 人格的高尚 令人敬佩。
2 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 失败者是斯科特 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 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 品味关键语句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明确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 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按照这个价值标准 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 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奋。
3 结合课文对比体会 题目“悲”与“伟大”的内容。
(用“悲在而伟大”表述) 如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 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 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
悲在失去朋友亲人 而无私的爱伟大。
三、课堂小结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
的确 一向以来 我们把记忆空间留给了那鲜花、掌声相伴的成功者。
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 并将他的事迹与其他叙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集子里 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胜利与失败的定义的思考。
斯科特南极探险壮丽毁灭 但给人震撼和启迪。
那是因为他的无比高尚的心灵。
所以 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伟大”的含义 尽管故事是悲剧。
四、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 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 在生活中 我们该怎样看待成败 请动笔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
500字读后感22、荒岛余生【教学思路】本设计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为主。
丰富的说话活动 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激活学生创造的机智。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有目的、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读与说 让多形式多内容的说话活动 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思维的舞台。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作家作品情况 2、了解小说人物性格丰富、情节曲折的特点 3、学习心理描写。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 理清文章结构 2、熟读课文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 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难点 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3、查工具书 看注解 给生字词注音、解释4、有条件者 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 ,三百多年前 ,在英国, 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 ,他从小就很顽皮, 长大后 ,不听父亲劝阻 ,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 ,在海上 ,遭遇了狂风巨浪, 同船的十一人中 ,十人被海浪吞没 ,仅剩下鲁宾孙一人 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在岛上 ,他与自然斗争 ,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 ,还收留了一个野人, 取名叫做星期五 ,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
28年后 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 回到英国。
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 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这个故事 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 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 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 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总之 《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 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 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 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
板书 笛福(1660—1731) 英国小说家。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 余生 侥幸保全了性命 这篇课文 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 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 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变换角度——说课文中的话本文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 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