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以梁衡《晋祠》为例
27、晋祠(评析)
布置作业
推荐学生阅读梁衡的作品《壶口瀑布》、《跨越百年的美丽》。
课外阅读梁衡作品。
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板书
圣母殿
三绝木雕盘龙
历史文物鱼沼飞梁
其他建筑群
园中小品
晋
美
祠
山:高、长
春秋景美
自然风景树:古老苍劲
造型奇特
水:多、清、静、柔
补充资料
1、梁衡自评《晋祠》的一段文字:
但我看晋祠,它的美与一般的山水却有不同。是一种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和艺术的综合之美。这个发现是逐渐的。我童年便常来晋祠游玩,它的自然之美对我熏陶极深,清清的水,郁郁的树,还有那座秀丽的山。所以对我来说,那自然之美是幼时在自然的熏陶下所接受,而这社会艺术之美是以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才逐渐感知的。
2、关于散文美的层次:
前些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
——梁衡
3、梁衡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衡的散文给人以美,给人以思想。在当今散文体弱气虚的语境下,梁衡的散文以其雄浑博大的审美风范异峰突起。其散文有着丰厚的审美内涵,无论是从文章的题材和内容、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观点,还是从读者的感受来看,阅读梁衡的散文都是育化人心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散文以“大气”和“理性”闻名,梁衡对“大气”和“理性”散文有着清醒的自觉意识和建构热情。他的山水散文,深得中华古典散文的诗性思维传承,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在梁衡的笔下,山水是心理化的山水,人物是英雄人物、社会人物、历史人物。
小结全文
历经千年沧桑,可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晋祠却依旧美不胜收,跟随梁衡先生的笔触,我们深深感受到,晋祠的美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智慧结晶和自然的恩赐,更来自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今后,也让我们放眼壮丽山川,从祖国深厚的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滋养自己,成为精神丰富的人。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晋祠》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让学生理解《晋祠》的结构和内容。
3.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理解《晋祠》的结构和内容。
2. 难点: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晋祠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晋祠》的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作者梁衡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 讲解《晋祠》的创作背景。
3. 解读文章结构和内容(15 分钟)
- 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 详细解读文章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晋祠的历史、文化和景观。
4. 学习重点词语和句式(10 分钟)
-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掌握其用法。
- 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晋祠》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晋祠》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究——以《晋祠》为例
价 生 自主探究对《 晋祠》 一文的学 习。 ( ) 学过 程 , 计 两 个环 节 : 一 教 设
1课 堂 展 示 . 鉴 于预 习 的效 果 , 课 堂 上 先 安 排 的 是 学 习小 在
读
组内的交流。在巡视过程 中 , 我发 现在小组 长的带 领下 , 生对 课 文 的 把 握 远 远 超 出 教 师 的 预 设 。特 学 别是在 品味关键字 、 、 , 词 句 欣赏 文章生动优 美的语 言, 体会说 明文 中描写 手法和各种修 辞手法 的运用 效果这一环节 , 学生非 常踊跃 , 争先恐 后 , 纷纷 展示 本小组的学习效果 。在班级交流时 , 为避免纷乱 , 使 学 生 交 流 井 然有 序 , 师合 理 分 工 , 教 每个 小 组 重 点 展 示 几 个 段 落 , 的 小组 相 互 补 充 。 别 在 展示 学 生 自己设 计 的 游 览 线 路 时 , 的学 生 有 有理有据 , 然就 像个导游 , 俨 带领教师和同学一起 游 览 晋祠 。他 们 自发 地 围 绕 着 “ 先 观 赏 自然 风 景 , 是 还 是先欣 赏历史文物 ” 展开讨 论, 而进 一步思 考 , 从 作 者为什么不按照第一段 中的“ 久的历史 文物和优 悠 美 的 自然风景融为一体” 这句话而展开说 明, 而要先 从 自然风景开始入笔 。在讨论 中 , 生 明白了本 文 学 的说明顺序之一—— 逻辑顺序 。 2 拓展 学 习 . 我设计 这样 一道 练 习, 《 “ 中国名 胜词 典》 中对 ‘ 晋祠 ’ 的介绍文 字和和梁衡《 晋祠》 比较 , 文的 作 两 写法有何不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 同? 目的是为了 ” 让 学 生 进 一 步 能够 体 会 本 文作 为文 艺性 说 明 文 的 语 言 特 点 和结 构 特 点
《晋祠》教案
《晋祠》教案《美丽的晋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自然风景的“两美”(山和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2名),一读提示“美丽”一词,齐读课题。
2、课前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晋祠的资料,下面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指名2人,内容不同)3、师补充(酌情而定)山西境内有晋水,周武王的儿子叔虞被封到这里作诸侯,他用聪明才智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足的日子。
他死了之后,人们在晋水的上游,修建了一座祠庙供奉,以此纪念他,这座祠庙因为在晋水上游,所以叫做“晋祠”。
4、过渡:山西晋祠我们没有去过,它美在何处呢?请跟随梁衡一起去观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大声读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这篇课文辞藻优美,下面我们一齐来读读看。
周柏偃卧径幽香远古老苍劲一弘深潭唐槐旋起草木萧疏虬枝盘曲细流脉脉劲直荫护天高水清老妪负水穿亭绕榭皱裂草蔓拾级登山壮士托天冉冉不绝题咏精湛心旷神怡不一而足历历可见小结: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由题目可知,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晋祠)晋祠怎么样呢?一个词语(美丽)3、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勾画下来。
4、交流(1)指名读句(出示: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找这一句。
晋祠
《晋祠》作者梁衡:教材是改变人生的杠杆中小学教育首先是要教学生怎么做人,教材是改变人生的杠杆,是奠定他们一生事业的基础。
记得我上小学6年级时,姐姐已上高中,我偷看她的语文书,里面有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卖炭翁》,抒情、叙事都很迷人。
特别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读到里面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突然感到平平常常的汉字竟能这样的美。
大概就是那一刻,如触动了一个开关,我就迷上了文学,奠定了一生事业的走向。
我第一篇入选教材的作品是散文《晋祠》,原发表在1982年4月12日的《光明日报》副刊,当年选入初三课本。
当时我是《光明日报》驻山西记者,36岁,很有点受宠若惊。
多年后我在《人民日报》社任副总编,一个记者初次见我就兴奋地说:我第一次知道“璀璨”这个词就是学你的《晋祠》,他还能背出文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的对仗句。
这大大拉近了我与年轻人的距离。
我一生中没当过教师,却常被人称作老师,就因为课文里的那几篇文章。
一次我在山西出差碰到一位年轻的女公务员,是黑龙江人。
我问她怎么远来山西工作?她说:“上学时学了《晋祠》,觉得山西很美,就报考了山西大学,又嫁给了山西人,就留在这里工作。
想不到一篇文章改变了我的人生。
”那一年,我刚调新闻出版署工作,陪署长去山西出差时参观晋祠,又是因《晋祠》一文,晋祠文管所所长把首长晾在一旁却和我热情攀谈,弄得我很不好意思。
他送我一张很珍贵的唐太宗《晋祠铭》大型拓片,说许多贵宾来都没舍得送。
《晋祠》这篇课文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大约已送走了30届学生。
而我没想到的另一个结果是,晋祠为此也大大增加了游客,带来了更大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有了这个先例,不少风景名胜点都来找我写文章,比如贵州黄果树景区,我曾为他们写过一篇《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他们将该文印在画册里,刻成碑立在景区,印成传单散发,还盼着文章也能编进课本。
2003年我的一篇写瞿秋白烈士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又被选入高中课本。
《美丽的晋祠》 教学案例
《美丽的晋祠》教学案例武汉市陈家墩学校胡昀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全文以说明为骨架,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对说明的事物进行艺术的渲染,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我首先在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课题入手,把握“美丽”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以课文第一句总起句为关键句辐射全文,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再组织学生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典型的写作特点。
本文将说明与描写结合在一起,在描写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文章的结构特点有二:从全文来看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起,后分为四段具体说明,行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从第二部分来看,采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和并列的构段方式,对晋祠内景观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这种观察和描述景物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写作。
二、预设。
教学内容:《美丽的晋祠》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节选自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文化散文《晋祠》,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简练传神的语言,按总—分的顺序,有条理地、详略恰当地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就要让学生主动了解作者从山、树、水以及园中的小品、名人题咏写出了晋祠的美,知道课文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在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同时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还要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祠、萧、柏、虬、拧、蔓、栏、滨、咏”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2、3自然段。
(3)感悟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在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同时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关于梁衡《晋祠》的几个问题
关于梁衡《晋祠》的几个问题杨德春【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9【摘要】In Ancestral Temple of Jin by Liang Heng, there are some flaws, which chiefly include some details which are untrue and ideas which arenot logical and place records which are not correct, which in fact have influenced the value and the convincing force of Ancestral Temple of Jinby Liang Heng. Ancestral Temple of Jin by Liang Heng should not be selected as a text of textbook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梁衡的散文《晋祠》存在一些问题:梁衡所谓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是错误的,《史记》无“剪桐封弟”四字,梁衡所谓的“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与《史记·晋世家》的明确记载相矛盾,树干劲直与偃卧矛盾,梁衡所谓“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指晋祠)起兵反隋,得了天下”之说有问题,梁衡所谓“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这里(指晋祠)消灭了北汉政权”之说是错误的。
这些问题主要是历史事件的细节不真实、一些表述有缺陷、地点不准确等等,影响了《晋祠》的说服力和价值。
【总页数】5页(P132-136)【作者】杨德春【作者单位】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邯郸 056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相关文献】1.从《晋祠之铭并序》碑看唐时晋祠 [J], 牛白琳2.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r——以梁衡《晋祠》为例 [J], 梁丽萍3.山西太原晋祠—平泉水力联系及对晋祠泉复流的贡献 [J], 唐春雷;郑秀清;梁永平;张发旺;景泽4.综合物探调查晋祠断裂对晋祠泉流域岩溶水控制作用效果分析 [J], 韩凯;梁永平;严良俊;梁东辉;申豪勇;唐春雷5.基于晋祠八景考析下的清代晋祠地区景观风貌研究 [J], 赵茜;赵桠菁;施菁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晋祠梁衡赏析]晋祠梁衡
[晋祠梁衡赏析]晋祠梁衡【其他范文】篇一:[晋祠梁衡]晋祠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导语: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晋祠这一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搜集的晋祠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希望能帮到大家!晋祠梁衡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
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
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
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西周时,年幼的即位,一日与其弟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
”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
称此为”剪桐封弟”。
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
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
人们缅怀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
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一曰周柏,一曰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风度。
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
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晋祠》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美丽的晋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小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2、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梁衡先生的脚步,去欣赏了晋祠的山和树。
晋祠的山和树已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点击①),瞧!晋祠的山多美呀!巍巍的、长长的,伸开双臂,将晋祠拥入怀中,母亲般地呵护着它,充满了无限的温情!晋祠的树多美呀!这些树,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有的枝叶稀疏,而有的绿叶如盖,它们,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
而那些造型奇特的,有的,偃如卧龙,还有的树皮向左边拧去,像地下旋起的一股烟……在这些古木的荫护下,晋祠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正所谓,“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美丽的晋祠又怎能缺少水的滋润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梁衡先生的脚步,去欣赏晋祠的水,好吗?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初读感知。
(P107)(1)师:自由读第4自然段,读着读着,晋祠水的美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2)生自由读书。
(3)问:谁能用一句话说,晋祠的水,美在哪里?(4)(生答)师:你很快就抓住了本段的总起句,全段都围绕这句话逐层来写,让我们来齐读这个总起句。
(点击②,齐读)的确,晋祠的水,美在多,美在清,美在静,美在柔(板书)。
2、过渡、提问:同学们,发现美固然重要,品味美更是难得。
晋祠的水,多、清、静、柔,这些特点,你能从文中那些语句体会到它?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呢?现在,让我慢慢读书,认真思考、咀嚼,细细品味晋祠水的特点。
关于梁衡《晋祠》的几个问题
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与拟人
梁衡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晋祠比作一位老者,将水流拟人化等,这些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晋祠的景 色和历史。
排比与对仗
梁衡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对仗手法,如“水清、水静、水绿;山静、山美、山秀”,这些手法使得文章更加流畅、 优美。
引用与用典
梁衡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和历史典故,如“临江一窟,长嘴细身,昼夜不舍”,这些引用和用典增加了文章的文学 性和趣味性。
保留了古代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其建筑和园林设计具有极高的
艺术价值,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精髓。
02 03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晋祠内有许多文化遗迹和文物,如碑刻、雕塑、壁画等,这些物品记 录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 重要的资料。
晋商文化的代表
启发思考
梁衡在《晋祠》中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晋祠的 历史和文化,还从中得到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晋祠》在文学史上的评价
文学价值
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梁衡的《晋祠》以 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 ,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 敬畏之情,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 的价值。
VS
历史价值
《晋祠》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同 时也是一篇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章,它 向读者揭示了晋祠这一历史遗迹背后的历 史和文化内涵,为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晋祠》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写作风格
梁衡在《晋祠》中独特的写作风格,给后 来的文学创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的 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方式,成为了后来很 多文学创作者学习的榜样。
读梁衡散文
读梁衡散文:细小角度切入红色大历史发表时间:2011-07-27来源:中华读书报字体对梁衡的了解,最初是从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文章《晋祠》得来的。
那时,对作家本人知之不多,只能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读他的文章。
文章写得很美,我还摘抄了不少好词佳句呢。
一晃10多年过去,无缘再去拜读梁衡。
直到1996年,这一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与同学合订了一份《中华读书报》,在某一期《家园》副刊里,我又看到了先生的文章《享受人生》。
在这篇文章中,梁先生对“享受”一词有了另外的解读:“生命原来是这样的多层次、多角度,生命之花原来是靠这许多的享受供养的。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
”读过之后,却怎么也不能将作者与《晋祠》联系起来,倒是同学对梁先生了解较多,他说,此梁衡即彼梁衡也,他现在是新闻出版署的领导。
我就暗地里想,这人能量非同小可,在出仕和为文的路上,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后来,凡是碰到梁衡作品,我都会抓起来就读的。
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近梁衡,也感受到了他和他文章的魅力,他做人真诚,为文大气,有大美存焉。
梁衡先生主张,为文第一要激动,没有对生活中美的追寻,没有对自然、人生、社会、艺术中美的事物的大激动、大碰撞、大体验、大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文产生。
因此,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激动他人,洛阳纸贵。
看他写瞿秋白,6年构思,3访纪念馆,却迟迟难以下笔,他对瞿秋白的认识和体悟早已成竹在胸,却难以找到下笔的切口。
直到找到了“觅渡”这个意象,他才下笔如风,一挥而就,构成佳作。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思想是自己的,还要找到与天地自然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文只是蓄势待发,一旦机缘来临,将如火山喷发,其势威矣。
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样大激动、小切入,大挖掘、大表现的美文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还有不少。
《大有大无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红毛线,蓝毛线》、《周恩来让座》……这些文章无不是从小角度切入,或渐引,或顿入,或宕开,但都起得大气,往往三言两语就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引人深入,“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寄》)。
梁衡的晋祠读后感晋祠读后感
梁衡的晋祠读后感晋祠读后感晋祠读后感山西的晋祠依山傍水,让人感觉恬淡,仿若一扇门,就将污浊的市井之气全部阻隔在外了。
沿着晋祠内的小径缓缓走入,两旁的一棵棵参天古树错落有致地伫立在眼前,与那片有着水漾的蓝色天空,交织成了一幅素净的图画。
树上的叶子轻柔地摇曳着,摩挲着,耳边便奏起一支简单流畅,合着浓浓的绿色气息的歌。
听沙沙,唰,丝丝。
似乎还在私语,诉说着那些动人的故事。
晋祠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
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歇山顶,建筑式样别致,恰是飞檐斗拱,栩栩如生。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它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
圣母殿重檐歇山顶,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
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脚柱显着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
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
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宝创建的难老泉,八角攒尖顶。
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9_wang.)常年不息,昼夜不舍。
大人们说,难老泉来源于《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警句为名,而且它的泉水晶莹剔透,水中浓翠的长生萍和水底五色斑斓的石子,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蔚为壮观。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着名的有周柏唐槐。
周柏是在西周时期种植,位于圣母殿左侧。
它的枝叶披拂在殿宇之上。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曾感慨: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在九百多年前就感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精美的宋塑被誉为晋祠三绝。
这些古树虽年代久远,可至今却还生机勃勃,浓荫四布。
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祠之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
晋祠的景令人目不暇接。
这历史悠久的祠堂,也凭着它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来了历代的帝王将相。
他们在游览之余,吟诗作赋,为晋祠留下的文章多达300余篇。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晋祠》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晋祠》。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晋祠》的阅读与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述和描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讨论的方式学习和掌握。
举例说明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晋祠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晋祠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晋祠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述和描绘,通过提问和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
3.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讨论的方式学习和掌握。
举例说明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朗读和背诵的评价:通过学生独立朗读和背诵课文,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记忆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2 阅读理解的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设计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测试学生对课文细节的掌握情况。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晋祠的认识和感受。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思考晋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5.2 创作活动:让学生以晋祠为题材,进行绘画、写作或制作手工艺品等创作活动。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自己对晋祠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晋祠》课文全文。
[晋祠梁衡]梁衡
[晋祠梁衡]梁衡梁衡一:梁衡《年感》阅读答案年感梁衡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
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
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
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
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
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
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
一一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
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
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爆在手里。
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B艮管理员。
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
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
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
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
但是年,还是要过的。
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恨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猪裾。
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
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
《晋祠》语文教案
《晋祠》语文教案《晋祠》语文教案《晋祠》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
)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
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
)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
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
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ò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
(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文笔坦荡荡,晋词千古情——梁衡《晋祠》赏析
文笔坦荡荡,晋词千古情——梁衡
《晋祠》赏析
梁衡《晋祠》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古谣,也是晋代古典文学传统中一首最受欢迎的传统民歌。
它完美诠释了晋祠的古老传统,把晋代诗歌中最优秀的抒情精巧引入晋代文学叙事中。
从文学结构上看,《晋祠》采用较为传统的唱腔:采用以八句平仄押韵的结构进行呼应式
情丝的歌唱抒情,以万古长情的话语谱立出晋祠的历史宏辉,象征晋代文化精华。
此外,梁衡在《晋祠》中把最精彩的抒情晋词融入古典情节中,感情急厉,笔墨细密,更
加引人入胜。
他以森严而抒情的文字,将古老的祠堂复苏,将故乡的情义被晋祠深深吸引
至脊背,感受着古朴的祭祀,并长久的传送着满溢的爱与思乡之情。
梁衡的文笔之景,令读者叹为观止,《晋祠》更像用更精神的色彩画出了晋时期多少诗歌
中最优秀的景象。
这一景象反映出人们对晋祠古老传统的无限感悟和激情,充分表现出古
代文化的辉煌。
总之,梁衡用其传统的晋词文笔,将晋祠表达深情挚爱,在古典中占尽重要地位,成为一
首传唱千古的古老歌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山学院学报Vol. 30 No. 5Oct. 2017117第 30 卷第 5 期2017 年 10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7 - 04 - 28作者简介:梁丽萍,女,河南信阳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以梁衡《晋祠》为例梁丽萍(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摘要: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树立鲜明的文体意识,分析、明确阅读教学中的基础性目标、核心目标、深层目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成效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文体意识和阅读教学三大目标,给出合理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建议。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目标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17)05 - 00 - 0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A Case Study of Jin Memorial Temple by LianghengLIANG Liping(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Abstract: Reading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oint in Chinese teaching. Stylistic awareness, analyse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objectives, the core and deep goal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Through style consciousness and three objectives, the paper gives some rational suggestion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Key words: reading teaching;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teaching objectives一、分析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分析和明确阅读教学目标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必须在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引导下进行。
笔者将从基础性目标、核心目标和深层目标三个部分来展开探讨。
(一)分析明确基础性目标阅读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在每篇文章中表现均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阅读课要朗读或默读课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初中阶段,要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实际,思考是适合朗读还是默读。
如果适合诵读,要在备课期间思考朗读时应注意的事项,还要研究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注重给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其朗读水平。
通过朗读,一篇文章的魅力才能展示出来。
二是通过文章的学习,找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
要培养学生词语理解及课文阅读具体内容的能力,在课文中对字词进行讲解,让词语成为学生理解、记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支架。
例如,在讲解《晋祠》中“悠久”这个词语时,除了讲解基本意思“长久、久远”,还应找出文章中部分体现“悠久”这个词的地方。
如,文章在介绍圣母殿时“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
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再如文章中写到“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这两处都鲜明地体现了晋祠历史文物的悠久。
这种讲解方式能让学生将对“悠久”这个词的理解与文中具体内容相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悠久”这个词语,也有助于更好地记住文章内容。
(二)分析明确核心目标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核心目标前要弄清楚文类。
第 30 卷文山学院学报2017年 第 5 期118阅读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这也是通过阅读所达到的最终目标。
以《晋祠》为例,其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对该文的阅读、学习,培养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
《晋祠》一般是被归类为实用类文章(即说明文)。
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将其视为文学作品中的散文来讲解。
如果将《晋祠》作为实用类文章来分析,那么阅读的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具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在讲解《晋祠》这篇文章时,需要抓住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据此得出文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晋祠最重要的特点。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对最重要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1)悠久的历史文物。
哪些地方对这一重要信息进行展开?——三绝(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
)(2)优美的自然风景。
哪些地方对这一重要信息进行展开?——三美(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3)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是怎么融为一体的?——这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信息。
要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筛选出最重要的信息,即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内容(三美、三绝)。
《晋祠》一文主要采用总分结构的说明,通过抓住“总”来抓住最主要的信息。
例如,在写“三美”(总)时,将总落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将“山美”“树美”“水美”展开,山:巍巍的、长长的;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水:多、清、静、柔。
再例如在写“三绝”的具体对象(总)时,又分别呈现出了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的说明特征(分)。
每个部分后面都进行了铺开描写。
教师可以通过对《晋祠》中总分结构的分析讲解,教会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培养其阅读和写作能力。
作者梁衡在“我写《晋祠》——谈山水文章怎样发现美、表现美”这篇文章中陈述“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缕缕的丝”“合着那些金鱼、青苔”“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这种慢节奏的用词效果,是取法于30年代的散文。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梁衡的《晋祠》不是实用文真正的写法,而应该看作文学作品中的散文。
与实用文相比,散文中多凝结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用语言描绘与现实拉开距离的审美客体,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审美,那么,该如何教学生鉴赏散文的美?更多的是要从文学性、艺术性角度思考,努力从中找到一些教给学生鉴赏优美散文的方法。
如将《晋祠》视为散文来分析可以从选材、语言、表现手法、感情表达等角度去看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散文的美。
从语言角度看,《晋祠》这篇文章的语言美特别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角度去鉴赏文章的美。
例如:(1)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
(2)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细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3)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
(4)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1)(2)语言对仗工整、精练优美。
(3)“绕”“随”这两个字用的特别好,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晋祠的灵动美。
(4)“拉”“铺”“挂”“织”“穿”“绕”这几个字用得特别好,表现了清波碧水的柔美。
(三)分析明确深层目标阅读课的深层目标是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即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
这直接关系到写作。
例如,在学习《晋祠》时可以分析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总分。
“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这是第一个总。
随后写三美、三绝是对第一个总的分,属于第二层次的分。
而后又分别对三美、三绝进行展开,属于第三层次的分。
如果《晋祠》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那么就主要教第三层次的总分。
如果教学对象是初中生,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教第二层次的总分。
抓住总分就能欣赏文中美,训练学生利用总分结构写作文。
例如,在学完《晋祠》这篇文章后,可布置学生运用总分结构描写当地特色景点。
也可以分析文中的语言美,教学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抓住语言方面的特点写作文。
需要强调的是,写作文不仅仅是写,而是通过写,让学生调动和整合知识,表达和阐明他们的观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梁丽萍: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二、阅读教学建议(一)文体意识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1]。
余映潮曾经说:“文无体不立,学生如果不了解文体的知识,就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抓手”。
不同文体在阅读教学的要求、方法、核心、重难点等方面是不同的。
例如,教授实用文时,其核心是教会学生筛选文中有价值的信息,提升阅读认知能力,并运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然后再获新知。
而教授文学类阅读课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语言艺术的能力。
比较注重生本对话、情感体验和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
中小学常出现实用文和文学作品纠缠不清的现象,即实用文教学文学化,文学作品教学实用化。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和判断能力,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书籍或查看一些名家的课例,在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多反思、多总结、多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文体感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写而有体、文脉贯通的要求[2]。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感和文体意识。
可对比相同主题不同体裁的文章,通过对比突出其不同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体感和文体意识,提高其文体辨别能力的效果。
(二)落实基础性目标阅读教学要注重基础性目标的落实,即重视读课文和字词的学习。
对于阅读方式,教师要依文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若选择朗读,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对比朗读法、发挥想象的借助图像朗读法、身临其境的分角色朗读法;若选择默读,要引导学生养成默读时眼到、心到、手到的好习惯,默读时不仅要把握好阅读速度,还要进行深层的思考。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一定要重视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对于文中的字词,要随文而教、随文而学,将其放入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领悟,而不是脱离文本的死记硬背。
结合课文内容,在语境中学习字词,更容易深刻理解、掌握和运用。
(三)落实核心目标阅读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如学习实用类文章,阅读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把主要信息筛选出来。
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从而具有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与实用文教学目标不同,文学类文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审美,可以从选材的角度、语言的角度、感情表达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观其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文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