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数学评课稿认识比2_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数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比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情感目标: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认识比》第一课:认识比2.《认识比》第二课:比的大小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比的概念、比的大小的理解及运用。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运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理论讲解,向学生介绍比的概念。
2.实践操作:通过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和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3.讨论法:通过讲解案例、讨论问题和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课前习题或图片,向学生介绍比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所给数据进行比较,引出本堂课的主题。
2.讲解:向学生讲解认识比的概念,并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并通过板书、图片等形式进行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
3.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做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比的大小的运用。
4.总结:通过讲解案例、讨论问题和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布置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以检测和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辅助工具1.实物: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2.教具:黑板、彩笔、习题集。
3.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评估1.学生听课的反应情况。
2.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
4.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意识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应该不断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让教学更加有效和有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认识比 2
宽和长的比值接近0.618 宽和长的比值接近0.618的 0.618的 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一幅画的主体部分约占画 面的0.618 令人赏心悦目。 0.618, 面的0.618,令人赏心悦目。
路程 小军 小伟 900米 900米 900米 900米 时间 15分 15分 20分 20分 速度
60米 60米/分 45米 45米/分
表示两个数相除。 两个数的比 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
试一试 ( 3 ) =( 3∶5 = ( 3 )÷( 5 )= ( 5 )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党中心小学 六(1)班 李玉芳
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 数量之间的关系? 数量之间的关系?
牛奶比果汁多 牛奶比果汁多1杯。 果汁比牛奶少 果汁比牛奶少1杯。
2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 相当于牛奶的 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3 ,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3 。 相当于果汁的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 2
打开书本68页,先自学例1,把你认为重要的 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并思考: 1,怎样用比来表示果汁和牛奶杯数的关系? 2,比包括那几个部分?
试一 试
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 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 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 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蓝色部 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 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 1:8 1:4 1:3 1:1
图1
图2
图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比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比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用比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比较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比的定义:比是表示两个量相对大小的一种方法。
比与除法的关系:比可以看作是两个数的除法运算。
比与分数的关系:比也可以表示为分数的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难点:比的应用,特别是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比的实例和计算过程。
学具:练习本、铅笔,用于学生练习和记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比的定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多媒体展示比的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中心:比的含义及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左侧:比的实例和计算方法。
右侧:课堂练习题和学生解答示例。
作业设计基础题:计算简单的比。
提高题: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题:探索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反思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对比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教案旨在通过严谨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通过多媒体教具和实例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通过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课后反思环节旨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比的含义和应用。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
这个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对于“比”的概念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详细补充教学重点比的定义:这是学生对比概念理解的基础。
需要详细解释比是如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对大小的。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1[教学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1、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2、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平行四边形容易拉动而三角形拉不动?4、操作:用3根小棒围三角形。
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从形状上区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同的特性。
5、区分三角形。
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二、三角形画高1、学生尝试画高(从上往下画),教师示范画高。
2、画高策略:转过来画。
(从上往下画)3、尝试不转动画高。
4、比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体会三角形高的意义。
[几点思考]一、有效提问,把握教学重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有赖于老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把握,并能在教学进程中,通过各种设计来有效达成目标。
比如,提问的有效性。
(见回顾一、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X老师用了5个环节达成了三角形的含义及特性这个教学目标。
从学生对三角形的原有认知出发,探讨三角形应用广泛的原因——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
这里,X老师的问题是“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为什么这么广泛?这中间起到什么作用?”——如果看了三角形的图片后,这么问:看了这么多三角形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两种提法,达成的效果是不同的:一种是有针对性的,一种是漫无边际性。
又如一下《统计》,老师先出示一幅水果图:(苹果,桃子,草莓,梨子),让学生把数好的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具体过程略)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水果图和统计表在表达水果个数时,统计表更容易看出水果的数量。
教师把水果图和统计表放在一起,提问: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学生的回答大多是喜欢水果图。
这里,问题的指向出现了模糊,学生没有从该问题里“体会”到老师的意图——哪个图更容易看出水果数量?所以答不到点子上。
一个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展开,问题要提到点子上,切忌散漫。
二、有效设计,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设计好比对楼房进行装修,好的设计,可以提升住宅品位;同样的,在教学中,好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评课稿3页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评课稿3页六年级数学《认识比》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比的表示方法;(2)能够通过比的大小关系,进行简单的比较大小;(3)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发现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3)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比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比的大小关系的判断;(3)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1)比的大小关系的判断;(2)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通过幼小衔接的方式,复习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通过观察一些物体的大小和数量,引出比的概念。
2. 概念讲解:(1)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正确读写比的表示方法;(2)通过比大小的游戏,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大小关系。
3. 拓展运用:(1)设计一些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 归纳总结:(1)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归纳总结比的概念和运用方法;(2)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大小关系的判断方法。
5. 课堂练习:(1)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的概念和运用的理解;(2)设计一些拓展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6. 课堂反思:(1)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点评,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2)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教学手段:(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的手段;(2)合作学习的手段;(3)情境教学的手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评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评课稿一、引言《比的意义》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篇重要教材内容,本文旨在对该课程进行评课,从教材编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
二、教材编写分析《比的意义》是一篇位于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内容,旨在教授学生有关比的概念和意义。
教材编写方面,该教材充分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内容布置合理,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在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教材内容的编排清晰,结构合理,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拓展和巩固都有很好的安排。
三、教学目标分析《比的意义》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比的概念: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比的定义,知道比的意义是通过比较出物体或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比较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将能够灵活运用比的概念,进行大小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将学会分析问题,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比的意义》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分析《比的意义》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比的概念: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比的定义和比的表示方法,了解比的含义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而得到的。
2.比的比较:通过教学,学生将了解比的比较,运用比较运算符号,能够进行大小比较。
3.比的运算:通过教学,学生将学会比的运算,包括相等比、较大比和较小比的运算方法,能够进行比的运算和问题的解答。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比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扎实,能够帮助学生对比的概念和运算有更清晰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分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数学评课稿认识比2_苏教版
《认识比》评课稿汪小波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一课,是朱玉如工作室主张的“自学、交流、应用”教学模式的一次课堂实践,一次对我启发颇深的有效探索。
现将自己的想法选择赘述一二。
●以例1为例,谈“自学环节”的“合适性”和“实效性”。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猴子”卡通从相差关系思考,“小鸟”卡通从倍数关系思考。
教材接着“小鸟”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可以看出,教材赋予例1的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
汪老师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于是,“自学”环节设置的“合适性”得到保证。
同时,为了防止自学效率低、走过场等问题的发生,汪老师对自学作了层次分明的引导和提示,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众所周知,阅读是自学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一步,但是,“会读,读会”,是低段的老师在“自学、交流、应用”教学模式下的实践任务。
自学并不等同于阅读,而是通过阅读启发自己去思考。
汪老师几个分层的问题设计处理较好的诠释了高段教学对于“自学”环节的意义,保证了学生自学时的“实效性”,避免了学生对教材文字、图例的“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以本节课为引,谈对交流环节的思考:课堂上出现的自学环节越多,意味着对“交流”环节的处理越难。
交流,我个人的理解,从对象上可以解读为是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梳理知识的重难点,从内容上可以解读为“错误与正确的对话”、“模糊与清晰的对话”、“片面与全面的对话”。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语言范例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语言范例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语言范例-2(2)这篇数学教师评课稿文章“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语言范例2(2.13KB)”由xx为您整理,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研活动评课中参考。
具体评课用语范文如下:《认识比》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
汪小波老师所上的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朱玉茹校长所主持的“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学得扎实,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直接揭示课题。
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汪老师尊重了教材的这一设[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计,出示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提问:“你会怎样表达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用除法、分数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引出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揭示课题水到渠成。
二、交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朱玉茹校长所主持的“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自学”是最大的亮点。
汪老师为保证学生的自学行之有效,出示了如下的自学提纲:1、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2、比怎么读?怎么写?3、比有哪些组成部分?通过呈现自学提纲给学生引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三、应用形式多样,发展学生思维。
“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中,“应用”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结构的练习和应用,让数学知识和思想巩固和发展。
汪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层次的应用练习:1、辨一辨。
球赛中双方比分为3:0,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评课稿范文
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评课稿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评课稿范文汪小波老师的《认识比》一课,紧扣“比的意义”这一具有核心作用的知识主线,在“自学·交流·应用”课堂模式的框架下,调动一节积极因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围绕自学环节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材例1所呈现的比是同类量倍数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它与学生已有的除法、分数、倍数等旧知有着密切的联系,顺着教材所搭建的情境平台,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
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建构,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但是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参差不齐,对重点的把握能力有差异,一味放手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不知所措,使自学书本成为漫无目的的浏览。
因此问题引领显得尤为重要。
在自学提纲的引领下,学生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我挑战学习能力的欲望,使接下来的学习如同上足了马力的引擎,学习内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值得一提的是,汪老师除列出了与知识本身相关的问题外,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问?”折射出关注学习反思、关注学生差异的教学立场,使学生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有不同的收获,使教学因疑而生。
但是这样的'问题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很可能遭遇冷场——学生无疑可问怎么办?教学就是通过由老师向学生提出本应该由学生自己来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无疑可问并不是学生没有困难、学习没有难点。
一个好的问题能使重点更突出、难点有了突破口。
该课教学中如果能几个学生的学习难点作为备疑项,如两数之间的相差关系可以用比表示吗?根据你的理解你能试着用比来表示生活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体育比赛中的比分与数学中的比意思相同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比的实质,那么自学就不仅仅停留在提前介入教学内容、预览文本的层面上,而是拉动学生学习内驱的强大引擎,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动力和源泉。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通用25篇)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通用2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评课稿吧,一篇什么样的评课稿才能称之为优秀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篇1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当前,针对概念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比较忽视概念间的联系,许多本来是有联系的概念,却分散、孤立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
对许多学生来说,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基于此现状,我校数学教研组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使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此次教学活动是由周萍老师和希晓老师共同完成,先是周萍老师上角的初步认识,然后组内进行评课,修改,然后由希晓老师在修改后的基础上继续上《角的认识》这一课。
两节课共同亮点:1、两节课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找角,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特别是在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中,都引导讲解得很到位,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两节课中,教师都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
首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在各种感官的协调、合作下认识角。
其次,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同桌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评课稿认识比教后评课
六年级数学评课稿认识比教后评课
六年级数学评课稿认识比教后评课7:59:32周三上午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后,感到这一节课王老师处理得特别细致、实在,令我受益非浅。
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向组内各位老师请教。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本课中,王老师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学生感受比的价值和数学的文化价值,用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数学眼光。
短短的三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富有层次、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特别是板块二“探究发现,认识比”包括这样几个层次:层次1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层次二教学例2,深入理解比。
并且在每一层次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二层次深入理解比中,先由例2使学生认识到两个。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求出比的值,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百分数等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概念。
但是,对于比的值的理解和求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能够求出比的值,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读写方法。
2.求解比的值。
3.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教学素材。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的概念。
例如: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1米,小明比小红高多少?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演示比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写几个比的例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求解几个比的值,并汇报结果。
4.巩固(10分钟)讲解比的求解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比的求解,并讲解解题思路。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比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几个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书写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耐心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改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学校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1《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同学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
主要是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使同学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辩认这几种外形的物体《课标》告知我们,老师应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援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控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广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在本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同学动手操作、用眼观测、动口表达、上心思索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同学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开心的氛围下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问题解决技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进展。
听完王丽老师的`《认识物体和图形》细细回顾,使我受益匪浅,课的胜利之处贯穿课的始终。
1、面对全体、重视进展同学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环节,王老师始终把同学的体验、探究放在首位。
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数一数、连一连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给同学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究、体验、领悟与制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细心预设王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想、滚等。
使同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由于圆柱和球的特征比较明显,简单辨别,而长方体和正方体简单混淆,老师要引导同学重点观测它们的不同,比较它们的不同,并先让同学观测非常的长方体,老师验证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大小一样,从而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再由生活中详细的物体,到脱去“花外衣”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3、驾驭生成本课教学难点是辨别正方体和长方体,特别是同学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简单混淆。
因此王老师对症下药,她是这样设计的:先认识长方形,通过让同学看、摸,理解长方形的特点。
然后学习圆柱、球,接着是正方体。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2.docx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一一“认识比”教学设计2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
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
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
在例1、例2随后的ldquo;试一试rdquo;、1 dquo; 练一练rdq uo;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 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练习十三中的5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
可以看出教材这样有序的编排、呈现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的理解比的意义,构建起对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ldqu o;比rdquo;的知识。
(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ldquo;比r dquo;有什么用?数学上的ldquo;比r dquo;与生活中的1 dquo;比rdquo ;——样吗?hellip :hellip;)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发:对,生活中也有ldquo;比rdquo;,比如一场足球赛的比分是2 : 0,它与数学上的ldquo;比r dquo;—样吗?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的揭示课题显的简洁明确,导入通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相关议论,引导学生产生了解比、认识比的心理需求,为本课的学习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
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小学数学教材《认识比》评课稿1本节课在简约化的课堂中还原数学本色,复原学科的本位,做到了让课堂返璞归真。
1、课堂教学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刘老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然后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这一环节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观察、交流、介绍,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由此导入新课,到课的结尾,展示圆柱体在世博会建筑中的应用,首尾呼应。
特别是强调在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圆柱的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刘老师淡化了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尽情展示的舞台。
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
再通过剪一剪、撕一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索沿高剪开的平面图形与圆柱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作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论。
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自信心,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课标中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刘老师在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直观的圆柱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圆柱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动作操作等方法,感知圆柱的特点,然后又以梯形、半圆、直角三角形等圆形的一边旋转,看能不能得到圆柱。
通过课件演示类比,猜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面动成体这个概念,发展了学生的三维目标。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评课稿六年级数学《认识比》评课稿(精选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认识比》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认识比》评课稿篇1周二听了汪老师的“认识比”一课,现对本课来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觉得汪老师做得比较成功地有这样的几点:1、本节课紧扣“自学——交流——应用”这个教学模式,放手让孩子去探索知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课始,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让学生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从倍数的关系引入到比,自然地从旧知迁移到新知,然后出示自学提纲,这里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直接看书就可以自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在这里运用自学这种模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的重点部分就是让孩子说说比的含义,位置不同,比的含义就不同,多让孩子说一说,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把握很到位。
2、应用部分穿插得自然而又恰当。
一般老师会认为“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就是开始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后就大量的应用来解决问题,其实不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对于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初步认识比之后就组织了一部分的练习,及时的巩固了新知,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搞清楚了比的含义。
而再教学例2后又插入了练习,让孩子说说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总价、速度、数量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面积、底和高的关系等等,及时的巩固又拓展了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比的含义,这里还渗透了两个数的比与除法有关,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第一次听的时候这里加入了比和除法,还有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处理觉得整堂课太多,删减了之后反而让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效果较好。
3、重视知识的拓展和联系生活。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15篇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15篇1、敬重同学的学问体验,找准同学新知的“最近进展区”。
分数对于同学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学问内化为同学自身的学问,找准同学学习的“最近进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同学从“实际进展水平”向“潜在进展水平”的桥梁,同学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
数学学习是同学在已有学问阅历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
教学时,注意从同学的这一数学现实动身,从同学熟识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全部事物的“一半”。
创设详细情境,以此激发同学的学问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2、挖掘生活素材,奇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改变,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根据,不再占据肯定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老师根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到达的目标,以及同学的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造性地使用教材,表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如胡老师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熟悉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冗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觉,正是这些微缺乏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同学应用数学学问、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
同学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详细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
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学问化静为动,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到处有数学。
学校数学《熟悉比》评课稿2教研员田小琴老师及其万家低段的老师齐聚一起共同讨论戴校长区教研课《倍的熟悉》。
《倍的熟悉》是二班级同学新接触到的一个概念。
戴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环节:第一环节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师设计了三个题型的对比清楚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通过三个不同的变式让同学更进一步的理解倍。
其次个环节几倍的概念的升华,戴老师的教学设计在不变中求改变,在改变中求不变。
首先通过每一份的个数不变,倍数因份数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初步理解了“几份就是几倍”。
六数认识比教案及反思
认识比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等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比1.出示图片:12个红圆片,6个蓝圆片。
2.提问你可以怎样说说红圆片与蓝圆片之间的关系?3.学生回答,老师可以小结,可以表示相差关系还可以表示倍数关系。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一)初步理解“比”1.启发谈话:用粉笔2个一圈圆片,还可以这样来表示:6:3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引出“比”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比来表示红圆与蓝圆的数量关系?2:1 4:2 12:64.明确比是有序的。
完成“练一连”的题目,通过比较13:12 ,12:13 这2个比让学生明确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
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5.完成“试一试”。
(1)讨论: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二)深入认识比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说课稿范文
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说课稿范文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说课稿范文《认识比》教学设计说课稿一、教材及学情分析:“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置了多种情境图。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比”这部分知识内容学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经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材特点及学情分析,结合数学教学“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目标确定如下:(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例2后面“试一试”与“练一练”的第3题整合在一起,学生完成填空后,组织学生讨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和分数的什么?并通过自学“试一试”后面一段话发现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不同形式,但仍读作比,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最后讨论“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这一问题时穿插数学中的比与体育比赛中引用比写法的区别。
使学生对比的认识更加透彻。
在上述过程中,用讨论与交流的方式对比与除法和分数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练习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完成练一练1、2题,练习十三1-4题,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环节对本课新知进行了相应拓展。
首先让学生从身边找比,课件呈现人体中有趣的比及一组图片,国旗、国画、建筑图。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评课稿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0篇)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评课稿篇11、突出概念的本质“比”与“除法”不是等价概念,显然文本中描述的: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并不是“比”的本质概念。
于是,本节课将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配制糖水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探究的乐趣。
学生从三次配制糖水中理解了“比”是两个量对等关系的记录,“比”是一种对应。
知道了,在比中相应数量的糖只有一个相应数量的水与之对应,破坏了这种对应关系,比值就变了,即糖水的甜蜜度(状态)也随之变化。
糖水的甜蜜度(状态)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通过可测量的糖和水来记录的。
原本这是一个理解的难点,但因为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他们具备这样的生活经验,就能轻松地领悟了“比”的内涵。
2、渗透函数的思想现在学习的“比”是为后面比例的学习作铺垫,其实更体现了一种函数思想的渗透。
以照片引入情境,紧扣“像与不像与何有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自主探究发现“长与宽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比”的本质概念。
再通过多次在坐标中做照片、找照片的思考与想象,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比”是一种对应,一种状态。
在他们的头脑中还能够清晰地刻画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这正是函数作为研究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模型。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比”虽然不等同于除法,但它与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并非是比多比少,但比中也透露出两个量相差份数的信息。
沟通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比的知识和灵活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探索研究中,通过按“前后项的相差数配制糖水”的教学环节,学生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今日之比并非是之前的比多比少”了,他们更加清楚的是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比》评课稿
汪小波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一课,是朱玉如工作室主张的“自学、交流、应用”教学模式的一次课堂实践,一次对我启发颇深的有效探索。
现将自己的想法选择赘述一二。
●以例1为例,谈“自学环节”的“合适性”和“实效性”。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
“猴子”卡通从相差关系思考,“小鸟”卡通从倍数关系思考。
教材接着“小鸟”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
可以看出,教材赋予例1的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
汪老师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于是,“自学”环节设置的“合适性”得到保证。
同时,为了防止自学效率低、走过场等问题的发生,汪老师对自学作了层次分明的引导和提示,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众所周知,阅读是自学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一步,但是,“会读,读会”,是低段的老师在“自学、交流、应用”教学模式下的实践任务。
自学并不等同于阅读,而是通过阅读启发自己去思考。
汪老师几个分层的问题设计处理较好的诠释了高段教学对于“自学”环节的意义,保证了学生自学时的“实效性”,避免了学生对教材文字、图例的“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以本节课为引,谈对交流环节的思考:
课堂上出现的自学环节越多,意味着对“交流”环节的处理越难。
交流,我个人的理解,从对象上可以解读为是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梳理知识的重难点,从内容上可以解读为“错误与正确的对话”、“模糊与清晰的对话”、“片面与全面的对话”。
?所谓“越辩越明“。
那如何从前者走向后者,让知识逐层清晰地与学生的理解合二为一,是我们目前实践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思索,
是不是可以从处理好这样几组关系着手?
1.交流,处理好“想说”和“说好”的关系;
2.交流,处理好“复述”和“思辨”的关系;
3.交流,处理好“弱者”和“强者”的关系;
4.交流,处理好“了解”和“理解”的关系;
5.交流,处理好“开放”和“集中”的关系。
以上只是随感,没有经过细细斟酌,不科学之处留待笔者反思改进,并期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